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触思识食-活死人救-念佛往生

请​点击关注👉 道炁开脉轮 2023-08-24

 关注 萨度 

学识空有可互生,

思虑心田消昔因。

践行善护共同体,

悟道净炁心明。

(生命·健康·命运)共 同 体


南怀瑾老师:人不光要吃东西,还需要另外三种特别的饮食,你肯定不了解




学佛是学解脱。这个是真的问题,你学解脱,肚子饿了你空空看!你空不了就不要学佛,那是自欺。你若功夫到了,真可以空得了,就不需要饮食,这是真的。你们学佛,道理都会讲,修持做不到。 
佛说饮食有四种:段食(又叫搏食,用手、用筷、用刀叉吃食,一日三顿)、触食(感觉、交感,皮肤的触觉、呼吸都是)、思食(思想)、识食(八识有关的识)。吃饭时青菜牛肉大葱,只不过是段食中的一种,营养不过是如此。人不只是靠营养而活,修定得道的人,可以很久才吃一次,也不会死。 
触食比段食还要严重。你营养很好,但是没有呼吸就完了。呼吸不只是口鼻呼吸,把人从心口以下埋在土里,不用多久也会死的,因为全身都要呼吸。按中医的理论,人身上的脉不只在手腕,身上到处都有,一个人还有没有脉,最后还要靠屁股上的脉断定,就是臀部那里。如果那里都没有脉了,绝对救不回来了。这些都是触食,是交感的,现在的心电图、脑电图的测定都与这个有关。
第三种是思食,也很重要。不让你思想你会发疯的,那是最残酷的刑罚。不让你有机会想,不让你乱看,三五天就疯了,比杀你的头还厉害,所以思想自由是很重要的。
识食就难懂了,要入大阿罗汉定的人才懂,他入定可以定八万四千劫肉体不坏,不吃不屙。第八阿赖耶识转了,定在那里,智识充实,不需要饮食。 

你们出去讲经,只晓得讲食有四种,但是对于这四食没有亲证。饮食,确实可以断去的,不过你们不要自己乱修,不懂正确方法一定搞成胃出血要开刀。以前有位很有名的修道人,他练辟谷,练到胃出血,最后血液中毒,毒走到腿上去,那条腿就必须开刀切除,成了残废。是个吊住的袋子,它是会蠕动消化食物的,如果胃空空的,它还是会蠕动,结果胃的内壁互相摩擦,就磨出血了。你得了定,心跳和胃的活动都变得很慢,胃中也是充气的,不是全空,就不会磨出血。你们不要看我有时不吃不睡就跟着我学,我不吃不睡还可以写文章,还可以骂人。你学会了,我这个位置让给你,还给你磕九个头,因为我可以撒手去休息了。所以不要乱学啊! 
生命存在要吃饭,《维摩诘经》现在讲到吃饭,吃饭是修行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道家很注重“辟谷休粮”,就是避吃五谷和其它粮食。汉初的张良协助汉高祖打天下,事情成功后他就去修道,据历史上记载,他已经到了辟谷的阶段,最后吕后强迫他吃好饮食,因此而死了。 很多学佛修道的人想做到不吃饭,但是多半会出毛病。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东方出版社)-----------

佛的戒律是日中一食,每天中午吃一餐。普通佛学把我们人类吃饭,叫做段食,分段的在吃饭,一天吃三餐,叫做段食,也叫做抟食。印度人吃饭用手抓,中国人用筷子,外国人用叉子,反正都是用手,所以也叫做抟食。早晨是天人吃饭的时间,中午人道吃饭,晚上鬼道吃饭。佛采用的制度,以人道为中心,日中一食;后世弟子们,过了中午一点钟就不吃饭了,这个是佛的制度。 

关于这个吃饭的问题,世界上各个地区不同,习惯不同。有的民族注重早餐,有些注重午餐或注重晚餐,每个人不同,叫做段食。除了吃饭外,还有思食,是指精神食粮。当一个人苦闷到极点,灰心到极点时,如没有精神食粮也会死掉。另外还有触食,触食就是感受,譬如我们在房间里,衣服穿得不对,闷得非常难过;或者被埋在土里,感觉气不通了,就是感觉没有气可吃了。更有识食,阿赖耶识的功能,支援生命的存在。所以段食、触食、思食、识食,也可说都是人的食粮。
《金刚经说什么》(东方出版社-----------

