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其他

专家观点合集(分论坛七、八、九)| 第七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

编者按:2024年12月14日至15日,第七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暨“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成功举办,来自全国206所院校的36位校长和229位院长出席论坛。论坛由开幕式、第二届“孙尚清发展知识研究与交流奖”颁奖仪式、荣誉教授授予仪式、国际参会嘉宾代表致辞、捐赠仪式、圆桌论坛、平行分论坛、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中国经济学博士生论坛等环节组成。12月15日上午,本次论坛设置的九个平行分论坛同时展开。分论坛七: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2024年12月15日上午,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第七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暨“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之分论坛七在经济学院410会议室举行。中央财经大学教务处处长林光彬,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涂裕春担任论坛召集人和主持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王跃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副主任田巍担任联系人。本场分论坛参会嘉宾有: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党委书记黄国清、湖北经济学院新财经交叉学科研究院副院长潘娜、湖北经济学院新财经交叉学科研究院院长助理罗德庆、安徽大学金融与统计研究中心副主任齐美东、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副院长熊金武。本场分论坛的议题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与会嘉宾围绕这一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在党中央提出的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指导下,嘉宾们聚焦于人才的创新与流动,就当前高校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路径与主要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就如何更好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分享了独到见解。与会嘉宾首先指出,人才在推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核心角色,而当前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存在流动与资源配置失衡的问题。特别是在边疆和民族地区,由于地理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人才难以长期留驻。为此嘉宾们建议加大对这些地区的人才支持,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以及更优惠的政策待遇。与此同时,高校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人才评价机制方面,嘉宾们指出,过去依赖论文数量、期刊等级等量化指标评价人才的做法导致了评价的片面性和不准确性。他们呼吁建立一个更加全面、客观的人才评价体系,注重人才的实际学术贡献和创新能力。此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加大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并注重对现有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激励和培养,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和机会。讨论中,嘉宾们还强调了建设人才市场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建立全国统一的人才市场,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和配置,是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方向。这不仅可以提高人才的利用效率,还可以推动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均衡发展。在实际操作中,人才市场的建设面临着地区差异、政策壁垒等诸多挑战,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推动人才体制机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综上,与会嘉宾们一致认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建立起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人才体制机制,才能充分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嘉宾们坚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人才体制机制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分论坛八:中国经济学自主体系构筑2024年12月15日上午,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第七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暨“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之分论坛八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601会议室举行。河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成新轩担任论坛召集人和主持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系主任刘冲,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秘书长吴群锋担任联系人。本场分论坛参会嘉宾有:中央财经大学宏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梁银鹤、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马长伟、青岛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赵凯。本场分论坛的议题是“中国经济学自主体系构筑”。与会嘉宾围绕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专家们结合自身实践与院校工作经历,就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事实、理论建设、研究方法、学科建设和学生培养等方面进行了热烈讨论。与会嘉宾一致认为,中国经济学自主体系的构筑主题与中国经济发展的伟大成就是密不可分的。中国拥有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因此,构筑一套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显得尤为迫切。专家们指出,中国经济发展之路是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结合,这种独特的发展模式需要通过实地调研和切身实践来明确其成就与问题,从而构筑起有根据、有基础且经得起推敲的中国经济学理论。在理论建设方面,专家们表示,需要借鉴西方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实践,以此构筑自主理论体系。2016年前后提出的自主体系构建概念以及“两个结合”思想,为这一过程提供了指导。专家强调,要结合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总结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和规律,推动中国经济学自主体系构建。研究方法的规范性也是专家们讨论的重点。规范的经济学研究应该基于价值观问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唯物观,并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构建经济学理论体系。统计学等实证研究方法的应用对于获取真实性和科学性数据至关重要,这些数据将为中国自主思想体系理论提供坚实的支撑。学科建设和加强学生培养是推进中国经济学自主体系构筑的另外两个重要方面。专家们认为,学科建设的专业化和多样化是中国经济学发展的重要表征。在自主理论体系构筑过程中,应促进经济学与历史学、城市规划和计算机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同时重视经济史的研究,以此了解学科渊源,梳理学科发展,推动学科建设竞争力。此外,为了进一步推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建议增设国际产业空间经济学。自由贸易协定和区域经济合作一体化的发展,对传统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形成挑战,需构筑开放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新理论来解释新实践。在人才培养方面,专家们提出,自主理论体系构筑过程需要考虑人才分工,构建差异化、体系化、层次化的自主人才培养体系。应以更高标准推进教材建设,促使人才更好地接受知识、了解事实并掌握前沿理论。综上,与会嘉宾对中国经济学自主体系构筑的重要性给予高度认同,对如何推进中国经济学自主体系构筑发表了真知灼见。论坛嘉宾结合自身经历做出积极发言,以期为推进中国经济学自主体系构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与力量。分论坛九:深化金融体制改革2024年12月15日上午,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第七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暨“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之分论坛九在经济学院606会议室举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陆瑶、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院长孙坚强担任论坛召集人和主持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主任王一鸣、副主任李连发担任联系人。本场分论坛参与讨论的嘉宾有:济南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刘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副院长许月丽、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殷凤、宁波诺丁汉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Chew
2024年12月25日
其他

专家观点合集(分论坛三、四)| 第七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

编者按:2024年12月14日至15日,第七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暨“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成功举办,来自全国206所院校的36位校长和229位院长出席论坛。论坛由开幕式、第二届“孙尚清发展知识研究与交流奖”颁奖仪式、荣誉教授授予仪式、国际参会嘉宾代表致辞、捐赠仪式、圆桌论坛、平行分论坛、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中国经济学博士生论坛等环节组成。12月15日上午,本次论坛设置的九个平行分论坛同时展开。分论坛三: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2024年12月15日上午,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第七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暨“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之分论坛三在经济学院302会议室举行。南京大学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院副院长葛扬,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冒佩华担任召集人。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常务副主任方敏,北京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熙担任联系人。本场分论坛的参会嘉宾有: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戴魁早、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凯杰、武汉纺织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刘园美、浙江工业大学现代化产业体系研究院副院长叶瑞克、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志新。本场分论坛的主题是“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专家学者围绕这一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与会嘉宾共同指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保障;新质生产力的重点是创新:创新驱动、创新环境、创新主体和创新路径。在讨论中,与会嘉宾特别强调了因地制宜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他们普遍认为,各地区应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所处发展阶段,选择适合的产业发展路径,避免盲目跟风或造成资源浪费。例如,一些地区可以依托农业优势发展智慧农业,而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则可以聚焦绿色化工和新能源材料等相关产业。与会嘉宾阐述了关于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协同发展问题。嘉宾指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对传统生产力的否定,而是要通过新技术改造优化传统产业,使其焕发新的生机。同时,产业升级势在必行,要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适应未来产业的发展需求。嘉宾们还对数据要素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数据要素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对于促进信息对称、提高要素协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建立和完善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包括数据产权、流通交易、分配和安全治理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在科技创新方面,与会嘉宾普遍认同企业应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他们指出,高校和科研院所虽然也是创新的重要力量,但最终的产业化落地需要依靠企业。专家们通过案例分享,展示了如何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最后,嘉宾们提出了对新质生产力研究的思考。他们认为,当前的研究多集中于理论层面,而对于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如何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深入探讨。分论坛四: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研究2024年12月15日上午,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第七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暨“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之分论坛四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305会议室举行。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严兵与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利国担任本次分论坛的召集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郑伟、副主任刘新立担任联系人。本场分论坛的参会嘉宾有: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数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李成明、无锡学院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刘震、浙江工商大学泰隆金融学院副院长倪禾、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彭珂、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吴本健、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杨子晖、东北财经大学中国经典经济学研究院院长钟永圣、西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主任徐建卫等。围绕“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这一议题,与会嘉宾结合各自的研究与实践经验,展开了深入讨论与交流。与会嘉宾普遍认为,数字经济作为新的主要经济形态,正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治理方式。在此背景下,实际经济与数字经济的融合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结合,更是经济形态和治理模式的全面转型。嘉宾们强调,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交易成本、确保市场自主运行对于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与会嘉宾还探讨了金融科技在赋能城商行方面的巨大潜力,特别是在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上。他们提出,利用信息优势和校企合作,推动“好金融”理念,实现银行与商户共生发展,进而促进普惠金融的深入开展。这不仅能够提升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也有助于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在识别与防范数字经济中的金融风险方面,嘉宾们呼吁需未雨绸缪,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确保数字经济的发展不损害社会信用基础。同时,加强对金融科技应用的规范管理,防范潜在的金融风险,是实现健康发展的关键。与会嘉宾提出了通过“首发经济”、“平台经济”和“包容型经济”三种模式,解决数据转化、平台垄断和数字鸿沟等堵点问题,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他们强调发展普惠经济,确保经济增长能够惠及更多弱势群体和区域,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加强地方高校与产业的协同发展方面,专家们指出,应通过校企合作与地方政府支持,推动数字经济与地方经济的协同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学科优势,提升学院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这不仅有助于高校自身的发展,也为地方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嘉宾们呼吁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建立健全的制度框架,确保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他们强调跨学科协作的重要性,指出信息技术带来的风险如信息茧房和算法歧视,需通过规范管理加以防范。呼吁加强跨学科合作,利用多学科的优势,共同应对数字经济发展中的各种挑战,确保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健康融合发展。供稿单位:科研与博士后办公室供稿人:王璠、闫昱美编:初夏责编:孙锦萍、王璠、雨禾、度量、雨田
2024年12月23日
其他

圆桌论坛四: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 | 第七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

圆桌论坛(四)2024年12月14日,第七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暨“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成功举办。本届论坛共有来自全国206所院校的36位校长和229位院长到场出席,设立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四个圆桌论坛。“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圆桌论坛,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宋芳秀主持。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陈刚,福州大学原副校长黄志刚,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齐俊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司林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吴三忙,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杨慕云,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郑江淮围绕论坛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嘉宾们一致认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以持续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提升开放能力,建设和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宋芳秀主持陈刚以法经济学视角剖析了其与改革开放的关系。他强调,高水平开放须以国内经济改革为支撑,必须高度重视统筹做好发展和安全这两件大事。以户籍制度深化改革对城市社会治安影响为例,落户门槛的适当降低有利于外来人口享受公共服务,增加了犯罪机会成本并降低犯罪率,进而提升了城市治安水平。基于此,为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需持续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其核心在于确保各类要素所有者能够公平地共享发展红利。这样既能够优化要素配置效率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时也能够有力促进高水平安全的构建,为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筑牢根基。
2024年12月20日
其他

专家观点合集(分论坛一、二)| 第七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

编者按:2024年12月14日至15日,第七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暨“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成功举办,来自全国206所院校的36位校长和229位院长出席论坛。论坛由开幕式、第二届“孙尚清发展知识研究与交流奖”颁奖仪式、荣誉教授授予仪式、国际参会嘉宾代表致辞、捐赠仪式、圆桌论坛、平行分论坛、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中国经济学博士生论坛等环节组成。12月15日上午,本次论坛设置的九个平行分论坛同时展开。分论坛一(校长论坛):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2024年12月15日上午,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第七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暨“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之分论坛一(校长论坛)在经济学院101会议室举行。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赵楠、山东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经济学院院长谢申祥担任论坛召集人和主持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副院长张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亚光担任联系人。本场分论坛的参会嘉宾有:浙江工商大学副校长陈衍泰,重庆开放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马正兵,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副校长潘爱民,中国计量大学原校长宋明顺,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统计学部主任、原党委常委、副校长王维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吴卫星。本场分论坛的议题是“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与会嘉宾就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中推进学科建设、创新教学方法、深化教学管理体制与教学评价体系改革、加强高校间协同合作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充分讨论并达成共识。与会嘉宾一致认为,教育是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和战略支撑,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朝着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稳步前进。建议在保持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不低于4%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教育经费相关政策提质增效,加大中西部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更好支持高等教育均衡可持续发展。学科建设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当前高等教育注重理工类学科的建设以顺应全球科技进步和人工智能时代的需求,在经管类学科建设中,应优化专业设置,促进经管类与科技、数字经济等领域的交叉融合,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竞争力。统筹文科与理工科并重发展,避免单一学科过度倾斜,确保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创新教学方法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举措。应以学生为中心,推动建设个性化、泛在性、普惠与公平的高质量学习模式。在具体落实中,要充分发挥结合前沿数字技术的作用,通过翻转课堂、在线教学等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此外,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以更优秀的教师队伍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学管理与评价体系方面,嘉宾们建议通过以专业认证、市场评价等手段完善高校评价体系,打破高校间现存不合理的“圈层壁垒”。此外,可以探索赋予高校更多办学自主权,允许学校根据自身学科特色和区域发展需求,灵活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激发教育活力,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最后,与会嘉宾一致赞同需加强高校间的协同合作、推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区域教育一体化发展,特别是促进地方高校的发展。通过政策倾斜和资源扶持,推动地方高校更好地结合和服务地方发展战略,更好地发挥地方高校在全国教育体系中的作用。综上,此次论坛充分展示了各高校在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过程中的思考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与会嘉宾一致认为,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需要政府、高校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加大教育投入、优化学科建设、创新教学方法、改革管理机制、完善评估体系是下一步推动我国教育高质量的必由之路。未来,各高校将继续深入交流合作,共同应对教育发展中的挑战,实现共同进步,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分论坛二: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2024年12月15日上午,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第七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暨“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之分论坛二在经济学院107会议室举行。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帮喜、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魏枫担任论坛召集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教授赵留彦、北京大学中国财税研究中心副主任崔小勇担任联系人。本场分论坛的参会嘉宾有: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帮喜、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魏枫、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崔庆波、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李家军,宁波诺丁汉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畅,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乔光华,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时省。本场分论坛的议题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与会嘉宾认为,在新发展格局下,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对于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一步。与会嘉宾强调了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关注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公平的国民待遇,还需要解决地区间的发展不均衡问题。本场嘉宾来自东北、西北、西南、东部各省,他们着重讨论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对边疆地区发展的影响。嘉宾们普遍认同,虽然统一大市场可能会加剧西部地区对人才、产业、要素集聚能力的冲击,但从长远来看,这也为西部地区提供了发展机遇。当下,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协调补偿分配机制,以平衡不同地区的利益,而各个地区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支撑国家发展。与会嘉宾同时指出,理论上全国统一大市场已形成,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农产品绿色通道的运行存在障碍,地区间碳排放考核存在不均衡问题,当前我国要素流动仍旧受到诸多限制、要素的配置效率也难以保证,财政面临压力等问题。这些问题在经济困难时期尤为突出,需要通过科学的政策设计和可行的规则来加以解决。在技术应用方面,专家们认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了新的重要支撑点。他们强调,需要充分利用这些技术,深入挖掘数据价值,以提高市场效率和活力。与会嘉宾普遍认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需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特别是在数字经济时代,政府的作用尤为重要;构建统一全国大市场,还需加强国际贸易,从历史经验来看,经济发展离不开国际贸易。因此还应畅通国际经济大循环,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通,充分释放市场潜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还需考虑协调与共享的问题。从中心-外围理论来看,边疆经济落后是市场的选择,边疆经济发展以及区域协调发展受到挑战,因此还应有相应的制度保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便各个地区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支撑国家发展;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还需构建更为合适的评价体系,要基于地方的开放水平和经济实力科学调整评价体系,要从原有的非均衡的评价体系调整到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适合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评价体系;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要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作用,要将当前的大数据技术和数字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充分激发市场的活力,迈向数智化大市场。他们还认为,新发展理念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指导原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本场分论坛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了多角度的思考和建议,对于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供稿单位:科研与博士后办公室供稿人:孙锦萍、郑茜文美编:初夏责编:郑茜文、武泽豪、雨禾、度量、雨田
2024年12月18日
其他

