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品读书

其他

新书 | 以史明道——中国何以可大可久

在于以政、教之互动性演进为主要线索,揭示中国作为超大规模的文明和政治体成长的过程,探索其中一以贯之的可大可久之道。本书之作,在于以史明道。
2021年6月25日
其他

人物 | 行益:打开生命的开关,活成一个明白人

编者按:《天真的奥秘》这本书,是立品图书为行益老师和追求生命健康与升华的读者策划、推出的《黄帝内经》实修入门方法实录。书名恰切地揭示了行益老师的生命成果和状态——用他自己的话说“天真是宇宙间最真实的东西”。清明后的北京,天气渐暖,咸恒文化园的海棠花正含苞待放。行益老师刚刚结束了7天的《黄帝内经》实修进阶和2天的《中医外治头面颈》工作坊,却为读一本有关外星科技的书,彻夜未眠。见面时,老师迫不急待地和我们分享他得到宝贝的喜悦,眼里有光,像小孩子一样开心又满足。祖怡|撰文冯刚|摄影行益老师生于陕西渭南农村的中医世家,说起来,还是伊尹的后人。他祖父积赞下的殷实家业,在时代的变迁中没落了。由于父亲去世得早,都是哥哥供他上学,七元钱的学费拖到学期末都交不上,最后在班主任老师的帮助下,他拿到了高小毕业证。在他的记忆里,柒零年以前都没吃饱过肚子,永远是吃不饱的。高小毕业后,他回到农村,总想改变命运。第一个行业是泥瓦工,当了三年学徒,为了好好生存,他还做过好多行业,每换一个行业,不仅为养家糊口的权宜之计,他还不停地寻找自己的人生定位。三十八九岁的时候,经历过一场车祸带来的濒死体验,让他彻底明白了“生命不是用来赚钱的”,从此放下对财富无休止的追求,为了健康,他走上这条生命自救之路。通过三年的苦练,他成了一个真正健康的人,甚至比出车祸前还健康,用他的话说:“我这辈子没白活,真正脱胎换骨了”。他从小就给自己定下了三条人生纪律: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简简单单生活。如果不讲课,平日里他只做两件事:看病、看书。看书,只看两种:中医方面的书和提升人生命质量的书。如今,差一岁就到古稀之年的行益老师,感觉自己的心态才三十几岁。而比起三十几岁的人,却毫无与人一争高低的烦恼和算计,他的内心更简单更开放。讲起课来毫无保留,激情四溢,有顶天立地的气势,滔滔不绝的陕北普通话声如洪钟,画面感十足,学生们经常被他惟妙惟肖、绘声绘色的讲述逗得哄堂大笑,并且自动脑补出生动活泼的蔡式风格漫画。行益老师的生命故事丰富多采,跌宕起伏。就让我们从他的童年、他的家人、他的朋友开始,走进他活泼泼的内心世界。喜欢独处的童年“哲学是什么?哲学是惊讶,啊?!”行益老师说他小时候就喜欢一个人独处。他常常一个人坐在池塘边,听青蛙的叫声……夏天睡在一块清凉的石头上,对着天空遐想……他还喜欢在村子外面的路上看蚂蚁搬家,看到蚂蚁成群结队忙忙碌碌的,感觉自己就像天上的神仙看人间一样,那种感受很奇特。他喜欢看昆虫之间的关系,久久地沉浸在对另一个生命群体生活状态的观察里。他的善于思考和追根究底,就是从那时候养成的。每年给妈妈过生日“不贪吃不贪喝,心平气和是最好的养生。”在行益老师的课堂上,大家经常听到他谈钱,实实在在,有赚钱的辛苦付出,也处处流露着他创造财富、分享财富的豁达态度与智慧,引人深思。他说到有一次在上海讲课,一位同学递了张纸条,问他平生发的第一个愿是什么,老师笑了,不假思索实话实说:“发财!”,那时候就想翻身,日子好过一点!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他曾经苦干十几年。每天早晨七点上班,晚上两点下班,一天一顿饭。“我妈妈那个时候八十多岁,把她从农村接来,我每天赚的钱,装到妈妈的包包里,她八十多岁都糊涂了,
2021年5月18日
其他

