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时代杂志

其他

汪华|工人参与、政治动员与国家政权建设——一项关于车间民主的社会学考察(1956~1965)

本文原刊于《开放时代》2012年第10期图:1959年,鞍钢实行厂内外“三结合”(图片来源:鞍钢集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网站)内容提要:长期以来工人阶级梦寐以求的“当家作主”地位一朝成为现实,工人却对“当家作主”表现出出乎意料的冷漠与疏离。本文通过对计划经济时期一个国有企业民主参与过程的研究发现,动员职工广泛参与企业民主管理,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造,但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却使得职工民主管理失去了进一步推进的动力。推进职工民主管理是国家政权建设的一个具体抓手,但国家政权建设的推进却无形中削弱了职工民主管理进一步推进的政治空间。正是这一悖论的存在,使得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人参与最终变得低效甚至无效率。关键词:工人参与
2023年12月19日
其他

​贺照田|从“潘晓讨论”看当代中国大陆虚无主义的历史与观念成因

但爱情的出局是短暂的,“文革”前提倡革命化之前的话语和书写,特别是60年代以前的革命书写中,爱情占有相当的地位,而且即使在“文革”前和“文革”中的话语和书写中一时出局,爱情也未被正面特别攻击和否定。
2023年4月19日
其他

【新刊】黄宗智|实践理论与中国研究:法学与社会科学

【本文节选自《开放时代》2023年第1期。图片来源:王树远摄,叶敬忠提供。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内容提要】文章重新检视了笔者多年来较多使用的“实践理论”,包括对其原创者布迪厄的认识和理解,以及笔者对其理论的借用、扩延和重释。多年来,笔者提倡要建立新型的“实践社会科学”研究进路,即从实践出发来检视和重释旧理论或创建新理论,而后再返回实践中去检验。笔者关于后发展的中国国家源自西方侵略和本土自身的双重文化性及其实践历史的研究,尤其是对其变动中的正义体系的实践研究,无疑对自己重释实践理论起到至为关键的作用。此文扼要总结其中要点。【关键词】实践逻辑
2023年2月14日
其他

【新刊】陈柏峰|当代中国法治的标识性概念和理论体系

第二十届开放时代论坛于2022年11月5日至6日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办,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标识性概念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2023年2月4日
其他

【新刊】唐亚林|使命型政党:从概念到理论范式的生成过程

【本文节选自《开放时代》2023年第1期。图片来源:新华网。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内容提要】“政党是社会和国家的中介”的萨托利式西方现代经典政党理论已然过时。它既不能解释西方现代政党的现实运作过程,又不能解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真正作用。基于“性质-角色-地位-功能”的综合认知,可以发现使命型政党内蕴着崇高的使命引领与强烈的责任担当的本质特征,内生于“党性人”与“政党主体理性”的理论假设塑造,承载着“使命-责任体制”的新型政治形态建构。从人民、政党与国家(及其代表政府)间的关系视角,重思使命型政党新型理论范式的创建问题,其核心在于“代表-信心制”与“人心政治形态”的复合建构。使命型政党从标识性概念到新型理论范式的生成过程,昭示着未来关于政党组织学的研究,还需要从政党强盛国家、改造社会、塑造精神、创造情怀、展现美好等多重视角,建构关于新型政党理论的一般知识原理、制度框架与运行机制。【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2023年1月15日
其他

目录预告|《开放时代》2023年第1期

▋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阐释使命型政党:从概念到理论范式的生成过程唐亚林▋专题:标识性概念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笔谈)大国与大一统,以及帝国苏
2023年1月10日
其他

《开放时代》2022年总目录

重启农业生产过程研究陈奕山专题二:走向新的实践政治经济学市场主义批判:中国过去和现在不同类型的市场交易黄宗智反思二战后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重心转移———从一般均衡理论到“新微观理论”高
2022年12月18日
其他

【新刊】乡村振兴探路者之六|汪家村试验:超越企业盈利目标的乡村营造

村容村貌和人的相互关系的改变给大家带来了信心,新老村民互帮互助的共同体意识逐渐形成。2019年9月至2021年4月,入驻商户18家,项目存活率100%。即便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也没有一家商户离开。
2022年12月14日
其他

【新刊】王希言|木麻黄和缅甸蟒——另一种遗产逻辑

【本文节选自《开放时代》2022年第6期。图片来源:新浪网。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内容提要】本研究基于作者在2018年—2019年间针对“金门岛的战后遗产化”所开展的田野调查,梳理和分析了当地政府、知识分子、老百姓之间对于木麻黄和缅甸蟒两个物种能否作为自然遗产的争议。这两个案例为我们探究非西方语境下的处于社会转型期中不同人群的遗产保护逻辑提供了样本,即,“情感”和“记忆”如何参与到遗产的鉴别之中,以及如何塑造另一种人类和“非人类”的关系模式。【关键词】生态
2022年12月12日
其他

