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守仁 | 论“明明德”于外语课程——兼谈《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教材编写

【作者简介】

王守仁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育。E-mail:srwang@nju.edu.cn。

王守仁 教授



主持人王守仁:

教师、教材和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三种基本要素。作为用于教学而编选的材料,教材起到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主渠道功能,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与师生相互作用的中介。课堂上教师教什么、如何教,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什么样的教材。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策划和组织编写了《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以下简称《明德英语》)。本栏目作为《明德英语》教材研究专题,由5篇文章组成,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以课程思政为导向的英语教材编写理念和实践。王守仁的《论 “明明德” 于外语课程 —— 兼谈〈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教材编写》对《明德英语》教材名称进行题解,指出立德树人中的 “德” 是课程思政的灵魂和核心,包含大德、公德和私德三个层面的内涵,“明德” 即举旗帜、育新人,“引导” “比较” 和 “融化” 是外语课程思政教材建设的关键环节。肖琼和黄国文的《〈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的多元大纲和潜在的教学法》对教材编写大纲进行深入分析,在梳理传统教材编写遵循的功能大纲、意念大纲、基于任务大纲、交际大纲和结构大纲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课程思政教材的 “元素大纲”。“元素”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12个词所表达的基本理念,整套教材以此为参照框架,组织安排单元内容主题。该文论述了《明德英语》教材采用的以元素大纲为核心的多元大纲以及相关教学方法,凸显该教材的独特之处。刘正光等的《 “立德树人” 与大学英语教材开发的原则与方法 —— 以〈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为例》基于编写实践,阐述外语课程思政教材开发应遵循的原则与路径:在输入方面,语言与见识并重、中西内容并置;在呈现方面,主题统领,分项拓展,实现显隐双线相辅相成,将思政内涵的具体理解以及践行方式有机融于一个个具体的语言学习活动或语言知识点学习与能力培养之中。张敬源和王娜的《基于价值塑造的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任务设计 —— 以〈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为例》聚焦教学任务设计的理念、原则与实施,探讨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的有效途径。李秀英等的《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明德” 与 “思辨” —— 以〈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为例》从高阶思维的角度出发,论述如何以 “思辨” 为牵引,重构教学内容,实现 “明德” 与 “思辨” 的融合。该文提供的教材研发案例以 “问题导入” 和 “思辨拓展” 为路径,设计思辨型深度学习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实现大学英语课程育人育才相统一的目标。
 
教材工作是一项直接关系到 “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 “为谁培养人” 的铸魂工程,必须把立德树人贯穿教材建设的全过程。《明德英语》教材的编写者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来体现课程思政建设理念,在外语课程思政教材建设这一领域进行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对推进我国高质量外语教材体系建设具有启迪和指导意义。

 

论“明明德”于外语课程

——兼谈《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教材编写

本文原载于 《中国外语》2021年第十八卷第二期第4-9页 。经作者授权由 “外国文学文艺研究” 微信公众号推出。


摘 要创新性地运用儒家经典《大学》中的 “明明德” 思想,将立德树人中的 “德” 视为包括大德、公德和私德三个维度的 “明德”。“明明德” 的时代意义体现为立德,其内容和方式表现为外语课程确立学科育人的大目标、教学内容涵养学生大人格、教师成为 “大先生”。基于对 “德” 的新认识,本文结合《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教材编写实践,介绍了 “引导” “比较” 和 “融化” 等关键环节,对作为课程思政重要载体的外语教材建设进行分析与论述。
主题词树人;外语课程思政;“明明德”;教材建设



1. 引 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 [1] 高校外语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答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这一根本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现实而重要的课题。最近一段时期,外语学科积极响应立德树人的号召,特别是按照教育部2020年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 [2],开始行动起来,明确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作为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探索外语课程思政建设 [3]。但是,不少高校外语教师,包括学者和领导对立德树人的丰富内涵和关键环节的认识尚不到位,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往往过于笼统,缺乏行之有效的具体举措和实施途径。本文拟围绕立德树人中的 “德” 字,阐述 “明明德” 的内容和方式,结合教材编写实践,对外语课程思政建设进行分析与论述。


