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市青浦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含作文(持续更新)


2020年上海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2020年上海高考真题(附答案)

第33届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决赛)范文 《对“独立思考”的再思考》

2020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选登

近三年高考语文真题答案解析及部分作文范文


高考精品讲义集

考场中的边塞诗之盛唐高适诗歌赏析


议论文写作:论据的广度深度厚度

关系型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赏析

多则材料类作文的类型、审题与写作方法

高考命题作文类型、审题与写作方法


上海市奉城区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1届上海浦东区高三一模作文《界限与阻挡》范文6篇

2021届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1年黄浦区初三语文一模及答案

【议论文】2021年上海市各区初三语文一模题议论文汇编

2020上海初三二模课外文言文汇编及答案解析


2021上海高三一模古诗默写汇编

2021上海高三一模基础诗句理解选择题汇编

2021上海高三一模基础词语运用与句子排序题选择题汇编

2021上海高三一模古诗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1上海高三一模论述类文本汇编

2021上海高三一模文言文人物传记类汇编

2021上海高三一模文学类文文本汇编

2020、2021上海十套高一语文古诗阅读汇编


上海市虹口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浦东新区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金山区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质量监控语文试题

上海市闵行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上海市青浦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情景默写

1.课内名句默写

(1)山不厌高,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2)____________,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抒胸臆,传达出对统治者的轻蔑以及抗争态度。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①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②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③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④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天的苦心安排。

⑤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权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些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⑥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2.作者在文中多次写到地坛,地坛有何特点?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

3.第②段中用了“缘分”和“宿命”,要突出表达的意思是:_______

4.第③段划线句可以改成“古殿檐头浮夸的玻璃已经剥蚀,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已经淡褪,一段段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散落了”,句子结构从动宾结构变成了主谓结构。请比较两种表达的不同效果。

原句:

改句:

5.第⑤段对地坛园内的景物描写及其细腻传神,请列举一例作赏析。

6.下列有关本文的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通篇采用概述式的笔法,介绍地坛中的代表性建筑和景物。

B.夕阳残照地坛的断壁颓垣,时间的伟力、岁月的无情令人无奈。

C.本文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思想深刻,情味浓郁。

D.最后写作者明白了“死”的道理:死是必然的,死没什么可怕的。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杂交水稻之父

①1982年的一个秋日,马尼拉洛斯巴洛斯镇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学术报告厅里,正在举行国际水稻科技界的盛会座无虚席。会议开始,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农业部前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庄重地引领袁隆平走上主席台。这时,屏幕上赫然打出袁隆平的巨幅头像,下方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行特大黑体英文字。报告厅里顿时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②国际同行的推崇,确实使袁隆平感受到了心智与汗水的价值,以及来自光明正大的竞争对手的真诚友谊和温暖。

③会后,袁隆平跟斯瓦米纳森博士开玩笑说:您今天这样‘突然袭击’,大张旗鼓地‘贩卖’我,可真叫我有点措手不及呀。”“我就是特意要给您一个惊喜呀!”“可我1980年第一次应邀来合作研究时,您竟然给我定了个每月800美元的实习研究生工资! 袁隆平笑着说。那一次他曾向斯瓦米纳森提出严正抗议,准备拂袖而去。经斯瓦米纳森反复道歉,极力挽留,并把他重新定为特别研究员,每月工资提到1750美元,他才留了下来。

哈哈,您还记得那件事哪!说实话,那时候我们看您在国内地位也很低似的,这里给您待遇太高,反而使我们丢份。加上那时我们毕竟还没有亲眼见过成功的三系配套杂交水稻,所以给您定工资估计为您在国内的10倍,想来您该可以接受。没想到您还很有气派!而第二年我们就看到中国政府给您颁发了科技特等发明奖,而且您的伟大成果也让我们亲眼看到了。所以我们后来一直为那件事感到惭愧。今天,也算是我们正式为您正名吧!斯瓦米纳森爽朗地一笑,便竹子倒豆子般的把那件往事兜底揭穿了。

⑤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使水稻平均亩产比原先增加20%以上。这项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不仅有助于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而且惠及全世界。为此,他被美国科学院选聘为外籍院士,院长西瑟罗纳先生绍袁隆平当选的理由是:袁隆平先生发明杂交水稻技术,为全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说邓小平送来了好政策,袁隆平送来了好种子,他专门花钱雕了一尊汉白玉的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

