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时代杂志

其他

【新刊】张城|“两个结合”视域下文明、革命与道路的内生性逻辑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载《人民日报》2023年7月2日,第1版。[45]甘阳:《通三统》,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6页。张城: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
1月7日 下午 12:01
其他

目录预告丨《开放时代》2024年第1期

耘为“统一”立法,为“多元”阐释——近代中国边政学兴起背景下的“新疆”观念及其知识形塑龙其鑫▋法学与政治民粹主义的“人民”想象:辩正与反思
1月5日 下午 12:01
其他

《开放时代》2023年总目

舒▋“他者的世界”时间的因果性和同时性——中国西南景颇人打卦实践中的时间结构、生命经验和物质依托张文义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多民族村落的文化共享与族群边界的超越——以迪庆藏族自治州哈达村为例马翀炜
2023年12月29日
其他

汪华|工人参与、政治动员与国家政权建设——一项关于车间民主的社会学考察(1956~1965)

本文原刊于《开放时代》2012年第10期图:1959年,鞍钢实行厂内外“三结合”(图片来源:鞍钢集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网站)内容提要:长期以来工人阶级梦寐以求的“当家作主”地位一朝成为现实,工人却对“当家作主”表现出出乎意料的冷漠与疏离。本文通过对计划经济时期一个国有企业民主参与过程的研究发现,动员职工广泛参与企业民主管理,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造,但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却使得职工民主管理失去了进一步推进的动力。推进职工民主管理是国家政权建设的一个具体抓手,但国家政权建设的推进却无形中削弱了职工民主管理进一步推进的政治空间。正是这一悖论的存在,使得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人参与最终变得低效甚至无效率。关键词:工人参与
2023年12月19日
其他

【新刊】乡村文创系列之六|从“原乡梅好”到“原乡美好”

本文刊于《开放时代》2023年第6期图:山脚下的仙娘溪村(图片来源: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2010年,在政府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背景下,广州市民政局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绿耕”)开展关于生态文明和可持续生计的农村社会工作试点项目。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的贫困山村——仙娘溪村成为首个试点村庄。仙娘溪村,距离广州市区一百多公里,车程二个多小时。循溪而上,傍山而行,经过一段蜿蜒曲折、颠簸起伏的山路,方能到达。这是一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村子。俗话说“靠山吃山”,20世纪80年代村民开始在山地上大规模种植果树,卖果成为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作为“一村一品”产业模式的主推品种,大批的青梅树就是在那个时候种下的。可惜好景不长,当地话梅厂倒闭后,青梅变得有价无市,经常因无人采摘而落地腐烂。没过多久,砂糖橘成为当地“一村一品”的当红品种。于是,村民将原来的青梅树砍掉,改种更“值钱”的砂糖橘树,砂糖橘树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到2010年,全村只有很少的青梅树被保留下来,并成为大家口中“没用”的作物。老围屋:新龙围这些为数不多的青梅树,恰恰成为“原乡美好”故事的起点。青梅树是“另类”的,作为一种粗生粗长的植物,它可以不施化肥、不喷农药却长得很好;青梅也是“另类”的,偏酸涩的口味使其更多作为食品加工的初级原料,因此,收购商不会刻意追求卖相,也就无须喷洒调解大小、味道及颜色的化学制剂。2013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我们,作为“绿耕”的工作人员,参与到推动青梅加工的工作中。当时,村里除了因无人打理而留存的零星青梅树外,就只剩下清哥家那片二十多年的青梅林,有一百多棵,这片与儿子同岁的青梅林对清哥而言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然而,就在这年春天,他也动了心思,想把这片青梅林砍掉,改种砂糖橘树。我们听了很着急,砂糖橘树对化肥农药的依赖程度远高于青梅树,也高于其他很多果树,长期大面积单一化种植砂糖橘树无疑会破坏生态环境,最终也会对农业种植形成反噬。但着急归着急,我们心里也清楚,绕开生计需求而仅从环保的角度实难说服清哥。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将青梅转变为可维持生计又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我们想到了加工。一位同事2012年去台湾地区学习时,在高雄的微风市集上看到包括青梅在内的许多手作食物,曾主动请教并将制作过程认真地记录下来。一开始,我们动员村里乡村旅社小组的几位妇女试着加工梅精,轮班熬了几天几夜后,做出了更像是梅酱的产品。之后,我们带着村民和试做的产品一起去广州参加城乡汇农墟。出村的山路起伏不定,我们的心情也忐忑不安。当我们将产品加工过程的照片挂上墟位,鼓起勇气向路过的消费者介绍梅精如何“炼”成时,竟有许多人驻足了解,谁也没想到试做的产品能销售一空。青梅酒随后,我们想方设法链接资源,邀请富有经验的老师进村培训,几天下来,村民掌握了一套非常细致,甚至称得上严苛的制作工序。“绿耕”多年来在云南、四川等地的实践经验表明,在农村工作,一定要将习惯单干的村民组织起来,以合作互助的方式进行生产,这样才有可能突破个体生产面临的种种障碍。于是,我们开始动员村民参加青梅加工小组。那时,村民的心思都放在砂糖橘上,对青梅加工并不感兴趣。最终,只有清哥和楠哥愿意尝试。2013年4月,仙娘溪青梅加工小组正式成立。2014年,历经波折后加工小组扩充到5人。这一年,我们召集仙娘溪村和邻村乐明村的三个青梅加工小组聚到一起,为青梅产品取名为“原乡梅好”。2015年,我们又推动两个村的青梅加工小组共13位村民,联合成立了“原乡梅好”青梅合作社。青梅加工小组成员“原乡梅好”,是一个富有寓意的名字。原乡,表示故乡,亦有回乡之意;梅好,意指青梅产品好,亦谐音美好。四字相连,表示在乡村做优质的青梅产品,亦引申为在故乡过美好的生活。此后,我们和村民一道专注开发一系列生态或半生态的青梅产品,产品种类从最初的两三种到后来的十几种,梅精、梅酒、乌梅等均建立了良好口碑。一路走来,我们也不断遭遇着问题:如何制定合理的手工加工标准和加工流程,如何构建消费者支持网络,如何调整各小组和村民间的合作关系,如何确立分配制度,等等。行动的过程,也是我们面对和处理问题的过程:统一购买陶罐、木炭、蜂蜜等原材料,举办品鉴会确立品质标准,并围绕品质标准来制定加工标准和流程;在广州成立公平贸易店,进入社区进行宣传和推介,与一些涉农NGO(非政府组织)、有机餐厅等进行合作,搭建“城乡汇”公益平台来共享和拓展消费者网络;确立“按劳分配”制度,并借助“社区公益金”的安排使小组走向社区,关怀社区弱势群体,推动公共事务发展。我们不断解决合作过程中的理念和现实问题,一个人走得更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生态体验游之手工加工环节:青梅去蒂青梅浸泡通往村庄、旅社和社工站的指示牌缘于青梅的故事转眼已延续了十年。十年里,“绿耕”和另一个社会组织(广州市从化区深耕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相继在村里培育青梅加工合作组织,探索“合作经济”,推动村民尝试新的发展路径,村民们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一些改变。当大片大片的砂糖橘树患上号称“柑橘癌症”的黄龙病而颗粒无收时,青梅加工为一部分村民带来了持续且稳定的收入。于是,当年改种砂糖橘树的村民时隔多年之后,重新栽种青梅树。青梅树的保留和复种,直接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施用量,使严重依赖化肥农药的果树不再成为村民首要的经济作物选择,从而影响了整个村庄的种植结构和种植观念,对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起到了保护作用。更重要的是,围绕青梅种植、加工和销售成长起来的村民成为推动社区公共事务(如举办村中儿童环保夏令营,开办社区长者食堂等)和社区内生发展的重要力量。“原乡梅好”,就这样成为“原乡美好”这个故事的起点。
2023年12月11日
其他

