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年第一场旅行的最佳“姿势”是......?| lol创斯坦电台 x imPACKED

imPACKED 2022-06-0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 Author lol创斯坦编辑部


欢迎点击小程序收听播客~


🥳本期嘉宾

INNOVA-STEIN RADIO



妲妮(Dani)
一个热衷于钻研如何科学旅行的普通人imPACKED Travel发起者
以solo自由行、沙发客的形式走过30多个国家、100多座城市之后开始思考旅行的地球向善效应希望通过发声和联结打破人们通往可持续旅行路上的信息障碍与偏见让世界因旅行而改变


📖编辑话

INNOVA-STEIN RADIO

本期编辑


郑园
北京ONE艺术共创项目运营主管1+27研究院 研究员

2020年,瘟疫给全世界带来重创,也让人们放缓脚步,反思自我。就在今年11月,世界知名旅行指南出版商Lonely Planet(《孤独星球》) 发布了“2021年世界最佳旅行目的地榜单”, 以往的“国家”、“地区”与“城市”消失不见、“目的地”的简单概念得到拓宽,取而代之的是“可持续性”“社区发展”“多元化”三个分类。


那么,未来旅行会是怎样的呢?什么才是一种更可持续的旅行方式?我们又该如何重新认识我们生活已久的地方和我们自己呢?是否有一种人人都可以参与的行动呢?

如果你也有这些好奇
也在探索不一样的旅行方式
欢迎和我们聊聊啊

欢迎加入创创社区参与我们的热烈讨论😎

 👇👇👇
「扫码即可加入🙉」

分享听众们的反馈👏👏👏






🎙️本期聊了什么

INNOVA-STEIN RADIO

(摘录)

 

 01 

Dani和她创办的imPACKED Travel

“城市烈人“项目做了什么?


:我叫妲妮,大家好,我是imPACED Travel这个机构的创始人,在此之前的一年半,我一直在一家B Corp1  ‘Smart Air’做社会影响力评估和传播的工作,我在今年2月份的时候发起了这个项目,目的是希望去解决传统的旅游行业给环境和社区带去的一些负面的影响,现在我已经在全职做这件事,目前除了我之外,都是一群志愿者跟我一起在做。

我们去解决不可持续旅游的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通过科普,写很多跟可持续旅行相关议题的文章,用比较轻松的、视觉化比较强的方式跟年轻的受众去沟通。另外一条是研发一些线上工具,赋能大家的短途旅行,比如说城市周边游或者是周末游。我们现在研发出来的是一个小程序imPACKED Go,从吃、买、逛、住4个维度去筛选全国的不同城市的一些在践行可持续理念的去处,可能是一个农场、一个素食餐厅、一个维修铺子,一个菜市场、一个在做非遗文化的博物馆…这些地方所汇集起来的有别于以现有的网红打卡为指标去推荐的城市攻略,更多的是从环境和社会向善两个维度挑选出来的。

欢迎点击小程序进入imPACKED Go

我们做这个事情的方式是在全国招募有相似理念和情怀的人们肉身探店,然后上线到我们的地图上面,这其实就是“城市烈人”项目在做的事。


2020年,imPACKED Travel首次发起的“城市烈人”项目招募到了来自全国10个城市(北京、昆明、上海、广州、成都、深圳、长沙、大理、厦门、杭州)的“烈人”。Dani说“烈人”的意思是说对可持续生活和旅行的热爱是热烈、强烈、激烈的。而我觉得每个”烈人“都像城市里的一团火,共同照亮着可持续城市的未来。目前首轮“探店”已经结束,各个城市的成果「点击👈文字查看」回顾也出炉啦!图为部分“烈人”。图片©imPACKED Travel



园:我觉得这个项目很像个不一样的“大众点评”。特别是在疫情常态化之后,我们的旅行受到了一些阻碍,是不是可以有一种眼光重新发现离我们不远的地方。而且我觉得你们的社群力非常了不得的。


妮:我觉得这个项目会给人很强的使命感……我其实希望把它做成一个有影响力的教育项目。第一次线上集合的时候,“烈人”们并不知道“可持续”不只是找素食餐厅,原来文化也算,原来帮助残障人士就业也算…我给大家做了培训,未来即使他们不做“烈人”了也可以去影响身边的人,去持续地关注“可持续旅行”的议题。


 Dani和“烈人”们线上开会 图片 ©imPACKED Travel



 02 

“可持续旅行”是个什么东东?

