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宋建明教授谈“设计”作为一种生产力,可精准扶贫

宋建明 装饰杂志 2021-09-22

-- 点击以上图片即可查看 --

《装饰》杂志2018年第4期介绍

主持人语

2017 年 11 月 25 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设计专业委员会和四川美术学院联合举办“腹地智慧——2017 全国设计教育学术研讨会”,“设计介入精准扶贫”成为其重要板块。会议聚焦精准扶贫,结合相关展览,向社会呈现设计界的行动。参与讨论的,有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湖南大学、上海金橄榄发展中心稀捍行动项目、腾讯公司等多所高校和企业的学者、设计师、企业人员、活动家。论坛领起的话题引发了更多交流和讨论,促成了《装饰》这一期《特别策划》专题:设计·扶贫。

 

探讨的内容不断拓展和深化,延伸到设计介入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包括精准扶贫、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产业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与手工业、文化传承、当代生活、城乡关系,等等。专题论文的关键词除了设计、乡村,更出现了伦理、价值、尊重、可持续发展、内生创意、特色文化、传统手工艺、社会转型、为人民服务、公益、供销模式,显示出实践总结和理论思辨的多方关注。

 

当我们谈论“设计介入”和“精准扶贫”的时候,我们在说什么?当我们感叹、怀恋、憧憬“乡村”,那青山绿水、乡土乡情、传统文化、手工创作所渲染的“美好生活”,抒发情怀,追逐梦与远方,同时又在想象金山银山、产业兴盛、经济发展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同时想到、感到了留守、失独、贫困、无依、“失血”与“空心化”等的残酷与哀伤?

我们到底在做什么?

我们需要和应该做什么?

“精准扶贫”——何谓“贫”?如何“扶”?怎样才算“精准”?

“设计介入”——谁?又凭借什么、站在怎样的立场、以什么身份和态度来“介入”?

 

学院组织的论坛和专题,不止于学院和已经参与的各方。方晓风教授说 :“无论如何,设计与乡村不再隔膜,这是设计与乡村的双重希望和机会。”耳畔不禁响起老歌 :“我生在一个小山村,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我深深地爱着你,这片多情的土地”,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理想和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本期特别策划主持人:刘晶晶)

  正文:

缘起


设计究竟蕴含着什么力量?随着人们社会实践进程的深化,甚至在不断地被发掘、被演绎、被细化、被提升。身处当今变革的时代,我们亲历了这个过程。如果梳理最近 40 年的经历,应认识到:设计,缩短了人的脑与手的距离;设计,点燃了人的心与灵的光焰;设计,放飞了人类梦与想的翅膀……

 

人的脑与手的距离不足一米,可就人的欲望与自然能力来说却是望尘莫及。这样,“工具”便被设计出来。从石器敲击,到互联网与数据库的问世,再到更加智能的事物涌现,被缩短的何止是脑与手的距离!缩短的还有人与宏观、微观的距离,以及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更缩短了“设计”方法进化的周期。

 

人的设计思维是由理性和感性思维交织形成的。就创造与审美而言,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不足以涵盖其间的内容。设计经验表面,还有一种发端于“心”,激发于“灵”的笔者称之为“灵性思维”的存在,它沉睡于人的内心。这是一种基于灵感迸发的灵光,充满了创造力和审美力的光芒。“设计”便是点燃这“心”的导火索,炸出“灵”的光焰。心灵之光可重塑设计之水平、品位乃至设计伦理。

 

人有梦,人类也有梦,沿着梦般的奇幻,设计可使之成真。成真的设计,便酝酿新梦的放飞。人类梦想是设计迭代的动力,设计相伴人类文明进程而行,人类梦想不停,设计发展不止。

 