“复次饮食受用者,谓三界将生已生有情,寿命安住,此中当知触、意思、识,三种食故、一切三界有情,寿命安住。段食一种,唯令欲界有情寿命安住。”在饮食这方面,是三界有情赖以维持生命的,所以很重要。饮食有三种,就是触、意思、识三种。我们吃三餐是触食中的段食,抟食;吃东西到胃里,真正感觉味道的,只有三寸舌。中药有些很难吃,西药就进步多了,外面加了一层糖衣,舌头舔到是甜味,就舒服,咽下去就不会有感觉,这叫科学,这是触的道理。触食有内外之分,外触是外面碰到的东西,体内五脏六腑是内触。意思食,现代新的名称就是精神食粮,像有些人有读书习惯,几天不看书就很难过,看小说或正书或哲学书,都是思食的一种,带有触食的作用,是意识的境界。识食是入了定的人八万四千劫不需要吃饭,这是识食。我们气功练成也可以不吃饭,但是气功还是属于触食,而我们平常吃的习惯,都是属于最粗的触食。

说到有关精神方面的生命,有时候战场上的士兵,身上中弹了,但心一振作,不能死,一定要打进去占领这个地方;他成功了,哈哈一笑就死了。那段活着的是精神的生命,硬撑着不死,精神振奋,伤口随便拿什么一塞就算了,那就是修道的往生境界。如果以这个精神来修道,没有不成功的,这是思食的重要。另外观想有成就的人,可以入定,不吃饭照样活着;观想成功是本身就有思食,入了定则是识食维持生命。
这些都要研究清楚,你们学佛的人,佛经都没有研究好,只是一天到晚在五蕴、十八界、三十七道品抄来抄去,多讨厌!这三种食是三界有情生命安住之所依。段食就像我们的一天三餐,是分段的饮食,也叫抟食,用手抓来吃的;尤其印度人都是抟食。段食是“欲界有情寿命安住”,欲界的众生才有分段的饮食。但是段食的方式也很可怜,像蟒蛇、老虎之类的,一辈子吃不到几餐好的,更难得有几餐吃饱。虎饿了才会吃人,吃饱的老虎睡觉去了,不吃人。许多动物的段食,很难吃饱,所以畜生道多半还是在饿鬼境界中,很可怜。像我们一天吃三餐,然后还觉得不够,又吃宵夜、甜点,舒服得很,在欲界里这也是一种享受。

“复于那落迦受生有情,有微细段食,谓腑藏中有微动风,由此因缘,彼得久住。”地狱里的众生也是需要饮食的,它本身生命中的脏腑里,有一种气在动。你看乌龟,就是吃气维持生命的。另外像蛇、青蛙等,在冬眠几个月之中,就变成地狱、饿鬼道的众生那样了,意识还是有,也要吃饮食啊!只能靠脏腑里的一股气维持住生命。我们人饿的时候,看到东西口水流出来,一咽口水,已经吃了,就是吃了气。虽然不能像吃饭那么饱,咽一两下也饱一点。我们以前当兵曾经挨过饿,就有这个经验,就体会到饿鬼、地狱道众生吃的问题。

“饿鬼、旁生、人中,有粗段食,谓作分段而啖食之。复有微细食,谓住羯罗蓝等位有情及欲界诸天,由彼食已,所有段食,流入一切身分支节,寻即销化,无有便秽。”有的众生是吃别人的生命。还有一种饮食,最细妙的,就是胎儿在羯罗蓝等位,也要吃,是母亲消化了的营养,靠脐带输送过去给他。欲界天人,四天王天乃至兜率天等天人,他们也吃,是微细、微妙的饮食,比我们的饮食好吃多了。这个微细的饮食,当我们工夫到了就会体会;当工夫真正到了可以不吃饮食的时候,其实就是吃这种微细饮食。这种也是段食,流到身体各部分去,马上消化了,但没有大小便。
欲界天的天食已经很高明了,很微细了,至于维摩居士,只要手一伸,就到香积国拿下饭来了,那不是你所能想象的,那是识食的境界了。唯识所变的神通饮食,只要你吃一口,你就可以长生不老了。所以,慢慢求吧!多修持吧!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东方出版社)******



(从未公开)南怀瑾老师:我教过一个唤醒植物人的特殊方法(君庐第四讲)


【南师2004七都君庐珍贵开示(第四讲)】

*****


2004年7月在太湖之滨的七都君庐别墅,举办了主题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生命科学、认知科学、行为科学”的研讨会。在十天的讨论和禅修中,南师宣讲了很多重要而且特殊的内容。


首度公开珍贵影音资料。

*****

(下面文字摘编自其他南师书籍,与视频内容结合学习)


《瑜伽师地论》中,弥勒菩萨特别提出来五种无心地,叫“五位无心”,就是极睡眠无心、极闷绝无心、无想定无心、无想天无心、灭尽定无心。你们还记得吧?这个心是指第六意识,不是指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哦!所谓见闻觉知,“知”是第六意识的作用,“见”是眼识作用,“闻”是耳识作用,“觉”是鼻识、舌识、身识的作用。到达无心地是第六意识关闭了,不起作用了。

