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儒家晨诵】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儒家晨诵”作品选(四)

昆仑雅君 昆仑群玉 2024-01-09


编者按:《祖国(或以梦为马)》是我的最爱,至今还记得初见时的感动,每每读起,心中总是难抑澎湃。用了两个晨诵,跟孩子们一起读,一起讨论,之后,便有了本次作品。伟大的文字,存在的揭示……

 

悦扬

“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这是诗文《以梦为马》的第一句。诗人是要追求远方的,远方是什么?有时讲诗和远方,远方是故乡,是未来。可能具体还不太明确,往后看。

 

诗人要在万人中将火把高举,诗人借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这火是什么?是祖国的语言,是祖国的文学,是祖国的文化。诗人举的火把,是文化。诗人所追求的远方,远方背后的那个故乡,大概也正是文化的根。诗人说,万人都要将这火熄灭,而他自己却独独做了这火的守护者,将火高高举起,成了文化的守护者,护佑火把,让火把在黑暗中发光。

 

但仅仅如此还不够,诗人投入这火,文字、文学和文化成了囚禁诗人的灯盏。诗人说,我也愿将牢底坐穿。诗人是主动投入这牢狱的,他是主动成为这灯的灯油的,因为囚禁他的是文化。诗人主动被文化囚禁,诗人要燃烧,因为他希望让那些想要把火熄灭的小丑和世人能够看见文化的光辉,看见这个火把带来的辉煌。

 

这样短暂地燃烧了自己之后,诗人又有一丝愧疚。于是他紧紧抱住粮食,在故乡生儿育女,在大地上繁衍生息,让文化随着自己的血脉一起传播下去,使自己成为文化的一部分。

 

但这样传承过后,诗人仍希望自己能被埋葬在四周高高的山上。这样,自己的肉体和精神都可以一起守望山下平静的家园。正如诗人自己说的,他选择了永恒的事业,正是成为太阳的一生。所以他擦亮文化,他高举文化,他为文化而燃烧,他为文化传承着自己的血脉。这样一个传承者,延续着自己之前的历史,开启了新的历史,站在文化的节点上,和文化融为一体,成为永恒。

 

“我必将失败,但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诗人的肉身终会腐朽,但这祖国的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必将如太阳般永恒存在。

 

诗人这样高举文化的火把,化成太阳,试图用光来唤醒小丑和你我这样的常人,纵使不能成为文化的传承者,也望我们能成为文化的擦亮者,再莫糟蹋这已面临黄昏的诸神。但你我这般的常人,却往往冷眼旁观甚至冷嘲热讽。

 

的确,作为常人的我们并没有擦拭众神身上灰尘的重任,但这些文化的传承者,又何尝不曾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人群本身有着无限的创造力,危急时刻,总有个体站出来,成为勇士,成为烈士。要想让常人全部成为勇士成为烈士是不可能的,我们能做的只有保持自己的可能性和创造性,在真正被打动,真正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常人从来都是站在有光照耀着的地方。

 

读《以梦为马》

《以梦为马》是海子的一首诗,整首诗都是围绕着“以梦为马”展开的。我认为诗中所写的人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梦为马的诗人,另一类则是凡人和小丑,也许他们看起来都是一样的普通人,但他们的内在精神世界却相差甚远。

 

以梦为马的诗人要做远方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这句话是在隐喻一种生命状态。远方是什么?想必大家都听过一句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远方代表的就是梦想,是以梦为马的诗人的精神寄托,但是,一个正常人要活下去就离不开物质,所有生物都有本能的需求,以梦为马的诗人追求一种生理上的极简,精神上的丰富,真正滋养他们的是精神上的粮食。

 

而对于小丑和凡人来说,物质可能会比精神更为重要,对于小丑来说,生活也就只有眼前的苟且,他们会主动去选择物质。凡人介于物质和精神之间,在物质匮乏的时代,他们也就只能为了活命而去追求物质。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满足不了,那么他如何去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一个物质匮乏的时代,同样也是礼崩乐坏的时代,大部分人都不能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依旧追求精神。

 

“万人都要将火熄灭”,这里的万人指的便是小丑,以及在物质极度匮乏情况下的凡人。那么此火指的是什么?诗中写到,此火是祖国的语言,是乱石投筑了的梁山城寨,是敦煌壁画,是那七月也会寒冷的骨骼。这句话看似不太好懂,我们来分析一下。在我理解中,祖国的语言代表着一种文化,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精神底色。梁山城寨出自中国四大经典之一《水浒传》,象征着叛逆的精神源头,是中华人民骨子里的倔强。敦煌,象征着中国曾经一度辉煌过的文化。而这些应该被人们所珍视的东西,如今却化成了一堆堆白骨,横放在众神之山上。他们虽然存在,但是却不在人间,这象征了当时一度被遮蔽的文化,而造成这一切的,我们可以把它归因为小丑和凡人的愚昧,又或者是一个物质匮乏时代的悲剧。

 

