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能量-心-真佛-会了吗?

请您关注👉 道炁开脉轮 2023-08-24

开脉轮找初心定初心 守初心

生命·命运·健康-共同体


识空有可互生,

虑心田消昔因。

行善护共同体,

道净炁禅心明。

士以弘道


 开脉轮 调百病 

 乐明空 慧心净 



念佛人需要打通中脉吗




念佛人需要打通中脉吗

 

 

中脉,对净土宗的学人来说也许感到很陌生。那中脉是啥呢?中脉,就是从会阴穴直通头顶百会穴的这样一条气脉通道。会阴穴是全身阴脉的交集处,又称海底轮,是生命能量的储藏地。百会穴是全身阳脉的会集点,又称顶轮,是通往佛国净土的入口。

 

在瑜伽、密宗、道家,都有修习中脉之法。因为要脱离生死轮回,打通中脉是必经之路。中脉打通有三个表象:一是海底轮的能量被激发出来;二是眉间轮出现日月般的亮光团;三是顶轮打开,现出千瓣莲花。



 

有人就要说了,汉传经典没提到过中脉的修炼,净土宗只是讲念佛而已,这跟念佛之人有何关系呢?其实,不是经典中没讲过,是我们没把经读透读懂。《观经》说:“尔时世尊,放眉间光。”就是眉间轮所放之光,这是本性之光,也称佛光,这说的就是中脉的表象之一。要想修出这光,《观经》在初观就讲了以日想而观,这就是训练眉心轮如何生起并保持其亮光团。当千瓣莲花出现的时候,就是《阿弥陀经》所描绘的景象:“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所以,念佛,最根本的就是要忆念佛的教导,让自己想的做的都跟佛一样,这才是真念佛。

 

《楞严经》对中脉的论述比较详细,但可惜读懂的人不多。

 

在《楞严经》讲十信和十住时,主要就讲的中脉的修法。在菩萨干慧地的基础上,就要修信心住。经文曰:“欲习初干。未与如来法流水接。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这段文字不知你读懂没有?那译成白话是这样的:“因欲爱之习气才刚刚干枯,还未与如来的法流之水相接,即以此心,让如来的法流之水(甘露)从中脉之中流入,使顶轮的千瓣莲花圆妙开敷,即可从真妙圆明的自性本心之中,重新开发出本有的真如妙性。这时,对真如妙性的笃信就会常住不失,一切妄想执著就会全部灭尽,而无一丝残余,中脉之通道便会纯真地显现出来,故名信心住。”这下你清楚了,汉文经典不是没讲中脉,是我们没有理解经文里的“中”字。



 

我们接着看经文的下面几段。“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捨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还是译成白话你能看得明白:“对真如妙性的笃信有了明确的了悟后,一切便圆融通达了,五阴、六处、十八界都不能成为障碍。如此,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每世之捨身、受身,乃至一切习气,全都显现在眼前,此善男子都能清楚地忆念起来,不会有遗忘,故名念心住。”中脉开了,也就有神通了。

 

“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译成白话是这样的:“当妙圆之心发现中脉纯真之道后,海底轮的真精(能量)便为之激发而化为真气,并将无始之习气通至眉心轮而现出如月精般的本心光明,唯有用此本心光明才能进入真正的净土,故名精进心住。”这里的精进心,与六度所说的精进是不一样的。这段经义很重要,我们要成佛,要进入真正的净土,不修出眉心轮的亮光团(也就是本心光明)是根本不可能的,唯有此路才能到达!