⑥袁隆平把他的研究生介绍到美国、澳大利亚国攻读博士学位。有人便跟袁隆平开玩笑说:您老人家送出的人才都飞了,您可是白费心血了!袁隆平则认真地回答说:你们不要见识短浅。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优秀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让他们通通窝到我的手下来,受着我的思想束缚,而且我还无法给他们提供一流的研究条件。怎么能使他们成长为超过我的杰出学者呢?一旦祖国有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他们随时都会回来的。

(摘编自庄志霞《袁隆平传》)

7.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既有其科技成果的卓著,也有其人格品质的可贵之处。根据文章内容梳理概括出三条袁隆平的重要信息。

8.以下有关本文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描写了国际水稻科技界盛会的场面突出了国际同行对袁隆平的推崇。

B.第③段运用插叙,详写了第一次与斯瓦米纳森合作的不愉快经历,说明不打不相识。

C.湖南郴州农民曹宏球把袁隆平石像供在家里说明他是从内心深处感激袁隆平的。

D.文中运用了不少数字比较,通过比较凸显了前后的差异,也更增强了说服力。

9.必修教材上第二单元第4课也是写袁隆平的,主标题是“喜看稻菽千重浪”。请分别分析两个标题运用的手法及效果。

“杂交水稻之父”:

“喜看稻菽千重浪”:

10.请结合本文内容及你的已有积累和认识阐释“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国界”。

 

 

四、名著阅读

11.《乡土中国》知识填空: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写的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____著作。这类著作的主要特点是____、系统性和逻辑性。

 

五、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乡土本色”中的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本色(节选)

①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②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12.第①段作者是如何为“土气”正名的?

13.这两段文字之间的逻辑联系非常紧密,请作简要分析。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劝学

荀子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③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4.写出本文中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①其曲(________________)②而江河(_____________)

16.翻译下面的句子。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尝终日思矣/ 爱其子,择师教之

B.青,取于蓝/则群聚而笑

C.积土成山,风雨兴/犹且从师而问

D.故木受绳直/于其身也,耻师焉

18.分析第①段的结构、思路。

 

 

七、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

王安石

数家茅屋闲临水,轻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一两声。

(注释)①这是作者受旧党打击,晚年被迫隐居金陵半山而作。②月偃:即偃月,半弦月。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①此诗作于安史之乱四年后的秋天,56岁的老诗人处境极端困窘。当时在夔州,独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19.下列对《菩萨蛮》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描写自己隐居的优美环境和休闲的装束打扮。

B.三、四句写经过一夜风吹之后百花开放,不过没有去年那样红。

C.五、六两句写自己昔日的官宦生涯:天天醉生梦死,辜负了良辰美景。

D.最后两句写隐居后,黄鹂的婉转鸣叫最牵动情怀,让作者得到抚慰。

20.下列对《菩萨蛮》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描绘春景时,语言清新、自然,数笔就勾勒出一幅鲜明秀丽、清俊娴静的画面。

B.写景绘声绘色:风声鸟声,这是绘声;青山绿水、花红柳绿,这是绘色。

C.首句的“屋闲”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屋之“闲”寄托了作者隐居的心境之“闲”。

D.“何物”两句,采用反问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悲哀和愤慨。

21.从诗歌体裁看,《菩萨蛮》是_________,《登高》是_________

22.从情感表达方式上比较两首诗歌的不同及效果。

 

 

八、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每个人都有家,都有家乡——无论乡村还是城市。家乡的人、事、景、物等总有让人记忆犹新难以忘怀的。有些可能会令人感慨,引人深思

请根据上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约700字文章。

 


参考答案

1.海不厌深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厌、淘、摧、事、心。

 

2.①古老沧桑;②宁静;③荒凉破败;④虽荒芜却不衰败;富于生机。

3.“缘分”和“宿命”强调了作者的个体生命和地坛紧紧相联。

4.原句用动宾结构,把地坛拟人化了,也让地坛变成了生命的主宰,/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地坛虽然外观衰败,内在却在经历了风雨的剥蚀之后格外深沉又活力,让人精神为之振奋;