【新刊】郑少雄|藏地新浪潮2.0:边疆知识分子的主位意识衍变——万玛才旦及其晚近的三部电影

本文刊于《开放时代》2023年第6期图:万玛才旦(图片来源:豆瓣网)内容提要:万玛才旦晚近的三部长片《塔洛》《撞死了一只羊》《气球》,具有不同于以往藏地电影的三个显著特征:塑造并突出具有反思性的藏地个体;通过冒犯社会规则与禁忌来制造疏离性的视角;模糊藏地内部区分,寻找外部关联,形塑面向未来的超越性藏地认同,呈现出可称为“藏地新浪潮2.0”的新面貌。以本民族创作团队为主,使用本族语言拍摄的少数民族电影通常被认为具有主位视角,通过分析边疆知识分子双重边缘的结构性位置及其自身生命经历,结合藏文化区域内部的多样性和互动特征,可以说主位意识不仅在时间中而且在空间上都是不断变化的。藏地电影、藏区形象、藏族认同的未来格局仍在不断生成之中。关键词:藏地新浪潮
2023年12月9日
其他

【新刊】张文军 | 关系调整与网络再造:乡村工业的时变之应——基于温州涧村童装产业变迁史的考察

本文刊于《开放时代》2023年第6期1980年,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在天安门广场游玩(图片来源:[英]迈克·埃默里:《中国1980》,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年版)内容提要:通过对温州涧村童装产业四十年来变迁史的考察,本文发现,在地方政策、市场环境和社会关系都无法提供必要支持时,仰赖这三重要素成长起来的乡村工业通过关系调整与网络再造进行应对。在打破嵌入性悖论的基础上,童装厂商、外加工厂商和销售商凝结为实质合作的通合性网络,以此解决多重要素失灵的问题。作为乡村工业保持韧性的关键,关系的调整并不意味着抛舍与割裂,相反,其得以调整的内在基础恰恰在于经济生活中的道义与伦理。接续“乡村工业何以合作”这一问题,不同于股份合作制或有限责任制等组织形态,这一无形的通合性网络在实质意义上构成了乡村工业走向合作的另一种面向。关键词:乡村工业
2023年12月7日
其他

【新刊】付伟|差异化产业政策与二元产业结构:县级政府产业政策转变及其后果——以河北省文县为例

本文刊于《开放时代》2023年第6期图:河北永年工业园区(图片来源:河北经济日报网站)内容提要:本文讨论地方政府产业政策的转变及其后果。以文县为例,县域存在着工业园区与传统产业集群两种产业形态,形成了所谓“二元产业结构”。县级政府对二元结构的企业实施差异化的产业政策,一方面通过“经营园区”的方式将大量的资源投入工业园区,扶持入园的头部企业、招商引资企业;另一方面在土地、环保等方面对传统产业集群中的中小微企业实施“倒逼政策”,压缩这些企业的生存空间。差异化产业政策与产业的财税激励弱化、形式竞争强化以及治理风险增加有密切的关系。关键词:差异化产业政策
2023年12月5日
其他

