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莲社发起的理论和道理

大安法师 东林法音 2022-11-28

惟斯一会之众,夫缘化之理既明,则三世之传显矣;迁感之数既符,则善恶之报必矣。推交臂之潜沦,悟无常之期切。审三报之相催,知险趣之难拔。此其同志诸贤,所以夕惕朝勤,仰思攸济者也。盖神者可以感涉,而不可以迹求。必感之有物,则幽路咫尺;苟求之无主,则眇茫何津?

——刘遗民《庐山莲社发愿文》


这一段开始正文表达,表达莲社发起的理论依据和现实的迫切性,以及莲社发起的神秘的感应的道理。


首先,“惟斯一会之众”。就概述这一百二十三人他们有共同的志向,这共同的志向又建立在对佛教的基本法义的认同和实践上。佛教的法义是法界的真理,它是指向出世间法,很多的教义都是佛的境界现量的和盘托出。没有佛来讲这些真理、真相,我们业力凡夫是不知道的,想也想不出来的,它完全不是心意识的范围,不是逻辑思维的范围。



首先就谈因果和轮回的问题。“缘化之理既明”,这个缘就是谈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十二因缘展开就是一切众生的生命流转之相。这种三世两重的因果钩锁关联。我们有无明的烦恼才来投生,无明缘行,行缘识,阿赖耶识投生,最后又生起了六入,以后就有觉受,以后就有爱,就有取,就有造业,就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有生必然有死,死了,在中阴身阶段又以这个无明的心就再去投生,就是不断地轮转。这就是因缘转化的道理。这个十二因缘的道理,包括四圣谛——苦集灭道的道理,没有佛来说,我们是不知道的。佛展开了十二因缘的变化的道理,你“明”,明就包括你相信了十二因缘,就不可能再接受断灭见。阿赖耶识——在你死了之后——它又相似相续地轮转了,它又被业力的牵引,找到另外一个生命的载体。


这些你相信了,你明白了,我们的生命有过去世,有现在世,有未来世。三世里面轮转,对境是六道,今生是人,下辈子不一定是人,没有做人的那种道德的力量,下辈子可能就下三恶道了。所以佛教讲轮回,是在过去无量劫、现在劫和未来无量劫的广阔的时空态里面去观照的。这就是十二因缘的道理。



在六道轮回当中——“迁”就是迁化——我这一期做人了,一迁可能就迁到畜生道里去了;或者从畜生道受苦完了,一迁化可能到天上去了。所以轮回的三善道、三恶道,根椐你的业力,就像井桶一样,一下高一下低的。所以这个迁化是感应的道理,是你善恶业的感应,这个感应跟你的业力相应,你到哪一道去,你是什么命运,它是对应的,这就是符合。善业感到的是乐报,恶业感到的是苦报。但常常人不可能是纯善纯恶,所以我们是善中有恶,恶中有善,善恶交杂。于是我们的人生就苦乐参半,或者苦多乐少,或者苦少乐多,那就看大家的善恶业力的比例关系了。


但现在到了我们这个时代,都是恶业多。佛教讲善恶苦乐的报应,它是“必矣”,是必定的,是丝毫不爽的,决定逃不了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华严经》告诉我们,我们来到这个世间,就有两个神跟随着我们,一个叫同名,一个叫同生,一个在左边记我们的善行,一个在右边记我们的恶行。每天都有神在我们左右记录,你还逃得掉吗?儒家为什么要讲慎独?没有人在场的时候也要注意,你不能打妄想,不能做坏事,不能趁人不注意顺手牵羊,好像别人不知道。当下就有神记录下来了,最后跟你算总账,这叫秋后算账。所以它是必定的。这一点,古往今来,从历史、从现实去验证,绝对是这个样子的。



