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部宏观 | 2024年美国劳动力市场:更贴近周期

边泉水 杨一凡 边泉水经济研究 2024-06-16

  // 核心结论  

一、回顾2023年,我们对劳动力市场的总体判断相对正确。具体来看:1)总量确实是在持续放缓。新增非农总量3个月移动平均从2023年1月的33.4万人下降至12月的16.5万人。2)供需缺口弥合,劳动力市场供需进入一个新的平台。2023年的11月份职位空缺与失业人数之比维持在1.4,考虑到疫情之后的长期结构性因素,或表明当前劳动力市场供需比已经基本接近2019年1.2的平均值。3)失业率和自然失业率的缺口收窄,通胀螺旋得到改善。失业率和自然失业率的缺口从2022年12月的0.93 回落至2023年12月的0.72,叠加2022年高基数影响,2023年平均时薪同比增速不断回落。但是从节奏细节上来看,仍有两个预期差。第一个为需求侧放缓低于预期。财政对居民资产负债表的提振超预期,叠加美国科技进步对生产效率也带来明显的正面影响,这就导致美国企业每小时的产量在2022年3季度之后反而出现小幅上行。第二个为新增就业人数减少,和失业率的不匹配略超预期。2023年新增就业总量下行,但失业率却迟迟未出现上行拐点。

二、当前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劳动参与率下行的结构性因素减弱,更多的是受到周期的影响。2022年净移民数量已经上行到近100万人,或意味着疫情之后的疤痕效应减退。但是劳动参与率并未回到疫情前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周期性的因素,即疫情相关的财政支持力度较大,拖累了劳动参与率的修复。从供给端来看,之前的“劳动力囤积”现象逐步散退。劳动力市场前期囤积现象基本在2023年明显好转,具体对应工作时间并未再进一步减少、劳动力短缺率有所回落。贝弗里奇曲线向外移,不仅是因为找到合适技能员工挑战加剧,也或表明不同部门在疫情后供需已经重新完成分配。这种未被满足的需求可能存在的解释:寻找工作的人依旧回避劳动需求较高的行业,而增加了数字化需求较高的岗位。这也导致不同行业的职位空缺率表现较疫情前更加分化。
三、预计2024年美国非农将更贴近周期表现。美国软着陆概率上行,或意味着劳动力市场总量即使放缓,也有所支撑。居民消费放缓趋势不变,但随着制造业或已进入到补库周期,叠加美国房地产回暖,这也许意味着即使服务生产部门新增就业放缓,但商品生产部门新增就业得到支撑。就业意愿缺口基本修复下,劳动参与率可能会维持弱震荡下行格局。随着基本面的放缓、换工作的难度加大,25-54岁的劳动力参与率已经逐步见顶回落,或表明整体的劳动力参与率上限已现。综合来看,货币政策决定劳动力市场表现的下限。当前市场预计2024年降息6次,若降息预期有望兑现,劳动力市场则全年保持较强的韧性。风险提示: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超预期,海外地缘政治风险超预期。

正文

回顾对2023年劳动力市场的判断
我们在《2023年美国劳动力市场:“花无百日红”》提出了对2023年劳动力市场判断的四个特点:1)2023年全年新增就业总量持续放缓,但失业率的快速上行将同步货币政策接近降息之际。2)劳动市场供需趋于平衡。3)2022年出现明显的“菲利普斯曲线报复”,预计2023年劳动力市场降温有望带动通胀回落。4)失业率和自然失业率的缺口之差回落表明薪资-通胀螺旋会得到一定的改善。5)资产价格的核心定价逐步向劳动力市场倾斜。
回顾2023年,我们对劳动力市场的总体判断相对正确。具体来看,新增非农总量确实是在持续放缓。数据显示,新增非农总量3个月移动平均从2023年1月的33.4万人下降至12月的16.5万人。失业率维持在3.7%的低位,即使加息周期结束确认,但是当前对于降息预期仍存分歧。供需缺口弥合,劳动力市场供需进入一个新的平台。2023年11月份的职位空缺与失业人数之比维持在1.4,考虑到疫情之后的长期结构性因素,或表明当前劳动力市场供需比已经基本接近2019年1.2的平均值。另外,目前裁员意愿相对可控,但相信能找到更好工作的信心也在减弱,劳动力市场短期进入到了一个新平台。失业率和自然失业率的缺口收窄,通胀螺旋得到改善。数据显示,失业率和自然失业率的缺口从2022年12月的0.93 回落至2023年12月的0.72,叠加2022年高基数影响,2023年平均时薪同比增速不断回落。

