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唯一可能存在的方式
我认为真正的信仰不在于你是否信教,信什么教,做一个教徒并不等于有信仰。衡量一个人有没有信仰,主要是看他在精神追求上是否真诚和执著。
一切外在的信仰只是桥梁和诱饵,其价值就在于把人引向内心,过一种内在的精神生活。神并非居住在宇宙间的某个地方,对于我们来说,它的唯一可能的存在方式是我们在内心中感悟到它。一个人的信仰之真假,分界也在于有没有这种内在的精神生活。伟大的信徒是那些有着伟大的内心世界的人,相反,一个全心全意相信天国或者来世的人,如果他没有内心生活,你就不能说他有真实的信仰。
——周国平
问:哲学在你看来是玄虚的还是可以触摸的?一定存在着那个关于世界、关于生命的真知和真理吗?
我想人总是会遇到很多挫折,甚至苦难和灾祸,我觉得在那种情况下,哲学的作用是特别明显的。我曾经说过,哲学好比是一种分身术,哲学使你可以把你自己分成两个人。譬如说当你在一个灾难中间受苦的时候,如果你是有哲学思考的话,你同时会感觉到有另外一个你,站在一个更加高的立场上,一个更加开阔的立场上,来看那个正在受苦的你,他会来劝导你,给你特别好的劝告。哲学看到的是整个世界和人生的全局,所以一个有哲学思考的人,他就有可能类似于站在一个上帝的立场上来看自己在人世间的苦难,比较容易超脱出来。至于是否存在关于世界和人生的真理,我想在标准答案的意义上是不存在这样的真理的。我赞成尼采的看法,对于世界和人生整体的认识永远只是解释,不是真理,如果要说真理,也只是在哪一种解释能够更好地指导人生这个意义上说的。
问:周老师好,我爱好哲学,但悟性差,好像走火入魔,总陷在生命的意义,世界的本源这些终极抽象问题又找不到认可的答案,心里很纠结,请问应如何破解,谢谢老师!
问:周老师,哲学是智慧化人,教人看破;心理学是慈悲化人,教人放下,对吗?佛教包含了哲学和心理学,最高的哲学在佛教里,您赞同吗?
周国平:你的说法很有意思,我很欣赏。哲学是宏观的,是要想明白人生的根本道理,想明白了,就不太会得各种心理疾病。心理学是微观的,是对个体已经患上的心理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因此,可以说哲学是用智慧來健身、养生、防病,而心理治疗作为治病救人是一种慈悲。你说佛教包含了哲学和心理学,我很赞同。我一直认为,佛教是最深刻的哲学,其中藏着解开生死大谜的钥匙。
追问:既然佛教是一切哲学中最深刻的哲学,那就学习佛教就好了,以专注修静定,启迪内在智慧,一通百通。涉猎太多还容易迷惑,您说呢?
当然可以。不过,我的看法是,佛学博大精深,对于初学者像一个迷宫,有了西方哲学的基本训练,就比较容易找到路径。同时,佛教中有神秘主义成分,有了西方哲学的基本训练,就不太会陷入其中。
问:一位师傅说,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福报命数。做生意若总想着去索取,那就是饿鬼道。应该时时有“利他”之心。请问老师您怎么看?
周国平:佛教认为,每个人这一世的生命是以往无数世生命的延续,来到世上时已经记录了以往世的行为和由此造成的品性,而这将决定这一世的果报。因此,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福报命数。我把这个论断看作一个假说,但认为相信它有一个好处,就是既然福报命数是确定了的,我们就不要太在乎自己在人世间的遭遇,包括赚钱的多少。不过,做生意总是以赚钱为目的的,不能说这就是总想着索取,关键是赚钱的时候要遵守规则,赚了钱要造福社会。做到了这两点,也就可以说是时时有“利他”之心了。
问:我一直有接触基督教。但圣经有很多观点偏离我的人生观。救世主也是残暴,自私的。但有些东西也能让我们安静,怎么解决内心的冲突?
周国平:读圣经有不同的读法,可以是一个严格的基督徒,把它当作绝对真理,也可以是一个有精神追求的普通人,从中吸取人生智慧。我是后一种读法。我重点读新约,在我心目中,耶稣是一位伟大的人生导师,他的许多话充满智慧,使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信仰。我写过一组读圣经札记,收在《安静》这本书里,你可以参看。从你所说的看,我觉得冲突不在你的内心中,而是圣经本身的文本是有矛盾的。旧约中的确有许多关于耶和华的残暴的叙述,那和希伯来民族的艰难历史有关。我建议你也把重点放在新约,它是更能代表基督教精神的。
问:周老师请问了解过克里希那穆提吗?他的哲学观点令人毁三观又充满信服力:如真理是无路之国,到达彼岸不需也不能靠任何修炼、体系。读他书二十本,快走火入魔。该否读下去?
周国平:坦率地说,我不太喜欢克里希那穆提,我有他的书,曾经试图阅读,但读不下去,感觉中是老生常谈和惊人之语的混合,比较凌乱,缺乏内在的统一。他的思想不是宗教,不是哲学,我弄不清是什么。尼采也反对体系,但是,读尼采的书,你能感受到内在的统一,尼采也常有惊人之语,但你能感受到来历和根据,是从他的总体思想中生长出来的。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之见,也许是偏见。就你而论,既然已经读了二十本,也就应该打住了。一头扎进某个人的作品中,缺乏横向比较,是容易走火入魔。你说呢?
问:从生命的单纯到精神的丰富,我认为您说的是灵与肉的和谐,就是灵魂不能超越生命本态的欲望去驱使肉体,肉体也不能为本身的享受而倦怠灵魂,你也提到人要追求现世的幸福,那么您怎么看待宗教中追求永世幸福而所引发的某些灵与肉的冲突呢?还是我错误地理解了您说的话,谢谢您替我解开这个困惑。
周国平:问题很好。今天我讲的是世俗层面上对人生意义的追求,人生意义的追求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世俗的层面,世俗层面上的生活意义可以用幸福这个词代表,还有一个是超越的层面,就是信仰。
宗教和幸福并非没有关系,其实它归根到底是要解决人在追求幸福时必定会面临的两大威胁。一个是肉对灵的威胁,如果人沉湎于肉体的、物质的快乐,就会堕落,从而无缘于精神的幸福。另一个是死对生的威胁,如果现世的幸福会被死亡一笔勾销,就没有什么价值了。
宗教的主题是灵与肉、生与死的关系,就是要解除这两大威胁。但是,如果宗教推到极端,用灵否定肉,用死后的永生否定现世的生,就反而会更加损害现世的幸福了。所以,我主张中道、中庸,两方面达到比较好的平衡,我觉得这是可以做到的。
今日互动话题
两千多年前,屈原为了他的信仰,纵身一跃入了汨罗江。两千多年来,我们一直保持着对其爱国爱民之情的感怀敬仰,但反观今日“信仰”似乎成了一种缺失的东西,甚至有人说:“活下去最要紧,管TMD什么信仰!”,对此,您怎么看?
近期精彩文章
— 关键词 —(点击下列关键词,说不定有光照到你)完美爱情 | 坏情绪 | 未来的迷茫 | 哲学的价值 | 孩子的奇思妙想 | 获得幸福 | 苦难 | 智慧的人生 | 世事的轮回 | 教育 | 成为有见地的人 | 成为理想的自己 | 孤独 | 瘟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