【新刊】章永乐 | 为托克维尔“减负”——兼论西方政治与法律思想研究的中国主体性问题

本文刊于《开放杂志》2023年第6期图:王迎春、杨力舟:《太行铁壁》(1984年)(图片来源:“人民画报”公众号)内容提要:后冷战时期的诸多论者致力于将托克维尔的“大革命进一步加强了‘旧制度’业已推进的‘中央集权’”这一论断,“移植”到20世纪中国的语境之中。这一尝试忽略了两个国家在近代国际体系中的不同位置。在托克维尔的视野中,中国居于与法国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类似的位置,而被殖民者如何争取托克维尔式的自由,恰恰构成托克维尔思想的“薄弱环节”。托克维尔对于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不同态度,与其贵族色彩强烈的“自由”观念有着深刻的联系。对于中国在近代国际体系中的位置的自觉,不仅是重新理解托克维尔的关键所在,也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正当性的关键所在。中国式现代化建立在对殖民主义的否定之上,深入反思殖民主义对于近代西方区域与国别研究知识传统的塑造,有助于在“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中真正落实中国主体性,实现“自建光荣”。关键词:殖民主义
2023年12月3日
其他

【新刊】殷之光|新旧之间的梁启超——亚非意识与民族帝国主义的背反

本文刊于《开放时代》2023年第6期图:梁启超(图片来源:搜狐网)内容提要:本文通过梳理梁启超在1899年世纪转折阶段的一系列文稿,辅以《清议报》在这期间的其他相关讨论,展现非洲,特别是在19世纪末发生的布尔战争,对梁启超“民族帝国主义”认识的影响。本文引入“共同体”政治的框架,分析梁启超对中国民族主义与列强民族帝国主义的区分,以及他在亚非美欧广域空间秩序下,对“国竞”问题的认识。本文强调,梁启超的“转型”可以被视为19世纪末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形成进程中较具普遍性的思想现象。认识这种普遍现象产生原因的着眼点,是霸权者统治的愿望以及被压迫者反抗的愿望这两个基本动能。这组动能之间产生的张力与冲突,为我们理解梁启超思考中国的命运及其局限提供了基本前提。关键词:梁启超
2023年12月1日
其他

【新刊】连文妹 | 中共三大前后陈独秀的革命思想演变——重读《资产阶级的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

本文刊于《开放时代》2023年第6期图:沈加蔚:《兼容并包》(1988年)(图片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内容提要:《资产阶级的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是陈独秀写于中共三大前后的两篇重要理论著作,文章对中共三大召开前后中共的政策主张,尤其是与国民党合作的立场态度作了明确指引,这是陈独秀革命思想的最新发展。他的联合战线思想、国民革命领导权思想,以及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理论等都有时代的特征和发展的视野。然而,随着国共合作的分歧凸显和大革命的失败,中共与国民党的合作政策受到极大的质疑。以今观古,与陈独秀异见者对其思想实践进行了批评,视之为右倾机会主义的思想。然揆诸中共三大前后国共合作的发展和国民革命的走向,陈独秀之思考具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的时代特色,有因事而化、因时而进的现实主义考量。其对资产阶级的认识和对农民革命性的认识,对于后来的革命领导者,如毛泽东等亦有不小的启发。对此,应该历史地、逻辑地看待和分析。关键词:陈独秀
2023年11月29日
其他

【新刊】缪晓雷|互联共信:数字时代的线上社会资本与普遍信任

本文刊于《开放时代》2023年第6期(图片来源:知乎网站)内容提要:普遍信任体现了对社会一般个体的认同倾向,能够反映出对社会整体的信心与信念。普遍信任的影响因素和提升机制是实现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在数字时代,互联网实现了人际关系的“互联”,本文关注互联网使用能否进一步带来社会的“共信”,即互联网使用能否提升社会普遍信任水平。基于社会资本因素论,本研究认为数字社会的线上社会资本通过认同逻辑和认知逻辑提升社会普遍信任,通过使用2021年的社会网络与职业经历调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线上社会资本的内聚型和外联型两个维度都可以提升普遍信任;存在互联网使用提升线上社会资本,进而提升普遍信任的积极路径;互联网休闲娱乐使用会降低普遍信任,但与外联型线上社会资本存在交互作用,可以通过外联型线上社会资本的提升来弥补对普遍信任的负向影响。关键词:线上社会资本
2023年11月27日
其他

【新刊】王文彬 曹洋丨数字时代的普遍信任:数字拓展与零工侵蚀效应

本文刊于《开放时代》2023年第6期图:数字信任(图片来源:Shutterstock网站)内容提要:数字时代的就业者日益显现出数字化和零工化的工作特征,这将对其普遍信任产生何种影响?通过分析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本文提供了两项研究发现。第一,从事数字化工作对就业者具有直接和间接的信任拓展效应,可通过资源助力和交往拓展提升其普遍信任。工作中涉及互联网使用的就业者会呈现更高的普遍信任,且工作交往网络的拓展在这一过程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第二,从事零工化工作带来就业者组织承诺的松解和工作交往的浅层嵌入,对其形成普遍且有所区别的信任侵蚀效应。无固定雇主和雇佣合同的就业者会呈现更低的普遍信任,且这一负面影响在低收入的就业者中更为明显。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的制度变迁过程,数字时代的到来在重塑劳动力市场的同时,也蕴含着普遍信任的变迁动能。关键词:数字时代
2023年11月25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新刊】袁先欣丨“民间”:一个范畴的现代演变及其历史条件

