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地 根
心 性 命
关注 萨度
学识空有可互生,
思虑心田消昔因。
践行善护共同体,
悟道净炁禅心明。
(生命·健康·命运)共 同 体
【南师2004七都君庐珍贵开示(第四讲)】
*****
2004年7月在太湖之滨的七都君庐别墅,举办了主题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生命科学、认知科学、行为科学”的研讨会。在十天的讨论和禅修中,南师宣讲了很多重要而且特殊的内容。
首度公开珍贵影音资料。
*****
(下面文字摘编自其他南师书籍,与视频内容结合学习)
《瑜伽师地论》中,弥勒菩萨特别提出来五种无心地,叫“五位无心”,就是极睡眠无心、极闷绝无心、无想定无心、无想天无心、灭尽定无心。你们还记得吧?这个心是指第六意识,不是指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哦!所谓见闻觉知,“知”是第六意识的作用,“见”是眼识作用,“闻”是耳识作用,“觉”是鼻识、舌识、身识的作用。到达无心地是第六意识关闭了,不起作用了。
第一种,“极睡眠无心”。那就是真睡着了,是无心地。你要晓得,说一个人睡了六个钟头、十个钟头,都不对。真正睡着只有十五分钟,最多半个钟头,其它时间都在做梦。你觉得没有做梦,那是醒来忘记了,实际上你脑筋没有休息过的。假使说会坐禅,完全没有念头,也不昏沉,禅坐十五分钟,你可以用十个钟头做事了,精神就充足。真的睡眠才是无心地,没有思想了。如果做梦就仍然在思想。
第二种,“极闷绝无心”,是昏过去了。譬如后脑给人家打了,脑震荡,昏过去了;或者是开刀上麻药,昏过去了;或者有濒死经验的,我们这里有两个朋友,都说自己死过的,其实他们俩没有真死,不过也可以作为参考。
第三种,“无想定无心”,无想定是真正做到思想停止的一种工夫。真达到无想定,那也不得了,也是无心地。
第四种,“无想天无心”,无想定将来的果报是升色界天,那是很高的天人,是四禅天中的无想天,把思想关闭了,停掉了。当然不是成佛,也不是成罗汉,这是一种定力,也可以说属于外道的定力。可是能修到无想定很不得了,一般人还做不到呢。
第五种,“灭尽定无心”,灭尽定也叫灭受想定。大阿罗汉,想受皆灭,把思想、感觉都灭了,超越心理及物理状态,叫做灭尽定,是大阿罗汉境界。灭掉了思想,理性,情绪,妄念,分别思想;身体上感受没有了,受就是感觉。把知觉、感觉关闭了,把这些平时做主的关闭了,进入一种空定境界,就是大阿罗汉灭尽定。
这五类叫做五位无心,没有思想,没有意识,这个心是指第六意识,不是末那识或阿赖耶识。这五种无心,并没有包括生死两个阶段的无心。
*****
濒死经验,这个就是佛学提的几种无心位中的闷绝状态,像死,但不是死。意识没有完全离开身体,也没有完全跟脑分开。换一句话说,这是我们勉强的讲,应该要做一个科学的实验才比较能说明。科学也是假定哦,因为到目前是如此,将来不一定,不要完全信以为真。我讲的也是假定,假定意识算一百分,濒死的经历,意识离开身体只有百分之六十,最多七十,那个意识的成分还在身体里头;换一句话说,留在脑里的部分意识关闭了,不知道了,闷绝了。但是离开的那部分意识是清醒的,因为没有了身体的障碍,所以特别清醒,如鸟出笼,很解脱,很自在,很宁静。这也是因为福报好,不是每个人都如此的。