遇到国家发出“精准扶贫”的召唤,设计便以多维思考形成创造力与生产力的形态显现。中国美术学院社会服务团队在过去的那些年里也同样响应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做了“设计介入,精准扶贫”的实验。这些实践活动都是在习总书记提出“中国梦”与“美丽中国”,以及“美丽乡村”一系列愿景下展开的。如何使浙江省的城乡得到统筹发展,显然是不易破解的难题。这里的关键词是“美丽”,习总书记把“美丽”作为全民可感的愿景目标。人们该怎样理解“美丽”而不是“美化”的提法?这“丽”与“化”一字之差的内涵深意何在?显然,领导人的良苦用心是告诉人们在建设国家的道途上,不做表面文章,要从内而外地呈现事物本质的美,即所谓的“丽质”,而不应如过往的那种从外部去遮盖内质的缺憾。从这样的角度,就不难理解“精准”工作的含义,就不难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与“美丽”的关系。因为有了这样的“金山银山”,还能“贫”吗?而这 “绿水青山”难道不是“丽质”吗?难道这不是“美丽”的境界?这个思想内在逻辑是严密和自洽的。

 

今天理解“扶贫”,这个“贫”不仅指经济上的贫穷,同时,还存在着思想意识的贫穷。所谓“事在人为”,人不作为,事必穷。之所以提“精准扶贫”,就是要透过现象双管齐下解决这个“贫”的结构性的系统问题。具体问题,系统分析,总体规划,分项应对。

 

方法


首先,从“精准”方法的角度认识要“扶”的“贫”。它不能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对课题、难题研究的系统方法。这里有一个厘清其中存在的文化与文明认识的问题。在现实工作中,常见人们把二者混为一谈。文明求同,文化求异。文明,技术性特质明显,因而有标准,有高低的善恶之分;而文化则是以特色与多样性、差异性为关注点,有品位的雅俗与优劣之分。尽管彼此有内在的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其内核是相异而成互补关系的。在“精准扶贫”命题中,会涉及项目的优化改造的课题,需要辨识什么以文明的标准,什么以文化的判断,这就需要做“精准”的思考。经过了十多年加盟我国各地的城镇化进程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笔者常遇到对这两者所属事物深入的思考,辨别不同条件下呈现的不同的价值判断。

 

从策划、规划、设计、营造、管理与教化六个维度系统思考,能够比较有效地破解难题。这便形成了一套我们所谓的“学院派”方法,这是基于城镇美学精神的营造理论研究与实验方法体系的建构。从研究与实验工作的次序来说,“策划”为先,这是确立地域发展的灵魂与发展目标,以灵魂和目标指导来盘活资源做“规划”,以人文关怀、审美精神与科学齐备的规划来引导各项“设计”,而后,展开各种落地的“营造”与“管理”,最后使得新的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脱贫方案与平台落实到被帮扶的各色的人层面上,还需要展开新形势下的普及传播教育与专项培训的“教化”过程。这六个维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彼此关联,互为宾主,协同发力。


这个系统的核心是由“人、事、物、场、境”的方法论系统来支撑的。在这个内核的系统中,“人”是关键的要素,所以它是核心。这个“人”的要素既关联当地的政府、专家、从业者和居民,也关系到能够使“扶贫”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助力的“人”,即游客和投资人等。要使得这个“人”的各种类型都各有一个满意的“获得感”,那么,首先展开的“策划”工作就变得非常重要。各类“人”的积极性在这个发展的目标被激发,此后所有的要素构成的“人”赖以生存的“环境”都会朝正能量的方向呈现出积极的面貌。否则,会再度出现贫富不均、环境污秽、百业萧条的状态。

 

在“策划”环节中,第一层级的“人”,即政府与专家,是由他们联手做发展的工作的,也就是第一“事”,即首要大事。这时要告诉村民现实情况、贫困成因、生机所在、问题与对策,以及在未来的周期中要做的那些刻不容缓的事情。面对“策划”,作为设计力量的我们,关注的点就会聚集在这个地域的自然山水、人文历史、风土民俗、生产业态、周遭互补资源……从而发展确立出相关维度的人们共识,集精神、主张、愿景、定位、要求与切实可行的对策等为一体,形成发展思想方案与行动计划。有了这个行动计划的指引,“规划”就有了灵魂,工作就有了依据,就可以对这个地方的资源、空间、运营、管理、业态等诉求进行科学有效的思考与布局。有了比较清晰的“规划”,所有相关领域的“设计”也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从总体与分区、分类、分项,到分期都可以有序展开,包括地域风貌与风格特色的呵护、修复和重塑都可以通过这样的规划和设计以及营造得以实现。这些都是所谓的“事”,有了这样的“策划”“规划”和“设计”,就容易符合此地的“人”之愿,“事”之因、之理、之法和之度,就容易获得居民的认可。“人”与“事”之间的关系,是多维的、多元的、多层的和多样的,同时也是错综复杂的、事无巨细的、轻重缓急的……“人”与“事”的研讨,是希望“物”与“物化”与“超物”(文化价值)等层面的事情的出台。“物”,事关资源、物产、业态和当地的物态,包括具体的建筑物及其聚落。

