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茑屋书店来成都确实很巴适,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佐夫 Zoff 感性城市SCity 2023-11-04



“感性城市”系列第二十四篇

主编/撰文/编辑 | Zoff

文章共计3144字,阅读时间8分钟


茑屋书店终于宣布来成都了。


从4月9日开始,成都轨交集团与茑屋书店签订战略框架协议的信息便开始不胫而走,宣称茑屋将与成都在建的多个TOD项目合作。


不论最后茑屋书店是否能顺利落地,但这件事情对成都而言的确值得振奋。这也是茑屋书店官宣落户杭州天目里,上海万科上生新所后的第三个中国合作信息,成都的“新一线”城市价值也在这件事上得到了体现。



而成都,不管从任何角度看,都是一座以丰富的书店品牌聚集而闻名的城市。包括西西弗、言几又、方所、老书虫、三联书店、几何书店,新山书屋等我们所熟知的书店品牌,都将成都作为重镇布局。同时,成都还有丰富多元的社区独立书店,比如一苇书店、读本屋、无早、寻麓书馆、大地书房等等。


迄今为止,成都已经形成了一个层次多元,且相当活跃的书店生态。不仅书店与商业地产密切配合共同造场,更可以与社区社群深度融合,不断持续生产优质内容,拓展着书店作为公共文化机构的影响力。



这样的一个环境下,我们不禁假想,茑屋书店如果真正来到成都,将与成都的书店文化产生什么样的有机反应,有可能为这座城市带来什么?茑屋书店是否能在成都发挥出自己的实力和IP价值?


但从目前了解的消息来看,说实话,真的很难乐观。



首当其冲的问题:

茑屋书店的优势,能不能在成都有效发挥?


首先还要从茑屋自身开始聊起。


关于茑屋书店,公共认知最多的,依然停留在所谓“世界十大最美书店”一类的标签,都会被茑屋书店在代官山店的场景与设计所震撼,凡是去东京,不去茑屋书店打个卡真的是白来。



但这只不过是茑屋书店的冰山一角而已,茑屋书店真正赖以成名的,其实是对“生活提案”的理解。作为书店,茑屋书店其实早已超脱了卖书这件小事,而是将书籍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入口,引领着它的顾客向着更理想的生活状态改变。


而茑屋书店也提供了一系列的商品策划,让这条脉络更明晰,比如在代官山的茑屋,书与生活家居用品,与各种文创衍生商品通过生活提案的方式,有组织的串联在一起,更像一种策展的状态,让顾客可以有迹可循,不断的增加有趣的知识,从而引导消费。



这样的状态,更像实体版的“百科知识接龙”,让顾客从一个又一个关键词开始,从一个线索而最终一见全貌,在探索中获得心智的更新。


而茑屋策划书店空间时,所依据的不仅仅是生活提案逻辑,更是通过积累的消费数据,推导,策划出理想的消费场景,更好的服务顾客。


这些数据是哪里来的?这也牵扯出茑屋所拥有的另一项深不见底的优势:T-Card。


茑屋在2003年的时候便开始做大数据市场营销,截至目前,T-Card发卡的张数已超过1.8亿张,超过日本人口6000万左右的数量。



T-Card不仅仅增强了客户粘性,更是通过这种方式,茑屋掌握了极丰富的用户画像,可以推断出“喜欢什么样的书的人,会喜欢如何的音乐,喜欢什么样的甜品,文创产品”。


这样的数据库,让茑屋可以更精准的了解他们的客户,并为他们匹配打造相应的书店空间,更保证了茑屋书店良好的运营状态。



而我们所看到的代官山店,是茑屋这一系列积累下的“厚积薄发”。深谙生活提案的空间策展方法,结合对消费人群的深刻洞察,同时搭配着审美无敌的设计、平面、以及代官山这个理想生活方式的超级放大地,才让茑屋书店最终爆发出自己的影响力。


这一切都来源于茑屋的“深厚内功”。那么到了成都,茑屋书店究竟能发挥几何?