【新刊】嘉日姆几|仪式过度及其理论——以一位彝族患者的仪式治疗史为例

【本文节选自《开放时代》2022年第6期。图片来源:彝族人网。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内容提要】仪式过度指仪式医疗中过度治疗的观念与实践,鲜有学者涉足该话题。凉山彝族认为,当不同的仪式治疗师长期治疗同一患者时,由于经文、仪式和话语的差别,往往会造成仪式过度。仪式过度会形成话语“臃肿”充斥患者的生活和仪式空间,导致仪式治疗无效。彝族人用一种特殊的“吐槽”仪式来疏导话语“臃肿”,将其转换为具有心理意义的治疗话语,仪式过度的解除是一种在过度中重启心理建设的过渡性方案。仪式过度内在地含有生活史视角,它既是一种治疗方法也是一种认识方法。作为特殊的仪式批评,仪式过度的观念与实践将启示我们:仪式医疗的分析单元应该是仪式以外的生活史,而不仅仅是仪式本身。【关键词】仪式医疗
2022年12月10日
其他

【新刊】张浩|从实求知——费孝通之家庭承包制理解视点变迁

【本文节选自《开放时代》2022年第6期。图片来源:搜狐网。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内容提要】在改革开放初期,费孝通几乎不对家庭承包制改革和农地制度发表看法,这对于一个以关注农民经济生活著称的研究者来讲是不同寻常的。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温州之行后,这种避而不谈的状况开始改变,他对家庭承包制的态度由初始的怀疑、保留逐渐转向肯定和赞同。他主要是从中国社会重视家庭的文化传统角度评价实行家庭承包制的必然性,且认为家庭承包制应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而予以调整和改进,以不断增强其适应性。费孝通对家庭承包制的态度及其变化是他从实求知的结果,这对于我们理解他晚年从“志在富民”到“文化自觉”的思想转向很有启发。【关键词】家庭承包制
2022年12月8日
其他

【新刊】陈超 蒙克|全球化的时机与福利供给:基于中国东莞与昆山的比较分析

【本文节选自《开放时代》2022年第6期。图片来源:搜狐网。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内容提要】在一个国家内部,为什么不同的地方在全球化与福利供给之间的关系上呈现截然不同的情况?现有研究主要是从“福利需求”的角度进行回答,鲜有从“福利供给”的角度解释政府为什么以及如何回应社会的福利需求。本文认为,解释福利供给模式需要关注制度的历史维度。具体来说,地方融入全球化的时机是福利供给模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东莞的全球化道路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当时风险型的政治机遇空间中,地方政府官员内部难以形成关于对外开放的共识,从而使基层政治与地方社会精英成为全球化的主要推手,并形成庇护主义的政商联盟,最终塑造了东莞地区效率型的福利供给模式。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昆山对全球化的融入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得益于当时友好的政治机遇空间,地方政府内部形成了关于对外开放的共识,在这一共识下,地方政府成为推动全球化的主体,与外资形成合作主义的政商联盟,最终形塑了当地补偿型的福利供给模式。【关键词】全球化时机
2022年12月6日
其他

【新刊】田雷|构造“新”的延续性——关于“八二宪法”起草若干问题的理论思考

【本文节选自《开放时代》2022年第6期。图片来源:人民网。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内容提要】“八二宪法”是我国现行宪法,其现行状态延续的40年开启了我国宪法政治的“恒纪元”。“八二宪法”的稳定基因要从其草案形成的历史阶段去寻找。通过对宪法修改过程史料的梳理,围绕修宪过程若干问题,本文提出了构造“新”的延续性这一命题。首先,“八二宪法”的时代意义在于“立新”,它的前提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开启的“历史性的伟大转变”。其次,“八二宪法”在草案形成阶段就有“稳定性”的需求,而以彭真为代表的修宪者也有着高度的“稳定性”自觉,在草案形成过程中,“定”字的文本策略意味着宪法只写定下来的内容,有争议的不写,在这个指导原则下所形成的宪法文本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宪法文本和现实之间的摩擦,由此确保新宪法在改革开放时代的稳定性。【关键词】“八二宪法”
2022年12月4日
其他

【新刊】殷峻|美国印第安部落卫生法治中的主权抗争

【本文节选自《开放时代》2022年第6期。图片来源:搜狐网。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内容提要】印第安部落卫生法是美国卫生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部落卫生法治体系日趋完善,但依然存在“州-部落”权力横向摩擦严重,卫生部门获得财政支持不足,遭受“结构性暴力”等困境,根本原因在于部落卫生主权受到联邦的严格限制。为争取部落卫生利益及应对卫生法治困境,各部落就卫生主权与联邦展开抗争。主权抗争中的部落卫生法治理念以族群本位为抗争立场,以部落卫生治理法治化为基本宗旨,以维护族群卫生健康利益为抗争目标。部落卫生主权抗争的本质是部落对卫生健康权的诉求,政治主权论者认为独立的卫生主权是部落真正实现自治的体现,是联邦应当赋予部落的专属政治权力。文化主权论者指出卫生主权具有高度的族群文化特性,维护卫生主权是实现部落文化延续与复兴的必然方式。虽然两种主权观的抗争话语主张有所不同,但均体现了部落争取及维护卫生主权的时代愿景。【关键词】印第安部落
2022年12月2日
其他