王镇华:生命的学问,先面对自己

大限来到,难道就一切结束,完全消失了?慢慢有人相信,死是另外一个阶段的开始。我跟我太太越活越相信,死亡是一种庆典,你将会见到你心里面的心神、天良,也就是神佛。神佛天我比较相信的是它相同的部分,它的差异出入,我比较不在乎。死的时候就真的,从你心里面出来,面对面看到,现在你感觉到他在你心里,看到小孩你知道他有佛在带,就是这样。大限来到,有所遗憾,怎么解决这种结束的遗憾,中国就是靠一个德字,它指的是成长的实践心得,它是为自己的做人去实践,而那个实践心得是长在自己身上的,乐与人分享。我们现在有不少读书会,本来不读书知识不多的人挺好的,现在读了书喔那就麻烦了,你跟他讲话,他马上会说,你对我有固定意见,你还没有接纳我,我说是是是,我是很诚实地去反省,后来几次以后,我发现,他讲的跟我做的意思不同,但也不能说不对。换句话说知识使人骄傲,实践的心得,是乐于与人分享,还不觉得自己怎样,知识跟智慧差别就在这里,智慧就是好喜欢跟别人分享,说完了也不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说不定还会说你怎么听了就去做?我还没有做呢,对不对?说不定听的人比你更高明。我这边在区别的就是,实践心得是长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记在脑子里、长在嘴上,所以它不是一个外在的目的。外在的拥有,生死之前不济事;你必须变成实践心得,你就真正拥有这个心得、这个知识。内圣外王跟民主法治不需要二选一,更不需要冲突,因为法治的外在规范仍然需要社会习俗去补助它,社会规范去补助它,更需要自由主义所肯定的习俗里面的文化来做它的基础,所有的现代化如果没有传统的转化,它是不可能成功的,我们的现代化到现在都在摇摇欲坠,有没有?内圣外王,用白话说,就是充实自己,服务别人,这个服务是生命成长的服务,王者他的成长实践完成,他用实践来完成内圣外王,所以他得到的是生生之道、终始之道。我以前还以为古书写错了,始终嘛,很多古书都是写终始,以后要注意了,终始指的就是生生,他已经看到一代跟一代的衔接,生生不息,代代接续,那种活的方式,而不是我死了就算了,这样子活实在太可悲了吧,而是一代一代有延续、有感情的深厚,活着不是几十年春秋就算了,必须子子孙孙延下去,能多久不是重点,上有祖宗下有子孙,够了,做一个像样的祖宗,不要对不起子孙,我们现在的公债有多少你知道吗?将来每一个子孙一人20万还债,我们怎么可以去透支子孙呢?摸摸良心吧!我们还有在肯定我们的老人家吗?财产是要的,尊重在哪里?所以,始终之道变成六条线的终始之道,这个时候王道完成,它变成一个人文的自然生命过程。我们一般人讲:人文好像都跟自然对立,有没有?我们读书常常读到像列维-斯特劳斯,法国最受欢迎的人文学者,他就说文明的代价是与天地决裂。很多神话都在讲这种断裂,我赶快在书本上眉批“没有啊,我们中国文化就是要把天人接起来啊”,喔,我才慢慢想到,这神话也许不太一样,神话就是它在呼唤天地,人说什么都不能没有天没有地,但是有了文明之后,自然会反制,它会跟自然断裂,凭良心讲,我们的文化也会,就是要焊接天人的文化,它也会僵化,是不是?你一不小心就僵化了,像我们现在在谈这些生命的学问,你一执着,回去就照用就僵化了,你必须用这些生命成长实践的知识,先面对自己,它就活了,活了之后你不一定用嘴巴、用脑袋去推广它,你什么都不说,就按照它去做,你已经在推广了,你知道吗?去说很危险,搞不好它就是滑落、僵化,为什么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它要求你的就是你要先做到啊,而不是了解得很深刻,讲得很生动。好,我们的人文就是要确保自然,所以王者之道是人文的自然生命过程。王镇华
2020年7月26日
其他

少年中国行(徒步/骑行版)

长按下图关注“辛庄师范”后台回复“少年中国行”可观看“少年中国行
2019年6月22日
其他

王镇华 :活得像天地一样美好(修订版续)

这就是中道主体,你的人格,做事的格局,是一件事。编者后记:本文由清明祭典上王镇华老师的讲话整理而成。文字版经由老师本人过目之后,对文字进行了一些更正与补充。特此发布修订后的新版本,望读者朋友们见谅。
2019年4月9日
其他

经典重温 | 活出生命的饱满

道不远人法自然德在人心常自明生命是自己的事,但又是一体的,美妙吧!主跟体,德跟道,就是真实。真实就是存在。不在彼岸,在此岸。往者,屈也,往矣!来者,可伸,可信!点击观看:中道今来说几句中肯的话作者|王镇华小心自己的起心动念谈《震卦》
2018年11月19日
其他

网络学院 | 开学第一课

导师妙语“现在一大群人啊,就从封建迷信的怪圈,走进了科学迷信的怪圈。他们认为很多搞得很复杂的理论就叫做很科学。实际上,科学是最切实的,我认为,能把最复杂的问题用简单的方法解决,就是科学。”
2018年11月2日
其他

新书上架 | 《涵养天机习太极》

要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就必须要学习和研究中国的太极学说。
2018年10月15日
其他

快速恢复能量的“连接术”

22,右手继续置于头顶)。功能:恢复甲状腺和副甲状腺的活力,有助于改善脸部肌肉问题,有助于防止心脏病发作、中风等等,调节钙质的吸收、新陈代谢,并维持心理平衡。它能协助我们适应周遭环境和各种局面。
2018年7月15日
其他

调和生命能量的至简疗法:仁神术

昱元仁神术的重新发现根据保存在日本皇宫档案中的古代手写记录,仁神术广为人知,早于释迦牟尼佛(Gautama
2018年7月7日
其他

辛庄师范 | 第六届全日制师资养成班招生启事

辛庄师范创办至今,已经第五个年头了。重温过去五届招生启事的文字,许多情景历历在目,就像刚剪辑出来的《首届三年制教育者养成课程第一期回顾》短片,那么清晰,那么真切。▼教育就是生命对生命的影响▼《易经》里有个《随卦》,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随(顺)”有不同的含义,我们最熟悉的是,随社会主流,受“经常接触”的影响;还有在生命的某个片断,与某位先生遇见,受“心灵触动”的影响。而最为饱满的是,随时势、众势之常情,使得民众的自主心得到震动,从而百虑一致,殊途同归。这正是“为师之道”的另一层深意。
2018年6月29日
其他