 

与“人”“事”“物”紧密关联的是“场”的营造。在这个“场”里,是不同类型的“人”、不同主题的“事”与相关的“物”生存的场所与场域。于是,发生在城镇环境中的文化场、商业场、环境场、服务场等就容易得到活化,从而形成生态。如果把“人”“事”“物”和“场”几个方面有机联动了,活态化并发展起来,或许还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要实现习总书记心目中的“美丽”境界之“境”。这个“境”体现为在“人”“事”“物”与“场”等要素中呈现出的灵魂。“境”注入营造,就意味着营建要有艺术追求和美学精神。能够有“美丽”价值观的情境、境界、意境和心境的交融与环绕,我们所谓的基本方法的目的就实现了。营造在中国传统精神中是有非常丰富、深厚含义的,它不仅涵盖了显性的经营、营生、造物、建造、创造的部分,而更高层级的是隐性的造化,即所谓的造极与造妙。有了美好的环境与业态,居民一定安居乐业,积极建设家园,这是吸引“人”类型中的游客以及投资人积极性的重要理由。要实现这个目标,公民教育、文宣、营销等手段是不可缺少的。

 


案例


在这里分享三个案例 : 一是针对衰败村落复兴为目的的景观提升的改造设计;二是以地方文化内涵的重塑来引领场所的设计;三是在脱贫之后再升级的特色小镇创建设计。


1.“彩色渔岛”营造


这是位于浙江舟山群岛的嵊泗列岛的色彩规划与营造,这是一个已经衰败的渔岛,叫作边礁岙。这片海域因过量捕捞与水体污染,如今海里残留的鱼已经不足以维系原始的渔业,渔民无奈纷纷上岸,外出打工。


为破解这样的“美丽乡村”的难题,笔者带队去海岛做研究。经过深入的调研,根据海岛渔村建筑与街巷的特点,决定采用色彩规划与营造的方式来破解。我们站在海岛的制高点鸟瞰边礁岙村,想象着用色彩来营造一轴画卷,想象着一部彩色凝固的交响乐:主旋律、副旋律、背景声部、华彩乐章……在其中交织呈现。



于是,我们从土地与传统民居提取出一组典型的色调,再按照渔村建筑聚落与山体的关系,按照不同的调式和调性组成了一个整体统一又不失变化的渔村新景观。政府也及时出台一套鼓励营造的政策与导则。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当地渔民从不理解与拒绝,到理解,最后乐于配合。我们去掉杂色,按照色彩设计与行动计划的方案逐一落实,使这个地域渔村色调逐步纯粹起来。我们把渔民画作为景观环境的要素,并且做了一些示范性的引导。一个渔村终于旧貌换新颜。

 


环境改变带来了意外的惊喜。外出打工的农民,在外见了世面,也拓宽了思维,他们看到了家园的变化,觉得这里足够做旅游,就改变了外出的主意,自己集资做民宿。他们又整合了当地渔业文化的资源做时尚化的改造,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到这个地方来。这里的民宿逐渐形成一种新的业态。现在,据说在旅游旺季连房子都订不上。

 

1-4.“彩色渔岛”浙江舟山嵊泗边礁岙色彩规划与营造,作者:北斗星色彩研究中心


这个案例,慢慢被上级领导知道,还专门开了一次由浙江省长主持的全省美丽乡村推广工作的现场会。笔者被要求到现场向 250 多位县一级主管美丽乡村的干部介绍设计与营造的过程,并答疑解惑。

 

2.“农村文化礼堂”内容的设计与营建


“农村文化礼堂”(以下称“礼堂”)是浙江省“美丽乡村”一系列营造工程中的文化复兴工程,用以破解当前农村留守人群心灵迷茫的难题。

 