第七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暨“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即将在北京大学召开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更好地贯彻和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继2018-2023年成功举办六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之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拟于2024年12月14日(周六)至15日(周日)召开第七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论坛着眼“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总结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推动中国经济理论创新的宝贵经验,深入探索牵引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在守正创新中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学术支持。400余位校长、院长和招聘老师将齐聚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共同参加第七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2018年12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举办第一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来自全国106所经济学院校的129位校长、院长参加了论坛。2019年12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举办第二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来自全国136所经济学院校的158位校长、院长参加了论坛。2020年12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克服疫情带来的种种影响,举办了第三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来自全国136所经济学院校的169位校长、院长参加了论坛。2021年12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举办了第四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来自全国190所高校的236位校长、院长参加了论坛。2022年12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了第五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223位校长、院长参加了论坛。2023年12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举办了第六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暨“首届孙尚清发展知识研究与交流奖颁奖典礼”,来自全国200余所经济学院校的314位校长、院长参加了论坛。同时,为促进国内高校院系经济学科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在博士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搭建交流平台,论坛特设立“人才招聘会”环节,邀请各高校院系发布线上招聘信息并参与线下招聘会,为经济学的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搭建一个开放包容的平台。主办单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论坛时间:2024年12月14日(周六)至15日(周日)会议日程2024年12月14日(周六)上午第一单元
2024年12月12日
其他

招聘预告 | 中国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信息(含用人单位名录)

招聘预告为促进国内高校院系和研究机构等经济学科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在博士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搭建交流平台,在第七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召开之际,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联合北京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诚邀广大博士生参加“中国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2023年,中国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现场全国百所经济学院联合发布招聘信息,300多位校长和院长将亲临现场,为海内外博士生提供现场面试交流机会,欢迎广大博士生踊跃参与。所有活动均不收取任何费用。2023年,中国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现场在现场招聘会之外,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还专门为海内外经济学博士毕业生打造了中国百所经院人才招聘平台。它旨在为全国经济学博士生与用人单位搭建一个专业、高效、开放、免费的信息交流渠道,节约双方的信息搜集成本,提高双方的沟通效率。该平台运行两年多以来,已有200余家经管学院提交了招聘意向,千余名博士研究生在该平台获益。欢迎广大博士生在招聘平台同步报名,也欢迎招聘单位继续在该平台发布招聘信息。
2024年12月9日
其他

北大经院科研 | 孟姗姗博士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助

近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孟姗姗博士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助,项目名称为《企业供应链网络、"隐性贸易成本非中性"与进口贸易利益:基于结构模型的量化研究》。项目简介近些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成本逐年降低,但受通关成本、融资约束等因素的影响,企业所面临的“隐性贸易成本”依然存在,并呈现出较大的所有制差异,该现象表明目前我国市场上仍然存在“隐性贸易成本非中性”的情况,而这种“非中性”的存在必然会影响中国的进口贸易利益。“隐性贸易成本非中性”所体现的不同所有制企业面临的贸易成本差异,也将通过企业之间的供应链网络进行成本转移和成本传递,即民营企业面临的高额贸易成本通过企业的供应链网络可能会传递给其他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这种成本转移和传递具有快速、隐秘且不可衡量的特征,但这种现象的存在无疑会对我国进口贸易利益造成进一步的损失。本课题拟从企业供应链网络角度切入,研究所有制差异导致的“隐性贸易成本非中性”对我国进口贸易利益(贸易福利和社会生产率)的影响。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打破制约民营企业进口的“隐性贸易成本”加快实现市场“竞争中性”和公平竞争环境,同时也将为促进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提供理论依据。项目负责人简介孟珊珊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雅博士后,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发展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主要关注供应链网络、贸易福利效应等方向。研究成果发表于《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经济科学》等国内一流期刊,其中部分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供稿:科研与博士后办公室美编:初夏责编:度量、雨禾、雨田
2024年12月6日
其他

北大经院科研 | 中国都市经济研究基地3个项目入选2024年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公示名单

2004年,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北京市教委和北京市哲学社会规划办依托北京地区17所高校,
2024年11月27日
其他

北大经院科研 | 刘佳程博士生、王耀璟助理教授和姚奕长聘副教授的合作论文在组织和行为经济学领域顶级期刊JEBO发表

Organization等学术期刊。姚奕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长聘副教授。研究领域为健康保险、小额保险。研究成果发表于Journal
2024年11月4日
其他

北大经院科研 | 曹光宇助理教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

近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系曹光宇助理教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项目名称为《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地方政府行为》。项目简介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在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数字经济则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具有诸多与传统经济形态不同的新特征。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日益凸显。本项目聚焦于数字经济发展对地方政府行为的重塑作用,综合运用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区域竞争、数据交易、数字治理、产业政策等维度刻画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地方政府行为特征,进而就地方政府考核体系、数据交易机制设计等提出政策建议。项目负责人简介曹光宇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系助理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博士,普林斯顿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其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字经济和公共经济学,研究成果发表于《经济研究》和RAND
2024年10月30日
其他

北大经院科研 | 李博长聘副教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资助

近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李博长聘副教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资助,项目名称为《基于智能算法和智能体的宏观经济模型构建及其在政策评估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简介在宏观经济建模中引入智能体和智能算法,确保模型与现实更加贴近,模型求解更加高效准确,是突破传统宏观经济学研究范式的核心挑战。本项目拟针对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宏观经济学建模的理论与方法,构建衔接理论研究和政策评估的经济仿真环境展开研究。(1)针对传统建模方法面临过度依赖假设和异质性不够丰富等痛点,研究以智能体设计优化经济模型设计,实现更准确拟合真实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建模方法。(2)针对传统数值解法存在维度诅咒、普适性差和模型校准耗时长等问题,探索在数值求解中引入智能算法,提高模型的求解效率和精度。(3)在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搭建的大型宏观经济模型中,探索市场运行机制的涌现,同时研究面临多目标时政府的最优政策选择,依托中国经济发展经验,聚焦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在资源分配中的协同机制,研究二者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本研究致力于探索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新范式,提出基于中国实践的经济学原创基础理论。项目负责人简介李博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长聘副教授、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员,担任经济学院经济学系副主任,北大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计算经济学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宏观经济学,公共财政,计算经济学,人工智能,成果在Journal
2024年10月14日
其他

北大经院科研 | 刘冲长聘副教授、袁野助理教授和博士生卢文益的合作论文在发展经济学领域顶级期刊JDE发表

刘冲北京大学博雅青年学者,长聘副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研究领域为公共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大数据应用。研究成果发表于Economic
2024年10月8日
其他

北大经院科研 | 巩爱博助理教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助

近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巩爱博助理教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助,项目名称为《线性模型中的聚类稳健推断》。项目简介线性模型与聚类分析被广泛地应用于经济学实证分析中,现有的聚类稳健推断方法可能需要过强的假定保证其有效性,以至不适用于某些实证场景。本项目旨在通过对线性模型中聚类稳健推断方法的深入分析,放松某些实证研究中难以满足的假设并给出新的假设检验方法。我们将探讨具有多维协变量时的聚类稳健推断,也将分析不同聚类结构下的统计推断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这些都能帮助我们的聚类稳健标准误更好地在包含固定效应的线性模型,半参数模型以及有限聚类样本的模型中发挥作用。本课题将结合数学推导证明,数据模拟以及实证分析,对线性模型中的聚类稳健推断的有关问题进行进一步回答。项目负责人简介巩爱博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助理教授,博士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主要研究领域为理论与应用计量经济学,应用微观理论。研究关注统计推断,因果推断,高维数据等问题。研究成果曾发表于Journal
2024年9月26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北大经院科研 | 刘政文助理教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助

近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系刘政文助理教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助,项目名称为《退出成本、贸易自由化与资源配置效率研究》。项目简介贸易自由化通过企业间资源再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而企业灵活决定进入和退出市场是这一进程的必要条件。然而在现实经济中,企业退出市场的成本普遍存在。与此矛盾的是,现有文献几乎完全忽略了开放经济中企业退出市场的成本。忽视退出成本的存在不仅造成对贸易利得的估计偏差,还可能导致无法全面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作用效果。针对这一现状,本项目拟通过构建并结构估计一个包含企业异质性的产业动态模型,进行四个方面的研究:(1)估计异质性退出成本的函数形式和大小;(2)研究退出成本影响贸易自由化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机制;(3)设计一套实践可行的指标体系以度量不同行业和地区退出成本的高低;(4)评估退出成本的存在及大小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作用效果的影响。深入理解退出成本的作用机制对于解除资源再配置过程的关键制约因素、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项目负责人简介刘政文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系助理教授,北京大学国家资源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与实证产业组织。研究成果发表于Economic
2024年9月18日
其他

会议预告 | 第七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暨“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将于12月在北京大学召开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更好地贯彻和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继2018-2023年成功举办六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之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拟于2024年12月14日(周六)至15日(周日)召开第七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论坛着眼“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总结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推动中国经济理论创新的宝贵经验,深入探索牵引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在守正创新中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学术支持。
2024年9月14日
其他

北大经院科研|莫家伟助理教授和张喆博士生的合作论文在城市经济学领域顶刊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发表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94119024000627作者简介
2024年9月13日
其他

北大经院科研 | 杨汝岱教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

近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杨汝岱教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项目名称为《数据要素的产业空间演化效应研究》。项目简介本课题研究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的基础理论及其对企业效率和产业空间演化的影响。(1)讨论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如何影响产出水平的理论逻辑。数据会降低交易成本,改变产业空间布局,从而提高资源使用和配置效率。(2)构建纳入数据要素的企业生产和产业增长模型,研究数据对生产效率的影响。重点讨论全要素生产率核算,同时对比研究其他效率指标。(3)量化分析数据要素如何通过影响企业、产业生产率从而改变企业、产业的空间布局形态。从增长效应和分配效应角度研究数据要素对不同各地区企业、产业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项目负责人简介杨汝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教授,长江学者。研究领域为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主持国家自科基金十四五规划专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多项课题。担任《经济科学》、《经济学季刊》、《经济学报》等期刊副主编,担任中国经济学年会秘书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消费经济学会副会长。论文发表于《经济研究》、《管理世界》、World
2024年9月10日
其他

北大经院学者 | 郑伟:因地制宜发展科技保险

Insurance编委等。主要研究领域: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社会保障。供稿: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美编:初夏责编:度量、雨禾、雨田
2024年9月2日
其他

北大经院经济史学系举办第八届博士生论坛

PKUECON博士生论坛2024年8月23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第八届博士生论坛暨北京大学经济史学系在读博士生年度审核会在经济学院301会议室和303会议室顺利举办。本次论坛按专业方向分设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史两个会场。经济思想史会场经济思想史方向博士生论坛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叶坦讲席教授主持,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熊金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李黎力副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周建波教授、杜丽群教授、张亚光长聘副教授担任评审专家。博士生刘婷、魏领昊、黄文心、姜政希、武泽豪、王嘉禾、陈洲扬、康迎、肖和分别进行了汇报。2020级博士生刘婷以《近代合作主义的早期传播与实践》为题进行了汇报,并就近代合作思想的产生发展、在中国的思想传播途径、早期实践以及呈现的农村转向特点展开了讨论。评审专家在肯定文章选题意义的基础上就如何丰富一手资料、文献梳理、框架结构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意见,建议该文章要注意厘清思想、制度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推敲标题中
2024年9月1日
其他

博士生观点(下篇)| 北大经院“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第七届博士生论坛

2024年6月6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第七届博士生论坛在经济学院305会议室举办。“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共有7位博士生在本次论坛中作学术报告。本文梳理了他们的主要观点(下篇),与读者分享。2021级博士生孔祥瑜(合作者:李虹):化石能源技术进步的溢出效应——来自美国页岩气革命的证据经济发展离不开能源支撑,一直以来,能源安全都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2006年,水平钻井和水力压裂技术的组合应用降低了页岩气开采成本,促使美国页岩气被大规模开发,由此引发美国页岩气革命,不仅抵消了常规天然气产量的下降,而且导致了天然气总产量的增长。目前少有文章探讨能源技术的进步如何通过贸易机制,影响其他国家的行业能源使用情况。本文以美国页岩气革命为研究背景,利用双重差分法模型研究美国页岩气革命是否增加其他国家的行业隐含能源强度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美国页岩气革命显著影响其他国家的行业隐含能源强度。天然气储量更低的国家在美国页岩气革命发生后,相对天然气储量高的国家增加了单位生产的化石能源消耗。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美国页岩气革命通过天然气国际贸易影响其他国家的行业隐含能源强度。短期内,页岩气革命使天然气储量更少的国家相对增加从其他能源出口国家进口的天然气贸易量;长期结果表明,美国页岩气革命增加了美国对其他国家天然气进口的促进和天然气出口的抑制。此外,研究还发现此效应在行业、地理距离、国民收入、能源应用方面具有异质性。报告过程中,评委老师就文章的研究假说、理论分析、指标构建、研究设置等方面进行评议。针对文章假说之间的关系,谢丹夏老师建议增加国际贸易领域的经济学理论来解释假说背后的直觉;刘政文老师认为应进一步明确研究问题和概念的关系;曹思未老师建议进一步完善处理组和控制组的选取;庄晨老师认为分组指标的选取,相比于使用绝对储量,使用相对储量的指标更为合理;龙显灵老师建议可以再未来的研究中探讨其他能源是否受到天然气的冲击。2022级博士生崔淙源:财政压力、土地出让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基于政企关系的视角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财权上收、事权下放,地方政府的预算财政缺口不断扩大,面临着较大的财政收支压力。土地出让金收入成为地方政府预算外收入的主要来源,形成“以地谋发展”模式。融资平台承担着政府投资项目的融资职能,当面临更大财政压力时,地方政府会以更强的动机通过融资平台来购买土地,填补财政缺口。文章基于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和融资平台高管任职信息,构建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政企关联程度的代理变量,结合微观土地交易数据,试图探究地方政府财政压力、高管任免联系与融资平台拿地之间的关系。文章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在面临预算内财政收支缺口扩大的压力时,会以更高的价格,出让更高品质的土地,更多采用非市场化的方式出让现有建设用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地方政府利用土地收入托底财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企联系更密切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面对财政缺口时会通过更多购入土地和进行债务扩张。同时,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越重,土地出让就越困难,这一影响在更市场化的非平台企业购地时更显著。政企联系更密切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拿地时更多考虑非市场因素的影响,因此受到地方财政负担的负面影响更小。报告过程中,评委老师对核心解释变量的构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与政府的关系、地方土地财政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评议。针对工具变量的设定,曹思未老师建议继续深入考虑其外生性;龙显灵老师建议进一步明确高管任免和财政缺口之间的关系、区分政府和企业的行为;梁远宁老师提出可以结合研究结果完善具体的政策建议;谢丹夏老师建议加入模型以完善文章框架、明确文章逻辑。2022级博士生吴邦睿:资源禀赋、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与绿色技术创新绿色技术创新对绿色转型和低碳发展具有关键支撑作用,在当前应对气候变化和争夺战略新兴产业优势的背景下,锂、镍、钴、石墨、铜、铝和稀有金属等自然资源是储能、清洁能源等绿色技术的重要原材料,此领域的绿色技术相较于传统技术需要更密集的自然资源投入。为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与资源环境的协同发展,我国于2013年12月发布《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下文简称《规划》),推进资源型城市从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资源发展机制建立、资源接续替代产业建设等方面形成合力。在此背景下,文章首先就资源禀赋对绿色创新的诅咒/祝福效应进行探究,其次针对《规划》对资源型城市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作出评估。文章以中国284个地级市2004-2019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工具变量法缓解内生性。研究发现,资源禀赋水平对绿色专利申请量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利润水平更高的地区资源禀赋的促进作用更强,可能是因为企业拥有更高的预算约束从事资源丰裕所带来的额外价值创造活动,有助于提供绿色创新所需的资金、降低创新失败的风险;环境规制对于资源禀赋诱发效应的产生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严格的环境规制促使资源型行业在资源的开发、加工和利用过程中研发和运用更加清洁的技术。文章以中国115个资源型城市2004-2019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构建强度DID模型检验《规划》与绿色创新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规划》通过引导资源型城市施加更严格的命令型环境规制、引导更高的教育支出和科技支出来提高资源型城市的绿色创新水平,这一效应在成熟和衰退型资源城市中最为显著,再生型城市次之,但没有促进成长型城市的绿色创新。可能的解释是,成熟型和衰退型城市具备成熟的资源开采、运输及深加工体系,更可能面临资源开发利用低效、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等问题。报告过程中,评委老师对模型设定、研究结果、指标选取等方面展开评议。刘政文老师建议进一步考虑更好的代理变量,以更契合前文的理论分析;龙显灵老师建议通过探究化石能源和矿业资源的相关性等方式验证所使用变量的合理性,或者使用其他层级的数据缓解数据限制问题;在理论基础方面,谢丹夏老师建议构建模型去识别不同的机制;曹思未老师建议进一步思考回归系数的经济意义,并指出可继续完善文章的计量模型。供稿: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系美编:初夏责编:度量、雨禾、雨田
2024年7月3日
其他