 

后面经文还有讲说,这里就不多说了,自己去看。事实上,“十信”不是讲的信心,而是讲的中脉的修法,按经文作“十心住”,“住”若换成“柱”就更近义了,因为中脉称“玉柱”,也可称为“心柱”,这样就更能理解了。从经文可知道,不是只有密宗和瑜伽才修中脉,各宗各派都必须修通中脉才能成就,净土宗也不例外。

 

这里再给大家看看《道德经》对修中脉的论述。今依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为蓝本,这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版本,因为后期的流通本中有些文字不一样,所有经义的出入就很大。

 

且看经文:“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爱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闭其门,终身不堇。启其,济其事,终身不棘。”这段话,就不每个字单独作解释了,但字很关键,在字书上查不着,应该是老子的自造字,到底是啥义呢?从字形看,中间“二心”,指阳脉中心和阴脉中心,阳脉中心即顶轮,阴脉中心即海底轮。外面之“门”表身体。则对应体内二心者即是中脉,故指中脉。其音可读脉mài。其他版本此字作“兑”,穴也;高注:“兑,耳目鼻口也”。故两者所指就完全不同了。还是译成白话你就明白了:“人有元神,作为人的母光。有幸识得母光,让其与所观之子光相合,反复地意守母光,在身死之时就不会有堕落的危险。若中脉阻塞,顶门关闭,临终时身内之光就不能与道相应。若中脉通开,借助修炼,临终时身内之光就能冲出顶轮而无障碍。”身内之光就是眉心轮所现之亮光团。

 

从上可以看出,道家佛家对中脉都有论述,而且是在最重要的经典里所讲的,那么,净土宗的念佛之人,依经典所说,你不打通中脉,莲花都不能看到,你又怎么能到极乐世界呢?


南无阿弥陀佛!

 




2

让“心”走得够远,你要懂得积蓄精神能量



能量越大,吸引力就越大
庄子《逍遥游》中说: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如果你要去郊区的话,你准备了三餐就可以往返,回来的时候肚子还饱饱的;如果你要走一百里的地呢,你就要用一晚上的时间准备足够的干粮;如果你要去千里之外的话,你要提前准备三个月的干粮。






这个道理很浅显。尽管现在大部分的人要去远的地方,坐火车和飞机都可以很快到达。但《庄子》用这件事情引发了一个思考:你准备走多远?你准备为此做什么样的生命资粮的储备?

你的心,也需要储备能量

《庄子》给我们的启示是:不管你要走多远,你都要准备适当的粮食;如果你的心要走很远,你需要为你的心储存能量。比如年轻的时候你可以爱很多人,后来你可能只能爱一个人,再后来你可能只能爱自己,到最后很多人可能连自己都不爱。不是不想爱,是没有力气了。



写字画画的人特别有感触,一个人写一幅字,他每天都写。按道理说,应该越写越好,但是那些每天都抄经的人却说,今天这一副不行,没有力气。他说这跟技巧无关,就是这一天“心”的能量不足,所以写出来的那个字,就没有心气儿。
精神的能量,需要一个方法来储备: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一个人,他的能量不是操练出来的,而是等待和积蓄出来的,尤其在精神层面上。所以不要为自己某一个阶段无作为而感到郁闷,这可能是我们的生命本身涉及的一种积蓄能量的程序。
你待着,你修养着,它就会长出能量的利息,这就是休息
你待着,慢慢地你也不知道什么样的东西就进入了你的身体,有可能你身体本来有,只是它像一汪泉水一样,以很缓慢的方式在释放,会有一天慢慢地饱满、充盈。