类似情况,将来我们最好能有一个仪器来测验。他的意识在脑的部分没有完全脱开,还留在左脑和后脑,类似很清晰的梦境。那么,在他的生命来讲,这是前面讲过的五种无心位的闷绝位;不是无想定,也不是无想天,更不是灭尽定,也不是真的死亡。这个五位无心你们要注意啊。什么叫无心位?就是意识思想不动。一个是极睡眠;一个是极闷绝;一个是无想定;一个是无想天;一个是灭尽定。死亡和出生时,也各有无心的阶段。无想定是一种工夫境界,不是正统的定,但工夫是很高的。释迦牟尼也学过无想定,他修到了以后,认为不对就放弃了。无想定属于色界天高层的定,关闭了思想,但不是道,不是涅槃。
我看现在的医案,有许多人,社会上说是精神病,医学叫精神分裂。但是你听到精神分裂不要怕,要知道那是脑神经与思想的分离作用。这个要研究脑了。我又扯开了啊,不过讲到这里,多给你们讲点经验。你去看病,这个耳、鼻、喉是一科,它的神经系统连带的。眼睛不算的,眼科是眼科,它神经路线不同。你打坐修气脉,左脑、右脑、前脑、后脑神经不同,思维意识走的路线不同。所以精神分裂这个名称,听到不要认为是精神病。真懂得修道,懂得医学,一看很多正常的人,甚至很多大老板,学者、长官,很多很了不起的人物,实际上,他的思维思想,也有精神分裂的现象。当年我们在陆军大学上课,非常注意学生,譬如说这个学生是少将,我们暗中已经给他记录了,他这个精神有问题,不能带兵的,只能做参谋,带兵会出问题,因为他精神意识思维有不同。这是一个科学,牵涉很多。
打坐得定的境界,同脑神经绝对有关联。一个人的健康核心在脑,人的脑子真的成熟,要到六十至六十五岁。这只是讲脑喔!唯物方面说,好比一个苹果成熟了一样。我讲过,人的生命很可怜,生下来这个脑筋并不健全,到老了才成熟。你看东西方文化,科学这样发达,宗教哲学那么发达,我们一辈子真用到脑的部分,不过是百分之几,只用了一点点。这不是讲思维意识,思维意识是借用脑神经起作用,借这个电路起作用。所以你才晓得,修道为什么会有神通。也可以讲,濒死会看到另外一个时空,这是某一部分的脑神经,平常没有用,这时打开了一点。所以真正的神通,或者智慧的悟道,如果拿唯物观点来讲,同脑都有关的,密切密切的关系。
因此讲道家的经验,所谓“还精补脑,长生不老”,从身体方面讲,重点在脑。脑同思维意识都有关系,濒死时灵魂出窍了,以及我讲的精神分裂、梦游症、离魂症,与脑都有关系。但是你们要特别注意,思维意识不是脑产生的,不过活着的人,思维意识凭借脑的电路起作用,因此脑的状况对思维意识有影响。
譬如离魂症,有些聪明人,我们在座的很多,有时候他考虑一件事,自己想得都忘记了自己,忽然觉得,呦!这一下才回转来,已经小部分在游魂了,是那个意识脱离出去在想。这种道理在唯识学叫做“独头意识”,它是单独的,那个意识好像是脱离了脑神经,但是没有完全脱离。独头意识在法相上是“独影境”,单独影像的境界。濒死时就是进入了这个情况。有些人打坐,不管学佛家或道家,会进入他那种境界,非常舒服,那也就是灵魂出窍了,在道家修持上讲叫“阴神出窍”。
《人生的起点和终站》(东方出版社)
------------
第六意识,当清醒的时候,称为明了意识,因为它能够分别一切好恶、美丑,所以又叫做分别意识。意识的反面,在心理学上称为下意识,又称潜在意识。心理学能够探讨到意识反面的作用,还是近一百多年的事,而唯识学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提过了,这种下意识在唯识学上称为独影意识,或是独头意识,因为它可以不靠前五识的功能,而自己单独放映出一切影像。独影意识在三种状态下可以起作用:
第一种,在梦中。我们做梦的时候,独影意识会像幻灯片一样把过去的经验与记忆,很散乱而无头绪地放映出来。
第二种,是精神病人。在他病态的境界里,会看到一切奇奇怪怪的影像,或听到一切奇怪的声音,在他境界里这些影像绝对真实,并不骗人,但是却没有这一个事实。这种独影意识的功能非常大,好比一个精神病人,他可以从二、三层高楼上跳下来而毫不受伤,可见我们生命的功能非常的伟大,只是我们平时没有把它发挥出来。因为有了病,反而在病态中显现出来,不过这种意识很模糊,不能做主,因此称作“神经”而不称为“神通”。若是用理智加以修持,达到真正神通的境界,也可以把生命的功能发挥到极点,此时意识可以做主,要用就用,要不用就不用。