Dani从家乡云南之旅中探寻真谛


你觉得什么是可持续旅行?这一波实践之后你的理解是什么?

:由于最近孤独星球他们的一波操作,所以我就这个事情写了一篇文章叫「为什么可持续旅行不光是环保那么简单?」,实际上在我推广这个事情时,发现很多人都会误认为可持续性=生态旅行。其实它是一个长远的、共益的行动路径。我认为,它有4个着力点,分别是环境永续、社会共荣、文化多元,还有经济共荣。有不同的方式去实现,比如基于社区的旅行,强调的是我们要让在地社区参与旅游行业的发展;还有一些土著文化旅行、慢旅行,伦理旅行、负责任旅行、意识旅行……实际上这些只是换了不同的名字,出发点不一样,但它终归是朝向可持续旅行这个大的议题的。


©imPACKED

 

可以聊聊我认识到了可持续旅行之后的一些转变。比如最近这次去云南,我也想重新认识我的家乡。整个旅行过程当中我不产生多余的碳足迹,没有买任何瓶装水,随身带餐具,我做到了。最重要是怎么样真正地融入当地。做前期调研的时候,我就去找那些小村庄,我在糯岗古寨住的民宿,老板赚的钱会用来建当地的一所雨林学堂。


民宿老板超群和他在寨子里建的雨林学堂 图片©Dani


我在云南的旅行有一半都是搭车,有两个好处,一是共享,二是通过这个方式,你可以链接到更深的当地社区。比如我们当时要去西双版纳附近的一个叫曼召的村子去看造傣纸,它整个造纸的过程没有任何化学添加物,煮一种叫构树的树皮,然后把它弄碎,在水里面把纸造出来,它纸是比较粗糙的,主要用途是包云南的普洱茶。


在旅行中拍到的傣纸制作现场 图片©Dani 


我在路上有次搭车还搭到了一个已经退休的国土局的老干部的车,我们说我要去哪个村,他说没问题,我帮你安排。那天晚上我就被邀请加入当地村里的一场晚餐,见了全村的领导,一起吃饭,一起喝酒,一起唱歌。我跟那些村干部们去聊天,才知道他们都不是公务员,月薪也不多,那个村长是我见过的最接地气的村长。饭桌上,村干部们知道村长要离职了,边喝酒边哭。村长是在当地生活20多年了,算是个“当地人”了,离开村子的时候自己骑个电瓶车就走了,我们还以为会有人来接他。


我们在那个地方本来只想待一个下午,结果我们待了两天,非常深度地去了解了这些基层干部们怎么去工作、怎么跟村民之间建立关系。


还有一个让我觉得很幸福的事,我去一个傣族村寨里的寺庙,刚好Ta们在过“开门节”,我进去之后一群穿着傣族服饰的姐姐就围上来,给我们递上了她们做的糯米饭。我参与了Ta们的仪式,还跟一群信小乘佛教的傣族人坐在一起吃饭,男生女生是分开坐的非常有意思。吃完之后还一起跳了舞,整个完全是偶然的一次事件。你珍惜和尊重Ta们的文化,Ta们才有可能真正成为文化的保育者。不然的话,这些精华很快就会消失,就没有了。


开门节,也称“出夏节”,是傣族、布朗族、德昂族、佤族等信奉南传上部座佛教民族的共同节日,时间在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与关门节(入夏节)相对应,源于古代印度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图片©Dani 

饭后,村子里的女人们跳起了舞 图片©Dani 

  

©Dani


:你自己不也是云南人,你在云南生活了多久?


