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理清思路:湾区家长普遍拥有的择校与升学选择

卡拉与小伙伴 卡拉与小伙伴 2023-10-15






我们经常说规划,但规划一般是从选择开始

如果没啥选择,那就也不用不着规划

所以这一篇是关于【Pre-规划】的认知篇


我们尽可能用最精简、清晰的话带大家理一遍

湾区家长其实普遍拥有的教育选择

因为家长一般并不知道自己有什么选择



三条大路



A - 高考

B - 香港/新加坡

C - 英美或其他


这是大家普遍可以纳入选择的3条大路


很多家长没有打开思路,觉得有钱人才有BC的选择,是也不是,理论上来说,只要家长脑子清楚,知道怎么规划设计

不要瞎搞课外班,不要懵着脑子乱转学

孩子的学习方案、方法论清晰,比较努力

那么即使没有多少钱,BC也是一条通路


普通家长很多认为:有钱人才出国

但实际上,与我们的直觉思维相不同的是:

可能是拥有一定学习力的普通人出国收益比最大


现在这个阶段,出国这事儿开始变得很微妙

部分家长变得更加保守,部分家长变得更加激进

大部分孩子还在幼儿园或小学的家长

策略是:等以后看看情况


从决策的角度,这个“等以后看”肯定是没错的

然而从学习和做事的角度上,肯定不能“等以后”

而是现在就做好【多条通路的学习设计】

系统规划,打好基础

(什么是基础?不同通路的标准是什么?)


按家庭与孩子的个性化情况做好针对性准备

4-6年级或者初二再做大判断和大选择


很多家长走过的弯路在于

他说:现在还太早,不太明朗,以后再看

但在看的过程中,他竟然课外什么也没做

(我们说的不是课外班)

孩子飞快地长大了,然而因为没有特别设计

导致很多孩子并没有什么实力去捕捉机会

这就比较遗憾,这就是被家长耽搁的来着

很多家长就是拖事儿,拖着拖着,事儿都黄了



高考



高考路线上有设计空间的部分在:

【幼儿园】和【小学】阶段

后面如果100%确定还是高考方向

那规划设计的空间就不是很大

注重学习方法、猛力干就完了


【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是唯一有空间做教育设计的部分

为什么要做教育设计?这个问题一定要问

因为除了教材里那些可怜巴巴的内容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这么聪慧,有无数的可能性

仅仅是应试的那点儿东西,和很多毫无价值的细节抠来扣去,意义不是很大

所以想帮孩子打开世界,学会学习,找到兴趣

通常家长的方式是会搞很多兴趣班

(推荐阅读->课外兴趣班最好不要超过2个


实际公立路线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做规划设计是有层次感的

1. 最基础的主科素养(人文和数学)、阅读

2. 英语怎么搞,什么标准

3. 体音美等其他兴趣领域

公立家长要顺着这个线索来整体布局,然后做综合时间管理


一小部分家长又不想孩子太累,又想把握内地名校,于是他们就从身份和路径上做设计:


1. 把娃生在国外,然后从国外以留学生身份申清北复交等

2. 搞香港身份,以香港DSE考试,或者港澳台联招的路径反申国内

3. 在国外上本科,如果要回国混就以国外身份回国读一个名校研究生


大概这样,当然都有一定操作空间



香港/新加坡



有人把香港当做一条【进路】

有人把香港作为一条【退路】

所以说教育这东西

你肯定是没办法粗暴的聊【好坏】或【黑白】


Case 1

孩子学习中等,眼看着快要上初中了

家长着急,如果学习成绩没有大的变化

那么在国内就上不了985、211

如果搞个香港身份,以港籍身份在香港上大学

就相对好很多

一个香港二线的大学本科写在简历上

PK一个内地完全没听过的学校

从工作敲门砖的角度,还是不错的

所以对于这部分家庭而言,港本是个【进路】


Case 2

一直走国际路线的小K,目标是美国前30的名校

但现在美本竞争越来越趋于白热化,越来越多的学生同申20-30所学校

那么对应她的目标院校康奈尔,或者UCLA

香港或新加坡的头部大学

就算是一个保底了


所以在设计上,不同家庭的思路完全不一样


读港校存在3条大的路线设计:


1. 内地身份,高考成绩申(最难的一条,不做讨论)

2. 港籍身份,DSE考试申

3. 任意身份,国际课程体系直申


2和3都不算难,其中:

通过DSE考试申请,对应就是那条【进路】概念

通过国际课程体系直申,很多对应的就是那条【退路】设计


香港路线最核心的优势,就是录取率高,上名校难度低,我们来看一下数据


南华早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2021年8月的专题报道写道(由卡拉团队翻译整合):


“香港高中升入本地高校的录取率再创新高,

大学联招的官方数据显示,

今年(2021)的40,600个申请者中,其中38.1%,也就是大约15,500人,

被香港本地大学授予本科入学资格,

去年的比例是37.5%,也是超高,

香港高中毕业生参加DSE考试的数量已经递减好多年了,主要因为出生率也在不断下降,

今年43,294个学生参与考试,比去年少了大概2000个,

由于多种综合原因,香港本地录取率上升的同时,

更多的学生也在往外走,今年数据就增长了10-20%,

很多也是对香港就业市场的不满意而导致”。


我们再来看一下香港的出生数据:



上图是出生率,下图是近几年的绝对出生人数:



从 53,716 到 36,994,你说可怕不可怕?


香港八大的每年录取人数放在那儿,12000多

如果再不想想办法,以后香港大学的生源质量得成什么样,相信湾区家长未来这条线的官方红利一定越来越多



新加坡也是一个对于华人来说很友好的选择

多样化的入学通道,不需要身份的特别限定


上图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官网


采用能力综合评定的方式

有不同领域能力的都可以作为入学评估支持:


上图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官网


同样,新加坡的好大学:新加坡国立与南洋理工,有的人当做【进路】,有的人当做【退路】

他们本地最好的生源也都是全世界去申请名校


香港、新加坡,可运作的方式很多

但核心不是【身份运作】

核心是【学业设计运作】


(最近一年,办香港身份这生意全市场爆火,团队里也有小伙伴多年前办过,然而目前的市场从2万到8万,鱼龙混杂,乱象频出,所以我们计划进行一次系统调研和评估,将市场上的身份办理机构都咋样搞的清清楚楚的)



英美或其他



今天这一部分只做一个初始扫盲,讲几个点:


第一个是:并没有什么身份的硬限制

主要还是看孩子的综合实力


第二个是:综合实力包括学习成绩和软实力

有时候,软实力更重、更硬


啥意思呢?就是中国学生,或者亚洲学生

学习特别卷,再加上考试也不是那么难

很多学习还可以的同学,考试成绩都挺高的

就是因为他的成绩区分度不如高考

所以从家长的感觉上,“硬”的东西变“软”了

那么除此之外,怎么区别学生呢

那就是要看你的兴趣、爱好、擅长的领域、抱负、影响力

这些在中国家长看起来很「虚」的东西

实际上是可以很「实」的

不是靠「包装」的


第三个是:路径多样化


国际学校、民办学校、公立学校国际部、在家自己学,各种路径都可以,没有那么死板

可以公立转国际,或者深国交这种机构

可以公立转双语(民办国际化学校),或者通过中考去公立国际部

可以一路双语/外籍学校上去,可以在家自学,

各种设计组合都可以,也不影响孩子的竞争力

IB,AP,A-level,融合式课程,也都不重要


路径、课程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什么?