我国的民间自古就有一套完备的文化体系。不论遭遇什么样的社会动荡,民族的心智是恒定的。因为有完整的家庭、家族、宗庙祠堂、文庙乃至佛道寺庙等“走心”的文化场域维系着,人们有自己的信仰,心灵就有了归宿。如今,城镇化进程来得太快,吸走了农村家庭主要劳动力与家族最有活力的成员,农村成了只有无奈的留守儿童和老人的地方,本该温馨的环境因此被打破,带给人们的心理感受是可想而知的。那个与人心相伴的传统文化体系也被这股浪潮冲击得支离破碎。与此同时,有些村民甚至出现信仰危机。文化礼堂的创建,是以复兴人们的文化自信心为使命的。近年来,全省各地已快速创建了一千多个文化礼堂。虽然也有了一些营造指南,但是文化复兴工程毕竟难以如此大规模地兴建,最普遍的问题是只见楼堂馆所兴建,却不见文化生根;或者只见“堂”在,却不见“礼”现

 


于是,中国美院领导就主动申请承担下示范点的建设任务。省委宣传部专门选定了 13 个不同地方的乡村供我们研究与建设。接受任务之后,同样用我们的“学院派”做法,按学理办事,有序展开。我们理解的“礼堂”,是为人们提供精神寄托的场所,要为人们找回精神家园。因此,首先必须唤醒村民尘封了的对“礼”与“堂”文化内涵的认知。只有把“礼堂”的精神内涵厘清楚,农村文化礼堂的营造方法才能找到。

 


经过研究发现,对于我们的传统来说,不但“礼”是文化,而且“堂”也是文化,那是血缘与等级规制交集的文化场所,绝不只是一个空间。所谓的“乡愁”,其实是建立在这样一种类型的文化场域之上的。我们从人生的“天地维度”“人生维度”和“作为维度”三个维度,以及“阅读经典”“更新礼仪”“复兴节庆”“培养技艺”“谋划家居”和“重建乡土”六个方面做了详细的研究,根据现实情况,创造出了一套符合当代农村人认知心灵世界景象的建构。以“阅读经典”为例,包括从蒙学中的《三字经》《弟子规》到四书五经,乃至当代社会价值观的内容。为了传播的有效性,我们创建了一整套视觉符号体系,每组符号体系里面都有细化的内容,让孩子在礼仪活动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精神家园。

 


要使“礼堂”持续地处在一种生机勃勃的状态,成为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精神依赖的场所,重塑礼堂的内容是最重要的事情。失去了这个“走心”的内容,无论怎样的建筑都是无灵魂的空壳。那么,如何编撰内容?内容组织从技术上看一定要遵循“三了 (liao)”原则。

  • 第一是“知了”,让民众知道“礼堂”里有什么。所有内容都对“我”、我的家族、我的族群的当下与未来有好处,与我作为这个族群的一员要承担的家庭、家族、社会乃至国家的责任、义务和传统“光宗耀祖”的那些事有关。同时,从教育的角度看,应包含从传统的蒙学到大的国学,再到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天地万物的事理、事因、事果等。

  • 第二是“迷了”,在文化活动中最忌简单说教,而是要把这些道理通过令人着迷的环境、有趣的仪式、图形信息、器物道具等“游戏”行为潜移默化形成“走心”的常识。

  • 第三是“认了”,只有让人着迷,文化要传播的价值观才会被人无障碍地接受。所谓的习惯成自然,自然成传统,文化立焉!经过这样传播和感受的文化才会令人有由衷的自觉和自信。因为它涉及每个人从小到大,从成人到变老的一系列规律,明白什么年纪做什么事,从而明白为人要守道,要知的事、要明的理、要尊的礼、要守的节,要让孩子们知道,每个季节会发生的事,要吃什么,古人怎么过……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在“礼堂”的行礼活动中有序地呈现出来,或者说在转型后复兴。此外,还包括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出与之配套的一些有文化价值观信息的器物用具。这样的“礼堂”才是有生命力的。

 

