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愿意成为我们的朋友吗?

收集故事的 我真有个朋友 2023-07-02


“我有一个朋友,他……”

 

“这个朋友,该不会说的就是你自己吧?”

 

——从“无中生友”的调侃中得到启发,我们开启了“我真有个朋友”系列。从今年2月开始,近半年的时间里,我们写下了15位朋友的故事。

 

其中,有人是我们本就熟悉的朋友,有人只是朋友圈点赞之交,也有网络上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却因为采访的契机,而成为了真正的朋友。

 

一位位朋友,就像是我们连通外界的一扇扇窗口,认识世界的一个个坐标。我们相信,讲述个体的故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提示:文末有惊喜!)



我们关心教育,关心教育中的具体的人。

 

社会对“教师”这个身份寄托了太多的期待,却忽略了身处其中的个体的感受。当腼腆内向的舒妍走出学校,走向讲台,面对着一群并不像她那样乖巧的学生时,她意识到,也许,她并不能承接住这样的期待。

 

点击图片阅读舒妍的故事

 

坚守教育理想的人固然值得赞美,努力过但最终选择离开的人也同样值得尊敬。比起远远地望着,对着个体选择做出价值判断,我们更想走近一些,倾听他们真实的心声。

 

我们也关心教育体系中被忽略的大多数。子津的讲述带领我们走进职校,看见学生的期待、无奈与悔恨。如今,子津仍在主流的教育体制之外,以公益机构的身份,陪伴职校学生们成长。

 

点击图片阅读子津的故事


子津的故事发出后,讨论像涟漪一圈圈荡开,留言中不乏职业教育从业者。五位来自不同地区的中职老师,真诚地向我们分享了他们的经历,让我们从教师的视角,更加理解了职业教育的困境。

 

点击图片阅读五位中职老师的故事

 

走出学校后,大多数人都要面临工作的选择,在社会分工中,寻找安放自己的位置。但就像一位读者说的,这个栏目让TA看到了“我们还有很多可能”,我们对工作的想象,也不该被局限。

 

 

我们看到,一个人的出版公司也可以做得有声有色。

 

点击图片阅读陆加的故事

 

我们还看到,在56岁那年失业后的贵叔,凭借小众爱好,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点击图片阅读贵叔的故事

 

工作中有热爱,也有挣扎。

 

UP主气气曾挣扎于流量,在表演人设和真实性格的别扭中缠斗,最终越来越无法自由创作,情绪也逐渐走向失控。我们关心,她如何从困境中走了出来。

 

点击图片阅读气气的故事

 

听到横漂摄影师木占占的故事时,编辑部下意识地以为这是一位男性。直到看到Liko的初稿后,我们才惊讶地发现文中使用的称谓是“她”。

 

这样的刻板印象,也折射出了不平等的现实,在影视行业,从事摄影相关工作的女性是少数而边缘的,而木占占想要在这个行业中立足,显然要付出比男性更多的努力。

 

点击图片阅读木占占的故事

 

与性别有关的误解,也发生在妇产科医生鹤鸣的身上,很多人在得知他的职业选择后,会质疑,你一个男生,为什么想当妇产科医生?鹤鸣觉得,个体的努力一点一点汇聚,总有一天会改变社会的偏见。

 

点击图片阅读鹤鸣的故事

 

也有人选择离开工作。

 

比如白哥,他在意气风发的中年,放弃优渥的工作,去追逐未竟的考研梦。

 

点击图片阅读白哥的故事

 

李嗨森则更为决绝地离开了工作体制。辞职后的四年里,她尝试以一种不花钱或少花钱的方式,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在两平米的阳台种植蔬菜,利用免费的网络资源学习缝纫和理发,去公共图书馆借阅文学和社科类图书……

 

她和丈夫两个人,每月开销只有2000多块,却感觉自己活得更开心了。

 

点击图片阅读李嗨森的故事

 

但,他们不是什么让人仰望的传奇,他们也是会为生计而烦恼、为欲望而挣扎的人,是你我身边普普通通但认真活着的人。或许,还是和你为同一本书而感动过的人。

 

在最近几期朋友故事的文末,我们会分享几本TA读过的书

 

在采访与写作告一段落后,我们仍然关心,朋友们的生命轨迹,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在5月份和邓加宇的一次通话中,电话那头他的声音中透露着一种无可奈何:“你知道吗,这两年,我深刻地感受到时代对我个人命运的影响。”

 

点击图片阅读邓加宇的故事

 

2020年初,邓加宇刚成为一名职业音乐人,新冠疫情就爆发了,一切计划都被猝不及防地打断。在北京通州的出租屋里,他练琴、写歌、做自媒体,继续打磨他的音乐技艺,期待有朝一日以更好的状态重启。

 

前些天,我在朋友圈看到邓加宇现场演出的照片——虽然暂时还不是他自己的专场。他作为前辈的演出嘉宾,跟随他们一起开启了巡演之路。时隔两年,他终于又站上了他最热爱的舞台。

 

在livehouse演出的邓加宇

 

个体的生活,不可避免地被时代的浪潮所改变。前段时间,房产中介晓壹的工作也随着整个城市一起,按下了暂停键。

 

点击图片阅读晓壹的故事

 

封控在家的几个月里,陪伴她的只有室友和猫。在疫情的冲击下,哪怕是曾经卖出千万房产的她,也对行业的未来感到焦虑与无望。

 

但生活总是要继续。当城市的街头重新开始喧嚣,晓壹也迅速恢复了战斗状态,但我们都知道,有一些东西已经永远改变了。面对时代的变动不居,晓壹曾以一段话与朋友共勉,她说:“我但愿自己,在生活连根拔起之际,仍能心如磐石,刚毅坚卓,不停止阅读、思考、做事的脚步。

