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债市牛熊切换规律与拐点信号(海通固收 姜珮珊、孙丽萍)
重要提示:《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微信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并非海通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我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复盘债市牛熊切换规律与拐点信号
(海通固收 姜珮珊、孙丽萍)
本报告从利率水平、调整幅度、曲线形态、触发因素、基本面环境等多个角度分析了08年以来各轮周期牛熊转换时期拐点信号表现等,并对今年的债市走势进行展望,具体如下(历年债市触发因素盘点详见报告正文):
债市牛熊规律。1)牛熊周期持续时间和调整幅度。牛市平均持续时间接近1年零5个月,利率平均下行138BP;熊市平均持续时间接近1年零2个月,利率平均上行121BP。2)牛熊周期顶点、底点利率水平。牛市、熊市中10年期国债收益率所处分位数调整幅度均值为-78%、73%,过去5轮牛市中底点所处分位数均在30%下方;过去4轮熊市中顶点所处分位数在70%分位数上方(不含当前这轮熊市)。3)熊市反弹、牛市调整行情规律。熊市反弹持续时间平均22天、利率下调幅度平均17BP;牛市调整持续时间平均25天、利率上行幅度平均22BP。4)牛熊市呈现:“牛陡”不陡、“熊平”更平,周期愈长。主要因经济增速下滑使得利率中枢趋降,长端利率上行有顶,而宽松政策的延长,使得政策利率趋降,短端下行空间越来越小。其中,08年以来,市场共出现7次牛陡、2次牛平、4次熊平、1次熊陡,显示牛陡之后往往伴随着熊平或牛平,而熊平之后往往转入牛陡。
牛熊转换的经济信号。1)GDP增速在14年之前经济阶段性见底后债市牛转熊,阶段性见顶后债市熊转牛;14年之后,GDP增速整体趋降,波动性较小,信号意义变弱。2)CPI、PPI顶点领先债市熊转牛,但13年以后CPI的领先规律变差,CPI、PPI底点对牛转熊的信号意义不大或偏弱(PPI更多是个同步指标)。3)房地产投资见顶后熊转牛,见底后牛转熊,但领先时间上差异较大。4)信贷增速、社融增速、社融-M2增速差(15年以来)均领先债市拐点,但领先月份差异较大。
熊尾高频信号。隐含税率见顶回落。呈现出“牛市收窄,熊市走扩”的特征,从近两轮牛熊市来看,十年国开债隐含税率触及21%以上是熊转牛的信号。利率均值回归、利差收窄。如果将10Y国债到期收益率距每轮熊市顶部20BP时期定义为熊市尾部,近三轮熊尾长端利率均超调至历史均值以上;从期限利差来看,近三轮熊市的结束都是熊平的姿态。此外,08年以来的熊转牛日历月均集中在8月或11月。
牛尾高频信号。30年国债成交放量。2008年~2020年的五轮牛市中,有四轮牛市尾声均出现30年国债成交量占比大幅增加,成交占比均在10‰左右,故30年期国债成交放量往往意味着债牛进入尾声。隔夜回购成交量占比抬升。银行间隔夜回购成交量常用于衡量市场的杠杆水平;牛市中投资者倾向于加杠杆套息,隔夜回购成交量占比抬升,反之,熊市中隔夜回购成交量占比下降;从前四轮牛尾来看,隔夜回购成交量占比均值明显抬升。
当前债市处于熊市磨顶阶段。第一,本轮熊市正接近最短或最小熊市。第二,相对于历史熊尾,本轮利率还有上行空间、曲线偏陡。第三,从经济指标看,同比拐点早已预期,环比拐点还需确认。第四,从熊尾高频信号隐含税率看,市场情绪还未到最悲观时刻。综合来看,当前债市处于熊市磨顶阶段,保险等配置户可以考虑逐渐配置,维持春节前十年期国债收益率3.1%~3.3%区间、全年3.0%~3.5%区间判断。
--------------------
1.债市牛熊规律
历年债市牛熊市总结:2008年至今(2021年1月15日),我国债市共经历了5轮牛市、5轮熊市、1轮震荡市。目前处于2020年第二季度以来的第5轮熊市中。
1.1牛熊周期持续时间和调整幅度
牛市平均持续时间接近1年零5个月(516天),利率平均下行138BP;熊市平均持续时间接近1年零2个月(420天),利率平均上行121BP(不含2020年4月~至今的这轮熊市,因当前熊市或仍在进行中)。具体情况见如下表格:
1.2牛熊周期顶点、底点利率水平