人的"吸引力"来自生命能量的提升
有一些人,天生就有吸引别人的能力,也有人自己培育出了这种能力。另外一些人呢,他们追着哭着请你吃饭,也未必能让你提得起精神。

那么一个有吸引力的人,他的吸引力是从哪里来的呢?就来自能量的储备。中学物理告诉我们,一个物体的吸引力来自于它的质量,质量越大的物体,吸引力越大。质量来自什么?物体的长度、宽度、高度和密度。生命也是如此。
生命的长度——一个活150岁的人,如果他还神智清醒的话,不需要说出多么深刻的道理,自然也能够吸引全世界各地的人。如果这个人能活到200岁,他还需要说什么呢?什么人他吸引不过来呢?
生命的高度——“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如果你能像《逍遥游》里的大鹏飞到九万里的高空,精神上的你就能够看得高、看得远。那么你生命的高度,自然会达到一个非常人能及的地步。这样的人,就会产生气场。
生命的宽度——“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年。”你的知识的宽度,你看世界的宽度,就是你生命的宽度。生命有宽度的人,他的格局也宽阔。
生命的密度——就如品酒,当一口好的茅台流入嘴里唾液会唰地一下充满口腔,然后徐徐咽下喉咙会产生灼热和温暖,然后呼气的时候会隐隐地体会到高粱发酵、经过时间陈放而舒展出来的粮食的昏黄……这种细腻真实的感受就是生命的密度。这样的人,他的生命磁场会更强。



生命的长度,就是看你活得有多长;生命的高度,就是你看问题的维度;生命的宽度,就是你是否能够看到事物的另一面;生命的密度,就是你对事物的感受的细腻和丰富程度。
所以为什么有些人有吸引力?就是因为他积蓄了不同维度的能量,让每一个维度都加了分。

法则二:调好你生命的波段


庄子《逍遥游》中说: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蜩是指蝉,学鸠是一种小鸟。一只小虫和一只小鸟的姿态,就是飞得低无所谓,能飞多高算多高,实在不行就掉到地上去。
南怀瑾在《庄子諵哗》里说,你们不要学小鸟,没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以自由为借口做一些小事,能飞哪儿飞哪儿,能停哪儿停哪儿。



爱新觉罗·毓鋆却认为,为什么不能够尊重一只小虫子和一只小鸟的自然之性呢?大人吃大馒头,小孩吃小馒头,这才是自然。
其实这并不矛盾。人生,是分阶段的;生命,则是分波段的。如果不把风的力量培育到足够强大,你再大的翅膀,也展不开,飞不远。你需要等到万事俱备了,才能呼啸而去。
七年一阶,人生的灵性发展规律
28—35岁,智慧发展的巅峰

奥地利人智学家鲁道夫·斯坦纳,在他的《讨论人生每七年周期的变化》一书中说,人在28岁到35岁这个年龄,是意识的创造性进程最为活跃的阶段。
物理科学也发现了一些证据,揭示大脑的连接中心会在35岁左右达到效率的顶峰。大多数伟大的宗教导师和哲学家,在35岁都获得了至关重要的体验,耶稣、佛陀、王阳明、保罗、但丁、拜伦,都是在35岁前后产生了最伟大的见解。
言下之意,过了35后还没有什么顶峰的话,这一辈子就还是应该以自在为主题了。



35—42岁,内在天赋的崭露

一般人在这7年里会开始体会到一种新的不安。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年龄段的人,已经开始想要与人分享自己的愿望。
如果他们有能力的话,会向学院、艺术馆捐助。在这一阶段他们开始重新评估他们在外部世界的行动所带来的结果,评估他们的关系、事业、习惯以及与他人的互动方式,这些都会被详细地审视、纠正或者是改变。
毫无疑问,一个人内在天赋所迸发出来的突破性的进展,在这个阶段会崭露出来。



42—49岁,回归自我

人在这个生命周期,通常会发生一个重大的变化——一个人会将自己半生所有的经验,都在这个年纪里拿了出来,开始消化,再从中汲取新的理想,和人生中新的方向。生命中那些未被充分活出的念想,会大声呼喊着要得到认同和允许。这些念想如果在之前没有被允许达成的话,在这个时刻就形成压力,继而呼唤出行动力。
在这个时期,很多人都会认为自己已经走到了人生的中间,至此之后就开始走向下坡路。即使事实并非如此,我们通常对此仍然有非常强烈的感受,很多人会在这个阶段更换伴侣,改变人生方向,甚至试图进行重大的个人改变。
在这个年纪,孩子也长大了,很多人随着情感年龄和爱的成熟度的变化,最终显示出无条件自爱的迹象。奇怪的是,我们中的很多人在进入成熟的年纪之后,情感年龄仍然维系在孩童的阶段,我们儿童时期所感到的被抛弃的恐惧,我们的嫉妒,我们的占有欲,都可能会在这个阶段被释放出来。
许多的离婚,以及新的风向,都在这一时段出现。在42岁到49岁这个阶段,很多人已经准备好了去取悦自己,而非取悦社会,并且获得了对自己独特性的真正理解。时间已经很紧迫了,在一切都为时过晚之前,人们似乎有了强烈的抓住生命最后的绚烂光芒的冲动。