2. 立德树人中 “德” 的含义



在教育行政部门、社会舆论、学校各级领导的宣传、教育和引领下,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已众所周知,而对立德树人中的 “德”,大多数外语教师都是从道德的角度进行理解的。这种习惯性的认知并不错,有其合理性。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德” 向来占据着主导地位。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为政篇》),强调了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司马光在论述才与德的关系时,注重以德为先、以德为本,认为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资治通鉴·周纪一》),即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领。中国古代儒家的道德哲学被认为是一种德性伦理学,它以人性论为德性论的出发点,德性的完善便是人性的充分实现。此处的德,主要是指符合道德标准的个人操守和品行,“正直中和之谓德” (《资治通鉴·周纪一》)。儒家文化崇德修身,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圣贤的道德人格,这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与此同时,我们对立德树人中 “德” 的认识还须超越道德品质层面,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4] 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把握立德树人中 “德” 的含义指明了方向。立德树人的 “德”,应该包含 “大德” “公德” 和 “私德” 三个层次的内容。大德指向理想信念,是最上位的,统摄一切,关键点是心系国家和民族,强调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 “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纲要》)。大德要求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建功立业。公德指向建设自由、平等、文明、和谐的美好社会,关键点是心系他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 (《纲要》) 的思想反映了我们民族的公德观念。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时,一方面要强调遵纪守法,强化规则意识,培育与养成青年学生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基本理念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是涵养公德心,执守初心,甘于奉献,公道办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私德指向个体的修身做人,关键点是心系个人修养,严于修身,阳光做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 [5], “人人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 [6]。这些重要论述明确提出了道德修养的要求,是对私德最精准的诠释。中国传统文化向来重视修身,以修身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所谓 “身不修则德不立”,修身是建功立业的基点,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自身修养,才能具有做好其他事的基础。

大德、公德和私德是立德树人中 “德” 的三个维度,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相互贯通、相互支撑的有机统一体,缺少一个维度便是不完整的。


3. 外语课程思政的建设方向:

大目标、大人格、“大先生”



厘清立德树人中 “德” 的丰富内涵,解决了我们需要立什么的首要问题。这个德,借用儒家经典《大学》开篇第一句话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可以称之为 “明德”,即光明正大的德。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立德是对 “明明德” 的现代阐释,或者说,“明明德” 的时代意义体现为立德。


立德的目的是树人,树人的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立德。外语课程大致分为语言技能课程和语言知识课程。如何“明明德”于外语课程,从而达到育人目的?我们不妨从立德树人的角度思考外语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改进的方向。

在教学目标中对学科育人要有更加明确的规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对教育提出了总体要求,即 “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 [7]。外语教育的专业性体现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掌握对象国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上,但不能因为其专业性而忘记了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这个初心和使命。外语课程内容涉及外国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应该更加自觉地坚守国家和民族价值观,体现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导向,避免被外国思想文化遮蔽。“明明德” 中的 “明” 便是彰显弘扬,在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从育人的 “大目标” 出发,要求我们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举旗帜,育新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防止学生变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8]

“大目标” 导向下的外语课程要求将 “立德树人” 体现在课程内容中。《纲要》指出,要 “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各类课程都要承担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明明德” 之于外语课程教学内容的具体任务,是将大德、公德和私德有机融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涵养 “大人格”,这里的关键环节是 “融化”。杨祥等 (2020:4) 认为:“课程思政是方法不是 ‘加法’ ”,这一认识对我们践行课程思政理念有启迪意义。我们应改变观念,走出专业教学的舒适区,从方法入手,重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选择相关重点,可以努力寻找德育与专业学习的契合点,更为重要的是对同样的内容,可以从新的视角去审视,从国家和民族立场出发去分析、比较,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这是 “明明德” 的实际行动。引导是 “明” 的主要方法,教学内容设计重在引导,循循善诱,使学生有价值辨识能力,有科学和人文精神,明是非,知美丑,对家国、对人性、对生命充满爱,孜孜矻矻,完善人格,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明明德” 要求我们重新定位教师角色,即从单纯教外语的教师提升为涵养学生 “大人格” 的 “大先生”。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便是指教书育人。要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需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9月9日考察北京市八一学校时曾以四个 “引路人” 勉励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9] 同年12月,他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 ‘大先生’。” [10] 教师先立德,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方能育人树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这对教师这一崇高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是对自己肩负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与使命有高度自觉,另一方面是认认真真地学习、研究、积累、实践课程思政建设,积极探索 “明明德” 的路径和方式,取得实效,在培养学生的同时提升自己。

