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观点丨中国建筑设计圈子图解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Archibucks Author Allen Zhu
○关注我们, 请点击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
之前曾写过一篇文章,浅析了当今中国建筑师圈子如同古代的士农工商阶级,互相交叉,互相依存。今天给大家深入讲讲这个建筑师圈子文化到底是如何的。
我们可以把整个中国建筑师圈子看成一个4幢楼组成的“中国建筑圈综合体”:
中国建筑圈综合体平面图
中国建筑圈综合体剖面图
老朱用尽了毕生的ppt功力,加上好朋友周所的指导,给画了这么个圈子图,大家凑合看。
后来又得到好友胡总帮助,给我整了个原创设计图,感觉瞬间就高大上了,非常感谢:
“纬度一种”©胡威
各圈子的定义
士圈
士圈,都是高考考取功名的朋友,由新老八校本科硕士+哈麻普耶哥等QS前100本科硕士毕业的建筑师组成,该圈子的朋友们遍布全球,大体是在各大全球顶级事务所(深圳竞赛经常赢的那些)+中国头部明星事务所+中国最大的几家顶级设计院的院士、勘察大师工作室团队+老八校任教工作人士。进圈子先亮自己的身份,哪个宗哪个派的(哪儿毕业的),师傅师祖是谁(硕士博士老师是谁,工作单位福斯特、OMA、ZAHA、SOM、KPF、PCPA、MVRDV、GMP、隈研吾等),这是这个圈子的游戏规则。士圈是高塔、明灯、学术高地,所以在整个图中,它是最高的那个楼,话语权第一,但体量不大,也就是虽然项目好,行业地位高,但是占市场份额小。然后做的项目都是博物馆、展览馆、文化中心、艺术馆、地标级超高层综合体、超级总部、网红乡村建设这种皇冠上的明珠类项目。
士圈特点:收费高,别人是拿博物馆当公建项目做,不赚钱图个名气,士圈事务所是拿博物馆当商业跑产值的项目做,又要赚钱又要赚名气。所有四个圈子的顶点灯塔,占领舆论高地,有网红效应,有学术价值。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师群体,精英人群。设计出来的建筑不能说引领人类社会未来么,引领微信圈眼球经济还是绰绰有余的。
农圈
农圈大体是由各大还没出名的独立/小明星事务所组成,谷德/有方/Archidaily上偶尔露脸宣传项目的,项目体量偏小公建+室内。创始人成分比较复杂,新老八校本科+普通一本本科的都有,硕士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荷兰、日本读书or这些国家工作几年回来的居多。农圈楼是第三高的楼,话语权第三,项目质量没有士圈好没有工圈大,市场份额也是几个圈子里最小的,客户以散客为主,映射出了这几年中国独立建筑师群体的基本情况。所以农圈人养家糊口问题不大但大富大贵不是这个圈子追求的主旋律,小公建自成一派,也有点逼格和乐趣,穷开心也挺好,总比整天画住宅立面有意思。行业地位么肯定是不如工圈的外资和大设计院的,但比小民营设计院来说还是强一些。
农圈特点:创始人一般向往自由设计和自由生活,独立的设计,不想给人管束,对做大做强有憧憬但不是必须,对委托给自己的项目落地质量要求高是排第一的。农圈收费一般不太高,而且大部分是老板亲自上手做设计,画图,盯现场。手上有活儿名气不大,不太做宣传,凭借时间积累和业主信任,有自己的固定客户来源,不盲目扩大规模,建筑和室内项目一般都做,自己也会画施工图,项目体量都是偏小型公建的。有自己的设计追求和设计信仰,饿不死的情况下希望自己践行出一条设计道路,能赚钱自然最好,自己做的项目出品品质能保证的情况下保本也行。有一定社会地位,但常常因为要赚钱还是要赚名而两头奔波,略分裂。
