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嘘!不能说的秘密|苹果公司的设计体系

赵超 装饰杂志 2021-09-22

2018年度“中国最美期刊”遴选启动——《装饰》杂志期待您的宝贵一票!


 

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已经与技术的变革密不可分,物质世界的人文关怀和道德伦理随即面临更为复杂的挑战。企业不断借助技术创新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的产生、发展、应用,带来技术社会中人本哲学范式的转换和创新模式的变革。在此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设计作为一种介质,搭建了技术创新、使用体验、审美价值诸要素之间的桥梁。从词源学上讲,英文中的设计(design)可以追溯为拉丁语的 de+signare, 其意思可以解释为用符号进行区分和制作,赋予物质意义,定义事物、人、神及更多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设计是构建事物意义的创造性行为。[1] 这种对事物意义的诠释包括功能性解读(使用)和审美性解读(体验)两个维度。


苹果公司的成功折射出工业设计

作为一种有效的战略创新手段

能够很好地平衡产品开发过程中的

这两个不同维度

并借此不断创造出突破性的产品与服务

塑造信息社会的机理

重新定义人们的工作、娱乐和社交方式

 

1



苹果的创新之路


在技术型企业主导的信息社会中,乔布斯和他领导的苹果公司书写了与众不同的创新奇迹,引领了技术美学的新范式。苹果公司从技术、产品、服务、体验、系统等多个层面,构建了设计驱动的创新生态系统和激进的企业创新文化。

 

在寻求创造颠覆性产品的道路上,苹果公司经历了“创新权力”博弈和转换的不同历史阶段,最终形成了以设计为企业核心战略的创新文化。在乔布斯初创公司时期,苹果公司的设计任务多委托给青蛙设计公司等外部设计服务机构,企业内部的工程师全力配合外部设计团队实现其概念创意。但随着乔布斯被驱逐出苹果公司,企业内部文化的重心放在了生产团队的工程师身上,设计过程转向工程技术驱动。[2] 因此,为了帮助企业内部设计团队恢复创新活力,苹果公司在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由设计师罗伯特·布伦纳(RobertBrunner)负责启动了离线项目“offline”,试图将决策权力从工程师手中转移到设计部。该项目包容设计团队在创新中的错误,允许设计师摆脱现有生产限制进行突破性的概念创意。乔布斯回归后,更是让苹果的设计重新回到公司战略的中心,坚持简洁易用的设计原则和审美价值体系,并把设计总监乔纳森·艾弗(JonathanIve)任命为执行副总裁(首席设计官),与首席技术官、首席财务官、首席营销官等高管并列,直接向他本人汇报,形成平行管理的企业决策架构。每当研发过程中出现技术与设计间的相互博弈时,乔布斯往往站在设计一边,最终导致鲁宾斯坦和法德尔等首席技术官相继离职。


苹果公司通过

组织架构的变革保障了“自上而下”的

设计创新得以顺利执行

 

在硬件产品创新上,苹果公司通过对现有成熟技术的跨领域创新转化,为人们提供了新的功能型产品和服务体验。这与传统的消费电子产业巨头的做法不尽相同,后者多关注于从已有产品和本产业内部寻找灵感进行产品改良,这也导致诸如摩托罗拉、诺基亚等企业创新后劲不足的问题。苹果公司通过整合不同消费电子类产品,构建了其独特的产品生态链和产业标准,将个人电脑、电视、音频、通信等进行一体化整合,借助人性化的用户界面促成落后技术的升级创新与转化应用。通过与顶尖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苹果公司不断探索和开拓人工智能技术和智能硬件创新应用的无限可能性,通过包容性设计理念将多点触控技术、语音识别、实体交互等诸多人机交互新方式应用于产品设计和用户使用体验中。苹果公司还通过“虚拟社区”的建设,吸引忠实于自身品牌的客户群和追随者,形成新的用户网络社区群和时尚生活方式。人们使用苹果产品的体验和反馈成为重新定义产品创新的驱动力,这不同于以往基于技术换代演进而进行的产品升级开发。企业因此成为“数字消费科技”领域的时尚先锋,将消费电子产品、信息数字技术、媒体内容等不同要素有机整合,借助互联网平台将内容生产和硬件创新无缝对接并异步分销。

 

纵观世界现代设计发展史

作为设计驱动的企业

苹果与博朗拥有诸多的相似性

他们的领军人物

(埃尔文·博朗和史蒂夫·乔布斯)

