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方达原创 | 县城“软实力”助力经济破局,城投应躬身入局

方达咨询研究院 方达咨询 2023-05-08

(点击链接查看详情,扫码锁定限量免费名额)

引言: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压舱石、稳定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有效举措,是夯实产业基础再造底座的重要支撑。方达咨询认为,从“产城人”的逻辑出发点来看,产业是县城建设发展的根基,有产业才有就业岗位、才有人口集聚、才会有县城整体的高质量发展。从发力方向来看,可将产业发展大体分为两个维度,一是县城“硬实力”(包括市政设施、环境基础设施、产业园区等建设),二是县城“软实力”(包括产业招商、产业服务、产业赋能)。绝大多数县域,并没有太多能拿得出手的“硬实力”,在现阶段,找准产业定位,提升县域招商才是“破局”的关键。

01

县域经济迎来历史发展新机遇

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建设,特别是县城城镇化建设工作。2014年3月16日,国务院印发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把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作为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的主攻方向,把有条件的县城和重点镇发展成为中小城市;2020年5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将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卫生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产业培育设施四大领域共17项建设任务作为建设重点,选择120个县及县级市开展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工作,形成县城补短板强弱项“1+N+X”系列政策性文件;2021年3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规划)出台,明确提出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快县城补短板强弱项。
图1-1 十九大后,我国城镇化推进路线图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强化县城的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县城发展质量、培育发展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统筹培育本地产业和承接外部产业转移等一系列措施。作为首个中央层级的县城城镇化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县域经济的重要性,提出了县城发展的五大定位和六大内容,其中五大定位分别是加快发展大城市周边县城,积极培育专业功能县城,合理发展农产品主产区县城,有序发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引导“人口流失县城”转型发展。
资料来源:《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浙商证券研究所
图3-1 《意见》关于县域的最新分类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结合去年出台的《乡村振兴促进法》以及《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等国家和地方性政策文件,有关县域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正趋于完善,政策合力正在加速形成。县城特色产业发展,必将迎来新的高度,县域招商、县城园区也将迎来爆发。

02

县域经济产业发展现状

农业是发展基础,工业是强县发展支柱。2020年我国县域经济的三产结构为15:40.2:44.8。相比全国而言,县域经济的第三产业占比较低,一、二产占比较高。根据数据显示,县域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约5.9万亿、15.7万亿和17.5万亿,占全国比重分别约76%、42%和32%。一方面,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是强县的发展支柱,2020年百强县二产占比达到50%,较全国平均水平超出,1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受限于区域经济规模和发展前景,县域不具备发展系统性金融商务、总部经济等高端服务业的潜力,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
图2-1 我国县域三次产业结构
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发展引擎。随着全国范围内的产业转型,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也在改善,三产占比逐年提升,二产占比有所下降,且逐渐从简单的工业制造向发展产业集群转变。由于各地资源禀赋和工业基础的不同,发展特色细分主导产业成为县域经济进行差异化竞争的重要出路,我国不少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散落在大大小小的县城里。以百强县为例,晋江的纺织服装产业规模超过千亿,有“中国鞋都”、“中国纺织产业基地”等美称,拥有安踏、特步、七匹狼、鸿星尔克等鞋服龙头企业。
表2-1 部分百强县特色产业一览表(2020)

03

县域经济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发展定位不准,存在盲目嫁接问题
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因地制宜。既要顺从自然环境变化规律,又要尊重人文习惯,发展模式不可能千篇一律。
在南方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大多是以工业产业为主体,以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已经成为江浙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我国内地省份纷纷到江浙县域“取经”,有的县域直接“嫁接”工业产业,“园区经济”迅速兴起。但这种盲目复制沿海县域工业园区的做法也导致诸多“水土不服”问题,比如相同的工业产业重复布局,致使市场竞争力不强,资源能耗大。
(二)产业链后端布局和高价值显化能力不足
基于地方资源禀赋不同,县域经济在以资源为主导的产业原材料规模集聚方面有优势,且不少县域在中间品生产方面也已形成了一定规模。但产业整体仍大多处在产业链前端,以低端价值链为主,产业链精深加工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产品终端布局和价值显化能力不足,缺乏长远发展后劲以及核心竞争优势。
(三)关联产业招商难成规模,市场合力较弱
经过近几年发展,县域经济已逐渐意识到产业链构建的重要性,部分县域在传统资源链条方面逐渐形成规模,但相关产业发展仍不完善。招商引资招什么、怎么招不明确,项目总量偏少、规模偏小,落位项目难以产生集聚效应,难以做到与市场严丝合缝的对接,难以形成明显的产业聚集力和竞争力,产业招引的思维模式、路径打法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04

四维一体,产业“破局”

县域经济要发展,实现精准发力,一要锚定赛道,聚力发展,二要落实规划,剖析策略。产业定位更多是县域区位和资源分析的结果,发展策略则更多针对县城软实力中的招商引资,蓄积发展后劲。县域可聚集“思维、机制、手段、生态”四维一体,实现“破局”发展。
(一)变思维
1.锚定赛道,明确方向
最新的《意见》将县城分成了五大类,其实也总体明确了不同县域的产业发展方向,积弱已久的县域经济,应当正视自身资源基础条件,地方国有企业在产业招引和培育过程中不可盲目地追求大而全、高精端,要尊重区域发展规律,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发力,更容易聚焦发展本地的特色产业,锻造自己最具相对竞争力的“长板”。

案例:安徽定远县抓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及乡村振兴的政策机遇,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依托资源禀赋和群众种养习惯,打造“猪、鹅、虾、草(秸秆)、菌”五大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资源互补、优势互补、共享互利的特色产业体系,走出了一条农业绿色县域经济发展之路。