工圈
工圈是主流外资商业事务所,比如Aecom,Aedas,CRTKL,Gensler,Benoy等,主流国内大院比如华东院、同济院、部院、北京院、西南院、深总院等,项目体量都是大型和超大型建筑设计为主,大型商场酒店、商业综合体、办公综合体、产业园综合体、会展会议中心等。从业人员从新老八校本科到一本本科到专升本+英美德意法日荷本科硕士都有,普遍是英文水平还可以。工圈楼高度排老二,话语权第二,项目质量在士圈之下,超屌的项目轮不到工圈,有时候很多项目还是士圈做主方案,工圈做联合体+施工图配合,行业地位也是老二,市场份额因为基本上都是公建为主,也是老二,没有商圈大。各方面都排老二,意味着非常均衡,有钱有名不算太折腾的项目,性价比还是蛮高的。
工圈特点:工圈的设计企业属于设计导向+企业经营管理,略职业化的建筑师群体,各方面数值都比较均衡,不会太纠结设计也不会追求产值到什么项目都接。属于希望能好好做点设计,在业主面前有一点话语权,家里条件也还可以,不要太辛苦导致生活工作极度不平衡的人群。
商圈
商是主流民营设计大厂+啥活儿都接的中小型民营建筑公司+施工图为主的各地设计院,项目住宅建筑设计为主(80%),住宅配套商业,学校幼儿园算是公建了,示范区也算公建吧(10%),偶尔来点正宗的商业综合体,办公总部(10%)。从业人员有新老八校本科及海外本科硕士(10%-15%),一本本科(15-20%)+普通二三本本科及大专(65-75%)。商圈楼最矮,话语权最低,项目质量层次不齐,公司行业地位么完全看你老板的江湖地位了。市场份额是最大的,意味着要赚钱是没问题的,市场大大滴有,但到底谁赚大头,谁给人卖了还替人数钱,这个里面水就比较深了,总体商圈还是一个诚信经营、多劳多得的圈子,因为圈子很小敢坑人名声很快臭掉。但在商圈楼呆得越久,商气越重,你要往其他圈子走,越难。
商圈特点:搞钱搞钱搞钱,坏消息是只剩下强排了,好消息是强排管够!设计也是生意,经营企业靠管理,不靠设计。商圈上限和下限差得非常多,上限可以一门心思好好做设计,价格也相对是比较高的档位,甲方因为领导都熟悉,很多坑一个电话就避开了,设计效率相对高,无效加班少。下限可以低到每个月007三周,加班加到送医院,每月只有1个双休日,年底一看奖金连一个月工资都没有,美其名曰款没到账。神奇的是,这两个情况有时候会在同一个公司发生,导致员工之间不同团队偶有摩擦。(不患多寡患不均)
四个圈子的关系
士圈和商圈目前看来是离得最远的,农工两个圈子好歹和士圈有较大面积的交集,商圈和士圈的交集非常小,好几年才有1-2个项目会需要士圈写写文章来宣传下学术气息。早几年2017-2018年住宅设计靠努力画图人人都能赚钱的时候,士圈不管赚不赚钱,都觉得商圈low,觉得无下限跪舔甲方丢了气节,这也不妨碍商圈的朋友们赚钱赚到手软,毕竟各个圈子追求的东西不是太一样。2019年开始这个风气有所改变,因为商圈已经不是人人靠努力都能赚到钱了,商圈也要开始看设计水平了。(长期来看是件好事情。)
这两年随着像line+这样的从商圈脱胎出来的明星事务所走红,成长于商圈但又兼顾士圈的设计逼格以及故事性的事务所相信会越来越多。所以商圈也有好处,高强度的训练,超越人类极限的甲方节点时间,让不可能成为可能,商圈干几年,再去其他圈,抗击打能力上来说简直就是吊打没在商圈干过的。line+让很多中小民营公司看到了一条住宅设计蓝海道路的可能性。开发商也越来越要求住宅项目的故事性和设计感,你想不被开发商牵着鼻子走,那就还是得用设计说话。