妮:19岁我离开了云南,19岁之前我都没有在云南旅行过,最多在我们州。我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去的大理和丽江,后来就来了北京,反正之前我对自己的家乡了解是挺少的。其实少数民族文化对我而言是非常有魅力的,我的家乡在红河,那里哈尼族和彝族比较多。我身边很多朋友也是少数民族,我看到那些少数民族的服饰,吃的东西我是很亲切的。


我去年在北京一个活动是叫Pitch club,任意一个人去舞台上做5分钟的pitch。现场有很多外国人。我当时的主题是“为什么云南菜是中国最好的菜”,我做了很多Research,还做了PPT,用数据和图表告诉大家云南菜的多样化……过程中发现云南菜真的很厉害,因为东南亚那边给它带来了很多肥沃的饮食文化的土壤。



 03 

在一千多年历史的印尼村落里搭乘旅行这座“时间机器”,在不同文明中反观自身

:突然觉得还有很多种方式描绘我们这种走出去的行动,比如幸福感、真实感,就是我们怎么重新认识生活,怎么重新认识自己…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其实蛮断代的,我们其实不太知道今天所面临的局面是如何发生的,以至于我们更不知道未来是怎么样,前前后后都连不上……也许通过旅行你走到一些地方,能够看到一点点不同时代在发生什么,我觉得是个很有意思的过程。


旅行有点像时间机器。我在印度尼西亚的一个村落里面有跟你类似的一个感受。那个地方有1000多年的历史,整个村没有网络,每天的电也是限时供应的。特别有意思,Ta们是80个人住在一个大建筑里面,然后中间进去一层,所有人都睡在一起,当时我其实一个想法就是Ta们什么时候发生性关系呢?村民跟我说,这里的女生和男生要结婚是由长老定的,长老也会安排Ta们的收成如何分配等等……当时我就在想我们是不是也是这样过来的,我们原来是不是也是这样子的?你会思考很多问题。Ta们的生活真的很简单,我就在想我们今天的生活有必要这么复杂吗?


印尼村落  图片©Dani 


这个村落还有个“进村须知”,里面有一条是外来者不要随意给孩子们糖果。是因为Ta们对于这种工业制作的有很多添加成分的食品格外注意,Ta们不希望这些食品影响到孩子的身体。Ta们吃的食物都是天然的,比如零食可能就是树上的果子晒干的。而且Ta们还规定了你要把你的非有机垃圾带出山,有机的可以做肥料等等。然后它也让你去反思说我们现在吃的都是谁做的?这个东西对我的身体有怎样的影响?食物跟我的关系是什么?你就会想到很多,所以旅行它确实让你反观自己的现实生活。


从山上俯瞰村子  图片©Dani 



 04  

低价竞争、同质化、类士绅化、过度旅游…集约式的旅游行业有怎样的问题?


妮:虽然“可持续”这个词可能太泛,但它的好处是可以包罗万象,因为本身旅行就是很复杂的一个社会行为,你都找不到是谁在控制旅游行业……


:那我们今天聊的这些跟旅游行业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关系?


国内的旅游行业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是在一个低价竞争的状态。那么多古镇的商业街,为什么都长一个样?你去丽江买的东西跟你在江南买到的东西也差不多。文化的趋同太严重了。我觉得就是需求很旺盛,但是行业又没担当,没做到足够好的引领。加之一系列产业链的配套,最后就变成了纯商业的运转。在旅游学上有一个说法是前台和后台,你永远看不到后台,只能接受。然后民俗性的表演很多是不真实的,为了迎合游客而在特定季节出现的。其实国内还是有一些带着好的理念去开发线路和产品,只不过还比较少一些。


再有就是要去中心化,而不是你只有来参加我这个团才能有相应的体验。那种团往往它的成本是很高的,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负担的。那我就在想可不可以“下放”这个权利给到所有人,无论是新的攻略形式还是什么,让可持续运行更加容易,门槛更低。


:对!这是一个重新去想象旅行的过程,在原来那种旅游行业的游戏里,其实是我们放弃了自己主动探索世界的权力,交给旅游运营商。越多的人去交,旅游行业作为一个中心化的权力就越大,它就越来越可以定义这个行业,定义你怎么掏钱消费,越来越有话语权……其实我们现在是一个重新把权力拿回来的过程。它可能确实没有原来那么省心,但你会有更的体验,也不一定会花更多的钱。


妮:对,我觉得你这个解释非常妙。其实有两种,一种是怎么样让那些有能力自由行的人把权力拿回来。还有一种是Ta可能确实是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探索或者Ta确实有些障碍,那就意味着旅游运营商要去开发更合适的路线去很好地去推广这个事情。


园:旅游行业也有一个类士绅化2 或者说中产化的过程。旅游产品是分档的嘛,你只有花费到一定的程度,你才能有体验到比如高端定制旅行这种。但如何让更多人加入到这种更可持续的体验里面来呢?有没有那种普通人也可以负担得起的但又好的产品呢?