本文刊于《开放时代》2023年第6期图:年画下农村(图片来源:新浪网)内容提要:“民间”深度参与了20世纪中国革命进程,尤其对中共“人民”构想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要真正把握这一历史演进的意义,必须对“民间”范畴自身的现代演变做出考察。“民间”作为中国思想传统的内生范畴,从古到今一直维持着自身释义结构的稳定性,也使得大家忽略其在微观和内部层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民间”范畴的现代转型包含两个层面,其一是在对“民”的群集的界定和指称上,经历了从传统之“民”向国民、公民,到20世纪20年代又向庶民、平民的转化。在对“民”的空间属性的想象上,“地方”首先呈现为承载现代之民的空间构造,而随着国家和社会安排的危机,乡村/农村和边疆地区也逐步成为理解“民间”的重要空间。正是在上述要素的汇集中,“五四”前后发生了“到民间去”运动,其中包含的主题为中共“人民”构想提供了前提条件。关键词:国民
2023年11月21日
其他

【新刊】吴飞|文质之辨与历史哲学——对历史主义的一个回应

本文刊于《开放时代》2023年第6期图:《礼记·表记》明万历二十五年龚大器刊本(图片来源:书格网)内容提要:西方历史主义是普遍历史的去目的论化,而普遍历史又来自基督教救赎历史。由于这一根深蒂固的思想传统,历史主义只会愈演愈烈,其所带来的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很难得到纠正。中国的历史传统不像西方那样来自一神教的线性史观,而是来自始终尊重自然的巫史传统。孔子通过对巫史传统的改造,通过《春秋》确立了文质彬彬的历史写作原则,并通过对夏、商、周三代历史演进的讨论,确立了文质循环的历史哲学。这种历史哲学一方面承认在知识积累和文明发展上的进化,另一方面并未在这种进化上面附加目的论,而是确立了文质损益循环的模式。公羊学和司马迁的历史写作通过对文质关系更深入的辩证理解,阐发了自然性命之质与文明建构之间的历史演进模式。文明发展始终应以自然性命为目的,并从中获得其价值与意义。这或许可以纠正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西方历史主义。关键词:历史主义
2023年11月19日
其他

新刊丨“地方性知识”:一个概念的传播和运用——从个人经验谈起

本文刊于《开放时代》2023年第6期图:十担盘(陈锦文
2023年11月17日
其他

【新刊】何雨|共同富裕中国方案的历史价值、理论品格与政策路径

本文刊于《开放时代》2023年第6期图:河南信阳里罗城村(图片来源:中国摄影家协会网站)内容提要:贫困与不平等是贯穿人类文明的两大历史性问题。寻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的美好社会,始终是古今中外思想家关注的核心议题,这也赋予了共同富裕社会愿景的历史价值。资本主义所开启的现代化之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为人类社会总体性地走出贫困提供了可能,但这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体系存在与生俱来的局限性,使之无法从根本上推动人类社会走出不平等的历史困扰。植根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共同富裕中国方案,不仅让贫困问题在一个14亿人口大国成为历史,也让不平等问题看到了超越的曙光,赋予了共同富裕双重穿透的理论品格。站在新起点上,进一步构筑共同富裕的政策路径应包括:夯实共同富裕的人民底色,承担共同富裕的政府责任,凝聚共同富裕的社会合力,以及构建柔性财富“带动”机制。关键词:共同富裕
2023年11月12日
其他

目录预告丨《开放时代》2023年第6期

关系调整与网络再造:乡村工业的时变之应——基于温州涧村童装产业变迁史的考察张文军▋传播与网络藏地新浪潮2.0:边疆知识分子的主位意识衍变——万玛才旦及其晚近的三部电影郑少雄
2023年11月10日
其他

【新刊】马翀炜 和冬梅丨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多民族村落的文化共享与族群边界的超越——以迪庆藏族自治州哈达村为例

本文刊于《开放时代》2023年第5期图:鸟瞰哈达村(图片来源:中国藏族网通网站)内容提要:引入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概念对族群边界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族群理论的深化。拥有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荣誉的哈达村是一个生活着纳西族、藏族、傈僳族等多民族的村落。在公共领域,集体生活空间赋予村民共享不同民族文化的诸多机会而使族群边界得以超越;在私人领域,各民族又以自己的生活细节表征着民族文化意义,从而使族群边界清晰并维持着村寨文化的多样性。哈达村文化的重要意义就是在“我-他”模式之外建立了超越族群边界进而实现多元文化共享的另一种模式。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相对分明使人们在共享不同文化时并不会导致多元文化的消失,在保持各自文化特点的同时并无表达各自文化优越的诉求。在社会交往中,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就能够使文化差异在共享中成为族际关系和谐的黏合剂。关键词:公共领域
2023年10月7日
其他

【新刊】魏舒|社会性不孕:辅助生殖诊疗中的性别分化研究

本文刊于《开放时代》2023年第5期图:纪录片《奇妙的蛋生》剧照内容提要:生育事件中充满了被性别关系所界定的分化,尤以不孕最为显著,女性由于生理结构和社会建构,多处于社会性不孕的境况。本文基于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探究了女性社会性不孕归因的生成以及对后续辅助生殖诊疗的影响。研究发现,女性社会性不孕往往由身体的污名和诊断的性别分化所造就,即使医学诊断不育的原因在于男性,女性依然会面临社会性不孕的境况,而女性的应对策略也会因家庭关系、社会经济地位与诊疗互助小组呈现异质性。关键词:生育
2023年10月3日
其他

【新刊】郑姝莉丨同乡饮食经济的形成与窄化——基于韧性分化视角的分析

Waldinger,1990;王志弘,2006),是一种保护型经济(Zhou,1992),这种保护客观上为族裔塑造了一种抵御外界干扰,维持原有状态的能力(彭荣熙等,2021)。埃文·赖特(Ivan
2023年10月1日
其他

