以“问记者”破题,新华社深度融合再开新局!
2021年1月1日,新华社“两报两端”暨各类报刊终端改版升级全新亮相。
此次改版升级是新华社以《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为指导,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占领主阵地、掌握主动权,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重要举措。
“问记者”功能是此次全新升级的新华社客户端8.0版的亮点之一。网友在读完一篇客户端稿件后,如果意犹未尽,想知道更多稿件背后的信息,或者想了解记者的采访经历,可以直接点击入口向记者提问,和记者来一次在线互动。网友的提问会及时PUSH给记者,记者的回复也会及时PUSH给网友,在产品层面形成双向互动机制。日前,「广电业内」独家对话新华社新媒体中心相关负责人,深度解读“问记者”背后的融合深意。
01
建立双向互动机制,延长新闻传播的生命力
对于深度融合语境下的新闻媒体而言,报道和发布不再意味着记者工作的完结,而仅仅是一个开始。新闻报道变得越来越活动化,不止呈现为一则消息、一篇报道,而是转变为记者与受众互动的全过程。
“问记者”栏目主编肖磊涛表示,新华社客户端“问记者”功能全新升级,是2021年新华社融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是主战场,新华社客户端等‘自主可控的新型传播平台’是主阵地,‘问记者’功能正是新华社占领主阵地、掌握主动权的重要抓手,是新华社强化用户意识的体现”。
通过“问记者”功能,新华社记者可以用文字、语音和视频等不同形式对网友的提问进行回复,营造“真人社交”的亲切感。网友还可以给记者的回复点赞,用积分给记者打赏,助力记者的“人气值”。这一功能的推出,释放了一个让用户积极涌进的入口,使用户的声音及时反馈给记者,为新华社记者和网友之间搭建了无障碍沟通的桥梁。
例如有用户针对电视剧《山海情》向记者提问,“看完剧学会了宁夏话吗?可以用方言说一下‘上头咧’不?”,记者则用8秒语言版的宁夏话直接解答;有用户提问,“好奇剧中为什么要选择在戈壁滩上建村庄啊?”,记者则使用了一段1分钟多的视频进行详细解答。
据介绍,客户端在此番升级后还增加了记者的个人主页,里面有记者的作品集和“问记者”的全部问答,并支持将个人主页生成数字名片,记者和网友都可以将名片分享出去,与其它社交平台打通,做到互动无距离。
问答的设置弥合了主流媒体与受众之间的沟通鸿沟,提高了用户自身关注新闻和参与传播的积极性。“通过‘问记者’功能,网友可以在网上和记者亲切交流,互动中拉近彼此的距离”, 肖磊涛告诉「广电业内」。
新功能上线一段时间后,一线记者也感触颇深,“以前写稿件,发出去就完事了,不知道网友‘买不买账’,现在通过‘问记者’功能直接和网友交流,让我们知道网友所需,梳理新闻线索,做好做强今后的报道。”显而易见,这种一问一答模式营造出的参与感,不仅提高了用户对新闻传播活动的主动参与,更促进了记者对新闻报道活动的再思考,使新闻报道的生命力得以延长。
02
打造记者名片,培养新时代的“名记者”
“3000多名记者是新华社的独特优势和宝贵财富,是新华社最重要的资源”。如何深挖记者这一核心资源,成为新华社走向深度融合的重要命题之一。
肖磊涛向「广电业内」表示,“问记者”功能使一线记者在日常稿件制作过程中增强了互动意识,让自己的报道最终直指用户,这对记者的业务能力带来了新的考验,“有了这样的功能,‘主力军’可以真正意识到‘主战场’在哪里”。
细观 “问记者”中的记者回答,「广电业内」认为其主要呈现出几大特点——
及时准确,不乏专业。当用户对河北疫情提问,记者回答“您好,感谢提问。石家庄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在5日晚间的石家庄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说,目前已采集首例确诊病例咽拭子样本送中国疾控中心进行全基因测序,同时联合有关部门,利用技术手段,力争尽快追踪并判定出传染源”。
娓娓道来,不乏真诚。当用户对漠河火车站极寒天气下调车人工作没有办法实现电子化,以及什么时候才不需要调车员辛苦地在室外工作进行提问,记者回答,“感谢您的提问!尽管科技如此发达,但是有些工作仍需要人工,还需要有更多的人为祖国的科技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真实可感,不乏机智。当用户针对“七宝夜市”提问记者是先拍后吃,还是先吃后拍时,记者回答,“先拍制作过程再干饭~干饭人工作魂!”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当受众的注意力被海量的网络信息所瓜分,实际上也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业务能力过硬之外,还要塑造和强化个人风格,与受众建立深度的情感连接。而解疑答惑,恰恰是记者彰显个人魅力、塑造个人风格的最佳途径。