博士生观点(上篇)| 北大经院“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第七届博士生论坛

2024年6月6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第七届博士生论坛在经济学院305会议室举办。“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共有7位博士生在本次论坛中作学术报告。本文梳理了他们的主要观点(上篇),与读者分享。2021级博士生赵冠男:气温变化对农村能源贫困的影响能源贫困和气候变化是人类永续发展面临的相互影响的重大难题。文章将CFPS数据与2010—2020年期间县级的每日天气数据相结合,估计了气温升高对农村家庭能源贫困的影响。结果发现,年均气温每升高1℃,农村家庭陷入能源贫困的概率增加4.83%—7.76%;夏季平均气温每升高1℃,农村家庭陷入能源贫困的概率增加3.91%—7.59%;以[18℃-21℃)为基准,当温度高于该基准区间的天数增加时,农村能源贫困加剧。特别地,相较于[18℃-21℃),额外的30℃以上的一天,基于10%指标、LIC指标的能源贫困和多维能源贫困可能性分别显著增加0.46%、0.24%和0.70%。在异质性分析中发现气温升高对处于炎热地区、从事农业和低收入家庭的能源贫困影响更大。在机制分析中发现气温升高导致人们减少户外运动,增加室内活动,从而消费更多的能量用于制冷和娱乐;气温升高会导致家庭住院支出增加,从而对能源消费产生“挤出效应”;气温升高会导致农业产值减少,家庭收入降低,从而降低农村家庭用于支付能源服务的能力。最后,该研究通过使用最新气候变化模型预测的未来日平均温度,模拟了未来农村家庭能源贫困的变化,这取决于是否采取措施遏制温室气体排放:在使用HadGEM2-ES模型中的未来年均气温来预测时,RCP-2.6路径显示未来中期新增的农村能源贫困比例为5.02%—8.06%,长期为4.38%—7.03%。RCP-8.5路径显示未来中期新增的农村能源贫困比例为8.24%—13.25%,长期为16.31%—26.21%。文章由此提出,在低碳路径下,未来气温对农村能源贫困的冲击才会减弱。双碳政策不仅包含人们对优质生态环境的需求,同时也对未来公平获取并安全利用能源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能源贫困不成比例地落在低收入家庭和从事农业的家庭身上,他们的负担能力较弱,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社会不平等。因此,向低收入家庭提供能源补贴可能是缓解不平等的有效策略。特邀评审专家肯定了选题的意义并给出了修改意见。刘政文老师对能源贫困定义中的LIHC指标提出疑问,不建议使用较为负面的“能源贫困”一词描述交通、通信支出占比。梁远宁老师指出指标构建的文献年份较早,建议使用新近的文献完善定义,同时建议进一步关注低温天气的影响。龙显灵老师指出,机制研究中逻辑链条过长,创新点有待进一步厘清。曹思未老师建议拓展思路,在后期研究中进一步考虑农村应对高温的方法。2021级博士生王志强(合作者:郝煜、张喆):轮船航运与市场整合-来自晚清中国的证据应用新式现代交通工具轮船是提升国内市场整合程度的重要手段。该研究发现长江支流轮船航运的开通提升了在同一条支流上的府对之间的市场整合程度,使这些府对间的粮价差异降低了4.65%,这至少解释了该地区这一时期实际粮价差异下降的37.11%。通过机制分析进一步发现:首先,轮船航运只对具备通航条件的长江支流起到了促进市场整合的作用。这一方面进一步证明了长江支流相对于其他地区市场整合的改进是来自航运技术引进带来的贸易成本下降,另一方面也说明在这一时期航运技术条件下,地理因素限制了轮船航运的辐射范围。其次,长江支流轮船航运的开通对于潜在贸易规模更大的府对影响更大。这表明轮船技术的应用存在固定成本和规模经济,只有两地之间的贸易规模足够大时,轮船的应用才是有利可图的,才能够促进贸易扩大和市场整合。文章主要有两方面的贡献:第一,首次研究了轮船航运如何影响近代中国市场的整合程度,特别是通过将《马关条约》签订视为对于长江支流的外生技术冲击(而非制度冲击),识别了轮船运输与市场整合之间的因果关系。第二,阐述了地理通航条件和地区间潜在贸易规模的作用,论证了技术冲击和上述条件具有互补性,只有在地理条件具备和两地之间的贸易规模足够大的前提下,轮船运输才会对贸易和市场整合产生影响。对于近代中国而言,技术不是万能的,其应用是有条件的;市场一体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受制于制度、地理、市场规模等因素,呈现出曲折发展和时空局限的面貌。从这个意义上讲,文章为
2024年6月25日
其他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24年世界经济博士生论坛举行

PKUECON博士生论坛近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举办2024年世界经济博士生论坛暨世界经济专业在读博士生年度审核会。本次论坛旨在为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生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帮助博士生完善研究思路,拓展研究视野,进一步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论坛分为四场举行,来自世界经济专业的15位博士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并由来自校内外的评审专家进行点评。论坛现场第一场论坛于2024年5月9日在经济学院301会议室举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杨汝岱,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段玉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莫家伟,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助理教授陈志远,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金威受邀参与评审。论坛由莫家伟老师主持。吴心泓以“Distribution
2024年6月17日
其他

北大经院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系第七届博士生论坛举行

PKUECON博士生论坛2024年6月6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系第七届博士生论坛在经济学院305会议室举行。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长聘副教授谢丹夏,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曹思未,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助理教授龙显灵,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系章政、李虹、张鹏飞、季曦、刘政文、梁远宁、庄晨、闵瑛美等老师,部分博士生以及其他院系学生参加本次论坛。2021级与2022级7位博士生进行学术汇报,来自校内外的评审专家在汇报内容的研究设计、研究方法、学术规范性和研究创新点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特邀指导专家:谢丹夏、曹思未、龙显灵、刘政文、梁远宁上午的博士生论坛由章政教授主持。他首先介绍了参加此次论坛的专家学者,并对到场师生表示热烈欢迎。此外,章政教授对报告时间、专家点评等方面的规则进行了介绍。章政教授主持论坛2021级博士生赵冠男以“气温变化对农村能源贫困的影响”为题作学术报告;2021级博士生王志强以“轮船航运与市场整合:来自晚清中国的证据”(合作者:郝煜、王志强、张喆)为题作学术报告;2022级博士生陈涤非以“Network
2024年6月13日
其他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第五届政治经济学博士生论坛举行

PKUECON博士生论坛近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举办第五届政治经济学博士生论坛。该论坛旨在为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生搭建学术交流、思维碰撞、成果展示的平台,拓展知识应用,规范科研方法,增进研究水平,从而进一步提升博士生培养质量。论坛分两场举行,政治经济学专业全体博士生全程参加了论坛,
2024年5月28日
其他

专家观点合集(分论坛七、八、九) | 第六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

编者按:2023年12月16日至17日,第六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暨“首届孙尚清发展知识研究与交流奖颁奖典礼”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成功举办,来自全国200余所院校的52位校长和262位院长出席论坛。论坛分为开幕式、首届孙尚清发展知识研究与交流奖颁奖典礼、主旨演讲、圆桌论坛、中国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和平行分论坛等环节。12月17日上午,本次论坛设置的九个平行分论坛同时展开。分论坛七: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研究
2024年1月2日
其他

专家观点合集(分论坛五、六) | 第六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

编者按:2023年12月16日至17日,第六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暨“首届孙尚清发展知识研究与交流奖颁奖典礼”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成功举办,来自全国200余所院校的52位校长和262位院长出席论坛。论坛分为开幕式、首届孙尚清发展知识研究与交流奖颁奖典礼、主旨演讲、圆桌论坛、中国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和平行分论坛等环节。12月17日上午,本次论坛设置的九个平行分论坛同时展开。分论坛五: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2023年12月27日
其他

刘伟教授在第六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编者按:2023年12月16日至17日,第六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暨“首届孙尚清发展知识研究与交流奖颁奖典礼”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成功举办,来自全国200余所院校的52位校长和262位院长出席论坛。论坛分为开幕式、首届孙尚清发展知识研究与交流奖颁奖典礼、主旨演讲、圆桌论坛、中国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和平行分论坛等环节。以下是教育部经济学教指委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刘伟教授在16日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刘伟作主旨演讲尊敬的辜胜阻副主席、建堂常委、董志勇副校长,经济学院的老师们和全国各高校经济学界的同事们:大家早上好!在此,我特别祝贺今天获得孙尚清发展知识研究与交流奖的获得者,无论是成就奖还是青年奖,都是值得庆祝的佳绩。我今天来主要是就本次大会的主题“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进行简要发言,并请教于大家。我的发言将围绕三个问题展开。第一,构建“中国经济学”要顺应历史规律,即其提出的历史实践背景。“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必须要符合历史规律,才能够应运而生。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很大不同。比如,人们通常不会讲“中国数学”或者“美国数学”,因为自然科学的知识和规律是普遍适用的,但是社会科学却有深刻的民族性、社会性和历史性。它总是源于特定民族和国家的具体历史实践,并带有鲜明的民族印迹。举例来说,早期的法国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英国的古典经济学,19世纪中期的德国历史学派、国民经济学,还有20世纪美国的主流经济学,这些学派不仅在思想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都带有其民族的深刻历史色彩。还记得“中国经济学”这个名词或者这个范畴最初被提出的时候,曾遭到质疑。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学理问题是,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不应当用国别加以界定。我曾经思考过,为什么历史上别的国家曾以本民族的标签对经济学做出界定,中国就不行呢?在我看来,这不是一个学理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因为曾经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程度落后,没有赢得全世界普遍的尊重,所以才引发了上述质疑。然而在历史上,任何一种以本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为基础,对人类文明的形态不断给予拓展的历史实践,其背后的理论概括一定会在思想史上留下深刻的痕迹。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几十年的探索,我们创造了两大奇迹: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推动现代化建设、摆脱贫困方面为人类社会做出了崭新的历史性贡献。在这个实践背景基础上,“中国经济学”这样的学科范畴和体系,就有了相应的历史根据。所以说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经济学体系能否建立、命题能否提出,首先要看其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即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不是提供了这种可能,并对其产生了强烈的需求。正是这种可能性和需求的迫切性,催化着中国经济学的产生。第二,建构中国经济学要遵循学术发展规律,即其内在的科学规律。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是一个遵循科学发展规律的过程,科学本身有它内在的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4月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特别强调了自主知识体系和学术体系、学科体系以及话语体系的内在联系。总书记指出,自主知识体系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基础,如果没有它,其他体系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是学科建设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任务。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础工作在于深挖我们民族和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历史实践。这要求我们从这些历史实践中精准识别和理解最关键的问题:在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国家面临了哪些特有的挑战?这些挑战不仅对我国具有独特的意义,同时也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那么,我们是如何应对并克服这些挑战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哪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我们的任务是将这些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加以总结并提升至学术层面,使其成为我们学术探索和理论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谈论一门学科的时候,无论是哪个领域的,关键在于识别和界定该学科特有的范畴。如果你发现这些范畴实际上属于其他学科,那么这门学科很难被认为是独立的。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也分为不同的课程和领域。每个课程或学科领域里,都应该明确属于该学科的核心问题和基本问题。我们需要将这些问题概括为何种概念,以及理论上如何将它们提升为真正的学术范畴,这是最要紧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代表著作《资本论》,副标题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里的经济学范畴,绝大部分并非马克思本人所创,而是来源于资产阶级经济学,如商品、货币、价格、市场、金融等概念。顾海良教授研究梳理发现,马克思独立创造的经济学范畴数量并不多,大约只有几十个,且都属于广义范畴。我印象最深的有劳动二重性、劳动力商品、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绝对地租与相对地租、生产价格以及剩余价值等。这些概念是以往的经济学里没有的,是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对以往的经济学和思想史深刻检讨从而提出的新概念。尽管数量不多,但为完成经济学的革命提供了根本。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构建这些范畴的内在逻辑关系,形成《资本论》的逻辑结构大厦,最后导出马克思要论证的基本观点。因此,这些范畴的重要性和提炼的难度是巨大的。我们经常讨论各种中国特有的经验,比如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并分享许多关于中国的故事。但关键问题在于,这些故事和经验中,哪些可以被提炼成为经济学理论的基本范畴?这正是在建构自主知识体系时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否被视为一个新的经济学范畴?在思想史上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再比如说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不仅是一次实践,极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而且有着极为深刻的经济理论思想性。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因此,我们需要从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提炼出那些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理论,并将它们上升为学术范畴。接着,我们应分析这些范畴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并根据这种思想逻辑,构建相应的话语体系。这可能正是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要求。因此,在建构自主知识体系时,我们需要遵循学术科学发展的规律,这既要求我们具有批判性,也要求我们具有继承性。构建新体系不是割断与以往的一切人类知识的联系,而恰恰是在透彻了解它的基础上进行的。恩格斯指出,马克思深入洞察并熟悉了几乎所有的知识领域。列宁也强调,马克思在各领域的研究,包括数学,都非常深入。正是由于这种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继承,马克思才能进行科学的批判,避免了批判的盲目性。对于中国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我们不仅需要批判性地继承和吸收人类所有经济学知识的有益成分,还应深入挖掘并利用我们几千年的文明历史。特别是,我们需要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我们把这两个方面结合好,才是真正的遵循学术规律,开展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总之,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有它的规律,要扎根实践,落脚于实践。回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这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建构过程中要有对以往知识的继承,继承基础上要有深刻的批判,要有本民族对世界的借鉴。在此基础上,我们应以本民族的智慧影响并贡献于世界文明的发展,而不是走向封闭或割断与历史的联系。这种开放与继承的态度,可能是社会学科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性要求。第三,经济学人才培养要尊重人才培养规律,即正确的世界观和扎实的学术能力的统一。我在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前不久讲了两次关于经济学特点问题的课。许多学生询问我,未来我们学经济学是不是就是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这反映出大家对这一问题的高度关注。我向他们解释,当前讨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主要集中在该学科的建设和研究上。它与经济学人才的培养确实相关,但两者并不相同。经济学人才培养最终的落脚点是扎根中国,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要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现代经济学人才培养的核心是育人,关键是提高经济学分析的能力,用真本事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从这个角度出发,至少有三方面的工作需要推动:第一,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知识的系统性教学,尤其是课程、教材建设等。现在正在加紧推动一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很多在座的专家都参与了教育部推动的首批中国经济学教材的编写工作,目前该系列的第二批教材建设已在酝酿之中。没有好的教材就没有好的课程,没有好的课程就没有好的专业建设,也就无从培养人才。第二,充分深入地了解当代西方和世界的经济学知识,特别是吸收它的有益成分。这种知识的掌握并不意味着要改变世界观。世界观教育将通过思政课课程思政和实践教育等多方面来进行。从知识培养的角度来看,即使是批判西方经济学,也必须首先深入了解它,并准确地把握其内容。因此,总书记特别强调,应当借鉴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忘记祖宗,不能忘记服务于国家建设的目标。如果不了解或断章取义,批判将是苍白无力的。列宁曾指出,最没有力量的批判做法,就是把对方的观点显然荒谬化,尔后加以批判。所以一定要系统地了解已有的经济学知识。但是我们的指导思想应当十分明确,即以马克思主义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应当包括西方经济学这部分课程,以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并批判性地吸收各方面的知识。第三,扎实的基础和分析工具能力训练。在经济学人才培养中,工具性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例如,会计、统计学,以及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智能技术相关课程,如计量经济学等分析工具方法,以及语言和写作技巧等等。这些都构成了基础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社会历史、人文素质等等都是极为重要的基础,并且是非常耗时的。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既要重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系列课程的训练,也要使学生全面掌握当代西方和国外的经济学理论。同时,还需要进行扎实的经济分析工具的使用和问题分析能力的基础训练。重要的是要建立起正确而又科学的结构,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出有情怀、有担当、有民族责任感,能够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同时有本领、有能力的经济学人才。今天下午这里就要召开中国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在寻找怎样的人才,以确保他们能够满足国家建设的需求。谢谢大家!论坛合影美编:初夏责编:郝小楠、杨怀佳、度量、雨禾
2023年12月27日
其他

