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刁含勇 | 上海的“私园”和“公园”

文汇学人 2022-10-22

从1880年代起,上海先后有徐园、张园、愚园、西园等一批私人花园免费或略取游资,对社会大众开放。要知传统中国园林历史悠久,但不是“皇园”就是“私园”,并无“公园”;而开埠后的上海,虽出现了公园,此“公”却对华人有所限制。由此,上述这些集花园、茶馆、戏院、会堂、游艺等功能于一体的园林,可谓近代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标杆。
 

张园 资料图片

 

这些公共休闲活动中,据李爱勇等学者的研究,类似于今天文艺汇演的“恳亲会”“学艺会”“游艺会”最早出现于近代新式学校——1905年,上海公共租界华童公学简章中提到“设有游艺会,俾诸生课余之暇,藉以舒畅筋骨”,最先呈现了“游艺会”之名,开始出现突破私人空间的游艺之事。也是在同一年,清廷派闽浙总督端方等五大臣出访欧洲考察。在他们回国后上呈朝廷的奏折中,除考察政治的内容外,还对欧美等国公共设施赞不绝口。他们一开始仅仅认为这是“欧美风俗所驱,未必有关政俗”,但在细察西方诸国博物馆、图书馆、公园后,才知道这些是“专为导民而设”“无不具有深心”“良法美意,为中国所宜行”,进而提出:“敕下学部、警部,先就京师首善之区,次第筹办,为天下倡。妥定规画之方、管理之法。饬各省督抚量为兴办,亦先就省会繁盛处所,广开风气,则庶几民智日开,民生日遂,共优游于文囿艺林之下,而得化民成俗之方,其无形之治功,实非浅鲜。”此后,公园、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在国内开始不断出现,这其中,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对外交往中心,因应公众的需求,加之文化上的包容,各类公共空间均有极大发展,推动了这座城市公共意识和文化基因的形成。
      

上海的公共园林逐步实现休闲活动空间和社会活动空间的整合,其中以张园最为典型。张园在经营之下逐渐成为上个世纪之交上海最大的公共活动场所,堪称沪上观光游乐、展览购物、办会宴客的中心,还是展示西洋新物的重要橱窗,电灯、照相、热气球等新鲜事物均率先在园内出现,最时髦的舶来品也仅在此地有售。当时《图画日报》的记载足可见张园之盛:“园内有弹子房、点膳铺、抛球场、茶座、照相馆等。其最高大之洋房曰安垲地,中央平坦,四周有楼,上下可容千人,故凡开会演说,恒有赁此者。楼之东北隅,复筑有望楼一拾级而登,可纵览全沪风景。”如其所记,张园是上海社会各界集会、演说的重要场所,蔡元培、章太炎、吴稚晖、马相伯、马君武等近代著名人士都在此处留下足迹。自安垲第大楼建成后,张园便向公众免费开放,社会精英、文人雅集、贩夫走卒,无论有钱没钱,皆可自由出入。“凡天下四方人过上海者,莫不游宴其间。故其地非但为上海阖邑人之聚点,实为我国全国人之聚点也。”(《忘山庐日记》
      
公园之外,标志着城市生活现代性的咖啡馆、电影院亦在上海十分兴盛。19世纪末,上海已出现提供咖啡的西餐馆。1920年代开始,咖啡馆更是大量涌现,从霞飞路上的DDS、文艺复兴,到南京路上的沙利文、静安寺路上的凯司令、亚尔培路上的赛维纳,再到北四川路上的公啡、上海珈等。至1940年代中期,上海登记注册的咖啡馆已有186家,设有咖啡间的公共场所则不下500家。近代上海第一座电影院虹口大戏院于1908年在海宁路乍浦路口建立。随着上海电影事业的发展,影院数量开始高速增长,仅1928年至1932年间,上海就新开设影院28家,其中第一流影院就有光陆、大光明、南京、新光、兰心、国泰六家。之后,更有八十万重金打造的大上海影院及荣金、华德、金城、丽都等影院陆续开业。此外,每逢夏日时节,上海还会出现许多借用花园或大厦屋顶临时搭建而成的露天电影院,成为市民休闲和消暑的绝佳去处。李欧梵称电影院能带给人们过去私人空间所未曾有过的“无与伦比的乐趣”,更“提供了一个进入公共空间的形式,一次交际的机会”,咖啡馆亦如是。
      
