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热闹,怕孤独的人最应该反省
一、社会是一个使人性复杂化的领域。当然,没有人能够完全脱离社会而生活。但是,也没有人必须为了社会放弃自己的心灵生活。对于那些精神本能强烈的人来说,节制社会交往和简化社会关系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够越过社会的壁障而走向伟大的精神目标。
人们常常误认为,那些热心于社交的人是一些慷慨之士。泰戈尔说得好,他们只是在挥霍,不是在奉献,而挥霍者往往缺乏真正的慷慨。
——周国平
问:我对一个人或事情,在情感上无法认同、接受甚至反感,但在理性上面又应当包容,这种内心冲突该怎么办?
周国平:首先我承认我自己都没修炼好,其实是不容易的,人在情绪非常激愤的时候很难控制自己,或者说遇到烦恼的时候要让自己从里面出来是不太容易的。我想有两条吧,一个是平时的修炼,一个是当时的这种警觉。我觉得这两条可能是一个办法,平时的修炼呢就是说,让自己对这种事情都看开一点,我自己觉得在这一点上哲学是帮了我的忙,哲学实际上是让你有一个开阔的视野,让你看整个宇宙,看整个人生,你这个参照系特别大的话,你身边的事情就会变得很小。实际上就是让你和你所遭遇的事情拉开距离,因为我们的烦恼往往来自遭遇的那些很具体的事情,所以你有一个大的参照系,你就会和眼前的这些事情拉开距离,他就会变得很小,这样的一种眼光我觉得是要经常用的,经常修炼的。这个是平时的修炼,另外就是说你遇到烦恼的时候,你当时的警觉,你马上警觉这样的一个东西又来纠缠自己了,我想你应该立即转移,想办法转移,这件事情我先放下来,以后再说。这个其实也不是逃避,如果说你经常是这样...你遇到这样的...你知道这个烦恼的问题本身就不是什么太大的事,因为我发现人生的大问题的烦恼其实是不会伤害人的,像那个悲观主义何种东西其实对人的伤害不大,恰恰是这种小烦恼对人的伤害特别大,所以遇到这种小烦恼的时候,你赶紧让自己脱身。经常的警觉,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就用,无论你用什么办法吧,从你的生活中把它拉开。所以我想无非就是这两条。
问:周老师您好,我生性内向,在周围的世界里时常感觉孤独,很少有人能理解,现在变得不想和人交流,朋友也特别少,时常一个人静静的待着,看看书,听听音乐。
熟悉的人说我太偏执,太理想化。但我面对不喜欢的人很难做到开心的聊天,自己都觉得自己很不自然,很想远离,也让别人很尴尬。我要稍微改变一下自己吗?
周国平:你好,其实我的情况跟你也差不多,一个就是我很喜欢独处,我觉得很享受,独处是一种享受,所以在这一点上,我觉得你不用管别人说什么,别人看不惯觉得你有毛病啊,或者你太理想化啊,我觉得这些议论你都不用在乎,这一点你要用你自己的心来做判断。另外一点呢我觉得人还是要有朋友,当然你不要勉强自己和那些你不喜欢的人,跟他们去相处去浪费时间,我觉得那没必要,又浪费时间又难受,我从来不和那些我不喜欢的人周旋,没必要,你是为了什么呀,为了面子啊,这个面子很可笑,所以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但是应该有哪怕一两个数量不多的,还是能够很好的沟通的这样的朋友,当然这里面有机遇的问题,你没有碰到这样的人,那倒也不用着急,但是你的门应该是敞开的,对于心灵能够沟通的,水平相当的这样一种交往,要始终敞开你的大门,要欢迎这样的人,而且如果你是一个积极的心态的话,你比较容易遇到这样的朋友,人生还是要有朋友的。
问:周老师,我是个生性内向的人,但我希望自己能交到很多朋友,但自己往往不够主动,我该怎么办?
周国平:我和你一样,也是一个生性内向的人,但是我有很多朋友。我有一个经验可以介绍给你。在交朋友的问题上,我也不主动,怎么会有这么多朋友呢?后来我发现,在我的朋友中,有一位朋友性格豪爽开朗,他有许多朋友,因为和他来往,他的朋友中一些人也就成了我的朋友。所以,你不妨争取交到一个这样的朋友,就会发生滚雪球一样的效果,这是一个捷径。我还有一个特点,因为性格内向,喜欢一个朋友,羞于口头表达,我会给他写信。这是指以前,现在互联网发达,文字表达的途径就很多了,比如微信之类,你可以多用。
问:周老师你好!同事经常喜欢聊八卦,我自己对那些不感兴趣,但是经常不参与会显得自己不合群,要随波逐流吗?