我想到一个叫Shift Capital的房地产公司,按说房地产公司应该是士绅化的同谋,但这家公司在美国的一个小镇上开发了共居房,好像是一整栋楼,里面有有比较低廉的房子,绝对是在地居民可以负担得起的。如果你不能再住在原来的地方的话,还可以搬到这里来,继续生活在小镇上。房地产公司还组织了很多社区的活动,这个事情原本好像应该是一个做社区营造的组织在做,但房地产公司承接了这个工作。那么房地产是不是一定具有侵略性?或是要把一个地方连根拔起重头换血?其实不是的。


2019年开始,Shift Capital在费城的肯辛顿(Kensington)街区一条名为J Street的街道上,启动了一项名为“好邻居”(Good Neighbor Program)的住建项目。将这条街上一个名为J-Centrel的大仓库改造成116套混合价格的住宅公寓,面向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其次,在J-Centrel的一楼,有一个将近3万平方英尺的商业空间,其中包括一些零售店、企业家和艺术家的空间,以及为当地企业孵化提供帮助的Smith & Roller 's Idea Factory Lab3 。图片©Shift Capital


为了促进新、老居民间彼此更好的融入,“好邻居项目”动员了这条街上的居民,鼓励他们每月在一个社区组织中志愿工作4小时,并换取不超过100美元的租金折扣。这使得新搬来的居民与老居民共同参与了一项社区营造活动,并有机会进行充分的沟通与情感分享4 。图片©Shift Capital


妮:我还想到另外一个现象,过度旅游。巴塞罗那就是一个过度旅游特别严重的城市,有一段时间当地居民和游客发生了非常激烈的冲突。比如,本地人平时会去的一个非常有生机的菜市场,后来因为大批旅游团的到来变成了销售纪念品的商店了……


©Shutterstock


园:其实这种集约式的旅游行业,它已经让我们普通人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去亲身探索世界了。原本如果旅行者每个人都是自由人的话,Ta没可能所有人一窝蜂去一个地方,甚至出现抢占当地生活空间的状态,但其实这个就是商业集成的结果。


妮:包括邮轮的旅行,它一艘邮轮承载那么多人,一下子就停在了威尼斯的港口,当地空间那么小,怎么可以去承载啊!


威尼斯曾统计过旅游业数据,过往,每年都有3000万人次的游客到访威尼斯。由于生活成本过高,大量当地人从威尼斯“逃离”,致使本地居民人口骤减。2019年初,意大利国会批准了向一日游游客征收最多10欧元的“着陆税”。威尼斯市长表示,新增的“着陆税”将用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及服务。资料来自: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603350  图片©BBC


最近,由于新冠疫情的打击,不少邮轮业相关的工作人员如行李管理员、轮船清洁工以及码头保安人员的生存堪忧。邮轮产业的支持者称,罗马的意大利政府现在必须制订长远的计划——比如设立一个新的停泊站,这样即可以保护城市,也能保证这个区域邮轮产业的未来。

资料来自: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54735188  图片©BBC


如何影响爸妈和不同代际人的旅行观念呢?


园:一方面,我在想我们未来会不会形成我们自己的所谓的旅游行业或者旅游生态?它不再仅仅是行业内的竞争,或者商业上的增长。另外一方面我想到我爸妈,他们可能真的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去抱一个团,对他们来说最经济最划算最放松最省心的一种方法,这样其实又催生了旅游行业的这种发展…我们如何能够影响到他们?