49—56岁,抵达灵性的高峰

以上这类经验,可以帮你发现自己内在的神性,以及完整的自我。个体化意味着真正成为一个人、一个个体、一个完全整合的人格,这是一个自我了悟的过程。






3

这便是真佛,会么





问:“如何是佛?”师便打,僧亦打。师曰:“汝打我有道理,我打汝无道理。”僧无语。师又打趁出。


这位禅师就是“霍山景通”,他是在仰山慧寂门下开悟的。那么他的这段公案又在向后人说明什么呢?

禅宗自古秉持“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要了解这个教外别传的法门讲了什么,我们必须明白什么是直指人心。

我们知道,达摩祖师是东土的初祖,也是西天第二十八祖。也就是说,过去的祖师传承都是在西面的印度。后来,因缘成熟就在中土生根发芽,东方人就接了班。



而自古祖师直指心性,是心作佛,心外无别佛。著名的公案在印度就是波罗提尊者开示异见王那段。

异见王当时在世间,身份显赫,所以和后来中国的梁武帝都有一个共通特点,就是傲慢得很。

人如其名,异见嘛,满心的成见。所以一开头,王就怒问曰:“何者是佛。”尊者说:“见性是佛”。王又问,这个性是何物?怎么作用的?我怎么就看不见呢?

尊者说:“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就是说我们的自性用的时候,无处不是,举手投足都是他。要是不用,性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王就又问:“若当用时,几处出现?”尊者就说,出现的时候有八处。


然后总结说:“在胎为身,处世为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异见王听后,当下开悟,悔过前非,悔过他的傲慢。



波罗提尊者这段话很直接的告诉大家,我们的六根运用,乃至于我们的色身都离不开佛性。


所以被誉为“阿弥陀佛化身”的永明延寿大师,也说:“本是一真心,分成六和合。如眼见之为色,耳闻之为声,鼻嗅之为香,舌尝之为味,身受之为触,意知之为法。又祖师云,处胎曰身,出世为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曰嗅香,在舌曰谈论,在手曰执捉,在脚曰运奔”。


于是我们明白,这个能见能闻能触的觉性就是真心的彰显,就是性体。


只是现代人没福报啊,像过去这种直指佛性的法门几乎很 少有人讲了,怀疑得很,更不要说能懂了。不光是不学佛的不信,学佛的也不信,反驳说这属于识蕴,怎么会是真心性体呢?


他们不懂啊!这个识蕴怎么来的呢?《华严经》里说得好,“心如工化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直白的说,一切都是心造的,是真心的表达!


所以六祖惠能在《坛经》里也说:“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都是一个道理呀!




这也是为什么一直说,本来众生都是“佛”,只是用错路子了,搞颠倒了。一性非殊啊,凡夫就是“颠倒佛”,拿着佛性打妄想,执幻为实,喜欢这,讨厌那,爱恨情仇,你死我活的,造业受报。天堂地狱就是这么来的,此世界他世界亦复如是。


也就是说,我们这六根本来没有错,错就错在我们在见闻觉知之上起总总见解,起了“我见”,产生了妄情。


有人肯定会觉得,哎呀,你这是乱讲呀!六根没错的话,自古祖师大德就说六根是“六贼”呢?

