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无睡意哲学 | 甚么是:小结:古希腊三哲 - EP13'

哲学园 2017-03-08

置顶哲学园  好文不错过

往期

知识论 - EP01  形而上学 - EP02  伦理学 - EP03   美学 - EP04  宗教哲学 - EP05  X的哲学 - EP06  哲学教育 - EP07   自然期待 - EP08   无知之知 - EP09  理型与洞穴 - EP10   小结: 哲学入门 - EP10'   政治与人生 - EP11  逻辑作为方法  - EP12  整体先于部分  - EP13


無睡意哲學課 

BEDTIME PHILOSOPHY

香港01哲学授权发布

原文链接:

http://philosophy.hk01.com/无睡意哲学/42423/古希腊三哲:苏格拉底、柏拉图、阿里士多德

甚么是:小结:古希腊三哲 - EP13'

01哲学团队

一周容易又过去,这星期我们追溯到久远的西方哲学史源头——也许是比较不切身了,书写比较困难,而成效也不算很好。负责这栏目的小编每天回到办公室后也埋首在《西方哲学史概论》这类书籍。但我们相信,历史是理解世界最重要的切入角度,梳理好历史,并尝试理解:我们为何来到这里?今天的【无睡意哲学课】,稍稍整理过往一周古希腊三哲的讨论。

 

(此文较长,假如有特定想找的内容,请善用浏览器搜寻功能)


一、前苏格拉底:自然时期 - EP08

 

现今学界的基本共识是以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为分割点,继而把西方哲学的起源归结到古希腊时期,前苏格拉底时期(Pre-Socratic)的不同学派。其中时间最为久远的就是米利都学派(Miletus School),他们的筑基点是宇宙万物的创生本源。换言之,宇宙是如何形成的,这即是米利都学派探索的基本问题。

 

而在寻求答案时,米利都学派的代表人物泰利斯(Thales)提出了万物由「水」构成的理论。他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则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一种没有固定形态或性质的「无定形」(apeiron);还有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以无所不在的「气」去解释宇宙起源。虽然米利都学派各人的答案都有所差异,但他们都希望通过寻找一种「本原」(arche)去解释宇宙如何起源的问题,而且他们的答案都是在自然世界中所探寻而来的。故此,我们可以说哲学的起源是对自然的研究,即是「自然哲学」(natural philosophy);而哲学初始的讨论不在于研究人的思想,而在于研究宇宙万物,也即是「宇宙论」(cosmology)的问题。完整文章:自然时期 - EP08


二、苏格拉底:无知之知 - EP09 

 

关于苏格拉底 (Socrates) 的生平与事迹鲜有正式的史传记述,他本人也无著作流传后世。所以我们现在对苏格拉底的认知大都只是从他弟子的作品而来,比如色诺芬(Xenophon)的《苏格拉底回忆录》以及柏拉图早期的《对话录》。根据记载,苏格拉底大概出生在公元前469年的雅典,在公元前399年因败坏青年以及捏造神祇之罪名被赐喝毒酒而死;就哲学史来说,苏格拉底更像是一个传说人物,而非历史上有血有肉的思想家。

 

按照他弟子的记录,苏格拉底与当时普遍的智者们不同,他并不喜欢谈论政治和社会这些专属智者们的话题,反之他所最关注的问题都集中在道德方面,比如:什么是美德?如何培养美德?什么是统治者的风度?什么是精神健全等等,都是他最关注并且与人争辩得最为激烈的问题。而在对话的形式方面,他也如一般辩论家们以不停质疑、提问的辩证方式来教导那些追随他的弟子们或是普通大众。完整文章:无知之知 - EP09


三、柏拉图:理型与洞穴 - EP10

 

柏拉图(Plato, Bc 427-Bc 347)出生于雅典的贵族家庭,他在二十岁左右就跟着苏格拉底(Socrates)修习哲学。苏格拉底死后,他的思想大都由这位首席大弟子柏拉图所继承下去,特别是辩证法和善恶美德。柏拉图影响力最大的,不仅在于传承了苏格拉底的辩证思想,更同时把前苏格拉底时期或是同期的诸多哲学流派,比如艾利亚学派(Eleatic School)、毕达哥拉斯学派(Pythagoreanism)等熔铸在了一起,形成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

 

在哲学教育以及阐述方面,柏拉图也和自己的老师一样喜欢用对话的形式。而且柏拉图更进一步,其思想都有所记录以及整理,而结集成了一册册的对话集,流传至今,其中较有名的是集中阐述苏格拉底学说的《申辩篇》(Apologia),《克里斯托篇》(Crito),以及讨论他自己哲学思想的《斐多篇》(Phaedo)、《美诺篇》(Meno)以及《会饮篇》(Symposium)、《理想国》(Republic)等。完整文章:理型与洞穴 - EP10