天人之学 | 关于家园:我们都是乾坤的好孩子,不要忘了回家的路

少年立志今早带孩子们在树林里练完剑,说了几句关于“用心之道”的话,晨读后结合经典选文又有进一步阐发。至于用力(或可改为“用心”)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大学》由此,我谈到“少年立志”的重要——若青春期没有得到合适的引导,等到年纪大了,再回头学习如何“用心”,会更困难。面朝师资班的老师们,我接着说,像你们已经二三十岁、三四十岁了,与他们这批少年相比,学习起来就要辛苦得多。我这么表达,可能对成年人有些打击。但抱歉的是,尽管我的话不中听,但的确符合事实。孔子说自己“十有五而志于学”,这里的“立志”,不等同于树立一个远大理想,而是面对生命本身,愿意真正对生命负责,决心此生做一个觉醒的人。与“立志”相对应,佛家的表达是“发愿”或“发心”。少年本有一种大气和谦卑的品质(王镇华老师语),这种品质如果不能保有的话,本心受“我心”的压制,逐渐形成一种习惯模式,要想回归本来面目,是非常艰难的功课。天人之学是切身、切己的实践之道游学回来,听凤娥老师介绍,随着前三个周末“家长课堂”的开展,家长微信群里的讨论很热烈。我觉得这是好现象。要想做到“家校共育”,家长的思想首先要搅动起来。若家长微信群里很安静,大概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大家都很安心,气氛平静并且祥和;另一种是大家都绷着,暂时保持沉默,平静的背后是紧张和不满。现在,借助于马志刚老师的外力,让大家有机会充分表达,可以促进相互了解和相互启发。“天人之学”即为己之学,是切身、切己的实践之道。阳明先生对朱熹的评价很有意思。文公精神气魄大,是他早年合下便要继往开来,故一向只就考索著述上用功。若先切己自修,自然不暇及此。到得盛德后,果忧道之不明。如孔子退修六籍,删繁就简,开示来学,亦大段不费甚考索。文公早岁便著许多书,晚年方悔是倒做了。我们受现代教育模式的影响,也已经习惯了将学习等同于从外界获取新知,一谈到子女的教育问题,就想到如何去研究和理解孩子,而不是首先面对自己,并努力转化自己的习性。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己”与“我”的涵义差异很大。面对自己,不是躲进自我的小世界,反而是勇于不断突破自我的设限。陆象山曰:“宇宙不曾限隔人,人自限隔宇宙。”故象山的实践之道,强调“先立乎其大者”。师天地造化游学的第三周,我和冯刚老师专门抽出两天时间,跟着王林海老师去五峰书院、南明山及云和等地拍片子,收获很大。其中,在永康的五峰书院,充分感受到古人是如何师天地造化、如何用天地之气养其大的。五峰书院四周岩壁平地拔起,岩根部位突然后缩,生成许多石洞,书院就在天然的大石洞中。先贤巧妙地把天然洞穴与建筑相结合,洞内用木柱支撑岩壁,洞口紧贴石壁做重檐门面,天然的岩洞为书院讲学之处,风雨莫及,冬暖夏凉。站在书院门口,眼前浓荫密布,清幽宁静,既有飞瀑破壁而出,又有山溪流水潺潺,清澈似镜,更有香樟古柏,云杉竹林,人文天文,浑然一体。五峰书院是浙东较早的书院之一。宋代以来,一直是文人学士讲学之地。宋淳熙间,陈亮、朱熹、吕祖谦等曾在此地读书讲学。明正德间,应典、程文德等在此共倡阳明良知之学。四方学者云集,文风鼎盛。书院就是读书人的家园。林海老师感叹道:改革开放之后,古代著名寺院、道观都还给出家人了,这些古代名书院也应当还给我们读书人,而不是锁起门来,只是作为一个文物单位和旅游景点。林海老师的话很有道理,不过,我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创造。当今时代的读书人,也可以效仿先贤,开辟新天新地,重建精神家园,引领社会风尚。生命的合奏下午,与师资班同学座谈,各自分享了近期的学习感受、心得,以及与申请来师范学习的初心相对照,有些什么不同。同学们都很诚恳,谈自己的收获和不足,让我很感动:这就是生命的合奏!学校既是精神高地,也是共生家园,不仅有老师和孩子们的共生,也有学校与家庭的共生,更有人文与天文的共生。林海老师和我,坐在云和农家门口的小板凳上,喝着农人自制的野茶,望着美丽的梯田、云雾缭绕的远山,共同感叹道:若在这里办一所小学校,云烟供养,孩子们是多么幸福啊。云和是林海老师的家乡。十年前,在香山第一次拜访林海老师,就听他饱含深情地说起自己的故土,当时就想来看看。这回来,真正被这方水土的美触动了。教育其实很简单。“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把孩子养育成人,就是靠天地之气和慧命相续。天人之学,因为深情,所以文明在云和,让我最感动的,还不是这里的山山水水,而是林海老师走在县城老街的里弄,与那些老同学、旧邻居相遇时的那份亲情。林海老师在北京接受访谈时,说起故乡云和:第一个感觉就是温暖。这种温暖就是家,安住,放松。乡情,乡亲,实际上是一种美好,一山一水,所有的草木,小时候在那儿生活,她的一切都是温暖的。只有到了家乡,人才可以真正的放松,那才是自由的,就是回到父母面前了。所以走遍世界,还是云和好。是什么让一个人的心性不变?我觉得是亲。小时候父母出去工作,第一个感觉,就是对人的尊敬。我们对周遭一切的东西就是要尊敬,所以出门遇见人,就是要打招呼,然后欢天喜地,就开始劳动了。一出去,见到的所有东西都是活的。一切生活是那么实在,非常可亲可敬,而你就在其中……天人之学,既高明,又简易。《易传》云:“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我们既然都是乾坤的孩子,就不要忘了回家的路。最后,以王镇华老师的一幅对联,作为这个随笔系列的结尾:千
2018年5月5日
其他