上海是一个移民社会,居民来自五湖四海,近代开埠初期,尚未从单一的乡土身份认同转化到上海城市群体身份的认同。但到了20世纪,随着城市公共空间在适应社会需求过程中的不断发展,“上海人”的文化概念也出现了。1904年,蔡元培等主编的《警钟日报》中有《新上海》一文,明确提出了“上海人”的概念:

      
“上海何以美?上海者,上海人之上海也。上海人得此天然优势,宜其组织特色文明,随上海潮流,灌注全国,使全国人饱饮吾上海文明乳汁,再出其余力灌注全地球,使全地球人饱饮吾上海文明乳汁。……上海人荣耀,即上海荣耀。上海形势既不辜负吾上海人,吾上海人又安得辜负此上海形势?”
          

可以说,上海的公共休闲场所很大程度上参与塑造了“上海”与“上海人”的文化概念。如熊月之等学者的研究所指出,在张园等空间开展社会活动、文化活动的人,即被报纸称“上海绅商”“上海名流”;而在上海风靡起来的咖啡馆文化,也成为了“上海摩登”的代表。时至今日,张园旧址即将改造成为集商业与休闲为一体的城市公共空间,上海的咖啡馆数量更是以6913家跃居全球第一,到2025年,上海的公园数量将达到1000座。在这巨大的发展洪流中,不变的,是“上海人”开放包容的精神和海纳百川的文化。


编辑:温弟


 

更多相关阅读


南音的七撩拍可能是世界上最慢最绵长的音乐了
大暑天|101年前,“一大”在上海召开
每一个独立个体都有能力从大自然提供的原始材料中塑造出一个更完美的人
梁实秋 | 火腿
思考时像个天才,说话时像个孩子
常江 | 如何绘好公共数据开放的“工笔画”
燕园草木 · 地黄
史家的优游之窗
邹怡 | 超越地方性知识的地名:新版《地名管理条例》“新”在哪里
许明龙 | 华南圭:一位土木工程师的人文情怀
陈胜前 | 人类变坏了!人类是怎么变坏的?
狄霞晨 | 欧、美汉学何以发现不同的“文学上海”
史家的优游之窗
“父亲那种自矜而多愁善感的样子,让我有点不好意思” | 当孩子们读到目加田诚三十岁时写下的《北平日记》
许明龙 | 华南圭:一位土木工程师的人文情怀
高帆 | 在现代化实践中规范和引导资本发展
蹇先艾 | 漫话贵阳小吃
霍四通 | 陈望道新文艺版《修辞学发凡》是如何问世的
“布列松之于法国电影,犹如莫扎特之于奥地利音乐,陀思妥耶夫斯基之于俄国文学。”
李庆|在日本的钱锺书先生遗墨
陈馨 | 陈从周与古建筑鉴定、保护
罗逊 | 吉川幸次郎与夏承焘的唱和
陈建华|上海美专与天马会——丁悚《四十年艺坛回忆录》杂考
王跃文 | 紫笋红姜煮鲫鱼
《梦华录》里的官伎生活是真实的吗赵珩 | 金华烧饼与宁波苔条师说,我与宋史 | 包弼德 伊佩霞 包伟民 邓小南
大卫·哈维 | 小修小补已经修复不了资本主义
俞吾金 | 如何面对偶然、风险和意外
梁实秋 | 炝青蛤李中清 | 促进社会流动的高考制度是中国的骄傲芒种:谷物之芒,生命之光许倬云 | “共话桑麻”   

汪曾祺 | 想念昆明的雨、菌子和杨梅

芒种:谷物之芒,生命之光

许倬云 | “共话桑麻”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投稿邮箱:wenhuixueren@139.com

转载本公号文章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