第一种,“极睡眠无心”。那就是真睡着了,是无心地。你要晓得,说一个人睡了六个钟头、十个钟头,都不对。真正睡着只有十五分钟,最多半个钟头,其它时间都在做梦。你觉得没有做梦,那是醒来忘记了,实际上你脑筋没有休息过的假使说会坐禅,完全没有念头,也不昏沉,禅坐十五分钟,你可以用十个钟头做事了,精神就充足。真的睡眠才是无心地,没有思想了。如果做梦就仍然在思想。


第二种,“极闷绝无心”,是昏过去了。譬如后脑给人家打了,脑震荡,昏过去了;或者是开刀上麻药,昏过去了;或者有濒死经验的,我们这里有两个朋友,都说自己死过的,其实他们俩没有真死,不过也可以作为参考。


第三种,“无想定无心”,无想定是真正做到思想停止的一种工夫。真达到无想定,那也不得了,也是无心地。


第四种,“无想天无心”,无想定将来的果报是升色界天,那是很高的天人,是四禅天中的无想天,把思想关闭了,停掉了。当然不是成佛,也不是成罗汉,这是一种定力,也可以说属于外道的定力。可是能修到无想定很不得了,一般人还做不到呢。

第五种,“灭尽定无心”,灭尽定也叫灭受想定。大阿罗汉,想受皆灭,把思想、感觉都灭了,超越心理及物理状态,叫做灭尽定,是大阿罗汉境界。灭掉了思想,理性,情绪,妄念,分别思想;身体上感受没有了,受就是感觉。把知觉、感觉关闭了,把这些平时做主的关闭了,进入一种空定境界,就是大阿罗汉灭尽定。


这五类叫做五位无心,没有思想,没有意识,这个心是指第六意识,不是末那识或阿赖耶识。这五种无心,并没有包括生死两个阶段的无心。

*****


濒死经验,这个就是佛学提的几种无心位中的闷绝状态,像死,但不是死。意识没有完全离开身体,也没有完全跟脑分开。换一句话说,这是我们勉强的讲,应该要做一个科学的实验才比较能说明。科学也是假定哦,因为到目前是如此,将来不一定,不要完全信以为真。我讲的也是假定,假定意识算一百分,濒死的经历,意识离开身体只有百分之六十,最多七十,那个意识的成分还在身体里头;换一句话说,留在脑里的部分意识关闭了,不知道了,闷绝了。但是离开的那部分意识是清醒的,因为没有了身体的障碍,所以特别清醒,如鸟出笼,很解脱,很自在,很宁静。这也是因为福报好,不是每个人都如此的。

类似情况,将来我们最好能有一个仪器来测验。他的意识在脑的部分没有完全脱开,还留在左脑和后脑,类似很清晰的梦境。那么,在他的生命来讲,这是前面讲过的五种无心位的闷绝位;不是无想定,也不是无想天,更不是灭尽定,也不是真的死亡。这个五位无心你们要注意啊。什么叫无心位?就是意识思想不动。一个是极睡眠;一个是极闷绝;一个是无想定;一个是无想天;一个是灭尽定。死亡和出生时,也各有无心的阶段。无想定是一种工夫境界,不是正统的定,但工夫是很高的。释迦牟尼也学过无想定,他修到了以后,认为不对就放弃了。无想定属于色界天高层的定,关闭了思想,但不是道,不是涅槃。


我看现在的医案,有许多人,社会上说是精神病,医学叫精神分裂。但是你听到精神分裂不要怕,要知道那是脑神经与思想的分离作用。这个要研究脑了。我又扯开了啊,不过讲到这里,多给你们讲点经验。你去看病,这个耳、鼻、喉是一科,它的神经系统连带的。眼睛不算的,眼科是眼科,它神经路线不同。你打坐修气脉,左脑、右脑、前脑、后脑神经不同,思维意识走的路线不同。所以精神分裂这个名称,听到不要认为是精神病。真懂得修道,懂得医学,一看很多正常的人,甚至很多大老板,学者、长官,很多很了不起的人物,实际上,他的思维思想,也有精神分裂的现象。当年我们在陆军大学上课,非常注意学生,譬如说这个学生是少将,我们暗中已经给他记录了,他这个精神有问题,不能带兵的,只能做参谋,带兵会出问题,因为他精神意识思维有不同。这是一个科学,牵涉很多。

