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安的尾声(三十三)曹丕即位。曹魏的权力交接并非一帆风顺,曹彰野心勃勃,青州兵险生大乱。

握中悬璧 握中悬璧 2022-08-08

历史系列原创号,每周二、五上午10:30准时更新

喜欢的话点击下面名片关注我哦

↓↓↓

为了及时看到我的每一次更新,请点击上方名片「握中悬璧」→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前文在这里

建安的尾声系列目录(1-20章)

建安的尾声(二十一)进位汉中王。刘备称王的利弊得失究竟如何?

建安的尾声(二十二)风起荆襄。关羽北伐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又是否违背了隆中对的策略?

建安的尾声(二十三)樊城之战(上)十年磨一剑,关羽和曹仁究竟是谁先发起进攻?

建安的尾声(二十四)樊城之战(中)襄阳和樊城的防御体系为什么这么厉害?

建安的尾声(二十五)樊城之战(下)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真的是只靠运气吗?

建安的尾声(二十六)四冢之战。关羽为何在水淹七军后陷入强弩之末,从而败给徐晃?

建安的尾声(二十七)魏讽谋反案。揭开一场神秘叛乱的内幕,为何曹操对此事的态度与许昌之乱大不相同?

建安的尾声(二十八)吕蒙袭荆州。糜芳和傅士仁为何会投降?关羽在此事中又该承担什么责任?

建安的尾声(二十九)攻心之计。关羽大军是如何被吕蒙兵不血刃瓦解掉的?

建安的尾声(三十)败走麦城。关羽为何没能逃出升天?只因东吴事先堵死了所有出路。

建安的尾声(三十一)魏武归天。同样都是篡逆,曹操比王莽强在哪里?

建安的尾声(三十二)刘封之死。咎由自取还是含冤而终?关于刘封悲剧结局的详细剖析。




220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因为这一年有三个年号。

其中正月的前半是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后半到十月是延康元年,而从十月后半到年底则是黄初元年。

虽然我们这个系列叫做建安的尾声,但我的初衷还是想把汉魏禅代这个过程写清楚的,因此延康元年这十个月所发生的事也有必要交代一下。

220年正月曹操去世后,建安这个年号也随他作古了,大汉迎来了最后一个年号延康。

不过关于这个改元的具体时间,三国志和后汉书却产生了分歧。

按三国志记载,改元延康的时间为正月。

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元年二月壬戌,以大中大夫贾诩为太尉,御史大夫华歆为相国,大理王朗为御史大夫。(三国志魏书魏书文帝纪第二)

而按照后汉书的记载,改元延康的时间为三月。

三月,改元延康。(后汉书孝献帝纪)

究竟哪个才是正确的,两本史书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呢?

我认为三国志的记录更为可靠,而后汉书将时间加以修改可能代表了作者的一些个人立场。

汉献帝共有五个年号,分别是永汉、初平、兴平、建安和延康,这五个年号有着不同的意义。

第一个年号永汉是189年九月到12月短暂使用的,董卓扶植汉献帝上台后改元永汉。

不过到年底的时候,董卓下令废除除了永汉以外,少帝刘辩使用过的光熹和昭宁两个年号,直接恢复了汉灵帝的中平这一年号。

这其中可能有两个意思,第一就是董卓要否认刘辩的合法性,突出他所立的刘协的合法性。

而第二点则是顺应新君登基后第二年才改元这一传统,如果不这么做,按当时的观念是会被批判的。

比如刘禅在刘备去世的当年就把章武三年改为建兴元年,结果遭到了批评。

刘备卒,刘禅即位,未葬,亦未逾月,而改元为建兴,此言之不从也。礼,国君即位逾年而后改元者,缘臣子之心不忍一年而有二君。今可谓亟而不知礼义矣。(晋书五行志)

正因如此,董卓才恢复了汉灵帝的年号,因为189年直到四月,年号都是中平。

但是转过年来,董卓就不用有这么多顾忌了,他开始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用了新的年号初平。

