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安的尾声(三十一)魏武归天。同样都是篡逆,曹操比王莽强在哪里?

握中悬璧 握中悬璧 2022-08-08

历史系列原创号,每周二、五上午10:30准时更新

喜欢的话点击下面名片关注我哦

↓↓↓

为了及时看到我的每一次更新,请点击上方名片「握中悬璧」→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前文在这里

建安的尾声系列目录(1-20章)

建安的尾声(二十一)进位汉中王。刘备称王的利弊得失究竟如何?

建安的尾声(二十二)风起荆襄。关羽北伐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又是否违背了隆中对的策略?

建安的尾声(二十三)樊城之战(上)十年磨一剑,关羽和曹仁究竟是谁先发起进攻?

建安的尾声(二十四)樊城之战(中)襄阳和樊城的防御体系为什么这么厉害?

建安的尾声(二十五)樊城之战(下)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真的是只靠运气吗?

建安的尾声(二十六)四冢之战。关羽为何在水淹七军后陷入强弩之末,从而败给徐晃?

建安的尾声(二十七)魏讽谋反案。揭开一场神秘叛乱的内幕,为何曹操对此事的态度与许昌之乱大不相同?

建安的尾声(二十八)吕蒙袭荆州。糜芳和傅士仁为何会投降?关羽在此事中又该承担什么责任?

建安的尾声(二十九)攻心之计。关羽大军是如何被吕蒙兵不血刃瓦解掉的?

建安的尾声(三十)败走麦城。关羽为何没能逃出升天?只因东吴事先堵死了所有出路。





就在荆州大局已定之后,孙权做了一个举动,他将关羽的首级送给了曹操作为新年礼物。

这个操作是什么目的呢?

我认为基本有两点,第一就是要试图转移仇恨。

孙权偷袭南郡,虽然他有自己的理由,甚至刘备也不是没有理亏的地方,但是在关键一点上,孙权是不占理的,因为当时双方并不是敌对状态,而仍然是同盟关系。

因此无论孙权有任何借口,他都是背叛盟友的不讲道义的一方,所以刘备有无数个理由来讨伐他。

既然如此,刘备的复仇是躲不过了,那就只能早做准备。现在将关羽的首级送给曹操,则可以表明他的偷袭是受曹操之命,或许能让曹操帮他承担部分仇恨。

不过这并不高深,曹操很容易就看穿了,于是以诸侯之礼厚葬关羽,做得天衣无缝,孙权的小伎俩没能奏效。

而第二个原因就是孙权打算以此为曹操献上投名状。因为在送首级的同时,孙权还对曹操称臣,顺带来了个劝进。

孙权一向是最务实不务虚的,表面上自污他是不怎么在意的,只要有实际好处就行了。

现在向曹操示好,绑在他的战车上,可以让刘备不敢轻举妄动。

另一方面,孙权很可能也在算计曹操,如果曹操真的头脑发热打算走出那最后一步,说不定会激起汉朝遗老的反扑,到时候曹魏内部生乱,就没精力干涉他了,而孙权将会得到千载难逢的机会。

孙权在拿下荆州后非常膨胀,当年周瑜提出的两分天下的计划再次浮上他的心头,本来就对刘备夺取益州耿耿于怀的孙权产生了趁大胜之余威一举消灭对手的想法,所以自然要想办法牵制曹操。

后权破关羽,欲进图蜀,拜泰汉中太守、奋威将军,封陵阳侯。(三国志吴书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第十)

瞧,孙权连周泰这个汉中太守都任命好了,就差巴郡太守和蜀郡太守了。

当然孙权这就有点想得太多了,他远不具备夺取益州的实力,而这个计划最终也没有付诸行动。

同时曹操也没上他的当,反而把他的阴谋当笑话跟众臣讲出来了。不过曹操倒也不能没点表示,毕竟孙权算是盟友,也帮了大忙。

于是曹操给孙权封了一系列头衔,有骠骑将军、假节、领、荆州牧、南昌侯,也算是投桃报李了。

从215年逍遥津之战和瓦口之战开始,曹孙刘三家在上千里的广阔区域上连番激战,到此为止,历时四年多的三国争锋才算暂时告一段落,三方逐渐进入一个短暂的平静期。

见局势稳定下来,魏国群臣以夏侯惇、桓阶和陈群为首又开始劝进,不过曹操仍没有答应,表示自己只想做周文王。

这倒不是曹操故意去玩那套“三辞三让”的把戏,而是他的真实想法。

曹操三分天下有其二不假,但毕竟还有两个他难以消灭的强大势力存在。再加上之前这一年他在军事上连遭败绩,且内乱频频,曹操实在不具备称帝的客观条件。

而另一方面就是自己的寿数将近,他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

改朝换代,自己是来不及了,剩下的事就交给后人吧。

我之前在分析司马懿的时候曾提过,每个历史人物都是复杂的而不是单一的,因此在评价他们的时候不能因为其某种行为就贴上单一的标签,这是不公正的。对曹操来说也是如此。

淮南三叛(七)司马懿之死

诚然,曹操在掌握大权后排除异己,蔑视皇权,有明显的不臣之心,但他对于维护国家的稳定和重建国家秩序还是有着积极的作用的。

别的不说,单看曹操在平定北方过程中消灭的二袁势力,他们与曹操相比无疑是更明显的篡逆。在治国理政手段上也不如曹操。

所以说,曹操对于国家至少可以说是有功有过的,而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篡国之贼。