【新刊】毛巧晖|从革命话语到“人民”话语:1919年—1949年民间文学的发展衍化

【本文节选自《开放时代》2022年第6期。图片来源:搜狐网。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内容提要】从19世纪末开始,清末持变革观念者就较为关注民间文艺样式。北京大学发起歌谣运动,民间文学被纳入新文学范畴,但是对于“民间”,知识分子较少直接深入民众对民间文学进行搜集与研究。1919年,由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发动的“到民间去”运动对这一间隙有所弥合。他们探寻利于民众接受的,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的文学样态,藉此宣传社会主义革命,民间文学所蕴含的“革命性”被激发。20
2022年11月30日
其他

【新刊】陈立胜|“大抵心安即是家”:阳明心学一系“家”哲学及其现代影响

【本文节选自《开放时代》2022年第6期。图片来源:搜狐网。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内容提要】阳明学“身家之私”“身家之累”“心安是家”“友道第一”“孔孟在家出家”这一系列“家”观念的提出,是由其“一体不容已”之仁学终极情怀而来。“一体不容已”宛若基督宗教之圣灵,成为绾接心学讲学活动所构成的性命共同体的纽带。被此“圣灵”所感动者“自不容已”地要突破“身家之私”的限囿,并与“同志”结为一“会”、一“孔氏家”、一“道”“学”“政”三位一体的性命共同体。这一系列“家”观念不仅为近现代中国“革”家之“命”的革命意识形态提供了“材料”和“凭借”,而且也为后者做足了“主题”上的铺垫工作,而“西方的冲击”则让这两者之间的连续性呈现出“断裂性”。揭示阳明学“家”哲学的现代效应,既有助于厘清近现代家庭革命思潮的内源性因素,也对进一步探索在现代性中究竟应当如何安顿儒学的“家”情怀有所裨益。【关键词】阳明学
2022年11月28日
其他

【新刊】熊万胜 程秋萍|人生任务的革命:对集体化后期家庭经营发展的解释

【本文节选自《开放时代》2022年第6期。图片来源:嘉兴市图书馆网站。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内容提要】中国家庭伦理在集体化时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除了家长权威的下降,本文注意到另外一个看似冲突的趋势:家长责任的增长。本文从家庭伦理的角度描述了集体化时期家庭经营的一般发展过程,进而分析前者如何影响经济性的家庭经营活动。本文发现,人口压力对家庭经营的促进主要是通过家长的人生任务来实现的,它比劳动力增长和人均耕地减少具有更强的解释力。集体化后期,家长们的人生任务不仅在量上增长了,在内容上也空前加重了,堪称发生了一场人生任务的革命。所以,集体化后期家庭经营的发展并不只是一种生存的困境,也是一个关于天下父母心的故事。【关键词】集体化时期
2022年11月26日
其他

【新刊】张华|“团结生产”:1950年《婚姻法》实施与新家庭建设研究

【本文节选自《开放时代》2022年第6期。图片来源:搜狐网。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内容提要】1950年《婚姻法》确立了“民主和睦”和“团结生产”的新家庭建设目标,其具体任务是把“封建”的劳动家庭变成新生产家庭。此一建设任务不仅要扬弃旧家庭要素,如“三从四德”,还要继承旧要素,如劳动、和睦。中国共产党通过运用一系列策略与技术,展开一系列相关的制度建设,不仅完成了近代个人-家-国连续体的重建,也为男女平权实践提供了和解型新经验。【关键词】新家庭
2022年11月24日
其他

【新刊】杨菊华|为了生产与妇女解放:中国托育服务的百年历程

【本文节选自《开放时代》2022年第6期。图片来源:南都公益基金会网。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内容提要】通过系统回顾中国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托育服务诞生于五四运动后的风云际会之期,成熟于“社会主义大家庭”式的举国体制之时,解体于政府意志让渡于市场效率的社会大变革之机,重生于千年未有之人口大变局之际。提供托育服务既是践行妇女解放这一道德性价值,更是基于“为了革命”“为了生产”这一工具性需求;当人力资源剩余,女性劳动力价值减弱且其生儿育女的责任被视为企业发展障碍和社会负累之时,“为了更好地生产”的市场规则遮蔽了性别平等的国家话语,社会化托育服务退场,育儿责任再家庭化。进入新时代后,托育服务的工具性价值重新彰显,被视为实现人口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有效举措。始于“为了生产”,归于“双重生产”目标的托育服务,因对女性劳动价值和生育价值的不同认知,经历了一个螺旋式的轮回。【关键词】托儿所
2022年11月22日
其他

【新刊】宋少鹏 高夏薇|境况性知识、内在历史的视域:回看中国百年妇女运动的历史与经验

【本文节选自《开放时代》2022年第6期。图片说明:已走上领导岗位的郝建秀仍坚持在生产第一线。来源:新湖南网。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内容提要】两位作者从宋少鹏已有的研究切入,在比较政治学的视域下讨论中国的妇女运动与政党/国家的关系,国家女权生成的历史原因及其当代演变。在长历史中,宋少鹏分析了集体主义时期与市场化时期公-私结构、国家-社会关系之演变,倡导把研究视域从“国家”转向“社会”,提出把“生活”作为女权主义的政治概念。围绕高夏薇的提问,宋少鹏在方法论意义上提出“境况性知识”的理念,认为需要以内在于历史的研究视域理解中国百年妇女运动的历史与经验,在跨国女权时代建立理解与沟通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基础。【关键词】妇女解放
2022年11月20日
其他