牛市、熊市的顶点与底点对应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所处分位数的调整均值分别为-78%、73%(不含20年4月以来的这轮熊市)。过去5轮牛市中,2008/8-2009/1、2009/11-2010/7、2011/8-2012/7、2013/11-2016/8、2017/11-2020/4的牛市底点所处分位数分别为1%、24%、29%、1%、0%;5轮熊市中,2009/1-2009/11、2010/7-2011/8、2012/7-2013/11、2016/8-2017/11、2020/4-至今的熊市顶点所处分位数分别为74%、90%、100%、84%、38%(本轮熊市行情未完,采用截至1月15日收益率最高值即20年11月19日收益率)。
1.3熊市反弹、牛市调整行情规律
债市牛熊周期中,或多或少会出现熊市反弹行情或牛市调整行情,具体来看:
熊市反弹持续时间平均22天、利率下调幅度平均17BP。对2008年至2021年1月5轮熊市中18段熊市反弹的持续时间及反弹幅度进行统计分析显示:1)从持续时间上看,熊市反弹平均持续时间22个日历日,最短持续6个日历日,最长持续56个日历日;2)从反弹幅度来看,熊市反弹中10年期国债利率平均下行17BP,最小下行9BP,最大下行32BP。最近一轮熊市反弹行情是2020年末至2021年1月14日,熊市反弹持续时间(56天)位于08年以来的历史最高值,反弹幅度(24BP)位于08年以来的历史次高值。
牛市调整持续时间平均25天、利率上行幅度平均22BP。对2008年以来的5轮牛市中的20段牛市调整持续时间及调整幅度进行统计分析显示:1)从持续时间上看,牛市调整平均持续时间25个日历日,最短持续8个日历日,最长持续54个日历日;2)从调整幅度来看,牛市调整中10年期国债利率平均上行22BP,最小上行6BP,最大上行37BP。
1.4牛熊市曲线变动规律
2008年以来,市场共出现7次牛陡、2次牛平、4次熊平、1次熊陡。
牛陡曲线的三大规律。回顾过去,我国国债收益率曲线分别在08年末-09年初、10年、12年、14年-15年、15年-16年、18年末、20年初出现牛陡,主要规律有:第一,牛陡源于流动性宽松导致的短端利率下行幅度大于长端。第二,若经济持续低迷,则转入牛平;若经济复苏或流动性收紧,则牛陡转入熊陡或熊平,其中13年和17年的“极端熊平”(收益率曲线倒挂)源于严监管。第三,牛陡之后往往伴随着熊平或牛平,仅09年转为熊陡。
我国国债收益率曲线分别在11年末-12年、13年-14年、17年末-18年、20年末-21年出现过熊平,主要规律是:第一,熊平源于流动性收紧导致的短端利率上行幅度大于长端。第二,熊平之后往往转入牛陡。
通过分析08年以来我国债市牛熊期限利差,可以发现:
1)牛陡不陡、熊平更平。2018年以前的牛陡,10-1年国债利差顶点从119BP至222BP不等,顶点均值为178BP,而2017/11-2020/4牛市的牛陡利差顶点没有超过130BP。09年、10-11年、12-13年、16-17年熊市中的10-1年国债利差最小值分别为161BP、19BP、-5BP和-7BP。总体来看,无论是牛市顶点还是熊市底点,10Y-1Y国债期限利差均缩窄。
2)利差均值从09年起不断下降。08年牛市利差均值为89BP,09-10年牛市利差均值约为180BP,而随后三次牛市的利差均值均在71BP及以下,且逐年降低。09年熊市利差均值约为207BP,而随后三次熊市利差均值均不高于100BP,也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
3)牛市、熊市周期均趋于拉长。08年、09-10年、11-12年、14-16年、17-20年的牛市时长分别为149天、247天、316天、999天和867天。09年、10-11年、12-13年、16-17年的熊市时长分别为306天、412天、497天和466天。
为何“牛陡”越来越不陡、“熊平”越来越平,牛市、熊市越来越长,具体原因:
原因一:由于经济结构、人口结构变化等原因,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由高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具体体现在:1)产业结构变化导致经济对资本的边际需求下降。14年起,我国第三产业(服务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超过第二产业(制造业),产业属性决定了第三产业的资本边际产出小于第二产业,导致中国单位经济增速对资本需求降低。2)人口结构变化影响经济增长。我国65岁以上人口从1953年的4.4%,上升到了2019年的12.6%,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口红利时代已过。3)次贷危机后发达经济体经济持续下行导致中国外需受限,对外贸易依存度从06年的64%下降到20年的32%。
原因二:经济增速下滑使宽松政策延长,且宽松对经济的刺激效果越来越弱。中国最近一次上调准备金率和存款利率是在11年的6-7月份。而08年以后,央行开启了四轮降准降息,分别是08年10月-09年7月、11年12月-12年7月、14年11月-16年底、18年7月-20年5月。09年、12年的宽松分别使GDP增速从6.4%回升至11.9%,从7.5%回升至8.1%,15年的宽松只是结束了GDP下滑趋势并稳定在6.7%左右,19年的宽松并未改变GDP增速放缓的趋势。
总体来看,经济增速下滑使得利率中枢趋降,长端利率上行有顶;而宽松政策的延长,使得政策利率趋降,短端下行空间越来越小,因素叠加使得债市调整时间趋长,因此“牛陡”不陡、“熊平”更平,周期愈长。
2.盘点历年债市触发因素
(1)2008~2009债市影响因素分析
2007/11/16-2008/8/11震荡市:经济过热+通胀压力+升值压力,央行上半年连续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但经过前期熊市后利率高位筑顶,对利空有所钝化。07年末市场对07年整年的紧缩政策已有预期,叠加CPI、工业增速、投资增速回落,利率高位筑顶。08上半年经济继续07年的过热趋势,虽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较2007年有所减缓,但依旧处于较高值。CPI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维持在高位水平:4月CPI同比增长8.5%,而后受宏观调控影响通胀逐渐回落,但通胀压力依旧存在。房地产投资增速迅猛,1-6月累计同比增长33.5%。总体来说,从2008年初至2008年8月,经济增长速度在高位震荡。央行分别于08年1月、3月、4月、5月和6月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达到历史高位17.5%。受经济运行高位震荡以及政府宏观调控影响,债市处于震荡期,但并未突破07年熊市4.6%的高点,中间一度因为南方雪灾和美联储降息还出现过一波下行。
2008/8/12-2009/1/7牛市:宏观经济数据回落,通缩预期增强,金融危机爆发致市场避险情绪升温,降准降息的宽松货币政策。2008年第四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回落。四季度GDP增速为7.1%,较前三季度进一步放缓。CPI和PPI持续下调,通缩预期加强,12月CPI回落至1.2%,继上月继续回落1.2个百分点。11月PPI同比增长1.99%,较上月下降4.6个百分点,至12月PPI为-1.14%。金融危机爆发,避险情绪升温。央行实行宽松货币政策,降准降息,刺激市场流动性,债券收益率快速大幅下行。
2009/1/8-2009/11/9熊市:09年1月-2月初,PMI、M1、M2、信贷数据等显示经济出现回暖的迹象,其中信贷飙升引发基金等抛售债券。1月CPI同比增速减缓,PPI同比下降3.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93%。但M1、M2、PMI等数据较好,市场维持乐观预期。其中,M2增幅较上年末提高0.97个百分点至18.79%,M1增速放缓,同比增长6.68%;1月PMI同比增长45.3%,较上年末提高4.1个百分点;信贷数据良好,基金和证券公司抛售债券,超10%减持幅度,债市下跌。