首先,刚进国内,茑屋书店基本没有数据积累,也缺乏足够的对于中国书店消费者的理解,缺乏对于社区和社群的串联,消费洞察也无从谈起。


那么茑屋能做什么?直接复制在日本的空间形态,落一个以空间设计为名的“网红书店”?这一点看似容易,但在成都其实很难。



论室内,太古里的方所几近完美,无法复制的区位,太古里的专业运营,连带这个沉浸体验感一流的“地下书店剧场”,想要超越确实不易;论室外,兴隆湖最美的湖畔书店,“一本从天上掉落的书”,所带来的极梦幻的书店形体,确实更加值得期待。


论运营,西西弗有不输于任何书店的持续运营造血能力;而说到与社群结合,则真的很难在短时间里,超越本地一系列独立社区书店的多年深耕。


所以,看似强大的茑屋,其实在成都,除了“茑屋书店”这四个字以外真的很难有一招鲜。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如今书店作为网红打卡,身份认同的属性依然很强烈,有“茑屋书店”四个字就已经足够。


确实如此,靠着IP品牌影响力,是可以撑很久。但别忘一件更重要的事,就是如何与本地项目理想融合。



为什么说:

签到茑屋,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千万别忘记方所离开重庆的事情,也别忘记Pageone败走成都IFS的事情。



两者所在的商圈,一个在观音桥,一个在春熙路,都是这个城市里无敌的存在。而两者在当年入驻是,名气随不及茑屋书店那么响亮,但也依然是身披“最美书店”的声誉,响当当的进入新城市,引起过文艺青年的热捧,甚至连走的时候都让粉丝充满惋惜。


它们为什么离开?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与所在的场子定位不匹配。书店自己没有想清楚,被招就招进来了,而商场本身更没想清楚,脑子里只有引流因引人气,却没有为书店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土壤。


在情怀背后,其实作为一般商业业态,书店的生存能力是比较脆弱的。或许打卡是刚需,但卖书却早已不是必要,书店要想生存下去,不仅仅是要提升自己的运营内功,跨界衍生经营内容,经营好自己的固定人群和社群。


更需要好的位置,好的昭示和与商场定位匹配的消费场景,才能让书店的生存能力提高一点点。而这背后,又离不开商场自身的定位逻辑成立且合理。



举个例子,比如成都万科天荟的新山书屋,且不论最终运营数据如何,仅仅从现场来看,基本人满为患,人气和氛围都很到位。


这不光是新山书屋的空间确实很适合人读书,很温暖,可以让人安静的沉浸其中,同时也和新成华商圈,不少年轻人、青年学生和新家庭集中居住的区域,却缺少优质书店的情况直接相关。


新山书屋的出现,很好的弥补了这个空缺。


但让我们看看茑屋书店有可能合作的几个TOD项目:成都陆肖、二江寺、马厂坝等几个站点。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没有在城市成熟区域,更不在成熟商圈,周边的居住人群属性一般没什么特征,未来也很难说会不会成为目的地。简而言之,除了地铁站上盖优势以外,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都不容易看到明显的区位优势。


同样的,轨交集团也很难判断它未来做商业项目开发与运营的能力。它能不能为茑屋造一个理想的平台,让茑屋书店可以持久有效的运营,还是说简单消费一下茑屋的品牌IP?现在都很难有答案。



方所的影响力,离不开背后搭台,在商业地产上高度专业且敢于创新的太古。最终方所成为了太古的核心主力店,实现了双赢。而在苏州,名声在外的诚品书店,则自己成为了开发商,自己为自己筑巢,为自身的书店、百货、文创造就了一个天造地设的商业空间。



而对茑屋书店来讲,虽然自身的品牌力极强,高过方所,也高过诚品。但终究还要看其所在项目的最终状态。


总的来讲,成都能引入茑屋书店,确实是完美的开始,但真正的挑战,对于茑屋,对于TOD来说也才刚刚开始。


让我们拭目以待。


*部分图片来源自网络



往期阅读:

从方所离开重庆开始,聊聊书店这件事。

“我们如何度过疫情,就会如何度过一生。”

东京奥运会延期,那让成都大运会怎么办?

早春上海,让teamLab的限定作品「春天与花朵」治愈你。

成都IFS+太古里的“黄金CP”,真的无可替代。

被拆毁的三圣乡,为何让成都人如此留恋?

延迟的糖酒会,将成为成都全面恢复的里程碑。

如果取消奥运会,东京将付出什么代价?

请注意,扎哈的“外星飞船”已降落成都!

几乎全自持的310亿地王,告诉你什么叫真正的「城市运营者」

疫情之下的伊藤/大龙燚/阿那亚,如何展示好品牌的“内功”?

疫情之后的“报复性消费”,究竟会怎样呈现?

惨过餐饮的,还有数不清的展览和演出。

疫情过后,中西部两大城市群的浮沉。

在商业地产的至暗时刻,让我们来聊聊理想与远方丨 新公号序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