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社会的道德溃败,每个人可能都是参与者
这个话题有点扎心。
在某知名网站超过10万人参与的一项调查中,有87.7%的网民认为中国有“道德滑坡”状况,一众知名教授对近些年社会现状分别有“道德崩溃”“道德解体”“道德沙尘暴”之说,都对国家的道德前景表示担忧。有人甚至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道德愈发沦丧!
为什么呢?
法制的不完善,社会大环境的恶劣,传统观念认知的颠覆,以及信仰危机等等。这些“根源性”因素上至官员下至市井百姓都心知肚明,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这让我突然想起40多年前的一幕幕。亲属同事、同学朋友聚在一起,或窃窃私语或关起门来高谈阔论,都在为国家前途未来担忧。文革结束,伴随着解放思想的“春天”,我们经历了风清气正的80年代......
当然我想要阐释的“点”不在这里。40年,弹指一挥间,我们经过了社会动荡、改革开放,经过了从贫穷到温饱的过度;经过了“雷锋叔叔不见了”的迷惘和“世界老二”的傲骄,却发现社会变了——见钱眼开,私欲膨胀,见利忘义,不讲规则,缺乏公德,甚至良知泯灭的现象,遍布社会的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各个角落,与传统道德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南辕北辙。
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静观这些年周遭每一个社会人心态的变化(说扭曲更适合)和价值观的的变异,感到很震惊。这个变化不是一部分人,而是几乎全部,不仅仅是享受到“改开”红利的官员、知识精英和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而是包括工人农民这样的社会底层大众;这个变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日积月累且触目惊心的。
记得曾经有首儿歌这样唱: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给警察叔叔手里边......还记得有一首充满讥讽意味的打油诗是这样写的:(10多年前)小轿车中朝里看,车里全是贪污犯,出来一个抓一个有冤枉的,出来两个抓一个有漏网的......一歌一诗,泾渭分明,从一个侧面尽显两个时代的社会生态。不是怀念那个时代有多好,而是感叹这个时代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一个贪字,活画出可怕的现实场景。这种贪不讲规则、不讲公德、不辨耻辱、不分官民。像野草一样疯狂生长,有些地方成了毫不掩饰的“明规则”。更悲哀的是,对这种“道德滑坡”每个人都是谴责者,每个人又都是参与者。谴责时义愤填膺,参与时习以为常。日前采访一个书法家,他退休前担任某县局长多年,眼看着身边同级别的同事一个个都走上了处级领导岗位,他一直原地不动。后来上级领导对他敲明亮相说了原因:人家都积极要求进步,就你不跑不送,原地不动,怨谁啊!
“不跑不送,原地不动”,这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官场生态。老百姓呢?其实一样,入编、招标、评职称、调动工作、孩子上学、办营业执照、甚至住院做手术,哪一件都要去跑、去送、意思意思,尽管无可奈何仍然乐此不疲,客观上不是社会风气每况愈下的助长者和参与者吗?回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生活贫穷,物质匮乏,即使“送”也是生活用品之类,和现在的送钱送车送房送美女不可同日而语。
从国家层面“反腐永远在路上”的常态化治贪,到社会层面“扫黑除恶”的屡禁不止;从经常发生的“碰瓷”行为引发的“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的讨论,到医疗、教育、房地产触目惊心的大案要案,再到波及全国范围的非法传销、非法集资......哪一件离开了老百姓的被动参与?你不送贪官如何得逞?你不贪占小便宜做局者怎么能发财?你不或装聋作哑或为虎作伥恶人咋能称霸一方?在一些地方,法律和规则已成了一块掩饰丑行的遮羞布,权钱交易、权色交易、非法交易大行其道,“潜规则”“明规则”“保护伞”“蝇营狗苟”现象肆意蔓延,暗潮涌动,绝不限于娱乐圈......
3年疫情,暴露了人性的龌龊和贪婪,刀郎的一首《罗刹海市》,将黑白颠倒指鹿为马唱得淋漓尽致,几乎让华语乐坛哑然失声;一场“哈以战争”,造成了舆论场上的认知撕裂相互诋毁。当浑浊变成一种常态,好和坏、是与非、文明与愚钝就不再泾渭分明,“出淤泥而不染”就成了奢侈甚至罪过。当每个人身处道德溃败的社会环境而茫然懵懂熟视无睹时,什么规则、底线、良知、正义都成了盲目跟风人云亦云的附属品。
有人曾把“道德溃败”和“贫富悬殊”的原因归结于市场经济必经的“阵痛”,事实恐怕未必如此。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欧洲和北美国家,不仅腐败现象非常罕见,行业丑闻鲜有发生,食品药品也相对比较安全,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自觉遵守礼仪规则。反观我们的生活现实,一言难尽,良好的道德风尚只停留在口头或标语口号上。
一个离开家乡多年的亲戚从北美某国回来,看到高速路和超市里经常出现的拥堵、超车、加塞儿、争吵现象不理解:这么多年了怎么还是没有规则意识?常言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一位出国探亲的大姐不小心摔坏了腰,从手术到出院的一个月,不仅全部免费,她对那里医护人员的全程贴心护理十分惊叹,期间还发生一件既暖心又“尴尬”的事:男护士执意要为她洗澡,这位大姐执意谢绝。男护士说“您权当是我的妈妈可以吗?”大姐尴尬地说“谢谢,不可以!”
这件事让我好奇的不是传统观念和性别差异造成的尴尬,而是那种真正“把病人当亲人”的服务意识。遗憾的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这句话,真正能做到的有几个?把医院当产业、视病人为赚钱工具几乎是所有医院的经营模式。
究竟什么原因导致社会“道德滑坡”的呢?笔者不是专业研究者,解释不了这个复杂的因果逻辑关系,缺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洞察能力。如何改变或者纠正这种“道德溃败”现象,更是艰难而漫长的历程,需要一代或者几代人付出努力。
突然想起著名喜剧演员陈佩斯接受采访时曾说过的一句话:这是个烂透了的社会......我的理解,这个“烂”字就是“道德溃败”的高度概括!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各个角落......每个人似乎都难独善其身。
一家之言,未免偏颇。
【作者简介】伊人,50后,一个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资深媒体人。一枚园地耕耘者。
聆听良知,坦鸣心声。
我手写我心。
往期精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