天人之学 | 关于气质:涵养我们的内中天

就“重建天人之学”连续发了两篇随笔,读者在后台留言,觉得正文还没展开,应该还有下文。的确,关于这个题目,还有话没说完。这回上金华山,除了照顾学生,还随身带了一些工作。按照习惯,我会在手机备忘录里将这些工作梳理一下。这回的工作清单第一条,写了四个字:“休息,养神。”三周下来,这一条落实得最好。金华,是金星华耀之地,因此,每日傍晚在山上望西看,金星非常醒目。或许是与天离得更近的缘故,或许是受仙人加持,这三周有许多灵感。关于“天人之学”,也有更清晰的认识。涵养我们的内中天所谓“天人之学”,并不是关于天人的种种理论和臆想,而是如何回归天人的实践之道。行益老师说得好,中国文化是体验文化。因此,“天人之学”是实学,落实到基础教育阶段,也是切实、可操作的。学习传统文化,有朋友非常强调经典诵读,认为只要将经典背得滚瓜烂熟,教育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想,可能没有这么简单。经典不是抽象的理论和具体的指导手册,它通常是过来人点滴心得的汇集。当我们也在践行生命之道,有了一点体悟,与经典相印证,就有会心之感:“嗯,就是这样!”对于生命实践经验尚浅的未成年人,如何落实“天人之学”呢?简单来说,就是“涵养”二字。古人注重涵养的功夫,那么涵养什么呢?涵养我们的内中天。用什么去涵养?以文育人,以文化人,须选用与孩子相应的内容去涵养他们的精神。恢复中国人的诗性对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教他们识字,须传递出文字本来的神意,而不是机械的记忆。汉字非常伟大!借助《易经》《尔雅》《说文解字》以及近代对甲骨文的挖掘、研究,我们可以帮助孩子轻松、愉快地过识字关。相应的,教孩子用毛笔书写大字,就是一种非常好的体验。教孩子识字,还应将他们带入合适的语境中去感受,除了每日有半小时大声朗读经典选文,不可缺少的是诗教。孔子非常明确地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华夏神州,自古以来是诗的国度。回归天人生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恢复中国人的诗性。保护那份纯真小学低年级,课程科目应当尽量少些。随着孩子年龄逐渐增长,科目可适当增加。现代人爱求新求异,忽视了朴的可贵,喜欢给孩子各种新奇的刺激,美其名曰“素质教育”,其后果是造成了孩子常常有厌倦感,过早地失去了那份纯真。前日,在城里坐地铁,车厢电视屏幕报道北京某小学的孩子,全校动员学习旱冰,为了迎接冬奥会。看到画面里全副武装、装备精良的孩子们,心里不免发出一声叹息。蒙,始终皆以严孩子小,每日识字读书的时间不能太长,除了亲近自然,自由玩耍,还需要在日常生活里学习劳作和懂礼。而这离不开师长的教导。养正于蒙,“制恶于未萌之时”(吕祖谦语),以尽教化之责,需遵守“严”字。吕祖谦是大教育家,对此他没有任何犹豫:“蒙,始终皆以严。”现在的年轻父母也好,老一辈的爷爷奶奶也好,都舍不得批评自家孩子。如此自由放任,养成了孩子娇气、懒散的习性,到了青春期,纠正起来就比较困难。从小学一年级带到九年级,对此,我有深刻的体会。对待子弟,吕祖谦主张“教以三德三行以立其根本”,如此才能“育实材而求实用”。何谓“三德三行”?即“至德以为道本,敏德以为行本,孝德以知逆恶;孝行以亲父母,友行以尊贤良,顺行以事师长。”康熙家训立品即将出版《康熙家训》一书,系雍正帝记录其父生前之教诲,我们不妨来看看古之天子接受的是怎样的教育。训曰:凡天下事不可轻忽,虽至微至易者,皆当以慎重处之。慎重者,敬也。当无事时,敬以自持,而有事时,即敬以应事,务必谨终如始,慎修思永,习而安焉,自无废事。盖敬以存心,则心体湛然居中,即如主人在家,自能整饬家务。此古人所谓“敬以直内”也。《礼记》篇首以“毋不敬”冠之,圣人一言,至理备焉。训曰:朕八岁登极,即知黾勉学问。彼时教我句读者,有张、林二内侍,俱系明时多读书人。其教书惟以经书为要,至于诗文,则在所后。及至十七八,更笃于学,逐日未理事前,五更即起诵读;日暮理事稍暇,复讲论琢磨,竟至过劳,痰中带血,亦未少辍。朕少年好学如此,更耽好笔墨,有翰林沈荃,素学明时董其昌字体,曾教我书法。张、林二内侍俱及见明时善于书法之人,亦常指示。故朕之书法,有异于寻常人者,以此。训曰:凡理大小事务,皆当一体留心。古人所谓防微杜渐者,以事虽小而不防之则必渐大。渐而不杜,必至于不可杜也。训曰:《易》云:“日新之谓盛德。”学者一日必进一步,方不虚度时日。大凡世间一技一艺,其始学也不胜其难,似万不可成者,因置而不学,则终无成矣。所以初学贵有决定不移之志,又贵有勇猛精进之心,尤贵有贞常永固不退转之念。人苟能有决定不移之志,勇猛精进而又贞常永固毫不退转,则凡技艺焉有不成者哉!训曰:世人皆好逸而恶劳,朕心则谓人恒劳而知逸。若安于逸则不惟不知逸,而遇劳即不能堪矣。故《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由是观之,圣人以劳为福,以逸为祸矣。康熙少时勤学,以至于过劳咳血,反观我们的青少年,是否有这般精气神?学者最不可悠悠今天青少年的教育,成了一个公认的大难题。我认为责任不在孩子,而是成人纵容的结果。吕祖谦总是告诫学生,千万不可“怠惰苟且”。对那些“漫应课程而令疏略无叙者”,则要开除学籍。他认为“学者最不可悠悠”,即使天资聪颖的人也是如此。学习不仅要有一股韧劲,而且还要有一股锐气。如果疲疲沓沓,断断续续,就会使刚刚鼓起来的学习劲头冷下去,以致收不到应有的学习效果。吕公曾说:“大抵人之为学,须是一鼓作气,一有间断,便非学矣。所谓再而衰也。”变化气质,其根本在于凝神古人把“变化气质”作为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一条重要标准。变化气质,除了要有静定的功夫,古人还有非常丰富的手段。若用孔子的话来讲,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到了中学阶段,可让孩子接触《医道》《剑道》《书道》《画道》《乐道》等典籍选文,前提是他们在这些领域里都已经有“游于艺”的切实体验。气者,无形;质者,有形。变化气质,是以无形带动有形,其根本在于凝神。精神涣散,则一事无成,一生虚度。天下学子,须慎之!慎之!延伸阅读天人之学
2018年5月2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天人之学 | 关于毕业:此生有涯,天命无涯

