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如珊 | 建筑有性别吗?
胡如珊一直活跃在建筑设计实践领域和教育研究领域的前线。她曾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建筑并辅修音乐,后又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深造并获得建筑与城市规划硕士学位。
丰富的从业经验和独特的女性视角,让她对建筑有着与众不同的理解。我们和她聊了聊建筑里的性别意义,以及作为女性建筑师在迎接身份转变时的艰难与美好。在她看来,性别二元论对于塑造我们的当代社会已经不再具有建设性,或许是时候抛开这种陈旧的框架,以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建筑与生活。
2004年,与郭锡恩在上海共同创立了建筑设计工作室——如恩设计研究室
2004年,创立了设计共和并担任其创意总监。设计共和集零售概念、设计/文化展览及教育于一体,在聚集空间中为设计食客提供了多元化的创意平台
2015年,被国际家具品牌Stellar Works任命为创意总监
2018年起,担任上海交响乐团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
2018年,在美国耶鲁大学建筑学院执教,担任诺曼·福斯特客座教授
2019年,被任命为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约翰·波特曼建筑设计评论教授
在不同的地方生活与学习,是否会觉得城市其实也有性别?
胡如珊:通常我不会刻意去关注空间是否有性别特征。当然,当你开始深入了解空间背后的历史、政治与社会背景,你可能会发现一些空间内潜在的性别内涵。不同的尺度产生不同的概念。譬如,我认为巴黎并非完全女性化或男性化,这座城市的一部分呈现出女性化的感觉,其他部分则营造出男性化的氛围。每座城市都是如此,这跟人一样。
如恩作品:秦皇岛阿那亚艺术中心
摄影:Pedro Pegenaute
在一篇专访中,您提过觉得“建筑是柔软、有温度的”,那是否也可以理解为建筑是有性别的呢?
胡如珊:性别研究的主题非常丰富,而且始终处于变化之中,尤其是近些年的西方世界,人们对这个议题的关注度很高。以往那个将性别视为二元对立的世界已经不复存在,传统观念中的女性与男性气质穿插融合,形成丰富的特定组合,所以性别更像是一个谱系。每个建筑与空间都存在这样一个谱系,其中包含性别符号、意义以及定义等等。
如恩作品:苏州礼堂
摄影:Pedro Pegenaute
男女因性别差异,对空间的感受和需求也有差异。传统的城市规划和设计都是以男性为主、为中心的。在设计中如何去考虑这些差异与需求?
胡如珊:眼下的世界是长期以来男性占主导地位的发展结果,不仅仅关乎建筑与城市规划,而是存在于你能想象的生活的方方面面。过分关注男性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多大意义,但你需要知道他们存在。每个设计项目都有它们特有的背景,我们需要应对每个项目的特殊性。对性别差异的解读在一些情况下受用,但并非适用于所有情景。建筑设计没有特定的公式,但我们的信念以及设计理念不会改变:对待设计时,我们需要保持批判的精神,开放的心态,多元化的追求并且富有同理心。
如恩作品:水舍南外滩精品酒店
摄影:Derryck Menere
您的职业生涯曾因为三个孩子的到来而不得不中断了5年,行业中也有很多女性设计师会面临类似的处境,您是否有什么好的建议或经验分享呢?
胡如珊: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经历的最艰难的事情之一,但它也是我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五年。我希望女性建筑师能从她们的生命角度来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而不仅仅是职业生涯本身。5年时间在人的一生中其实并不算太长。如果你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生命、拥抱爱情,那么事业次于家庭。我觉得在晚年或者临终之时,我们不会想念职业生涯中错过的晋升机会或是额外奖赏,反而会想念我们所爱的人,希望我们曾经同样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以及关心。当然,只有自己能够定义自己的人生价值,没有人能够告诉你什么东西对你来说最重要。
如恩作品:上海大戏院
摄影:Pedro Pegenaute
在成为一个母亲之后,做设计的过程中是否会有不一样的关注点?
胡如珊:我所考虑的都是基于我在社会和家庭中的独特角色。因此在设计过程时,我会用自己的视角来看待事物,而这通常会带来“独特的我”的最终结果。我不喜欢过分强调女性视角,也不会想太多两性之间的边界。我关心的是如何深入每个问题与议题,在各种条件下研究它们的独特性。如果在一些项目中存在性别相关的议题,我们当然会认真研究,但我觉得性别的二元论对于塑造我们的当代生活已经不再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如恩作品:青普扬州瘦西湖文化行馆
摄影:Pedro Pegenaute
如恩作品:叠川麦芽威士忌酒厂
摄影:陈灏
如恩设计的最新作品之一,一面背山,三面环水,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二元性——流淌于自然的山水两重。山代表力量与永恒,水代表流动与改变。在此哲学观念的基础上,其设计理念提出了如此立场:力量存在于谦逊与简单之中,存在于对自然的尊重与深刻理解之中。
采访/撰文:Freda & To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