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修复一块城市湿地,需要几步?

镜朗生态
2024-09-0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猫盟CFCA Author 佟浩



今天是元宵节,为了应景,我们也整了一些妥妥的圆鸮给大家开开眼。


仓鸮 ©一晴


雕鸮


长耳鸮


短耳鸮 ©大猫


灰林鸮 ©大猫


红角鸮


北领角鸮 ©大猫


东方角鸮


纵纹腹小鸮 ©dodo

祝大家元(圆)宵(鸮)节快乐~

(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吸饱软软糯糯的圆鸮了吗?接下来我们就得来谈谈硬的东西了。


相比一些更温暖、湿润,水域和林子很多的南方地区,北京冬天的鸟相对没那么多,但也绝对不算少。


通常认为中国的猫头鹰种类有26种,2021年《北京陆生野生动物名录鸟类》里记录了10种猫头鹰。


就拿通州这一块地方来说,有6种猫头鹰生活在这里:雕鸮、长耳鸮、短耳鸮、日本鹰鸮、纵纹腹小鸮、红角鸮。


通州环球影城大家应该不陌生,那附近的荒地草很高,去年我们去,草里就站着短耳鸮。


纵纹腹小鸮蹲在桥墩子上 ©大好


红角鸮歪头杀 ©大好


但猫头鹰在北京的生存环境却是非常有争议的,一方面因为从前的灭鼠,它们食物大大减少,另一方面也因为栖息地被破坏,比如修楼修厂修公园等等——尤其是公园,很多公园打着“生态修复”的名义,事实上却并没有让动物们的居住地得到改善。


那么“生态修复”这里头究竟有哪些玄机,到底怎么样做才能让动物们住得更好呢?




“生态修复”是做什么的?


如果你跟别人说“我是搞生态修复的”,那大概率对方会觉得这玩意儿很高大上,可能需要去很多荒无人烟、鸡不生蛋鸟不拉屎的地方,与雄狮相伴、随角马迁徙……


实际上,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最前沿、最激烈的阵地,恰恰是我们最熟悉的城市和乡村。


乡村与城市 图片来源:网络


以湿地为例,我们之前曾经写过一个关于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议(戳这里:北京城市副中心,需要什么样的湿地公园?),这是针对于尚未建设的区域所提出的想法,如果公园还没修,那么把它建得对动物更好一些是比较可行的。


但现实是,由于水利建设、防洪和环境整治等原因,在城市和乡镇中的绝大部分湿地、河道都已经被人为改造过了。


湿地公园三件套:人造驳岸、木质栈道和湿地观赏植物


千篇一律的“湿地公园”和“干净整洁”的城市河道好像让城市变得更“文明”,也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有了休憩娱乐的好去处。


但问题也很突出,经过整治的河道或湿地中水生态系统结构通常都不完整,大部分本土水生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本土鱼类都从河道中消失;南方的城市湿地还普遍面临物种入侵等问题。


由于生态功能较差,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无法循环、消解,河水普遍存在浑浊或藻类季节性爆发的现象,大部分都属于真正的“鸟不拉屎”的地方。


像这样的地方,很多时候才是我们做“生态修复”应该着眼的目标。


城市河道“现代化”——河道硬化,河道“园林”化 图片来源:网络




对于现有的公园,既然已经建了,这些湿地公园和河道也就不大可能大规模的拆除或者改造,这不经济也不符合人们的需求。


那我们是否可以在现有的技术和条件下,提升这些区域的生物多样性,让这些湿地发挥出更大的生态功能呢?


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萧太后河是北京最早的人工运河,因辽萧太后主持开挖而得名。


当然,比起现在很多新建成的湿地公园,萧太后河看起来很“荒“,十年前,它还是一条远近闻名的“臭河”——水污染、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一应俱全。


不过,萧太后河的重现生机绝不是偶然,而是由专业机构和负责河道运维的企业在该河段进行生态修复的结果。


黑水鸡在萧太后河的浅水处觅食 ©大猫


前面提到,2020年底的隆冬时节,我们在环球影城萧太后河故道及外周引水渠沿岸的一处被防尘网覆盖的待绿化地块记录到了短耳鸮(Asio flammeus)。


在河道中未冻结的水域还记录到包括白腰草鹬(Tringa ochropus)和绿翅鸭(Anas crecca)在内的多种越冬鸟类,同时还在河底发现了虾、蜉蝣等大量对水质有一定要求的底栖动物。


短耳鸮蹲在防尘网覆盖的石头上 ©大猫


绿翅鸭在栈道旁起飞 ©大猫


在封冻河道冰面上的薄雪层上,密密麻麻布满了小兽的脚印;拂开雪层,可以发现冰内有大量负子蝽等水生昆虫以及各种小鱼被冻结。


由于整个场地上仅有河道两侧有较多高大的枯草,我们推测,鸮们应该是被河道两侧草丛中的啮齿类吸引来的。


到了2021年2月,我们再度造访此地,发现短耳鸮竟然还在,状态也不差。再看河道中的冰层,已经挥发了不少,而那些小兽们也没有因为一个冬天就四散跑路。


于是我们大胆猜测,随着冰层的挥发,陆续暴露出来的昆虫、鱼类尸体,很有可能就是这一区域小兽们在冬季一项重要的食物来源,而这在从前的又脏又臭的像牛奶的萧太后河是无法想象的。