【新刊】张城|党的领导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制度特质

【本文节选自《开放时代》2022年第6期。图片来源:新华网。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内容提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新中国,国体是前提和基础,只有首先明确国体即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政权性质才能确定。国体高于政体,政体是国体的制度延伸和实践路径。中国共产党从不歆羡西方形式民主之虚名,而是注重密切联系群众,人人起来负责,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全过程实质民主。制度决定一个国家的走向,社会主义制度扎根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土壤,具有强劲的生命力。较之于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越性在于“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进而全面动员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身份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关键词】国体
2022年11月17日
其他

【新刊】乡村振兴探路者之五|仪陇做法:县域社团转型

为全面提升仪陇养牛产业现代化水平,县联社还联合外部专业力量,建设仪陇养牛产业大数据平台和网上商城,向可追溯的养牛业数据化管理方向迈进。
2022年10月13日
其他

【新刊】菅志翔 马戎|我国民族研究的概念史梳理

【本文节选自《开放时代》2022年第5期。图片来源:中国军网。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内容提要】今天在中国开展民族问题研究,离不开对核心概念“民族”的讨论。“民族”在鸦片战争后进入我国话语体系,由于这一概念与中华文明传统存在深刻的文化差异,一百多年来国人对这一概念出现了不同的理解和应用。当前,族际互动全面增强,民族人口地理分布格局和社会分层角色正在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化,如果不把“民族”这个核心概念的定义阐释清楚,而继续保留含混与多重含义的解读,我们的民族理论、制度、政策将始终处于争论之中。本文力图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之下,厘清“民族”这一概念的引入和演变脉络,促成不同解读之间达成某种共识,从而真正在学理上推进我国的民族研究。【关键词】民族
2022年10月11日
其他

【新刊】阮极|间接关系的人情链及其内在机制——城市中产阶层和农民工子女入学的个案研究

【本文节选自《开放时代》2022年第5期。图片来源:搜狐网。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内容提要】国内外学界对社会网络中的“关系强度”展开了广泛讨论,然而它是否能很好地解释中国人的间接关系及跨阶层找关系的现象,却少有人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分析城市中产阶层和农民工找关系获得子女入学机会的个案发现,利用间接关系获得资源的关键,并非是以往研究所指的“关系强度”,而是节点之间的“义务”和“回报期望”。同一阶层的间接关系易施加影响,人情链可延伸较长,而跨阶层(低阶层向高阶层)因“回报期望”过低,难以在高阶层继续延长人情链,除非有处于高阶层的“高义务节点”为其代理,其原理是用高“义务”弥补过低的“回报期望”。间接关系中节点参与交换的动力基于“义务”和“回报期望”两者的总和,其中一个过低,可以通过提高另一个来弥补。本文开辟了网络分析和交换理论相结合来解释中国人的关系的新路径,对网络分析和交换理论也做出了补充和推进。【关键词】人情关系
2022年10月9日
其他

【新刊】刘彦|“天下”比邻:19世纪东西方文明碰撞下俄国的中国形象建构

【本文节选自《开放时代》2022年第5期。图片来源:搜狐网。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内容提要】“天下”作为表征中国传统世界秩序观的术语已得到普遍使用,但像俄罗斯这样在两个多世纪里持续把中国称为“Поднебесная”(天下)的国家却是少见的。俄罗斯的“天下”形象是19世纪东西方文明交融与碰撞的产物。1820年前后,中国自称“天朝”的消息在西欧社会流传开来。帝俄在谋求领土扩张和寻求独特文明身份的历程中,共享了西方基于贸易利益和西方文明观而创造的野蛮傲慢的“天朝”形象,但未全盘接受西方将华夷观作为“天朝”精神内核的时代叙事,而是借助彼时居于世界前列的俄国汉学成果,力求建构出贴近中华文明的“天下”形象。尽管当时俄国对天下观的认知也有局限,但这一形象的复杂性及其联结的意义网络的深刻性,还是赋予了它超越特定历史时期的旺盛生命力。这构成“Поднебесная”至今仍能作为中国的代称而得到活跃使用的一个先决条件。【关键词】天下
2022年10月4日
其他

【新刊】董磊明 李健民|制度实践中的生活逻辑:非正式运作的社会基础与运行机制

【本文节选自《开放时代》2022年第5期。图片来源:德州新闻网。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内容提要】制度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对立统一是非正式运作的结构基础。社会行动者之间往往存在着多重社会关系,每个关系维度里有着不同的身份、信息、道德和规则;同一件事在不同的关系维度中存在着不同的逻辑和正当性,而即便在同一维度内,每个行动者对同一件事的认可度又有高低之分。在正式制度运行时,行动者往往会在体制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之间进行身份的切换,权宜性地运用其他关系维度中有利于己方的规则及正当性,使对方服从正式制度的安排,这就是非正式运作的实质。非正式运作的基础在于必须至少有两个关系维度提供选择,其有效性依赖于人格性、权宜性和道德性的合理运用,而运作边界是双方只能在共同认可的维度内切换。受结构基础乃至价值基础的影响,这个边界在不同社会联结机制、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微观情境中又存在着显著差异。【关键词】制度实践
2022年10月2日
其他