都具有激进、苛刻且果敢的个性

体现出创造性精神、战略远见

及完美主义特质

他们甚至和自己的时代背道而驰


一个参与了反对德国纳粹的“摇摆狂潮”运动,一个在 20 世纪 70 年代加入了冥想素食的极客嬉皮士团体。这两家公司都建立于消费文化的分水岭时期,通过对设计的有效运用实现了商业的成功。[3] 设计大师迪特·拉姆斯(DieterRams)在博朗公司担任设计总监 30余年,构建了博朗产品实用、唯美、简洁、诚实、精致的产品设计语言,他所秉承的“优秀设计十条准则”深刻影响了乔布斯和乔纳森的产品设计思想和美学范式,进而构建了苹果设计的时尚之美、简洁之美、工艺之美、系统之美的多维度审美体验。

 

2


时尚之美


苹果公司的产品和广告设计呈现出一种雅皮士文化特有的戏谑诙谐、丰富多彩、时尚激进的美学范式。乔布斯希望苹果的设计品质代表着 20世纪 80 年代之后的文化经典,就如同 20 世纪70 年代意大利奥利维蒂公司的产品一样,成为特定时代的流行文化符号和生活方式代表。[4] (图 1)

 


彩色半透明 iMac 一体机是乔布斯回归苹果后,为拯救公司颓势而研发的里程碑式的产品。设计团队克服观念上、技术上、工艺上的诸多困难,在个人电脑和电子消费产业领域,突破性地使用半透明彩色塑料外壳设计。透明机壳不仅对于制造材料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内部所有电子元器件的工程设计提出了新挑战,要求元器件的设计与外部设计的品质同样精细。彩色的 iMac 迎合了年轻的科技迷追求个性、趣味、时尚的审美需求。计算机顶部把手的设计为人与计算机之间创造了交流互动的媒介,它并不是要用户提着电脑到别处,而是鼓励用户触摸它,进而建立一种人与电脑互动的新模式,消除人们对技术的陌生和恐惧感,在时尚审美体验中完成与技术的交互应用。iMac 电脑于 1998 年 8 月上市销售,售价 1299 美元,前六周就销售了 27.8 万台,当年年底共售 80 万台,是苹果历史上销售速度最快的电脑。它的问世拯救了苹果公司,也建立了乔布斯回归苹果后成为技术预言家和消费潮流引领大师的地位。随后较长一段时间,消费类电子产业掀起了一股彩色半透明外壳的时尚潮流,从彩色半透明相机、吹风机,到吸尘器、电视机等随处可见。设计学者彭妮·斯帕克指出:“iMac 打破了计算机的设计模式。昨天它们还是阳刚十足的产品,如今已经变成更具设计感的尤物,这是真正的突破。”它改变了电脑产业的话语体系,从追求运算技术和性能转向时尚、美学、易用、体验等新的领域。(图 2)

 


iPod 作为 iMac 之后的革命性产品,开创性地使用了触控界面、紧凑的结构、简洁的操作、密封电池的金属外壳等设计手法,成为之后的行业标准。(图 3)iPod 的成功不仅源于其精湛的硬件产品设计,更在于通过这样的电子消费类硬件产品构建了全新的消费音乐的生活方式,通过iTunes 虚拟音乐商店所构建的生态系统,为用户下载和欣赏音乐提供了方便。可以说,iPod 构建了 21 世纪第一个时尚与流行文化偶像[5] 和新的技术审美取向。如果说罗兰·巴特尔将教堂定义为中世纪的象征性建筑,将汽车定义为 20 世纪 50 年代的标志性产品,那么,迈克尔·布尔(MichealBull)认为 iPod 通过将世界装入口袋,成为开启 21 世纪社交网络的重要里程碑。

 


上网本的出现促发了 iPad 的产品研发,在高效的苹果设计管理机制下,iPad 的产品迭代更加迅速,几乎是几个月就推出新一代的产品。这样的产品战略有效地防范了市场上的“模仿者”,通过持续不断的产品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苹果公司始终以时尚引领者的角色创造未来的产业趋势。iPad 系列产品的问世,改变了人们在网络时代的阅读和娱乐方式:无论在咖啡厅里、飞机上,还是在大学课堂中,随处可见人们使用 iPad进行工作、娱乐、阅读的身影。可以预见,iPad将会在后电脑时代取代个人计算机,成为时尚文化活动的新载体。

 

 