但是从节奏细节上来看,仍有两个预期差。第一个为需求侧放缓低于预期。在2022年年底的时候,市场普遍预计2023年美国衰退的概率较大,但是财政对居民资产负债表的提振超预期,叠加美国科技进步对生产效率也带来明显的正面影响,带动经济出现了一轮小复苏,这就导致美国企业每小时的产量在2022年3季度之后反而出现小幅上行。第二个为新增就业人数减少,和失业率的不匹配略超预期。虽然我们在之前的报告提到“Long-Covid”影响下,劳动参与率的中枢下行,能够填补职位空缺的供应的人员减少,拉低失业人数,使得失业率在2023年很难看到大幅攀升。但从历史来看,3个月移动平均新增就业大幅下行,失业率在低位震荡后便开始攀升。对标2023年,新增就业总量下行,但是失业率却迟迟未出现上行拐点。

当前劳动力市场的特征
经过2023年之后,我们重新判断美国劳动力市场的最新特征:1)劳动参与率下行的结构性因素减弱,更多的是受到周期的影响。2)从供给端来看,之前的“劳动力囤积”逐步散退。3)贝弗里奇曲线向外移动,不同部门重新分配劳动额或已定型。
劳动参与率下行的结构性因素减弱,更多的是受到周期的影响。自疫情以来,美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低于2010年代,除了疫情带来的超额死亡,移民数量的减少也是部分因素。川普以抗疫为理由颁布的第42条移民禁令,导致入境移民大幅减少。从数据上来看,2020年和2021年美国净移民数量分别为67.6和56.2万人,远低于2010年的平均水平。拜登上任后,放松对边境的管控,2022年净移民数量已经上行到近100万人,或意味着疫情之后的疤痕效应减退。但是劳动参与率并未回到疫情前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周期性的因素,即疫情相关的财政支持力度较大,拖累了劳动参与率的修复。

从供给端来看,之前的“劳动力囤积”现象逐步散退。疫情后,供应链的中断、消费场景的约束导致部分行业招聘困难加剧,这就促使企业更愿意增加劳动力作为预防措施来应对,与此相呼应的则是“工作时间减少、劳动短缺率上行”。从数据来看,美国平均每周工时从2021年年底的34.8小时回落到了2022年年底的34.4小时,而在2023年则维持在34.3-34.4小时之间。另外,代表劳动力市场短缺的劳动力短缺率(就业率+职位空缺率-劳动参与率)也从2022年年底的4.6%回落至2023年年底2.9%的水平,虽然仍然高于2019年平均水平的2.2%,但是考虑到本轮美国GDP更快地恢复到新冠疫情前的水平,或意味着劳动力短缺率中枢有所拉升(同理对应职位空缺与失业之比),而劳动力市场前期囤积现象基本在2023年明显好转。

贝弗里奇曲线向外移,不仅是因为找到合适技能员工挑战加剧,也或表明不同部门在疫情后供需已经重新完成分配。从贝弗里奇曲线来看,失业率和职位空缺率依然较疫情之前的位置外扩,这种未被满足的需求可能存在的解释:寻找工作的人依旧回避劳动需求较高的行业,而增加了数字化需求较高的岗位。根据彭博提供的数据来看,2022年美国提交了500多万份新的商业申请,比疫情前的水平增长42%,不仅对美国创新能力和生产力形成提振,也加速了电子商务平台的形成,进而对信息技术和运输物流人员的需求。从公布的数据来看,休闲、酒店业和其他服务业的非农就业人数依然低于疫情前的趋势,而运输仓储业在2023年就业总人数已经持平于疫情前趋势,信息业在2022年需求后大幅攀升后在2023年回归均值。

这也导致不同行业的职位空缺率表现较疫情前更加分化。休闲住宿业的职位空缺率在2023年11月为6.4%,高于2018-2019年平均的5.7%,而信息业的职位空缺率在2023年11月为4.4%,已经低于2018-2019年平均的4.7%。同理,贸易、运输和公用事业的职位空缺率在2023年11月为4.2%,低于2018-2019年平均的4.8%。

预计2024年美国非农将更贴近周期表现

美国经济短期软着陆概率上行,表明劳动力市场总量即使放缓,也有所支撑。2023年第四季度美国实际GDP按年率计算增长3.3%,其中个人消费支出增长2.8%,反映企业投资状况的非住宅类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往后看,居民消费放缓趋势不变,2023年的信用卡支出较2022年有所增加,且还款周期和拖欠率都在上升,个人储蓄率也远低于疫情前水平,叠加通胀下行斜率放缓,或意味着居民的实际可支配支出将有所减速。但是另一方面,制造业或已进入到补库周期,叠加美国房地产供给受限,30年固定抵押贷款利率的回落将带动住房销售出现回暖,这或意味着即使服务生产部门新增就业放缓,但商品生产部门新增就业得到支撑,短期形成部分对冲。