第三种,是在定中,独影意识也会产生作用。信宗教的人在定中可以见到菩萨、佛,一般人所讲的在静坐中走火入魔,就是指在定中独头意识起来的时候,不晓得这些影像都是自己意识所变,做不了主,被影像所迷,或是心里起了恐惧。其实没有火,也没有魔,一切都是唯心所造,能够懂了这些道理,在定中有了境界,也就不会害怕了。
*****
第六意识的活动,是浮游而不定的,但是它有一个意根,叫做第七识,称作末那识,中文的意思是“我执”。“我”的观念是与生俱来的一种对生命的执着,而后以维护生命为出发点,对一切发生占有欲,这是自私心无明的根本,也是生死的根本。
我有一个朋友,当年要动手术的时候,曾与我通了电话,我就提醒他,一定要特别注意选择麻醉师,因为那时麻醉科在医界还不大吃香,很多医生都不想学,就算勉强学了,也很少专精的,可是在手术时,麻醉却是最大的关键。他当时没有弄懂我的意思,因此不加留意,结果手术之后身体是复原了,就是醒不来。躺在床上有好几年了,什么都不知道,可是没有死。这就是前五识与意识都不起作用,而第七识“我执”没有离开,因此还能活着。植物人属于闷绝, 闷绝就是昏迷过去。
《禅学讲座》
------------
佛法认为梦的起因,大约可分为五类:一想,二忆,三病,四曾更(经验影像),五引起(未来的事实)。唯识学的论点,认为梦是独头意识的作用,也称为独影意识,相当于心理学上的潜意识。我们的意识具有分别明了的功能,但是独头意识却不是清楚明了的,所以只是意识的影子而已。这个独头意识,只有在睡眠昏迷时,以及静定境界中,自起作用。现分论五种梦的缘起如下:
一、想梦:思想太过专注的时候,或者与日常生活中的人与事,以及对物质的欲望等,胶着太深,在睡眠的时候,这些事就会呈现在梦境了。但梦境的事,对事物只有一些影射的现象。有时梦境独影意识,与生理病态和过去的经验,以及支离破碎的残存记忆相联,就构成梦境。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男女的相思,最容易成梦,变成梦里的相思。这是因为白天相思太深,爱意胶着太牢而成梦的。
二、忆梦:忆和想是很近似的,但是功能上却有差别。想是意识上所起的思想作用。忆则不须意识上起思想,只是因为在人事物欲及见、闻、觉、知各方面,已养成一种很深的习惯,随时随地都在心中挂着这件事,如李后主的词: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也是忆念到最深的境界,这些忆念形成的梦,就属于忆梦。
三、病梦:因为病的感受,而于睡眠时做梦,就是病梦。如饮食停滞,生理的障碍而梦到重魇,或梦到有人追赶,而自己又举步艰难。如果血液不清,或者体内湿气太重,则会梦见水。如果生理上有发炎现象,或者体内火气太重,则会梦见火。如果血液循环太快,体内有风气重的人,会梦见自己飞翔。如果血压太高,会梦见自己向上冲。如果血压低,则梦见自己向下堕。有肝病的人,梦中见青蓝色。有心脏病的人,梦中见红紫色。有脾脏病的人,梦中见黄色。有肺病的人,梦中见白色。有肾脏病的人,梦中见黑色。另外,受了恐怖惊悸,会做噩梦; 遇到欢喜欣悦的事,就做一个好梦。这统统归入病态的范围,这种梦,也可算是忆梦的范围。
四、曾更梦:前面三种梦的现象,再牵连以往的许多经验,或者从前许多印象深刻难忘的旧事,都会在梦中重新出现。所以梦中的一切见、闻、觉、知力很少会超过自己知识、经验以外的。也就是说,梦中所见、所闻、所觉、所知,大都是自己经历过的事物和人物。偶尔有自己经验以外的人与事的梦境,则不是用梦可以下批注的了。