之后的年号兴平和建安大概对应着李傕和曹操掌控中央的时代,那么轮到曹丕执政的时候,改一个新的年号就很正常了。

至于为什么不等到下一年,应该是他已经迫不及待了,毕竟这一年还没过完禅代就完成了。

而后汉书把时间改为三月,我想可能是因为作者尊崇汉室,希望突出这次改元并非是曹丕的意思,而是汉献帝自己的意思,比如曹操死后即将迎来新时代等等。

当然,这种说法最终还是站不住脚的,而且资治通鉴也采用了三国志的说法,将改元延康的时间确定在了正月。

不过在改元之前,曹丕还有更重要的事做,虽然他早被曹操立为魏太子,但这并不表明他的权力之路就是一帆风顺的,相反,此时的朝中正暗流涌动。

曹丕若想顺利继承曹操的丞相和魏王头衔,必须要经过一番考验。

当曹丕刚听说曹操的死讯时,一时还没有心理准备,只是哭个不停,可能是这些年演戏演习惯了。

这时候司马孚及时出来把他点醒了,他说:“您是国家储君,当务之急是要稳定局面,没时间做那些无意义的匹夫之孝。”曹丕闻言顿时醒悟。

点醒了曹丕后,司马孚又出去把那些只会哭的大臣骂了一通,这才把秩序稳定下来。

这时又有人提出,如果太子在邺城即位,那就名不正言不顺了,因为不去洛阳就得不到汉献帝的诏令。

这确实是个问题,因为曹操是在洛阳病逝的,而此时曹丕却不在那里,而是留守在千里之外的邺城。

另一方面,守在曹操身边的却是身份敏感的曹植,如果有野心家利用这个机会做文章,那后果不堪设想。

此时曹丕呆在邺城,这里算是他的大本营,因此他是安全的。但如果他要前往洛阳即位的话,离开了自己的根据地后,一切就难说了。

要知道曹植虽然在争储中失败,但他并没有被彻底打压,他依然有支持者,其中能量最大的可以说就是曹彰了。

之前曹彰奉命留守长安,他手下是有兵的。而曹操在病重的时候又召他去洛阳,虽然不知道曹操跟他到底说了什么,但是按照曹彰后来的行为,他肯定是不服曹丕的。

如果曹丕贸然前往洛阳的话,被曹彰半路截杀也并非不可能,因此必须要加以防备。

这一点陈矫看得很透彻,他干脆把这件事挑明说了,直接指出曹彰和曹植可能产生的威胁,正因为如此才需要特事特办,不能拘泥于流程。

这件事定下来后,一天之内就把所有礼仪都完成了,第二天又以王后的名义策立曹丕继位魏王,从而率先占据了大义名分。

不过这件事却还不算完,因为按照正常流程,还必须得给先帝下葬才行,这才算是新君即位的一套完整流程。

可如今曹操的尸体还在洛阳,于是就必须先把他的灵柩送回来。

不过在此之前,曹彰就率先发难了。

或许他此时还不知道曹丕已经在邺城即位了,于是他刚一到洛阳,就立刻去见曹植,随后提出:“父王召我来此,就是为了拥立你即位。”

当然,这毫无疑问都是他信口胡说的。曹操去世前还在有条不紊地做着各项安排,当时他的头脑非常清醒,不可能做出这种会引发动乱的决定。

不过面对这个诱惑,曹植却也没有答应,这不光是因为曹植并不想制造动乱,而且还因为他也不敢完全相信曹彰。

之前曹植的心腹杨修被杀时,其中就有一项罪名是诽谤曹彰。

按照这条记录的出处续汉书的记载,杨修诽谤曹彰的时候是和曹植在一起的,当时二人一起在司马门醉驾。

《续汉书》曰:人有白修与临淄侯曹植饮醉共载,从司马门出,谤讪鄢陵侯章。太祖闻之大怒,故遂收杀之。

毕竟酒后吐真言,因此这说明曹植其实背后也在防备曹彰,两人所谓的友谊很可能也是塑料友谊。

总地来看,曹植和曹彰很可能只是表面结盟,实际是一个互相提防互相利用的状态。

这样一来,我们甚至可以推测,曹彰或许也有着不小的野心,拥立曹植只是个幌子,为的是以他的名义对付曹丕。如果真能打倒曹丕,他大概率也会把失去利用价值曹植一脚踢开。

而曹植这么聪明的人,很可能也已经看透了他的想法,不愿被他利用,因此才会对这看似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一口拒绝。