在就业意愿缺口基本修复下,劳动参与率可能会维持弱震荡格局。由于就业机会多样化、以及强劲的工资增长,劳动力市场主力军——即25-54岁的劳动人群,参与率2023年年初已经达到疫情前的水平,并在2023年9月达到83.5%的历史高位。之后随着基本面的放缓、换工作的难度加大,25-54岁的劳动力参与率已经逐步见顶回落,或表明整体的劳动力参与率上限已现。综合来看,货币政策决定劳动力市场表现的下限。市场预计2024年降息6次,若降息预期有望兑现,劳动力市场则全年保持较强的韧性。

风险提示

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超预期,海外地缘政治风险超预期。


深度报告汇总

【修复式增长系列报告】

20231103-东风渐起:修复式增长进行时——2024年度宏观经济展望

20230913-复苏还是修复?——当前经济修复式增长下的政策选择与市场判断

20230913-惯性:再论经济修复式增长的四个特征

20230913-调整:郑州地产优化政策效果待观察——三论中国经济修复式增长

20230913-定力:为什么年内总量政策力度有限?——四论中国经济修复式增长

20230913-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距离2.5%还有多远?——五论中国经济修复式增长

20230430-回归常态:中国经济修复式增长进入下半场——2023年宏观中期策略报告

【政策解读】

20231213-在短期和中长期目标间寻找新的平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

20231208-以进促稳,先立后破——12月政治局会议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瞻

20231101-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释放的六大信号

【房地产系列】

20230918-近期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有什么新变化?——“认房不认贷”全面落地后的五个问题

20230818-调整:郑州地产优化政策效果待观察——三论中国经济修复式增长

20230730-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政治局会议后的地产政策优化路径

20230728-后地产时代经济转型靠什么?——日本经验启示录

20230321-地产修复能持续多久?

20230213-二手房市场回暖意味着什么?

20221220-2023年地产修复的空间有多大?

20221128-房地产业新模式:德国模式还是新加坡模式?

20220912-地产景气修复的三条线索

【三大工程系列】

20231208-城中村改造:几个关键问题——中观景气月报(2023年11月)

20231203-城中村改造:政策定位、模式详解与规模测算——城中村改造系列专题报告(一)

【大类资产配置系列】

20231123-政府加杠杆后资产价格如何演绎?

20230904-A股是不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复盘过去20年A股行情背后的宏观驱动因素(上篇)

20230904-A股是不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复盘过去20年A股行情背后的宏观驱动因素(下篇)

20230828-商品和股市走势为何分化?

20230816-如何解释股汇背离的异象?——基于印度、日本和中国视角

20230718-美股十年大牛市的“因”与“果”——疫情前后美股上涨的逻辑发生哪些变化?

20220804-加息顶点与衰退起点:通胀和资产价格如何演绎?

【汇率系列】

20231122-人民币汇率重回中间价

20231009-重回双向波动——2024年人民币汇率展望

20230825-贬值:YCC调整后关于日元的迷惑

20220909-从人民币贬值“路径”看未来“方向”

【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系列专题】

20221130-如何理解新型举国体制?——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系列专题之四

20221128-房地产业新模式:德国模式还是新加坡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系列专题之三

20221020-如何从经济层面理解国家安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系列专题之二

20221013-新发展理念的内涵及投资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系列专题之一

20221017-二十大报告解读:从产业角度理解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人口系列研究】

20240121-第二次人口转型与低生育率陷阱——韩国经验启示录

20230221-踏草夕阳间:老龄化加速时代的产业新机遇——养老产业系列研究之一



西部宏观边泉水团队

边泉水

首席分析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中美经济学培训中心福特班研究生;国家统计局百名经济学家景气调查特邀专家;曾长期担任中金公司高级经济学家(《机构投资者》大中华区宏观经济第一名、《亚洲货币》中国经济第一名与“远见杯”全球市场预测第一名团队成员),曾任国金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财新莫尼塔首席经济学家、中银国际宏观分析师(新财富宏观经济第三名团队成员)、国务院直属办事机关副处级调研员;擅长政策研究,致力于构建以大类资产配置为核心,以经济周期、流动性和政策为支点的宏观研究体系和研究团队。