五、引起梦:这种梦不是普通常情可以推断的。这是一种特殊的梦,梦见自己到了完全陌生的地方,遇见素不相识的人,以及从没有经历过的事等。等到相当时间以后,梦中所见的人和事,却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丝毫不差。这种梦有引起的预知作用。这其中的道理,要研究佛法才能明了。佛法中说“三界唯心,一切唯识”、“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彻底了解佛法中这个道理,才会明白心意识与如来藏性的用,是具足一切的,是包含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际,以及十方空间的。
了解了做梦的原因,自然应该知道,吉祥的梦也好,惊怖的梦也好,都是意识变化的显现。佛道中修行的人,当他们的见地和修养工夫有相当成就时,往往不再做梦,或者虽然有梦,梦中却清晰得很,一切历历,因为他们已经达到了醒梦一如的境地,梦时和醒时是一样的清楚。
摘编自《禅海蠡测语译》(东方出版社)
【从未公开:南师2004七都君庐珍贵开示(第五讲)】
*****
2004年7月在太湖之滨的七都君庐别墅,举办了主题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生命科学、认知科学、行为科学”的研讨会。在十天的讨论和禅修中,南师宣讲了很多重要而且特殊的内容。
首度公开珍贵影音资料。
*****
南怀瑾老师:念佛念了几十年,为什么到临死还是做不了主
一般人对于生死问题是看不开的,不但生病时窝窝囊囊,哎呀哎呀叫,让在旁边照料的亲友心惊肉跳;死时更颠颠倒倒,痛苦得很,自身作不了主,拖累了别人。我们学佛念佛,无非是要突破生死的限制,解脱生生世世的轮回之苦。
有些朋友,真不行了,到了临终的时候,我去看他,一家人围着病床哭哭啼啼,伤心落泪。我说老哥啊,念佛吧!病人有气无力,很可怜地说,念不起来。我说怎么念不起来呢?你不是学佛几十年吗?但是,他念不起来就是念不起来。我说你还会讲话,他说是啊我现在在跟你讲话。嘿!这不就是了吗?既然会开口说话,怎么念不了佛?还直说不行不行。况且,我叫他念佛,他说念佛念不起来,其实不已经想到佛了吗?就这一念把握住就对了,可惜自己平常没有弄清楚这个观念。
病人说不行不行,你说他不行了吗?真的不行。明明话会讲,为什么念佛的念头转不过来?这个关键,诸位要好好注意。说话和念佛都是同样自己的心在发生作用,又有什么难呢?只怪平常念佛,对于什么是念佛这一念,糊里糊涂,嘴巴唸唸就算,白白错过往生西方的机会。
什么是念?念有时也可以代表心。我们的生命,可分成两部分,身体上的感觉和思想上的知觉。二者合拢来,就是心,就是念。我们晓得,佛经上经常说“一念之间”,一念之间是什么?我们人坐在这里,不要做工夫,自自然然地呼吸,不呼吸就死了。气一呼出,不再进来,或者吸进来,不呼出去,生命便要死亡,呼吸一来一往,一进一出,这生命才活着。生命就是一口气。一口气一来一往,一呼一吸之间,依佛学讲,叫一念,而这一念还是粗略而言。这粗的一念,一呼一吸之间,究竟包含有多少感觉思想呢?佛经上说,一念之间有八万四千烦恼。这就要靠大家去体会了。佛绝不会说谎,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妄语者。譬如我们的脉搏跳动,一分钟七十几下,每跳一次,究竟有多少思想念头生灭呢?很多很多,只是一般凡夫自己察觉不出而已。
