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主要湾区金融市场:多层资本市场发展特征各异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201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亚洲金融智库 Author 亚洲金融智库
课题主持人:巴曙松教授(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亚洲金融智库首席研究员、香港交易所集团首席中国经济学家)
一、全球三大湾区金融市场发展概况
纵观全球主要湾区的发展,金融机构是重要的引擎动力,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金融对湾区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长期以来,包括纽约大湾区、东京大湾区和旧金山大湾区在内的全球三大湾区,犹如巨大磁场一样吸附着来自全球各地的企业、资本与人才,这些湾区的核心城市逐渐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然而,三大湾区的金融市场结构和特点各不相同,美国的两大湾区是以证券发行直接融资为主,其中旧金山湾区以风险投资为鲜明特点,而东京湾区则同我国类似以银行信贷间接融资为主。这些差异同三大湾区不同的产业特点具有直接的关系。
(一)纽约湾区:产业升级转型促成世界级国际金融中心
纽约湾区(亦称纽约大都会区)位于美国东海岸,金融业为纽约湾区最为重要的产业。在2016年的GDP中,来自金融、保险、地产和租赁产业的GDP达5473.71亿美金,占纽约湾区GDP总量的33%左右。
纽约湾金融市场无疑是以纽约市(New York City)为绝对核心的金融产品发行、交易、结算市场。纽约市位于美国的东北部,是北大西洋沿岸最为优越的港口城市,是北美地区的经济金融中心。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纽约湾区在全球范围内资本配置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以金融产业为主要特点的纽约湾区,其金融业市场规模庞大,种类齐全,无论是证券市场、保险市场、外汇市场、衍生品等市场,在全国及北美都处于首屈一指的地位。与伦敦、东京、香港等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相比,纽约金融市场也更胜一筹。
1、金融与产业融合的发展历程
纽约的金融发展历史就是纽约大湾区的金融发展历史,纽约能够发展为国际金融中心,主要基于以下背景:
纽约湾产业结构升级驱动。自1825年伊利运河建成后,纽约成为了连接大西洋和五大湖地区的交通枢纽,巨大的区位优势使得货物和资本源源不断的向纽约聚集,制造产业和金融产业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至1860年,纽约制造业产值已攀升至全美第一,成为全美制造中心。纽约强大的工业实力及华尔街开创性金融产品——公募战争债券使得北军在美国南北战争中拥有巨大的优势。战后,首次拥有独立大楼的纽交所则为纽约的金融市场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随着爱迪生在纽约的实验室带来的电气革命,纽约湾区一直保持着其新兴产业制造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地位。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纽约制造业逐渐衰退,而服务业则高歌猛进,制造业的纷纷搬离为服务业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同时,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使得美元在世界货币及贸易体系占有独特的地位,而纽约金融服务产业发展也进入快车道。从1960年至1991年,纽约从事商业服务的人口从12万增至20万;银行业增加雇员6.5万;从事证券及商业经济的人员从不足5万增至12.9万。纽约的产业结构逐渐由制造业经济转型为服务业经济。纽约曼哈顿的金融商务服务业集群就是在纽约产业结构大调整的背景下,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90年代后,信息技术革命和跨国公司的增长推动国际资本进一步向纽约大湾区集聚。
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统计的数据,在1990年之前,纽约金融市场的银行数量不断上升,但在1990之后,银行在纽约市场逐年减少。很大程度上,这是由于纽约较为激烈的银行业并购所导致。
图1-25:纽约湾区存量银行数
2、国际金融中心的金融实力
过去100多年来,纽约的华尔街一直是全球金融中心,这条街全长不足1英里,但聚集了2900多家金融、外贸机构,具有强大的集聚效应。目前纽约大湾区集聚了各类金融机构,截至2016年,有153家商业银行、155家证券公司、128家保险公司的总部机构在这里落户,并拥有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这两个全球重要的证券交易所。此外,纽约大湾区还是许多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基金、对冲基金的总部集聚地。