4 “明明德” 的载体:教材建设



《纲要》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的第一点明确要求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高校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要 “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教师、教材、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三种基本要素。作为用于教学而编选的材料,教材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主要渠道,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纽带和师生相互作用的中介。课堂上教师教什么、如何教,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什么样的教材。鉴于教材对教学活动和教学质量会产生实质性影响,在 “三全”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 育人大格局中,体现课程思政建设要求的教材建设自然受到人们的重视。为满足高校外语课程建设需求,各地出版社相继推出一批外语课程思政教材,取得了宝贵经验。下面以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策划的《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以下简称《明德英语》) 为例,介绍体现课程思政理念的外语教材在内容与形式上的突破。


大学英语是大学一、二年级学生修习的公共基础课程,学习人数多,特别是新生刚进校门,课堂教学会对他们未来四年大学的学习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大学英语课程传统上注重语言能力培养,对课程的育人功能重视不够。《明德英语》作为大学英语公共基础课程中的通用英语课程教材,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确定了将立德树人作为教材建设的主要目标,致力于打造一套体现外语课程思政要求的大学英语教材。经过反复讨论,我们将新教材定名为 “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德” 是课程思政的灵魂和核心,举旗帜、育新人要成为这套教材的特色。“明德” 与儒家经典《大学》建立关联:“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德的落脚点是育人,涵养人格,止于至善。专业课程蕴含思政资源,需要教材这一重要载体去发掘,这是 “明” 的意思,“明德” 即彰显德,高举课程思政的旗帜。“新时代” 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明德” 传统被赋予立德树人的时代意义。《纲要》在论述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战略举措时,强调 “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现有的外语教材在课程思政方面普遍缺乏系统性,出现 “显性” 缺、“隐性” 散的现象。为此,我们有针对性地确定了单元话题的建构原则,即总体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12个词为宏观引领和参照框架,并充分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外延,有机融入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法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在公民、社会、国家三个层面进行主题布局。《明德英语》的《综合教程》分为三册,每一册均涉及公民、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第一册以公民层面为主,第二册以社会层面为主,第三册以国家层面为主。同一核心价值观念会采用循环方式,选取不同切入点,螺旋上升地处理,帮助学生深化认识。例如:爱国,从讨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认同,到对爱国主义内涵的深入阐发;平等,从相对较易于理解的男女平等切入,进而讨论不同种族、文化的平等;和谐,从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谐发展等。

《明德英语》以育人为总目标,内容设计秉承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理念,两个中心水乳交融,互为支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现为对课程思政建设有相对明确的彰显,凸显本套教材的鲜明特色;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体现为语言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按照《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2020版)》的 “基础” “提高” 和 “发展” 分级目标框架,以《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以下简称《量表》) 为语言水平的难度等级坐标。其《综合教程》第一册、第二册总体上对标《量表》五级的能力描述,即通过两学期通用英语课程学习达到《量表》的五级水平。第一册的初始单元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进行必要衔接,实现《量表》四级到五级的平稳过渡。《综合教程》第三册以《量表》五级为起点,实现五级向六级的跨越,对标《量表》六级的能力描述。在语言技能训练上侧重读、写、译,同时也有足够的视听输入与口语输出,着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明德英语》的《综合教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话题构建参照系,以《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为语言难度参照系,在具体编写过程中,抓好 “引导” “比较” 和 “融化” 关键环节,用心打造 “培根铸魂、启智增慧” 的精品教材。

(1) 显性呈现课程思政元素,进行有效的教学引导。每单元设 “Explore the Core Value” 板块,提供与单元育人目标所聚焦的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图片、图表、音频及其他形式的素材,基于显性呈现的信息,提出讨论的问题,问题设置以引导学生理解、思考正确价值观为设计原则。听说训练以 “Seminar on the Core Value” 形式出现,学生围绕核心价值观相关话题开展讨论交流。单元总体结构采用AB篇布局,两篇课文均与单元主题紧密相关,或为对比,或为递进,或为互补等,如第一册第7单元课文A “Academic Integrity” 介绍在校园内作为大学生如何做到学术诚信,强调诚实品格的重要性,课文B “Living a Life of Integrity” 拓展到校园外,讨论在生活和工作中如何诚信做人。第三册第3单元课文B “Why We Read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从当下的角度解读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阐释儒家经典《论语》的智慧和深刻含义,提升学生的中国文化自信。教材通过这样的安排,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深化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2) 采用比较的方法,从中国文化立场出发,坚定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比较涉及对比、鉴别、辨析差异,同时也注意发现差异背后的共通之处。单元内AB篇的布局采用不同的选材角度,选文有意识地兼顾中外题材,如第一册第1单元的主题为 “责任担当”,课文A “Time for Fostering Person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on Campus” 介绍为实验献身的物理学家斯洛廷,课文B “Deng Jiaxian’s Commitment to the Country” 讲述 “两弹” 元勋邓稼先为强军强国默默奉献一生的故事,学生可以在中外科学家身上发现共同的优秀品质。第三册第1单元课文A “Experiencing Thirty Years of China’s Rail and Metro Development” 介绍中国高铁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课文B “European Innovation Model” 报告欧洲国家为科技发展采取的催生创新模式,让学生不仅感受新时代祖国发展巨变,同时具备开放包容的心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思考富强战略。教材通过比较异同,开展批判性阅读,对核心价值观中有关描述的内涵意义进行深度挖掘,能够更加坚定 “四个自信”。