5-9.“农村文化礼堂”,作者:韩绪、俞佳迪、陈柯等课题组成员


关于环境营造,“礼堂”建筑主要是利用老旧废弃建筑来更新改造。我们不希望这个“礼堂”是一个“空降”的、他方的环境,而是希望它是原生的;我们也不想赋予它一个来自城市方面的理念,而希望它是被重新启封的那个乡村的一个理想的精神活动场所。在这样的空间里,村民能够开展各种各样的礼仪活动,采用自己的生活方式与形态,这样人们才会有亲切感。更重要的是让那些跑进跑出玩耍的孩子们的内心烙下这片乡土的滚烫记忆。我们要用形象的方式告诉我们的孩子们,人从哪里来?人要到哪里去?人来到世间应该怎样作为?“礼堂”还要告诉孩子们,人与天地、与乡土、与时节、与技艺等是什么样的关系。在这个形象的系统里,演绎着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到婚嫁,到外出,到还乡的人生的循环,每一个重要的环节,都有一套礼仪支撑。这其实是构成人们乡愁的依据,是唤回归心的引力。“礼堂”在平日其实是村民文化中心,因此,规划与设计都要靠设计智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根据当地村民诉求重新整合安排。从环境与教化的角度,每一个空间都使它或显或隐地具有某种象征含义。显的,比如当人们进门后,就有一个空间非常清晰地显示乡规民约,以及乡村的历史记忆与发展愿景;而隐的,是采用“观物取象”的手法暗示,唤醒民众的记忆或者联想。因此,“礼堂”更多地会保留当地有视觉历史记忆的碎片印迹,设一些功德墙,铭记当地的一些好人好事,把一些值得推广和流传的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一些有价值的新人新事采用当地材料刻录成文化砖石,砌筑到整个环境中去,让这个地方“有故事说”,并且可以启迪后人。

 

我们的经验是,课题组是按照跨学科专业的方式来组织的,有建筑设计、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等,构成设计实践部分,他们的任务是对乡村以及“礼堂”空间进行梳理,重新布局,赋予新的应用功能;而设计理论部分的研究生则重在对当地做自然、人文、当下特色资源方面的调研与梳理,然后与当地的主管领导及深谙传统文化的老者共同编撰一套可以实操的方案及其运行导则。调研从自然地域层面的特质、物产资源,人文历史层面的沿革过程中的事件、人物、遗址、传说等资源,以及仍活跃在民间的民俗等,再结合二十四节气、传统节庆、传统国学,包括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等要素,整体有机地梳理、重构出全年的内容与行动计划,同时主导环境的营造

 

关于“礼堂”运行的管理体制机制,我们根据现行的行政运作模式也做了一些设计,诸如由上一级领导牵头聘请或选举本村德高望重、视野开阔及文化水平高的老者为“堂长”主持日常工作。13 个“礼堂”示范方案,遵循的是统一思路,但是 13 个团队各有所长,面对着 13 个不同地域的乡村、不同的场地,都是以量体裁衣为原则,因此各方案无形中就呈现出了多样性的特色。“礼堂”示范点交付乡村,都获得了政府与村民的认可。总之,我们要把在农村发生的整个文化系统都尽可能地采用形象的方式建构起来。

 

3. “艺创小镇”创办与营造


这应该是后“扶贫”时代的实践案例。“艺创小镇”是浙江省第二批获准的省级特色小镇。它位于杭州西湖区转塘镇。转塘,二十年前还是杭州的远郊,属于贫困地区,是被称作“三头经济”的地方。第一“头”,是石头经济。此地是以开山烧造水泥为主业,曾炮声隆隆,烟尘四起,山地里隐蔽着许多座规模不等的水泥厂。第二“头”,是鱼头经济。转塘位于钱塘江上游,属于城市水源保护地,因而许多产业是不能发展的,故而遍布鱼塘,这个地名也与此地密布的鱼塘有关。第三“头”,是猪头经济。此地农民家家户户养猪,用于家庭经济补贴。转塘的经济水平,可想而知。



十多年前,由于中国美院开辟了象山校区,因而拉动了这一带环美院的创意产业带兴起。美院的进驻,还衍生了美术专业培训产业集聚。由于城区规划的调整,转塘改镇成区,引发了房地产及其配套业态的持续发展。随着浙江文化经济的升级与再发展,浙江音乐学院、西湖大学相继落成,一系列文创园区兴起,一个主题鲜明的“特色小镇”呼之欲出。

 