【新刊】杜树海|从国家到政治体——东南亚前现代“国家”研究的理论意义

本文刊于《开放时代》2023年第5期图:缅甸蒲甘王朝(图片来源:美篇网站)内容提要:以阶级分析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与以强调特定国家边界内的暴力垄断为特征的韦伯式国家理论构成了国家理论的经典范式,长期影响甚至主导着关于东南亚前现代“国家”的历史叙述。通过发掘东南亚本土观念,研究者提出了星系政治体、曼陀罗政治体、尼加拉政治体以及“剧场国家”等概念。本文认为,东南亚历史政治体特征有四:一为神圣王权,以印度教、佛教宇宙图示为内里,以“咒誓治理”与“物化王权”为表征;二为典范中心,政治体呈现向心性格局,中心体现高度示范性,既代表整体,又牵引整体;三为人力控制,呈现为制度性控制与以“能力非凡之人”为核心的庇护群体及网络;四为模糊边界(层叠主权),政治体之间的中间地带是双(多)方力量的薄弱之地,容易出现主权重叠与等级化主权现象。关键词:东南亚
2023年9月29日
其他

【新刊】游宇 陈超丨案例导向研究的比较技艺:哲学基础与分析路径

laws)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Lin,1998)。最后是本体论层面,即嵌入理论视角与方法论之中的有关知识和所处世界本质的理论。换言之,它是各种范式中有关真实与知识的基础(Lincoln
2023年9月27日
其他

【新刊】赵金刚|列文森的“剃刀”——传统文化与普遍性

本文刊于《开放时代》2023年第5期图:1918年,半日制学校,模范讲堂(图片来源:《中国文化史迹:甘博摄影集》第4卷,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年版)内容提要:列文森在《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提出的普遍性转换的观点是观察当下传统文化的“剃刀”。列文森有费正清学派的背景,并且受到韦伯的中国研究的影响。他通过对儒教与近现代中国的全面考察,认为在进入近代之后,儒家便不再是中国社会的普遍性原则而进入了“博物馆”,在现代中国发挥普遍原则作用的是现代世界的精神。他认为,无论是“中体西用”还是“民族主义”的叙事,都放弃了传统的普遍性而接受了新的普遍价值。因此,今天建基于“国性”“特殊性”而来的对传统的辩护,在列文森看来都不够充分。不过,列文森的这种“一元普遍”的观点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检讨。总之,如何理解传统文化的普遍性,如何理解传统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这些是我们面对列文森的“剃刀”时所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关键词:列文森
2023年9月25日
其他

【新刊】苏力丨书法:“书同文”的社会机制——制度功能和谱系的猜想与审视

本文刊于《开放时代》2023年第5期图:宋拓神龙兰亭序(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网站)内容提要:除了显性的文字交流功能外,在历史中国,书法最重要的隐性功能是制度的:建构文字书写的社会共同体,支持并制约个体在文字书写过程中难免或必要的简化、潦草甚至任性,保证与时俱进的“书同文”;进而,借助公文,在这个农耕大国构建起一个上情下达、下情上达、有迹可循、有案备查且有据追责的官僚制度。“书”因此成“法”。书法的艺术谱系更多是现当代学人对书法的政法谱系的改写。关键词:书法
2023年9月21日
其他

【新刊】刘佳|信息技术的分配影响与制度变革——以罗尔斯分配正义理论为研究框架

本文刊于《开放时代》2023年第5期图: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图片来源:新华网)内容提要: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大型科技企业利用关键技术形成新的市场环境,借由大数据、知识产权和特定的技术路线使收益更加集中,有可能加剧经济和社会不平等。我们可以通过探讨如何在信息技术进步下发展分配正义理论来回应这一问题。关于信息技术进步与收益分配的讨论,多围绕“数字鸿沟”展开,但对应如何引导信息技术向着使更多群体获益的方向发展的规范性讨论仍显单薄。本文以罗尔斯的分配正义理论为分析框架,提出把信息纳入社会基本善的两个正义原则,并通过制定更优化的数据收益分配机制、知识产权制度、多元化技术路线等方式,使更多群体共享信息技术的发展机会与发展成果。关键词:分配正义
2023年9月17日
其他

【新刊】蒋余浩|数字经济、参与式发展和技术路线可选择性——共同富裕战略的初步思考

本文刊于《开放时代》2023年第5期图:上海无线电三厂晶体管收音机装配线(图片来源:《科学画报》1964年第5期)内容提要:兴起于美国的信息技术革命是一种精英化技术路线,研发及其产品应用不以满足广大劳动人群以及制造业等实体产业的发展需求为目的,目前成为美国国内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之一。在我国,发展壮大数字经济是在加快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的战略理念下得以强调的,要求建设“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因此有必要在理念上明确技术路线的可选择性,激励探索不同于精英化取向的技术方案。实践中已出现某些非精英化路线的范例,其理论意义和政策意义值得发掘。关键词:共同富裕
2023年9月15日
其他