打坐得定的境界,同脑神经绝对有关联。一个人的健康核心在脑,人的脑子真的成熟,要到六十至六十五岁。这只是讲脑喔!唯物方面说,好比一个苹果成熟了一样。我讲过,人的生命很可怜,生下来这个脑筋并不健全,到老了才成熟。你看东西方文化,科学这样发达,宗教哲学那么发达,我们一辈子真用到脑的部分,不过是百分之几,只用了一点点。这不是讲思维意识,思维意识是借用脑神经起作用,借这个电路起作用。所以你才晓得,修道为什么会有神通。也可以讲,濒死会看到另外一个时空,这是某一部分的脑神经,平常没有用,这时打开了一点。所以真正的神通,或者智慧的悟道,如果拿唯物观点来讲,同脑都有关的,密切密切的关系。


因此讲道家的经验,所谓“还精补脑,长生不老”,从身体方面讲,重点在脑。脑同思维意识都有关系,濒死时灵魂出窍了,以及我讲的精神分裂、梦游症、离魂症,与脑都有关系。但是你们要特别注意,思维意识不是脑产生的,不过活着的人,思维意识凭借脑的电路起作用,因此脑的状况对思维意识有影响。

譬如离魂症,有些聪明人,我们在座的很多,有时候他考虑一件事,自己想得都忘记了自己,忽然觉得,呦!这一下才回转来,已经小部分在游魂了,是那个意识脱离出去在想。这种道理在唯识学叫做“独头意识”,它是单独的,那个意识好像是脱离了脑神经,但是没有完全脱离。独头意识在法相上是“独影境”,单独影像的境界。濒死时就是进入了这个情况。有些人打坐,不管学佛家或道家,会进入他那种境界,非常舒服,那也就是灵魂出窍了,在道家修持上讲叫“阴神出窍”。


《人生的起点和终站》(东方出版社)

------------


第六意识,当清醒的时候,称为明了意识,因为它能够分别一切好恶、美丑,所以又叫做分别意识。意识的反面,在心理学上称为下意识,又称潜在意识。心理学能够探讨到意识反面的作用,还是近一百多年的事,而唯识学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提过了,这种下意识在唯识学上称为独影意识,或是独头意识,因为它可以不靠前五识的功能,而自己单独放映出一切影像。独影意识在三种状态下可以起作用:

第一种,在梦中。我们做梦的时候,独影意识会像幻灯片一样把过去的经验与记忆,很散乱而无头绪地放映出来。


第二种,是精神病人。在他病态的境界里,会看到一切奇奇怪怪的影像,或听到一切奇怪的声音,在他境界里这些影像绝对真实,并不骗人,但是却没有这一个事实。这种独影意识的功能非常大,好比一个精神病人,他可以从二、三层高楼上跳下来而毫不受伤,可见我们生命的功能非常的伟大,只是我们平时没有把它发挥出来。因为有了病,反而在病态中显现出来,不过这种意识很模糊,不能做主,因此称作“神经”而不称为“神通”。若是用理智加以修持,达到真正神通的境界,也可以把生命的功能发挥到极点,此时意识可以做主,要用就用,要不用就不用。


第三种,是在定中,独影意识也会产生作用。信宗教的人在定中可以见到菩萨、佛,一般人所讲的在静坐中走火入魔,就是指在定中独头意识起来的时候,不晓得这些影像都是自己意识所变,做不了主,被影像所迷,或是心里起了恐惧。其实没有火,也没有魔,一切都是唯心所造,能够懂了这些道理,在定中有了境界,也就不会害怕了。

*****


第六意识的活动,是浮游而不定的,但是它有一个意根,叫做第七识,称作末那识,中文的意思是“我执”。“我”的观念是与生俱来的一种对生命的执着,而后以维护生命为出发点,对一切发生占有欲,这是自私心无明的根本,也是生死的根本。


我有一个朋友,当年要动手术的时候,曾与我通了电话,我就提醒他,一定要特别注意选择麻醉师,因为那时麻醉科在医界还不大吃香,很多医生都不想学,就算勉强学了,也很少专精的,可是在手术时,麻醉却是最大的关键。他当时没有弄懂我的意思,因此不加留意,结果手术之后身体是复原了,就是醒不来。躺在床上有好几年了,什么都不知道,可是没有死。这就是前五识与意识都不起作用,而第七识“我执”没有离开,因此还能活着。植物人属于闷绝, 闷绝就是昏迷过去。


《禅学讲座》

------------

佛法认为梦的起因,大约可分为五类:一想,二忆,三病,四曾更(经验影像),五引起(未来的事实)。唯识学的论点,认为梦是独头意识的作用,也称为独影意识,相当于心理学上的潜意识。我们的意识具有分别明了的功能,但是独头意识却不是清楚明了的,所以只是意识的影子而已。这个独头意识,只有在睡眠昏迷时,以及静定境界中,自起作用。现分论五种梦的缘起如下:


一、想梦:思想太过专注的时候,或者与日常生活中的人与事,以及对物质的欲望等,胶着太深,在睡眠的时候,这些事就会呈现在梦境了。但梦境的事,对事物只有一些影射的现象。有时梦境独影意识,与生理病态和过去的经验,以及支离破碎的残存记忆相联,就构成梦境。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男女的相思,最容易成梦,变成梦里的相思。这是因为白天相思太深,爱意胶着太牢而成梦的。


二、忆梦:忆和想是很近似的,但是功能上却有差别。想是意识上所起的思想作用。忆则不须意识上起思想,只是因为在人事物欲及见、闻、觉、知各方面,已养成一种很深的习惯,随时随地都在心中挂着这件事,如李后主的词: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也是忆念到最深的境界,这些忆念形成的梦,就属于忆梦。



三、病梦:因为病的感受,而于睡眠时做梦,就是病梦。如饮食停滞,生理的障碍而梦到重魇,或梦到有人追赶,而自己又举步艰难。如果血液不清,或者体内湿气太重,则会梦见水。如果生理上有发炎现象,或者体内火气太重,则会梦见火。如果血液循环太快,体内有风气重的人,会梦见自己飞翔。如果血压太高,会梦见自己向上冲。如果血压低,则梦见自己向下堕。有肝病的人,梦中见青蓝色。有心脏病的人,梦中见红紫色。有脾脏病的人,梦中见黄色。有肺病的人,梦中见白色。有肾脏病的人,梦中见黑色。另外,受了恐怖惊悸,会做噩梦; 遇到欢喜欣悦的事,就做一个好梦。这统统归入病态的范围,这种梦,也可算是忆梦的范围。


 四、曾更梦:前面三种梦的现象,再牵连以往的许多经验,或者从前许多印象深刻难忘的旧事,都会在梦中重新出现。所以梦中的一切见、闻、觉、知力很少会超过自己知识、经验以外的。也就是说,梦中所见、所闻、所觉、所知,大都是自己经历过的事物和人物。偶尔有自己经验以外的人与事的梦境,则不是用梦可以下批注的了。

五、引起梦:这种梦不是普通常情可以推断的。这是一种特殊的梦,梦见自己到了完全陌生的地方,遇见素不相识的人,以及从没有经历过的事等。等到相当时间以后,梦中所见的人和事,却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丝毫不差。这种梦有引起的预知作用。这其中的道理,要研究佛法才能明了。佛法中说“三界唯心,一切唯识”、“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彻底了解佛法中这个道理,才会明白心意识与如来藏性的用,是具足一切的,是包含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际,以及十方空间的。


了解了做梦的原因,自然应该知道,吉祥的梦也好,惊怖的梦也好,都是意识变化的显现。佛道中修行的人,当他们的见地和修养工夫有相当成就时,往往不再做梦,或者虽然有梦,梦中却清晰得很,一切历历,因为他们已经达到了醒梦一如的境地,梦时和醒时是一样的清楚。


摘编自《禅海蠡测语译》(东方出版社)


******



(君庐第五讲)南怀瑾老师:要想有好去处这是最后的机会,懂得方法才行



【从未公开:南师2004七都君庐珍贵开示(第五讲)】

*****


2004年7月在太湖之滨的七都君庐别墅,举办了主题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生命科学、认知科学、行为科学”的研讨会。在十天的讨论和禅修中,南师宣讲了很多重要而且特殊的内容。


首度公开珍贵影音资料。

*****

南怀瑾老师:念佛念了几十年,为什么到临死还是做不了主


一般人对于生死问题是看不开的,不但生病时窝窝囊囊,哎呀哎呀叫,让在旁边照料的亲友心惊肉跳;死时更颠颠倒倒,痛苦得很,自身作不了主,拖累了别人。我们学佛念佛,无非是要突破生死的限制,解脱生生世世的轮回之苦。


有些朋友,真不行了,到了临终的时候,我去看他,一家人围着病床哭哭啼啼,伤心落泪。我说老哥啊,念佛吧!病人有气无力,很可怜地说,念不起来。我说怎么念不起来呢?你不是学佛几十年吗?但是,他念不起来就是念不起来。我说你还会讲话,他说是啊我现在在跟你讲话。嘿!这不就是了吗?既然会开口说话,怎么念不了佛?还直说不行不行。况且,我叫他念佛,他说念佛念不起来,其实不已经想到佛了吗?就这一念把握住就对了,可惜自己平常没有弄清楚这个观念。

病人说不行不行,你说他不行了吗?真的不行。明明话会讲,为什么念佛的念头转不过来?这个关键,诸位要好好注意。说话和念佛都是同样自己的心在发生作用,又有什么难呢?只怪平常念佛,对于什么是念佛这一念,糊里糊涂,嘴巴唸唸就算,白白错过往生西方的机会。


