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写在先生诞辰140周年
今年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日。这样的日子自然又勾起了人们对先生的无限怀念。
一直以来,先生更多是被世人作为“横眉冷对千夫指”、金刚怒目的战士来尊崇的。以匕首投枪的文字对黑暗势力冷嘲热讽,无情地抨击罪恶社会“吃人”的残酷现实,痛打落水狗,一个也不宽恕,是他被描绘给世人最多、最深的印象。这显然是“误读”,把先生给标签化、片面化了。先生固然伟大,但在根本上,他和所有肉身凡胎、感情丰富的饮食男女一样,有着性情的多方面,其中便不乏柔情,不乏温情,只不过世人把他“战士”的一面给过分夸大了,而将其包括柔情在内的多面性给遮盖、淡化了。
先生在《自嘲》诗中,在凛然道出“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坚决之后,紧接着就表达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柔情。虽然后人多把其中的“孺子”解做“人民大众”,但经考证,先生当初做这首自称的“打油诗”时,“孺子”其实是指他当时三岁的孩子海婴。先生曾说过:“我本以绝后顾之忧为目的,而偶失注意,遂有婴儿,念其将来,亦常惆怅,然而事已至此,亦无奈何,长吉诗云:‘己生须己养,荷担出门去’,只得加倍服劳,为孺子牛耳,尚何言哉?”先生本不想要孩子,但因“偶失注意”,于五十高龄有了海婴之后,对孩子钟爱有加,百般呵护,自然而尽情地显示了他作为慈父柔情的一面。
假若对鲁迅先生的作品不是非常了解的话,大概是不会相信他曾写过爱情小说的。先生四十四岁的时候,发表了他唯一的爱情小说《伤逝——涓生的手记》。那年,许广平开始与先生通信,后人推测或许此时的先生对爱情有了许多新的思考和感受,因此小说中当有先生自己的影子、自己的心情。“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小说上来的第一句话便注定了它的凄美主调,字里行间游走着先生忧伤而怅惘的情感,让我们领略着先生对于流逝之爱的感伤柔情。
翻读一下鲁迅先生与许广平的《两地书》,其中的绵绵情话与世间凡俗男女大致无二,多是温情充溢的鸡毛蒜皮之类的碎碎念,从中更是透出了鲁迅先生柔情、甚至俏皮的一面。
除了那些匕首投枪的杂文和揭露、抨击黑暗势力的小说之外,先生还有许多情感洋溢、真情流露的散文佳作,从中我们自然可以更多地感受到先生柔情的一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写道“……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可见,先生是和我们常人一样,对大自然的草木虫鸟满怀着欢喜,享受着童真的乐趣。“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这是先生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一件小事》让我们看到了先生勇于批判自我、直面自我之“小”的真诚。《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倾诉了先生对革命青年的深情追忆。
因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先生才发愿从事文学创作来唤醒民众。“怒其不争”使得先生的文字辛辣、激烈,而在这些文字之后却是他“哀其不幸”的无限同情和深沉醇厚的“大爱”。正如郁达夫所写“在鲁迅的刻薄的表皮上,人是见到他的一张冷冰冰的青脸,可是皮下一层,在那里潮涌至酵的,却正是一腔沸血,一股热情……”
先生与瞿秋白的交往可谓交友佳话。从他俩的深厚友谊中,可以看出先生并非不需要朋友,不善于结交朋友,而是真正了解他的人太少,不能慰藉他深深的寂寞。而瞿秋白理解他,洞悉他的思想和内心,所以先生为之欣然,为之宽慰,亲笔书写“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古联赠与瞿秋白。
先生留于世人的最常见的画像似乎永远是这般样子:头发直竖,眉目凝重,双眼凝视远方,留着浓浓的八字胡,一脸严肃,棱角分明。这般样子显然是与先生金刚怒目的形象相符。这样单一的画像,也是世人“误读”先生的原因之一。在读者眼里,先生似乎就不曾有过笑脸。而在《鲁迅家庭大相簿》的画册中,提供了22张先生难得的“笑脸照片”,让大家看到了他开心的、灿烂的笑容。
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中写过:“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是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先生的侄子周晔在回忆先生晚年放烟花筒的表情,极为生动:“各种绚烂艳丽的花纹和色彩映照在他的脸上,我突然注意到他的脸,表情是那么的慈祥,并且有一种不可形容的快乐,那么的天真烂漫。他的眉毛,他的眼睛,都在欢笑,……他的额上的皱纹,一条条的也都现出欢笑的样子,他整个的脸,是充满了自然与和谐的美。”
看过这些文字,我们自然会对先生重新审视。先生并非永远严肃,性情孤傲,让人不能接近。他同样也是多面的、饱满的人,富有性情,有痛苦也有欢乐,有决绝也有宽厚,有严肃也有笑容,让人觉得可亲可敬,而不是遥不可及。
他用低沉磁性的声音说,拿奸情当爱情的人才卑鄙 | 我是夏始之7
关注二湘空间,“投稿”请点击此链接
,让阅读更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