专家观点合集(分论坛三、四) | 第六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

编者按:2023年12月16日至17日,第六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暨“首届孙尚清发展知识研究与交流奖颁奖典礼”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成功举办,来自全国200余所院校的52位校长和262位院长出席论坛。论坛分为开幕式、首届孙尚清发展知识研究与交流奖颁奖典礼、主旨演讲、圆桌论坛、中国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和平行分论坛等环节。12月17日上午,本次论坛设置的九个平行分论坛同时展开。分论坛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3年12月25日
其他

专家观点合集(分论坛一、二) | 第六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

编者按:2023年12月16日至17日,第六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暨“首届孙尚清发展知识研究与交流奖颁奖典礼”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成功举办,来自全国200余所院校的52位校长和262位院长出席论坛。论坛分为开幕式、首届孙尚清发展知识研究与交流奖颁奖典礼、主旨演讲、圆桌论坛、中国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和平行分论坛等环节。12月17日上午,本次论坛设置的九个平行分论坛同时展开。分论坛一(校长论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23年12月17日上午,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第六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暨“首届孙尚清发展知识研究与交流奖颁奖典礼”之分论坛一(校长论坛)在经济学院101会议室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福州大学原副校长黄志刚,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金融学院、中国金融研究院院长王擎担任论坛召集人和主持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副院长张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亚光担任联系人。本场分论坛的议题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场分论坛的参会嘉宾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洪俊杰,武汉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罗航,广西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吴卫星,山东财经大学副校长、经济学院院长谢申祥,北京工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徐丹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尹志超,新疆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周铭山。与会嘉宾结合自己研究领域和人才培养经验,就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展开了深入探讨,特别关注了金融领域的高水平开放和创新。他们的发言涵盖了从经济体制、科技创新到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共同强调了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中国如何通过金融创新和制度开放,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在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从依赖资源和环境的传统经济模式转变为以内生动力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这包括实施“双循环”发展格局,应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同时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并重视技术创新与市场竞争。在讨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嘉宾们强调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这一体制的一个重要价值目标是在高效配置资源的同时,通过政府干预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在此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区域协调发展、高水平的开放、创新驱动和资本有序的发展等都是重要因素。对科技金融方面的讨论集中在四个重要观点上。嘉宾们强调了发展科技创新体制的重要性,并通过中美比较分析了不同企业主体随时间变化的创新体制。他们还提出了加强政策引导和机制设计对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建立全球科创中心的必要性,以及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迫切性。在科技自立自强方面,中国在部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高端芯片和算力方面,与美国存在差距。国内信息技术企业在大模型算法方面需要与高校合作进行基础研究,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同时,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关注学科交叉融合,特别是经济、金融与信息技术领域的结合,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实用性。面对复杂、严峻且不确定的国际环境,中国不仅是国际环境的接受者,也是参与者和影响者,特别是在中美关系方面。中国应主动引领和参与国际经贸关系的重构,特别是在数字贸易规则和产业政策方面。同时,中国需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将挑战转化为机遇,稳固与发达国家的经贸关系,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不断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最后,嘉宾们从金融角度探讨如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金融能否有效服务实体经济至关重要。金融创新必须在监管下进行,以避免过度创新和风险。同时,中国的金融体系总体表现良好,但仍面临挑战,其中包括如何使资本市场更为活跃并为老百姓带来合理回报,以及如何通过数字金融推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的发展等问题。他们强调,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金融体系应服务于社会主义的普惠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综上所述,嘉宾们的发言共同构成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展示了如何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通过金融创新和制度开放,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3年12月17日上午,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第六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暨“首届孙尚清发展知识研究与交流奖颁奖典礼”之分论坛二在经济学院107会议室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学院院长龚强和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侯俊军担任论坛召集人和主持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教授、贵州大学副校长赵留彦和北京大学中国财税研究中心副主任崔小勇担任联系人。本场分论坛的议题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本场分论坛的参会嘉宾有: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政,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刘辛,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彭红枫,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宋瑛,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杨国涛,杜克大学尼古拉斯环境学院教授、昆山杜克大学可持续投资研究项目主任张俊杰。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与会嘉宾结合具体地区和所在行业的案例,根据各自研究和实地调研经历,就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意义、路径、问题与应对等方面议题展开热烈探讨,形成了诸多观点和重要共识。
2023年12月22日
其他

圆桌论坛四:构建新发展格局研究 | 第六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

圆桌论坛(四)2023年12月16日,第六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暨“首届孙尚清发展知识研究与交流奖颁奖典礼”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成功举办。本届论坛邀请来自全国200余所院校的52位校长和262位院长共同出席,围绕“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的核心议题,设立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构建新发展格局研究”四个主题组成的圆桌论坛。“构建新发展格局研究”圆桌论坛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秦雪征主持。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马莉莉,贵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赵留彦,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杨国涛,新疆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王力,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魏枫,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孙景兵,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盖凯程,内蒙古大学副校长、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杜凤莲围绕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分享与探讨。与会嘉宾们结合中国各省份地区的发展实践,对新发展格局下的机遇、挑战和新要求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就科技创新、产业升级转型、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高水平开放等重大现实问题展开了集中讨论,分享了精彩见解。马莉莉重点就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机遇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三方面的认识。第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如今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生产组织形式、消费模式以及国际分工格局等方面的深刻变革,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第二,中国在新发展格局下,国民经济循环以外循环为主体转向以内循环为主体,为国内欠发达地区带来了更多发展的机遇与可能。第三,欠发达省份和地区要积极利用新的生产方式,把握内需潜力释放的历史机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共同开发、共同支撑新发展格局的构建。马莉莉发言赵留彦结合贵州过去的发展经验和目前的转型方向分享了他的感想和观点。他指出,近年贵州在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上持续发力,推动全省发展条件实现了根本性改变和历史性跨越,有力支撑了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正视当下,基础设施的高强度建设在赋予贵州经济发展动能的同时,也带来了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和发展的可持续性等问题。展望未来,赵留彦认为在新发展格局下,贵州要推动产业由高速度转向高质量发展,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方面不懈探索和实践,激发贵州经济发展新活力,为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强动力。赵留彦发言杨国涛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角度分享了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认识和理解。第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和历史实践已经证明,中国的科技创新从来都不是封闭式的创新,在开放的时代下,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依存、发展紧密相连。第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保障,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需要保持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胸怀和态度。第三,技术的进步需要开放的循环,要努力打破制约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在开放合作中提升科技创新的能力,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实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杨国涛发言王力以新疆棉花及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转型为例,分享了自己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见解。第一,在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调整重塑的当下,新疆传统的棉花及纺织服装产业面临着制约与挑战。第二,在新发展格局下,新疆要着力建设数字化现代产业体系,要巩固和突出棉花优势产业领先地位,高质量打造新疆棉花及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提升全产业链的发展韧性和抗风险能力。第三,要以创新推动数字化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大科技攻关支持力度,在种植、采集、制造、销售等环节持续发力,着力补齐全产业链发展短板,为棉花全产业链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王力发言魏枫基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转变趋势和建设方向,提出了三点看法。一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外向型发展战略为主的发展格局,创造了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发展的奇迹。当前,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二是在中国经济发展格局转变和循环体系升级过程中,土地、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必然发生重大转变,要持续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三是全国各地区要处理好内生经济动力和新发展理念的关系,在新发展格局下找准自身定位,切实解决影响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为中国经济社会全面持续赋能。魏枫发言孙景兵从高校如何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角度出发,分享了三点想法:第一,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各高校应有的责任与担当,要打破西方知识体系的垄断,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第二,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要与国家需要、市场需求对接,培养更多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实用型、复合型和紧缺型人才,缓解就业供需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构性矛盾。第三,各高校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要持续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不断优化学科专业与人才培养的匹配度,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应有的贡献。孙景兵发言盖凯程围绕“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展开交流。第一,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的核心要义在于破解城乡间制度性壁垒,打通堵点卡点,促进各类资源要素自由循环、充分流通。第二,目前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性障碍在于土地要素市场发展的不平衡。土地要素循环不畅、权利二元化、市场进入不平等和增值收益分配不公等问题较为突出。第三,破解城乡壁垒、构建新型城乡区域关系要从要素配置角度入手,在产权制度、市场体制、利益机制三个维度发力,重构城乡土地要素市场,重塑城乡土地利益关系,为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基础支撑。盖凯程发言杜凤莲基于内蒙古的发展实践与经验总结提炼出三方面观点。第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要求的重要战略抉择,是应对大变革时代各种危机和风险挑战的必然选择。第二,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提升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内蒙古把握好自身战略定位,正在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探索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新路径,切实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第三,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更高水平的开放。内蒙古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强化开放大通道建设,在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方面展现新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杜凤莲发言最后,秦雪征对论坛发言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八位嘉宾结合各地方的经济实践和发展经验,从生产要素流动、科技创新、城乡区域协调、产业转型、开放合作等不同角度阐述和讨论了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问题,观点丰富且引人深思,对于新发展格局下如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着重要的启示性作用,兼具理论高度和实践指导意义。秦雪征发言供稿单位:科研与博士后办公室供稿人:刘婷美编:初夏责编:康迎、度量、雨禾、雨田
2023年12月20日
其他

3000余名博士生涌进会场,寒冬亦暖冬 | 中国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现场报道

“院长您好,我是经济学专业2024年的应届博士毕业生,这次专程从山西赶过来,这是我的简历……我对咱们学校招聘的教职岗位很感兴趣,想和您聊聊……”当你穿过中国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现场的拥挤人群,这样的开场白不绝于耳。2023年12月16日,北京室外冷空气继续“速冻”模式,出现今年入冬以来最低温,冷得透彻心扉。窗外是数九寒冬,招聘会现场却是融融暖意。只要你踏进招聘会现场,看着人潮涌动,立刻会感觉暖意扑面。这里充满着期待与欣喜,现场摊位前,我们能听到应聘者和招聘院长聊起自己的研究方向,畅谈自己的学术规划;这里充满着细致与认真,我们能看到招聘方院长和老师眼中惜才的目光,他们认真聆听应聘者的陈述,仔细翻阅资料,频频点头认可,他们并不急于结束对话,而是与之耐心探讨,共同规划未来。2023年,中国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现场(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这场“中国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源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于2018年创办的“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首届论坛百十位院长齐聚一堂,与会嘉宾们在论坛中谈到招聘环节中存在的信息壁垒,认为这种情况对经济学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北大经济学院希望改变这一困境,在一年后的第二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特别增设了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环节,为前来参会的中国百所经济类院校、科研单位和全国经管类博士毕业生之间搭建独属于他们的招聘现场。首届招聘会现场即吸引了千余名博士、博士后到场应聘。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蒋永穆教授谈到:很高兴能和各地的优秀经济学人才们相互交流,欣赏他们的才华。2019年,首届中国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现场受前两届招聘会成功经验的鼓舞,北大经济学院希望将这一人才招聘过程制度化、常态化,以进一步提升全国经济学科人才市场的运行效率,让每一块金子在它适宜的地方闪闪发光。由此,“百所经院人才招聘平台”应运而生,该平台于2021年第四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举办时正式上线运行。2021年,“百所经院人才招聘平台”启动仪式时至2023年,经济学院继续承第六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之机联合北京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开展线下招聘盛会。本次活动共吸引了全国153所高校到场招聘,截至活动当晚,有3000余名经管类的博士和博士后前来现场。2023年,中国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现场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经济学院院长董志勇在活动现场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他表示,招聘会是一个极佳的机会,使博士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学术界的竞争态势和职业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而对于那些还在学习阶段的博士生来说,这是一个了解行业趋势、规划未来职业生涯的绝佳机会。“他们可以从招聘单位的需求中得到启发,明确自己在研究和技能上需要加强的领域,这对于他们未来走向学术界或者进入其他专业领域都是非常有价值的。”谈及举办此次活动的初衷,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秦雪征表示:“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提供一个便捷的交流平台,降低用人单位与博士生之间的信息摩擦,加速人才与岗位的匹配。我们希望这样的努力能够促进经济学领域的发展。”作为招聘方的经管类院校,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金融学院及中国金融研究院院长王擎肯定地说到:“北大经济学院主办的这个招聘会是一个很不错的活动,有利于招聘方和博士面对面交流。专业性招聘可以让我们与找工作的博士深入交流,这降低了我们的沟通成本。”北大经济学院2021届博士毕业生高震男回忆,当年她在求职期间,曾因缺少信息获取渠道而感到十分苦恼。招聘会平台给她带来了转机,与经济类院校负责人的直接交流使她坚定明确了求职目标。最终,她找到了心仪的工作,现在她已经是中央财经大学的一名老师。2023年,中国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现场针对搭建专业领域的招聘平台是否能切实在应聘者与院校之间搭建一个沟通的桥梁,应聘者在实际的交流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困难等问题,我们采访到几位前来应聘的博士生和招聘方老师。北京大学金融学的孟博士分享了他的积极体验:“在这场招聘会上,我得到了与心仪学院老师直接交流的机会,这对我的职业生涯规划有极大的帮助。”来自西北工业大学的王博士也表达了对招聘会的高度评价:“这是一次难得的与高校院长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我与多所学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老师非常认真地了解了我的学术研究情况,并给予我很多宝贵的建议和指导。”来自武汉大学的胡博士表示,这场招聘会节省了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直接与多个向往的学校的老师进行了交流,为我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一位招聘方的老师向我们表达:“我自己就是通过招聘会找到的工作,我感觉这个专业性很强的招聘会很好,可以给大家一个更有针对性的沟通渠道。希望招聘会未来办得更好,今天现场太热情了,人都要挤不下了。”2023年,中国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现场(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北大经济学院希望能够借此平台,以打造专业的信息交流渠道和高效的互联平台为目标,使应聘者能够深入了解各高校的教育理念和发展方向,为经管类博士生提供一个多维度了解经济学领域并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机遇。同时,各高校和科研机构能够直接了解求职者的研究成果和职业期望,为经济学科人才提供更大发展空间。冰花皑皑,情谊暖暖。此次招聘盛会在温暖热烈的氛围中成功落下帷幕,带给招聘方和求职者满满的收获。未来“百所经院人才招聘平台”将进一步向便捷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期待有更多经济学人才在这一平台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良机,为推动中国经济学科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供稿:雨禾、闫昱美编:初夏责编:刘婷、度量、雨禾、雨田
2023年12月20日
其他

圆桌论坛三: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 第六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