主动走进历史在金华游学期间,董平教授抽空上山,接着录制《传习录》的教学片。次日上午,趁董平教授赶回杭州之前,请他做了一个简短的演讲,关于浙东学派。董平教授的演讲非常精彩,短短一个小时,既交代了宋代士人“道统”意识凸显的历史大背景,也介绍了“鹅湖之争”的缘由;既描述了浙东人鲜明的性格特征,又勾勒了以吕祖谦、陈亮为代表的浙东学派在“历史哲学”上的独树一帜。于是,我请同事帮忙订购关于吕祖谦的书籍,想深入学习一番。下面是部分资料摘抄:吕祖谦的历史观是他整个思想体系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它集中体现了吕祖谦的“务其实”学风和“经世致用”的治学特点。在历史研究领域中,吕祖谦摈弃了理学家空谈性命义理的陈词滥调,反对把“天理”作为历史研究的圭臬。他主张从历史本身出发了解、研究历史,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吕祖谦这种历史观与朱熹“会归一理”的历史观形成了尖锐对立,因而引起了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们的尖刻攻击,甚至在吕祖谦死后,朱熹还恨声不绝。可是吕祖谦的历史观却与永康学派相一致,因而得到了陈亮等人的赞扬。[引自《大家精要·吕祖谦》第109页,作者:潘富恩,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吕祖谦曾形象地将历史比作一座“药山”,其中蕴藏不少救世之灵丹妙药,几乎可以“随取随得”。问题是要有一个正确的采集方法。由此,他提出了“当如身在其中”的看史之法。吕祖谦说:“人之所游观其所见,我之所游观其所变。此可取以为看史之法。大抵看史见治则以为治,见乱则以为乱,见一事则止知一事,何取?观史当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之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如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知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引自《吕祖谦评传》第430页,作者:潘富恩、徐余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他反对人们把主要精力放在“博学强记”上面,认为最要紧的是要学会分析思考;“看史须看一半便掩卷,料其后成败如何。其大要有六,择善、警戒、阃范、治体、议论、处事。”[引自《大家精要·吕祖谦》第110页]吕祖谦特别推崇《左传》的史学价值,说:“《左氏》综理微密,后之为史者鲜能及之。”又说:“学者当先治一经。一经既明,则诸经可触类而长之也。史当自《左氏》至《五代史》依次读,则上下首尾,洞然明白。”吕祖谦早年所著《东莱左氏博议》,脍炙人口,非同凡响,多以义理的眼光论说《左传》的历史。……吕祖谦认为《诗经》也是史:“看《诗》即是史,史乃是事实。如《诗》甚是有精神,抑扬高下,吟咏讽道,当时事情,可想而知。”又说:“看《诗》须有三节。如看卫文公之《诗》,须知卫之兴;读《王·黍离》之诗,须知周之亡。其气象可知。大处既看,小处亦当看。”[引自《黄灵庚、冯春生:吕祖谦丛论》]
2018年5月1日
其他

天人之学 | 内修,活出天人的本来面目!