改句用主谓结构,突出描写的是饱受风雨剥蚀后的地坛的衰败景象,让人为之喟叹。

5.示例:“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运用比喻手法,把小蜜蜂比作小雾,比喻形象精准又新颖奇特。用“小雾”比喻,突出了小蜜蜂的轻盈灵动、生命活力。小蜜蜂让荒芜的园子生意盎然,也让作者荒芜的心灵变得轻松惬意。

6.C

【分析】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文本所描写的地坛的特点:(1)古老沧桑。园子“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历尽沧桑,建筑剥蚀坍圮甚至散落。

2)宁静。“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无人看管”“一个宁静的去处”,更因“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以动衬静,表现地坛的静。

3)荒芜但并不衰败,充满生机。“荒芜”体现在:园子历尽了四百多年的沧桑:琉璃剥蚀,朱红淡褪,高墙坍圮,雕栏散落,古柏苍幽,野草荒藤茂盛;“不衰败”体现在:如一朵小雾停在半空的蜂儿,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的蚂蚁,支开翅膀升空的飘虫,脱蜕而去的蝉,摔开万道金光的露水,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的生机盎然画面。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缘分”本指一种人与人之间无形的连结;是某种必然存在相遇的机会和可能。从文中“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可知,我的生活总是和地坛相连,历经几十年非但没有远离,反而越来越近,不得不让人感觉地坛和我缘分之深。

“宿命”本指人生中早已注定的遭遇,包括生死祸福、贫富贵贱等。在文中要表达的意思是地坛一直存在于我的生活和生命中,仿佛四百年前就已注定,它在那里好像就是为了等我,我必然能与它相遇。

作者用这两个词想突出表达的是地坛和自己有着紧密的关联,它见证着我个人的命运和生活,是我的精神家园。

4.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原句“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的主语是“它”(地坛),使用了四个动宾短语,把地坛拟人化,赋予它人特有的动作和力量,主宰着园中的一切。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园子里建筑、景物虽看去荒芜沧桑,生机却无处不在。

改句“古殿檐头浮夸的玻璃已经剥蚀,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已经淡褪,一段段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散落了”,句式变成主谓句,主语分别为“玻璃”“朱红”“高墙”“玉砌雕栏”,突出描写的是历经沧桑岁月后的荒芜破败景象。相比原句,改句失去了“蕴藏无限生机”的内涵,不如原文更生动,更能贴近主题思想。

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能力。

如“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运用拟人手法,将蚂蚁和瓢虫人格化,说它们“想透了什么”“不耐烦了”“累了祈祷”,形象写出了小昆虫的突然掉头离开的动作形态,灵动轻盈,富有情趣,生动可爱。也传达出作者感受到小生命的活泼而发自内心的愉悦之情。

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A.“作者在本文中通篇采用概述式的笔法”错误,文中有不少细节描写,如对园中景物的描写“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

B.“令人无奈”错误。时间岁月虽无情,古园荒芜却不衰败。从无处不在的生命景致中作者看到了生机,感悟到了生命的力量,古园让他战胜了突如其来的不幸带来的恐惧与颓废,实现了人生的突围。

D.“明白了‘死’的道理”错误。最后是写作者明白了“活”(或者叫“出生”)的道理:“一个人,出生了”“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而且“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每个人都得面对由生到死的过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所以“死”没什么可怕的,顺其自然,让自己活出精彩才是最重要的。

C.文中叙述了自己和地坛的不解缘分,细致描写了地坛的荒芜却不衰败的景象,抒发了自己对古园的精神依恋,更谈及生命的力量等哲理话题。所以“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思想深刻,情味浓郁”。

故选C

 

7.①杂交水稻使水稻平均亩产比原先增加20%以上,惠及中国乃至世界(科学研究贡献)②为了争取中国科学家的价值认同与斯瓦米纳森为增加工资而斗争。(爱国爱科学)③送自己的研究生去国外学习。(具有全球视野和远见卓识)

8.B“第③段运用插叙”错误。第三段是在袁隆平与斯瓦米纳森在谈话中回忆过去的事情,不属于插叙。

9.“杂交水稻之父”:运用比拟或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具有创新引领的杰出成就。充满自豪和自信。

“喜看稻菽千重浪”:引用毛泽东的(《七律· 到韶山》)诗句,形象地展现了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的杰出成果——稻浪翻滚,丰收在望(产量大增)。同时传达了人们看到丰收景象的无法抑制的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