圆桌论坛(三)2023年12月16日,第六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暨“首届孙尚清发展知识研究与交流奖颁奖典礼”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成功举办。本届论坛邀请来自全国200余所院校的52位校长和262位院长共同出席,围绕“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的核心议题,设立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构建新发展格局研究”四个主题组成的圆桌论坛。“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圆桌论坛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锁凌燕主持。本场圆桌论坛的参会嘉宾有: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蒋永穆,武汉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罗航,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司伟,东北财经大学副校长、经济学院院长王伟同,辽宁大学经济学部副主任、原经济学院院长谢地,北京工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徐丹丹,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易靖韬,天津大学马寅初经济学院院长张中祥。嘉宾们普遍认为,要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和特色,从基本国情出发,把握时代发展新形势,扎实推进经济学基础理论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提供理论指导与行动指南。蒋永穆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最为重要的主题,他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角度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需要充分认识到我国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实践具有世界价值与世界意义;二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中国特色的根本之一,体现的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三是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而破解高质量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在于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其中不仅需要考虑人口结构、人口质量等问题,还需要考虑如何从政策端入手,破解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分布等问题,从而推动人口均衡型社会发展。蒋永穆发言罗航从信息科技角度分享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和理解,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科技水平高度发达的现代化,也是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从2022年底到现在,已有一系列信息科技的发展,如从ChatGPT3.5到4.0,无人驾驶、特斯拉第二代人形机器人等发明,彻底颠覆了我们对以往人工智能学科的理解,人类已经进入智能社会阶段。当前,国家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发展,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凸显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而科技教育和人才战略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应当发挥其重要作用,并做出突出贡献。罗航发言司伟在发言中表示,粮食安全问题是我国经济安全的三大支柱之一,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石,因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粮食安全是非常重要的话题。第一,当前我国粮食生产根基仍然不牢固,突出表现在耕地数量和耕地质量水平较低,且我国人口众多,加上密集型农业的绿色生产问题,导致难以满足人口发展、城镇化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需要;第二,粮食生产总量及其相应需求增长较快,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营养和健康”仍有较大差距;第三,虽然我国当前粮食总量呈现增长态势,但从粮食需求结构而言,我国仍需依赖粮食进口,粮食自给率不断下滑。司伟发言王伟同重点就东北全面振兴工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任务和研究工作进行了探讨。他指出,做好东北全面振兴工作,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总结梳理过去二十年来东北振兴战略的成绩与教训,对于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回顾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振兴问题的重要指示,东北财经大学成立了东北全面振兴研究院,主要聚焦于三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是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维护五大安全的定位,设立若干个研究方向;二是推动基础数据库方面的建设,围绕东北全面振兴进行基础性研究;三是承担具体的调研课题,围绕东北全面振兴的具体问题提供智力支持。王伟同发言谢地认为,发挥城市土地出让金制度的功能和作用,对于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至关重要。他指出,城市土地出让金制度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作用,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居民住宅建设等,但由于城市土地出让金与地方土地财政相关联,且自身弊端逐渐显现,因此如何完善城市土地出让金制度,从而更好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成为重要的研究主题。当前,新型房地产业的发展需要健全制度安排,因此在城市土地出让金制度背景下更好地调节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更好地管理城市土地出让金的资金问题,都需要学术界进一步去深入研讨。谢地发言徐丹丹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有特征,第一,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发展了独特的现代化的实践范式。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观点,中国式现代化在深刻反思贫富差距问题和不公平现象的基础上,是以人口规模巨大为基础提出的,其价值取向包含了共同富裕,是人和自然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结合的现代化范式。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的并非独善其身和战争殖民掠夺的方式,而是与发展中国家共同推进的现代化。她进一步指出,我们还应该关注现代化的时代问题和价值内涵,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定位、方向与行动目标。徐丹丹发言易靖韬分享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认为其本质上是一种全新的话语体系。在世界舞台上,旗帜鲜明的中国式现代化体系的提出是对世界知识版图的重要贡献。回顾改革开放实践,西方理论占据了理论研究的主导地位。在当前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很多中国经济学的理论需要我们进一步提炼与贡献,从而构建中国自主的理论知识体系,支撑宏大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他进一步呼吁,各个学校和学院应共同承担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重要使命,承担研究者责任。易靖韬发言张中祥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关键路径。他指出,要理解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充分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不仅需要强调中国特色的特殊性,还需要研究一般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共性,把握好特殊性与一般性的联系。科学决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无论是西方形式的民主,还是中国全过程民主,其重点是看决策结果是否具有科学性。此外,观念的现代化、思想的现代化是非常关键的,科技现代化也并不能等同于观念的现代化。长期来看,这对科学研究、国家创新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张中祥发言最后,锁凌燕对发言进行了总结。八位嘉宾的发言结合中国实际,兼具地方特色。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蓝图入手,从思想观念、科学技术、社会文化、经济理论等多个方面探讨了对于中国特色现代化的理解,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学人的使命。锁凌燕发言供稿单位:科研与博士后办公室供稿人:韦东明美编:初夏责编:康迎、度量、雨禾、雨田
2023年12月19日
其他

董志勇院长在第六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编者按:2023年12月16日至17日,第六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暨“首届孙尚清发展知识研究与交流奖颁奖典礼”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成功举办,来自全国200余所院校的52位校长和262位院长出席论坛。论坛分为开幕式、首届孙尚清发展知识研究与交流奖颁奖典礼、主旨演讲、圆桌论坛、中国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和平行分论坛等环节。以下是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经济学院院长董志勇在16日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董志勇致辞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同仁,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又是一年数九寒冬,又是一年相逢时节。在诸位校长、院长的鼎力支持下,“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已经走到了第六个年头。我谨代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向莅临本次论坛的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学院发展的各位领导和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本届论坛的着眼点是“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是我们党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出的科学论断和长远部署,也是赋予我们每一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时代任务和历史使命。基于此,我们非常期待能借本届论坛的契机,着重探讨如下三个方面的话题。一是经济学理论发展应着眼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坚持主体性与原创性、时代性与开放性并举。当今中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大量理论和实践课题亟待解答。要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就要扎根中国经济改革实际,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求,准确把握党在新时代提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研究新时代背景下事关党和国家发展的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问题,坚持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坚持凝聚共识、兼收并蓄,坚持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着力为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学理支撑,力争为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事业贡献中国方案。二是经济学学科建设应注重各方向协同发展,坚持本土化与国际化、系统性与综合性并进。学科是知识体系的生长平台和阵地。中国的经济学科发展历经百年沧桑,从引进、模仿到探索、创新,已经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传统经济思想、西方经济学说交融互动、竞相发展的包容局面。未来要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就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经济学学科体系,形成冷门领域和热门领域协同发展,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促进,经济学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彼此渗透的良好局面。北大经济学院将继续与在座的各兄弟院校展开深度交流,务实开展高水平科研合作、学术成果转化、培训资源整合等工作,为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经济学学科群而不懈奋斗。三是经济学人才培养应紧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政治性、实践性、专业性并重。“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
2023年12月19日
其他

圆桌论坛一: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 | 第六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

圆桌论坛(一)2023年12月16日,第六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暨“首届孙尚清发展知识研究与交流奖颁奖典礼”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成功举办。本届论坛邀请来自全国200余所院校的52位校长和262位院长共同出席,围绕“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的核心议题,设立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构建新发展格局研究”四个主题组成的圆桌论坛。“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圆桌论坛,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崔建华主持。北京联合大学党委书记楚国清,浙江工商大学副校长陈衍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高文书,东北大学党委书记郭海,吉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孙杰光,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杨慕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尹志超,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应用经济学院院长郑新业围绕论坛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嘉宾们一致认为,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系严整、特征鲜明、意义重大,内涵极其丰富,是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结合中国经济的发展实践,实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楚国清认为,习近平经济思想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既提出了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与重点任务,也指出了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如何真正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激发企业的创新能力,真正实现公平竞争,同时实现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的合作和竞争等问题,值得在具体研究中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未来政府应出台更多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三稳”政策措施。对此,专家学者应更多给予政府部门意见和建议,使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想法成为国家“三稳”的决策,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楚国清发言陈衍泰认为,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刻指引了我国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可从三个方面进行透视。第一,平台经济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增进消费者的福利。以高质量增长促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避免平台算法、价值导向出现偏差的问题,更不能侵害广大消费者利益。第二,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树立和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特别是创新发展的理念。平台经济在人工智能、大模型方面应大力投入,引领开拓,同时注意整合平台的创新问题。第三,要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平台经济行稳致远,既要构建支持平台经济的创新活力,又要构建公平透明的规则体系。陈衍泰发言高文书认为,习近平经济思想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首要特点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必须以人口高质量发展做支撑。过去十多年来,我国人口发展出现三个转折点,分别是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下降、2015年就业人口总量下降、以及2022年总人口下降。而要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着眼未来的同时,应妥善利用当前优势条件。当前人口高质量发展存在两个有利条件:一是新增劳动年龄人口的受教育程度非常高,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约1500万,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二是老年人才红利与银发经济优势显著,我国科教文卫事业人才近4000万,应注意积累并充分利用其中优质人力资本。高文书发言郭海认为,习近平经济思想对教育经济学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首先,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关于加强党对经济工作全面领导、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都体现了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的重要理念,使得教育经济学伦理判断的价值基础更加稳固。其次,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树立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及从高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论断,使得教育经济学的自身判断有了更清晰的方向。第三,习近平经济思想使教育经济学伦理判断的价值选择更加系统,尤其是关于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的判断,使得对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在价值选择上更加具有系统性。郭海发言孙杰光分享了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下,吉林省发展冰雪经济的成功案例。冰雪是吉林省宝贵而独特的自然资源、生态资源、发展资源。吉林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重要论述精神,努力走好冰雪经济发展之路。自2016年开始,吉林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高质量发展冰雪经济的意见与规划,开展冰雪资源普查,填补了国内冰雪资源普查标准和技术规范的空白。7年间,统筹推进冰雪旅游、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的体系化发展,雪场数量、雪博会参观人数、合同交易额、冰雪旅游人数、冰雪旅游收入均呈3到4倍增长。冰雪教育方面,开展“百万学生上冰雪”系列活动,在1200多所中小学全部开设冰雪课,并将冰雪项目纳入中考的体育选项等。孙杰光发言杨慕云围绕“各民族共同实现现代化的思想”分享两点思考。第一,各民族共同实现现代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命题和理论,是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内在逻辑,是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和重要要求。第二,推进各民族共同现代化核心要义在于,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赋予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所以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不断增进“五个认同”,统筹好发展和安全问题,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保障边疆安全,特别是生态安全上讲大局、担重责、创新路。杨慕云发言尹志超认为,发展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主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必须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任务、硬道理。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擘画了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蓝图,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目标,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因此,经济增长的任务仍非常重。贯彻落实习近平经济思想,最关键是落实到发展上去。从当前的经济形势来看,仍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例如微观主体的活力不足、地方政府债务等问题。接下来,如何让民营企业家敢于投资,如何增加家庭的收入,提振家庭消费,如何让地方政府放手发展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尹志超发言郑新业认为,把习近平经济思想从理论阐释落实到实践应用,有两件事至为关键。第一,用习近平经济思想来指导研究,把过去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纳入自主知识体系中,转化为新理论。例如我国脱贫攻坚与华北平原二氧化碳排放浓度的下降,这些工作是人类知识体系中新的增量,对后人与对其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第二,用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解政策与制定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了污染下降、边疆建设、近一亿人脱贫等巨大成就,兼顾了经济发展的多个方面,改变了传统单一追求GDP指标的经济增长。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引,可以改革政策框架,重构政策指标,实现从单一的经济增长到高质量增长的转变。郑新业发言崔建华对本场圆桌论坛进行了简单总结。他认为,经济发展既要顾及事实(实践),也要尊重常识;经济发展既要务实,也要务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创立中国自主的经济学学理体系,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责任重大,应当而且必然会有更多的学理上的突破和发展。习近平经济思想贯彻落实到中国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特征和根本优势。崔建华发言供稿单位:科研与博士后办公室供稿人:张心雨美编:初夏责编:朱子阳、度量、雨禾、雨田
2023年12月18日
其他

圆桌论坛二: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 | 第六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

圆桌论坛(二)2023年12月16日,第六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暨“首届孙尚清发展知识研究与交流奖颁奖典礼”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成功举办。本届论坛邀请来自全国200余所院校的52位校长和262位院长共同出席,围绕“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的核心议题,设立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构建新发展格局研究”四个主题组成的圆桌论坛。“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圆桌论坛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亚光主持。本场圆桌论坛的参会嘉宾有:北京城市学院党委常委蔡派,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樊士德,烟台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冯素玲,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瑾,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聂军,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施先亮,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王春超,新疆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周铭山。蔡派认为,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主要在于:一方面,要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为指导,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加快知识创新、方法创新、理论创新,回答好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另一方面,要本着学术开放的理念,面向世界、走向未来,认真吸收当今世界经济学的先进成果,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对其进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使人才培养和知识构建同步同向,用真知识解决真问题。蔡派发言樊士德认为,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有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他指出,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尤其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其次,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时代化,需要我们围绕中国现实问题,尤其是中国经济长期以来的演进特征与发展规律来进行建构;再次,要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五千年文明,以及中国经济思想的演进过程;最后,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离不开创新中国自主的课程体系,建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是最核心的路径。樊士德发言冯素玲指出,中国与西方国家发展路径的不同,使得西方经济学理论不能很好地应用于中国经济学问题之中,因此,她认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是当下的重要任务,并提出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构建:第一,要有问题意识,要立足中国的国情,深入调查研究,真正发现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揭示新规律、新特点;第二,要有创新精神,要批判继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深入发展中国自己的经济学;第三,要有开放的态度,要将各种经济学理论的精髓融入到中国传统的经济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中,从而形成中国经济学。冯素玲发言黄瑾认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首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区别点。并且,他结合自身院校所处地方福建的特点,提出总结福建经验,深入实施“探源计划”。福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的十七年,为福建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前瞻性、战略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最后,他提出要深入挖掘思想文化资源。一方面是挖掘高校所在地经济学家们的思想资源,另一方面是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思想资源。黄瑾发言聂军以发展经济学为例,对经济学理论“自主化”和“体系化”问题分享了看法。他认为,发展经济学往往以发达国家为参照系。而过去40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为发展经济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因此,以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去研究中国经济在不同阶段的事实经验,可以实现发展经济学的“自主化”。同时,以中国发展的经验为素材,去推动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创新,也是知识体系的拓展和完善,从而实现“理论化”。此外,他指出,中国自主理论不能仅仅适用于中国,应该提炼这些理论,使之具有普遍性,才能够彰显中国经济理论对世界经济理论所做的贡献。聂军发言施先亮结合自身院校特点,分享了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经验与建议。在学科体系构建方面,北京交通大学的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以运输经济为特色的产业经济学为核心,并进一步结合数字经济等新兴学科,已确立了以高铁经济为核心的新的研究方向。在学术体系的构建方面,北京交通大学在确定特色优势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的基础上,已明确了一些研究主攻方向,比如运输经济学、高铁经济学的创新。在话语体系的构建方面,北京交通大学将以智库体系为依托来构建国内话语体系,并将通过三大国际认证平台来打开国际话语体系。施先亮发言王春超从劳动经济学体系的自主知识构建的角度指出,第一,劳动经济学应立足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从而构建中国特色的就业理论。第二,劳动经济学应以开展中国自主的理论创新为出发点,并从三个方面深入研究:首先是要构建适应当前数字时代发展的科学的测度体系,对就业的量和质进行动态监测;其次是要剖析数字经济发展影响中国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传导机制和实践路径;再次是要探寻数字时代下有效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政策工具。第三,劳动经济学要以注重体制机制与人力资本的协同发展为切入点,深入讨论在老龄人口增多的情况下如何协同发展。王春超发言周铭山指出,人类的行为偏好具有共同性和一般性,但是政策实践和体制设计具有很强的独特性。由于中国经济实践的独特性,中国的许多现象并不能通过西方经济学理论所解释。并且,过去改革开放40余年的实践,中国也并未遵循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的教条,所以我们完全有必要也有能力构建中国经济学的自主知识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涌现出了许多新现象新内容新规律,例如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财政与金融等关系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内容。目前中国学者已经对于这些问题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对这些新规律进行规范的模型化表达。周铭山发言最后,张亚光在总结发言中谈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希望经济学界同仁们共同努力,为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做出新的贡献。张亚光发言供稿单位:科研与博士后办公室供稿人:黄文心美编:初夏责编:朱子阳、度量、雨禾、雨田
2023年12月18日
其他