但总有一些人,不论在什么时候,依旧坚定守护着文化的传承。只要不是尸骨无存,那便有一线希望存在。“我独将此火高举”,是啊,以梦为马的诗人们会从众神之山上带下来文化的火种,就和为人类带来天火的普罗米修斯一样。凡人和小丑会因物质的匮乏而放弃文化的追求,但以梦为马的诗人们,他们愿意去忍受每天被老鹰啄食内脏一样的痛苦,也要为人间带去文化的火种,凡人和小丑也许会觉得这是自讨苦吃,但以梦为马的诗人们,为了文化的延续,他们甘愿将牢底坐穿。星星之火亦可燎原,只要希望的火种依然存在。

 

一个个以梦为马的诗人用他们唯一的的肉体继承了一项永恒的事业,他们为文化的传承努力着,使文明的光永远照在大地上,哪怕眼前是不知何时才能结束的漫漫长夜,只要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们,便还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能够相信黎明终会到来!

 

我说“以梦为马”

昕锐

《以梦为马》是海子写的一首现代诗,又名《祖国》。这首诗中,不仅题目用了“以梦为马”,内容中也多次出现“以梦为马”。那么,“以梦为马”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以梦为马,字面意思就是把梦想作为马匹,做什么呢?乘着马,奔赴期待所在的地方,走向诗和远方。

 

以梦为马的马,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动力,是我们远行下去的动力,所以说“以梦为马”也可以理解为把梦想作为我们的动力,向前走去。

 

如果想知道“以梦为马”到底代表了什么,那么,我们需要理解“梦”的意义。

 

梦就是梦想,而梦想对于一个人而言是很重要的,一个人不能没有梦想。梦想是我们向往的东西,是我们毕生的追求。梦想也可以说是一个目标,但一个真正的梦想,一定不是一个小小的小目标,那是我们耗尽一生,也要去追求的东西。每个人的梦想都不一样,代表意义也可能不同,但我们都会竭尽全力地去朝向梦,追求梦,一个有梦的人才是一个完整的人。

 

因为梦想对一个人很重要,所以“以梦为马”,把很重要的东西当作自己的动力,那么动力一定会很充足。这可能就是海子的诗为什么多次提到“以梦为马”的原因,既是强调他的梦想,也是强调他的决心,而海子的梦想就是文化的新生。

 

梦想还能帮一个人度过困难、磨难。有了梦想之后,在追梦的路上,我们必定要经历很多的磨难,但是,为了梦想,我们认为那些都是值得的。这也是为什么海子会愿意去将牢底坐穿,去投入火焰。虽然自己必将失败,但自己的梦想必将胜利。

 

梦想与热爱挂钩,是热爱的孪生兄弟,有梦想就有热爱,毕竟,只有有所热爱,才会奋不顾身地去追求,才会不惧任何困难。

 

那梦想是否一定是一成不变的呢?我想也未必。人在成长的路上,在追梦的路上,会看到更多东西,眼界会变得开阔,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会发展出新的热爱,从而发展出新的梦想。

 

虽然梦想可能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一个真正的梦想是不会轻易改变的,那不变的梦想最终会变成一个人最终的道路,毕生的追求。

 

海子在有了梦想之后,无畏地向梦想冲锋,虽历经磨难,但依然热爱。虽然当时文化凋敝,自己也必将腐朽,但是他可以自信地说出那句话,“我必将失败,但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

 

每一个追梦的人都是伟大的,我们也无时无刻不在追梦。我只想说:请不要放弃,不要失望,未来,总会给你一份完美的答卷。

 

萌芽

熙锴

起初,我对这首诗歌并无感想,反而有一丝怨念,原因在于诗文稍长,抄与背都略显困难,并且不知什么原因,莫名地,我对诗歌有强烈的排斥感,但经过与理性的斗争,这一感觉慢慢淡去,随着对诗文的深入理解,我也逐渐改变了想法,反而开始欣赏这首诗,并与之产生共鸣。

   

诗文中,最先令我有所感触的,便是第一句,“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这句,让我感触颇深。人在追求梦想的同时,可能不能像“清廉人士”一样抛弃一切物质,仍需一些去保证我们的本能需求,也就是正常生活。假如我们连基本生活都不能满足,也就是说我们每天吃不饱,穿不暖,身体疲惫,根本没有多余的钱财能让我们为自己的梦想投资,如果处于这样的环境的话,还谈何梦想?

 

还有两句,“祖国的语言和乱石投筑的梁山城寨,以梦为上的敦煌”和“我投入此火,这三者是囚禁我灯盏,吐出光辉”。语言、梁山城寨、敦煌这三者分别代表了文化、精神源头以及自由。他被这三者囚禁,却非被动,而为主动。他愿为灯油而被燃烧,以传承文化和精神。他为了追求那至高无上的人生意义而牺牲自己,追求梦想。而“只有粮食是我珍爱,我将她紧紧抱住,抱住她在故乡生儿育女”,这句话所讲也是如此,同时这也再次呼应了他在诗歌开篇所谈。他愿意牺牲的精神,深深触动到了我,可是即便这样,他自己还是不满意,“面对大河,我无限惭愧,我年华虚度空,有一身疲惫”。

 