周国平:其实这也是我从年轻时就开始遇到的问题,我的态度很明确,就是不参与。这的确使我得到了一个不合群的评价,何止是不合群,当时对我的批评是骄傲自满,脱离群众,但是我不在乎。一个人按照自己真实的样子活,而不是根据他人的目光戴着一个面具活,这是起码的要求,为此付出一点代价是值得的。你不感兴趣却参与,勉强坐在那里,其实别人会感觉到你的勉强的,你仍然显得不合群,而且会让他们更感到不舒服。当然,你不参与就可以了,不要去评论他们的这种喜好,在总体态度上不妨随和一些。
问:请问您是如何看待孤独的?我们学生应该参加到热闹的活动中,还是活在一个人的自在中?
周国平:我的体会是两者都需要。当然,因为性格和志向的差异,两者的比例可能是因人而异的。我不排斥与人交往和参加活动,关键是交往有没有质量,活动有没有意义。如果只是图热闹,怕孤独,我觉得你就应该反省了。
卢梭说,独处是最美好的享受,最受不了的是跟人聊天。我和他有同感。我一直认为,独处也是一种能力,而且是比交往更重要的能力。不能独处的人,内心一定是空虚的,这样的人聚在一起,是空虚的相加,得出的仍然是空虚,会有什么意思?你应该是自己有了丰富的积累,然后去见同样有积累的人,互相馈赠,彼此受益,这才是高质量的交往。
问: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我觉得独处的同时具备一些开放性可能会更好。人性中有光明也有黑暗,自己很难把握,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可能会根据别人的观点做一点调整。为什么要避开社会交往呢?
周国平:我没有说要避开社会交往啊,独处和交往两者都需要。我理解你的意思,人通过交往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和调整自己,我同意这个看法。我强调的是要有高质量的交往。我自己就有体会,高质量的有思想含量的交往对我的思考是一个刺激和推动,这是不能缺少的。但是,不管交往多么必要,独处也不能缺少。
比如说我写书,把我的思想发表出来,会有读者的反馈,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交往。但是,如果光有这个,没有一个我称之为私人写作的空间,我会变得越来越浅薄的。我必须有不为发表而写的东西,例如日记、随感、读书笔记,这是一个基础,从思想的原料来说是一个仓库,原料多而好,才能有好的产品,而为发表的写作实际上就是把产品拿到社会上去和别人交流。所以,独处是一个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才会有高质量的交往。
问:周老师您好,请问我们活着最大的意义应该是取悦并承担自己,对吧?但我又常常感到感情的浅薄和很难感受到温暖,是否这就是美好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还是自己不鸲成熟阔达?
周国平:这里面实际上你谈的是一个人的自爱,和人与人之间爱的关系问题,是这么一个问题,很多哲学家都谈到过这个问题,包括尼采,也包括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都谈到过这个问题,就是说一个人要爱别人,要有一个好的友谊或者是爱情,它的前提是他要爱自己。这个什么意义呢?实际上就是说一个不爱自己的人,自己厌烦自己,这样的人其实他对人生是有一种怨恨的,那么这样的人呢他是不可能真正去爱别人的,他到别人那里去,可能会感到那种隔膜,甚至一种摩擦,所以我觉得爱自己确实是一个前提,但是你光有这一条,光是自爱,但是和别人之间的人和人的温暖,如果你是,其实你不应该说别人给你温暖,我觉得这是互相的事情,但是真正爱自己热爱生活的人,他应该能够让人感到你的人性的温暖,所以我觉得这两点(爱自己和爱别人)应该是可以相辅相成的,是统一的,所以最好的人就是这样的,自己身上有快乐的源泉,同时这个源泉也能让别人分享到,如果人人都是这样的人,人人都爱自己,自己很快乐,同时也能让别人分享他的这种快乐,我想这个世界就非常美好了。
插画师:Josefina Schargorodsky
今日互动话题
“相交易得,知音难觅”,你有几位好友?是喜欢混迹于一起,还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呢?说说你们之间的暖心故事吧
近期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