这就是说明一个念佛行人要相信因果——三世因果;要相信轮回——六道轮回。这是基础,如果不相信这个,断灭见,断灭见麻烦了,那念佛就毫无意义。人死了,什么都没有,念佛有什么意义?没有依据,很荒唐啊。所以奉行断灭见的人一看到出家人,他就不可理解——你为什么要出家?他一定要追问:“你为什么要出家?”为什么?他想不出你要出家的原因,于是他就想:肯定受到挫折,肯定饭吃不饱。他就这样想。他振振有词:“肯定是这个样子,否则你出家干什么?”这就是奉行断灭见的人,他就必然是这么想。但莲社一百二十三人都是世间大学问者、大福报人。他就想破脑袋也想不通了:这些人怎么还来出家?还来念佛求生净土?那想不通的——肯定大脑进水了。


下面请看,就是深刻地观察这个世间,“推交臂之潜沦”。交臂,说明自己至亲好友,你去看他们的最后的结局,都是沉沦,都没有什么好地方可去。一个不信因果、不信轮回的人,他一定是放纵自己的无明烦恼,他造的业肯定是恶业多,他今生来世肯定就是沉沦——潜下去了,被苦海、漩涡漩到底层去了。而这些漩到底层轮回的三恶道的人都是自己的至亲好友,这是很痛心的。再感悟“无常之期切”,无常就是死亡。在这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没有永恒的东西,因为我们这个心就是无常的,我们当下这个心就是生住异灭的,我们每一天都是走向死亡的。死亡以什么形态出现,死亡的时间什么时候到来,都是不可知的。所以你得要生死心切,如救头燃。



再来审视这个“三报”。慧远大师特别写了一个《三报论》,就是现报、生报和后报。报就是果报,果报来自什么?来自业因。三世的业因果报“相催”,催促着你,业力来了,你是作不了主的,有定业有不定业,相催。在这个业力面前,了知“险趣之难拔”。险,就是危险的地方,一般讲三恶道为险趣,那站在净土法门的立场来看,六道都是险趣,没有一个安心的地方。我们在烦恼业力当中想离开这个险趣,那是很难的。自力怯弱,你不可能把三界的轮回的业力给它拔掉,你没有这种力量,这就是轮回路险。是由于对这个无常的感悟,对这个沉沦的惧怕,对这个业力的险趣的这种忧思,才促使莲社的诸贤,开始要做一个离开三界轮回的大事。


这个大事不是仅仅从事一点世间事业、建功立业、做官发财的问题,这是了脱生死大事——这是旷劫以来都很难了脱的,所以这一定要有大丈夫气概,勇猛精神。所以,这些“同志诸贤”就“夕惕朝勤”。夕是属于晚上,朝是属于早上,就是夜以继日地来修行。到了傍晚的时候,你要警觉:黄昏,黑夜到了,死亡也快到了。不能去睡大觉,夜以继日地修行。当时慧远大师有一个弟子叫惠要,就是做那个莲瓣十二叶,水击莲瓣代表十二个时辰,叫“莲漏”,基本上不休息地在这里念佛。这是夕惕朝勤,“仰思攸济者也”。仰思代表着对自力的那种自知之明,仰靠佛力。这个“仰”就有信在里面,就叫信仰,或者叫仰信,仰信佛力来拯济自己——自己没有办法,见思烦恼浩荡。断一个见惑如断四十里的激流水,更何况还有那么多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自己没有办法,所以靠佛力。这是仰思攸济,攸是一个语助词。



靠佛力救度怎么靠得上呢?这里就揭示了净土法门的一个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也是跟其他的法门不共的一个原理,就是感应之道。


首先,“盖神者”,神就是神妙莫测,就是不可思议。这个“神”全体的可以理解为阿弥陀佛发的四十八大愿,以及他愿力所流现的西方极乐世界无尽的庄严——全体就是神,就是大不可思议。这个大不可思议的境界也不是我们凡夫能够看得到的,这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心光展现,就智入三世,就在释迦牟尼佛成佛的心光当中,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在这光明当中显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也在释迦牟尼佛成道的这个光明显现。所以释迦牟尼佛就在光中现量看到极乐世界的情形,这种大不可思议的救度众生的威神力量能够对娑婆世界的无力拔济的众生有绝对的救度的作用,才无问自说,和盘托出的,这就有《阿弥陀经》有《无量寿经》的五时说法的这种讲述。所以,阿弥陀佛的神妙早已成就。



