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行义是因为利益,还是因为行义本身就是一种利益或幸福?

万敏 SaaS生长的山土地 2023-07-29


五一假期,浅显地聊个哲学话题。

 
在节前夜里加班赶出的那篇博文《为什么传统软件(OP)转云(SaaS)难如登天》的后台,我接到了一则留言:
 
“文章观点或许是对的,但是这么明白的怼竞品方式不太优雅,OP或者SaaS都是人为定义的概念,别太纠结。延迟满足感也不一定是百分百正确,我个人倒是觉得与其写这么长的科普文(想给客户看?让投资反省?使竞品难堪?),还不如思考适合中国特色的SaaS产品如何扎根生长。加油,我不是电子签章从业者,我是做paas的,但是我会作为粉丝继续支持你,内容营销还需共勉!”

 

我不假思索便诚恳回复了这位读者:
 
“谢谢直言与鼓励。在我看来,这个世界是需要有人说真话的,真相和事实比所谓的优雅重要得多得多。更何况,我不认为说真话是不优雅的。说真话恰恰需要勇气,也是应该被鼓励的。电子签约行业更需要诚信,更需要有说真话的人。延迟满足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不同的事情上有不同的结果。在我们行业里,我认为是难而正确的。写科普文章是我作为行业从业者的责任和义务,让更多人知道真实的情况,而并非如你猜测那般小肚鸡肠的原因。写文章恰恰说明我扎根行业。并且,写文章和你说的思考SaaS产品如何扎根生长并不矛盾,对吗?祝你假期愉快,谢谢你的留言。”

 

其实我完全可以理解这位读者的想法。去年秋天有关系很要好的同学和我提到e公司,我并未掩饰鄙夷,“这是家造假的烂公司。”同学正色道:“那为什么S基金投了他们而没有投你们?”“因为S基金被骗了。”我淡然回答。那天同学好意批评教育了我,大意是做一名优秀的创始人应该有格局有胸怀,不要有女生的小心眼,不要因为有竞争关系就说对方是个烂公司。我告诉他我只是说了客观事实而已。
 
友直友谅友多闻,这位同学是值得信赖值得深交的朋友,平日我请教他问题,他从来都是毫无保留、倾囊相助,我很珍惜。不过连他当时都这么看我,更不要说一些听过我直言不讳回答行业竞争格局的一面之缘的投资人了,所以这位读者的观点对我而言,自然是完全不陌生的。

 

我们在充满标准答案的教育体系下成长。当我们这样长大后,也早已习惯了标准答案,习惯了客气的套话,习惯了最为安全稳妥的沉默。倘若此时有人如脱缰的野马,轻易跳脱出约定俗成的标准答案,往往会遭致非议。就像《皇帝的新装》里那个稚童,寓言没有告诉我们那个不看眼色、说真话的小朋友后来怎么样了。
 

大多数人的认知判断都习惯性基于立场,而非基于正义。这让我想起柏拉图的《理想国》,行义是因为利益,还是因为行义本身就是一种利益或幸福?是因为可以得到好报才做好人,还是因为做好人本身就是一种好报?柏拉图的《理想国》告诉我们追求正义是最幸福的。

 
因为越是追求正义本身,就越是体现人性的尊严。

 

不管身份是什么,关系是怎样,立场又如何,正义本身都是客观存在的。换句话说,如果站在无知之幕的背后,摒弃了我们的个体身份之后,我们到底要不要追求正义本身?
 
“假设罗尔斯是正确的:思考公正的方式就是询问,在无知之幕背后的、原初的平等状态中,我们会选择什么样的原则。那么会产生什么样的原则呢?

 

根据罗尔斯的观点,我们不会选择功利主义。在无知之幕背后,我们不知道自己会在社会中处于什么地位,然而我们却知道,我们想要追求自己的目的,并得到郑重的对待。如果我们最终在社会中是一个少数民族或小宗教团体的成员,我们不希望被压迫,即使这会给大多数人带来快乐;一旦无知之幕被揭开,而开始了真实生活,那么我们不希望自己是宗教压迫或种族歧视的受害者。为了预防这些危险,我们就要反对功利主义,并同意一种保证所有公民的基本平等自由的原则,包括意识自由和思想自由的权利。并且我们会坚持认为,这一原则,要优先于那些使总体福利最大化的各种尝试;我们就不会为了社会和经济利益,要牺牲自己的根本性的权利和自由。”1

 

我们不应该基于立场来决定是非善恶,而应该基于善恶是非来决定立场。

 

苏格拉底是对真理价值的重建者,道德问题是苏格拉底哲学的核心。“如果说泰勒斯是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创始人,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形而上学的创始人,那么苏格拉底就是古希腊道德哲学的创始人。他第一次告诉人们,哲学关注的焦点应该是人类的道德,而不应该是万物的本原,因为万物的本原是神关注的问题,我们只需要关注人类自己的问题就行了。”2那么,把一生精力都花在孜孜不倦地探寻知识,晚年时候一贫如洗、最终选择在法庭拒不认罪而泰然赴死的苏格拉底又能不能够被看做最幸福的雅典人?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认为追求正义是最幸福的,苏格拉底的学生们认为追求正义是最幸福的,老师是雅典城邦里最幸福的人。