萧太后河故道引水渠环境 摄于2021年11月13日


调查显示,经过水生态系统恢复项目的实施,本土浮叶植物水鳖(Hydrocharis dubia)重新出现,重引入的菱角和本土沉水植物成功定殖扩散,甚至还长出了几株芡实。


水鳖


大量黑壳虾(Atyidae sp.)生活在繁茂的水草中,大量螺、蚌等底栖动物遍布河道,棒花鱼(Abbottina rivularis)、高体鳑鲏(Rhodeus ocellatus)、子陵吻虾虎(Rhinogobius giurinus)、黄黝鱼(Hypseleotris swinhonis)和中华青鳉(Oryzias latipes)等十几种本土鱼类在此生活。


萧太后河中的水生植物群落——菱角、水鳖、浮萍、金鱼藻


黄黝和黑壳虾


2021年漫长的雨季之后,我们发现这段河道下游的萧太后河新河道及其汇入的凉水河中,也遍布当年出生的虾、螺和鳑鲏了。


最初发现短耳鸮的那片河岸绿地,已经被用钢丝围栏围住,成为环球影城范围内目前唯一一片近自然的高覆盖草地。


在北京城郊近十多年来大面积原野被持续地改造为生物多样性贫乏的人工绿地的大背景下,像萧太后河这样成功转型,并有望成为湿地“生态修复”典例的地方是十分珍贵的。




所谓生态修复的方法论,可以用“知旧知新、知彼知己”八个字来概括。


在城市湿地中开展生态系统恢复,第一步“知旧”,是指需要知道这里的生态系统曾经是什么样子。


这一点不难理解,就比如你要去通州大运河做生态修复,然后找了个江西鄱阳湖的样子来做蓝本,修一个世纪也修不了。


但要城市做到这点其实没有那么轻松,因为经年累月的人类活动已经很大程度地改变了城市及周边水体的自然景观和生物群落。


我们需要通过检索文献和寻找同一个生物地理区其他保存较好的区域等方式,形成尽量接近原本状态的生态修复蓝图。


2021年12月26日,夕阳西下时分的萧太后河 ©大猫


第二步“知新”,需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样。


这一步不仅需要详细的生态本底和场地的信息,还需要了解很多社会层面的信息,包括项目区域土地性质,主管部门和日常的运维管理等。


这些信息都将成为选定修复目标和设计实施方案时考虑的因素


第三步“知彼”,综合前两步所有信息和需求来确定修复目标。


在湿地修复上,除通常大家都会比较关注的水质目标外,对于生态修复项目而言最为重要,也很容易量化考核的目标是物种目标。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另一种表征形式。生态修复成效到底如何,还是要以各类本土动、植物的多寡状态来衡量。


2021年8月,萧太后河下游的大量本土鱼、虾幼苗


第四步是实施,也可以说是“知己”。


对于城市湿地而言,实施阶段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有三个:


第一,生态修复区的水位管理;第二,生态修复区的关键功能性物种重引入;第三,生态修复区的运维管理。


解决第一个问题,需要水务部门的积极介入;解决第二个问题,需要有可靠的特定本土物种种苗来源;解决第三个问题,需要水体运维单位、各利益相关方乃至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除了上述四步,环境监测和生物监测是需要贯穿始终的,并在项目实施结束后持续一段时间。


这不仅有利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随时根据生态系统变化进行及时调整,而监测数据也是项目成果的直观体现,也有利于加深我们对生态系统的了解。




2021年8月,站在几个月前曾有短耳鸮站立过的河岸上,俯瞰着满眼的绿草和鱼虾,难以相信不到一年前,这片水体还偶尔因上游有污水溢流而丧失生机。


生态面貌如此大的转变,生命张力之强不禁让人感叹造物的神奇,也再次给予我们极大的信心。


萧太后河环境 摄于2021年8月2日 ©


只要掌握规律,哪怕是在看似最不可能的城市沟渠,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提升也是可以实现的。


聚沙成塔,这样的地方多了,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生态问题。


希望下个冬天,通州能再多几只短耳鸮。


- END -

成为猫盟月捐人,共同探索中国荒野

----关于湿地,你还可以读----

我们有了太多湿地公园,但这样的长荡湖太少……


再不保护湿地,拍鸟大爷就没鸟可拍了!

在这湿地干掉之前,还有我们在记录它的美丽


更多:
云猫 | 云豹 | 老虎 | 华南虎 | 华北豹 | 豹猫 | 宠物豹猫 | 荒漠猫 | 猞猁 | 猛禽 | 毒蛇 | 救助 | 北京华北豹 | 四川金钱豹 | 荒野 | 西双版纳 | 山西马坊 | 新龙 | 猫盟 | 长耳鸮 | 黄鼠狼 野猪 | 豹吃牛 | 带豹回家 | 豹吃人吗 | 乔治·夏勒 | 个体识别 | 寻豹启事 | 猫盟周边 

长按二维码关注猫盟,记得给我们标🌟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镜朗生态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