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处|明因识果 改往修来——读《梁武帝问志公禅师因果文》

董良 云林志工 2024-03-19
识因明果  改往修来
——读《梁武帝问志公禅师因果文》——


因果报应,又作因果应报、因果业报、善恶业报,是指一切事物皆受因果法则支配,善因必产生善果,称为善因善果;恶因必产生恶果,称为恶因恶果。修道之人首先要明因识果,改往修来,才能保持正确的修行方向,最终成就圆满菩提。众多佛教典籍中,都有关于因果报应思想的论述,告诉人们造作善恶之因所遭致的相应果报,劝人改过修善。《梁武帝问志公禅师因果文》就是一篇以问答形式,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讲说因果报应之理,劝人明因识果,改往修来的经典。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下载《梁武帝问志公禅师因果文》全文

讲说本文因缘

与佛陀说法都有讲法因缘一样,《梁武帝问志公禅师因果文》也有其讲说因缘。本文起因为:梁武帝一日宫中夜卧不睡,听到殿下有蟋蟀之声。梁武帝举眼观看,见到一条蟒蛇进入殿中。梁武帝见蛇大惊失色,叹言:“宫中戒备森严,为何有此蛇怪?”这时蛇作人言:“我主不要心惊,我是皇后郗氏遭贬。因在世时不信佛法,死后堕落蟒蛇身,遍体鳞甲,毒虫咬身,痛苦不息。只得投奔您,希望念及昔日夫妻情分,施恩救拔。”梁武帝听此言,惊吓不已,彻夜无眠。


第二天,梁武帝就向志公禅师请教郗氏蟒蛇之身的缘由以及救拔郗氏的方法。志公禅师告诉梁武帝:“郗氏娘娘在世时不信佛法,嫉妒六宫,不敬三宝,不修片善,倚福受福,不信因果,不惧罪业报应,广造无边恶业。所以,死后失去人身,堕落蟒蛇之身。”志公禅师还告诉梁武帝救拔超度郗氏的方法:“如果要救拔郗氏出离苦海,需要我主发心,宫中之人都要斋戒,举办斋供,延请五百高僧,启建道场,称扬佛法。皇帝您要亲自礼拜,搜检经典,礼忏诵经,求哀忏悔。只有这样做才能救度郗氏出离苦海,超升天界。”


梁武帝于是依照志公禅师所说,发至诚心,合宫斋戒,并延请五百圣僧,修建道场,礼佛忏悔。圣僧从经藏中搜检灵文,编为十卷,取名为《梁皇宝忏》。梁武帝诚心恳切,仰仗三宝威光,接引郗氏现出蟒蛇之形,来到道场。蟒蛇在坛下盘旋几匝,样子丑恶吓人。僧众登坛礼佛诵经,郗氏受恩荐拔,随即脱离蟒蛇之体,获得天人之身。脱离蟒蛇之身的郗氏影现云端,礼谢而去。


由于梁武帝向志公禅师请问郗氏因果的因缘,才有了下文中梁武帝向志公禅师请问诸多因果之事。


修善之善报

在文中,志公禅师针对梁武帝提出的诸多因果问题的疑问,讲述了行善之人所得的善报。梁武帝在延请高僧救拔郗氏超升之后,深信善恶因果报应,如影随行,寸步不离。怀着对诸多因果问题的疑问,梁武帝接着又请教志公禅师:“寡人今作一朝人主,未知前世,作何功德而来?请师父给予解答。”志公禅师起初因为梁武帝是皇帝,不肯说出他前世的因缘。梁武帝见状,再次请求志公禅师不要有顾虑,为他讲说自己过去世所做何因。志公禅师于是说:“我皇前世是一个樵夫,以此上山砍柴,遇到山间一座古庙,殿堂破败不堪,只有一尊古佛被风吹雨淋,无人照应。你发起一念善心,将自己头上载的箬笠用来遮盖佛身。佛以天眼观见你有此善心,赞言:‘善哉善哉!贫苦布施,甚为希有。汝于来世,当作上人。’由于这个因缘,你今生才有做帝王的福报。”