——商业银行:英国《银行家》2018年全球银行1000强前十名单中,美国银行四巨头位于第五至第八名,相较东亚国家排名有所下滑,但仍属世界前列。
表1-9:2018年全球银行1000强前十榜单
此外,纽约的银行业较为集中,美国前四大银行巨头:摩根大通、美国银行、富国银行及花旗银行拥有8.7万亿美元的资产,占有了美国银行业约80%以上的资产规模。第五大银行美国合众银行Bancorp的资产规模仅为第四大银行的15%。
图1-26:美国银行资产规模
——对冲基金:据纽约湾区内康涅狄格州对冲基金联合会统计,该州有420家对冲基金公司,总资产约为7500亿美元,资金管理规模超过3万亿美元,是享负盛名的全球对冲基金之都。其中桥水基金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公司之一,资金管理规模达到1220亿美元,雇员人数超过1500 人。
——投资银行:根据美国数据分析公司Coalition发布的2016年全球投资银行业务收入排行榜,排在前5名的是摩根大通、高盛集团、花旗集团、美银美林、摩根士丹利,总部全都设在纽约,这几家机构的投资银行业务收入达到223亿美元,全球市场占比约30%。
——证券交易所:纽约湾区的证券业市场相较银行业市场更为突出。纽约湾区具备享有全球影响力的两家证券交易所:纽交所(NYSE)和纳斯达克(NASDAQ)。
纽约证券交易所最早成立于1792年,1863年改为现名,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现在已发展成世界上最为公正、公开、规模最大、纪律最为严格的证券交易市场。纽交所通过为越来越多的美国或非美国公司提供股票上市的机会来增大其规模,在整个的资本配置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纽交所的组织严密,管理完善,个人和机构投资者都能迅速、简便、高效率地进行交易,在该所上市的股票、债券对公众有强大的吸引力,众多的公司、企业也期望能利用纽约证券交易所来达到自己的筹资和交易目的。2007年纽约证券交易所与欧洲证券交易所合并成为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成为全球第一个跨国证券交易所。
纳斯达克交易所(NASDAQ)始建于1971年,是一个完全采用电子交易、为新兴产业提供竞争舞台、自我监管、面向全球的股票市场。纳斯达克是全美也是世界最大的股票电子交易市场。纳斯达克股票市场是世界上主要的股票市场中成长速度最快的市场,而且它是首家电子化的股票市场。每天在美国市场上换手的股票中有超过半数的交易在纳斯达克上进行的,将近有5400家公司的证券在这个市场上挂牌。
根据Visual Capitalist在2017年6月发布的报告,目前全球共有60家主要证券交易所,股票总市值达69万亿美元,其中16家证券交易所市值超一万亿美元。从上市公司数量角度来看,亚洲地区上市公司数量最多,但从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总市值看,纽约湾区的两大交易所毫无争议是世界最大的两家交易所。
图1-27:全球上市公司数量
图1-28:全球交易所股票市值($1Trillion)
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数量在1980年时为1570家,1998年最多时近2669家,此后稍有下降,2018年后维持在2860家左右。虽然纽约交易所不是美国上市公司数量最多的交易所(纳斯达克的上市公司数量较纽交所更多,最多时曾达三千六百多家,至2018年9月底仍有3021家),但由于在纽交所上市的都是大公司,因此一直是总市值最大的交易所。且根据纽交所披露显示,来纽交所上市最多的行业还是金融行业,更凸显出纽约湾区金融产业聚集程度和金融特点。2018年7月,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的总市值分别为239674亿美元、112719亿美元,囊括全球排名第1位、第2位,上市公司分别为2287家、3021家,其中外国上市公司分别为501家(占比约22%)、421家(占比约14%)。
图1-29:ICE Group / NYSE美国上市公司家数
图1-30:纽约湾区股票交易规模
图1-31:纽交所上市公司主要行业占比
此外,纽约的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较高。源于其较为成熟和便利的上市规则、巨量的资本规模以及强大的宣传影响力,众多国家的新兴公司,包括中国的不少涉及互联网、高技术和高新制造企业行业的公司都有在纽约金融市场上市。截至2018年,中国有超过24家公司已赴美上市,不少更是国内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
(二)旧金山大湾区:科创公司涌现催生“金融+科技”市场特色
图1-32:旧金山湾区主要区块
旧金山湾区位于美国西海岸,以旧金山市为该湾区的商业、金融、文化中心。占地1.8万平方公里,拥有715万人口。相对于其他大湾区,旧金山湾区更多的体现出科创中心的特点。与纽约不同,旧金山湾区没有大量传统金融机构,也没有大型的证券交易所,但旧金山湾区有着数不胜数的科创企业,创新企业、创新要素大量积聚,如加州著名的280高速公路,沿路聚集了苹果、谷歌等科创技术型公司。由于这些科创企业初创期间风险较高,难以从传统的银行渠道或上市渠道进行融资,所以旧金山湾区金融市场更多的以风投机构云集为代表,体现出极为明显的科技与金融的融合。
图1-33:加州湾区101高速公路