3


极简之美


追求简洁与极致是乔布斯创新精神的核心,这体现在苹果公司从产品线规划到设计原则界定的各个方面。1997 年,乔布斯回归拯救面临危机的苹果公司,首先将原有产品线上的 40 种产品精减到 4 种:笔记本电脑和台式电脑,每一种电脑分别针对专业人员和普通用户。在这种 2×2的产品线规划战略指导下,诞生了 iMac、PowerMac、iBook、Power Mac Cube 产品系列。当众多企业试图通过不断丰富产品线来满足产品细分市场的多样化需求的时候,苹果公司却致力于简化产品线,为用户提供拥有卓越使用体验和审美认知的产品,用一款产品包容更广泛用户的多样化需求。图 4 展示的是 2011 年由 Mashable总结的苹果产品线树状图,这与图 5 所展现的诺基亚公司纷杂的产品线形成鲜明的对比。

 

4. 苹果公司的产品树 


通过不断简化产品设计和优化用户体验,苹果公司开创了个人电脑和电子消费类产业领域的诸多第一。简洁的审美体验不仅体现在极致的产品外观设计上,更深入到使用体验和内部组件的每一个细节。例如设计团队为了推动 iPhone 产品的不断简化,减少零件和接口的数量,将第一代产品全部拆解,逐一统计,最终将内部 30 多个零部件接口减少到 5 个。

 

5. Nokia 公司的产品树  


在设计Macintosh 电脑时,为了使其容易制造、价格便宜,乔布斯参照了亨利·福特 T 型汽车的设计与生产理念,主张一种简洁的外形,用户只要插上电源,按一下按钮,电脑就开始工作。在传统电脑庞大笨重的主流市场中,苹果公司创造性地将屏幕、磁盘驱动器、电路系统等整合为一体,并且摒弃了桌面总线、并行端口、软盘驱动器等复杂烦琐的用户操作界面,改用以太网、红外线、USB 接口,把所有接线口由后端布局改为侧面布局。这些设计创新不仅减少了桌面的占用面积,而且方便用户操作。(图 6)

 

6. 简洁的 Macintosh 电脑系列 


4


技术和工艺之美


为了保障极简主义的设计得以实施,需要一流的生产技术与工艺进行支撑。因此,生产手段和工艺的创新在苹果的研发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每一个品类的产品研发都伴随着材料工艺与生产技术的创新。为了应对多重系统之间转换的复杂性,苹果设计团队在使用先进的参数化设计和 3D 打印技术的同时,尤其强调传统精细化模型制作对于设计品质和用户体验的重要性。这不仅让设计概念、工程结构、快速样机模型等不同研发流程能够准确地无缝对接,保障生产工艺的感知精度,而且有助于实现协同设计,提高研发效率。苹果公司为了研发出更加轻薄的便携电脑,自 MacBook Air 开始,就创造性地使用了实心铝材一体化成型技术,利用数控铣床精准铣削研磨的加工工艺,借助生产线上机器人高效准确的操作,完成工业艺术品的雕凿。一体化成型改变了传统大批量生产(诸如塑料注射成型或金属模具冲压成型等)的范式,不仅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加工精度和强度,更为智能化柔性制造和个性化生产探索了新的模式。无论从产品设计的方法,还是从制造生产的流程上,乔布斯领导的苹果公司与福特管理的福特汽车一样,具有颠覆传统技术范式、引领新的产业趋势的特点。

 

苹果公司通过与供应商共创设计,构建了智能强大的供应链,以近似瑞士制表工艺的水平和态度去生产高质量的个人消费电子产品。同时,设计团队对于用户使用体验的研究深入到每一个细节,除了产品自身的使用体验之外,他们还关注用户第一次接触到苹果产品时,从看到包装、拆除包装到取出产品、安装产品、使用产品的全过程体验。设计团队认为,产品包装是构建人们对产品第一印象的重要因素,从 iMac G4 的包装设计开始,苹果就将包装工艺设计得和内部产品一样精致,并使拆开包装设计成一种仪式,为用户传递某种故事,产生戏剧化的效果。乔布斯还坚持对电脑内部所有看不见的零部件和线路板进行重新设计,让苹果产品的设计品质和审美体验表里如一。(图 7)

 

7. 苹果电脑内部元器件的设计品质


 