其实是一个道理,还是法不够通达,所以从根本上修就是“一览众山小”。摄住六根的含义,还是为了意根上不“妄动”,产生总总见解,形成轮转,生灭相续。


而我们了知六根全是真心的表达就是归摄一心,所以禅宗讲“见色即见心”,一个意思,原来全是真心妙用嘛!好了,我们就开始慢慢地停止攀缘取舍了,都是一心而已。那么,妄念就不乱动,粗识就断了,所以是“殊途同归”。

过去禅宗有个公案,僧问:“如何是和尚家风?”禅师说:“伸手而不见手。”你看,这禅师功夫多好,见色而不着在色相上,回光见真心,看佛性之用!这就是见真佛,一般人根本不明白,更不要说会了。

这便是真佛,会么



《礼记·大学》云:“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现在人把这句话错解了,根本不明白古圣贤修身正心之道。


真正的正心之道,是见而不见,闻而不闻,不是不见,不是不闻,是“不着见闻”,“心不附物”。这样的一颗心才是“正”的,否则都被色尘染着了,那就是着相跑偏了。


这也和那个禅师讲的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可不是一般人以为的假装看不见。那又是什么境界呢?

司空本净禅师有个偈子写得很贴切,他说:“见闻觉知无障碍,声香味触常三昧。如鸟空中只么飞,无取无舍无憎爱。若会应处本无心,始得名为观自在”。

一切根本不离于心,我们做任何事,必然会起心动念,但是凡夫不会“无心”,所以起心动念都是着相,搞取舍对立的妄情,故而《地藏经》云“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


但是哪怕我们认识自己的色身或者是其他众生,都是要通过真心来识别的。所以讲一切色尘,包括身体在内都是影子。祖师说,三界唯是一心。没有心,生不出六根,也没法认识事物。

但是这个心很广大,不是我们认识的有我或者无我。事实上,无处不是真心。所以者云:“圣人不己,靡所不己”。


认的是灵知了了的真心为自己,不是业报幻身。那么,众生也在灵知内,所以众生就是自己,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关键是功夫怎么做?如何才能见闻觉知常三昧?

这个就要先见性,明白这性之用源于真心。然后,我们做功夫就要善护持这第一念。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念不动”。




直白的说,我们真心这个镜子,能照见山河大地,男女老少的第一念就是性光之慧用!然后不要动,回头看镜子,别跟着影子跑了,分别好坏,取舍利益。如果我们能够这样用功,善护持第一念,就是在护持真心。


所以马祖道一说得很清楚,他说:“于心所生,即名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意,乃可随时。著衣吃饭,长养圣胎”。

我们凡夫就是对影子,色相起总总见解,评价,形成了“我见”。执见为己,就一定要符合这个“我见”的标准,满意了顺心喜欢,不满意就厌烦,于此取舍不停。如果能够明白色相是真心照出的影像,根本不可得,全部是转瞬即逝的,那么好了,念念我们都是在熟悉真心,而不是色相。这就叫“长养圣胎”。那么真心就会做主,放大光明,照耀大千。



《道德经》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就是在劝诫我们,不要着于声色,不要粘附色尘,否则妄念乱驰骋,想东想西的无有止境。


这便是真佛,会么


《道德经》又说:“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老子这段话是一个意思,就是说一般世俗的人,都去搞人我是非了,每天打妄想,算计利益得失,表面上看起来聪明的不得了,其实都是些“世智聪辩”。就是所谓的“昭昭”和“察察”,分别心重,搞得很清楚,明察秋毫的。


那么老子的境界高啊,人家反过来了,不打妄想,独自“昏昏”“闷闷”,不是昏沉,是见闻觉知皆三昧!就是说,是非人我不是不知道,清清楚楚。但是呢,不动摇,不起“我见”,不像世人在见闻觉知上起总总见解,而成轮回流转。这就是什么?“大智若愚”!