2.聚力发展,以强带弱
当前我国的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超过2800个,将有限的资源集中配置到那些有优势的县域(大城市周边县城以及专业功能县城),依托区域大循环为县域经济发展引入“外来活水”,匹配“链上资源”,发挥强者的带动作用。

案例:昆山市通过深入融入长三角区域,成功发展小核酸、新型显示等高科技产业,培育出全国首家采用第五套标准登陆科创板的上市企业——泽璟制药。

3.科学谋划,合作求变
县域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更应该用好属地各方资源,可采用“政府+国有企业+龙头企业+社会资本”等多方合作模式,系统谋划县域产业的推进路径。

案例:武汉经开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简称:农发投)坚持用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探索采用“园区+平台”管理体制,推行“政府+平台+企业+农户+银行”项目运行机制,引导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振兴领域,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

(二)创机制
一项新制度的实施,源头在发展需要,关键在顶层设计。实体经济是一座城市的发展根基,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要想切实增强实体经济发展的城市竞争力,迫切需要以有效的新抓手、新打法、新路数,提高产业链韧性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1.“链长”顶格推进
“链长”往往由主官挂帅,主要是“顶格协调”各项工作,其职责为壮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条,突破项目招引,“链长”应当牵头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家学者、社会基金成立产业专班,共同研判产业发展问题,让产业发展与政府政策结合推进。
2.“链主”双招双引
“链主”大部分为主导企业或者叫龙头企业。负责在“双招双引”中撮合上下游,吸引上下游更多在当地落位,也包括共同打造“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路线图。龙头企业首先在行业里有一定影响力,熟悉行业分布,清楚专业的人才、专业的团队、专业的技术、专业的公司分布在全世界哪些地方,促进精准招商。其次,要将更多的话语权给到企业家们,因为企业的声音就是市场的声音,最能让政策精准落位,解决“卡脖子”的问题。
(三)活手段
1.按图招商,“卡位入链”。转变“地毯式招商”为“地图式招商”,这里的“地图式招商”是一整套招商策略的转变,产业招商地图也不是简单的一张图,而应当在“链主”牵头下,基于产业专班认真研讨梳理的上下游产业图谱,将“愿景图”、“引导图”、“布局图”、“作战图” “四图合一”。通过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招商引资“卡位入链”,聚点成链,聚链成群。

案例:青岛在招商中组织“链主”企业梳理在青岛可提供产品(服务)、可采购产品(服务)、拟开展合作企业、建议招引企业等清单,推动链主与链上企业协同发展,对接产业链发展需求。

2.承接产业转移,驻点招商。在人口迁出的背景下,如果县城能融入城市群的重点产业链,利用好中心城市产业和资源的“外溢效应”,那么其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拓宽。区域招商引资,需要抓紧产业转移窗口期,可借助区域之间的发展梯差与互补性,围绕区域产业定位,承接产业转移,全面参与大循环。
在产业溢出的发达地区或产业高度吻合地区,采用驻点招商的方式,招商人员长期留驻,更深入地融入驻地的产业与经济活动,以此获取更多的项目信息,通过积极对接有转移、增设机构、投资意向的企业,为本地招引优质的企业与产业。

案例:平阳县启动驻点双招双引工作,派驻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杭州)、武汉、成渝6个片组驻点,将职责包挂乡镇和城投公司,进行精准招商对接服务,加快推进项目落地建设。

(四)造生态
1.“四链合一”。打造“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和“资本链”四链合一的产业生态。
(1)“产业链”
产业链的“长度”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后劲,一个企业再好,也需要上下游配套。
(2)“创新链”
努力让科技创新成为当前产业的“动力引擎”。从政府的角度来看,第一就是科技创新资金的分配。县域经济的财政实力尤为有限,从一开始,政府的选题就要源于生产企业,然后带着选题去进行专项研讨,让科研创新与生产紧密结合。
(3)“人才链”
通过“招才引智”,吸引各方面的人才。当前,城市人才竞争愈演愈烈,各地悄然兴起“人才集团”新模式,正在成为人才竞争新的“秘密武器”。2021年以来,武汉、广州、芜湖、无锡等城市人才集团先后成立。此前,山东的青岛、潍坊、临沂等地成立了各具特色的人才集团。全国范围内,深圳、福州、长沙、义乌等城市也纷纷成立了人才集团。
(4)“资本链”
有意识地构建“栽大树,育森林”的产业打法,地方城投在通过政府投资基金吸引好的产业项目时,可以通过“以投代补”形成互利共赢,发挥政府和国有资本的引领和带动作用,针对产业链上的重要企业,即使还处在前期的不盈利阶段,在市场资金未进入之时,城投平台要详细研判,针对潜力项目坚定决心领投,弥补市场的一些不足。
2.高效优质的政务服务。精准“放、管、服”,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提升政府对经济管理的水平和能力。部分城投公司可以充分发挥起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纽带作用,做好政务后勤对接、企业全生命周期管理等赋能服务,相关职能部门要发扬“店小二”精神,确保项目有序推进。

当前,无论是政策形势,还是经济环境,都十分严峻。对于地方而言,充分、有效和最大化的发挥城投公司的价值,依然是关键之策。作为地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的核心载体,县级城投公司也应该躬身入局。一方面要加快资源整合推动转型,另一方面更要通过资本运作发挥国有资本规模效益,助力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助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版权声明:欢迎转发[方达咨询]团队原创文章,谢绝转载;本号转载的文章不代表[方达咨询]观点,转载的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

【重磅推荐:首届全国城投高质量发展论坛】

点击链接报名,锁定前100个免费名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