2009年6月-11月上旬,经济数据持续改善,经济回暖预期增强,叠加股债跷跷板效应,原银监会资本管理要求出台利空信用债。CPI和PPI降幅缩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增加、10月同比增加10.3%;6-11月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值同比维持在30%以上的高位水平,经济回暖预期增强。叠加1年期央票重新发行、股票市场IPO重启、原银监会资本管理要求出台等因素,信用债收益率大幅上升。
2009/11/10-2010/7/14牛市:通胀低于预期+七月上旬资金回暖+股市大跌。继2009年11月CPI转正后,2010年上半年CPI同比增速继续逐渐回升,6月同比增长2.9%,低于市场预期;PPI同比增长在5月达到最高值7.13%后逐渐放缓;加上4月房地产新政出台以遏制房价过快上涨,通胀预期进一步下降;二季度GDP同比增长10.8%,增速较一季度略微放缓,PMI和发电量同比增速均有所下降。虽然个别月份资金趋紧,但整体而言,1-7月上旬资金面处于较为宽松状态。地产宏观调控引发股市大跌,市场趋于谨慎避险状态。
(2)2010~2013债市影响因素分析
2010/7/15-2011/8/30熊市:10年8月-11年9月初,经济平稳、通胀压力大,央行加息并多次提准;城投债违约事件;期间因日本地震、欧债危机等出现债市上涨。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经济运行平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投资等指标均维持在稳定水平。物价持续上行,反弹较为明显。物价指数上涨幅度大,CPI同比持续上升,7月同比增长6.45%;PPI也逐渐回升,7月达到7.54%。11年6月地方债务余额公布超10万亿,7月出现地方投融资平台风险事件,加剧债市动荡。资金面趋紧,央行多次加息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1年上半年央行共6次提准,6月20日上调后存款准备金率达到21.5%。为98年以来最高值。3月日本大地震影响全球资本市场,而欧元区延续上年欧债危机,国际经济形势不稳定性加强。
2011/8/31-2012/7/11牛市:经济下行压力大,CPI持续回落,通缩预期,央行降准降息,资金面宽松,国债期货重启预期;欧债危机持续,避险情绪上升。经济下行压力较大。2011年9月以来,经济运行趋缓,2012年二季度GDP增速为7.7%,回落较为明显。CPI增速持续放缓,至2012年6月,同比增长回落至2.2%,当月食品类CPI同比增长3.8%,非食品类为1.4%,通缩预期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2012年上半年维持在20%左右,“楼市热”出现降温,至2012年一、二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到19%左右。2012年上半年央行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并多次降息,M1和M2供应量以及银行贷款余额保持增长,资金面渐转宽松。2012年2月国债仿真交易重启,国债期货有望回归。国际上,欧元区经济保持低迷,欧债危机依旧持续。
2012/7/12-2013/11/20熊市:12年7月中-12月,投资、工业、出口等数据有所反弹,经济触底企稳迹象显现,市场谨慎态度;宽松缺席,美国退出QE预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在8月份触底8.9%后反弹,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销售总额增速均有所回升。2012年三季度和四季度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同比增长分别为20.65%和20.59%,较一、二季度上升2个百分点左右。进出口总额累计同比增长出现好转,年末经济逐渐企稳。经济数据改善和资金面趋紧使得市场维持谨慎态度。2012年9月,美国推出QE3并加入退场机制(预期通胀率高于2.5%及失业率低于6.5%将会采取渐进式缩减购债规模),随着美国经济逐渐稳定,退出QE预期上升。