【新刊】徐岩 陈那波|合作治理如何可能?——基于A市的垃圾治理案例

【本文节选自《开放时代》2022年第5期。图片来源:新花城网站。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内容提要】一个通过多元参与、充分协商的方式来解决公共事务问题的治理体制如何得以建立?本文梳理了与合作治理有关的研究和实践历程,在此基础上以A市围绕垃圾计量收费而开展的合作治理试验为案例。本文发现,尽管A市领导层和行政部门不遗余力搭建以多元参与为特征的合作治理架构,以推进围绕垃圾计量收费工作的合作治理试验,但程序化行政、分化的主体、建构的多元参与三个特征阻碍了合作治理架构的真正确立。本文提出,提升合作治理效果的关键在于行政体系的流程再造、社会群体的共识和代表机制的建立。【关键词】合作治理
2022年9月29日
其他

【新刊】李晓光|中国西部地区的民族收入分层——基于宏观结构特征和微观个体因素的实证研究

【本文节选自《开放时代》2022年第5期。图片来源:美篇网。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2010年中国西部社会经济变迁数据分析发现:第一,在民族收入分层的产生机制方面,就业部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民族聚居度分别可以解释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57%、22%、14%、7%的收入差异。布林德-奥萨卡分解显示,产生收入差异的重要原因是少数民族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方面的存量欠缺,而非资本回报欠缺,表明我国就业市场并不存在明显的民族歧视。第二,民族聚居和就业部门对社会资本回报具有双重调节作用,但对人力资本回报没有显著影响。在党政机关和国有部门,聚居不会影响社会资本回报;但在私有部门,聚居会强化社会资本的收入回报;而在农业部门,聚居会抑制社会资本回报。据此,政府通过进一步加快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以提升人力资本,加强族际交往以优化社会资本,加速城镇化进程以提高少数民族的就业质量,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关键词】民族
2022年9月27日
其他

【新刊】桂华|论央地关系的实践性平衡——结合两项土地制度的分析

【本文节选自《开放时代》2022年第5期。图片来源:搜狐网。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内容提要】央地关系是政治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实践中的央地关系既存在“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非理想状态,也存在“乱了就收、死了就放”的纠偏机制,中央与地方通过权力的动态调整而达到实践性平衡状态。中央对地方放权是为了促使治理目标更好地实现,保持政治统一是放权的底线,政治统摄行政是维系央地关系运转的轴心。合理有序的央地关系既不是单向度的权力下放,也不是单向度的权力上收,而是部分权力下放与部分权力上收同时发生的双向过程。本文结合两项土地制度实践展开论述。土地管理作为国家合法权力的行使,包含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农民三层关系。土地征收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两项制度实践显示,确保国家与农民关系平衡是实现央地关系平衡的前提条件之一;保护农民权利和增进群众利益是锚定央地关系的重要基石。【关键词】央地关系
2022年9月25日
其他

【新刊】曾海军|从“视民如伤”到“为人民服务”——由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反思

【本文节选自《开放时代》2022年第5期。图片来源:海南省教育厅网站。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内容提要】新冠肺炎疫情即危情,没有什么比“由己溺之”表达的那种刻不容缓、生死一线更为贴切。感染新冠病毒的人如水深火热之中自不待言,“救民于水火”需要国家庞大而复杂的战略布局。自上而下的体恤精神离不开每个人全心全意地落实,这种“全心全意”在“视民如伤”的传统政治话语体系中叫做“匍匐救之”。“为人民服务”既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又要求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非常时期,受传统“赤子”论的启发,这种服务关系可以获得深刻的理解。“为人民服务”所包含的与人民同欢喜、共忧患,称得上“与民同乐”的变奏曲。与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照应,勾连的是整个“视民如伤”的传统政治文明。【关键词】视民如伤
2022年9月23日
其他

【新刊】焦德明|革命的修养与修养的革命——作为儒家修身学现代形态的革命修养论

【本文节选自《开放时代》2022年第5期。图片来源:搜狐网。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内容提要】近年来兴起的工夫论研究启发我们从儒家修身学的视角研究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修养论。从发生叙事来看,革命修养论是现代国民道德修养论的发展,并由于中国革命道路决定采用“民间文化形式”的现实要求而成为全党的思想改造武器。从逻辑解析来看,革命修养论继承了德性优先的思想逻辑,将儒家修身学中的天命之性/气质之性、君子/小人之辨等通过阶级性赋予了现代内涵,并发展出一套彻底的“动”中修养观念。组织化力量是革命修养论取得成功之关键,思想逻辑与组织逻辑的统一使其具备完整的现代性治理术特征。儒家修身学通过转型为革命修养论完成了现代化变革,但也对自身造成了破坏性影响。在后革命修养时代,错过了回应韦伯问题的机会以后,消费社会中的市场主体不再需要一套自觉的修养技术,儒家修身学的未来还需拭目以待。【关键词】儒家修身学
2022年9月21日
其他