妮:我可以举我爸妈的例子,他们其实前些年也懒得动,而且我们红河州的生态又好,觉得还不如在我自己家门前看。后来逢春节我都带他们出去旅行。我们跟一个澳洲的大叔住在一个airbnb,开始他们会觉得别扭,但后来他们看到了不同的可能性和生活方式,是他们没有体验过的,觉得这样的旅行也很棒。我带他们去柬埔寨,除了看吴哥窟,我们也去社会企业餐厅吃饭,去看当地没有动物参与的戏剧表演,我爸爸坐在我旁边拍手叫绝,他觉得那是他看过的最好看的表演。我觉得它是需要过程和培育的。

带爸妈在菲律宾骑摩托车去看巧克力山 图片©Dani 


和爸妈一起去埃及开罗北部找纸莎草纸的发源地 图片©Dani 


 05 

新冠元年后的旅行,我们如何重新发现本地的折叠空间?

 

园:当下,我们好像很难再去想象一个畅游世界的状态了,你现在又做一个关于旅行的事情,你有什么想法吗?


妮:我反倒觉得这会是一个机会,停下来去看自己在生活的城市,更多的关注周边……


园:对!像北京我已经非常熟悉了,从小长大在这,但通过参与这次烈人的行动,我也重新思考了下我经常去的地方对这个城市来说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比如五金(WUJIN)这种小的艺术空间,可以喝咖啡,还有那种mini早午餐,有很多独立艺术杂志。它在一个胡同的大杂院里,前一阵院子里面的所有人,住户和租客一起商量着把原本杂乱的院子收拾出来了,居住的人可以有地方晾衣服,艺术家还可以在这里表演,我就觉得太妙了。它不是那种浪漫化的美美的,还有钢架在那里搭着,就放了两张凳子。这种东西我们把它记录下来,真的是城市的宝藏。我们今天再翻旅游攻略的时候是不是也有了一些其他的参考。



今年9月初,五金Wujin在院子中举办的一场小型演出 
图片©王楚怡


妮:我一直想做事情其实是拍纪录片,去探讨无论是在城市中还是的长途旅行的可持续性,我觉得会很棒,它的影响力业会比较大。


园:是的,我想到纪录片《明天》。里面就讲了全球范围内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一些自下而上的行动。其实城市烈人们发现的那些地方,相应的组织者也是这样的行动者,然后我相信是这样的。


纪录片「Tomorrow 」(法语:Demain)是由西里尔·迪翁( Cyril Dion)和梅兰妮·洛朗( MélanieLaurent)于2015年执导的纪录片。面对科学家们说的令人担忧的未来,这部电影的特色是不屈服于灾难,从乐观的角度上纪录了在全球范围内十个国家中应对环境和社会挑战的自救举措,包括农业,能源,经济,教育和治理等方面。

资料:https://en.wikipedia.org/wiki/Tomorrow_(2015_film);纪录片官方网站:https://www.tomorrow-documentary.com/ 



 06 

行动者是如何诞生的?星星之火一定要“燎原”才算数吗?



妮:其实你刚刚提到行动者这个词,我自己理解的行动者其实要和某个社会问题具备两种相关性,一种相关性是它可能跟自己的日常有关系,另外一种是发现自己有能力去解决这个事情。一旦满足了这两个条件,我觉得就会有行动者诞生。还有一个点,就是Ta不仅要自己解决这个问题,Ta还要带动身边的人一起行动,有更大的视野去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这是社会行动家或者社会创业家要具备的。


我相当于是从商业跳到社会创新和公益领域,没有任何知识体系,所以当时比较狠地看了很多书,比如《蓝毛衣》(The Blue Sweater)。 


《蓝毛衣》是作者Jacqueline Novogratz的回忆录。小时候,她收到艾德叔叔送的蓝毛衣。11年后,在非洲的卢旺达,一个身穿蓝毛衣的黑人小男孩与她擦肩而过,衣领的标签上,还印着当年她亲手写上去的名字。蓝毛衣辗转经年的飘荡让她明白:地球上每一个人都紧密相连,而我们每个人的行动(或不行动)都会影响到地球另一端我们从未谋面的人。后来,她创立“聪明人基金”,将一种称为“耐心资本”的新型公益投资引入现代慈善中,帮助了成千上万的人自给自足、脱离贫困。资料和图片来自: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6017554/