13下半年年中季节性因素、美国退出QE预期,货币政策收紧引发机构去杠杆。2013年以来宏观经济预期向好,CPI在9月至11月突破3%预警,存在通胀压力;10月PMI达到51.4%,为近一年以来最高水平。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导致资金面偏紧,出现“钱荒”,货币资金价格飙升,流动性不足,6月隔夜利率和7天回购利率高至30%和28%。机构去杠杆趋势明显,短期债券收益率上行幅度大。11月中旬央行逆回购数次暂停,市场紧张情绪升温。美国制造业指数上升,失业率数据好于预期。经济逐渐回暖,退出QE预期上升。
(3)2014~至今(截至2021/1/15)债市影响因素分析
2013/11/20-2016/8/15牛市:经济下行压力大,宏观数据疲软+房地产调控+宽松货币政策+15年股市大跌,避险情绪升温。2014年和2015年宏观经济持续2013年的低迷走势,全年GDP同比增长分别为7.4%和7%,CPI同比增长分别为2%和1.4%,维持在低位水平,至2016年上半年才略有回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放缓,PMI月度数据一度跌破50%,制造业增长动力不足。受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房地产市场低迷,地产投资拉动经济作用削减。资金面方面,央行推行宽松货币政策,降准降息,推动市场利率下行。2015年股市大跌,避险情绪高涨,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3%,牛市行情进一步推升。
2016/8/16-2017/11/23熊市:经济反弹,供给侧改革下PPI大幅抬升,CPI低位徘徊,央行提高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货币政策偏紧,金融监管加强,美联储加息。经济出现反弹,2017年一、二季度GDP不变价同比增长7%。PPI自16年9月转正后大幅抬升,2017年2月增速达到7.8%,2017年1月至11月均维持在5.8%以上,PMI指数逐渐回升;17年CPI低位徘徊,各月增速在2%以下。16年8月末央行召开流动性会议,逐渐放大货币市场波动并推动货币市场利率中枢提高。2016年四季度债券市场信用风险事件增加,此后金融监管不断加强,多项新规出台,债市进行步入调整,加强“去杠杆”,债市配置需求减少。叠加12月美联储加息推动国内利率上升。
2017/11/24-2020/4/8牛市:经济增速放缓,中美贸易摩擦带来避险情绪,新冠疫情进一步推升避险资产需求,宽松货币政策。经济增速放缓,2018年和2019年GDP分别同比增长6.7%和6.1%,CPI分别为2.1%和2.9%,小幅上涨,但PPI指数增速在2018年二季度小幅回升后持续下降,2019年3季度由正转负。18年社融增速持续下滑,并持续到19年,各月增速在10%-11%左右。2020年1-4月,新冠疫情爆发并蔓延全球,国内外经济低迷,第一季度GDP增速出现负值,同比下降6.8%。为刺激经济增长,国内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宽松不断,债券大牛市开启;此外,期间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市场避险情绪整体较浓。
2020/4/9-至今(截至2021/1/15)熊市:国内疫情得到控制,经济持续复苏,货币政策回归中性。2020年5月至7月,经济重启,PPI见底回升,社融快速攀升,政策逐渐转向宽信用、防空转,债市牛熊转换;2020年8月开始政策常态化,9月消费增速转正,叠加社融增速趋升,结构性存款压降压力大,存单价量齐升,11月又出现永煤违约事件,信用风险急剧发酵使得央行出手在11月末投放MLF以呵护市场情绪,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财政和货币政策‘不急转弯’”,意味着短期政策延续常态化,2020年末,随着违约风波渐消,资金宽松跨年,债市反弹收涨,而2021年1月初,资金面均衡偏松,央行多日小额净回笼,市场步入震荡。
3.熊牛转换时期拐点信号
3.1牛熊转换的经济信号