5


系统之美


苹果公司在导入设计之初,就着手为未来的设计战略和创新管理体系奠定基础,进而构建了设计创新驱动的企业文化和生态系统。设计团队将关注点集中在如何构建“设计语言”、未来科技的应用形式,以及移动的意义等战略性问题上,希望以此帮助设计师们在产品开发前期就掌握主动权,实现设计驱动的公司研发体系。因此,苹果公司的产品线规划具有技术应用和审美体验双重前瞻性。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设计团队就设计规划了超薄手机、笔记本电脑、手写平板电脑、电子音乐播放器、可穿戴手环等诸多未来数字化消费产品,其中很多概念设计奠定了苹果公司今天的产品品类。(图 8-10)

 

8. 白雪公主电脑原型与 iMac 电脑的设计语言演进
9. 手写平板电脑原型与 iPad 电脑的设计语言演进

借助早期“白雪公主”系列产品设计的成功,苹果公司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就总结出一套设计指南来规范产品设计语言,对公司全线产品的标志性元素、材料规范、视觉处理等产品品牌形象要素进行了具体描述和规范,并要求设计语言与人机界面和人体工程学相互匹配,带给用户一体化的使用和审美体验


  • 1. 使用一体成型的面板作为单元形态,并尽量精简表面材料处理;从生态和成本的角度考虑,产品设计采用真材实料,不涂油漆;显示器等关键元素尽量采用最小化转角过渡(幅度和尺寸尽可能小)。

  • 2. 在可能的前提下,设计尽量采用对称处理。

  • 3. 从前到后,分型和装饰线条使用 2 毫米宽、2 毫米深、10 毫米作为单元的网格;前部凹线使用 30 毫米,背后凹线使用 4-10 毫米。

  • 4. 基于“真实人类”交互行为的良好人体工程学设计原则。

  • 5. 品牌上采用单独使用苹果徽标无缝嵌入产品,并对字体和字号进行了详细规范(这些准则随时间的推移被不断修正和优化)。

 

随后,苹果公司通过彩色半透明 iMac 的研发,进一步优化了新产品开发流程(ANPP),成为公司创新设计管理的重要工具。该流程明确了个人在产品开发各阶段的职责,涵盖了产品开发过程中从软件到硬件,从供应链到实体店,从设计、生产、加工、财务,到营销、维修、售后等不同环节,并且有效保障了研发设计进程中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的实施。这些设计管理机制的建立,既保障了苹果公司的产品研发既具有前瞻的创新性,又体现了用户审美认知和企业品牌的连续性。

 

10. 苹果手表原型与 iWatch 的设计语言演进



6


创新模式与审美体验


苹果产品所构建的多重技术审美体验源于企业激进性的创新模式。激进性创新是指在技术原理或意义构建上有巨大突破和转变的创新实践。激进创新包括产品创新、组织创新,进而引发产业结构的变化。

 

过去,人们认为激进性创新是技术变革驱动的,当新的技术出现时,对于新技术的应用是产生激进性创新的重要前提,这引发了现代主义“形式追随功能”理论的盛行。设计对于技术的依从关系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呈现出机械理性的冰冷。另外,当今学术界和产业界希望通过用户研究和移情共创等设计思维和方法,探索突破性的产品设计路径。但曾任苹果公司先进技术部副总裁的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诺曼在研究企业创新设计模式时发现,激进性的产品创新是由“技术进步”和“意义变革”双重变量驱动的,而不是由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驱动的。传统的以用户为中心的研究很难产生激进性创新,而双重变量的推进方法往往在激进性创新产生后,还能够推进企业不断通过渐进性创新而走向更高质量的设计。[6] 渐进性创新是通过严谨的设计研究或通过设计者与使用者间的互动协调(共创)实现的。相反,激进性产品创新需要借助新技术的导入,或者技术为产品用途赋予新的意义,并为设计师带来灵感,甚至使用现有技术也能产生激进性创新。在一些激进性产品创新的案例中,驱动创新的变量既包括新技术的变革,又涵盖产品意义的变革。苹果公司所推出的基于手势交互方式的手机恰恰就是这种激进性创新的典型案例,它既没有开发多点触控界面,也没有发明手势交互控制方式,这些技术在相关科学领域早已存在了 20 年。但是苹果公司借助于设计对技术的整合特点和构建用户审美体验的双重功能,在电子消费产业内实现了重大的转变,赋予产品以突破性的变革。

 