旧金山湾区的科技金融产业集中地即是著名的硅谷。硅谷孵化了诸如苹果、谷歌等各型IT公司,也催生了相关的风投机构。随着科技金融产业环境的不断完善,目前硅谷的新兴技术产业已拓展到生物技术和新能源等行业。针对新兴技术企业不同的发展规模和风险特点,硅谷的风投基金也为之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和支持。
1.旧金山多层级金融服务体系
(1)至2018年7月,旧金山湾区注册有184家商业银行、19家证券公司、44家保险公司总部,旧金山还是美国仅次于纽约的第二大银行服务业中心。但传统金融机构并非旧金山湾区科创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因此规模相对较小。
(2)全球风险投资最为密集的地区。伴随着旧金山科技企业得蜂拥群起,传统的金融机构难以为这些企业提供得足够得资金来源,而风险投资企业较高的风险偏好恰恰能够满足科创企业高风险的特点,促成了旧金山湾区最具代表性的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结合。旧金山大湾区也逐渐从一个以银行服务业为主的美国西海岸地区区域性金融中心逐步发展成为以风险投资著称的专业性科技金融中心。近五年来,旧金山大湾区每年的风险投资总额超过200亿美元,占美国风投总额的33%以上,美国40%以上的风投基金普通合伙人(GP)在该湾区。从上世纪70年代起,硅谷作为美国风险投资中心的地位不断加强。从1980年到2000年,硅谷科技企业接受风险投资从1.09亿美元上升到历史最高水平的323亿美元,占美国当年全部风险投资额的32%。在2009年,硅谷的风险投资额受全球经济形势影响下降到70亿美元,但是占美国风险投资额的比重则上升到40%。
(3)美国重要的财富与资产管理中心。自1999至2009年的11年间,旧金山大湾区风险投资机构共募集资金1503亿美元。此外,以从事兼并重组为主要业务的私募股权投资(PE)行业也在湾区得到良好发展,管理资本超过100亿美元的Hellman& Friedman和Silver Lake Partners总部位于湾区。而湾区的高科技企业和富裕家庭则是这些投资机构基金募资的最重要来源,可以说,旧金山湾区是美国的科技财富管理中心。
2.金融服务与科技创新的旋转门文化
2016年美国马丁繁荣度研究所(Martin Prosperity Institute)发布了的《全球创业城市的崛起》报告,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风投总额为420亿美元,这些投资分布在全球150多座城市,其中前10大城市占据了风投市场的半壁江山,前20大城市占领了2/3的份额,而前50大城市则占领了超过90%的比例。全球风险投资的分布极不平衡,集中在世界各地为数不多的大城市。
图1-34:全球风投规模示意图
在全球风险投资最活跃的二十大城市中,美国城市占有12席,且前6名皆为美国城市,而六大风投城市有四个在加州,足见美国风投市场规模在全球的地位,而旧金山湾区几乎吸收了全球超过1/3的风投资金。
如果以人均风投金额进行排序,更可以看出旧金山湾区对于风险资本的吸引力。全球人均风投20强城市,19个是美国城市,圣何塞及旧金山排名第一和第二位,人均风投金额是第三名波士顿的3.23倍和2.13倍。
表1-10:全球风投城市人均风险投资额排名
表1-10:全球风投城市人均风险投资额排名(续)
总部位于硅谷的KPCB(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和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成功投资了微软、Google、AOL、亚马逊、网景、康柏电脑、甲骨文、思科和赛门铁克等科技公,被视为全球创投界的领军风投公司。旧金山孕育了一系列大型科技巨头,同时也孵化出Instagram、Evernonte、WhatsApp等中小型科创公司。旧金山湾区之所以能孵化出如此多的科创企业,主要是源于旧金山特有的教育资源和融资方式。尤其是旧金山的科创企业,初创时期急需资金,却由于风险大而无法通过传统的上市和银行贷款进行融资,但这一融资痛点正好有VC/PE填补。此外,硅谷的科创企业与风险资本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良性互动。一方面,创业企业的大量积聚吸引风投基金跟随集聚;另一方面,创业成功后原有的科创人员会转身成为风险投资人,以其自身更为专业的创业经验扶持其他创业企业成长,助力湾区涌现出更多的创新企业,进而形成了“旋转门文化”。
(三)东京大湾区:政府主导设计推动金融+产业不断融合
东京湾区(也称日本首都圈)位于日本东岸,制造产业是湾区传统支柱产业,同时立着金融、电信、化工、制药、电子、技术研发等其他重要支柱产业。东京湾区有38家全球500强企业总部,为三大湾区之首。
1.金融与产业融合历程
与美国两大湾区凸显金融服务功能和科创研发功能不同,东京湾区的金融市场更侧重为东亚地区的企业,尤其是本国的制造产业提供融资便利和融资环境。东京湾区发展于“二战”后,随着战后经济复兴,在外贸导向政策的帮助下,东京地区制造产业逐渐形成规模。随着产业发展和集中,东京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和环境压力;同时,捉襟见肘的土地资源也对东京产业发展增加了难度。因此,东京从1967年起开始执行“工业疏散”策略, 并逐渐发展出京滨(东京—横滨)、京叶(东京—千叶)两大工业带,并最终形成一个更大范围的东京湾区(首都圈)。京滨、京叶两大工业带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东京周边区域城市的工业化进程,并为东京发展金融服务、技术研发、文化创意等高附加值产业提供空间。