还有一本叫《如何改变世界》。讲了一个组织和它的创始人如何在全世界去筛选Ta们认为非常有行动力的个体行动者,连续支持他们好多年的一个模式。其实国内的银杏基金会的银杏伙伴计划跟Ta们有点像。背后的逻辑是:认为真正要改变这个世界,就是要靠这一拨人。我支持的是你这个人。


《如何改变世界》讲述了许许多多的卓越个体的故事,民营部门提供了一本“卓越指南”。在美国,一个叫J.B.施莱姆的男人帮助了数以千计的来自抵收入家庭的中学生进入大学。比如,在南非,一个叫维洛尼卡·霍萨的女人发展出一种以家庭为基础的艾滋病病入护理模式,改变了政府的卫生医疗政策。还有美国人彼尔·德雷顿,他创建了一个自愿者基地“阿育王”——资助和支持了这些社会企业家,以及千余个像他们那样的人,将它们的思想威力撒播到了世界各地。资料和图片来自: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780035/


这些人不仅非常聪明,能够看到问题,然后系统化去解决。而且能够坚持,Ta可以10年、20年就做这样一件事情。当时我觉得我永远不会成为那样的人,但是我看到了行动者身上需要具备的特质,这个事情我是记住了。后来我就慢慢的找到了可持续旅行这样的一个议题。我又发现我身边的行动者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心态,就是Vice说的“世界在下沉,青年在狂欢。”有一点拧巴对不对?它就是一个存在。


园:我想起那天在中间美术馆,有一个展览叫“忍不住转身”的展览有个闭幕的论坛,其中有一个女生来自ABC书展,她在现场说了一句话,全场都蛮受触动,意思大概就是星星之火不一定要燎原,或者说星星之火不一定是为了燎原而存在的,这些星星之火的闪烁本身是不是就是有意义的。今天我们也谈到影响力的问题,一个社会创新行动的影响力通常是要从它已经做成了一定的规模的时候再去看待它,看达成了多少的数字或者什么,去看它燎原的程度,但有没有可能换那种眼光,我们重新发现那些正在点燃的星星之火,能够陪伴Ta,一起观察、一起成长?


妮:开始就是成功了!




 07 

长沙城市烈人Phoebe:
老杆秤、菜市场…亲身体验才知道的长沙气质你解锁了吗?


P:我是Phoebe,也可以叫我可心。我是这次长沙的“烈人”,我现在在墨尔本大学读研究生二年级。同时我也在B Corps China(共益企业中国)做品牌传播的实习生,也是机缘巧合下看到了城市烈人的项目,想说为什么长沙不可以成为一个这样可持续的地方,是不是把我的家乡推向榜单,也有助于大家对长沙有个不错的印象的转变?

我出去念书很久了,已经很久没有呆在过长沙了,有时感觉自己把自己放得太高了,把这个城市抛在自己身后了。也想借这次机会好好认识一下长沙。

©Phoebe 


一个叫“吧赫西点”的地方,它是一居住在长沙的德国夫妇为了帮助聋哑人就业而建的一家德国西点店,这一对夫妇其实来长沙有十几年了,真的是从很小的店面做起来的。


2002年,德国人吴正荣(左二)离开了在制药厂的工作,携妻子杜雪慧(左三)来到长沙,契机是和湖南省残联合作的助学项目,帮助更多中国聋哑儿童能够读书和得到康复训练。多年来,夫妇俩一直辗转湖南各地,资助近500名聋哑儿童。2011年,吴正荣盘下一个德国老乡的面包店,从德国请来面点师傅教授聋哑人免费学习手艺,希望Ta们让他们有一技之长,通过自食其力,过上有自信、有尊严的生活。9年间,从“吧赫西点”走出20多位创业和就业的聋哑人士。如今,这家位于湘春巷店西点店经过空间改造,更加温暖明亮了5 。图片©吧赫西点 



Phoebe探店时拍的照片 ©Phoebe



文师傅的“老杆秤”坐落在长沙非常热闹繁华的老太平街上。文师傅毕生都在制秤,店里有小到很迷你的指尖秤,有大到可以称人的秤。其实长沙本来也是一个历史古都,有火药花炮之类的传统工艺制造业,但因种种原因没有保存下来。唯独这个制秤保留下了。它有很多好的寓意,比如称心如意。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电子称大家可能也不需要手工称了,所以它才被当做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下来。