日常生活中,当人们在与苹果产品使用互动时,审美客体(产品)不仅是一个外在认知的对象,更是在抽象层次上建构意义,并得到解释性领悟的体验过程。正如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阿多诺 (Adoeno) 所指出的:“审美经验是为了主体及其先验地位而发生的一场抵抗主体的活动。审美经验要求主体对审美客体所言和未言的内容做出有意识的反应。” [7] 对于技术产品的审美体验与对于艺术作品的审美体验有所不同,前者需要借助主体间性帮助审美主体在与技术的互动和使用中,完成审美认知的过程,因此主动式体验是技术审美过程的核心要素;而在传统的艺术品审美中,主体认知的被动性和静态性占有重要的地位。主体在使用技术工具改造、协调外界万物的新型生存方式中实现自身的人性本质,这被称为“技术美学”。技术美学具有操作性、应用性的特点,它只有在参与社会实践中克服技术的非人性效应,为人类构建赋予意义的世界,才会使技术活动艺术化和审美化。苹果公司通过乔布斯个人意志和自上而下的设计管理体系保障了其激进性创新的能力,规避了多数企业所倡导的民主化设计所产生的烦琐、缓慢,甚至折衷的平庸产品,赋予产品全新的意义,并带给审美主体与众不同的解读体验。

 



结语


为了不断保持创新的原动力,苹果公司始终保持对技术的包容性和开放性,通过设计整合现有技术并赋予技术以新的意义变革,使用户在与技术的互动中获得意义解读过程中的独特审美体验。海德格尔认为,技术不是工具性物体本身,而是要向人们传递特定语境下的行为方式,进而传递了公开性的世界认知方式。建构主义消解了社会与技术间的传统界限和制约性,认为社会构建了技术不断发展的语境和背景,现代世界是由参与者构建的网络,这其中包括技术产品使用的主体用户和进行产品创新的企业。因此,从图 11中可以总结出,在技术产品(审美客体)和用户(审美主体)所构成的四个象限中,企业的创新模式可以分为增量创新(为已有用户提供现有技术产品)、进化创新(为已有用户设计新的技术产品,或通过改善现有产品来满足新用户的需求)、革命性创新(即激进创新,为新的用户设计新的产品)。在这三种创新模式中,激进性创新将会给审美主体带来更为崭新和丰富的技术审美体验,进而构建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和审美范式。

 

注释:

[1] Krippendorff, K. The semantic turn: a new foundation fordesign.Boca Raton: CRC Press, 2006, pp12.

[2] Esslinger, H. Keep It Simple: The Early Design Years ofApple: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 2013, pp35-40.

[3] Rawsthorn, A. Hello World: Where Design Meets Life:PengiunBooks Ltd, 2013, pp55-62.

[4] [5] Kahney, L. Jony Ive: The Genius Behind Apple’sGreatestProducts: Portfolio Pengiun Group, 2013, pp34-58.

[6] Norman, D. A., & Verganti, R. Incremental and RedicalInnovation:Design Research vs. Technology and MeaningChange. Design Issues, 30(1), 2014,pp78-96

[7] Adoeno, T. W. Asthetische Theorie: Suhrkamp VerlagFrankfurtam Main, 1970, pp6-8.

 

作者:赵超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来源:2018年《装饰》杂志第7期“特别策划”·“技术与审美”

 

点击以上”图片“即可查看第7期内容介绍

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购买此书及近期刊物


装饰杂志往期精彩回顾

点击以下链接即可阅读《装饰》杂志近期刊物介绍:

《装饰》杂志2017年第1期介绍“创新·创业”

《装饰》杂志2017年第2期介绍“阅读设计”

《装饰》杂志2017年第3期介绍“ 江南物化”

《装饰》杂志2017年第4期介绍 “信息视觉”

《装饰》杂志2017年第5期介绍 “ 历史街区复兴”

《装饰》杂志2017年第6期介绍 “德国设计”

《装饰》杂志2017年第7期介绍  “毕设·环境设计”

《装饰》杂志2017年第8期介绍   “宜兴紫砂”

《装饰》杂志2017年第9期介绍“品牌·中国”

《装饰》杂志2017年第10期介绍“张仃百年”

《装饰》杂志2017年第11期介绍“手艺 ·乡村”

《装饰》杂志2017年第12期介绍“服务共享”

《装饰》杂志2018年第1期介"海外汉学"

《装饰》杂志2018年第2期介绍“包装设计”

《装饰》杂志2018年第3期介绍“《莱昂纳多》50年”

《装饰》杂志2018年第4期介绍“设计·扶贫”

《装饰》杂志2018年第5期部分内容介绍“社会创新”

《装饰》杂志2018年第6期介绍“毕业设计·服装设计”

《装饰》杂志2018年第7期介绍“技术与审美”


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购买此书及近期刊物


以下是 “唯一”官方指定投稿邮箱: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即可获得投稿须知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