什么是念?念有时也可以代表心。我们的生命,可分成两部分,身体上的感觉和思想上的知觉。二者合拢来,就是心,就是念。我们晓得,佛经上经常说“一念之间”,一念之间是什么?我们人坐在这里,不要做工夫,自自然然地呼吸,不呼吸就死了。气一呼出,不再进来,或者吸进来,不呼出去,生命便要死亡,呼吸一来一往,一进一出,这生命才活着。生命就是一口气。一口气一来一往,一呼一吸之间,依佛学讲,叫一念,而这一念还是粗略而言。这粗的一念,一呼一吸之间,究竟包含有多少感觉思想呢?佛经上说,一念之间有八万四千烦恼。这就要靠大家去体会了。佛绝不会说谎,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妄语者。譬如我们的脉搏跳动,一分钟七十几下,每跳一次,究竟有多少思想念头生灭呢?很多很多,只是一般凡夫自己察觉不出而已。



那么,我请问诸位,你们光是口中靠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想了断生死,往生西方,而实际上心中却掺杂那么多生生灭灭的妄想杂念,并非真正念佛,这样成吗?所以,念佛决不会白念,但是糊里糊涂混日子的人却不易得力。我们念佛,却不明何谓念佛,这是自欺,自己辜负自己。


那么,什么才是念佛的那一念呢?现在我做个比方,你欠了人家的帐,说好明天三点半前必须还人家,可是明天实在凑不出这笔钱来。此时你坐在这里念佛,心里直挂着明天三点半一到怎么办?那真是牵肠挂肚,忧心忡忡,念念不忘,整个心都悬在这件事情上面,无法忘怀。像这样子的念,才是我们念佛所需要的。


又如年轻人恋爱,追求异性。虽然坐在此地听课,心里头还想着他(她),现在不知到了哪里?干些什么?如此坐在这里,心中七上八下,整个思想都被对方的影子盘踞住了,痴痴地想,挥也挥不掉。这是思念,我们念佛也要这样,天天想着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惦记着他,乃至不需这四个字或六个字的名字,心里头只这么挂着这个念--佛,成为一种习惯,那就对了。


韩愈说过两句话很有道理:“穷极则呼天,痛极则呼父母。”一个人穷困无立锥之地,没钱穿衣吃饭,到了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喊我的天啊!有时候不小心受了伤,或是给人打伤,痛极了,哎呀我的妈,自然呼叫出来。人一到紧急危难的关头,这一念强烈的寻求依靠之心,正是我们念佛求生西方的根本。要以这样的心境来念,才是真正的念佛。

此时,念佛不一定有“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号。直到严重危急时,阿弥陀佛一字一句没有了,只剩挂着阿弥陀佛这一念,一个佛的观念深深印在心里,作为依靠。若是临命终时,就以这么一念,决定往生西方,莲花化生。我们念佛,如果不懂这个道理,全然想以凶猛地念阿弥陀佛佛号,求得一心不乱,那永远也没办法达到。因为你是用散乱心在念佛,一字一声,一句一句,皆是生灭法。生灭法便是散乱。我们念佛一定要认清这个念,是全心全意的想念,不只是口宣佛号便成。


《定慧初修》(东方出版社)

--------------


念佛修净土的更要注意喽!你现在光念佛号,到临命终时--临死的时候,这口气不来,你想念佛号念不出来。所谓念佛并不是叫你嘴里念啊!而是一个念头、一个影子。现在你观“阿弥陀佛”也好,观“观音菩萨”也好,你只要迷迷糊糊有这个影像就好,先不要求清晰。先把它练习熟,到临命终时,念头起不来,妄念起不来,这个阿赖耶识种子所形成的这个影像依然在。那个时候四大要分散,这个肉体要死亡了,这个影像更清明,等于梦中身体一样。所以你现在练习惯了,到时候自然往生西方,往生净土,这就是念佛。


你观“阿弥陀佛”或者“观世音菩萨”,把影像就定在心中,无论你走路,吃饭,都可以一面观想,一面做其他的事。随时随地都在观想,很自然地观。懂了没有?所谓观想,并不是用第六意识的妄想去观哦!而是第六意识的现量境,是第七识的根,第八识的功能的影像。所以一般人跟我说:“哎呀!你是禅宗,我是念佛的。”去你的!你懂得净土?这就是净土初步的修法,你翻开《观无量寿经》看看,你看我的话错了没有?平常你看不懂,我却看懂了。就是你不修持嘛!不证得就不懂。


《习禅录影》

--------------


讲到念头,我们只知道心里的思想是念头,不知道连四大地水火风也是一念所生,都是这一念变来的。这一念就是业力,念转得过来,业力也转得过来。所以禅宗了心,就是了这一念,这一念就是五阴,就是八识。修是修这个,不是光修第六意识。第六识一念一念来,也一念一念地去,所以你一念不能了第七识、不能了第八识,还学什么禅!