梁武帝又问志公禅师:“人用钱米,供佛斋僧,功德如何?”志公禅师回答:“其福甚大不可限量,若人供佛斋僧自有无量功德。经中说:供佛又礼拜,福等虚空无比量。斋僧复布施,如同行路著脚跟。这种布施善行就好象耕种田园一般,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虽然如此,全要后代修行人脱俗离尘,守戒清净,剃除须发,不离道场,参求明师,勇猛精进,明心见性,弘法度人,接引后来,报佛恩德。若有如是僧道,应受人间供养。所以舍财施主要信心不退,切莫生疑。异日有因缘,也能同得此道。”


梁武帝又问:“若人舍财宝造佛菩萨圣像,有何功德?”志公禅师回答:“此为最胜无漏功德。《大藏造像功德经》云:‘有人能于我法未灭尽时造佛像者,于弥勒初会皆得解脱。’当知此是三十二相因,能令成佛。又《优填王经》云:‘王白佛言:作佛形像,当得何福?佛告王言:此人生生世世,不堕恶道,天上人中,受福快乐,身体金色,面貌端正,人所爱敬。若生人中,常生帝王、大臣长者、贤善家子,豪尊富贵。若作帝王,王中特尊。若作天主,天中最胜。过无数劫,当得成佛。’”志公禅师还说,虽然舍财宝造佛菩萨圣像,则能获得无上妙果。


梁武帝又问:“布施僧人袈裟戒衣、钟鼓尘器之人,其福如何?”志公禅师回答:“布施袈裟之人,七世不失人身;布施戒衣之人,生生世世衣食饱暖;布施钟鼓法器之人,出世为人,音声响亮,得好名声;布施鞋袜之人,再生不用入厨房,有人奉事;布施草鞋之人,出路有人扶助,不经险隘。”


梁武帝还向志公禅师请教了关于念经、拜塔礼佛、念佛、放生等善行的功德,志公禅师都一一作了回答。比如梁武帝问:“拜塔礼佛功德如何?”志公禅师回答:“拜塔礼佛,功德无量。须当预先斋戒,沐浴更衣,礼佛一拜,罪灭河沙,更何况多拜。以此礼佛功德因缘,当得百福相好之身。礼拜之时要五体投地,犹如品字模样。合掌当胸,恰似皓月团圆。三业投诚,一身端正,当如面对真佛真菩萨,不可左斜右侧,不得回头转面。谈论戏笑勿吐痰涎,污佛净地。香灯茶果,昼夜殷勤。礼佛如是,拜供亦然。所谓毗卢塔、华严塔、多宝塔、阿育王塔、佛舍利塔。佛有无量宝塔,不可具说。凡欲礼塔,俱是八万四千拜为一藏。依前所说,拜塔礼佛,竭诚尽敬。若依此法奉行,当来必竟成佛。”


梁武帝又问:“放生功德如何?”志公禅师回答:“放生功德,不可限量。经云: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只因迷妄因缘,遂使升沉各别,以其生死轮回,互为六亲眷属,改头换面,不复相识。若能发喜舍心、起慈悲念、赎命放生者,现世袪病延年,未来当证菩提。”


作恶之苦报

在文中,志公禅师还回答了一个人造作恶业的苦报。梁武帝问:“有一等不善之人,不营家计,不务生理,不作好人,不修片善,结党成群,去为强盗劫贼者,如何果报?”志公禅师回答:“此人历世不植善根,多造众恶,悭贪嫉妒,毁辱良善,所以今生注定贫穷困苦之人。不耕田种地以为活计,不生好善之念头反起邪恶狠心,结党成群,各处为盗,劫虏人财,只图己富,不顾他贫,这等人如同雪上加霜,苦上加苦也。一日大命将尽,或遭官府刑禁,笞杖徙流,或分尸、或锉斩,一死入狱,再无出路。阎王殿上,业镜台前,照出分明,丝毫不昧。该杀之辈,带累父母,及其眷属,同入地狱。受苦满足,罪毕为人,贫穷诸衰而自困苦,衣不盖形,食不充口,恒为他人之所恶贱。无量苦事,说不能尽也。”


梁武帝又问:“朕今殿下文武百官受朕俸禄,更有恃执官势,不依公平正直,判断究治,苟用酷法刑杖骗民财者,后日如何果报?”