【新刊】邱士杰|王亚南与20世纪30年代中国经济学界的互动

【本文节选自《开放时代》2022年第5期。图片说明:王亚南(前排左五)与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师生。来源:搜狐网。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内容提要】20世纪30年代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王亚南踏入经济研究领域的第一个十年,也是王亚南经济思想较少获得关注的阶段。本文将以30年代王亚南与同时代中国思想界的互动为线索,分析其经济思想的形成。其中包含四个问题:一是如何确定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中国的社会性质,二是如何建构适合中国现实的经济学体系,三是如何看待以中国经济学社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界及其理论观点,四是如何评价国民党政权的经济建设能力。上述问题虽然在30年代并未得王亚南的彻底解答,却为其40年代的代表作《中国经济原论》锚定了理论进向。【关键词】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
2022年9月19日
其他

【新刊】沈成飞 邓雨|近代中国留美学生与马克思主义——基于学生群体角色的初步分析

【本文节选自《开放时代》2022年第5期。图片说明:清末留美学生群体。来源:搜狐网。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内容提要】留美学生群体是近代中国的一个特殊留学群体,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一留学群体整体上和马克思主义较为疏离,这和他们的群体出身特征、留美选派方式、留美教育经历以及实业救国理念都有极大关联。本文基于这一背景,通过对比留日学生群体情况,讨论留美学生群体主体选择性及其与马克思主义之关系,进而分析该群体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殊身份和角色面相。【关键词】留美学生
2022年9月17日
其他

【新刊】张跃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资本的内涵与性质

【本文节选自《开放时代》2022年第5期。图片来源: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内容提要】如何认识和对待资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议题中最为敏感的政治经济学命题。马克思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方法,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的特点、内涵和运动规律等具体规定作了深刻分析和辩证综合,为我们研究和认识资本范畴提供了科学方法和经典范例。遵循马克思的逻辑方法,资本作为生产工具,具有“过去的、客体化了的劳动”的一般规定,同时在不同的社会形式和社会发展阶段下,资本必然也呈现出历史条件限制下的本质差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资本的存在和发展面对全新的社会形式和生产条件,在结构、内涵、性质、作用等方面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新的变化,需要对新的时代条件下资本的具体规定进行新的概括,书写新时代的资本论。【关键词】资本
2022年9月15日
其他

【新刊】乡村振兴探路者之四|经棚探路:镇域共同体

【本文节选自《开放时代》2022年第4期。文/图: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综合农协研究组。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2022年8月16日
其他

【新刊】寸云激 马健雄|坝子社会:一种历史人类学的视角

【本文节选自《开放时代》2022年第4期。图片来源:知乎网。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内容提要】坝子是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云贵高原与高地东南亚的交通体系的枢纽。文章以坝子作为切入点,试图从农业生产、社群关系、宗教礼仪、地方市场、交通体系、卫所军户、州县与土司互动的角度,重新审视西南边疆作为区域社会的发展建构历程,以摆脱束缚学术研究突破的单一民族史的局限,同时从理论上探索一套走出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高地社会与低地社会之间的二元对立的理解模式。【关键词】云贵高原
2022年8月14日
其他

【新刊】麻国庆 蒙祥忠|作为方法的云贵高原——从费孝通的区域板块研究看中华民族共同体

【本文节选自《开放时代》2022年第4期。图片来源:搜狐网。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内容提要】本文把云贵高原置于民族走廊学术脉络中进行研究,强调这一区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的重要方法论意义,阐明了云贵高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地位,进而分析融合多元文化体系的云贵高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的空间和文化意义。作为跨区域社会体系的云贵高原,又为学界提供了理解走廊与区域族际互动机制的研究视野。这一区域研究一直以来是我国民族学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研究场域,在中国社会与文化研究中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关键词】云贵高原
2022年8月12日
其他

【新刊】林子|与谁相干:1950年《婚姻法》宣传的策略转向与话语建构

【本文节选自《开放时代》2022年第4期。图片来源:搜狐网。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内容提要】1950年《婚姻法》的前期宣传工作套用阶级斗争的做法和粗糙的宣传方式,造成了误解,并强化了抵制。当时,一些干部、群众对《婚姻法》的反对既出于维护封建父权与夫权秩序下的自身利益和价值认同,也有对清算封建压迫的恐惧与困惑,以及对新民主主义婚姻家庭关系的迷茫。由此,《婚姻法》宣传策略面临向人民内部思想斗争的转向。这种思想斗争的本质就是使宣传工作既坚持反对封建压迫的原则又不能因此制造新的误解与冲突,因此宣传话语建构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本文提炼出中国共产党对封建压迫者进行批评教育与建立新婚姻家庭制度两条话语建构的线索,呈现其如何把握和运用阶级、性别、经济利益、情感诉求等要素,平衡新民主主义婚姻家庭的理想与现实的经济社会状况间的张力。【关键词】宣传策略
2022年8月10日
其他

【新刊】景军|尊严死之辨

【本文节选自《开放时代》2022年第4期。图片来源:豆瓣网。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内容提要】我国学界近年来有关尊严死的讨论越发密集,以病人自主权定义的尊严死被诠释为推广生前预嘱及安宁疗护的终极关怀。其可贵之处是对病人本人意愿和个人抉择的尊重,其值得商榷之处是尊严死的意义被限于唯我主义归宿。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拟以协商抉择以及反向关怀的思想展开讨论,用于讨论的资料是三则死亡叙事和两个生前预嘱文本。【关键词】尊严死
2022年8月8日
其他

