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论语》理解阅读练习题汇编3
2020年(11区)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分类汇总——《论语》《红楼梦》
1.(6分)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宪问》)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1)请解释第一则材料中加点的“色”字的意思。
(2)请根据上述两则材料,解释子女对父母行“孝”的具体做法。
2.(6分)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论语•雍也》)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①.(《礼记•曲礼上》)
【注】①慑:胆怯,困惑。
(1)第一则材料是孔子对当时社会 、 的现象发出的感叹。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礼”的认识及从中得到的启发。
3.(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1)“割鸡焉用牛刀”,课本解读为“喻子游治理武城这样的小地方用不着礼乐大道”,你认为这句话还可以怎样理解?
(2)“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中的“道”、“君子”与“小人”,分别指“礼乐之道”、“有地位的人”与“卑贱的人”,请从现代公民社会建设的角度来评价孔儒的这种“教化观”。
1.(1)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神色态度。
(2)有事情,子女效劳;奉养父母;对父母持敬爱之心,并在父母面前持和悦的容色。
参考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现在所谓的孝,是指能够奉养父母,就连狗与马,也都要饲养。父母和狗马都能养活,如果不能尊敬父母的话,那么奉养父母和饲养狗马还有什么区别呢?
2.(1)礼崩乐坏、名实不符
(2)①“礼”是外在形式,“仁”是它的内核。②礼的特点是约束自己,尊重他人。无论是富贵之人,还是贫贱之人,都应“知好礼”,做到不骄不淫,志向不会因环境而改变。③启发:践行礼,并不只专注于外在的物品和礼节,而需要内在的诚意和情义。
参考译文:孔子说:“觚不像个觚的样子,这还叫觚吗!这叫觚吗!”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具备了礼仪的人,自我谦卑而尊重他人,即使是一个背负担子的商贩,也一定有值得尊敬的地方,而何况一个富贵的人呢?富贵而知道喜好礼,就会不骄纵不过分;贫贱而知道喜好礼,志向就不会怯懦。
3.(1)这句话包含孔子对子游极欣赏、极惋惜的情感,﹣﹣子游是我的得意门生,(长于文学),有如此大才却无大用武之地,只任职武城这样的小邑。
(2)孔儒认为无论君子与小人均应接受礼乐教化,这种“教化观”有可取之处,也有需批判的地方。
①可取之处:统治者学道不仅可以修身还能施行德政、惠及百姓,这点无疑有可取之处。
②不可取之处:被统治的人学道则可以被驯服并且自愿成为臣民、顺民,这种“教化观”,其终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君王与贵族统治的社会秩序,其教化的产物只能使“君子”(统治者)永远为“君子”,“小人”(臣民)永远为“顺民”,这不是提倡建设“自由平等和谐”的现代公民社会所应该有的图景。
参考译文: 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
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4.(6分)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3.6)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19)
(1)写出“草上之风,必偃”的比喻义。
(2)上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治政观?请简要分析。
5.(7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
材料二: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礼记•礼运》)
材料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四: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白居易《鸟》)
(1)《礼记•礼运》的观点与诸子百家中 (派别)的 思想相似。
(2)上述材料中围绕“仁”的表述各有不同,请分别阐释四则材料中对“仁”的内涵。
6.(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①孔子谓季氏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论语•八佾》)
②子曰:“麻冕①,礼也;今也纯②,俭,吾从众。拜下③,礼也;今拜乎上,泰④也。虽违众,吾从下。”
【注释】①麻冕:麻布制成的礼帽,用工细,故贵。②纯:黑丝,以黑丝为冕,省时。③拜下:古时臣民面见君上时,先在堂下跪拜,再到堂上跪拜。④泰:骄纵傲慢。
(1)以上两则材料,反映了 的社会现实。
(2)材料②中,孔子既“从众”又“违众”,你如何理解?
4(1)比喻小人受君子道德的影响而被折服、被感化。
(2)执政者要端正自己,以身作则。你要让别人服你,你自身就必修力求端正,才能以德服人。如果执政者连自己的品格都无法端正,又如何去匡正别人呢?
译文: 孔子说:“如果他自己就行为端正,哪怕他不明令别人这样做,别人也会照做;如果他自己行为不端,即便他要求命令别人,别人也不会听从他的命令。”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5.(1)儒家 推己及人
(2)《论语》:重人轻物。《礼记》:宽厚友善。《孟子》:推己及人。《鸟》:爱惜生命。
译文: 材料一:(孔子家的)马厩失火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到人了吗?”没问马怎么样了。
材料二: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材料三:尊敬我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我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
材料四:谁说这群小鸟儿的生命微不足道?宇宙万物都有血有肉的皮,是一样的生命。我劝你们不要打枝头上的鸟儿,幼鸟还在巢中等待母亲的归来。
6.(1)礼崩乐坏(或“越礼犯上”“名实不符”“君不君臣不臣”)
(2)①“从众”,是因为孔子赞同世人戒奢以俭(崇尚俭省)的风气。②“违众”,是因为孔子反对臣下越礼犯上(骄纵傲慢,有失恭敬谨慎)的态度。③这矛盾表明了孔子重视礼与仁;麻冕、纯冕、堂下拜、堂上拜,属于外在形式的礼仪,俭(爱物)、拜(虔敬)属于内核本质的仁德。④对于涉及原则性的(关乎内心情感的),则须坚持;对纯属外在形式的(无关道德伦理规范的),则可变通。这体现了孔子中庸或知权达变的思想(或处世的灵活性)。
译文:①孔子谈论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个人在庭院跳舞,这些事都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狠心的事情做不出来呢?”