14年之前经济阶段性见底后债市牛转熊,阶段性见顶后债市熊转牛。14年之后,GDP增速整体趋降,波动性较小,信号意义变弱。由于GDP数据的统计频率为季度,作为债市信号的时效性或相对迟钝。09年Q1、10年Q3、12年Q3的GDP增速阶段性见底,与09年1月、10年7月、12年7月的牛转熊基本同步;11年 Q1、13年Q3的GDP增速阶段性见顶,分别领先11年8月、13年11月的熊转牛5个月、2个月。除上述之外的GDP增速的拐点对债市牛熊转换领先性并不显著,或主要因为经济增速波动小,信号意义减弱。
CPI顶点领先债市熊转牛但13年以后领先规律变差,底点对牛转熊的信号意义不大。熊转牛信号方面,CPI增速在08年2月、11年7月、13年2月、17年1月阶段性见顶,分别领先08年8月、11年8月、13年11月、17年11月的震荡市转牛或熊转牛6个月、1个月、9个月、10个月;在09年11月开始的牛市前无显著CPI顶点信号。牛转熊信号方面,CPI底点的信号并不显著。
PPI顶点领先债市熊转牛,但底点对牛转熊的信号意义减弱、更多是个同步指标。熊转牛信号方面,PPI当月同比增速在08年8月见顶,与震荡市转牛同步;在11年7月、17年2月分别阶段性见顶,分别领先11年8月、17年11月的熊转牛1个月、9个月;其余几轮牛市前PPI同比并未有明显的顶点出现。牛转熊信号方面,PPI在15年9月见底,领先16年8月牛转熊11个月;在09年7月、10年8月、12年9月、20年5月见底,分别滞后09年1月、10年7月、12年7月、20年4月的牛转熊6个月、1个月、2个月、1个月。
房地产投资见顶后熊转牛,见底后牛转熊,但领先时间上差异较大。熊转牛信号方面,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速在08年7月、11年7月、12年11月、16年10月阶段性见顶,分别领先08年8月、11年8月、13年11月、17年11月的熊转牛1个月、1个月、12个月、13个月;在09年12月的阶段性见顶滞后于09年11月熊转牛1个月。牛转熊信号方面,该指标在10年2月、12年4月、15年11月、20年2月阶段性见底,分别领先10年7月、12年7月、16年8月、20年4月的牛转熊5个月、3个月、9个月、2个月;09年3月房地产增速阶段性见底,滞后于09年1月的牛转熊。09年下半年起,在四万亿措施的刺激下,经济逐步复苏,房价增长迅速,使得在09年11月开始的债牛中房地产投资仍保持大幅提升。10年下半年国家出台多项房地产调控政策,使得房地产投资在10年7月起的熊市中整体趋势向下。
信贷增速见顶后熊转牛,见底后牛转熊。熊转牛信号方面,信贷增速在07年10月、09年6月、10年12月、12年9月、16年12月见顶,领先08年8月、09年11月、11年8月、13年11月、17年11月的震荡市转牛或熊转牛10个月、5个月、8个月、14个月、11个月。牛转熊信号方面,该指标在10年6月、12年1月、16年7月、20年1月见底,分别领先10年7月、12年7月、16年8月、20年4月的牛转熊1个月、6个月、1个月、3个月;在08年8月至09年1月的牛市中,该指标持续上升,无显著底点。
此外社融增速同样领先债市拐点,但与信贷增速一样,领先月份差异较大。
15年以来,社融(新口径)-M2增速差领先债市拐点,但领先时间差异较大。12年3月社融-M2增速差见底,领先债牛结束4个月;12年12月见顶,领先债熊结束11个月; 15年7月该指标见底,领先债牛结束13个月;17年6月见顶,领先债熊结束5个月;20年4月见底,与债牛结束同步。2012年之前,领先性不太明显,仅仅在08年8月震荡转牛和09年1月牛转熊时有领先意义。
3.2牛熊转换的高频信号
3.2.1熊尾高频信号一:隐含税率见顶回落
隐含税率可以近似看作税收利差与政策性金融债收益率的比值,反映金融债相对于国债的安全边际,该指标呈现出“牛市收窄,熊市走扩”的特征。从近两轮牛熊市来看,十年国开债隐含税率触及21%以上是熊转牛的信号。截至2021年1月15日,10年国开国债隐含税率仅11.2%(24%分位数),其余期限也均在10%分位数以下。
3.2.2熊尾高频信号二:利率均值回归、利差小幅收窄
如果将10Y国债到期收益率距每轮熊市顶部20BP时期定义为熊市尾部,近三轮熊尾长端利率均超调至历史均值以上。截至1月15日,十年国债收益率3.15%,距离2008年以来均值(3.5%)还有35BP的距离。