【新刊】王东美|历史的共情——基于中国知识传统的心理治疗可能

【本文节选自《开放时代》2022年第4期。图片来源:百度网。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内容提要】心理治疗作为一种文化,正在参与当今中国社会心理结构的塑造。本研究在对心理治疗作为文化现象的相关理论与经验研究作认真的反思后,看到了西方心理治疗对人的假设主要建立在个人主义文化基础之上的实质。这和中国知识传统对人的认识相差极大。本文以“人是关系性存在”这一认识为出发点,指出在中国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影响之下,人通常被假定为一种兼具身心互动以及与社会历史和宇宙自然相通转化、动态综合的关系性存在。在此前提下,本文提出“历史的共情”,意在对处于关系场域中的主体身心体验与社会历史处境产生的同感理解过程加以强调,以期突破现有的以个人主义为前提假设,且被专业设置及专业权力所限制的心理治疗关系格局,进而达到社会历史中人与人的有益互动与理解,最终实现基于历史-社会-文化-心理理解的人文疗愈。【关键词】心理治疗
2022年8月6日
其他

【新刊】李长春|儒家政治哲学中的“霸道”

【本文节选自《开放时代》2022年第4期。图片来源:搜狐网。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内容提要】追求“王道”,反对“霸道”,一般被视作儒家政治哲学的基本立场。若对这一认识进行严肃的思想史考察,则会得出一系列与之相悖的结论:霸道在早期儒家经典中非但不是“坏政治”,而且作为一种德性政治被孔子肯定,它在经史传统中有其制度根源;孟子尊王贱霸是因其政治修辞的需要;荀子则将霸道视为“次优”的政治类型;汉儒将霸道视为不充分的仁政。对霸道的认识在北宋发生转折:邵雍将其视作实力政治,程颢、程颐将其贬低为功利政治。从朱熹到王阳明,对霸道的评价越来越低,最终将其视为一切“坏政治”的渊薮。宋明儒学对霸道的贬低导致三个方面的理论后果:政治思考的空间大为收窄,以致无法容纳现实政治;唯道德主义倾向间接促成政治和道德的截然二分;泛和平主义想象无视政治体之间的永恒冲突,因而发展不出成熟的敌友政治。【关键词】德性政治
2022年8月4日
其他

【新刊】沈毅|人缘取向:中国人儒道互补的“关系”实践——兼论“差序格局”的性质再判定

【本文节选自《开放时代》2022年第4期。图片来源:搜狐网。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内容提要】儒家伦理的“义利之辨”构成了“差序格局”的内在核心张力。由此中国人在既有角色关系义利交织下的中庸式人际实践,常常体现为通过“克己复礼”的“和谐法则”化解名利资源矛盾,以维系相对和谐的“普通人缘关系”。在此基础之上,伦理化的交往获致关系发展则更多地致力于未来可能有长远利益回报而又不能明确预期之“施报法则”作用下的“恩义负欠关系”建构,以至于彼此相互施报的义利深化可能发展成为适用于“需求法则”的铁哥们式“深度感情关系”。由此,某种超越“社会自我主义”基础而趋于弹性动态化自然外推的“人缘取向”,充分展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之义利长远阴阳转化的拿捏进退之道,亦即某种中庸式“推己及人”而“义利共生”之儒道互补的深层文化传统。这构成了差序式人伦关系维系及拓展之“差序格局”的本质特征。【关键词】人缘取向
2022年8月2日
其他

【新刊】阮汨君|国家荣誉制度的宪法整合逻辑

【本文节选自《开放时代》2022年第4期。图片来源:搜狐网。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内容提要】中国的国家荣誉制度并非技术性的奖惩制度,而是在“个体-共同体”辩证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宪法整合机制。宪法为这一整合机制提供价值前提,这一价值前提由人民主权叙事下的象征性意涵与核心价值观共同构成。基于这一宪法的价值前提,国家荣誉制度向个体提供可效仿的公民形象,并借由一套确保评选结果公平公正的程序,推动公民形象的生产与再生产,从而实现凝聚共识和建构国家认同的制度目的。与此同时,国家荣誉制度在整合的过程中不断对价值前提进行检验,确保宪法秩序的流动性与生命力,真正实现公民与国家价值沟通的法治化。【关键词】宪法整合
2022年7月31日
其他

【新刊】曹舒 张肇廷|迈向“无县时代”?——当代中国撤县设区的实践总结及反思

【本文节选自《开放时代》2022年第4期。图片来源:搜狐网。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内容提要】作为落实新型城镇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撤县设区近年来在众多城市被广泛应用,引发“无县时代”之问。本文从“何为”“何以”“何往”的不同层面分析了当代中国的撤县设区。通过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撤县设区的时空演变情况,判断撤县设区进入总体收缩阶段,仍以经济性因素为主,区域集聚性持续增强,并由沿海向内陆,由中心城市向次中心城市转移。立足新发展阶段,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与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为撤县设区提供了新的动力源。基于法学分析视角,撤县设区实质是关乎国家权力配置与互动的宪法制度,理应回归法治之路,遵循宪法确立的规范、原则与精神,顺应撤县设区的自身发展规律。整体而言,撤县设区不会导致县制的消失,未来需通过制定行政区划法,构建行政区划法治保障体系。【关键词】撤县设区
2022年7月29日
其他