内容概要民间信仰的“怪象”中国人的信仰重建活出天人的本来面目民间信仰的“怪象”今天读了一本很有趣的书。这其实是一本以书号出版的学术刊物,《宗教人类学》第七辑。该书收录了21篇论文,分别选编在这样五个标题之下:《修行人类导论》《修行与日常生活》《修行与身心实践》《修行与学习过程》和《田野报告》。主编陈进国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在第一篇文章《修行人类学刍议》中,表明了自己的意图。由于其用语显得过于学术,所以用大白话转述,大致意思是:通常人类学关于宗教的研究,是以宗教为客观对象,在外部进行有距离的观察。而这次研究,试图走进宗教的内部,了解“宗教人或信仰者的身心实践过程、寻求超越之路”。并且,学者们特意选择了中文语境中的一个关键词——“修(行)”,以此为核心概念,尝试回应普通人类学和社会科学所关注的“文”和“化”的问题,即试图回答:一个宗教信徒如何“成为”一个信徒?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个社会的人或文化的人?乃至于追问: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个大写的“人”?这些论文涉及的内容尺度非常大,譬如有念佛往生的实践路径(计数念佛、临终助念、死者的体位温差测量法等),有一个活佛的修行故事,有某高校教会的皈信研究,有新兴宗教“益世康”详细介绍,甚至还有关于神佛附体与生命转化的研究案例等。我在地铁上,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第一印象是:当前国内在精神信仰领域,真的很热闹!五花八门,无奇不有。譬如,在关于河南周口地区的“看香”与“跑功”信仰活动的调研报告中,有这么几段描述:刘姨经常“办公”的毛主席庙是一座新庙,兴建于2008年。这座庙是庙主自己筹资建的,庙主本人顶着“毛主席”的功(即毛主席的灵经常会附到他身上)。同时他还有另外两个身份,即曾经的小学校长和目前的代课老师身份。作为一个国家体制内的教育工作者,他的建庙和跑功经历更是一则传奇……毛主席下凡之前,是鸿钧老祖,他和西方佛祖,还有一个(没说出名字),是三大圣。从上蓬神位上说,是三兄弟,盘古开天地时就是他们三个,后来成神了。他们三个商量,这中华民族眼看要灭亡,得下去个星宿。佛门的人因为不能争杀,不能下去;鸿钧老祖自报门路,主动下凡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并跟佛祖说好,以后有需要时佛祖得助他。他一下来,就是星宿下来了,众小神退位,所以牛鬼蛇神都被一扫而光。他下来后灵性附体到凡人身上,……毛主席青年励志闹革命,翻天覆地要成功,就是要把乾坤颠倒过来。毛主席去世了,但他的事业没达到他提出的世界大同的目标。他提出为人民服务,但现在为人民服务,走的有点偏,都是为自己服务,为人民币服务。世界大同的任务没完成,所以“老人家”还要让他下来,灵还在召唤!有人说话跟毛主席说的话一样,那是毛主席附了他的体,毛主席现在的灵魂还在来回云游。这样的人很多很多,有附共产党的体的,也有附国民党的体的。那些将军、军官们都是附着灵性的,他们去世后,这些灵在变换着,漂荡着。好多烧香的这跑那跑,不知道自己担的是啥任务,实际上都是十大元帅、十大将军,还有上将、中将,还包括很多死去的烈士,这些灵都被我们这些跑功的人担着的。这不是迷信,确实有灵的存在。……这里不再赘述,网上有完整的论文,题目为《被动的表达与主动的实践》,作者孙艳艳(中山大学中文系2015级民族学博士研究生),有兴趣的朋友可自行查阅。我是平生头一回,从国内的正式出版物上读到有关民间信仰的这种种“怪象”。我用“怪象”这个词,可能有点不太公正:为什么建毛主席庙就称为“怪象”,而建佛庙、道观、教堂就“见怪不怪”了呢?中国人的信仰重建领导人提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这个信仰是信什么?能否做到“能以众正”?如果能做到,则“可以王矣”!由这本书,可以展开两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即“文化”与“信仰”,“教育”与“修行”。通常,我们说到“信仰”,一般是指宗教信仰。其中的“仰”,就拉开了人与信仰对象的距离,故“信仰”(包括宗教信仰,以及共产主义信仰等)通常被称为“外在超越”——理想是对现实的超越,彼岸是对此岸的超越。由此可见,共产主义信仰有非常明显的基督教信仰的特征。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没有类似信仰的东西呢?还是如书中一篇论文(《修行何为,何以修行?——修行人类学研究倡议》,作者:杨德睿,黄剑波)中所提到的:一方面,有许多人认为华人文化是彻底的实用主义,极度欠缺对精神性/神圣性价值的追求,所以没有真正的宗教,无论表面上如何虔诚,其实全出于世俗功利心的驱使。另一方面,华人又被普遍认为爱好迷信、容易被宗教和各种类宗教的事物(从政治意识形态到风水、星象、气功)所煽惑而掀起狂热,连日常的、实际的理性都无法不被淹没”?这几位年轻的学者很有创造性,他们提出“修行人类学”,实际上揭示出了一个结论:自古以来,人类的教育从来离不开“修行”二字。而中国古代教育,就是一个“超凡入圣”“知行合一”“天人合一”的过程。“既包括我们对于‘外在超越性’的神圣追求和探问,如天理、道等超人格存在,也包括我们对于本心、良知、良能等内在超越性的感知与体悟。在神圣的宗教世界是成佛、成道、成仙,在日常生活世界是成圣成贤,实现人格的内在超越。”[引自《修行人类学刍议》,作者:陈进国]活出天人的本来面目《阴符经》里讲:“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易经·恒卦》里讲:“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如果没有对“天”的肯定,“人”是残缺的存在。只有肯定“天命之谓性”这个前提,才可能有接下来的“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现代主流教育,体现的是世俗主义的价值观,不仅拒绝承认对天道的外在超越,也缺乏人格的内在超越。我以前总提“重建大人之学”,有家长很反感,其实“大人之学”即“天人之学”。在中国文化的语境里,每个人的生命本质都是天人,只要你肯内修(即修道,即自我教育),那么你就能活出天人的本来面目。延伸阅读有一种志气,叫做顶天立地,继往开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发展人类教育事业大圣归来
2018年4月30日
其他

有一种志气,叫做顶天立地,继往开来!

点击查看招生详情当我们把生命的维度撑开,才能体会“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真实含义,才能把中国古代教育的优秀传统与现代教育结合,才能在文化高度上引领人类教育的发展。“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习班各门课程的带领导师,都是学修并重、知行合一的践道者,我们的同路人。亲近导师系列行益老师
2018年4月20日
其他

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发展人类教育事业

一、关于“文化自信与教育创新”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而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关于文化自信与教育创新的关系,领导人早就有深刻的阐述,2014年五四青年节,明确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而“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这里可以套用一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当我们真正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以及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我们完全有信心,突破百年以来以西方学术标准和价值体系构建出来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模式,在人类教育事业上,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如何真正落实“文化自信与教育创新”,这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我们原本计划设立五个子课题,整合政府政策资源、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学术资源、企业资源、学校资源、民间教育资源等,逐一深入研究,同时进行试点,积累经验后再推广。这五个子课题分别为:1、《教育+城乡社区重建》2、《“一带一路”战略与高等教育创新》3、《文化复兴与基础教育创新》4、《幼教师资培养与全民教育工程》5、《中医教育的创新、普及与“健康中国2030”》然而,有专家朋友提出,以上五个子课题固然重要,但首先应设立《对外中国文化教育的创新》课题研究。这些年,尽管政府十分重视,但是对外汉语教学仍存在许多不足,由于我们对外输出的汉语教学师资,自身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体悟,所以严重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为了配合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建设,以及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我们准备首先付诸实践,培养一批对外中国文化教育的优秀师资。
2018年4月17日
其他

