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本文于2023年1月7日首发于《上海证券报》公众号《上海证券报》的叶国标董事长是我认识多年的老朋友,非常热心而且敬业。他约我写一篇文章,讲讲自己职业生涯的亮点、关键点、转折点,人生感悟,有思想,有情感……我觉得自己很普通,没有什么波澜壮阔的经历,而且已经快到了职业生涯的末端。但抵不住他的真诚相邀,就谈谈那么多年来我的一些思考历程。回想起来,我年少时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现在这样的角色。自小到上大学,我都习惯于沉默寡言,其实我应该更适合在舞台下面当一名冷静的观众。因为不擅长也不喜欢在大庭广众之下高谈阔论,小学班主任对我的评价是:他在班上似乎不存在。曾经作为小镇少年的我,确实非常喜欢静静地独处和思考:从废墟里捡到一枚古铜钱,那就是历史;从星空里看到一颗流星划过,那就是天文;从一张旧报纸上发现一句过时的口号,那就是变迁。随遇而安:认识自己比认识别人更难“认识你自己”是铭刻在古希腊德尔菲阿波罗神庙墙壁的三句箴言之一,也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句。我们常常习惯于对外探索,直至宇宙深处,以至于看到了冥王星表面的心形光影,但我们却极少对内反观自照。认识自己有一定的难度。人人皆有自利性偏差,往往对自己估值较高,对别人估值较低。大家想必一定读过很多成功人士的创业史,读罢心潮澎湃,激励自己一定要去实现人生目标,别人能,为何我就不能?有这份雄心很难得,不去试,哪来机会?不过,别人的成功往往不可复制,从概率的角度看,要取得一定成就,就得服从二八定律,而要干成一番大事业的成功率,恐怕万分之一也不到吧。所以,我一向不读“心灵鸡汤”类的书。相比其他人,我更加安分守己,我的大学毕业年代还是计划分配,我被分配在财大图书馆工作,这在当时大学生极度紧缺的年代,应该是不算好的岗位。不过,我至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更方便自由自在读书了。在图书馆工作这些年,我大量阅读的是西方的哲学和社会学方面书籍,通过整理和阅读IMF和世界银行的出版物,又慢慢让我扩展了全球化视野。从亚当斯密等的经济本能到尼采、叔本华等的意志本能,学到了从不同视角去分析和解释现象的方法。我喜欢从逻辑思维差异的角度去做东西方比较,无论是文化宗教还是科技、医学等领域。例如,中医与西医的主要差别在于逻辑差异,西医是形式逻辑,与其他学科一样,用演绎法去发现病症和提出诊疗方案;中医用的是辩证逻辑,其主要的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即中国的古典哲学核心。但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对付新冠病毒时,当中医还在判断这种病毒究竟属于“寒湿疫”还是“燥热”时,西医则把不断把变异的毒株分离出来并进行命名。当西医在不断研发治疗癌症的新药时,中医的粉丝们则热衷于探寻偏方和古方。所以,两种不同的逻辑方法,让中西医的发展路径迥然不同。中医博大精深,我没有丝毫贬低的意思,但如果一个学科始终停留在辩证逻辑的运用上,就可能难以取得突破性发展。有一个美国著名大学的华裔金融学教授曾经向我诉苦,说中国留学生的考试成绩都很好,但让他们写论文时,学过的模型就不太会用,中式思维似乎根深蒂固。因此,要认识自己,先要认识我们民族的思维特性,然后再判断自己的思维习惯,是辩证思维主导还是演绎法主导?属于发散性思维还是专注型思维?自己的特长是学习型还是创造型?我在给西方学者交流时,他们经常提问,坚持要听懂你的逻辑才罢休;但为国内投资者演讲时,他们却不大关注你的逻辑,更喜欢听结论。与橡树资本创始人霍华德·马克斯对话人生短暂,职业生涯的时间更短,因此,认识自己的特长与短板,发挥自身的优势项,如果自身的兴趣爱好与从事的职业能够高度相关,那么,生活的乐趣岂不是可以大大提高?相信奇迹还是相信逻辑?2015年的时候,我给客户做过一场培训,主题是《相信奇迹还是相信逻辑》,因为我发现东方人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例如,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古埃及文也是,但后者后来演变成希腊文、英文、德文、法文,这些文字都是字母组成的。虽然古汉字已经演进为简体字,但仍是象形文字的传承。有个笑话说“胖”字和肝胆脾胃肾一样,都是月字旁;“瘦”字则和病痛疼一样,都是病字旁。所以,胖是正常、瘦是不正常,胖比瘦好。这个笑话说明了汉字的具象特征,甚至可以追溯到它的起源。