真正的大智慧,不是在搞分别取舍,算计得失利益的,这就真正在业流之中做得主。而不是跟着业流的力量而起心动念,造业受报。




我们现在末世众生,福报小,尤其没有智慧,都去搞着相,追逐利益。甚至修行也去在事相上搞患得患失,已经不能够明白,到底古圣先贤教典里在说什么了。而一个能够真正通达圣贤教理的人,必然一闻千悟,根本不是看这是哪家的教言,也不需要看人家的翻译,自然心领神会。


而做功夫,就在这五蕴里开始,要转识成智。所以最上乘法,直入根本,那么六根不是六贼。五蕴呢不是去破五蕴,是《心经》里的那句“照见五蕴皆空”

空就是指真心性体,是空性的。和六祖说的一样,五蕴和真心是不二的。平常怎么做功夫呢?

五蕴者,色,受,想,行,识。关键做文章的地方在这个“受”上,因为色相都一样,这是真心的功能,能显色相。

所以我们见了色相不能假装没见到,那是自欺欺人。关键我们知道了,色相因为心才有,而且色相是有生灭的,所以云“梦幻泡影”。

但是佛性是恒常不变,所以我们在“受”上改变,不要抓着影子不放,搞利益得失,搞人我是非。




我们平时心附着在色相上,就是妄念夺真,主人失位。所以黄檗禅师说得非常好,他说:“你但知一念不受,即是无受身。一念不想,即是无想身。决定不迁流造作,即是无行身。莫思量卜度分别,即是无识身”。

就是不受这个色尘影子,不立有无。根本没意义嘛,自然不去想来想去,不想自然没有行为了。慢慢地,分别比对之细腻心识自然也无处藏身了,这就是修行功夫。


不是闹着玩的,单纯的打打坐,入入定,出点神通或非凡境界就不得了了,那同样还是生死。心有异计嘛,做不到行住坐卧都是禅。

所以要抓根本,虚云法师当年在民国时期见南怀瑾的师父“袁焕仙”,这也是出家人和在家的居士会面切磋。

虚云就说:“比来一般魔子,酷嗜神通,并以之而课道行高下,成都朋友有如是等过患否乎?”袁焕仙说:有啊!指着南怀瑾,而对虚云说:“此生在灵岩七会中亦小小有个入处,曾一度发通,隔重垣见一切物,举似余。余力斥之,累日乃平言未卒”。




虚云说:“好、好,幸老居士眼明手快,一时打却,不然险矣危哉。所以者何,大法未明多取证,一分神通即多障蔽本分上一分光明,素丝岐路,达者惑焉,故仰山曰,神通乃圣末边事,但得本不愁末也。”

就是讲,袁焕仙在他徒弟南怀瑾发神通的时候,及时阻止了。于是,虚云称赞他眼明手快。而虚云法师真不愧一代宗师,绝对行家。他知道,一切圣境,乃至于神通都是阻挡自性光明的,他也明了祖师禅,因为仰山慧寂说过:“神通都是圣边事,但得本不愁末也!”



这便是真佛,会么


所以我们知道,那些整天谈玄弄妙之人无有是处,为什么?妄情未除,心中落了有,即取舍了也!着相了也!只是换了个对象罢了。

最后,再来看霍山景通禅师的那个公案。僧人问,什么是佛?霍山就打他。其实临济宗就是用打来说法的,当年黄檗禅师就是打临济义玄的,迫使其开悟见性

再后来,黄檗和临济义玄就常常互打。这是觉者之间的交流,后来人很难再懂了。而禅宗里,临济宗事实上最后发展的非常好,当头一棒,打骂棒喝全是妙法,可惜世人不识。现在豪不夸张的说,这种教法就是基本绝种了。最多也就是挂个名号。

之前祖师大德们已经讲了,佛性之运用,在手是执捉,这个打呢其实也一样,举手投足皆是妙用。所以问,如何是佛?伸手便是佛性之用,犹如见闻,回光一照,不着见闻。




这僧不明白,师父打,他就跟着打。所以霍山就说;“你打我是因为有道理才打我,我打你是没道理的”。这就妙了,霍山的意思是,我这一打不在言思之中,所以没道理可说,不着色相的,看的是佛性,抓的是真心的镜子,正好回答了僧人问他什么是佛。