李辛:教育也是一种感应

我们有过这样的经验,比如去买菜,有时候卖家一定会推荐某个菜,说这个好……但你会觉得,还是那个更有气,也许你不一定有“有气”这个概念,只是觉得它新鲜、好吃,被它吸引了。
2018年4月1日
其他

重 磅 | 王林海 :天下读书人,重建明堂,立命复性

【王林海老师宣传片】昔有周公,始建明堂。明堂者,所以明天地,統萬物,王者之大禮也。古人敬天,孔子曰:“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夫天者,元也,萬物之始,人之根也。《內經》曰:“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故不知天,不能為人也。今人不知人人皆本為天人,而崇尚猿人之說,自稱高級動物,猶如懷珠行乞,引刀自宮,惜哉!痛哉!今有王公林海,繼往聖,開來學,以書明道,感召天下讀書人重建明堂,立命複性,可喜可贊也。古之明堂,天子太廟,不可複,也無從複也。當今世界,民智開化,家家皆可以設明堂,人人皆可以祭天地,於是乎百姓崇禮而行孝悌,百官戒懼而不敢易紀律。所以明大教也。華夏神州,文化重建,在明明堂,感天地;在正四時,出教化;在崇有德,重有道,顯有能,褒有行者也。故言明堂,事之大,義之深也。特别鸣谢摄影师冯刚北京大美生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友情推荐半木特展
2018年3月30日
其他

榜样 | 讲台上的好老师,家庭里的好男人

【立品视频】林明进老师自述把学生教成一个人顶天立地的人作文像做人,做人像作文课堂就是生活,课堂就是社会学问是活的利己,利人,利天下苍生做一位胸怀天下的领袖道就在平常日用当中不是说教,也并非自我标榜透过与学生的互动让他们从生命里自然成长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一种对于生命与存在的责任没人在乎你是赢在起点,还是输在终点可以输给别人分数、成绩、名次不能输掉自信、灵魂与尊贵能日趋上达,才算赢了自己学经典不是目的以古人的智慧启发我们的智慧才是根本一个真正的老师学到老,活到老,教到老他教学生也教自己学“生”活下去,活出自己,活出自在男人、女人,都应当做
2018年3月28日
其他

大圣归来 | 你就是孙大圣!只是失忆了

前几日,和同学们一起与卢传牧老师交流。卢老师十七岁开始学习中医,今年七十四了,搞了一辈子临床,退休之后有时间来写文章,作学理上的探究,于是有了《找回中医的另一半》这本书。乍一听卢老师谈话,你会觉得坐在面前的不是一位中医大夫,而是一位心理学专家。卢老师大谈弗洛伊德、无意识、潜意识和意识,让人觉得这与传统中医八杆子打不着。熟悉我的人知道,我是不赞成“以西格中”的——“就是从西方的思想立场和思维方式中,讨来一把现成在手的锐利斧斤,然后便只顾着用来砍伐中学的林木了。”(引自澎湃网《以西格中,尽弃前学:王国维的悲剧观》)。“以西格中”的方法发展到极至,就是“以马格中”,即以马克思主义这根“矢”,去射中国文化这个“的”。在这种研究方法下,老子便成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阳明成了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我也不赞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我主张“中体中用”,即回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里,来重新打量这个世界。以中道为本,将我们遭遇到的所有的人、事、物,都可以拿来格一格,这就叫做“用中”,也必然“中用”。卢老师是自信的,他的自信不是出于他对心理学的熟悉,而是中医的思维方式。他指出:弗洛伊德把无意识和潜意识搞混了。在弗洛伊德看来,“欲望彻底统治了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其意思就是说,人是无法自明和自主的。[多说一句,因此我们要小心弗洛伊德的爱情观,他《爱情心理学》一书中写道:“在人潜意识里对某种独一无二、无可代替东西的热恋会呈现一种无休止的追寻。”]卢老师提出,传统中医虽然没有现代心理学的解释,但做了许多心理医生做的事情;传统中医虽然也没有使用合乎当今专业精神病学的术语,但离了“精神”,无法进入中医。晨读带孩子们读了《心经》,有的孩子是第一次接触到这部经文。《金花的秘密》里有一部《慧命经》,是从道家修炼的角度来谈慧命的:“欲成漏尽金刚体,勤造烹蒸慧命根。定照莫离欢喜地,时将真我隐藏居。”《心经》是从佛家角度直接谈心性。《心经》谈空,谈无,但不是顽空,不是只做否定,它有大的肯定:“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如同《易经》,整部经书都在谈“变易”,但它的底色是“不易”。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容易造作、驿动的心,但它的底色是明朗、清澈、不易的。若对此有了悟,你就可以做孙大圣,就可以有大无畏:“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对照《心经》,再来做《文心雕龙》的功夫,就能体会刘勰的用心了,他的用心与孔子的用心是一致的,即“拨乱世,反诸正”。下面,我们来看看在《大学》《中庸》《论语》《易传·彖传》里是怎么谈这颗心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即本心,心的本来面目,澄明朗朗。明明德,就是明心见(现)性。此乃大学之始。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无论是“止”、“定”、“静”、“安”、“虑”、“得”,都不离那个。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诚意,正心,就是处理好识神和元神、下心和天心的关系,谁是主,谁是从?《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只要是人,都可以让明德当家做主人,皆可以成圣成贤。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知道自己有个明德,还要下功夫;功夫到了,自然豁然贯通。诚于中,形于外。不可自欺欺人。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对心不在焉、失魂落魄、鬼迷心窍之人,须大喝一声,把它招回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不要辜负了天的心意。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明德从来没离开过我们,但为何我们总是昏昏沉沉、狂妄自大呢?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谓之中。随心所欲不逾矩,谓之和。孔夫子也是孙悟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悟空之后,还要尽人事,而不是做神仙。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用心的方法。心明,然后眼亮;路看清楚了,才不至于迷路。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正其心,诚其意。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妄心死了,明德才现前。故成人的教育更不易,须死去活来。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我们都可以有七十二变化,上天入地。至诚如神。你就是孙大圣!只是失忆了。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皆自家事,不怨天,不尤人。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好好学习,都可以神通广大。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越是有影响力,越不可以乱来。居高位者,更应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顶天立地,从自己做起。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不是没有喜怒哀乐,而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子曰:“德不孤,必有邻。”人都有良心,所以总有相应者。生命不是孤岛。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用心之道。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致中和,故能坦荡。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悟空,当然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政治的核心是文化,文化的核心是正心。大明终始,各正性命。终而复始,变易也;终必复始,不易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慧命相续,心相印也。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己立,立人,无非“心正”二字。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国泰民安,心相通也。(同人)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心正,则不矫情,不造作。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大中至正,即放大光明。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遮蔽内心光明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临)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道也。刚中,即内明。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内明以观天下,则豁然贯通,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心,天心,一体两面。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天地之心就在你的心头,让它复苏。(无妄)动而健,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内明,则无妄,无颠倒梦想。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能止健,大正也。要有涵养的功夫,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心里有天地,自然懂得养浩然之气。(坎)行险而不失其信,维心亨,乃以刚中也。越是在危机关头,艰难时局,越见到一个人“心”的功夫。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心能感,故类万物之情。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心恒定,故不迷情。大壮利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心量够大,故能体会一体之仁,天下一家。(家人)正家,而天下定矣。正家,亦从心正入手。(睽)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心拧巴了,众目睽睽,她也不在乎。萃,聚也。顺以说,刚中而应,故聚也。顺天命也。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亲民,聚众,首要在心明。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心光明了,当然人生成坦途;反之,人生便是苦牢。中孚以利贞,乃应乎天也。所有生命的成长,都必然指向一个方向——配天。不认这个大方向,都是自欺。注:本文插图均来自网络,在此表示感谢。如构成侵权,请联系删除。
2018年3月21日
其他