【新刊】贾开|“数字福特”与“数字后福特”——共同富裕视野下数字生产组织结构的再选择

本文刊于《开放时代》2023年第5期(图片来源:摄图网)内容提要: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分化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各国政治与公共政策的关注焦点,但导致社会分化的原因并不局限于数字技术变革本身,生产组织结构的异质性同样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继承“福特主义-后福特主义”的分析框架,本文基于劳动过程管理、治理范式、社会化三个层面的分析,提出了“数字福特主义”和“数字后福特主义”的新概念。数字福特主义具体体现为福特制2.0、技术答案主义与“经济人”假设的计算化三者的结合,而数字后福特主义则以开源软件的产权与组织、可计算性争论与实验主义治理、“社会人”和“政治人”假设作为新基础。当前数字化转型更多体现了数字福特主义的特点,并因而出现了数字所有者、管理者与数字劳动者之间的分化问题,为实质性推动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未来改革,应更加重视数字后福特主义作为“另一条道路”的改革价值与潜力。关键词:数字化
2023年9月13日
其他

【新刊】张跃国|从“具体的抽象”到“抽象的具体”——重新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0页。张跃国: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2023年9月11日
其他

目录预告丨《开放时代》2023年第5期

——中国西南景颇人打卦实践中的时间结构、生命经验和物质依托张文义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多民族村落的文化共享与族群边界的超越——以迪庆藏族自治州哈达村为例
2023年9月6日
其他

【新刊】乡村文创系列之四|教化之美:安海古镇的石井书院

本文刊于《开放时代》2023年第4期图:节日期间的石井书院仪门(陈钧
2023年8月7日
其他

【新刊】赵珊|中国商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理论反思与实践路径

Rowe)通过论述汉口的商业和社会组织的演化过程来证明独立于国家的“公共领域”的出现,认为商会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owe,1984,1989)而在史谦德(David
2023年8月5日
其他

【新刊】黄宗智|“实践社会科学”研究进路:一个总结性的介绍和论析

本文刊于《开放时代》2023年第4期图:黄宗智(编):《实践社会科学研究指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0年版内容提要:“实践理论”之创建主要目的在超越主客观的非此即彼二元对立。我们可以仅凭主观理论设定,或仅凭客观经验堆积获得学术成果,实践则是生发自两者互动所产生的结果。也就是说,不同于简单的客观经验证据,在实践中所呈现的不会是简单顺从主观建构,脱离客观经验的抉择,而是主客观二元互动的结合。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求从实践出发来做研究,目的在超越主客观的二元对立,既照顾到理论假设,也照顾到经验发现,是有意识地聚焦于两者的互动。本文试图以更具体的“学术实践”为例,来进一步说明“实践社会科学”的含义。关键词:超越主客观二元对立
2023年8月3日
其他

【新刊】陈斌|大空间重构国际法?——基于德国历史主义的反思

本文刊于《开放时代》2023年第4期图:卡尔·施米特(1888—1985)(图片来源:豆瓣网)内容提要:德国历史主义是施米特历史观的内在思想谱系。施米特的论思具有深厚的历史意识,然而,这一历史观至今未得阐明。20世纪上半叶,大国冲突加剧了欧洲震荡。面对新的情势,施米特出具了大空间方案,试图以大空间替代主权国家作为国际法基本单位,进而重构国际法。大空间理论呈现了德国历史主义的国际法向度,是施米特历史主义国家观迈向国家间政治之际的自然延续。从德国历史主义传统来看,大空间是实证化的权力国家观,是世俗化的历史-政治神话,是排他性的文明等级空间,它无力重构国际法。大空间理论是对国际法法理的历史反思,其意义不在于对未来国际格局的理论建构,而在于对国际法历史秩序的深刻解构。立足于中国场景,基于历史视角还原国际秩序生成史,反思性理解国际法体系,同样是有待思考的学术作业。关键词:卡尔·施米特
2023年8月1日
其他

【新刊】姚中秋|找回列宁主义:作为能动的解放与发展的总体性理论

本文刊于《开放时代》2023年第4期图:1919年5月25日,列宁在莫斯科红场发表讲话(图片来源:Getty图片社)内容提要:当今世界诸多现象表明列宁主义的时代相关性,解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之道,理解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之帝国主义行为逻辑,思考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之可行道路,均要求我们回到列宁主义。列宁主义为遭受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世界体系剥削、压迫的人民提供了能动的解放与发展的总体性理论,它有四根理论支柱:现代世界政治体系理论,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理论,先锋队政党理论,发展型社会主义理论。列宁主义有力地塑造了世界的现实,找回列宁主义,才有可能准确地认识这个世界。从学术角度看,列宁主义是已得到事实验证的、可信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足以作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础。关键词:列宁主义
2023年7月30日
其他

【新刊】陈航英|早期中国农政研究探析——以陈翰笙为中心

problem”的表述,与当前国际农政研究领域通用的“agrarian
2023年7月26日
其他

【新刊】陈建洪|哪个我们?如何差序?——今天我们怎么理解同心圆意象

本文刊于《开放时代》2023年第4期图:吴冠中:《京郊山村》(1963年)(图片来源:大艺术网站)内容提要: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思想是中国理论、中国学派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成果。费孝通形象表述差序格局的同心圆波纹结构也已经成为一个经典意象。同心圆波纹结构的差序格局首先指向作为中国基层的乡下社会。费孝通以乡土中国来缩影式地描述中国这个整体。同心圆意象其实并非费孝通的独创,它曾以不同形式见于西方古代哲学典籍和现代研究文献,并非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象。与平面、静止和规则的同心圆意象相比,量子力学的时空引力场和相互作用的自我光锥可以更好地解释当代社会关系立体、动态和变异的结构。关键词:费孝通
2023年7月24日
其他

