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记者还可以成为创意工作者!他3年的努力,换来受杭州人热捧的硅谷小报+未来生活节

梁应杰 传媒评论 2023-03-14


全文共4101

阅读大约需25分钟


梁应杰 都市快报首席记者,杭州硅谷小报工作室主任,未来生活节主策划。2010年进入快报,前半程游走在金融、互联网、宏观经济领域,后半程拥抱互联网和新科技,参与策划和推出了一张小报(杭州硅谷小报),一个城市节日(未来生活节)。


2017年年初,都市快报萌生了一个想法:通过聚集一批杭州本地和国内的优秀科技企业,让他们的产品和服务直面目标用户,让他们能够和用户面对面交流,尽量做到有趣又有料。同时,普通大众可以通过这样的线下展会,接触最前沿的科技和商业模式。


这就是举办未来生活节的最初动因,很简单也很直接,灵感有部分来自于美国的“西南偏南”——从小众音乐节升级为全球知名的“科技+人文”嘉年华。恰好快报举办的西湖音乐节是杭州的一张文艺名片,这种缘分更坚定了打造一个中国版“西南偏南”的决心。


这3年来,未来生活节在杭州掀起了不小的声响。刚过去的第三届,包括阿里、蚂蚁金服、百度、小米等在内的国内头部科技巨头悉数到场,并且加入了艺博会实现了“科技+人文”的双轮驱动,在3天时间里带领15万人“穿越未来”。无论规模还是人气,都像是杭州特有的城市节日。


回头看未来生活节的诞生和发展,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微观层面快报自身的大胆创新和勇敢实践,也有宏观层面杭州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的大背景。在这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自身与这个时代产生的共振。



1

媒体如何享受

  新一轮科技红利?


未来生活节的起步可以用“大胆想象,小心求证”来概括。幸运的是,摆在我们面前有个极好的样板“西南偏南”。当一些科技企业不知道未来生活节是何物时,“西南偏南”为我们省去了许多解释工作。


如今的“西南偏南”能够大受赞誉,因为其团队在10年前力排众议,在活动中加入了大量互联网元素,一下子享受到全球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红利,以至于出现了像Twitter、Airbnb等新兴科技公司,借助“西南偏南”完成从0到1蜕变的神奇故事。


对于未来生活节而言,令我们萌发最初想法很重要的一点是,杭州在阿里、网易、海康威视等科技公司的影响和带领下,正在成为国内的创业创新“新高地”,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创业项目,能够为未来生活节提供源源不断的新产品、新服务和新创意。


可以说,未来生活节得以在杭州大获成功,得益于近些年中国企业和中国模式的崛起。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媒体如何享受这轮科技红利?


我和团队还是先从最擅长的内容着手。2016年年底,快报推出了《杭州硅谷小报》,同步开通微信号,聚焦杭州的创业创新,不定期推出重磅报道。例如,4个版的专题报道《到杭州去!》以及次年3月份刊发的《到杭州去2》,分别着眼于互联网人才和文艺青年入杭,去年我们还用8个版“深八度”报道了杭州独角兽公司的上市潮:《杭州独角兽迎来“成人礼”》……


在新媒体端,杭州硅谷小报后续开通了头条号,入驻了网易新闻,拥有了更多的流量渠道,多篇报道的阅读数突破10万,甚至接近百万。


杭州硅谷小报很好契合了杭州要打造中国硅谷的目标,率先在双创领域投入重兵,占得先机。一系列的报道在杭州创业圈引发了很高的关注,在报道过程中我们也和相关的创业团队建立了联系,为邀请他们参加未来生活节奠定了基础。


在刚过去的国庆假期,朱文科和我推出了“互联网大佬的文三路往事”报道,在微信平台收获了一个10万+。之所以提到这篇报道,是因为该报道较具代表性地反映了我们的独特视角和操作习惯。


比如,我们更强调新技术、新模式对普通大众的影响,所以相关报道读起来特别有贴近性。再比如,我们强调“无悦读不阅读”,以讲故事的方式记录科技领域的变化,引起大众的共情,让冰冷的科技拥有温度感。


正是这样的处理方式,才使得内容制作者拥有了存在的价值。过去几年,经济部不断深化和阿里巴巴的合作,帮助阿里云、天猫、菜鸟、蚂蚁金服等策划并且撰写了主题报道,和他们形成了新的合作方式。相关系列报道甚至被他们拿过去当成媒体报道的范本,进行广泛传播。


