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写作=文采?写作课=语文课?”“沟通=口才?沟通课=技巧课?”这样想可就大错特错啦!即将成为全校本科生必修课的《写作和沟通》,希望帮助大家建立全新的观念——写作和沟通是对逻辑思维的训练,是更深入地观察和思考世界的起点。在清华,《写作与沟通》课不仅仅是简单传递写作和沟通的理念、方法和技巧。我们的每一个《写作与沟通》课堂都有自己独特的知识主题。围绕课堂主题,同学们将和老师一起在课堂中体会跨学科的思维碰撞,思考与世界、与自我息息相关的问题,在锤炼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提高写作与沟通的能力。2019-2020学年度春季学期,将有21位老师开设27个深度与趣味兼备的“写作与沟通”课堂主题。这些主题涵盖了古今中外,理工医文,让我们在写作课主题地图的带领下,一起探寻你心仪的主题吧!(可点击文末链接回顾往期探寻地区)今日探寻地区:“探索生命”带着对世界万物的好奇探索生命的精彩与困境关怀人类与自然的未来今日彩蛋:授课团队中除了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的专职教师,很多来自清华不同院系的老师也结合各自的研究和兴趣开设了《写作与沟通》课的主题课堂。今日的探寻地区中,就有两个由院系教师开设的主题。欢迎大家多多关注!想象转基因01课程信息课序号:143授课教师:金兼斌(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课程关键词:争议性科技;不确定性;妖魔化;刻板印象;转基因我们已经进入到这样一个时代:科学已经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当今充斥于媒体与日常生活的各种讨论和争论、争议中,有越来越多的议题都涉及科学或具有科技元素,如PX到底高毒还是低毒?除草剂是否以及如何影响我们的食品安全?内陆是否应该发展核电?人们吃转基因食品、动物食用转基因饲料,到底会不会有健康和安全方面的问题?基因编辑技术用于生物医疗的边界和原则在哪里?可以说,科学已然是当代文化最重要的底色。而科学精神,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当代公民科学素养中的关键维度。在这门“写作与沟通”课中,我们将以“想象转基因”为主题切入,来探究人们是如何看待转基因的,包括如何阅读、理解、想象、描述与转基因有关的技术和产品,他们的态度形成和行为取向背后的因素。我们将围绕一系列的案例(如2012年黄金大米事件、2013-2014方舟子-崔永元转基因争论、2016年底黑龙江人大立法禁止种植转基因作物等),来梳理和还原包括媒体在内的不同利益主体,是如何塑造和解读转基因技术及产品的。我们将探讨的问题包括:从2012年开始陡然加剧的公众对转基因的关切和负面舆论背后,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和群体心理?在科学家、媒体、公众和政府之间,围绕转基因议题所形成的各种各样的认知框架和刻板印象,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各种围绕转基因的科学流言和谣言何以大行其道?本课程教师希望与同学们一起,从认识何谓转基因开始,来探讨围绕在转基因议题上的科学、社会、技术和文化因素,如何共同铸就我们对某些离我们的生活似远实近的事物的看法和态度。通过文献阅读、案例解剖和数据分析,来探究公众对争议性科技的态度是如何形成的,有效的科学普及或科学传播何以可能。未来医疗02课程信息课序号:144授课教师:邵玥(航空航天学院副教授)课程关键词:健康中国;多学科交叉;医疗创新;医疗监管与伦理;医疗问题的社会与文化因素如何让更多的人拥有更长久的健康?这是当今中国乃至全世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建设“健康中国”这一目标的背后是巨大的社会需求和经济价值:在如今快节奏、高强度的生产方式之下、在当前社会人口结构老龄化日渐明显之时,一个更高的人群健康水平对社会与经济持续发展而言必不可少。医疗的与时俱进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基础。随着医疗健康领域面临的问题日益复杂并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交织得越来越紧密,发展未来医疗所需要的视野、思想、方法已远远超过了生命科学与医学专业领域的范畴。“健康中国”这一目标需要包括生命科学、医学、工程学、数学、物理、化学、管理学、信息学、经济学、法学、哲学与伦理学、人文艺术等各个学科的人来共同完成。