那么,我请问诸位,你们光是口中靠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想了断生死,往生西方,而实际上心中却掺杂那么多生生灭灭的妄想杂念,并非真正念佛,这样成吗?所以,念佛决不会白念,但是糊里糊涂混日子的人却不易得力。我们念佛,却不明何谓念佛,这是自欺,自己辜负自己。
那么,什么才是念佛的那一念呢?现在我做个比方,你欠了人家的帐,说好明天三点半前必须还人家,可是明天实在凑不出这笔钱来。此时你坐在这里念佛,心里直挂着明天三点半一到怎么办?那真是牵肠挂肚,忧心忡忡,念念不忘,整个心都悬在这件事情上面,无法忘怀。像这样子的念,才是我们念佛所需要的。
又如年轻人恋爱,追求异性。虽然坐在此地听课,心里头还想着他(她),现在不知到了哪里?干些什么?如此坐在这里,心中七上八下,整个思想都被对方的影子盘踞住了,痴痴地想,挥也挥不掉。这是思念,我们念佛也要这样,天天想着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惦记着他,乃至不需这四个字或六个字的名字,心里头只这么挂着这个念--佛,成为一种习惯,那就对了。
韩愈说过两句话很有道理:“穷极则呼天,痛极则呼父母。”一个人穷困无立锥之地,没钱穿衣吃饭,到了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喊我的天啊!有时候不小心受了伤,或是给人打伤,痛极了,哎呀我的妈,自然呼叫出来。人一到紧急危难的关头,这一念强烈的寻求依靠之心,正是我们念佛求生西方的根本。要以这样的心境来念,才是真正的念佛。
此时,念佛不一定有“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号。直到严重危急时,阿弥陀佛一字一句没有了,只剩挂着阿弥陀佛这一念,一个佛的观念深深印在心里,作为依靠。若是临命终时,就以这么一念,决定往生西方,莲花化生。我们念佛,如果不懂这个道理,全然想以凶猛地念阿弥陀佛佛号,求得一心不乱,那永远也没办法达到。因为你是用散乱心在念佛,一字一声,一句一句,皆是生灭法。生灭法便是散乱。我们念佛一定要认清这个念,是全心全意的想念,不只是口宣佛号便成。
《定慧初修》(东方出版社)
--------------
念佛修净土的更要注意喽!你现在光念佛号,到临命终时--临死的时候,这口气不来,你想念佛号念不出来。所谓念佛并不是叫你嘴里念啊!而是一个念头、一个影子。现在你观“阿弥陀佛”也好,观“观音菩萨”也好,你只要迷迷糊糊有这个影像就好,先不要求清晰。先把它练习熟,到临命终时,念头起不来,妄念起不来,这个阿赖耶识种子所形成的这个影像依然在。那个时候四大要分散,这个肉体要死亡了,这个影像更清明,等于梦中身体一样。所以你现在练习惯了,到时候自然往生西方,往生净土,这就是念佛。
你观“阿弥陀佛”或者“观世音菩萨”,把影像就定在心中,无论你走路,吃饭,都可以一面观想,一面做其他的事。随时随地都在观想,很自然地观。懂了没有?所谓观想,并不是用第六意识的妄想去观哦!而是第六意识的现量境,是第七识的根,第八识的功能的影像。所以一般人跟我说:“哎呀!你是禅宗,我是念佛的。”去你的!你懂得净土?这就是净土初步的修法,你翻开《观无量寿经》看看,你看我的话错了没有?平常你看不懂,我却看懂了。就是你不修持嘛!不证得就不懂。
《习禅录影》
--------------
讲到念头,我们只知道心里的思想是念头,不知道连四大地水火风也是一念所生,都是这一念变来的。这一念就是业力,念转得过来,业力也转得过来。所以禅宗了心,就是了这一念,这一念就是五阴,就是八识。修是修这个,不是光修第六意识。第六识一念一念来,也一念一念地去,所以你一念不能了第七识、不能了第八识,还学什么禅!