从期限利差来看,近三轮熊市的结束都是熊平的姿态——短端上行幅度大于长端,央行加息滞后,而长端已经有了经济衰退预期。截至1月15日,国债10Y-1Y利差为77BP,接近11年熊陡时期的利差水平,但高于17年和13年熊尾利差。
此外,2008年以来的熊转牛转换的日历月均集中在8月或11月。
3.2.3牛尾高频信号一:30年国债成交放量
30年期国债成交放量往往意味着债牛进入尾声。30年期国债成交放量往往意味着市场情绪极度乐观,牛市后期债市收益率降至低位,交易盘倾向于继续收割超长债的补涨机会,拉低期限利差。
2008年~2020年的五轮牛市中,有四轮牛市尾声均出现30年国债成交量占比大幅增加,成交占比均在10‰左右。具体来看,2008年11月三十年国债成交量占银行间现券成交量比重为10‰,领先牛转熊2个月;2010年4月三十年国债成交量占比同样回升至10‰,领先牛转熊3个月;2016年8月三十年国债成交量占比9.8‰、接近10‰,与牛转熊同步;2020年2月三十年国债成交量占比11.6‰,领先牛转熊2个月(但3月进一步攀升至13‰)。
但2011年下半年~2012年7月的牛市没有出现30年国债成交量占比的明显提升。可能原因在于,2011~2012年十年期以上的超长期国债发行量大幅下降,导致30年期国债流动性欠佳,并未受到交易盘的青睐。
3.2.4牛尾高频信号二:隔夜回购成交量占比抬升
银行间隔夜回购成交量常用于衡量市场的杠杆水平。当市场情绪好时,投资者倾向于加杠杆套息,借入隔夜资金,隔夜回购成交量占比抬升。反之,熊市中,隔夜回购成交量占比下降。
从前四轮牛尾来看,隔夜回购成交量占比均值明显抬升。具体来看,2010年4月末,银行间隔夜回购占比(20天移动平均)抬升至85%以上,领先牛转熊2个半月;2012年5月末,银行间隔夜回购占比(20天移动平均)抬升至88%以上,领先牛转熊1个半月;但在2014~2016年大牛市中,银行间隔夜回购占比(20天移动平均)出现两次抬升至90%以上,分别在15年下半年(位于牛市中期)和2016年6月(领先牛尾1个月),到第二次抬升之后债市才步入牛尾。2020年4月下旬,银行间隔夜回购占比攀升至88.7%、与债牛结束同步。
4.从08年以来债熊规律看当前债市位置
1)本轮熊市正接近最短或最小熊市。四轮熊市平均持续时间接近1年零2个月,利率平均上行121BP,本轮熊市调整幅度(87BP)和持续时间(9.7月)均低于以往,距离最短熊市(09年1-11月)仅剩16天,距离最小熊市(10年7-8月)仅差8BP。
2)相对于历史熊尾,本轮熊市利率还有上行空间、曲线偏陡。过去4轮熊市中顶点所处分位数在70%以上、但本轮熊市当前高点(20年11月19日3.35%)仅位于38%分位数。从曲线形态看,历史上共4次熊平、1次熊陡。进一步地,如果将10Y国债到期收益率距每轮熊市顶部20BP时期定义为熊市尾部,近三轮熊尾长端利率均超调至历史均值以上,熊市的结束都是熊平的姿态。截至1月22日,国债10Y-1Y利差为67BP,均高于近三轮熊尾利差25BP以上。
3)从经济指标看,同比拐点早已预期,环比拐点还需确认。PPI见顶领先或同步债市熊转牛,房地产投资、信贷增速、社融增速、社融-M2增速差(15年以来)均领先债市拐点,但领先时间差异较大。本轮经济同比拐点因疫情扰动市场已有充分预期,如信贷顶点在20年Q3、社融顶点在20年Q4、地产投资顶点在Q1、PPI顶点在Q2,因此市场更加重视环比拐点,经济环比的拐点在20Q4还是21Q2目前还需要进一步确认。
4)从熊尾高频信号——隐含税率看,市场情绪还未到最悲观时刻。隐含税率呈现出“牛市收窄,熊市走扩”的特征,当前隐含税率稳定在11~12%、10Y国开国债利差40~45BP,距离熊尾信号(隐含税率超20%、利差超90BP)还有较大距离,市场情绪还未到最悲观时刻。
5)此外,2008年以来的熊转牛转换的日历月均集中在8月或11月。
综合来看,我们依然认为当前债市处于熊市磨顶阶段,保险等配置户可以考虑逐渐配置,维持春节前十年期国债收益率3.1%~3.3%区间、全年3.0%~3.5%区间判断。
相关报告(点击链接可查看原文):
利率债策略
从08年以来债熊规律看当前债市位置——海通固收利率债周报(姜佩珊、孙丽萍)
20年大开大合,21年求安求稳——2020年债市回顾与展望(海通固收 姜珮珊、王巧喆、张紫睿、孙丽萍)
稳字当头,静待拐点——2021年利率债年度投资策略(海通固收 姜珮珊、孙丽萍)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复盘债市牛转熊过程中的利率波动(海通固收 姜珮珊)