在大体量住宅设计市场上,比如中西部,还是红海一片,就是大兵团作战,全国各大厂各自都有各自的领地,在保证自己领地不失守的情况下不断去其他大厂的领地蚕食,活脱脱一出三国演义,这真的是商战,拼的是兵力、资金、策略,在下一篇中国民营设计公司历程的文章中我会着重讲讲。
中国建筑师的这几个圈子,不是金字塔形的阶级圈子,是各自交叉依存的生态圈子。士圈高塔有高塔的作用(出圈给普罗大众宣扬建筑师的逼格),商圈大矮楼有大矮楼的作用(中国房地产开发事业的一份子,稳定的工作提供者),工圈楼连接了商圈和士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给了连锁店类地产开发商一个更好设计但相对便宜价格的设计服务选择,农圈则是承载了独立建筑师的个人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避世之圈,没有士圈那么闪耀光芒,但厚积薄发,自有一番风味,一部分的农圈人会去到士圈,一部分的士圈人又回到农圈。
各自圈子都有各自的职责和角色,你不可能说整个建筑设计圈子你就只需要一个士圈就行了,那80%的中国建筑师都不干了,要个士圈孤芳自赏有啥用?红花还需绿叶衬,士圈是给人的一个终极目标,行业标杆,让人有奔头,奔不奔得到,看各自造化。实际情况来说有梦想去追逐大师脚步的极少数(1%),大部分圈子玩家还是各玩各的(99%),扮演好自己的圈子角色,服务好各自圈子对应的甲方,做好了都一样赚钱,钱多钱少罢了。
所以各圈的顶点阶层(资源拥有方)要加强合作,多融合交流,产生新的融合圈,能够取各圈之优点避各圈之缺点,而不是互相排斥,各自为政。各圈的居民则该干啥干啥,随着时间随着自己的心境变化随着自己的向往,去到属于自己的圈子。是所谓:
“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末尾跟上公众号旧闻链接,欢迎了解更多其他相关资讯。
百家观点
百家观点丨15家明星事务所项目量大比拼,扎哈、让努维尔、OMA…谁才是“内卷之王”?
百家观点丨建筑学究竟是一门怎样的学科?——谈建筑学的本体价值及建筑学教育的致命危机
百家观点丨景观设计师择业指南
百家观点丨“提高设计费”——激起设计圈水花的一则倡议
百家观点丨我们的城市是否只存在一种未来?友谊书展再思辨
百家观点丨中国建筑的基本概念不是一个整体,而是一个空旷的虚体。
百家观点丨复盘:从东南大学2020届毕业生去向看建筑设计行业市场变化
百家观点丨70后事务所如何撑起日本当代建筑设计?以Studio Velocity为例
百家观点 |不想当网红的建筑师不是好建筑师——论网红建筑和新工匠精神
百家观点 | 为何今年天津大学建筑学考研中,本校生全军覆没?
百家观点 | 画饼的设计公司老板忽悠不了95后
百家观点 | 哈佛GSD大陆招生降低至此的原因是什么?
百家观点|36个建筑师才懂的“行话” (升级篇)
百家观点|设计公司究竟要不要做大?
百家观点|日本现代建筑家的脉络
百家观点|建筑学博士之路:豪赌还是投资?
百家观点|3D打印建筑已经进入乡村?
百家观点|如何做到连续四年收获竞赛硕果?
百家观点|我们为什么需要总设计师制度?
百家观点|在大学里当一名建筑系老师是什么体验?
百家观点|一个老八校教师的三年级住宅设计课堂笔记
百家观点|分裂的建筑市场,割裂的建筑圈,2021建筑师的出路在哪里?
百家观点 | 大型模(抄)仿(袭)现场!我们真能接受这样的设计吗?
百家观点 | 为什么法国建筑师不画施工图?
百家观点 | 为什么建筑师的培养成本越来越高?
百家观点 | 为什么法国的建筑设计事务所都那么小?
百家观点 | 为什么把建筑设计得具象化是一种很 low 的行为?
百家观点 | 为什么大家都在热烈讨论建筑师王昀和他的作品?