我们平常只在心中搞一点意识清明,那是第六识一部分的事,差得远啊!到了临死时,四大要分散时,你平常所得的清净,所得的工夫,一概用不上了,因为单单一个第六意识起不了什么作用的,婴儿生下来,第六意识没有分别,老年糊涂了,也没有用,可是那第七、第八识还在作用,这一点要知道。所以临死时,你叫他念佛,他说:“不行了,不行了!”真是不行了,但是你怎么还会说话呢?这时第六意识涣散了,只能起一部分作用。所以,一念不了第七、八识,你学什么禅,了什么念!
什么是念呢?在你心中引起一个影像,你永远丢不开,永远不能忘记,“心不忘失,明记为性”,这就是念。 一般人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只是嘴里念念而已,根本就没到心里去。念,就须要随时放于心中,随时记得,那才是真正的念。修行的重点在念,要把修行变成一个习惯,不能涣散、散乱,要念念清净。大家学打坐修禅要明白一个道理,打坐是很普通的事,那只是让你的身体休息一下而已,禅定的境界才是心念的工夫。至于说气动啊,脉动啊,特异功能啊,都不算什么。就好像你点蜡烛,旁边一定会有黑烟,大家如果把黑烟当成了光,那就大错特错了。
《如何修证佛法》《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
--------------
我们心里所产生的思惟从哪里生起呢?以唯识学来讲,是第六意识的作用,受到外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影响,所起的反应。但是,这些心理反应的思想还得依靠个东西才能存在,什么东西?气,你呼吸停止了,就没有办法思想了。我见过有些人,学佛学了一辈子,最后躺在医院里,呼吸短促,旁人说你赶快念佛啊!可是就是念不出来,没有气了。你看人死的时候,呼吸接不过来,上头咳一声,下面肛门一松,气脱开了,没有办法。我有很多这样的朋友,念佛念了一辈子,我去看他,叫他念佛,可是却很可怜,念佛念了几十年,什么是念佛法门也不懂,只以为“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口念着才叫念佛,最后躺在病床上,嘴巴动不了,一筹莫展。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是念佛号,不是念佛。真正的念佛,不一定嘴巴念,心里面想着佛就可以了,也不一定要想什么庄严的佛像。如同临终前,想儿子还没有到,忍着这口气,心里头挂念着,我们只要把想念着儿子,想念着情人这一念,把对象一换成佛就对了。可惜,多少人念佛念了一辈子,始终没有搞清楚。你叫他念佛,他念不上来,对的呀!因为他的气散了,“阿、阿”不出来,思惟接不上来。可是我请他念佛,他摇头意思说念不出来,这时他不已想到佛了吗!又怎么说无法念呢?