目前,东京湾区涵盖一都三县,湾区内以现代物流、游戏动漫、高新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 和以钢铁、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为代表的传统工业都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并培育和壮大了三菱、丰田、索尼等一大批世界五百强企业以及发那科、安川电机等新兴科技制造企业。纵观东京湾区的产业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湾区核心城市东京就率先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在这一过程中,东京都核心三区的金融、保险、信息服务、专门服务业等高端服务快速发展,并带动了周边城市的第三产业发展,提升了整个湾区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
日本秉着实用主义的原则,基于自身的国情和产业现实,根据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分步实施重点产业政策和金融配套政策。在“二战”后的复兴时期,日本的金融市场受政府干预较多。通过实施各种政策性金融,为重化工企业提供资金供给。在高速增长时期,日本重新确立了以银行融资为主导的间接融资模式,并建立了具有日本特色的“主银行制度”。在经济增速降低时,日本又适时推动金融自由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表1-11:日本产业结构及金融政策变迁过程
此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以及生产技术的提高,日本的产业结构从“二战”后的以制造产业为主,逐步转向金融、咨询、研发、服贸等服务行业。从东京湾区的发展和产业变迁可以看出,日本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金融政策,根据经济发展阶段不断调整产业融资方式导向,为日本的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具有明显的“顶层设计”的色彩。
2.金融市场发展脉络
(1)银行业金融市场———绝对主导地位
东京湾区金融市场,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可以从很大程度上代表日本的金融市场。日本金融市场同中国金融市场更为类似,银行机构在东京大湾区金融体系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东京大湾区是日本最主要的银行集中地,整个湾区有总部银行超过90家。日本商业银行主要包括都市银行和地方银行两大类,其中4家都市银行有3家总部在东京,包括三菱日联金融集团、 三井住友金融集团、瑞穗实业集团,该三家资产规模和业务规模几乎是东京湾区的超过七成以上的比重。
近两年来,随着日本银行的加速海外布局,不断国际化投资,资产规模扩展较快。根据2018年英国《银行家》全球银行1000强前十榜单,日本银行业排名普遍上升,三菱日联排名全球第9,超越英国汇丰银行。
表1-12:2018年全球银行1000强前十榜单
(2)证券业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不高
成立于1879年的东京证券交易所是世界四大证券交易所之一,发展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却是世界上最大的证券交易中心之一,它的股票交易量占日本全国交易量的80%以上。2013年1月,东京证券交易所、大阪证券交易所合并为日本交易所集团,根据前瞻数据库,2018年7月总市值约为6万亿美元,上市公司为3636家。东京证交所有4个市场:市场1部、市场2部、 外国部和保姆部(创业板),后两个市场对外国公司开放,但根据日本交易所公布的数据,国外上市公司占比不超过0.3%,且绝对数量自2013年的 12家下降至2017年的6家,股票市场主要还是围绕日本的大型产业集团。
从投资者结构角度来看,2016年东京湾区金融市场外国投资者占比约为 30.1%,如果以中国金融市场为基准,则东京湾区外国投资者占比确实较大,但若将基准提升至三大湾区,纽约湾区金融市场更有相当规模的外国投资者,对比之下,东京湾区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并不显著。
如果从上市公司角度分析,东京湾区金融市场同纽约湾区的差异非常明显。纽约湾区的两大交易所,其上市公司除了涵盖美国本土企业,更有来自加拿大、英国、以色列、爱尔兰、法国、德国、比利时、中国、韩国、 新加坡等各个国家的公司。相比之下,东京证券交易所仅6家外国上市公司。从这个角度来看,东京湾区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
表1-13:东京证券交易所国外公司数量
东京证券交易所前20大上市公司中,绝大部分都为东京湾区的公司,湾区企业密布、资源积聚明显。
表1-14:东京证券交易所前20大上市公司市值