在解答过程中,凸显记者个人的IP价值,形成固定的粉丝群体,无疑能使“问记者”功能的价值实现最大化。不少记者也表示,“通过‘问记者’功能,我们可以直接和网友聊天,能更好地展现自己的风格,突出个性,打造自己的标签,这是一个让记者施展才华的舞台。”
“问记者”不仅是新媒体思维在新闻产品中的深度体现,也使一线记者的新媒体素养得到了提升,对于主流媒体培养新媒体人才提供了新思路。肖磊涛向「广电业内」介绍道,“通过‘问记者’功能,新媒体‘玩得转’的记者‘如虎添翼’,找到了一个实现个人职业存在感的风口。新媒体‘玩得生’的记者也‘得到加持’,通过‘被动式’激励参与到新媒体传播格局,体会到新媒体的好。”
从这一层面来看,“问记者”功能无疑为新华社培养新时代的名记者提供了新路,让记者不光成为“会做报道的记者”,还成为“会解答网友问题的好记者”、有网感有人情味儿的融媒体记者。
03
用户思维的再度沉淀,深度融合的全新起航
在媒体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问记者”功能打通了网友和新华社记者交流、互动的渠道,一对一的沟通交流、解疑释惑,让网友了解了更多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感受到新闻的温度和热度。生动有趣的回答也让网友觉得新华社记者不仅是高屋建瓴的主流媒体人,还是能在网上和网友打成一片的“时尚达人”。
相比于传统媒体的“评论”与“回复”模式,“问记者”更具即时性、互动感和亲切感,“问”与“答”是用户对于新闻信息的即时追问,也是记者对于内容的回望,体现出了新华社鲜明的用户意识。
结合当前的运营现状,肖磊涛直言,“目前我们面临一个难题,网友还不习惯问,也不习惯怎么问,记者也不太习惯回答。大家的习惯都需要培养,而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对于“问记者”的未来,他希望大家能像在社交平台上一样互动,轻松、活泼、聊天式地去问去回答,拉近媒体和大众彼此之间的距离。
针对这一全新推出的功能,新华社也将加大推广力度,邀请张扬、路滨琪、许杨等新华社人气记者拍摄宣传片,为“问记者”代言,并采用竖版视频互动形式,配以网络化的语言,制作成既美观又可互动的新媒体作品,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上传播引流。加大宣传的基础上,还将每周的“问记者”精彩问答做成集锦,进行二次传播推广,以生动、轻松、活泼的问答作为参考,吸引更多网友和记者参与到互动当中。
事实上,“问记者”功能的上线只是“两报两端”改版升级的一个侧面。2021年,新华社将落实中央要求,以全新气象迎接建党百年建社九十年,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构建全媒传播新格局。新华社客户端将继续落实“主流价值,从新出发”,依照简约大气原则设计全新UI,从“丰富功能”入手破圈突围,除全新升级“问记者”功能外,还创新推出全民拍、求证、新知、卫星明信片、积分商城、AI合成主播超市等功能,“全程”在线生产“活”的“全息”新闻,“全员”在线运营“活”的功能,探索建设“新闻+政务服务商务”平台。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也将围绕平台建设、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方面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努力打造自主可控、技术先进、传播力强的新型传播平台,出圈破壁,面向青年强化精品研发,以AI+5G为重点,创新技术应用场景,力争掌握技术主动权。
新媒体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在融媒体产品的生产上,新华社将紧紧抓住青年用户的偏好,注重运用二次元、H5、VR等年轻网民喜闻乐见的手段,生产让年轻人喜欢看、愿意读的新媒体产品。一是从互动入手,让产品可交互、可体验。例如年初刷屏的H5《2021,送你一张船票》以国潮动漫+游戏闯关的方式,带网民穿行历史长河,透过小小的手机屏幕回顾建党百年历史和民族记忆,引来4亿网友打卡;二是从跨界入手,让产品可读可感,更走心。新年首部MV《新征程》采用新闻与音乐跨界融合的形式,创新重大时政报道新闻样态,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传播中国故事,突破全网浏览量2.12亿。三是从“技术+创意”入手,让产品更“潮”,努力引领发展方向。新媒体中心将以智能化编辑部建设为抓手,以5G商用为重点,适应万物互联、万物皆媒趋势,生产智能化创新产品。
以小见大,“问记者”功能的推出无疑为新华社“两报两端”改版升级增添了一抹亮色,其背后所蕴含的用户思维,不仅是主流媒体新闻生产中要不断夯实的基础性工作,也彰显了新华社走好网上群众路线、迈向深度融合的决心与底气。
(亚楠对本文亦有贡献)
长按二维码
加入广电人专属交流群
添加时请注明“广电群”+姓名+单位
往期精彩推荐:
长按二维码
关注广电业内 聚焦广电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