僧人不是,僧人打是因为着了师父打他的色相,是有道理的。

所以黄檗禅师曾说,“觅什么道理?才有道理,便即心异”。心有异计,必入轮回,所以做功夫要:“心心不异,念念不异”。不是搞搞消遣,读几本经书,坐坐禅就完事了。要二六时中无有出入。




念佛如是,心心念念全是“阿弥陀佛”,哪都是阿弥陀佛,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乃至于念到能所双忘,净念相继,当下便是极乐世界。

禅宗直截了当的教法就是,“不用求真,唯须息见”。所以者云,歇即菩提,息心即修。

那么如何是佛?这个能见,能闻,能嗅,能尝,能触之性便是!森罗万象,法尔如是,又何来添加许多般,一切妄念妄情不出一心,皆不可得。


有偈为证曰:“推真真无相,穷妄妄无形。返观推穷心,知心亦假名。会道亦如此,到头亦只宁”。


这便是真佛,穿衣吃饭如是,默契而已,诸位会了么?







点 击 调病扬升寻妙缘

              

道炁开脉轮 福慧安身心


道炁开脉轮简说


快速治病 / 奇异秘法


最近新文点下看:

辟支佛  .  入定误以为死了

阳气改命运

玩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40穴位按摩治病

情为何物?淫欲性命

大呼上当:那东西原来……

一个和尚的600年

人定胜天

高维科技城

人体「核聚变」

五智

被上身的九种症状——何以避之?

破译《易经》密码(收藏)

下元九运20年的布局法

民间法术

“高我”与“人生导航”的秘密

金玉满堂大智慧

生命财富,谁…

双修

怎的一个“止”啊

《吕祖心经》

夫妻缘分

情绪管理转化(藏)

能量觉察法

哈哈大笑

厉害了——宇宙管道

眼啊,在劫难逃……

出生前灵魂的人生计划

疼痛对照-补气血

超度理论与普通仪轨

开悟,修道必成18条

信息治病原理-开悟

教你开悟常明(藏)

十大真理、慧灯常明

逆生长的秘密

补亏法,不让负能量附体

手上奇穴-长寿密码

觉知的常在,忍之波罗蜜

清静经-入定状态

安分事使命

守己制初心

天下共同体

为公大道行


请您关注道炁开脉轮 


请您关注道炁禅苑 

天天新文
弘道利生



天 地 人

心 性 命

存心养性·执中贯一

明心见性·万法归一

修心炼性·抱元守一


道 者

理   也    乎

炁 者

能  可  乎

道,可。

道,非。

常,道!

也者,果何谓也?

一言以定之,曰也。


大学之明。。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常明断句

宇宙即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佛,觉悟

即是佛。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本自清净,本不生灭,

本不动摇,能生万法。


  佛 觉 知 道  

  可 能 性 心  

  道 法 术 器  

  信 愿 行 证  

一切为能量 

一切依靠能量 

从能量中来 

到能量中去 

回家:如如密因,妙觉圆澄。……颠倒倒颠,开启脉轮。……能觉止恶,共同生命。觉己觉他,自利利人。舍无所舍,融通命运。妙有真空,空有互生。非有非无,无所无能。不生不灭,净心实证。〇  。


双 运

只修炁,不修道,

炁足更把诸恶造。

只论道,不修炁,

空谈浪得生和死。

道驭炁,炁助道,

理事圆融顺安妙。

八正道,一正炁,

学思践悟共同体!

无论你是要开悟成佛,

还是要得道成仙,

都必须中脉通畅。

  ——南怀瑾

天地人

精气神

贪嗔痴

欲爱情

命心性

空乐明

死心踏地,打坐定时。

身口意定,真言恒持。

事上制心,观照绵密。

正道守戒,决证菩提。



感恩作者大爱美文胜过天籁

禅苑动态一览生命允许重来

声明:公众号旨在弘道净炁传播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内容转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公众号中所载内容仅供参考,若想亲身实践,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