作为未来健康中国的建设者,我们需要从多维度来思考:如何利用多学科交叉融合来攻克大病重病?如何改善基层医疗现状?如何通过信息技术创新实现全面的智能医疗服务?如何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来实现医疗资源的更优配置?怎么建立更透明、更具信任的医患关系?怎么实现新需求下医疗领域人才培养?怎么做好医疗科普与辟谣?如何根除“讳疾忌医”的文化与心理习惯?基因编辑技术应被如何看待?临床实验的法律监管如何与时俱进?健康水平的地域差异何时消除?不一而足。进入这个课堂,我们将一起“立体地”畅想、分析、研讨未来医疗的模样。健康03课程信息课序号:115、116、117、118授课教师:苏婧课程关键词:健康;疾病;疾病的隐喻;人与瘟疫;生命伦理健康不仅是个体的生命状态,也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元要素相互影响。譬如,世界各国会制订有关健康的战略规划及公共政策,人均可期寿命反过来也反映着一个国家的公共治理能力和社会发展水平。再比如,人口结构会显著影响经济的结构和发展的速率,但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会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还比如,世界各国的文化氛围、主流价值观和宗教信仰等有差异,因此医疗体系也并不是铁板一块,如中国的中医、南亚的阿育吠陀医学、中亚的阿拉伯医学,都具有文化差异和族群特色。与健康类似,疾病也不仅是个人的肉体体验。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一书中揭示了疾病(尤其是肺结核、癌症与艾滋病)是如何一步步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状态,转换成为一种道德评判或者政治态度。隐喻赋予疾病超越生理之外的意涵,恰如《茶花女》的主人公玛格丽特,肺病于她是一种上层社会的气质,也是一种潜在的道德罪罚。如果把视野进一步放大到社会和历史的高度,我们会发现人与疾病的斗争也书写着整个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贾雷德·戴蒙思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中指出,“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作用的历史,就是通过征服、流行病和灭绝种族的大屠杀来形成现代世界的历史”。威廉·麦克尼尔在《瘟疫与人》中也指出,在欧洲人征服美洲的过程中,由其带入的瘟疫“在摧垮美洲印度安人的信念与社会结构方面,远甚于武力等人为因素”。面对健康与疾病,我们既可以关注个体,也可以聚焦群体;我们既可以探讨不同疾病的隐喻及其产生的缘由,也可以研究如何改变人们的心理模式与行为习惯促进公共健康;我们既可以在历史书写中挖掘被边缘化的疾病叙事,也可以在医学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探讨临床伦理与生命伦理;我们还可以比较不同国家的不同医学体系和卫生政策,以及讨论那些发生在你我身边有关医生与患者的故事。欢迎加入我们,共同思考健康与疾病。解码动物04课程信息课序号:127、128、129、130授课教师:薛亘华课程关键词:他者;人类纪;伴侣物种;后人类;物种主义你手机中有没有大量的动物表情包?你最近有没有转发过锦鲤求保佑?你是否也经常在网上“云吸猫”?动物的形象影响着我们的思维结构和行为方式,也定义了人类的身份。动物是日常生活中的符码,也是文化意义上的他者。我们将它们看作家人,却也把它们当作食物。当动物的存在从窗外的鸡鸣犬吠变成了手机中的视频,从笔尖的龟龙鳞凤变成了群聊时的动图,我们不能确定动物成为了一种更亲近的社会现象,还是更疏离的文化符号:“精致的猪猪女孩”和“男人都是大猪蹄子”里的“猪”,是同一种猪吗?龙与凤凰、哥斯拉和皮卡丘,都是我们何种想像的投射?“煮龙虾”与“吃狗肉”同样野蛮吗?打死一只蚊子是谋杀吗?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再思考,我们将会针对说理型短文写作、准学术型长文写作、公众演说能力进行分阶段的训练,去学习思辨的过程而非寻找唯一的答案。在本门课上,我们将为大家提供一种对自我之外的关注和体察。在对动物的凝视中,或许我们可以重审自己。明日主题探索预告:“天工开物”请大家继续关注哦往期主题探索回顾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