又如,中国画很美,写意文化背后的形象思维也很有诗意,但这也正是问题的所在,即国人往往更愿意相信奇迹的再现(或称为“横店现象”),却不太注重逻辑的演绎结果,这和我们的传统思维有关系。在做判断时,我们的特点是归纳性较强、演绎性较弱,缺乏形式逻辑,注重个案经验。例如,中国经济从过去30年看,确实创造了奇迹,人均GDP水平从低于印度到目前是印度的5.5倍。同时,我们还得分析经济高增长背后的原因与代价是什么,经济学不能只算结果而不问成本。博鳌亚洲论坛讨论资本市场发展前景当有人在预测中国何时成为高收入国家时,实际上先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摆脱中等收入陷阱,因为收入高低永远是一个相对概念,如世界银行把人均GDP1.32万美元作为步入高收入经济体的门槛,过了四五年后,这一数值或将成为中等收入陷阱的封口线。我这么多年来,一直相信并运用形式逻辑来分析各种经济现象,发现趋势。例如,过去在资产短缺的时代,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买自己买不起的东西》(2006年),因为那时商品开始过剩,而居民家庭的资产规模少得可怜很少。2006年不少看了我这篇文章且加杠杆买房的人,早已实现了财务自由,其中不少人迄今还对我很感恩。这也许就是思考的价值吧。2018年我又写了一篇《买自己买不到的东西》,因为那时中国楼市的总市值已经是美国加欧盟再加日本之和了,居民的资产规模非常庞大了。故在资产过剩时代,需要配置核心资产,买自己买不到的东西。学会系统思考和换位思考:助你工作顺畅我在大学期间和毕业留校之后,下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围棋,而且特别喜欢围棋的思维方式,那就是典型的系统思考。围棋名将江铸久曾送我一幅他书写的字:舍得。有舍才有得,而非寸土必争。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的大系统里,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个大时代里的一颗沙子,很多年前,我就对研究员们说,你们是大研究员,我是小所长。但既然专业做研究,就需要有深度、广度和高度,系统思考,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格局,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做研究,必须入木三分,冰山露在水面上的,通常只有它体积的八分之一,系统思考或深度思考,就得搞清楚水下八分之七的部分的结构。此外,在卖方研究激烈竞争的当下,一定要多维度、多角度去分析,保持研究的独特性。例如,我曾经写过一篇《六个维度看中国经济》,一个正方体有六面,这样分析问题就会比较立体。人自身作为一个主体,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为此,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实际上可以让自己更容易与人相处,更容易做到知己知彼,更容易从行为学的角度去剖析各种社会问题和症结。生活中有不少习惯用语,都在表达换位思考的意思,例如,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我发现有不少人的工作一直不太顺畅,职业发展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与自己的思维习惯有关,就是不知道别人在想什么,也不知道别人是怎么评价自己的,一厢情愿地希望别人为他让路,显然就会遇到阻力。也许我这么多年来的研究经历,让我在研究方法上获得了一些感悟,所写的报告也颇受大家关注,为此两次受邀参加总理座谈会,国家多个部委邀请我担任咨询专家。说明坚持用自己的方法论去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一定能发挥研究给社会带来的价值。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人生非常短暂,自己所拥有的财富再多,也终将归零。看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能流传至今的东西其实并不多,而最有价值的,不是物质,而是思想。思考可以跨越时空,不受年岁的限制,我思故我在,这就是思考的乐趣和价值所在。(责编:孟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