第六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暨“首届孙尚清发展知识研究与交流奖颁奖典礼”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举办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为更好地促进经济学教学研究,肩负起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历史责任与时代使命,继2018—2022年连续五年成功举办“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于12月16日在经济学院东旭学术报告厅举办第六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暨“首届孙尚清发展知识研究与交流奖颁奖典礼”。本次论坛围绕“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主题,共同探讨如何守正创新地推进中国经济学理论发展、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学术支持。论坛由开幕式、首届孙尚清发展知识研究与交流奖颁奖典礼、主旨演讲、圆桌论坛、中国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和平行分论坛等环节组成。论坛合影出席论坛的领导和嘉宾主要有——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孙尚清发展知识研究与交流奖”发起人马建堂,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陈锡文,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谢伏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党组成员余斌,教育部经济学教指委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刘伟,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张卓元,泰康保险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东升,孙尚清发展知识研究与交流基金会联席秘书长王艳,以及全国200余所院校的52位校长和262位院长。论坛开幕式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副院长张辉主持。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辜胜阻应邀出席论坛并就“绿色转型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机遇”作主题演讲。开幕式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经济学院院长董志勇代表论坛主办方致欢迎辞。他提出,希望本届论坛从三个方面探讨如何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做出贡献:一是经济学理论发展如何着眼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坚持主体性与原创性、时代性与开放性并举,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求,深入研究事关党和国家发展的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问题;二是经济学科建设如何与其他学科协同发展,坚持本土化与国际化、系统性与综合性并济,达到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彼此渗透、协同并进的良好局面;三是经济学人才培养如何紧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政治性、实践性、专业性并重,以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性和使命感,聚焦立德树人的办学宗旨不断探索创新,力争培育一批具有深厚理论功底、扎实分析能力,能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性阐释中国理论的经济学栋梁之才。本届论坛新设立“孙尚清发展知识研究与交流奖”,旨在推动中国经济学知识交流、政策研究与理论发展。董志勇表示,北大经院愿与各兄弟院校携手,共同推动经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担负起历史和现实赋予的光荣使命。董志勇致辞颁奖典礼在孙尚清发展知识研究与交流奖颁奖典礼环节,马建堂发表致辞,他回顾了著名经济学家孙尚清先生对经济学研究和决策咨询做出的突出贡献,并详细介绍了奖项的设立宗旨和意义。马建堂表示,该奖项的设立旨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全球发展倡议,推动国内外发展理论的研究、发展知识的交流、发展议程的落实和发展实践的创新。随后,评委会代表马建堂、董志勇宣读获奖名单与颁奖词,“首届孙尚清发展知识研究与交流成就奖”授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卢迈,“首届孙尚清发展知识研究与交流青年学者奖”授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杨汝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陆毅。评委会代表张卓元、陈锡文、谢伏瞻为三位获奖学者颁发奖牌,评委会代表陈东升、余斌、王艳为三位获奖学者颁发奖金和荣誉证书。三位获奖学者对组委会表示真诚感谢,他们回顾了自身的研究历程,并表示将再接再厉,为发展知识交流、发展经济学研究以及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的构建贡献更多力量。颁奖典礼环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杨开忠主持。颁奖典礼环节合影主旨演讲教育部经济学教指委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刘伟发表了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教学建设问题”的主旨演讲,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这一命题的历史规律性、学科规律性和人才培养规律性三个重要维度展开了论述。他首先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命题的提出有着其自身的历史实践背景。中国在推动现代化建设、摆脱贫困等领域的历史性贡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产生提供了历史根据。其次,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要符合学术发展规律,符合经济学自有的科学规律。刘伟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4月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所做出的关于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相关指示,指出在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对以往知识既要有批判性,同时也要有继承性,并在此基础上以本民族的智慧去影响世界文明的进展。他最后强调,经济学人才培养要尊重人才培养规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考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系列课程的系统训练,也要考虑对当代国外经济学理论特别是其有益部分的吸收掌握,同时还要具备扎实的经济分析工具基础,从而培养出有情怀、有担当、有民族责任感,同时有本领、有能力并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学人才。刘伟作主旨演讲圆桌论坛圆桌论坛包括“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构建新发展格局研究”四个主题。圆桌论坛一“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圆桌论坛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崔建华主持。北京联合大学党委书记楚国清,浙江工商大学副校长陈衍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高文书,东北大学党委书记郭海,吉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孙杰光,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杨慕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尹志超,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应用经济学院院长郑新业等嘉宾展开了热烈交流和讨论。“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圆桌论坛圆桌论坛二“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圆桌论坛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亚光主持。北京城市学院党委常委蔡派,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樊士德,烟台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冯素玲,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瑾,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聂军,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施先亮,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王春超,新疆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周铭山等嘉宾分享了精彩观点。“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圆桌论坛圆桌论坛三“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圆桌论坛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锁凌燕主持。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蒋永穆,武汉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罗航,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司伟,东北财经大学副校长、经济学院院长王伟同,辽宁大学经济学部副主任、原经济学院院长谢地,北京工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徐丹丹,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易靖韬,天津大学马寅初经济学院院长张中祥等嘉宾围绕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观点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圆桌论坛圆桌论坛四“构建新发展格局研究”圆桌论坛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秦雪征主持。内蒙古大学副校长、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杜凤莲,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盖凯程,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马莉莉,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孙景兵,新疆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王力,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魏枫,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杨国涛,贵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赵留彦等嘉宾围绕主题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探讨。“构建新发展格局研究”圆桌论坛随后,国际嘉宾代表剑桥大学曼德琳学院证书项目联席主任王栋(Dominik
2023年12月16日
其他

北大赛瑟论坛“大会主题演讲”举行 |【北大赛瑟论坛·2023】

【编者按】2023年10月27日至28日,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和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CCISSR)主办的“北大赛瑟(CCISSR)论坛·2023(第二十届)”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举行。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副院长金维刚、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吴萨、中国保险学会会长董波、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曹德云、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伟应邀出席论坛,并在“大会主题演讲”环节发表演讲。会议由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秘书长锁凌燕主持。以下是演讲内容摘要。锁凌燕主持郑秉文主任的演讲以“惠民保:逆向选择与改革取向”为主题,从以下四个角度展开。第一,惠民保席卷全国的原因包括三类因素。首先是社会需求的因素,购买“物美价廉”的商业保险产品是对冲医疗通胀的重要金融工具之一。其次是“互联网+”的因素,借助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可以实现快捷投保。最后是“政府+”的因素,中央层面发布相关政策文件,地方层面也有不同程度的支持,政府的参与度可能是最大的外生变量因素。第二,惠民保是商业保险,但在“政府+”之后,公共产品的属性越来越多。它具备了“小社保”的某些产品特征,包括地域性、灵活性、低保费、低门槛、广覆盖、价格统一。“政府+”将是惠民保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第三,惠民保面临逆向选择的潜在挑战。一方面,惠民保遵循商业保险的基本逻辑,另一方面,其对保险行业的传统精算逻辑具有颠覆性,仅有“粗略核保”,多轮参保与续保之后,容易产生逆向选择,进而出现死亡螺旋。在政府端和市场端的中部,将出现产品迭代升级、单一产品价格上升的两种趋势。第四,惠民保避免死亡螺旋的措施包括两类:第一类是向政府(社保)方向靠近,需要国家医疗保障局国家医保局允许各地开通个人账户、引入和普及“浙江模式”的做法、扩大区域范围并提高统筹层次、与大病保险相融合、引入财政因素实施“阿克苏模式”;第二类是向市场(商保)方向靠近,打破均一定价模式,对不同职业、年龄、健康状况的群体提供不同价格的产品,实行产品多样化。郑秉文发表演讲金维刚院长的演讲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社会保障问题与对策”为主题,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社会保障问题与动向、促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保的对策思路两个方面展开。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具有从业灵活、经营多样、管理松散等特点,以年轻人、低收入者居多,没有明确与平台企业之间存在传统的劳动关系。新业态的快速发展对城镇社保制度的适应性提出挑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社会保险参保率较低,主要原因包括户籍限制、劳动关系模糊、缴费能力较弱、参保意识不强。在政策支持下,我国正在制定平台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办法,直面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享受劳动保障公共服务的痛点难点,力争尽早解决职业伤害保障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探索建立适应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职业伤害保障制度的总体思路下,促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保的对策思路具体包括:合理界定平台企业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将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险关系适当分离,双方依法分别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完善针对个体和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政策,探索实行可选择的弹性缴费基数;推进建立职业伤害保险制度;取消非户籍地新业态劳动者在就业地的参保限制;加强政策宣传,引导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保缴费;完善社保经办服务体系。金维刚发表演讲吴萨副所长以“中国的发展规划与保险”为主题发表了演讲。他谈到,发展规划工作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我国正是通过五年规划的制定和落实,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建设成为相对富强的现代化大国。我国发展规划由“三级四类”构成。具体地,“三级”即国家、省、市县;“四类”包括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及空间规划。发展规划是全社会共同的行动纲领、引导资源配置的工具、政府履行职责的依据,以及约束市场和政府行为的“第二准则”。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保险的地位愈发重要。在“十四五”规划纲要全文中,保险成为高频关键词,共出现35次,涉及养老、医疗、农业、巨灾、环境、保险科技、保险业对外开放等诸多方面。从不同角度强调了保险业的健康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普惠型保险发展、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科技创新与保险融合等方面的重要举措和目标,旨在提升保险业的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的保险需求,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吴萨发表演讲董波会长以“关于促进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思考”为主题发表了演讲。他谈到,改革开放45年来保险业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对国家经济社会的贡献度不断提高。然而,我国离成为保险强国还有很较长的距离。我国保险业从过去总体来看属于初级发展阶段,采取的是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在推动保险业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导致问题和矛盾逐渐积累和暴露。第一,长期粗放式经营导致了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呈现一定程度内卷化,难以摆脱路径依赖和思维定势。第二,保险业自身存在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有效供给不足,无法满足多层次的保险保障需求。第三,风险管控和抵御能力薄弱,公司治理问题突出。第四,科技赋能效果亟待提升。第五,保险业人才发展现状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需要。建议从以下方面促进我国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第一,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党建工作。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第三,强化风险意识和责任担当。第四,大力推动保险业供给侧改革,充分发挥服务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第五,着力深化保险市场化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第六,持续加强保险行业治理,提高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第七,高度重视人才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第八,继续发展符合现代保险市场要求的监管体系。第九,不断完善保险法律规制,强化法治保障。第十,努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董波发表演讲曹德云副会长的演讲以“从国际保险业最新趋势看中国保险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为主题,从以下四个角度展开。第一,宏观经济压力、地缘政治冲突对保险业经营和风险防范提出新挑战。以俄乌冲突和巴以冲突为代表的地缘政治冲突不断发生。全球经济具有一定的发展韧性,但能否妥善应对危机,并摆脱衰退需持续关注。第二,国际监管对保险公司财务与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保险公司需要为政策制定者、股东和管理层等相关利益体搭建沟通桥梁,帮助主要责任人快速熟悉监管规则。第三,ESG概念的发展与国际监管的重视,加速了保险公司落实相关理念的进程,为保险业经营带来了更多挑战。各保险公司需要积极寻找和争取其在ESG领域的定位,在引领者和跟随者的角色中进行合理选择。第四,我国保险业与国际保险业面临着相似挑战。宏观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变化、监管新规出台以及ESG理念落实方面等方面的新形势对保险业发展提出了挑战。我国保险业需要继续改革,进一步提高规范化程度,强化资产负债匹配意识,提高资产的配置能力,探索保险产品和资管产品的创新。行业应当积极借鉴国际经验,按高质量发展的理念要求,走精细化、专业化、市场化、数字化、国际化的道路,为中国式现代化进行贡献自己的力量。曹德云发表演讲郑伟教授的演讲以“从‘三中全会’看社会保障”为主题,从以下三个角度展开。首先,从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的概览来看,十四届三中全会、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关注了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深化改革,对我国社会保障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指引。其次,从“三中全会”对于社会保障的要求来看,大致可以梳理为六条脉络。第一,从“城镇职工”到“城乡统筹”,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从重点保障城镇职工到统筹覆盖城乡居民。第二,从“企业”到“机关事业单位”,积极探索并大力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第三,多层次体系从“务虚”到“走实”,加快制定促进多层次社保体系发展的优惠政策。第四,个人账户从“做实”到“完善”。第五,社保基金从“简单保守”到“市场化多元化”,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推进基金市场化、多元化投资运营。第六,统筹层级从“低”到“高”,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最后,展望未来,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社会保障领域的改革应当思考诸多重要课题,以养老保险为例至少包括: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如何实现“从有到好”,最终能否过渡到全国只有一种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养老金“双轨制”问题真的都解决了吗;企业年金如何扩面、增强吸引力,个人养老金如何改进完善;个人账户计发月数如何修订,精算平衡如何把握;养老保险相关基金如何处理好短期与长期、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如何确保社会保障长期可持续发展等。郑伟发表演讲供稿: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美编:初夏责编:度量、雨禾、雨田
2023年11月4日
其他

报名通知 | 北京大学第七届中外经济思想前沿研究生暑期精品课程班

报名通知为繁荣中外经济思想史研究,培养学界青年才俊,延续思想史学术传统,经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批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将于2023年8月21日~23日(24日为博士生学术论坛,欢迎学员参加)举办第七届中外经济思想前沿研究生暑期精品课程班,本届暑期课程班的主题是“中华文明连续性与中国式现代化——以经济思想为中心”。本项目受到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由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主办,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北京大学社会经济史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中心承办。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和中国经济史学会提供学术支持。届时将邀请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叶坦教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马涛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李晓教授、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宋丙涛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赵学军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冯华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朱华雄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张连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王华春教授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周建波教授、张亚光长聘副教授等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联袂讲授,王华春教授担任讲习班班主任。初拟报告题目如下:叶坦:“民本”经济观的历史演进——考察中华文明连续性的一个视角马涛:从中西方传统经济思想理论成就的特点看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中国道路李晓:中国特色企业家精神与工匠精神:历史风貌与现代传承宋丙涛:中国式现代化:儒家经济思想与现代治理逻辑赵学军: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经济现代化的固有底蕴冯华:中国式现代化的产业发展思想考察朱华雄:中国保险思想生成,渐变及现代化的过程探索张连辉:从道法自然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华文明连续性的生态环境思想视角周建波:中华文明连续性与外来文化本土化——以中古时期经济思想的发展为中心张亚光: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准备——20世纪上半叶的现代化思潮招生对象欢迎国内外各高校、科研机构有志于从事中外经济思想史研究的青年教师、博士后、硕博士生和优秀本科生等踊跃报名。本届暑期课程班计划在全国范围内选拔60名优秀青年才俊。课程说明1、本届暑期课程班初步日程安排是8月20日报到,8月21-23日授课,课程结束且完成作业后,将颁发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盖章的结业证书。2、本届暑期课程班将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举办,不收取任何费用,学员食宿自理。3、报名自通知发布至2023年7月30日截止,请进入报名通道进行报名,报名链接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并提交一篇论文,邮件发送至2006584452@pku.edu.cn,邮件标题请按照“姓名-所在大学(或单位)-北京大学2023年暑期课程班报名”的格式填写,附件标题请按照“姓名-所在大学(或单位)-论文标题”的格式填写,附件论文以PDF版本提交。报名结束后,请密切注意邮件,收到主办方回复的确认函后即表示报名成功。4、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会务组邮箱:2006584452@pku.edu.cn。报名二维码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北京大学社会经济史研究所北京大学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中心供稿:经济史学系美编:初夏责编:度量、雨禾、雨田
2023年7月4日
其他