机构行为与债市供给
外资大笔加仓,货基转为减持 ——现券市场交易数据点评(海通固收 姜珮珊、孙丽萍)
基金外资配债强势,券商杠杆率创新高——20年12月债券托管数据点评(海通固收 姜珮珊、孙丽萍)
贷款占比上升,负债成本仍高,利差总体恶化——从上市银行中报看债市走向(海通固收 姜珮珊)
大资管的格局演变与持仓结构分析——机构行为系列之二(海通固收 姜珮珊、孙丽萍)
境外机构债券持仓分析与增持空间展望——机构行为系列之一(海通固收 姜珮珊)
基本面
利息支出负担有多重?——从社融和杠杆率角度看债务负担(海通固收 姜珮珊、孙丽萍)
PPI短期继续回落,中期上行风险未消——兼议PPI的短期和长期预测方法(海通固收 姜珮珊、孙丽萍)
地产融资再收紧,如何影响债市?(海通固收 姜珮珊、杜佳、孙丽萍)
2020年万亿专项债如何发力?——基于2100个基建项目的分析(海通固收 姜珮珊)
资金面与货币政策
影响整体可控,熨平利率周期——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要求点评(海通固收 姜珮珊、孙丽萍)
以史为鉴,剖析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传导机制(海通固收 姜珮珊)
银行为何缺钱?10月资金面怎么看?(海通固收 姜珮珊、孙丽萍)
这次不一样?——新冠疫情中的货币超发与通胀风险(海通固收 姜珮珊)
美债
短期震荡行情,中长期或陡峭化——从供需角度看美国国债市场(海通固收 姜珮珊、孙丽萍)
美元的在岸与离岸流动——美元流动性系列之二(海通固收 姜珮珊)
美国货币市场、金融监管与流动性分层——美元流动性系列之一(海通固收 姜珮珊)
大涨大跌后美债走向何方——兼议美元流动性收紧的原因(海通固收姜珮珊、李波)
法律声明
本公众订阅号(微信号:珮珊债券研究)为海通证券研究所债券行业运营的唯一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使用,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的研究观点交流;普通个人投资者由于缺乏对研究观点或报告的解读能力,使用订阅号相关信息或造成投资损失,请务必取消订阅本订阅号,海通证券不会因任何接收人收到本订阅号内容而视其为客户。
本订阅号不是海通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客户仍需以海通研究所通过研究报告发布平台正式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订阅号刊载的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海通证券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有可能因发布日后的各种因素变化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海通证券不承担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资料、意见及推测的义务,在对相关信息进行更新时亦不会另行通知。
本订阅号的版权归海通证券研究所拥有,任何订阅人如预引用或转载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务必联络海通证券研究所并获得许可,并必注明出处为海通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内容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和删改。
海通证券研究所债券行业对本订阅号(微信号:珮珊债券研究)保留一切法律权利。其它机构或个人在微信平台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债券行业名义注册的、或含有“海通证券研究所债券团队或小组”及相关信息的其它订阅号均不是海通证券研究所债券行业官方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