宋进朝

资深分析师。南开大学经济学硕士,CFA,FRM,曾任中信建投证券宏观分析师、首席经济学家助理;多年宏观金融研究经验,主要从事宏观、产业及政策研究,尝试从结构主义视角观察宏观经济运行特征,致力于搭建中观经济学研究框架和体系;研究方向为经济周期、产业结构及产业政策。

刘 鎏

资深分析师。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金融学硕士;此前在中邮保险资管中心从事组合管理工作,曾长期担任中金公司研究部经济学家(《机构投资者》大中华区宏观经济第一名与《亚洲货币》中国经济第一名团队成员),曾任北大国发院研究助理;尤其擅长宏观数据的处理、分析和预测工作,曾在“远见杯”中国经济预测评选中多次获得前三名;研究方向为中国经济总量指标分析预测、经济周期及主题研究。

杨一凡

高级分析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经济学硕士;曾任国金证券宏观分析师;擅长大类资产主题研究;研究方向为货币政策、美国经济及大类资产。

张馨月

助理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实体经济、产业政策、侧重于行业景气度跟踪及比较。



证券研究报告:《2024年美国劳动力市场:更贴近周期



报告发布日期:2024年1月31日

报告发布机构:西部证券研究发展中心

分析师:边泉水

分析师执业编号:S0800522070002

邮箱:bianquanshui@research.xbmail.com.cn

分析师:杨一凡

分析师执业编号:S0800523020001

邮箱:yangyifan@research.xbmail.com.cn



本报告由西部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已具备中国证监会批复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制作。本报告仅供西部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机构客户使用。本报告在未经本公司公开披露或者同意披露前,系本公司机密材料,如非收件人(或收到的电子邮件含错误信息),请立即通知发件人,及时删除该邮件及所附报告并予以保密。发送本报告的电子邮件可能含有保密信息、版权专有信息或私人信息,未经授权者请勿针对邮件内容进行任何更改或以任何方式传播、复制、转发或以其他任何形式使用,发件人保留与该邮件相关的一切权利。同时本公司无法保证互联网传送本报告的及时、安全、无遗漏、无错误或无病毒,敬请谅解。

本报告基于已公开的信息编制,但本公司对该等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所载的意见、评估及预测仅为本报告出具日的观点和判断,该等意见、评估及预测在出具日外无需通知即可随时更改。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能会发出与本报告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同时,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的价格、价值及投资收入可能会波动。本公司不保证本报告所含信息保持在最新状态。对于本公司其他专业人士(包括但不限于销售人员、交易人员)根据不同假设、研究方法、即时动态信息及市场表现,发表的与本报告不一致的分析评论或交易观点,本公司没有义务向本报告所有接收者进行更新。本公司对本报告所含信息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资者应当自行关注相应的更新或修改。

本公司力求报告内容客观、公正,但本报告所载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之用,并非作为购买或出售证券或其他投资标的的邀请或保证。客户不应以本报告取代其独立判断或根据本报告做出决策。该等观点、建议并未考虑到获取本报告人员的具体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特定需求,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客户私人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特定状况,并完整理解和使用本报告内容,不应视本报告为做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因素,必要时应就法律、商业、财务、税收等方面咨询专业财务顾问的意见。本公司以往相关研究报告预测与分析的准确,不预示与担保本报告及本公司今后相关研究报告的表现。对依据或者使用本报告及本公司其他相关研究报告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本公司及作者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本公司可能与本报告中提及公司正在建立或争取建立业务关系或服务关系。因此,投资者应当考虑到本公司及/或其相关人员可能存在影响本报告观点客观性的潜在利益冲突。对于本报告可能附带的其它网站地址或超级链接,本公司不对其内容负责,链接内容不构成本报告的任何部分,仅为方便客户查阅所用,浏览这些网站可能产生的费用和风险由使用者自行承担。

本公司关于本报告的提示(包括但不限于本公司工作人员通过电话、短信、邮件、微信、微博、博客、QQ、视频网站、百度官方贴吧、论坛、BBS)仅为研究观点的简要沟通,投资者对本报告的参考使用须以本报告的完整版本为准。

本报告版权仅为本公司所有。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发表、引用或再次分发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司版权。如征得本公司同意进行引用、刊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西部证券研究发展中心”,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如未经西部证券授权,私自转载或者转发本报告,所引起的一切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转载或转发者承担。本公司保留追究相关责任的权力。所有本报告中使用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均为本公司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

本公司具有中国证监会核准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经营许可证编号为:91610000719782242D。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