②孔子说:“戴细麻制成的帽子,是礼仪的规定;现在人们都戴粗麻制成的帽子,比细麻制成的帽子节约不少,我愿意跟随大家的做法,戴粗麻制成的帽子。在君主听政的大堂外跪拜,然后再到大堂内跪拜,是礼仪的规定;现在人们都直接到大堂内跪拜,不按照礼仪的规定办,显得非常傲慢。虽然与大家的做法不一致,我仍然认为要按礼仪的规定办,先在大堂外跪拜。”
7.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克己复礼》)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孔子不对。孔子趋出,以语子贡。子贡曰:“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贞矣;夫子有奚对焉。”孔子曰:“小人哉,赐不识也!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不为不义。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 (《荀子•子道》)
(1)从上述材料可知,就伦理角度而言,孝弟的内涵是 ;就哲学思想层面而言,孝弟则是 。
(2)结合上述材料,简析孔子的忠孝观。
8.阅读下面的《论语》材料,完成各题。
(1)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见周公!”
(2)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见周公!”这句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2)孔子评价子路“野哉,由也!”理由是什么?请结合上面语录分条简要阐述。
9.(5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秦伯》)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1)“天下有道”之“道”意思是 ,“独行其道”之“道”意思是 。
(2)综合以上材料,试分析儒家对“富贵”与“贫贱”的认识。
7.(1)孝敬父母,友爱兄长;为仁之本。
(2)①孝是忠的前提,在家孝顺的人,也一定对君主忠诚,不会作乱。②不能一味愚孝和愚忠,要能进诤言。③表现了孔子的忠孝观是有原则的,符合中庸之道。
参考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鲁哀公问孔子说:“儿子服从父亲的命令,就是孝顺吗?臣子服从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贞吗?”问了三次,孔子不回答。孔子小步快走而出,把这件事告诉给子贡。子贡说:“儿子服从父亲的命令,就是孝顺了;臣子服从君主的命令,就是忠贞了。先生又能怎样回答他呢?”孔子说:“真是个小人,你不懂啊!从前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有了四个诤谏之臣,那么疆界就不会被割削;父亲有了诤谏的儿子,就不会做不合礼制的事;士人有了诤谏的朋友,就不会做不合道义的事。所以儿子一味听从父亲,怎能说这儿子是孝顺?臣子一味听从君主,怎能说这臣子是忠贞?弄清楚了听从的是什么才可以叫做孝顺、叫做忠贞。”
8.(1)表达出孔子对周礼理想境界的向往及自己为理想努力难以实现的感慨。
(2)①孔子主张“非礼勿言”,人的行为规范要合乎“礼”。子路出语不恭,不合“礼”;②孔子认为君子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应存疑,不要妄加评论;“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③孔子认为“言顺、事成、兴乐礼、中刑罚、百姓有所适从”,都是建立在合乎“礼”的“名分”的基础上的,所以若要管理卫国,应从正名分入手。子路对“正名分”不以为然,因此孔子批评他。
译文:(1)孔子说:“我衰老的很厉害了!很久没有再梦见周公了!”
(2)子路说:“卫君等待老师去治理国政,老师打算先从哪儿入手呢?”孔子说:“必须辨正名称!”子路说:“有这个必要吗?老师绕得太远了!辨正它们干什么呢?”孔子说:“你真鲁莽啊!君子对于自己所不知道的,就不发表意见。名称不辨正,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事情就做不成;事情做不成,礼乐就得不到实施;礼乐得不到实施,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民众就无所适从。因此,君子定名的东西必定有理由可说,说了就必定能施行。君子对于自己的说话,是一点都不马虎的。”
9.(1)正确的、符合客观规律的政策方针;原则,行为准则。
(2)儒家认为应该审时度势,辩证地看待富贵与贫贱,不能一概而论。孔子在邦“有道”和“无道”时,对“贫贱”和“富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孟子认为在任何处境下都要坚守对“仁”的追求。富贵不让思想迷惑,威武不使一直屈服。
译文: 国家政治符合大道的时候就出来做事;国家政治不符合大道的时候就隐居起来。国家政治符合大道的时候要以贫穷与卑微为可耻;国家政治不符合大道的时候要以富有与高位为可耻。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得志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10.(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①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论语•阳货》)
②(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为莫逆之交)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侍事(助治丧事)焉。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临尸而歌,礼乎?”(《庄子•大宗师》)
(1)概括孔子对丧礼的要求(不得摘引原句),并分析提出这种要求的原因有哪些。
(2)孟子反、子琴张在丧礼上的表现有何特点?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有哪些?
11.(1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选读》)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孟子》)
[注]①彻:通“撤”。
(1)这两段文字对孝的认识上,前文可以用 一词来概括,后文可以 一词用来概括。(摘录原文词语)
(2)比较、评析孔子与孟子在赡养父母问题上的认识。
可试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