【新刊】李放春 晁群|韦伯社会学学说是怎样进入中国的?——前帕森斯的学术传播史考察

本文原刊于《开放时代》2023年第4期图:俞颂华:《德奥社会学之派别与其特质》,载《东方杂志》第21卷第1号(1924年),(图片来源: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内容提要:马克斯·韦伯的思想学说进入中国的时间远比今日学界所知要早。本文着重梳理了20世纪20年代韦伯的社会科学思想输入中国的基本情况,期对20世纪韦伯学说的全球传播与交流史有所补阙,并进一步丰富现代中国社会科学(特别是社会学)的学术史知识。上世纪20年代顾孟余、俞颂华等留德旅德背景的中国学人最先为韦伯学说引入中国学界做出了贡献。1925年德国学者蓝德莱来华讲演,首次向中国正式引介韦伯的理解社会学。此外,韦伯社会学学说还通过中国学人译介高田保马、关荣吉等日本社会学者的作品而为国人所知。在这个过程中,《东方杂志》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学术媒介作用。经由德国以及日本这两条路径,中国学人开始初步了解韦伯及其社会科学思想的基本面貌。诸如“精神社会学”“理解社会学”“文化社会学”等提法,皆标示出韦伯学说及其所代表的不同于“西方社会学”的“德国社会学”进路之特质。关键词:韦伯
2023年7月22日
其他

【新刊】阳镇 陈劲丨拨开迷雾:“卡脖子”技术的再审视及其破解

本文原刊于《开放时代》2023年第4期图:航空工业贵飞强度试验中心(图片来源:“航空工业”公众号)内容提要: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是破解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本文首先指出“卡脖子”技术概念认知存在关键核心技术等同论、产业共性技术论、基础研究论,以及复杂产品系统论四重误区,进而基于“卡脖子”技术的四重必要条件重新澄清“卡脖子”技术的概念内涵与判定方法。更进一步地,“卡脖子”技术形成的原因总体上被归结为宏观科技资源配置论、微观创新主体论、外部国际竞争环境论,以及微观企业创新能力论为核心的四重归因,四重归因下
2023年7月20日
其他

【新刊】王洪喆 孔煜也|“潮汐车道”:冷战、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发展研究的第三世界源流

本文原刊于《开放时代》2023年第4期图:延安通信材料厂的技术人员在窑洞中自制通信器材(图片来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网站)内容提要:本文尝试从中国式现代化经验中的本土信息化发展道路入手,梳理冷战时期中国信息传播科技的技术政治。从信息技术的研发、组织管理、应用普及到社会动员模式的历史中,可以勾陈出一条基于物质限定性而发展出的灵活水平化技术路径。在冷战背景下,包括传播研究领域在内的美国知识界开始积极考察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的非西方发展模式,到20世纪70年代第三世界经验已经成为新兴的知识话语,并被纳入主流范式。然而,80年代以来,吸收了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革命经验的美国未来学和发展传播话语却反过来框定了中国知识界对信息社会愿景的想象与抉择。从梳理这一多向流动的历史出发,可以帮助我们对20世纪传播学的知识生产以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解开启更具有历史辩证性的讨论。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2023年7月18日
其他

【新刊】黄冬娅丨超越商业化模式:现代化进程中的资本主义大转型

本文原刊于《开放时代》2023年第4期图:纽约华尔街(图片来源:第一财经网站)内容提要: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不只意味着工业革命和市场秩序的自发形成。相反,在现代化进程中,西方世界经历了巨大的转型,这种转型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诞生。资本主义商业化模式将市场和资本的兴起当作自发扩散的自然演进过程,并构成了市场自发秩序的价值规范。更经典的研究则超越商业化模式,一方面,将资本主义兴起看作社会经济的大转型,开启了全新的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另一方面,将资本主义兴起看作伴随着政治权力与阶级冲突、国家干预与回应的政治过程。不将市场和资本的扩散完全作为基于人的自然属性的演进过程,使得对以下两个问题的回答成为必要,即不同国家的市场和资本如何发展起来,以及何种因素塑造了市场和资本不同的发展道路。以西方资本主义大转型为观照,将有助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经验总结和发展探索。关键词:资本主义
2023年7月16日
其他

【新刊】李康 邓宏图丨土地改革、国家能力建设与工业化资本积累——基于新中国土地改革的经济史和政治经济学考察

divergence)的典型代表,[5]由此西方和日本的经济总量快速增长,逐渐赶超并拉开与中国的距离(如表1)。从麦迪森(Angus
2023年7月14日
其他

【新刊】王军丨人口负增长背景下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及其人口发展战略

本文原刊于《开放时代》2023年第4期图:1990年,人口普查宣传车图片来源:“统计微讯”公众号内容提要:鉴于人口规模巨大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征,学术界亟须对人口规模巨大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做出学理和实践两个层面的阐释。人口负增长时代的来临以及与之伴随的人口少子化、老龄化和高流动性等新特征更是决定了应尽快构建有关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既往实践证明,西方现有人口与发展理论及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有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药方”本身存在严重缺陷,直接“拿来”往往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在人口负增长背景下,应增强人口与发展理论和政策的内生性,精心培育积极的人口发展观,并更为注重人口与发展的双向互动,从而逐渐实现人口与发展的理念转变及理论重构。行动策略方面,要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从制定原则、目标、视角和实施策略等方面深度优化人口发展战略,从而切实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关键词:人口规模巨大
2023年7月12日
其他

目录预告丨《开放时代》2023年第4期

群哪个我们?如何差序?——今天我们怎么理解同心圆意象陈建洪早期中国农政研究探析——以陈翰笙为中心陈航英▋法学与政治中国公共事务治理能力的强与弱——中央、地方与社会的关系视角曹正汉
2023年7月10日
其他