一看这样不行,曹彰只好另寻他途,于是他找到了主持曹操丧礼的贾逵,问他玉玺在哪。

曹彰这样做,其实已经充分暴露他的野心了,如果玉玺到他手里,说不定就要矫诏谋反了。不过这却吓不住贾逵,曹操让他主持此事自然是有道理的。

就在曹彰来洛阳之前,贾逵已经凭他的智慧解决了两个难题了。

当初曹操刚刚去世的时候,很多人提议为了避免人心骚动生出乱子,应该秘不发丧。

这就有点异想天开了,这么大的事,怎么可能瞒得住,至少曹彰已经知道了。另外,如果曹操有密不发丧的想法,他肯定会提前有所交待。

贾逵自然没有采纳这种不切实际的主张,与其等消息自行泄露出去,还不如公开以后早做准备,于是依旧正常发丧。

不过曹操去世的消息传出去后,却发生了一件很严重的事,让局面更加复杂起来,这是贾逵始料未及的。

当时青州兵和臧霸的一支部队竟然未经许可,大张旗鼓地离开洛阳走掉了。

这件事非同小可,甚至可以说是兵变也不为过。

臧霸的部队还好说,但青州兵的威胁很大,这支部队一向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当初曹操和吕布争夺兖州时,就是因为青州兵被吕布骑兵击溃导致全军溃败。

后来讨伐张绣的宛城之战时,青州兵竟然在乱军中劫掠自己人。

由此可见,青州兵并非传统印象中的精锐之师,而是一支战斗力较差且军纪涣散的部队。

这次如果不加以约束,一路上难保会闹出多大事。

于是贾逵提出不宜强硬镇压,而应该安抚,一路上粮草也要供给好,此外还特意公开发表了一篇檄文以安其心。

现在毕竟是非常时期,能不生乱就不要生乱,等以后局面稳定了,自然有的是秋后算账的机会。

可是连续解决了两个难题后,曹彰又开始闹事了。面对咄咄逼人的曹彰,贾逵丝毫不惧。

可当时贾逵只是个小小的谏议大夫,他凭什么和曹彰针锋相对呢?

原来贾逵并不是一个人,他还有一个好帮手,那就是夏侯尚。

太祖善之,拜谏议大夫,与夏侯尚并掌军计。(三国志魏书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第十五)

夏侯尚的身份不一般,他是宗室,也是曹丕的心腹,他背后不光有曹丕,还有其他宗室成员。

其实曹彰跟夏侯尚也是有交情的,两年前二人曾一同平定过代郡乌丸的叛乱。

不过夏侯尚终究跟曹丕关系更好,于是他选择和贾逵并肩作战。这证明至少大部分宗室都不会站在曹彰一边。

有了这个底气,贾逵义正言辞地说:“太子在邺城,国家自有储君,玉玺之事君侯无须过问。”

曹彰一看这架势,自己要是一意孤行,恐怕得众叛亲离,所以也就怂了,于是曹丕顺利承继大位的所有障碍都被扫除。

现在最后一件事就是送曹操灵柩返回邺城下葬了,这是一件几乎白送的功劳,曹丕决定把这件功劳给自己最信任的人。

首先两个人选是司马懿和夏侯尚,这两位就不多说了,都是曹丕的心腹。

而第三个人就是之前立下大功的贾逵,曹丕为了表彰他的忠诚和机智,将这件功劳给了他。

完成此事后,贾逵没过多久就被任命为魏郡太守,从六百石升到两千石,可以说是火箭般的蹿升,从此他开始平步青云。

与此同时,华歆带着汉献帝的诏书来到邺城,并将丞相和魏王的印玺交给曹丕,至此,曹魏的权力交接终于顺利完成。

220年正月,曹魏内部围绕着权力交接一事发生了许多波折,这一个月风波诡谲,危机重重,并非传统印象中那么平淡。

而曹丕在坐稳了魏王之位后,也终于可以开始着手准备他的终极大事了。


三国名将系列在这里


三国名将系列目录


淮南三叛系列在这里


淮南三叛系列目录


希望与作者进行讨论的话请加入读者交流群,公众号后台私信联系即可。


喜欢的话请关注我的公众号,长期更新


觉得文章还可以的话,请帮点在看吧。


您的支持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