【新刊】黄宗智|从二元对立到二元合一:建立新型的实践政治经济学

【本文节选自《开放时代》2022年第4期。图片来源:搜狐网。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内容提要】本文提倡建立一个基于中国实践经验的新型政治经济学。本文首先说明从实践出发的研究进路和思维方式,将其比拟于医学而不是牛顿物理学和数学逻辑的认识方法,而后进入中国如今结合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还结合小农经济与工业经济,以及独特的政党国家与经济体系等实际的讨论。文章针对的是长期以来占据霸权地位的,突出演绎逻辑、市场主义、科学主义的英美古典和新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和法学,以及伴之而来的意识形态和世界观。笔者提议借助中国传统的,以及今天在实践中仍然展示的二元合一思维,结合中西来建立具有超越性的新宇宙观。在一定程度上,文章也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释。文章倡导的前瞻方向可以称作(民众)参与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区别于官僚主义管控型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是一个在实践过程中正逐步形成的新体系。【关键词】演绎-归纳与医学推断
2022年7月27日
其他

【新刊】贺雪峰 桂华|农村公共品性质与分配型动员

【本文节选自《开放时代》2022年第4期。图片来源:搜狐网。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内容提要】取消农业税后,国家开始向农村转移大量资源用于建设农村公共品,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发生根本性改变。借助资源下乡,国家力量在基层变得无比强大,基层治理自主性空间变得狭窄,农民从农村公共品供给的主要提供者变成被动的受益人。基层治理出现内卷,治理有效成为问题。最近十多年成都市借助城乡统筹试验区建设,以村庄为单位,由财政提供村庄公共服务资金,鼓励农民通过村民议事会分配资源,建设村庄公共品,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分配型民主。成都试验为中国农村基层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具体来说,国家可以将部分惠农资源按人均转移到村庄,作为村庄可以自由使用的公共服务资金,再经由村庄民主程序进行资源分配。在资源分配过程中,通过党建领航,发掘积极分子,动员村民参与,激发村庄活力,形成分配型动员体制,以有效使用国家资源,真正实现基层治理有效,建设一个与强国家相匹配的强社会。【关键词】资源下乡
2022年7月25日
其他

【新刊】周黎安|行政发包制与中国特色的国家能力

【本文节选自《开放时代》2022年第4期。图片来源:新华网。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内容提要】学术界关于中国国家治理模式与国家能力的讨论沿袭了不同的研究进路,前者以委托-代理关系和激励问题为视角,后者聚焦国家层面的“基础性权力”,但两者缺乏直接的对话和衔接。本文试图连结和“打通”两支文献,一方面以西方的国家能力理论为参照,探讨中国国家治理的常态化模式——行政发包制——作为一种国家能力形态的制度特征与治理逻辑,揭示中国国家能力形态的独特性、丰富性及其内在逻辑,纠正以主流的国家能力理论来解读中国国家能力存在的偏误;另一方面,本文借鉴国家能力理论的洞见丰富和发展行政发包制理论,引入“基础能力”概念,探讨国家治理机制与基础能力提升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以中国最近30年的水环境治理为例加以论析。本文力图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正在发生的国家治理变革,为探索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路径提供理论参考。【关键词】行政发包制
2022年7月23日
其他

【新刊】谢茂松|“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文明意义

【本文节选自《开放时代》2022年第4期。图片来源:中国政府网。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内容提要】作为领导者、组织者的中国共产党,与作为组织、动员对象的中国人民,二者是一体相生的休戚与共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如果脱离了人民,就不成其为中国共产党;同样,脱离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就是一盘散沙,也就不成其为政治学意义上的中国人民。毛泽东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上作出“从古以来没有这样的人民,从古以来没有这样的共产党”的论断,最好地说明了中国共产党锻造了从古以来没有的“党组织”,同时也锻造了从古以来没有的全面组织动员起来的“中国人民”,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文明意义和政治学意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可谓共同建构了中国文明的新的政治秩序与政治原理。【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2022年7月21日
其他

【新刊】乡村振兴探路者之三|战旗实践

【本文节选自《开放时代》2022年第3期。文/图: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综合农协研究组。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2022年6月15日
其他

【新刊】陈雪 张畅|并非“自由的火炬”——20世纪美国女性卷烟消费话语与女性主义浪潮的互文关系

【本文节选自《开放时代》2022年第3期。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内容提要】20世纪以来,美国烟草商借助第一波与第二波女性主义浪潮,通过营销策略将女性消费卷烟从社会禁忌转变为具有解放象征意义的“自由火炬”。80年代以后,伴随控烟运动的兴起与第三波女性主义浪潮主题的转变,面向女性的卷烟营销逐渐脱离女性主义语境。回顾卷烟这一有害健康的现代产品和女性主义浪潮之间构建的消费话语,有利于回应、反思有关消费话语与女性赋权的研究。消费话语确实可能成为女性主体表达和自我实践的方式之一,但女性主义者在被商业和市场“拉拢”的同时,更须认清商业从女性赋权的话语制造中牟利的本质,防止以“赋权女性”为名的消费话语可能带来的异化。因此,女性主义者参与消费话语建构时,有必要对商品本质有一个全面认识。在称颂消费话语创造女性赋权的可能时,更要警惕其对女性造成的剥削。【关键词】卷烟广告
2022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