文师傅的“老杆秤“  图片©Phoebe


园:他的人的精神已经完全注入到物质性的东西里了,我们今天在城市里面想要保存各种各样的物质遗产,但其实我们保育的还是人的这种精神性的遗产,这些人其实就是城市的一个最底层的气质,一个灵魂,我觉得有每个城市的性格,可能文师傅就是长沙的一个很都代表性的性格。


P:对是的,长沙有几个词就是“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过得细”都能体现到他身上。


还有南门口菜市场,基本上都是一些长沙本地的小农、小商贩自己家里做的东西拿到市场去卖。这是我外婆最喜欢去逛的一个地方。长沙的城市化很严重,高楼大厦都是一模一样的,但偏偏这个菜市场它就藏匿在长沙很繁华的一块商业区旁边,有一块这么有市井气息的地方。


我们来了解长沙为什么不去看看这些真正的属于长沙市民的地方?我们去在Ta们这里买点自家种的冬瓜、去跟他们聊聊天。我每次去逛就觉得太有趣了,觉得这块地方被保育的太好了!

南门口菜市场上卖各式杂货、蔬菜和现做的葱油粑粑一类的本地小吃  


 08 

广州城市烈人麦麦:老街坊社区里的小店“三剑客”和“向善环”,在烟火气的广州发现可持续的细节

大家好,我是麦麦,我是imPACKED Travel的广州“烈人”,我的工作一直都是以生活方式类的项目为主的,同时也是一位文字工作者,曾在Yoga Journal中文版《瑜伽》杂志担任编辑,同时也是一名持续而规律的瑜伽习练者。最近我离开了杂志,正处于自由职业的身份。


大概是两个月前,我在公司旁边的咖啡店正在写稿子,看到“素食星球”的公众号在帮助“城市烈人”项目招募,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最后要上传一张个人照片,描述是:“请你上传一张你觉得是你的相片”,那一句话挺打动我的,因为是自己真的蛮重要!成为广州“烈人”后,我就先定了吃、逛、买,住4家比较基本的符合可持续准则的店铺,然后跟店主沟通之后,请Ta们向我推荐Ta们认同或喜欢的店主,我形容这个叫做“向善环”


 麦麦(右)探店广州加减木Pinolo永续生活馆  图片©麦麦

  

在广州区庄地铁站附近的犀牛路社区,原本是个不起眼的老街坊社区,但17年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咖啡店叫Lock Chuck Coffee,后来成为我经常去的一家社区咖啡店,这家店坚持使用来自 Irving Farm New York的咖啡豆,一个以绿色购买计划(Green Buying Program)支持小型咖啡农场并与之建立长远合作关系的供应商6


咖啡店的主理人立人叫Chuckster,我们都叫他Chuck,他是一个非常喜欢在纽约跟东京游走的年轻人,我记忆中他曾供职于一家非常有名的电力公司,也算个高材生,但后来他反而更希望用自己的游学经历,去创造一个平台和聚集地,支持在地的非常有创意的年轻艺术家的发展,也提供空间去给艺术家们做展示。你会看到刚放学的小学生会跟随Ta们的家长来喝一杯,还有一些爷爷奶奶也很喜欢这里,店里的人们会用很棒的笑容去迎接客人。


主理人Chuck  图片 ©Lock Chuck Coffee

 ©Lock Chuck Coffee


咖啡店的日常  图片©麦麦


疫情前后,这家咖啡店旁边陆续开了两家可爱的小店,一家是非常友好的古着店,一家个社区小酒馆,短短的一条路上有三个这样的小店仿佛是疫情后新生的感觉。它们是让一个社区有更多的色彩,又不会脱离社区人情的那种感觉,我觉得非常平衡。