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日本证券公司快速发展的带领下,日本证券市场交易量迅速增加。日本金融市场证券公司可以分为三个类别,首先由“四大” 证券公司组成的第一层级:野村,大和,日兴和山一。四大在国际金融交易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并且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成员。野村证券是全球最大的单一证券公司;其净资本在1986年超过100亿美元,超过美林、所罗门兄弟和谢尔森雷曼总和。1986年,野村成为伦敦证券交易所的第一个日本成员。野村证券和大和证券是美国国债市场的主要交易商;第二层证券公司包含10家中型公司;第三层由在日本注册的所有小型证券公司组成, 这些小公司中有许多是四大公司的附属公司,而有些公司则隶属于银行。 1986年,83家小公司成为东京证券交易所的成员。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包括所罗门兄弟(Salomon Broth-ers)和美林(Merrill Lynch)在内的许多外国证券公司也成为了日本证券市场的参与者。
(四)保险业金融市场较为发达
日本寿险业虽然起步较欧美稍晚,但经过100多年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保险公司成为国际金融界的重要领导者,超过90%的人口拥有人寿保险,每人持有的金额至少比美国高出50%。许多日本人将保险公司用作储蓄用途。保险公司的资产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增长,1988年达到近6940亿美元。人寿保险公司大量投资于外国投资,因为放松管制允许公司这样做,使这些公司成为国际货币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如日本人寿保险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是1989年美国国债最大单一持有人。20世纪90年代日本保险保费收入一直居世界首位,直到 1999年被美国超越,但排名一直居世界前两位,2016年被我国超过。在 2018年《财富》世界500强上榜的58家保险企业中,日本保险占了8家,总部全部在东京大湾区,其中日本邮政控股公司的营业收入最高,达到1166亿美元,在58家保险公司中排名第7位。
(五)东京湾区金融市场的优势
1.充足的资本储备。东京湾区是日本的经济、金融中心,也是日本的政治中心,这里集中了日本庞大的外汇储备,同时还拥有世界第三大证券交易所和第三大外汇市场(截至2018年9月,日本外汇储备高达12593亿美元)。
2.日本特色的银行体系。由于日本实行的是“主银行制度”,银行、企业、 政府相较其他湾区结合得更为紧密。同时,由于东京湾地区也是日本的政治中心,日本政府对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能跨行业、跨行政区域进行调节,使东京湾区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政治主导色彩。
3.分离式的离岸金融市场模式。东京国际金融市场采用分离式的离岸金融模式,该模式使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相对隔离。这一制度安排使东京湾区国内金融市场相对受到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影响较小。
4.高效严格的市场监管。日本政府为了保证东京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在市场的参与方的准入和具体业务操作方面都有设定有限制, 如1)限制操作过程;2)限制交易对象;3)限制资金的筹集和使用。
二、对标全球三大湾区金融市场
对标全球三大湾区金融市场,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市场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一)金融基础较好
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是中国乃至亚太区最具竞争力的产业。这里既有全球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的香港,也有在全球金融中心排名居第20位的深圳和居第32名的广州1。目前湾区金融业总体规模已达到世界级水平:2017年底粤港澳三地银行总资产合计约为7万亿美元,银行存款总额高达 4.7万亿美元,均超过纽约大湾区和旧金山大湾区;2017年保险保费收入约1280亿美元,相当于全国总保费收入的近四分之一。
(二)产业发展将释放更多的金融需求
珠三角的产业体系比较完备,拥有一些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包括制造业、信息科技等。未来大湾区将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高端高新,一批产值超千亿元的制造业骨干企业将应运而生。此外,大湾区将充分发挥科技优势,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大力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 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实体经济的蓬勃发展势必催生更加强劲的金融需求,需要集聚金融要素为实体经济“造血”,粤港澳的金融机构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
(三)总部金融机构实力有待加强
与全球三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的总部金融机构在规模和实力上仍存在一定差距:
1.银行业: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2018年全球银行1000强前50榜单中,珠三角总部银行只有深圳的招商银行上榜,总资产9673亿美元,排名第30位,其资产规模相当于东京大湾区三菱日联金融集团的33%、纽约大湾区摩根大通集团的38%。
2.保险业:在2018年《财富》世界500强上榜的58家保险企业中,香港的友邦保险、太平保险集团上榜,深圳的平安保险集团上榜,但相比纽约大湾区的7家和东京湾区的8家,数量还较少。
3.证券业:根据前瞻数据库,2018年7月,香港交易所、深圳证交所的总市值分别约为4.2万亿美元、3万亿美元,上市公司分别为2249家、2115家。香港交易所、深圳证交所的总市值相当于纽约泛欧证券交易所集团 (美国)的30%。
图1-35:粤港澳、纽约、东京大湾区主要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值
图1-36:粤港澳、纽约、东京大湾区主要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家数
(四)金融机构开放水平不均衡
——香港开放水平较高。作为一个充分开放、资本自由流动的城市,香港以其完善的法制体系以及开放的市场打造出一个自由宽松的营商环境,拥有“东方明珠”、“国际金融中心”等光环,吸引全球各地资金涌向香港,大型企业相继在香港设立营运中心。2018年7月,有147家外国公司在香港交易所上市。
——珠三角开放有待提高。内地对银行领域和保险领域在设立机构的开放准入水平要比证券领域高,目前已有超过50家外资银行、超过30家外资保险机构在珠三角开设分支机构,主要集中在广州和深圳地区。2018年4月,证监会正式发布《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取消“单个境外投资者持有,或者通过协议、其他安排与他人共同持有上市证券公司已发行的股份比例不得超过30%”的规定,允许外资控股合资证券公司,进一步扩大证券市场的开放,而在此之前外资证券机构进入内地市场要受到这条规定的限制。
图1-37:香港、纽约、东京大湾区主要证券交易所外国上市公司家数
三、金融发展与融合的启示
对标全球三大湾区金融机构的发展,对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机构融合发展,可得到如下几点启示:
(一)坚持产业和金融联动
纵观全球三大湾区的发展历程,都伴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即使是金融业高度发达的纽约,也是在制造业向服务业的升级过程中实现金融业的蓬勃发展,旧金山大湾区、东京大湾区是“科技+金融”、“制造业+金融”的典范。 粤港澳大湾区既有深圳的科技企业集群,又有广州、佛山等先进制造业企业集群,还有香港这一国际金融中心平台,集合了全球三大湾区的特色。 因此,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要坚持产业和金融联动,建立健全错位发展的产业体系,探索走出自己的特色道路。要充分利用香港的国际金融中 心地位,极大发挥资本产生虹吸效应,吸引国内外资金流入湾区,构建起庞大的金融机构集群,让这些金融机构围绕湾区产业发展需求,实施投融资模式创新,为推动湾区产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二)提高金融机构国际化水平
大湾区的金融集聚效应离不开金融大企业的带动作用,培养国际化的金融大企业对于提升大湾区的金融力量和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要进一步发挥香港对金融的引领作用,巩固和提升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将其作为粤港澳金融机构“走出去”的重要窗口,全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大金融集团,做强做大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机构,更好发挥金融集聚作用,为实体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输血”平台;另一方面,要鼓励跨国金融大企业进驻粤港澳大湾区,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理念等,带动大湾区金融机构总部经济发展,增强本地区的金融集聚效应。
(三)推动强强联合和优胜劣汰
近年来,全球三大湾区的金融机构不断在上演强强联合和优胜劣汰的故事,例如:纽约证券交易所与欧洲证券交易所合并;东京证券交易所与大阪证券交易所合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五大投资银行中的雷曼兄弟破产,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三菱东京金融控股集团和日本联合银行控股公司合并成立三菱联合金融控股集团;等等。因此,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机构要做强做大,实现与国际接轨,要不断通过多种手段增强和充实资本实力,积极应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做好风险防范。可进一步加强香港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互联互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强强联合,并促进湾区内规模较大的金融机构开展各种层次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优化配置,不断提升金融机构实力。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2018)》