分论坛八:深化新时代经济学教学改革和创新 | 第五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暨“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

分论坛(八)2022年12月24日下午,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第五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暨“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之分论坛八以云端对话方式举行。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侯俊军、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瑾担任召集人和主持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主任周建波、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副主任李博担任联系人。本场分论坛的议题是“深化新时代经济学教学改革和创新”。本场分论坛的参会嘉宾有: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傅东平、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何平、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侯俊军、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瑾、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院长李红霞、华中科技大学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欧阳红兵、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司伟、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王建良、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谢锐、宁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杨国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副院长于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詹绍文、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海丰。周建波介绍了北京大学经济史学的发展历程,北大经济史学经历了辉煌期、低迷期和现在的重振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高度重视经济史学的发展,2013年,成立社会经济史研究所,旨在将中外经济史、中外经济思想史进行结合研究;2019年,成立经济史学系,同步开展中国经济史、外国经济史的教学和研究。经济史学系师资结构合理,学术气氛浓,打造了“经济史学名家系列讲座”和“经济史工作坊”的品牌活动。最后,周建波介绍了经济史学系的文章发表和科研项目情况。李博围绕经济学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改革进行分享。第一,同学对课程设置的诉求不一致。通过降低必修课的比例,使同学拥有更多的选课空间;第二,响应国家对新工科、新文科建设的要求,结合同学的学习反馈,进行学科交叉。比如,在本科一年级的课程里引入Matlab的学习,将宏观模型进行模拟与图形复现演示,同学反映良好,同时也深化了教学改革。第三,根据研究生同学不同的求职需求,通过改革考核方式,同时满足同学选择学术道路或业界道路的不同需求。傅东平探讨了在教学和培养方面的三大困惑:第一,课程体系问题。现在的部分课程设置不符合、不匹配我国对经济建设的探索,缺乏中国经济学相关的课程体系;第二,教材问题。教材出版周期较长,创新教材是否适合全面推广教学,能否能提供足够的基础性理论支撑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第三,教学形式问题。数字化对教学形式影响较大,希望通过线上资源的整合,提高地方性院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何平谈到了经济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以及实现目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一,经济学教育的目的一是提供经济学运行的基础知识,二是价值观教育。前者是讲述社会财富的诞生方式,后者是传授资源配置的基本规律;第二,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性知识的构建。要加强中国教材的建设,应包含劳动价值论、中国特色的研究等;第三,教师的招聘和绩效评价体系难以提供满足要求的教学服务。未来,应进一步推动经济学系列教材的建设、加强关于中国制度文化等课程的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李政在发言中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的经济思想的丰富性、独特性、创新性融入到教材和课程中。第一,经济学的改革要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中心,要重新加以建构;第二,要基于实践推动理论创新。他指出,中国经济学发展既要总结经济发展的中国道路,又要研究现代化新征程以后的发展问题;第三,要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国经济学人要立足本土,按照唯物史观构建涵盖中国国情的自主经济学体系。李红霞提出,新时代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应该从专业教育拓展到“三圈层教育”。“三圈层教育”就是小范围的专业教育向中范围的通识教育向大范围的社会教育进行转变。过分强调专业教育,会把学生限制在一个狭小的知识领域,既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难以支撑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加强通识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全方面发展的人以适应迅速发展的社会。同时,更加重视大范围的社会教育,为造就现代公民来做出更大的贡献。欧阳红兵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和新发展格局进行分享。第一,华中科技大学开设了习近平经济思想课程。通过师生的共同的努力,尝试梳理出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他认为,将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教授给学生是责无旁贷的;第二,经济学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欧阳红兵指出,陈旧的课程无法满足新时代学生的需要,通过开办数字经济专业,尝试在课程体系中将经济理论与前沿技术相结合。司伟分享了中国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在经济学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第一,结合自身优势进行交叉学科发展。抓住只有经管学院开设经济学课程的优势,以其他学科对经济学的需求促成交叉学科的发展;第二,专业教育要将学校的特色、优势与时代变化相结合。中国农业大学的优势体现在期货与金融衍生品、数字农业两个方面;第三,进行统一备课。采用大平台课的方式,通过统一备课推进课程改革。王建良围绕能源经济专业的教学工作进行分享。第一,他强调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能源经济建设专业的初心和使命;第二,交叉性学科在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课程衔接和互动的问题。王建良表示,正是因为能源经济专业是一个交叉性的专业,不同学校的课程设置存在较大的差异;第三,以国家的能源战略为总原则,以实践需求为导向,推进跨学科课程的交叉融合。通过以学术创意大赛和文章锻炼等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谢锐介绍了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二十周年的建设历程。第一,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先后承担了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学科建设等任务;第二,高度重视经济学教学改革与创新。在经济学教学改革与创新中,既强化学生理论基础,又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通过新载体来推动经济学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以设立实验班的方式,为新时代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培养人才。杨国涛谈到,在经济学本科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强化宽口径、厚基础。第一,要夯实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要丰富教学师资,夯实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的基础,更要及时在教学中融入中国经济学理论的创新成果;第二,教学的重要性高于实践。通过基础理论和教学的加强,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要重视学科交叉融合。要结合自身的师资和学校的特点推进学科的交叉融合,特别是融合师资的培养。于波就经济学教育的探索分享了五点经验:第一,持续引进优秀青年博士加盟,不断充实经济学教学科研队伍;第二,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引入并开设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气候变化经济学等课程;第三,结合一流课程的建设,积极开展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第四,重视课程实践,以当下热点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第五,强化产教融合,设立京东商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等人才培养实体,大力培养适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詹绍文探讨了经济学教学实践中的遇到的困惑:第一,中国式的经济理论体系建设仍有不足。现在的经济学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的解释力存在欠缺,许多中国经济学的案例都很难用经济学的理论进行分析;第二,经济学教学需要完整的经济学模式和思维方法进行支撑。以西方经济学的思维解释中国的经济现象会面临许多困难。中国经济学教学急需清晰的中国式的理论架构来支撑。张海丰在发言中谈到了西部地区办学过程中的思考:第一,经济学本科专业的建设,如何凸显特色。他表示,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一方面设立了实验班并采取导师制,另一方面开设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希望在未来学科建设中能更加突出办学特色;第二,如何进行学科建设。张海丰表示,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原计划发展应用经济学,从2020年之后计划向发展理论经济学转变,但又面临着经济学科在全国都没有新增的情况。百所经院人才招聘平台百所经院人才招聘平台(网址:www.cse100.org.cn)是专门为海内外经济学博士毕业生打造的、服务于国内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人才引进需求的就业信息平台。该平台旨在构建全国经济学博士生与用人单位尤其是全国百所经院之间专业、高效、开放、免费的信息交流渠道,完善经济学高端人才市场信息,形成“众建贤才,彬彬济济”的良性局面,为中国经济学人才培养贡献力量。运行一年多以来,已有200多家经管学院提交了招聘意向,发布了几百条招聘信息,千余名博士研究生在该平台获益。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网站供稿单位:科研与博士后办公室供稿人:黄立新美编:初夏责编:量子、禾雨、予天
2022年12月30日
其他

分论坛五: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 第五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暨“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

分论坛(五)2022年12月24日下午,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第五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之分论坛五以云端对话方式举行。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林光彬、暨南大学伯明翰大学联合学院院长王春超担任论坛主持人和召集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系主任郑伟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副主任刘冲担任联系人。本场分论坛的主题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本场分论坛的参会嘉宾有:武汉纺织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段丁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副院长何辉、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敬莉、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波、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宏、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李春玲、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马力、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马长伟、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院长潘爱民、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义中、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建华、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先锋、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王力、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周耀东。王春超围绕完善分配制度和推进共同富裕两方面内容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安排符合我国国情和生产力发展要求,有利于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实现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统一。王春超认为在坚持基本分配制度的前提下,可以通过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的配置体制机制来促进机会公平,通过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来有序拓宽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段丁强认为,共同富裕是在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的必然要求,需要厘清收入差距形成原因。他认为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数字经济等新技术的产生可能改变产业结构,从而深刻改变收入分配机制。段丁强据此提出对收入分配调节手段的思考,建议提高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水平、适当提高对资本利得的课税及分类细化个人养老金改革。何辉重点论述了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功能的发挥,指出个税占税收比重不大,仅通过个税改革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认为消费税有调节收入的功能,通过对高档消费税目的征税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何辉还建议调整对于高净值人士的税收政策,进一步优化税收结构,逐步提高直接税的比重,充分发挥税收的收入分配调节功能。敬莉认为,收入分配不均的原因是要素稀缺程度不同,我国现阶段劳动力相对丰富,资本和技术相对稀缺,导致资本、技术等要素的收益率高于劳动要素的收益率。她指出区域差距亦需究其要素禀赋差异内因,建议通过乡村振兴、城乡均衡发展等途径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通过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来吸引人才到西部地区就业创业。李波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等调节手段更加注重结果公平,但保障机会公平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更为根本有效的手段。他认为收入分配矛盾的根源在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通过乡村振兴推动农村农业发展,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缩小城乡机会不公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李宏认为,解决收入分配问题需要完善制度建设,把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等调节手段纳入到统一的制度框架中,依据问题成因分类解决。他指出由于政策扭曲造成的收入分配问题应让位于市场解决,由于垄断或市场分割等因素产生的问题则应有为政府介入,从而更好将政府和市场结合起来,兼顾效率和公平。李春玲从完善三次分配角度出发谈促进共同富裕,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解决基本面问题,而完善三次分配体系能有针对性地点对点解决问题。她据此提出要健全法律和制度体系,规范捐赠等慈善行为;制定相关法律促进社会中介组织发展,规范社会组织管理;令政府做三次分配的监督者和管理者,在社会道德和社会信任方面夯实三次分配的根基。马力认为,做大做强制造业不仅有利于防止脱实向虚、增强我国经济韧性,还有利于创造就业,逐渐增加中等收入群体的人口数量以及他们的收入水平。他建议在初次分配中给予制造业劳动者以一定的倾斜,适当提高个人劳动收入所得税的起征点,从而改善制造业劳动者生活水平,为其提供事业发展的阶梯。马长伟从二十大报告关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相关论述出发,指出我国乡村社会保障制度仍有待完善。他以自身河南老家为例,指出城乡医疗教育资源差距过大,当地乡村医疗教育资源短缺,许多村民存在因病返贫风险,缺乏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因此马长伟建议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夯实农村的基础教育和基础医疗。潘爱民认为,市场机制在初次分配中起主导作用,发挥好初次分配调节作用需从要素市场着手。他指出,由于就业歧视导致存在一定程度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由于垄断导致资本市场存在一定的超额回报,由于行政干预造成土地市场存在一定的扭曲,因此他建议从制度建设着手,破解体制机制障碍,从而提高初次分配的效率并兼顾公平。王义中以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为例,分享了关于金融如何支持共同富裕的看法。他指出在宏观层面要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倡导金融向善,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在具体措施中可通过提升跨境金融服务,创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模式来提升金融发展水平。王义中还认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和绿色金融改革,是缩小收入差距、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张建华认为,收入差距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历史经验表明,追求结果绝对公平的平均主义在现阶段是行不通的。他指出金融在收入分配形成机制中的双向作用,一方面金融发展能推动经济增长,更好普惠广大群众,另一方面金融发展是导致财富差距扩大的非常重要的机制,因此如何更好发挥金融在收入调节中的作用仍有待深入研究。张先锋指出,1993年到2017年间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呈波动性下降趋势,由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广大普通劳动者的收入份额会下降,而高人力资本劳动者收入份额会上升。因此他指出改善初次分配的关键在于提升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建议探索和强化劳动者集体议价的合法渠道,提升劳动者在收入分配中的议价能力。王力认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民幸福,如果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那么就不符合我们发展经济的根本目标。他引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务积累机制,鼓励勤劳致富,促进社会公平,这一系列举措符合我国当前发展需要,为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周耀东重点谈论了如何提高老年人社会保障能力问题。他针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指出不仅要从医疗保障、养老保险等方面做好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更要考虑到如何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增强其自身社会保障能力。周耀东据此建议调整养老金制度和增加老年人的就业渠道,从根本上防止老年贫困问题。郑伟认为社会保障面临诸多风险挑战,一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社会保障面临从解决有没有到解决好不好的深刻变化;二是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城镇化脱节问题,常住人口的社保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一系列问题对社会保障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三是少子化和老龄化对社会保障造成压力;四是新就业形态催生灵活就业人员社保新问题。刘冲认为,针对我国超高收入群体的税收制度设计问题,可借鉴发达国家相关做法,美国关于资本利得的税制制度对于我国制度设计亦有一定参考价值。他指出在征税方面,为了加强对海外避税行为的监管,发达国家广泛运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可供我国借鉴学习。此外,对于中高收入群体的全球性征税应着眼全球,加强国际合作和共同治理。百所经院人才招聘平台百所经院人才招聘平台(网址:www.cse100.org.cn)是专门为海内外经济学博士毕业生打造的、服务于国内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人才引进需求的就业信息平台。该平台旨在构建全国经济学博士生与用人单位尤其是全国百所经院之间专业、高效、开放、免费的信息交流渠道,完善经济学高端人才市场信息,形成“众建贤才,彬彬济济”的良性局面,为中国经济学人才培养贡献力量。运行一年多以来,已有200多家经管学院提交了招聘意向,发布了几百条招聘信息,千余名博士研究生在该平台获益。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网站供稿单位:科研与博士后办公室供稿人:王毅航美编:初夏责编:量子、禾雨、予天
2022年12月29日
其他

分论坛六:经济学相关交叉学科建设 | 第五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暨“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

分论坛(六)2022年12月24日下午,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第五届中国百所经济学院院长论坛”
2022年12月29日
其他

圆桌论坛三: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 第五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暨“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

圆桌论坛(三)2022年12月24日,第五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暨“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成功举办。本次论坛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邀请来自全国综合和经管类院校22位校长、201位院长共同出席。本届论坛围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议题,设立了由
2022年12月29日
其他

分论坛三: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 第五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暨“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