后世多用“操莽”将曹操和王莽并称,其实这是不公平的。

二者虽然同样是篡,但曹操是引导国家由乱入治,而王莽则恰恰相反,他亲手打碎了一个盛世。我想孰优孰劣自不必多说。

既然说到曹操在维护国家稳定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那么就不得不提他的治国理念。

曹操的治国理念主要体现在用人标准和理论基础两方面。

首先用人标准的核心要义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

在治理盛世和治理乱世的时候采用不同的方法,国家安定就取材取德,发生动乱就用人惟才。当然这里的盛世也是相对而言的。

不过话说回来,在曹操所用的人中,大多还是德才兼备的,真正像郗虑那样有才无德的人还是很少的。

因此曹操的用人观是没有问题的,他虽然推崇唯才是举,但那只是一个宣传口号,并非完全不重德行。

比方说相比德才兼备的夏侯惇和曹仁,曹操就不怎么喜欢德行较差的曹洪。

再看他的理论基础,后世大多认为曹操崇尚法家思想,根据就是陈寿给他的那个评价。

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其实这个结论并不太全面,曹操崇尚法家不假,但他并非只用法家思想治国,而是儒法并用。虽然他不像那些豪门大族出身的人一样自幼学习家传儒学经典,但他仍然对儒学中有益的部分加以利用。

曹操早年间有一次被牵连免官,后来他靠擅长明经古学才东山再起,被朝廷任命为议郎,这说明他其实对儒学有很深的造诣。

另一方面,曹操在屯田一事上也体现出部分儒家理念。

比如他采用枣祗的分田之术,根据实际收获量按一定比例分成,这就提高了农民的主观能动性,也让他们到手的粮食更多。这其实是一种强民的手段。

然而法家思想却不是如此,因为法家讲究弱民、贫民,只要老百姓饿不死就行了,在此基础上要榨干他们的一切。

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故民富而不用,则使民以食出,各必有力,则农不偷。(商君书)

另外,曹操在担任济南相期间下令禁止过度祭祀,这也有强民之功。

因此可以说曹操治国是以儒为本,以法为用,儒学反而是基础。

相比其他大多数军阀而言,曹操治国确实算是汉末黑暗中的一束亮光。我们在抨击他图谋篡逆的同时,也不能忘了他做出的贡献。

不过此时曹操已经时日无多,他躺在病榻上,回想着自己那波澜壮阔的一生。

不久前当他身体还可以的时候,特意让人修缮了洛阳北部尉的官署,弄得比以前更加气派,只因为这里就是他一生功业的起点,很有纪念意义。

当年曹操初举孝廉入仕,担任洛阳北部尉,这一晃已经四十多年过去了。

当年那个行侠仗义、放荡不羁的富贵公子,后来没有变成战功赫赫的征西将军,而是成了世人眼中意图谋朝篡位的奸诈权臣。

但当初的曹操却不是如此。

他是当年洛阳城里,那个不畏强权的热血青年。

他是起兵陈留时,立志为国除奸的忠臣良将。

然而残酷的现实打破了他的梦想,衰微至极形同傀儡的皇室和胸无大志各怀鬼胎的诸侯让他彻底失望,他明白汉室已不可复兴,自己必须另寻他途。

争锋兖州时的危机四伏,鏖兵官渡时的烽火连天,会猎赤壁时的意气风发,撤离汉中时的低落消沉,这一幕幕不断浮现在眼前。

曹操一生经历了太多,如今他总领朝政,手握大权,连皇帝都要匍匐在他面前瑟瑟发抖,可他的初心依然未改。他只想亲手结束这乱世,让天下重归太平。

或许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他的一些手段值得诟病,但他的最终目标则是应该肯定的,否则也不会有像荀令君这般大才为他所用。

如此格局,曹操强过王莽之流甚矣。

陈寿评价曹操乃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实在是非常中肯的。

汉末三国本就是个英才辈出的年代,各路人杰同场竞技,若想从中脱颖而出,其难度在众多乱世中是数一数二的。

曹操虽然最终没能完成一统天下的夙愿,但这只能说他是生不逢时,却并不影响他的雄才大略。而曹操在忠孝节义方面的欠缺也不能掩盖他的丰功伟绩。

弥留之际,曹操下了最后一道命令:天下尚未安定,不宜遵循古代旧制。下葬后即除去丧服。凡是带兵在外之将,皆不可离开驻守之地。上下官吏应各尽其职。装殓随身衣物即可,不要以珍宝陪葬。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庚子,魏武帝曹操崩于洛阳。

新的时代就要开始了。

三国名将系列在这里


三国名将系列目录


淮南三叛系列在这里


淮南三叛系列目录


希望与作者进行讨论的话请加入读者交流群,公众号后台私信联系即可。


喜欢的话请关注我的公众号,长期更新


觉得文章还可以的话,请帮点在看吧。


您的支持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