这个成就,我们怎么样能够去得了?这就要“感涉”。感是来自于我们业力凡夫这一面,叫能感之机。怎么去感?就是你要有信心,发愿,然后以信愿来执持名号,这就能感,这就是一条神秘的通道。这个神秘通道,能感涉,涉就是感通了,涉及,跟那个神妙的境界能够相入,交涉在一起。所以只能靠感去接触这种神妙的力量,而不可能在事相上去求。因为它是离相的,它是法性,它不是三界里面的这种幻化之物,所以在事相上你是求不到的。有人一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哪里?你拿阿弥陀佛给我看看?”那就是在事相上去求了。所以,这个感就来得很重要。


所以必定“感之有物”。这感和应是对待出现的,我以真诚心去感,一定是对方有回应,这样就对上了。如果我天天感,对方没有回应……,你天天打电话,号码打通了,喂!喂了半天没有回音。第二天你又打,又没有回音,打了几次你就不想打了,喂了半天没有回音。很沮丧。


但是阿弥陀佛有回应,为什么他有回应?因为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的阿弥陀佛他是一个历史人物,他曾经是一个大国王,舍弃国王不做,来发愿,来成就净土。这桩事情的真实性就像释迦牟尼佛到我们这世间,他是个历史人物一样,他就是一个太子出家的。然后,法界当中的这种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愿力的巨大的力量就像磁场,向整个无边的刹土、无边的众生辐射,所以你只要有感,马上就有回应。这个确实很神妙,确实是这个世间当中最高的学问。



就好像慧远大师跟殷仲堪讨论《周易》的体性,《周易》的学问的核心就是感应。易者,无思也,无为也,寂而不动,感而遂通天下故也——那也是很神妙。为什么起一个蓍草,起一个卦,通过爻的变象,能算出你的一切吉凶悔吝。这个不是玩儿戏,真正会占卜的人就算得很准。中国神秘文化由占星学发展到以后的,就是更具体到人事当中,就是生辰八字。你把你的生辰八字一说,人家就能把你一辈子的流年过程全都给你算出来。当然说这些,我们佛教并不提倡去算命,命好命坏,终究还是无常,关键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得到那个真常,这才是生命的价值所在。所以,你一感就有回应。


“幽路咫尺”。幽路就代表这是一个神秘的通道,不是三维空间的问题。心佛众生等无差别,在众生跟佛之间的感通是那颗心——心的体性。这个体性它是超越世间生灭法的时间和空间的,它有一条神秘的通道,这叫幽路。这个通道打通了,虽然阿弥陀佛距离娑婆世界十万亿刹土,十万亿刹土,从天文学概念都是不得了的距离。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个佛土,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是多少光年都没有办法算清楚,更何况是十万亿个这样的三千大千世界。如果从这样的我们生灭心的距离来看,阿弥陀佛离我们太遥远了,极乐世界也是遥不可及,怎么能去?用超光速也没办法去,更何况还得不到光速。但是你在这个神秘的通道感通上的——咫尺,阿弥陀佛就在当下,极乐世界就在当下。你看这神妙不神妙?



如果是你去感求,但是对方没有反应,“无主”,就是它本身就是一个虚幻的东西,你怎么感,它也不会有应。那你一定是感觉到“眇茫”,没有谱。眇茫就是把捉不到,感通不了。“何津”,怎么样得到渡这个苦海的渡口?找不到路啊。所以这里反映什么?十方世界有无量的净土,但阿弥陀佛发了个愿是要救度我等众生的,这个愿能够跟我们相应,我们就感之有物,则幽路咫尺。但他方世界的诸佛可能没有发来救我们这些众生的愿,虽然那里很庄严,很好,但是你一求他,没有愿力来应,你也去不了。


——节录自《庐山莲社发愿文》讲记


莲社发起的因缘
《庐山莲社发愿文》题目详解及作者介绍
《地藏经》的六种证信
忉利天宫法会 | 《地藏经》的宣讲之处超出常伦 圆满佛果
坦然面对死亡
求生净土 | 坚固信愿,破除怀疑
四大苦空,五阴无我
世间无常,国土危脆
临终接引的重要性


责任编辑 @ 东林寺文宣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