他作为文化传承者中的一员,带着无限的惭愧,一命归天,但他是不朽的,因为文化是不朽的,精神是不朽的,这一切都是永恒的事业,传承先辈,启发后人。他看似衰败,但“文化王国与我”是必将胜利的,也就像那句话所说,“肉体易朽,但精神不朽”。

 

“他”的一生都奉献在了传承之上,甚至“死亦为鬼雄”,这使我无比钦佩,也使我感慨万千。那我呢?面对传承,我该如何抉择,也会“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吗?也会让其永远不灭吗?我无从知晓,但是萌芽已悄然生长。

 

《以梦为马》有感

千洵

《以梦为马》,又名《祖国》,这首诗,诗如其名,写的就是祖国与未来的“梦”。诗中,有几个段落,我比较有感触,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这首诗的开篇写道,“我要做远方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短暂的情人”,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实写出了当时诗人所处的困境。当时,时代的风浪刚侵袭了中国,中国内部最深的文化层面经历了一场浩劫,中国上下五千年,拥有着十分深厚的历史文化,而当时的文化层面,因为时代的浩劫出现了动荡,也就是说,中国文化之根出现了裂痕。除了文化方面的动荡,普通老百姓在生存方面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和危机。

 

诗人海子,站在文化英雄的立场上,书写《以梦为马》这首诗。海子在追求自己之梦的过程中,身处那个物质仍嫌困乏的时代,虽然精神层面的旗帜高扬,但基本的物质需求仍旧需要,只是降到了最低的标准。海子要活着,要有尊严地活着,所以他才写了“我要做远方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短暂的情人”。

 

“万人都要将火熄灭,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此火为大……”那么,“此火”,代表的是什么?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此火代表的是文化的传承与未来的希望,在时代动荡的时候,也正是“万人都要将火熄灭”之时,而如海子一般的那些诗人也正是“将此火高高举起”的人,似乎举起了的火就是他们活下去的唯一希望。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与精神上如钢铁一般坚硬的毅力坚持着自己的立场,在这场暗无天日的文化动荡中,做那为数不多的引路人。

 

本应是绚烂的文化,被腐朽的呆滞的思想遮蔽,被污浊的世事侵蚀,“天下将亡”。在这种情况之下,正是手握着梦想与现实的诗人们,擦亮了这被尘封的语言文学文化之光,这三者,也正是囚禁着诗人们的牢房,但是,当时的诗人们却心甘情愿进入了这个牢房。在这一场战役之中,诗人海子哪怕自己被焚烧殆尽了,也仍然在所不惜。而“我”,也就是海子自身,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了“此火”,成为了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了文化本身,成为了历史的悠悠长河之中不朽的存在。

 

从精神层面,我们得以不朽,但是在肉体层面,我们仅仅是宇宙间的尘埃,最脆弱的苇草。

在人类肉身的失败背后,人类的文化精神必将永存,进入黎明胜利的曙光。

 

《祖国(或以梦为马)》随想

秉宸

我要去做远方忠诚的儿子,远方是什么?可能是我热爱的诗歌,或者是祖国,也可能是我不被世人所理解的梦想……

 

追梦路上,充满了历练与考验,放弃物质利益而全心地拥抱精神家园。也许为了这个目标这个梦想我要付出很多,甚至为了事业而献出心脏。我想,这心脏不会浪费,因为后继有人,仍会有勇士继承我们的事业。

 

我们的烈士为了事业舍生取义,但同时,也有一些人舍义取生,成为了追求物质利益的小丑。当烈士们正在以梦为马向前探索的时候,那些小丑却还在原地梦想着成功。

 

也许,上一刻,他们是同一条道路上的同行者,刹那间,就成了天涯海角的陌生人。

 

梦想是茫茫黑夜燃起的火炬,小丑要扑灭它,那些为梦想的人在黑暗的穹顶下将火炬传递了一千次,一千零一次……

 

前仆后继,我倒下,火炬由攀登上来的后人接到手里。我到在了山顶上,片刻又成为了山腰,与烈士的脊骨共同化为了山上的皑皑白雪。我成为了他们的一部分,成为了山的一部分。

 

后人攀登的脚步把我踏碎,我也成为了他们的道路,反射火炬的光辉照亮了攀登的道路。

 

山脚攀登上来的后人,一个个也像我们一样,成为了烈士的白骨,让光的范围扩大,点亮黑暗。

 

我们,烈士们,建起一座众神之山,肩比神明。


昆仑晨诵作品汇总

亲历先民之爱

带着《诗经》,筑居思唱——《诗经》作品选

【昆仑百花】聆听每一朵花开

【落花课程】梦里花落知多少——落花诗作品选

【昆仑晨诵】天予真性,发言自高——《古诗十九首》作品选(一)

【昆仑晨诵】天予真性,发言自高——《古诗十九首》作品选(二)


昆仑儒家相关课程作品汇总
夜灯 
【儒家晨诵】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儒家晨诵”作品选(一)
【儒家晨诵】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儒家晨诵”作品选(二)

【儒家晨诵】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儒家晨诵”作品选(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