10-11.“艺创小镇”,作者:中国美术学院特色小镇课题组


这个特色小镇,由我们建议地方政府连同三所高校构成“一府三校”的主体,即北面的中国美院、浙江音乐学院与南面的西湖大学构成倒三角的关系,嵌入坐落在本地的呈正三角形的三座山,象山、狮山和龙山共同围合成准六边形的 3.5平方公里的地理格局。

 

正如它的名称“艺创小镇”所示,脱贫后的这个小镇的特色在于以艺术与科技教育为轴心,形成我国文化艺术与科技协同发展的新型斯坦福硅谷那样的发展模式。它与业已形成的南部比邻的以互联网产业为特色的“云栖小镇”、北部的“龙坞茶镇”形成从南到北约十公里范围内的联动,变成艺术与科技的双重引擎。为此,在转塘要打造慢行的交通系统与旅游景点网络,加上一系列乡土和自然环境的营造;同时,在未来三到五年之内将引入 12 个大型文化艺术项目。它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艺术教育社区,每年常态培训考美院的考生大概有三万多人,加上音乐学院和电影学院的培训生数万人,全球最大规模艺术教育社区不是空口号。另外,成为全国最强的文创设计“航母”。因为到目前为止,这个地区已经聚集了数以千计的艺术设计工作室、公司以及与此生态相关的配套企业,未来还将聚集数以千计的琴房和表演场所。在这个小镇里,除了现有的这些资源作为生产力之外,我们还使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设计智造大奖(DIA)进驻此地,把一批旧的农居改造成为艺术公社,再用文创设计的力量,将一年 12 个月配合季节特色打造成不同的节庆,加上一年一度的大规模的美院毕业季数以万计的作品的展出。有了这样艺术人才和科技人才汇聚基础,形成国际相联的、共享的、品质生活的示范家园指日可待。

 

在浙江选特色小镇的标准是非常严的,在 3.5平方公里范围内,必须有一个主打的、无污染的绿色产业,其环境营造必须足以拉动旅游业,还要能够投入一定数量的资本等多个门槛才能够获得审批。当年,我们就是用非常丰富的内容和巧妙的构思与愿景的描述——一座新型的江南名镇,在这个名镇中将展开一次文化创建和乡村转型的综合实验的愿景——打动了苛刻的评委。他们认为“艺创小镇”是一个有丰厚文化内涵、东方美学灵魂和活力的项目。

 

结语


设计,是一种可以综合

各种资源汇聚而成的创造力量,

因而它属于智慧型的生产力。

扶贫,需要精准,

更需要走心的智慧。


实践表明,一个经济衰败的地区,借助设计的力量,通过智慧的策略与艺科融合,可以更新活力。修复人心的文化与信仰的家园,对于复兴地域的业态与幸福感非常重要。扶贫道路,任重道远。量体裁衣,精准应对是明智的选择。

 

来源:《装饰》杂志2018年第4期特别策划“设计·扶贫”

作者:宋建明 中国美术学院

相关阅读:方晓风教授谈设计介入乡村建设的伦理思考


点击以下链接即可阅读近期刊物介绍:

《装饰》杂志2017年第1期介绍“创新·创业”

《装饰》杂志2017年第2期介绍“阅读设计”

《装饰》杂志2017年第3期介绍“ 江南物化”

《装饰》杂志2017年第4期介绍 “信息视觉”

《装饰》杂志2017年第5期介绍 “ 历史街区复兴”

《装饰》杂志2017年第6期介绍 “德国设计”

《装饰》杂志2017年第7期介绍  “毕业设计·环境设计”

《装饰》杂志2017年第8期介绍   “宜兴紫砂”

《装饰》杂志2017年第9期介绍“品牌·中国”

《装饰》杂志2017年第10期介绍“张仃百年”

《装饰》杂志2017年第11期介绍“手艺 ·乡村”

《装饰》杂志2017年第12期介绍“服务共享”

《装饰》杂志2018年第1期介"海外汉学"

《装饰》杂志2018年第2期介绍“包装设计”

《装饰》杂志2018年第3期介绍“《莱昂纳多》50年”

《装饰》杂志2018年第4期介绍“设计·扶贫”

欲知2018装饰学术年会参与方式

Hello伙伴们    长按二维码进入2018装饰年会报名通道!

点击可查看

《装饰》杂志2017年度“优秀投稿论文”获奖名单



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购买本期杂志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即可获得投稿须知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