秋风:如果你把孝抽走了,中国文明的大厦就垮了

所以人类的文明其实就这两种,中国文明以孝为中心,中国以外的文明以非孝为中心。文明现在必须要认真的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要不要还继续做一个中国人,如果我们想做中国人,那我们必须守住我们的孝道。
2017年12月11日
其他

《孝经大义》:与西方神学、哲学相对照,讲述时代普适的教化之道

马一浮《孝经大义》论《孝经》总会六经之旨曰:须知六艺皆为德教所作,而《孝经》实为之本;六艺皆为显性之书,而《孝经》特明其要。故曰一言而可以该性德之全者,曰仁;一言而可以该行仁之道者,
2017年12月2日
其他

这个时代为什么要读《左传》

张毅老师:作为一个整体,我写这本书的过程,是我备课、上课的过程,也是我仔仔细细地从一个教师的角度研读《左传》的过程,更是我重新认识《左传》的过程。
2017年11月3日
其他

立品书友会•生命泉 :感恩十年 2007-2017

文末有彩蛋2002年立品图书成立,致力于中国人的心灵成长和文化重建。在过往的岁月里,我们与读者朋友一起共同成长,越来越感到生命之学不能满足于“知”,而更应注重“行”,于是在2007
2017年1月5日
其他

六篇中学生的习作赏析

不过,我们对于历史以及先圣先贤,需要钱穆先生说的那份态度:心存一份温情与敬意。羊祜这个人是沽名钓誉、故作清高,还是确实正直忠贞、毫无私念,我们先不急于下结论。我们先来讨论一下“自私”和“无私”。
2016年11月21日
其他

【华德福】为何不让孩子用电子产品?

我无法阻止,现在看电视是一般家庭生活一部分。而且我也需要在小孩看电视时,自己获得一点不被打扰的个人时间。而且不会那么糟糕吧……?
2016年3月30日
其他

【新书】佩玛•丘卓三部曲

我们一旦下定决心开始从事心的训练,我们就已经是菩萨了。这样的观点令人鼓舞。某些学派认为,不到某个阶段就还不是菩萨,但寂天菩萨说,发了愿便是诸佛的子嗣与传人,何况我们还有此论作为训练指南呢!
2016年3月22日
其他

生命花园系列精装限量版

Wong)是世界级的心理学导师、人性的艺术家,堪称东西方文化的整合大师:他们透彻地实践着科学和理性的精神,娴熟运用西方心理学和医学治疗手法,也使用中医和针灸手段。
2016年3月21日
其他

华德福教育“十二感官”内容详解与应用

⑵作为成人我们不要限制孩子,不要过多保护,要提供艺术性的和谐活动和游戏,让孩子感受晨圈的快慢节奏的变幻,给予营养浴、童话故事、英雄故事的滋养,让孩子体会到痛苦与不幸的存在,以及战胜它们的喜悦与希望。
2014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