古着店 JCY Boutique  图片©麦麦


小酒馆DaySIP是家宠物友好的小店呢  图片©DaySIP


小酒馆和古着点是邻居哦  图片©DaySIP


  小酒馆里用麦秆做的吸管  图片©麦麦


其实广州是一个充满烟火气跟喜欢吃的城市,但最大的可持续的特质莫过于一种可行性,是很多可持续的细节,比如一根麦杆做的吸管、再利用自己故乡的砖瓦做成的空间…虽然在那么务实的广州,大家都不会把可持续放在嘴边,但你会感觉到人们心中的善意。我觉得可持续或者是一些环保、有机的理念不应该成为精英主义或者某种阶层才能去实践的生活方式。imPACKED Travel的“城市烈人”项目就是为每个人找到一种探索城市的意图,用一种新的、向善的眼光去爱惜自己的记忆,创造更多生命体验,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


 1 B Corps (B Corporations的简称,中文译名:共益企业)是由名为”共益实验室”(B Lab)的非营利组织提出,通过共益影响力评估工具(BIA, B Impact Assessment)筛选出一批在社会与环境绩效、透明度,以及责任感方面达到高标准的营利性企业。获得 B Corp™认证的企业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不仅成为世界上最赚钱的企业,更要成为对世界最有价值的企业(Not only BE the best in the world, but the best FOR the world)。

士绅化(Gentrification)一词源自英文中的“gentry”,是中世纪欧洲的一个社会阶级,社会地位仅次于贵族,与中国古代绅士的地位类似。词义指先天条件优越、在较好的环境中成长并获得较高社会地位的人。社会学家卢斯·格拉斯在1964年的文章中首先使用此词,她以伦敦的伊斯林顿为例作了如下描述:“在伦敦,一个又一个的贫苦劳工民区被中产阶级入侵,当那些破落的房舍租约期满后,就摇身变成了高雅而昂贵的大宅…士绅化的过程一旦展开,就只有义无反顾地加速进行;而直至所有原居的劳工阶层居住者都迁出后,整个社区面貌就彻底地改变了。”

3
 资料来自:
https://mp.weixin.qq.com/s/rD3bzOsjd9aqIsh3s5n58w

 4资料来自:

https://mp.weixin.qq.com/s/rD3bzOsjd9aqIsh3s5n58w


5
 资料来自:
https://m.zcool.com.cn/work/ZNDcwMTc1NDQ=.html
http://www.bachs-bakery.com/?q=node/11
https://k.sina.cn/article_2618638282_9c153fca02000vyyp.html?from=news&subch=onews

 6 资料来自:https://irvingfarm.com/


 7 未注明出处的图片均来自网络



✦   ✦✦   ✦✦✦    ✦✦✦✦    ✦✦✦✦✦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 👇👇👇 



imPACKED Travel是一个倡导可持续旅行的社会企业,致力于通过「意识倡导」、「出行工具」、「向善线路」、「KOL孵化」与大家一起探索如何在旅行中更好地在意地球、关心人类。我们相信人人都可以在旅途中给自己和目的地带去正向的影响力,让世界因旅行而改变。

✦   ✦✦   ✦✦✦    ✦✦✦✦    ✦✦✦✦✦

本期延伸阅读✧✧✧:


 为什么可持续旅行不光是环保那么简单?

 你愿意这样旅行吗?

 走过100座城市后,我想为世界写一本影响力旅行指南|王妲妮 • 糖话人物第3位

 共益观察|你也常怀有对“美好城市”的想象么?


 BBC「新冠疫情下的意大利游轮产业:邮轮会回到威尼斯吗?」
 https://www.bbc.com/ukchina/simp/54735188

相关书籍📚✧✧✧

《孤独星球》,2020年12月刊



《旅行的異義 : 一趟揭開旅遊暗黑真相的環球之旅》

 伊莉莎白.貝克(Elizabeth Becker)著 

吳緯疆译

八旗文化,2014年12月出版






往期回顾




1. 我们搞了个“lol创斯坦电台”,约吗?


2. “我21岁,即将清华毕业,却对前路感到焦虑” 

3. 迷茫和焦虑是当代年轻人的底色?

4. “我们到底迷恋城市的什么?”

5. 你理解你的城市吗?

6.  垃圾,一座城市的“照妖镜” 

7.  所以,垃圾分类到底在搞什么?

8.  为什么这两年社会议题的影视作品这么火?

9.  线上买买买的时代,逛市集让我有“活生生”的感觉!

10.  “药玩”,一场精神健康领域的嘉年华

11.  就请叫我艺术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