我们平常只在心中搞一点意识清明,那是第六识一部分的事,差得远啊!到了临死时,四大要分散时,你平常所得的清净,所得的工夫,一概用不上了,因为单单一个第六意识起不了什么作用的,婴儿生下来,第六意识没有分别,老年糊涂了,也没有用,可是那第七、第八识还在作用,这一点要知道。所以临死时,你叫他念佛,他说:“不行了,不行了!”真是不行了,但是你怎么还会说话呢?这时第六意识涣散了,只能起一部分作用。所以,一念不了第七、八识,你学什么禅,了什么念!


什么是念呢?在你心中引起一个影像,你永远丢不开,永远不能忘记,“心不忘失,明记为性”,这就是念。 一般人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只是嘴里念念而已,根本就没到心里去。念,就须要随时放于心中,随时记得,那才是真正的念。修行的重点在念,要把修行变成一个习惯,不能涣散、散乱,要念念清净。大家学打坐修禅要明白一个道理,打坐是很普通的事,那只是让你的身体休息一下而已,禅定的境界才是心念的工夫。至于说气动啊,脉动啊,特异功能啊,都不算什么。就好像你点蜡烛,旁边一定会有黑烟,大家如果把黑烟当成了光,那就大错特错了。


《如何修证佛法》《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

--------------

我们心里所产生的思惟从哪里生起呢?以唯识学来讲,是第六意识的作用,受到外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影响,所起的反应。但是,这些心理反应的思想还得依靠个东西才能存在,什么东西?气,你呼吸停止了,就没有办法思想了。我见过有些人,学佛学了一辈子,最后躺在医院里,呼吸短促,旁人说你赶快念佛啊!可是就是念不出来,没有气了。你看人死的时候,呼吸接不过来,上头咳一声,下面肛门一松,气脱开了,没有办法。我有很多这样的朋友,念佛念了一辈子,我去看他,叫他念佛,可是却很可怜,念佛念了几十年,什么是念佛法门也不懂,只以为“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口念着才叫念佛,最后躺在病床上,嘴巴动不了,一筹莫展。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是念佛号,不是念佛。真正的念佛,不一定嘴巴念,心里面想着佛就可以了,也不一定要想什么庄严的佛像。如同临终前,想儿子还没有到,忍着这口气,心里头挂念着,我们只要把想念着儿子,想念着情人这一念,把对象一换成佛就对了。可惜,多少人念佛念了一辈子,始终没有搞清楚。你叫他念佛,他念不上来,对的呀!因为他的气散了,“阿、阿”不出来,思惟接不上来。可是我请他念佛,他摇头意思说念不出来,这时他不已想到佛了吗!又怎么说无法念呢?

所以注意!我们不要忽略了“恒作是念”几个字,并不是说懂得了这个道理,有了这个观念想法之后就可以了事,须有实际的工夫。恒作是念的“念”等于佛的念,心中始终牵挂、惦记着这一件事。再例如自己的父母亲病重快要去世了,可是,还必须要在外面办公、应酬,尽管在处理事情或者在讲话,而心中则惦念着家里的亲人,没有刻意去想他,念头却始终在心中挂着,这就叫做“念”。念佛是要在心里念着、止住,并不是嘴巴干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圆觉经略说》(东方出版社)

----------------


一个真有修持的人,他在断气以前,他的正念是存在的。譬如修密宗的人,或者修净土宗,观阿弥陀佛的人,他到这个时候,嘴里念不出来,气力没有了,意识分散了,但是他的信念,不去管自己死不死,只要想一个佛像,心中想着佛的这个正念存在,拿基督教来讲,他一定得救,上升了。这个叫念佛,不是嘴里念。所以跟一般不懂的人说:“你这个时候念佛啊!”很多学佛的答复我,“唉……老……老师啊……我念……念不出……来……”我说,“你好笨蛋啊!你怎么会跟我讲话?你跟我讲话,这个就是念啊!念佛,就是念头里有个佛的观念,并不是嘴里在念阿弥陀佛。”可是他已经听不懂了,意识力量不够了。所以看到很多学佛的,不管学密宗、禅宗、净土宗,到最后都是没有把握,做不了主。我们用四个字批评,叫“浪死虚生”。尽管出家,在家,学佛,信其它的宗教,白活一辈子,到临死做不了主。所以很多信宗教学佛的,都并没有得到好处。


《人生的起点和终点》(东方出版社)

--------------

我可常这样做,看到那些垂死重病的朋友,连手都举不起来了,我就拍拍他的头对他说:“你快走嘛!痛苦得要死,这个世界有什么好留恋?”有的人会说:“我走不掉嘛!”“那就念佛吧!”“我念不起来了!”“那你怎么还可以讲得出话来?念佛念了几十年了,既然有讲话的这一念,为什么这一念不能念佛?平常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真是阿弥驮你这个佛。他不懂什么叫念佛,不知道念不在嘴上念,是心念之念,到那个时候,不要管嘴上能念得出四个字还是六个字,能心中念念有个佛就是念了嘛!唉!学佛几十年了,功德也做了不少,最后都是如此!平常显教、密宗,讲什么法都懂,般若真如连他家冰箱里都有,到这个时候使不上,有什么用?