【新刊】乡村文创系列之三|翻过一座山,还有一座山

来明月村的人往往分为两种,一种特别喜欢这里,另一种会觉得很失望,甚至有上当受骗的感觉。后一种人常令我反思,是不是我们在表达和传递明月村的时候,方法和路径错了。也许,人永远只能吸引同类。
2023年6月11日
其他

【新刊】张劼颖 李雪石|再思垃圾分类——分类知识、标准述行与环境治理

【本文节选自《开放时代》2023年第3期。图片来源:搜狐网。】【内容提要】基于人类学田野工作,本研究呈现了环保志愿者在垃圾桶边劝说人们做垃圾分类这一微观实践,并说明,这是一种新知识的教授过程。通过对垃圾分类标准进行知识社会学的分析,本研究指出,垃圾分类作为一套知识,其建构依据的是一系列另类的不同于常识的环境观念与伦理。垃圾分类知识落地的过程,是一个“述行”的过程。述,是对标准化知识的表述;行,是对标准化知识的执行。述行,即知识在社会生活和物质世界中得以实践的动态过程,也构成了环境治理的基础。在社会情境中,标准的、理想的垃圾分类知识系统与复杂多样的物质系统之间不免存在差距,而分类标准越是与现实的物质系统相配适,其与居民日常实践的融合就越有可能取得成效。[关键词]垃圾分类
2023年6月9日
其他

【新刊】于凤瑞|论进城落户农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

【本文节选自《开放时代》2023年第3期。图片来源:搜狐网。】【内容提要】进城落户农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是回应城乡社会结构变化,实现高质量城镇化的政策工具。现行宅基地制度对城镇化进程中宅基地属性分化趋势回应能力不足,各方主体欠缺盘活闲置宅基地的动力。宅基地退出是一个自然而言的过程,无需运用行政手段加速推动,唯需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其权利实现的可能性。“三权分置”借助宅基地上财产权与身份权的分离,破解了进城农民地权去留两难困境,实现地权退出与保留的多元组合。“三权分置”下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的实现,需要注重产权结构变迁中的实践逻辑,推动村庄规划法治化、民主化以规范宅基地退出和利用模式,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以弥补市场与行政的局限,厘清宅基地资格权以明晰其与宅基地退出的关系,在退出补偿中彰显农民宅基地发展权。[关键词]城镇化
2023年6月7日
其他

【新刊】呼占平 张谦 杜强|理解中国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困境:来自恰亚诺夫视角的解释

【本文节选自《开放时代》2023年第3期。图片来源:大河网。】【内容提要】恰亚诺夫的《农民合作社理论》被广泛解读为倡导农民合作社的生命力及其相对于资本主义农业优越性的理论框架,本研究认为,其理论恰恰提供了对大部分农民合作社难以成功的最有力解释。恰亚诺夫从俄国小农群体与乡村社会的现实出发,指出农民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五个主要障碍,这些障碍以互相勾连的形式将小农合作组织拖入一个恶性循环,而打破该恶性循环只能通过以国家为后盾的全国性合作社组织系统才能实现。本研究根据来自20个省份的65个典型合作社案例材料阐述了恰亚诺夫指出的障碍因素可以解释中国农民合作社的长期发展困境,而恰亚诺夫指出的出路所需要的结构性条件在当今中国似乎并不存在。本研究主要有两层贡献:第一,全面介绍了恰亚诺夫的农民合作社理论;第二,以其理论视角来解释中国主流合作社模式陷入困境的现实。[关键词]恰亚诺夫
2023年6月5日
其他

【新刊】黄瑶 林兆然|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规范价值

【本文节选自《开放时代》2023年第3期。图片来源:站酷网。】【内容提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多次提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出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这一与国际法有密切联系的概念的主流化,其深入推广进程在理论和实践上遇到了一定国际阻力。国际政治与法律界对该概念的争论虽聚焦在不同的具体问题上,但从根本上看,理解争议的关键在于外界对中国“天下”观念的负面认识。对此,有必要进一步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所面对的复杂的国际法体系和历史,基于对以“威斯特伐利亚”和“天下”为代表的“过去”的剖析,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现在”和“未来”,推动进一步的沟通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规范价值,正在于对国际法规则体系过去的扬弃,现在的呼应,以及未来愿景的展望。这一规范性构建仍处于初步阶段,需要在微观规则、中观体系和宏观共识层面进行推进。[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3年5月30日
其他

【新刊】吴毅 汪洋|外向发力:近代以来中国爱国主义的发展简论

【本文节选自《开放时代》2023年第3期。图片来源:搜狐网。】【内容提要】现代爱国主义是因应“nation-state”(国民国家/民族国家)出现而产生的精神与情感,以优先建构国民权利抑或国族权力,爱国主义呈现出“内向发力”与“外向发力”两种类型。型塑近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是中国人民为争取中华民族国家独立对强权国家的抗争,这决定了爱国主义“外向发力”的特征与效能。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爱国主义从属于社会主义政治,但是在对美国、苏联的斗争中,阶级革命的话语仍然透射出外向发力的国族抗争政治。80年代,体制、知识界与大众层面的爱国主义共同叠拼出多元内向的图景。90年代以来,外向发力的爱国主义愈益为体制意识形态倚重。在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形势下,需要均衡“nation-state”意义上的“国民国家”与“民族国家”的发展,以爱国主义的内向性建构优化中国现代国家建设中的国民-国家关系,化解困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深层次问题。[关键词]爱国主义
2023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