 

封控的日子里,晓壹写给朋友的信

 

去年年底,八月关掉了她经营三年的独立书店,我们记录下了闭店前后的故事。

 

开书店的旅程虽然告一段落,但书依然是八月生活中一位不可或缺的老朋友。如今,她重新干回了图书编辑的老本行,业余,她依然与书友们保持联系,在朋友圈推荐自己近期读过的好书。

 

点击图片阅读八月的故事


或许就像那句有些俗套的话说的:短暂地停留,是为了更好地出发。在采访结束后,我们跟舒妍聊到对未来的打算,她略带雀跃地提到,等她从学校离职后,要出门散个心,一个人去旅行,语气一扫之前的阴沉。

 

身处令人不愉快的环境,有勇气离开已经很厉害了,我们为她的离开感到开心。

 

在路上的不仅仅是我们笔下的朋友,作为写作者的我们,也在“乘风破浪”

 

还记得刚加入编辑团队时的Liko,是一个有点拘谨的社恐女孩,在选题会上表达观点时,声音会微微发颤。而在一次次与朋友对话的过程中,Liko也渐渐发生着变化。

 

朋友的反馈

 

当和鹤鸣聊起他的工作细节,Liko发现自己打破了旧有社交的次元壁,她第一次看见儿时淘气的玩伴,原来也有手术台上严谨专业的一面;当木占占谈起她对工作的期许和大环境的艰难,那句“能走多远走多远,开心、不留遗憾”的回答,也给了曾想过放弃的Liko很大的鼓舞。

 

后来,Liko在自己的朋友圈说,通过一次次真诚的沟通与写作,她不再那么自我怀疑和紧绷了,“整个人肉眼可见地松弛了下来”

 

认识四年不工作的李嗨森后,Liko发现,一个人居然可以如此简单且自洽地活着。李嗨森的勇敢给了她很大的触动,在结束采访之后,这份联结仍在持续——她们成为了笔友

 

电影《逃走的女人》

 

让人和人之间产生联结的,不光是共同的志趣,也可能是共同的痛苦

 

Sherry与桑于相遇在赛博空间,那时正是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巨大的沮丧笼罩在年轻人头顶,在网络平台上旁若无人地暴露着自己的脆弱的桑于,让Sherry感到亲切。

 

Sherry记录了桑于与躁郁症共生六年的经历。她形容道,共识的存在,让他们迅速建立起信任感,彼此间道德宽容度的重叠,又令他们坦率地吐露心底的声音。而对于那些沉默与失语的部分,她选择最大程度地尊重桑于。

 

点击图片阅读桑于的故事

 

95后女孩小豆丁是一位让编辑部感到兴奋的朋友,她身上强大的生命力,感染着每一个听闻她故事的人。讨论初稿时,我认为结尾的力度不够,建议最后落脚在小豆丁对工作制度的反思上。但作者Sherry说,我不想那样写她,我觉得,那是把我们的观念强加在了她身上

 

数段打工经历,让小豆丁亲眼目睹工作中的不公与不合理,但她仍在在努力找一份正式工作,让自己融入到这个“正常”的体系中。

 

矛盾吗?但Sherry的话提醒了我,矛盾,本就是人的真实状态。我们能做的,就是尊重人的复杂性,把现实世界的褶皱,尽可能完整地呈现。

 

点击图片阅读小豆丁的故事

 

如果说,采访的过程让我们与被采访的朋友建立了联结,那么在文章发出后,通过一次次的阅读与分享,这些联结将蔓延成更大的网络

 

有人说,TA在故事中看到了自己家人的影子。这条留言被点赞推到了第一条,每一次点赞,都是一位陌生人的鼓励。

 

 

故事不能改变世界,但或许,能够撬动一个人的观念

 

 

读者们的善意,也会传递到我们的朋友那里。小豆丁看到了大家在留言中对她的鼓励,说“好开心”。

 

 

她也希望把自己的最新进展分享给大家:毕业后,她找到了正式工作,零工生涯暂时告一段落。这五年,是她摆脱原生家庭、走向独立的过渡期,对于更加不设限的未来,相信她仍然会以源源不断的热情,为周围的人带去温暖与关怀。

 

 

我们关心的不只是附近,还有更大、更遥远的世界

 

当秋雨骑着单车,在东京的晚风中穿梭时,从印度洋上刮来的海风,正吹过薯条的脸。

 

点击图片阅读秋雨的故事

 

点击图片阅读薯条的故事

 

而此时此刻,阅读这些文字的你,正身在何处?

 

我们感谢每一位朋友的信任,同时也真诚地向更多人发出邀请:

 

你愿意成为我们的朋友吗?



我们相信,再平凡的人也有值得被记录的价值,再普通的人也可能正以你想不到的方式在生活。

 

如果想加入“我真有个朋友”栏目的读者群,听更多人物故事,交更多有趣的朋友,可在公众号后台回复关键词【真友】,获得进群二维码。

 

如果你也有故事想与我们分享,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左下角的“阅读原文”,留下你的故事。

 

 

主题不限,但以下这些主题会是加分项:教育经历、异域见闻、小众爱好、女性成长、工作中的观察、特别的生活方式、读书带给你的变化、疫情如何影响了你的生活……

 
无论哪种话题,唯一的要求都是真实。
 
如果你的故事被采用,我们将送出新经典出版的精美图书。

*如需匿名,请提前注明~

封面:电影《偶然与想象》
撰文:颜和
栏目编辑:Liko、锂、Sherry、颜和
排版:Sherry、Liko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