编委会
课题主持人:巴曙松
学术支持单位: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
课题协调小组:
王志峰 (组长) 谌 鹏 宋 昕 姚 飞
课题执笔人:
孔 颜 胡未名 白海峰 郑伟一 刘 璇
李瑞雪 喻 奇 朱伟豪 方堉豪 钟凯扬
唐时达 孙 旭 徐 亮 王 珂 陈 昊
冷 冬 黄泽娟 胡文韬 赵一迪 郑嘉伟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2018)》
课题组简介
2018年7月,考虑到金融发展在全球大湾区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持续跟踪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发展进展,由巴曙松教授担任课题主持人的《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研究项目启动,由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作为学术支持单位,由王志峰博士担任课题协调小组组长。课题成果于2018年11月发布。其中,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研究助理喻奇、方堉豪、朱伟豪、赵一迪参与了课题研究和报告撰写。
征订信息
由巴曙松教授担任项目主持人、由亚洲金融智库隆重推出的《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2018)》已上市发行,这被视为第一本由金融专业人士担纲、由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组织推出的关于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的专业研究报告。本书定价58.00元,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发行。请有意订阅者与出版社联系订购。订阅方式如下:
1.请将书款汇至:
户 名:中国金融出版社
开户行:中国光大银行北京长安支行
账 号:083518120100304006660
在银行汇款凭证用途栏上填写订购“粤港澳大湾区”字样
2.联系人:王玉莎 王雪珂
联系电话:010-63802779
010-63820996
邮箱:13718717189@126.com
淘宝购买链接
也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京东购买
报告摘编
前言和执行摘要
以“金融+”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纽带与沟通枢纽
第一章:粤港澳大湾区与全球主要湾区的金融运行对比
第二章: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与融合的进展研究
第四章: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融合与发展
第三节: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推动金融对外开放与大湾区金融市场融合
媒体报道
巴曙松领衔发布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2018),我院提供学术支持
财经网丨巴曙松:粤港澳大湾区有助于中国居民实现资产国际化配置
大公网丨巴曙松:香港金融机构加速布局湾区,外资银行网点占比过半
央视财经丨海闻: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是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措施(含精彩视频)
课题周边
北大汇丰金融圆桌会第一期丨巴曙松等五位金融专家评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
海闻院长出席第十届中国(深圳)金融科技发展论坛,北大汇丰金融研究院参与发起“深港澳金融科技师专才计划”
巴曙松《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2018)》名列中国金融出版社金融类热销书籍第四名
延伸阅读
北大汇丰金融前沿对话第十三期丨巴曙松主持,王健主讲:中美贸易摩擦与大湾区机遇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创投50人交流会举行,巴曙松教授发表主题演讲(含精彩视频)
文章来源:《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报告(2018)》,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
本篇编辑:黄宇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