四、柏拉图:政治与人生 - EP11

 

对于灵魂的解释,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灵魂三分说」,即人的灵魂包含着理智、激情及欲望。理智能令人进行思考和推理,代表了灵魂纯粹的理性部分;激情是介乎理智与欲望之间的角色,柏拉图称其为「理智的天然辅助者」;欲望的本性是非理性的贪婪,人类以其感受爱、恨等物欲。当灵魂内部欲望及理智产生分歧时,激情愿意站在理智一边,但如果理智没有经过高尚的道德教育,那它就会败坏且与欲望结合反对理智。柏拉图坚信在灵魂的三分法中,理智应该扮演最高的领导地位,欲望及激情应该服从理性。只有这样灵魂才是纯洁高尚的,才能有真正的爱,并且意识到美和善本身。这种灵魂发展的学说不仅在他的「理型」概念中得以发展,更影响了柏拉图的美学、伦理及国家政治学说。

 

在柏拉图看来,宇宙在本质上是一个合乎理性的体系。精神、理性是崇高的,理想的国家和社会以及真正的幸福必须是由理性主导的,是善的、有道德的;而真正的德性必须超越感官世界,根植于理性。基于理性,柏拉图的伦理学说集中讨论了「善」以及「恶」的问题。他坚信「善」是人的最高道德观念,也是灵魂的最佳状态,人类一切道德教化的努力,都是试图靠近这个至高的「善」;而我们的肉体在尘世间的需求和贪欲是一切苦难和罪恶的原因,沉迷在感官世界使我们逐渐远离了「善」。正如《高尔吉亚篇》(Gorgias)所说,柏拉图认为恶是灵魂的一种疾病,而这种疾病必须用哲学去医治,也只有在灵魂达到和谐状态时,即是内在理智领导其他两者的正常状态,我们才能拥有真正的「善」。完整文章:政治与人生 - EP11


五、亚里士多德:逻辑作为方法 - EP12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开设了「学院」(Ἀκαδήμεια),又称为「柏拉图学院」。当中一位著名校友就是今天无睡意哲学课的主角——古希腊三哲的最后一人,亚里士多德。尽管他是柏拉图最引以为傲的弟子,但在哲学思想上亚里士多德除了传承「理型」的脉络以外,更在伦理学以及形上学方面有所突破,确定了西方哲学的主流发展方向,所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句名言,或许是亚里士多德这位青出于蓝的哲学大师最真实的写照。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十七岁进入柏拉图所创立的学院修习,很快得到柏拉图的赏识,其后他更在学院内授课。虽然师承柏氏,但亚里士多德并不赞同柏拉图哲学现实与理型世界的二分法,他认为感性知觉世界才是真实世界和值得研究的对象。因此,尽管他接受了理型这个概念,但却以一种全然不同的方式去使用它: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理型是事物所固有的,并赋予事物不同的形式。假如我们只着眼理型世界,最终我们便无法了解对于我们日常接触的世界。所以在亚里士多德认为柏拉图理型欠缺一个稳固的基础,由此他就开始着手柏拉图未曾涉及的问题,除了改造「理型」的形上学面貌,也把逻辑学列入了哲学的系统。完整文章:逻辑作为方法 - EP12


六、亚里士多德:整体先于部分 - EP13

 

由于亚里士多德对经验世界和自然世界非常重视,因此,在伦理学方面亚氏也并没有如柏拉图那样以灵魂不朽的超越性论述来解释道德价值。他的进路是由下至上的,是从实用性的技术,推论到道德方面的「善」与「幸福」。

 

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大部分内容都出自后人为编纂的《尼各马可伦理学》(The Nicomachean Ethics),他认为一切技艺都以某种「优良」(Good)为目的,世上存在多种多样技艺,相应地也存在多个优良的目的。我们对于事物与工具的判准在于其在达到其目的之上是优良还是差劣,例如一匹好马是指一匹驯服、跑得快、征战沙场而不乱的马。而对于我们生活处境来说,Good既是优良的性能,也同时亦是对于我们的生命是善的性质,例如战马为一国之民带来的胜利指向的是对于人民的善。在各种目的中必定存在一个最后的目的是完满而自足的,因为它本身就是「善」(Good)或「至善」(the highest Good)。完整文章:整体先于部分 - EP1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