分论坛(三)2022年12月24日下午,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第五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暨“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之分论坛三以云端对话方式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李石强教授担任论坛召集人和主持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王跃生和副院长秦雪征担任联系人。本场分论坛的主题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本场分论坛的参会嘉宾有:南开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经济学院原院长盛斌,广东财经大学广东数学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晓凤,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陈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吴三忙,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赵家章。盛斌基于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与构建中国特色开放型经济学理论体系分享了三方面的观点:第一,理解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提是理解全球开放经济的趋势和特点,全球开放的连通性和流动性不断提升,全球开放路径的选择从以多边为主转向区域诸边和双边,开放与安全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第二,在对外开放过程中,中国积累了很多具有创新性的理念和做法,其中四个最重要的方面包括互联互通、试点方式、制度型开放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第三,中国要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需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高水平制度型开放,要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二是开辟高水平开放新格局,特别是深化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三是打造高水平开放新高地,尤其是以自贸港、自贸区的升级建设作为中心;四是推动高标准全球经贸治理,积极参与新兴规则制定。黄晓凤分享了二十大报告的学习体会,她分别阐述了对较大规模市场和贸易强国两个概念的理解。同时,她就中国如何依托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建设贸易强国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吸引全球技术、资金、人才、数据等优质资源以开展科技和产业创新,发展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服务贸易,积极引进全球优质服务资源,着力构筑数字贸易先发优势,探索形成更高水平的跨境数据流通开放体系。第二,依托较大规模的市场优势,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的话语权和领导权。第三,践行高标准的国内国际市场的双循环体系,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我国持续精简负面清单,放宽外资准入,实现生产要素在全球市场的安全流通;重点发展大宗商品国际期货交易市场,推广人民币计价结算,提升在大宗商品国际交易价格标准规则制定方面的话语权。李陈华基于对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理解分享了四点想法:第一,高水平对外开放离不开高水平的对外宣传,在中国产品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同时,应树立自身大国形象,彰显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第二,多渠道开展双向交流。在宣传自己的同时需要多倾听对方的声音,这种交流应覆盖政治、经济、文化多个角度,双向交流才能更好了解彼此。第三,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相互认可,高水平对外开放建立在制度和规则相互认可基础之上,互相认可的开放交流有助于对外开放走深走实。第四,相互依赖与互惠互利。相互依赖有利于形成长期、稳定的开放合作关系,互利互惠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根基,建立起共同利益才能更长久地保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从长期来看,全球文化和制度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交流是历史的趋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和平发展的必然选择。吴三忙结合中国地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科的特点进行了分享,他指出,推动非洲矿产资源开发对增强中国国家矿产资源保障具有重大意义,既有利于增强中国国家矿产资源的保护程度,又有利于降低中国对澳大利亚等国家矿产资源的依赖程度。同时,他认为中国开发非洲矿产资源具有以下四个有利条件:第一,非洲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开发潜力巨大;第二,中国和非洲之间的互补性强,开发非洲矿产资源既可以满足中国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又可以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推进非洲基础设施建设、带动非洲经济发展;第三,西方公司“聚焦资源前端开发,以获取超额利润为中心”的模式与非洲当前的发展需求已经不匹配,这为中国开发非洲矿产资源提供了新机遇;第四,中资企业注重战略投资,采用一揽子投资的开发方式,能够与非洲的国家利益形成比较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同时中资公司能够适应非洲的开发环境,成本也比较低。赵家章结合论坛主题,进行了题为“数字化赋能对外直接投资”的分享。他认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逐渐向服务型、科技型、绿色型转型,这有助于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方向转变。而数字经济与对外投资具有双向耦合关系,数字经济可以提升对外直接投资治理效能,反过来对外投资对数字经济也有促进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区域间的数字鸿沟并未消除,东、中、西部地区在数字经济技术发展方面存在不均衡。最后,他提出了四条数字化赋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现路径:第一,深入分析数字技术差异对地区对外投资影响的途径和程度,促进国内数字技术共享与合作,加快缩小地区数字鸿沟。第二,打通国际国内数据要素流通的渠道,加快对外投资数字化的进程;第三,创新制造业与数字经济融合的方式,提升制造业企业对外投资的信心;第四,完善数字平台建设与管理,推动对外投资治理数字化转型。王跃生围绕“高水平对外开放”谈论了“向谁开放、开放什么、如何开放”等问题。一是向谁开放。他认为应该东方与西方并重,不应该忽视向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一方面,一带一路、东盟、RCEP、亚非拉等是我国外贸新的重要增长点;另一方面,我国在制度构建、技术引进各个方面都离不开与发达国家的合作。二是开放什么。首先中国应该做好制度规则的开放准备,其次要跟上国际经贸规则发展的大趋势,最后是改革与开放两者要相辅相成,同步进行,特别是高标准、高水平的市场化改革。三是如何开放。首先,自贸试验区好的政策应尽可能在全国推广,“差序格局”的推进方式要改变;其次,中国要加大力度融入区域贸易发展中去;最后是中国应强化开放的主动性,积极推进规则、制度的开放。百所经院人才招聘平台百所经院人才招聘平台(网址:www.cse100.org.cn)是专门为海内外经济学博士毕业生打造的、服务于国内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人才引进需求的就业信息平台。该平台旨在构建全国经济学博士生与用人单位尤其是全国百所经院之间专业、高效、开放、免费的信息交流渠道,完善经济学高端人才市场信息,形成“众建贤才,彬彬济济”的良性局面,为中国经济学人才培养贡献力量。运行一年多以来,已有200多家经管学院提交了招聘意向,发布了几百条招聘信息,千余名博士研究生在该平台获益。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网站供稿单位:科研与博士后办公室供稿人:杨盈竹美编:予天、初夏责编:量子、禾雨、予天
2022年12月27日
其他

分论坛四:完善我国的经济学人才培养体系 | 第五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暨“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

分论坛(四)2022年12月24日下午,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第五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暨“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之分论坛四以云端对话方式进行。辽宁大学经济学部副主任谢地和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倪国华担任召集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主任王一鸣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助理吴泽南担任联系人。本场分论坛的主题是“完善我国的经济学人才培养体系”。本场分论坛的参会嘉宾有: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商学院副院长白宇飞,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曹虹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学院院长龚强,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黄成,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倪国华,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王伟同,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吴先华,辽宁大学经济学部副主任谢地,中山大学高级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杨子晖,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余振,南京邮电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岳中刚,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春敏,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群姿,天津大学马寅初经济学院院长张中祥,南京财经大学教务处处长朱军。张中祥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围绕人才培养分享了三点看法:一是课程设置存在重复性,应进行精简;二是学术研究要加强与实际的联系和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将实践课程更多纳入学生的课程和学分设置;三是经济学的院校和期刊要进一步创造自由探讨的研究环境,改革评价体系,为青年教师和学生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有利条件。白宇飞从体育经济学的角度,提出关于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三点想法:第一,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的提高,体育经济和体育产业迅速发展,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却相对滞后,体育经济学的学术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二,体育经济学在师资队伍方面缺少经济学科的力量。第三,体育经济学的课程大纲和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机制有待完善。张春敏在发言中谈到了经济学培养体系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第一,目前经济学的培养重视技术,对思想和逻辑关注不够,要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对传统课程的改造。第二,经济学的知识结构和课程安排相对陈旧,要进一步促进经济学教育的开放化和合作化,改革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第三,目前经济学对中国的现实情况关注不够,将构建经济学的自主话语体系与人才培养相互衔接是下一步探索的方向。黄成结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济管理学院的办学情况,指出特色经济学的人才培养十分重要。他认为在经济学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应注重为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坚持为国家培养人才,在立德树人的整体框架下大胆创新,着眼于学科前沿,重视问题导向,选择具有前瞻性的学科专业,深耕人才培养和教学研究。杨子晖简要介绍了中山大学高级金融研究院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情况,并提出两点想法:第一,学院重视对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培养的学生专业能力强,但也存在模仿借鉴国外方法和模型的情况,对中国实际的经济情况缺乏更深层次的理解;第二,要提升中国经济学的科研自信,在学习技术方法的基础上开展有中国特色的研究,引导学生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阐述好中国故事。吴先华针对一些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课程设置相对滞后、创新创业训练缺乏连续性等问题,分享了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经验:第一,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结合学校在港口、海运、物流等领域的学科优势和特点,为上海的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第二,在课程设置方面,除规范的课程体系之外,还设计了特色选修课程,深受学生欢迎;第三,鼓励学生参加行业实训,提高实践能力。龚强着眼于培养新时代的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分享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学院在经济学教育和人才培养建设方面的主要做法:第一,注重强化学生的数理基础训练。第二,培养学生坚实的经济学基础和理论学习能力。第三,重视“干中学”,在学生加入老师课题组的研究过程中,强调对国际前沿研究方法的学习、吸收和运用。余振表示高校作为知识的提供者,在信息时代下应当有很强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他结合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办学经验分享了两点看法:第一,推动“经济学+N”建设,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方面促进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更好的融合。第二,结合国家的发展战略需要,创新求变,人才培养体系应当适应新时代需求,将经济学理论融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岳中刚分享了南京邮电大学经济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和经验:在打通大类招生后,经济学的课程设置存在重复和交叉的情况,缺乏专业化和精细化,未来将结合学院特色,在数字经济方向进行更多探索;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发现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性不强,在学院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的同时,倡导增加全国性的竞赛等,以锻炼学生能力,检验学生培养的效果。王伟同指出,目前经济学的学生研究中存在泛技术化的倾向,对于问题的本质和经济现实关注不够。同时,他分享了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的做法:第一,立足经典,通过开设"伟大的经济学家与他们的著作"等经典学术系列讲座,培养学生的经济学素养。第二,面向前沿,开设前沿方法课程,引导学生学习真正有用的方法。第三,举办全国性的前沿学术论坛和会议,引导学生做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朱军结合财政学专业特点,指出了南京财经大学在人才培养上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一,应用型专业的人才培养如何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第二,在博士点的学科建设方面如何增强理论性。第三,如何对接企业需求,满足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时代下企业的需要,更好指导学生就业。第四,如何顺应时代和社会需求,更好坚持经济学的守正和创新。张群姿结合山东大学经济学院的人才培养情况进行分享:第一,经济学的人才培养既要传承历史文化,也要结合创新,通过特色班推动交叉人才培养。第二,经济学的人才培养要注重引进来和走出去,在师资积累方面引进海归人才,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注重国际化,同时在未来也要推动中国特色的经济学课程和人才培养的输出。曹虹剑简要介绍了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的具体情况,指出高校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和特色,发挥比较优势。他表示,目前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一方面积极响应人文社科的优势,打造通识教育的课程,并结合师范类高校的特色,推动学科融合。另一方面,学院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努力探索分类别、分层次的学生培养,注重设置引导性课程,教育教学更紧密的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最后,谢地在充分肯定了各位老师的发言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与建议:一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是各经济类院校面临的重要问题,任重而道远。二是希望各院校的努力探索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顶层设计共同发力,促进经济学科的长久发展。百所经院人才招聘平台百所经院人才招聘平台(网址:www.cse100.org.cn)是专门为海内外经济学博士毕业生打造的、服务于国内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人才引进需求的就业信息平台。该平台旨在构建全国经济学博士生与用人单位尤其是全国百所经院之间专业、高效、开放、免费的信息交流渠道,完善经济学高端人才市场信息,形成“众建贤才,彬彬济济”的良性局面,为中国经济学人才培养贡献力量。运行一年多以来,已有200多家经管学院提交了招聘意向,发布了几百条招聘信息,千余名博士研究生在该平台获益。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网站供稿单位:科研与博士后办公室供稿人:刘婷美编:予天、初夏责编:量子、禾雨、予天
2022年12月27日
其他

圆桌论坛二: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第五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暨“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

圆桌论坛(二)2022年12月24日,第五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暨“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成功举办。本次论坛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邀请来自全国综合和经管类院校22位校长、201位院长共同出席。本届论坛围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议题,设立了由
2022年12月27日
其他

圆桌论坛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第五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暨“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

圆桌论坛(一)2022年12月24日,第五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暨“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成功举办。本次论坛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邀请来自全国综合和经管类院校22位校长、201位院长共同出席。本届论坛围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议题,设立了由
2022年12月26日
其他

分论坛二:经济学立德树人教学探索 | 第五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暨“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

分论坛(二)2022年12月24日下午,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第五届中国百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论坛”暨“百所经院人才招聘会”之分论坛二以云端对话方式举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黄薇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小平担任论坛召集人和主持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系主任刘怡和院长助理赵留彦担任联系人。本场分论坛的主题是“经济学立德树人教学探索”。本场分论坛的参会嘉宾有: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常务副院长陈建斌,集美大学财经学院院长黄阳平,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孔少华,广东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院长李林木,湖南工商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向国成,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副院长熊金武,东北财经大学中国经典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钟永圣,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蓝庆新。陈建斌谈到,长期以来,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瞄准北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践行社会责任、推动应用创新、培养商界骨干、服务区域发展”为使命,构造了人才培养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在立德树人探索上,不仅通过设置商业伦理课程,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还将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实习等环节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取得了良好成效。黄阳平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了立德树人理念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呈现。一方面,要从教材编写和选用入手,加强立德树人建设,特别是要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和宣传贯穿于课程思政的全方位和全过程;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案例教学和研究,直面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着力挖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典型案例,并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孔少华着重分析了经济学立德树人探索在不同高校的共性和差异性。他指出,“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人才是西藏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西藏大学历来非常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着力探索经济学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其中一个重要的探索经验是,要深入开展实践过程中的思政教育,让学生走向广大农牧区开展实地调研,亲身体会高海拔扶贫搬迁、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的意义和实施现状,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其爱国情怀和专业素养。李林木指出,将立德树人贯穿经济学教学和人才培养,具有极强的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他提倡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即不仅要在专业教学中强化立德树人理念,探索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还要推动专业课程教师与辅导员队伍形成合力,将思想道德素养的培育和塑造贯穿于日常生活中,真正将立德树人理念落实落地。李小平从四个方面探讨了立德树人与经济学教学的有机结合。第一,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既要对年轻教师予以培育和引导,又要鼓励年长教师发挥传帮带作用。第二,在制度层面重视教学。通过晋升机制改革、教学成果申报、经费倾斜、教学工作会议等形式,全方位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第三,促进课程、教材、专业一体化建设。打造一流平台,重视专业建设,构建“金课”品牌。第四,推动教学与科研相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研究方法融入教学实际,注重分析现实中的新现象、新业态等。向国成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经验提出,当前经济学教育的立德树人探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应如何超越西方经济学的主流范式。首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教育。其次,要促进理论、历史和实践的有机统一,并将其贯穿于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研究。再次,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汲取一般原理,并将其与中国具体实践广泛结合,形成广泛共识。最后,加强经济学的“三通教育”,即逻辑贯通、道理畅通、情感相通。熊金武认为,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背景。自20世纪末以来,西方经济学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学教学和科研工作,许多年轻学子甚至是教师“言必称希腊”,却对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发展思想和成就非常陌生。因此,加强思政建设也是推动当前中国经济学科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他指出,经济学的思政教学应着重把握好三个维度。一是历史维度,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和伟大贡献本身就是鲜活的思政教育;二是政治维度,要将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和政策宣传融入日常教学中;三是法学维度,经济发展离不开法治完善,也推动了法治进程。钟永圣提出,应从中国传统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推动经济学教育的立德树人探索。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现代学科意义上的经济学,但却存在着广泛而深刻的经济智慧和经济思想。现代经济学中的许多基本理念,都在中国传统文言中得到了精到的呈现。同时,由于这些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密不可分,因此加强中国传统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自然就具备了立德树人的作用。未来应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深入推进“两个结合”,持续开展对中国传统经济理论的整理研究工作,为立德树人提供丰富素材。赵留彦着重介绍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近年来的思政教学实践和成果。一是加强新文科建设,通过开设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开展交叉学科研究、建设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等形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二是注重讲好中国故事,例如开设“中国经济”系列课程,完善政治经济学、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等学科教学体系,成立经济史学系等。三是注重实践教学,在全国17个省市设立30余个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基地,通过田野调查,提升学生观察现实社会、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四是重视教学工作的量和质,通过教学立项、教学成果奖等形式,激发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黄薇以自身教学实践为例,阐述了如何将立德树人融入日常教学和科研的全过程中。在她讲授的《保险经济学》课程中,学生们亲身前往福建、广西等地开展为期数月的驻地调研,对贫困村、贫困户展开实地走访,与当地政府机构举办座谈,深度剖析保险扶贫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症结和制度障碍,从而对现实问题产生了更为深刻而立体的认知。此类案例教学和实地调研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平面式教学,规避了教师的单向输出短板,使学生对所学理论产生了进一步思考,从而极大助益于后续的科研工作。百所经院人才招聘平台百所经院人才招聘平台(网址:www.cse100.org.cn)是专门为海内外经济学博士毕业生打造的、服务于国内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人才引进需求的就业信息平台。该平台旨在构建全国经济学博士生与用人单位尤其是全国百所经院之间专业、高效、开放、免费的信息交流渠道,完善经济学高端人才市场信息,形成“众建贤才,彬彬济济”的良性局面,为中国经济学人才培养贡献力量。运行一年多以来,已有200多家经管学院提交了招聘意向,发布了几百条招聘信息,千余名博士研究生在该平台获益。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网站供稿单位:科研与博士后办公室供稿人:毕悦美编:初夏、宋姗姗责编:量子、禾雨、予天
2022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