 

苏格拉底生活的雅典时代处于文化繁盛、思想自由的民主鼎盛时期,他很喜欢去雅典城邦的广场与人辩论。在与人探讨、辩论,碰撞思想的火花之时,苏格拉底喜欢以不断提问的方法启发对方,自己从不正面表述观点或给出结论。苏格拉底说这是从他母亲那里学来的,因为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位助产妇,帮人接生孩子,而苏格拉底采用的是精神接生术。苏格拉底也喜欢以不断揭露对方矛盾的方式,引导对方逼近真理。这种方法就是“辩证法”。苏格拉底与许多人讨论的话题都没有最终结论,可见辩证法最重要的是过程。

 

我在线上听完了哈佛大学公开课Justice(课程被译为《公正》),授课老师Michael J. Sandel(迈克尔.桑德尔)明显有苏格拉底之风,他不断发问,Justice,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不断引出各种各样的案例和同学们讨论公平、正义和良善生活,在探讨中引导同学们思考,让大家看到自己本能的回答、惯性思维中的矛盾与逻辑漏洞,在不断追问下,不断逼近真理。
 
罗翔老师讲课也有这样的风采,他的课堂也是启发式的,他在《悬浮时代,如何重新审视当下生活》的课堂上有一段话令我非常感动,那是他回答同学问的一个问题:

 

“如果要去爱具象的人,那么会迎来很多失望。而我们又看到,很多开创者,带人走出新道路的人,都是那个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们未必和底层一直在一起,他们眼里有的更多也是理想主义和自己的偏执。这个是否和爱具体的人有矛盾?”
 
罗翔老师回答:

“理想的范式我们要去追求,做不到不代表不存在。画不出一个理想的圆,不代表那个理想的圆不存在。你是往有圆的方向走,还是往别的方向奔?大爱和小爱不矛盾,我说是只关注抽象的爱完全拒绝具体的爱,这样会让自己的生活割裂和虚伪。因为越往高山之巅攀爬,我就越会对自己有厌恶。人经常都在自欺当中,你到底有没有真正意义上去帮助任何一个具体的人。就像小说里写,贵妇人看电影看得流眼泪,她完全没有想到门口有一个马夫在等她等得瑟瑟发抖。我们每个人都每天犯很多错,但是第二天又开心接纳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什么人要在群体中,人只有在真实的群体中才可以让抽象变为具象。尽管去接纳不完美的他人。没有什么成就是不需要训练的。当你去这么做的时候,身边的人会觉得你挺傻的。有的时候众人看来的傻,也许就是一种幸福。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了一本《白痴》,小说主人公公爵有一颗仁爱、帮助世人的心,他被所有人当做傻子,他自己也知道周围人怎么看他,但他还是这么去做。如果我们一生行善,可能就是命运给我们最大的一种恩赐,问题就在于你希望不希望有这种恩赐和幸福。”
 
罗翔老师还在课堂上分享了一张照片,也是今天这篇文章的封面配图。那是1940/10/22英国伦敦“荷兰屋”图书馆,在轰炸过后图书馆断壁残垣里,有三个带着礼帽,衣着得体的人在一片废墟中安静看书。这份从容、沉静、求真、求知在艰难乱世的衬托下显然迸发出了更为巨大的力量,击中人们的心灵。就如课件里所写:“越是艰难的时代,精神性的追求就更为重要。不念过去,不畏将来,沉着的活在当下,也许才是人类最高贵的精神气质。”

(图片来源:引自网络)

 

仰望星空原本就是一件孤独的事情。泰勒斯曾因仰望星空落入水坑中,被路人救出,泰勒斯告知其隔天会下雨。隔天果真下雨,人们被泰勒斯丰富的天文气象知识所折服,但是也有人因此嘲笑泰勒斯,仰望星空却不看脚下。两千多年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评价此事:“只有那些一直躺在坑里从不仰望星空的人,才不会掉入坑里。”在这个浮躁、功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时代里,仰望星空更加孤独。但是孤独的小路并非人迹罕至,有那么多前人学者把对命运的把握与探寻变成了哲学,留下了宝贵的人文财富。也并非不能遇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无非是数量少因此也显得更珍贵罢了。感谢关注、研究这些问题的学者们,那些始终追问求索真理、关怀文明、向往未知、追求对精神自由的人们,帮助后来者推开了一扇门。门的外面漆黑一片,有着微光。

 

1. 迈克尔.桑德尔. 公正. 朱慧玲,译. 2版.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12月,pp.170-171

2. 赵林. 古希腊文明的光芒. 1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年11月,pp. 839-840


更多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