志公禅师回答:“他的官位受尽前世福报,待他阳命已尽,阴府阎王,业镜照出,丝毫不昧。依照他自己造作的恶业轻重处罚。罪业轻的,罚出为水牛,与人耕田,偿还宿债;罪业重的,罚作蛟龙,向四天下行雨,灌溉山川,滋养万物,偿还民之宿债,经常被风伯雨师铁棒捶打,遍身鳞甲,生诸毒虫,鲜血长流,昼夜受苦,无有休歇。”


梁武帝还针对佛门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向志公禅师请教其中的因果之报。梁武帝问:“有为僧为道之人,在山门中杀牲害命、饮酒吃肉、毁谤正法,坏佛伽蓝、为非作歹、损害常住者,何如?”志公禅师回答:“如此之人,是在如来最初成道之时,有一等妖魔嫉妒佛法,故来扰乱,却被如来束缚摧坏,心犹怀恨,要害佛法。在末法时代混入僧伽,一向信受邪师邪教,只言不用斋戒,只要心好,恣意杀生,烹煮食啖,相伴俗人传杯饮酒,共相作乐,占住庵堂,污秽净地。这样的人不过是光头百姓,魔家眷属,如今败坏佛门,死后决堕阿鼻地狱,苦不可言。”


不仅造作恶业会遭受苦报,即使无意间错失因果,也会有因果之报。志公禅师向梁武帝讲述了一则故事:曾有位杨和尚,是位持戒精严,注重修行的苦行僧。一日,他想云游,刚要发足启程,就被蛇王(护法神)扯住:“你要还一匹绢之后再走。”杨和尚说:“我在山门中并没有犯过错,为何要我还绢?”蛇王回答:“你当初在我处常住,拿了一张纸包果子寄给你母亲了。算到现在,应当偿还一匹绢。”杨和尚说:“当今天下有很多不学道的人,经常胡作非为、败坏山门,你都不去寻他,为何独来扯我?”蛇王说:“他人不学好,胡作非为,他会自作自受,我会去寻他。等他阳命将尽,我不容他,铢录对算,打入地狱,受罪期满,罚出阳间,作种种畜生偿还人之夙债。你要是肯入地狱,我也不来扯你。”杨和尚问:“我拿一张纸,为何要还一匹绢?”蛇王回答:“我昔日在灵山会上,受佛咐嘱,教我管理山门常住之事。我当时对佛发誓,愿毫茅寸草,付物诸般,凡是我山门物品,我全都掌管守护,十方信施进门有数,出门登记,白天涨三分利息,夜晚涨七分利息,如此每天都算利息。所以,算到今天,你应当偿还我山门一匹绢。”杨和尚听蛇王如此说,胆碎心寒,连忙礼拜,希望宽恩,自己马上偿还一匹绢。蛇王赞叹:“善哉善哉!快须办来,还我去,免作负恩欠债人。”杨和尚于是回房间取纹银三两,偿还常住,然后拜辞伽蓝而去。


如杨和尚这般严持戒律,精进修行的苦行僧,由于无意间拿了常住一张纸,却受到了偿还一匹绢的果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由此可见一斑。


善恶现象之解说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过得贫穷多难,有的人过得富贵快乐;有的人虽然富贵却短命,有的人贫穷却长寿。不知是何种因由遭致的果报。针对梁武帝的这些疑问,志公禅师都从因果的角度作了解答。梁武帝问:“世间之人,却有不平。贫者太贫,富者太富,苦者太苦,乐者太乐。是何因缘?”志公禅师回答:“我佛观见其因,才说其法,教人要修。今生富贵之人,是因为他前世积功累德的善报。现世贫穷困苦之人,是因为他前世不肯修善因。贫富苦乐,老师由于夙世分定,任何人都强求不得。”