百家观点 | 为什么我们的城市里丑建筑多?
百家观点 | 为什么欧洲设计师都特别注重前期分析?
百家观点 | 为什么书店越来越像会所、咖啡厅?
百家观点 | 为什么设计公司创始人要学习“设计经济师”?
百家观点 | 如何用数字化定制未来社区?
百家观点 | 街道店铺设计只能被和谐了吗?
百家观点 | 建筑师如何进行星际设计?
百家观点 | 高冷的建筑学,何时能走下神坛?
百家观点 | 乡村书店是怎样助力乡村振兴的?
百家观点 | 中国建筑师如何丢失了中国建筑的“黄金十年”?
百家观点 | 国外的建筑师们,在项目里都干了些什么?
百家观点 | 土博与海归,何时能平权?
百家观点 | 城市设计竞赛的未来在哪?
百家观点 | 还有什么小众博物馆适合我们打卡?
百家观点 | 让时尚巨头们欲罢不能的建筑长什么样?
百家观点 | 国产INS风的廉价潮流何时死去?
百家观点 | MAD设计的24万一年的四合院幼儿园是什么样?
百家观点 | 后疫情时代国内外建筑圈的我们到底都经历了什么?
百家观点 | 建筑师如何保护自己的著作权?
百家观点 | 中国建筑师值不值得被尊重?什么才是后浪建筑师真正关心的问题?
百家观点 | 当我们讨论乡建时,我们在讨论什么?
百家观点 | 丑陋的建筑,为什么总是层出不穷?
百家观点 | 设计使人破产,高危职业建筑师为何深陷法律纠纷?
百家观点 | 学金融的人眼里,学建筑的是怎样的存在?
百家观点 | 我们该如何行使“观看”的权利?
百家观点 | 纵观建筑史,西方的公共空间都发生了什么?
百家观点 | 那些明星建筑师的失败作品都有什么问题?
百家观点 | 建筑学的基本功是什么?
百家观点 | 从诗词歌赋到人生哲理,如何做一个不用做设计的建筑博士?
百家观点 | 关注同理心的建筑学,能带来空间正义吗?
百家观点 | 笨与不笨的界限,浅谈中国建筑教育的优势和劣势
百家观点 | ABBS大佬关于建筑改行杂谈
百家观点 | 质疑王澍的建筑学教育
百家观点 | 贝聿铭这一片命太好的花瓣
百家观点 | 张雷:主人、文人、匠人、家人、大人——五个人的城乡
百家观点 | 王澍在同济谈乡村振兴:“中国的城市已经异化,仅存一大片光鲜的垃圾....”
百家观点 | 王澍:50年后,人们都会住在村子里
百家观点 | 设计院的现状(一)
百家观点 | 建筑师一定要读建筑系,可能是个伪命题!!!
百家观点 | 叹“伪现代主义”,金融危机影响导致怀旧与超高层
百家观点 | 那些想和地产小白分享的事......
百家观点 | 聊聊设计公司潜规则
百家观点 | 《人民日报》批评中国建筑缺乏文化自信,评论里的建筑师们坐不住了......
百家观点 | 当代建筑设计忽悠话速成指南
百家观点 | 为政治服务的建筑
百家观点 | 参与性景观,张唐景观实践手记
百家观点 | 江一燕获大奖那天,有家设计公司的方案被方丈“化缘”了
百家观点 | 建筑的空间形式已不只有人类才能说得算啦!
百家观点 | SOM的城市设计做的确实很牛,但我也看到了套路
百家观点 | 就算顶级艺术家,也不可能跨界搞建筑
百家观点 | 巴黎圣母院“重建竞赛”:一场中国媒体自娱自乐的狂欢
百家观点 | 在圣诞节建造一棵圣诞树才是正经事
百家观点 | 建筑与时装屋
百家观点 | 今天就想聊聊《丹行道》
百家观点 | 别人跑去京都买房子 他从京都搬到贵州造村子
百家观点 | 在Mantova我和三个陌生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