(3) 在融化上下功夫,避免 “两张皮”。每单元开头安排两句寓意隽永的中外名家名言,引入单元主题,如第一册第1单元选用周恩来总理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与爱因斯坦的 “The most important human endeavor is the striving for morality in our actions. Our inner balance and even our very existence depend on it. Only morality in our actions can give beauty and dignity to life.”。两则引言的历史文化语境不同,但有相同的旨归,契合 “责任担当” 的单元主题,相得益彰。单元内的练习设计努力体现技能、知识和价值观的多重训练目标,词汇练习、翻译与写作工作坊除训练基本的语言技能外,在选词、例句、语境和主旨等方面有意识地对标单元育人目标,兼顾价值塑造,如在写出正确的单词形式的练习中,选择了 “Before taking ____ for the nation, students must first be ____ learners for their personal growths. (responsibility) ”这样的句子,将课程思政元素不露痕迹地渗透在练习中。在项目设计中,除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单元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合作能力外,《明德英语》还将单元育人目标融入学生的项目实施中,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第一册第5单元主题为 “回报社会”,在项目设计中让学生通过采访和问卷形式调研大学生参加的志愿活动、公益活动、捐赠活动和支教活动等,调查当代大学生对于回报社会的态度和更乐于参与的社会活动,并根据调研结果设计一项回报社会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将育人目标落实到实践中。融化由此成为方法、艺术和境界:在知识学习和语言能力培养过程中实现价值观培育,“将育人理念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李向东,2019:18)。


5 结 语



宋明理学代表人物朱熹和王阳明对《大学》的 “明明德” 有不同的解读。朱熹将 “明德” 视为客观的存在,至善至纯的天理外在于人心,王阳明批评朱熹去心外求理,主张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人心天理俨然一体。按照 “万物皆备于我” 的思想,王阳明认为 “明德” 是心之本能,属于自己内在的德性。从当下育人的角度看 “明德”,我们不妨消除心外心内的歧见,让外在的客观性和内在的主观性相统一,引导学生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纲要》)。外语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在 “三全” 育人的各个环节,是一个系统工程。“明明德” 于外语课程是举旗帜、育新人的逻辑要求:对于 “明德”,教师有 “明” 的意识,课堂有 “明” 的艺术,教材有 “明” 的内容。外语课程要在铸魂育人中发挥积极作用,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这是时代赋予外语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说明 
1. 本文推送时未加注释,引用时可参考期刊原文。
2. 本文经授权推送,未经授权不得转推。



往期文章回顾

陈新仁 | 外语学者科研成果国际化刍议

陈靓 | 从阿诺德·克鲁帕特的世界主义到戴尔·海姆斯的民族志诗学 ——论美国本土族裔性的语言核心与转换策略
郭英剑 | 对取消英语主科的主张,咱就别引经据典据理力争了,说点常识好吗?

车琳 | 西方文论关键词:主题批评

金雯 | 情感是什么?

J. 希利斯·米勒著,郭英剑译 | 当前文学理论的功用

高继海 | 莎士比亚历史剧与电影改编 —— 以《理查二世》和《理查三世》为例

代显梅丨霍桑的家园与共同体意识

申丹 |  “双重认知轨道” :认知文化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王宁 | 西方文论关键词:世界主义

杨金才 | 论新世纪美国小说的主题特征

殷企平 | 西方文论关键词:共同体

傅修延 | 从西方叙事学到中国叙事学

董洪川 | “日日新”:“瞬时性美学”与英美诗歌的现代性诉求

周敏 | 西方文论关键词:媒介生态学

査明建 | 知否知否,英语专业不仅是学英语的专业

蒋承勇,曾繁亭 | “屏”之“显现”——自然主义与西方现代文学本体论的重构

欢迎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