梁武帝又问:“富贵之人正好享福,却有短命者;贫苦之人忧愁苦恼,有八十而命长者,如何?”志公禅师回答:“富贵短命之人,是因为他前世广行布施。虽然广行布施,却不肯斋戒,又好杀生,因而富贵而短命。如此祸福相连,还他自受,所以今生正好享福,却因短命,断他一半福田,偿还杀生之罪了。又有孤独贫穷之人,却能享有八十多岁寿命,这是他前世不肯布施,所以现世贫穷。虽然没有做布施善行,但也不曾杀生害命,因此今生注定长命受苦。”


梁武帝又问:“世间富贵之人又得福寿双全、相貌圆满者,是何因缘?”志公禅师回答:“这样的人是因为他过去世向佛门中清净持戒,作众善业而来。因此,今生在富贵之家、长者之门托生为人,相貌端严,六根清净,无病无苦,受用大福。若到夏天,便有凉亭水阁供乘凉消暑;若到冬天,便有红炉暖阁借取暖过冬。出入往来,纵横自在。人人恭敬,个个钦崇。好亲好戚,好妻好女,好子好孙,左右奴仆,时时拥护。财宝丰盈,受用不尽,是他前世行布施、结缘修来的自然之福,有谁人强分得他!虽然如此获福,更要及早回头。”


《梁武帝问志公禅师因果文》对佛教因果思想作了全面的解说。通过这些解说,不仅解除了我们对佛教因果问题的种种疑惑,而且还能通过文中诸多善恶之因的不同果报,更加明因识果,从而主动改往修来,广种善因。


1




往期回顾






















通告通启

通启 | 杭州灵隐寺2020年“结夏安居•共修华严”推迟举行


疫情防控

抗疫|慈心善行济世间;同舟共济抗疫情

抗疫|八愿祈福文:祈愿疫病早除、国运昌隆、世界安宁

抗疫|面对疫情  如何安顿身心

抗疫|佛教徒如何战胜新冠肺炎

抗疫|国务院通知:暂不开展聚集性宗教活动


新闻动态

新闻|清明节杭州灵隐寺为大众抗疫诵经祈福  为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降半旗深切哀悼


方丈言教

方丈言教|结夏安居  共筑清凉(上)

方丈言教|结夏安居 共筑清凉(下)

方丈言教|解说《地藏经》

方丈言教|生命无常


佛教梵呗

梵呗祈福|唱诵《心经》


皈依学处

常识|什么是皈依?

学处|皈依的目的是什么

学处|皈依的利益是什么?

学处|参加皈依的注意事项

学处|皈依必须知道的几个问题


佛教常识

常识|佛法僧三宝

常识|丛林寺院

常识|寺院建筑

常识|寺院清规
常识|寺院佛事


佛教呗器

▲常识|佛教呗器——钟

▲常识|佛教呗器——鼓

▲常识|佛教呗器——磬

▲常识|佛教呗器——木鱼

▲常识|佛教呗器——铃铎

常识|佛教呗器——铛铪

常识|佛教呗器——金刚杵


佛化生活

佛化生活|十种吉祥之法(上)

佛化生活|十种吉祥之法(下)

佛化生活|生病与探病

常识|在家佛教信徒的生活轨范

佛化生活|佛教对寿命的看法


菩提学处

学处|正信而不迷信

学处|怎样远离过度睡眠——《佛说离睡经》解读

学处|读经的六种益处

开示|太虚大师  八正道与改善人群生活


佛教历史

历史|杭州佛教缘起

历史|唐代杭州佛教之盛


撰文|董良

图片|一叶

美编|慧容

责编|妙莲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下载《梁武帝问志公禅师因果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