【内驱力】和【资源】

【内驱力】是内在的学习驱动和热情,基于一种自我意识的启蒙和认知,

【资源】既可以是学校提供的,也可以是家长或其他人提供的

这里面有很大的设计和学习规划空间


核心竞争力来自于两个层面:【学习能力】和【自我认知与探索】

当然了,择校也很重要

如何选择适配的学校,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

是一门学问,卡拉老师不外传


第四个是:五花八门的项目和竞赛,真的不是必选项,当然,这里面是分层次的


如果你搞数学,获得了世界数学奥林匹克金奖

那肯定是有说服力的


如果你弹钢琴,不参加比赛去体现实力,

貌似也是不可能的


然而,申请英美学校,特别是美国学校

实力并不总以“标准化”的比赛或竞赛的方式体现出来,

不是你参加了模联、辩论赛、商赛

或者去南极科考了,去非洲支教了

就能怎么样,其实也并不会怎么样


实际上

越非标化,越是内心真实所向,越好

可惜中国家长大部分缺乏想象力

老拿中国高考模式去硬套国外逻辑

No, no, no

错在起跑线……


所以,在国际线路上怎么塑造竞争力,

这又重新回到了我们在幼儿园阶段,和小学阶段,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做、怎么规划、怎么选择适配的资源,怎么引导孩子思考、认知自己等等,非常重要

以后我们有机会,换个方式更好地带领下大家到底怎么做


从【规划】上来说,英美这条线也并不难,

主要难在路上的思考性引导,这是跟个人追求和价值相关的,很多家长自己达不到这个状态,老拿钱上是不对的


「英美」这条线池子很大,进退也皆可

相对国内还是有一定教育资源套利空间



总结



这篇说选择,我们看似陆陆续续唠叨了很多,

但如果回归到一句话的话,就是:

有实力的有选择,没实力的没选择


有实力从0开始就是家长认知的实力

与带孩子规划与认知引导的实力


不过,以现在的出生率,我们现在这波还在幼儿园和小学的娃,以后选择多的很,再说一遍,根本不焦虑



翻译一下,也再强调一下

就是【二代们】底线很高

所以大家不要再反复担心和焦虑了

你就是孩子的底线

关键是上限,上限在哪里

上限现在被什么东西锁住了,怎么突破


理论上来说

你的选择越多,清华北大就看得越没那么重了

因为条条路都是好选择,大家小日子也都过得挺好的,关键是娃本身的

【基础实力】和【智慧】,要培养起来

不要用你的经济基础(不管是穷的还是富的)

去剥夺了孩子对独立生活的创造能力


能力强一些的孩子

满世界都是选择

Tricky的部分在于:

怎么定义“能力强”?

你是要跟国际接轨,还是不接轨

接不接轨之间的能力差异是啥?

这是一个大问题,特别考验家长的认知和判断


最后,标题里说【湾区家长拥有的选择】

其实是不分地域的

湾区家长在香港路线上拥有一些地缘优势而已



END


添加卡小拉老师微信

跟踪卡拉老师每一天的朋友圈教育分享

👇


卡拉与小伙伴


【卡拉与小伙伴】是深圳市首个依托于拥有资深学校管理经验的团队、致力于提升家长认知、增强家长对现代教育理解的第三方教育平台。


卡拉老师团队基于多年对国际学校与创新性公立、私立学校的观察与创校经验,成功打造了从家长认知视角出发的、系统的【现代教育通识基础课】系列,覆盖0-18岁年龄段,在【路径选择】【如何择校】【学习规划】等重点主题上具有深度研究。


服务项目:

• 卡拉老师一对一定制化教育咨询 

• 卡拉老师全景教育战略规划设计


卡拉老师

•清华大学 管理学学士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育领导力进修认证 

•前著名双语学校创始团队、教育工作室负责人与招生总监 

•对创新型公立学校样本具有深度观察,曾参与一所特色国际化高中的创设 

•深圳某顶尖K12双语学校战略咨询顾问 


 往期推荐 





公众号算法已改

为了即时收到文章推送

记得点“”与“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