所以注意!我们不要忽略了“恒作是念”几个字,并不是说懂得了这个道理,有了这个观念想法之后就可以了事,须有实际的工夫。恒作是念的“念”等于佛的念,心中始终牵挂、惦记着这一件事。再例如自己的父母亲病重快要去世了,可是,还必须要在外面办公、应酬,尽管在处理事情或者在讲话,而心中则惦念着家里的亲人,没有刻意去想他,念头却始终在心中挂着,这就叫做“念”。念佛是要在心里念着、止住,并不是嘴巴干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圆觉经略说》(东方出版社)
----------------
一个真有修持的人,他在断气以前,他的正念是存在的。譬如修密宗的人,或者修净土宗,观阿弥陀佛的人,他到这个时候,嘴里念不出来,气力没有了,意识分散了,但是他的信念,不去管自己死不死,只要想一个佛像,心中想着佛的这个正念存在,拿基督教来讲,他一定得救,上升了。这个叫念佛,不是嘴里念。所以跟一般不懂的人说:“你这个时候念佛啊!”很多学佛的答复我,“唉……老……老师啊……我念……念不出……来……”我说,“你好笨蛋啊!你怎么会跟我讲话?你跟我讲话,这个就是念啊!念佛,就是念头里有个佛的观念,并不是嘴里在念阿弥陀佛。”可是他已经听不懂了,意识力量不够了。所以看到很多学佛的,不管学密宗、禅宗、净土宗,到最后都是没有把握,做不了主。我们用四个字批评,叫“浪死虚生”。尽管出家,在家,学佛,信其它的宗教,白活一辈子,到临死做不了主。所以很多信宗教学佛的,都并没有得到好处。
《人生的起点和终点》(东方出版社)
--------------
我可常这样做,看到那些垂死重病的朋友,连手都举不起来了,我就拍拍他的头对他说:“你快走嘛!痛苦得要死,这个世界有什么好留恋?”有的人会说:“我走不掉嘛!”“那就念佛吧!”“我念不起来了!”“那你怎么还可以讲得出话来?”念佛念了几十年了,既然有讲话的这一念,为什么这一念不能念佛?平常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真是阿弥驮你这个佛。他不懂什么叫念佛,不知道念不在嘴上念,是心念之念,到那个时候,不要管嘴上能念得出四个字还是六个字,能心中念念有个佛就是念了嘛!唉!学佛几十年了,功德也做了不少,最后都是如此!平常显教、密宗,讲什么法都懂,般若真如连他家冰箱里都有,到这个时候使不上,有什么用?
这里传大家一个观想修法,在生病的时候,应该起一个念。这个念不是思想,但是离不开思想,所以叫思念,有那么一个作用,它可以离开身体而存在。你们有发高烧的经验吧,烧得迷迷糊糊的时候,你什么都不想了,但是你晓得现在自己病了,那个就叫作念。我们现在坐在这儿想来想去的,都是妄想,不是念。到临死的时候,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或者阿弥陀佛这四个字,都没有了,但是这个念头要挂着。念又可以说就是相思病,这是广义的相思病,不只是男女之间的想念。你那炒股票想发财的心理也是念,时时关心股票的价格。你有没有去想呢?没有,但是心里又随时放不下来,这就是相思病,就是念。你把这种恋爱、炒股票的念转为念佛,也就可以成就了。
这个念成就了,等到身体四大分离的时候,你把身体放开,让它痛苦,但要把握到这个念,一剎那之间,擦!一下,就像乌龟脱壳了,就飞上天了。这一念坚定了,没有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一般人念了一辈子佛,到了临死却不知道这一念,因为身子的痛苦或者脑细胞烧坏了,没有办法把南无阿弥陀佛这几个字符串起来,但是那个能念佛号的,一念到这个就是了,不须要把每个字符串起来。你见过阿弥陀佛的像,到那个关头,一念之间就是这个像,能做到这样,即使不往生,再投胎来的时候,一定相貌好又聪明,决不会堕落。这个时候的念不是无知,不是妄想。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东方出版社)
点 击 调病扬升寻妙缘:
天 地 根
心 性 命
存心养性·执中贯一
明心见性·万法归一
修心炼性·抱元守一
道 炁 禅 苑
我们的
家
🙏
道 者
理 也 乎
炁 者
能 可 乎
❤
道,可。
道,非。
常,道!
☀
夫道也者,位天地、育万物,揭日月、生五行,细入刹尘,大包天地,从无入有,作佛成仙……道也者,果何谓也?一言以定之,曰炁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知。
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常明断句)
🔥
宇宙即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佛,觉悟。
明心见性即是佛。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相由心生,万法唯心!
心本无生因境有。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观自在…照见五蕴皆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本自清净,本不生灭,
本不动摇,能生万法。
觉
性 能
心
道 法 术
玄
玄者
可 也
其妙
莫名也
无论你是要开悟成佛,
还是要得道成仙,
都必须中脉通畅。
——南怀瑾
天地人
精气神
贪嗔痴
欲爱情
命心性
空乐明
最近新文点下看:
感恩作者大爱
禅苑动态一览
道炁禅苑
天天传新文,弘道利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