这里传大家一个观想修法,在生病的时候,应该起一个念。这个念不是思想,但是离不开思想,所以叫思念,有那么一个作用,它可以离开身体而存在。你们有发高烧的经验吧,烧得迷迷糊糊的时候,你什么都不想了,但是你晓得现在自己病了,那个就叫作念。我们现在坐在这儿想来想去的,都是妄想,不是念。到临死的时候,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或者阿弥陀佛这四个字,都没有了,但是这个念头要挂着。念又可以说就是相思病,这是广义的相思病,不只是男女之间的想念。你那炒股票想发财的心理也是念,时时关心股票的价格。你有没有去想呢?没有,但是心里又随时放不下来,这就是相思病,就是念。你把这种恋爱、炒股票的念转为念佛,也就可以成就了。



这个念成就了,等到身体四大分离的时候,你把身体放开,让它痛苦,但要把握到这个念,一剎那之间,擦!一下,就像乌龟脱壳了,就飞上天了。这一念坚定了,没有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一般人念了一辈子佛,到了临死却不知道这一念,因为身子的痛苦或者脑细胞烧坏了,没有办法把南无阿弥陀佛这几个字符串起来,但是那个能念佛号的,一念到这个就是了,不须要把每个字符串起来。你见过阿弥陀佛的像,到那个关头,一念之间就是这个像,能做到这样,即使不往生,再投胎来的时候,一定相貌好又聪明,决不会堕落。这个时候的念不是无知,不是妄想。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东方出版社)


******




点 击 调病扬升寻妙缘

              

道炁开脉轮 福慧安身心


道炁开脉轮简说


快速治病 / 奇异秘法





天 地 根

心 性 命

存心养性·执中贯一

明心见性·万法归一

修心炼性·抱元守一


道可非名永恒,
炁化同体命生。
知灵灵知了了,
识来十八五蕴。

觉湛圆澄世界,悟开明德亲民。智行命运与共,慧止舍得安心。    

道 炁 禅 苑

我们的

🙏

道 者

理   也    乎

炁 者

能  可  乎

道,可。

道,非。

常,道!

夫道也者,位天地、育万物,揭日月、生五行,细入刹尘,大包天地,从无入有,作佛成仙……也者,果何谓也?一言以定之,曰也。



大学之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常明断句)

🔥

宇宙即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佛,觉悟

即是佛。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相由心生,万法唯心!

心本无生因境有。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观自在…照见五蕴皆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本自清净,本不生灭,

本不动摇,能生万法。



性  能


道   法  术


玄者

可  也



其妙

莫名也



无论你是要开悟成佛,

还是要得道成仙,

都必须中脉通畅。

  ——南怀瑾

天地人

精气神

贪嗔痴

欲爱情

命心性

空乐明

最近新文点下看:

进入潜意识改写命运

抑郁症克星

防治情绪治病

他心通

我是一切的源头

瞬间开悟-太养生

元气、阳气、运气

高维、金刚手段、魔力

大声读一遍,人生大改善

钱财富贵自然来 -  财位

贵人-和炁—生财

邪病、阴病 / 念转,疗愈

身体的智慧

培福慧最简妙法

打开慧眼,直达真相!

佛靠魔磨、天道、改运!

强化生命能量

获取天地正能量的秘法

闭嘴观心修法

本来无病,何谈治疗?

真 的“真相”

打通气脉有新招

开悟特征与训练-走出误区

消业培福最好的方法……

南怀瑾传:密静能源

人活一口气 终身只为炁

快速积福转风水 // 妥善处理灵异事

改善能量频率

求财的法界原理

证悟空性后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

觉知-相遇-启示 改运

清醒无念 创造超凡

打通经脉有家法

道炁开脉轮 调病慧心净

寻找明师 / 佛魔迥异

“思考” 之瘾

意识来源

开悟的世界 、 思想层级

人生三件宝 / 脉轮与修行

夫妻三生因果

避开负能量附体7法

穿越能量



感恩作者大爱美文胜过天籁

禅苑动态一览生命允许重来

声明:公众号旨在弘道净炁传播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内容转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公众号中所载内容仅供参考,若想亲身实践,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道炁开脉轮 

道炁禅苑

天天传新文,弘道利共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