10.科学是反映客观世界(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它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系统性,是真的知识体系。因此就具有超越性和国际性,可以为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阶级服务。这说明,科学的确是无国界的。但是,作为创造科学知识的主体的科学家,则是社会人,他们总是出生和生活在某个国家或地区;同时,他们的科学工作,也不能脱离具体的国家或地区,或者说,总是要依托某个国家或地区才能进行。他们为自己的祖国服务,这个祖国可能是他出生成长的地方,也可能是他后来自己选择的结果。所以说科学家是有国界的。

11.学术    科学性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名著阅读的文学知识常识的能力。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学术著作。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这类著作的主要特点是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由此可知,本题第一空的答案是“学术”,第二空的答案是“科学性”。

 

12.“土气”通常被作为贬义用的,但作者笔下的“土气”意思却截然相反。他的理由有三个:①在乡下住离不开泥土;②靠种地谋生离不开泥土;③土地以及长在上面的庄稼不流动所以离不开泥土。

13.主要通过“不流动”承接前后段,自然引出因为“不流动”而导致的村落之间的孤立和隔膜这个乡土社会的另一个特点。

 

14.    青出于蓝胜于蓝;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5.    符合、契合    横渡、渡过    

16.蚯蚓(虽然)没有锋利的爪牙和强劲的筋骨(“但是能够”或“却能)在地上吃泥土,在地下饮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17.B

18.先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然后用两个比喻论证不断学习的好处:可以提高自己甚至超越前人超越老师;可以改变自己重新塑造自己。最后得出结论:只要广泛学习和不断反思就能让自己“知明而行无过”。(或意译为:聪明、智慧/和道德高尚或行为正确、行为无过错等。)

【分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成语含义的能力。

由句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可得出成语“青出于蓝胜于蓝”,意思是: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②“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意思是: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引申为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畏艰难,不怕曲折,坚忍不拔地干下去,才能最终达到目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意思是:只要坚持不停地用刀刻,就算是金属、玉石也可以雕出花饰。引申为: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即使再难的事情也可以做到。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其曲中规”的意思是: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所以“中”的意思是“符合、契合”。

②“而绝江河”的意思是:却可以横渡江河。所以“绝”的意思是“横渡、渡过”。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爪牙”,古义异义,爪子和牙齿。“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用”,因为。“一”,专一。

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而”,表修饰关系的连词;第二个“而”,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B.两个“之”,都是代词。

C.第一个“之”,兼词,“于之”,在这里;第二个“之”,代词,指老师。

D.第一个“则”,就;第二个“则”,转折关系的连词,却。

故选B

1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先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然后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和“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这两个比喻论证不断学习的好处。“青,青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有所发展和提高自己,甚至超越前人超越老师;輮木为轮,说明后天的影响能过改变事物的本质,可以改变自己重新塑造自己,比喻学习对于后天的成长起决定作用。最后得出结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只要广泛学习和不断反思就能让自己“知明而行无过”。

翻译: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19.C“自己昔日的官宦生涯:天天醉生梦死,辜负了良辰美景”说法有误。五、六两句的意思是“可是今夜的新月在那树梢上仰卧着,我中午喝酒一喝也就醉倒了,直到醒来便是这夜晚”。这两句写诗人醉洒昼寝,再不必随班上朝参预政事,生活情景闲逸,充满闲情逸趣。所以,这两句并不是写自己昔日的官宦生涯,更不是写自己天天醉生梦死,辜负了良辰美景。

20.D“采用反问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悲哀和愤慨”说法错误。“何物”两句采用设问修辞手法,作者自问自答,一个“闲”字自然地归结到闲情上,渲染出淡泊宁静的生活环境,也点出了作者摆脱宦海远离风尘的村野情趣。

21.    词/宋词;    律诗或七言律诗/近体诗    

22.①《菩萨蛮》抒情含蓄。表面上写隐居的“闲适”,内心的失意乃至悲凉隐含在文字中。(如“花是去年红”、“午醉”、“何物最关情?)

②《登高》抒情直接。文中直接用了“悲秋”、“多病”、“艰难苦恨”等词表达自己贫病老的苦痛和悲凉之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