这种方式看上去和以往的软文或者硬广类似,实际上内在逻辑有根本的变化。对方看中的不仅是都市快报的传播渠道,更是都市快报内容和创意输出的能力,他们愿意和我们一起坐下来聊选题策划,信任快报,愿意将重大报道交予快报来处理。


这是一种更为良性和双赢的互动。对媒体来说,自身的内容能力产生了更多的商业价值;对阿里来说,获得了质量更好的内容和创意。


2

从优秀记者到

全能创意工作者



未来生活节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都市快报上下的共同努力。很多人不相信,这么一场大型展会是由一群媒体人主导完成的。事实上,如果放到两年前,我自己也不敢相信:一来不相信展会能那么大,二来不相信自己能做那么多事。


对我来说,首先涉及角色的改变。为了完成招商,记者需要变成一名营销专员。以往我出去采访,扮演的是倾听者和提问者的角色,是信息的接收方,而现在需要做更多表达和推介,让对方认可未来生活节的理念,是信息的输出方。


去年年初,我和同事在莫士安社长的带领下,一行5人到北京、深圳等地拜访腾讯、小米、华为、百度等知名科技公司,向他们现场推介未来生活节,用主动出击和面对面的沟通表达诚意,收获了对方的认可。


因为角色的转变,包括我在内的经济部同事开始逐步调整与人接触的状态,把原先理性冷静的一面放在采访上,向合作伙伴展现开朗活泼的一面,从羞于谈钱到开始想方案、开路演、做标书,用更加开放的姿态对待合作伙伴。


以我对接的小米为例,在未来生活节之前,他们的PR部门从来不对接线下展会,也很少参与展会的具体工作。我不得不和他们浙江市场部的团队进行多轮沟通,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在现场开展布置和互动,同时需要协调PR部门相关资源。执行起来远比和他们谈一个版面合作要复杂得多。


另一个改变在于,我从单纯输出内容到输出创意和想法。因为未来生活节形态的特殊性,很多公司缺乏可以匹配的创意,这部分就成了我的工作。如何结合对方的产品和服务,给予一个有亮点又具备实操性的创意,除了考验平时的积累外,也对我的视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今年1月初,我们在西湖边举办了一场“西湖奇趴夜”,刷新了众多合作伙伴对于我们和快报的固有印象,可以视为经历两届未来生活节之后,我们角色、姿态和作风改变的一个缩影。


西湖奇趴夜从设想到落地,只不过半个月的时间。换句话说,在半个月的时间里,我和同事们完成了活动策划、嘉宾邀请、礼品采购、场地设计、宣传报道等一系列工作,而且在形式上突破了大伙的认知,在输出了未来生活节这个小IP的同时,也输出了快报新面貌这个大IP。


实际上,在操办未来生活节的过程中,都市快报的许多人都在挑战自己的能力边界。去年,同事林苑苑一人就搞定了10位演讲嘉宾的对接和行程安排,还兼职做起了演讲现场的场控。连以工作强度著称的阿里PR团队也对她竖起了大拇指,称赞她一个人做了一个团队做的事。


所以,如何来定义现在的我们,至少我觉得,我们不仅仅只是优秀的记者而已,我们还可以释放很大的能量。


3

敢于拥有更广阔的视野


今年3月份,在报社领导的支持下,我和张鹏远赴美国,亲身体会传说中的“西南偏南”。


今年,“西南偏南”大小的展会、活动、论坛等等,总数达到了数千场。和国内大多数展会不同,“西南偏南”打破了场馆的边界,除了奥斯汀展览中心,周边的酒吧、咖啡馆、停车场都被“应征”。


因为时间和语言的原因,我们未能全方位感受“西南偏南”,但它已经向我们展现了自身包容、狂野、文艺、平等的多面性。在这里,肤色、国籍等等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有自己的热爱和坚持,从眼花缭乱的聚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净土。


为了配合未来生活节的宣发,我们在当地拍摄了一组照片,在路上随机找了一群老外,跟他们讲述中国版“西南偏南”的事情。即使没来过中国,很多人还是对来自东方的我们表示出了相当的好奇心和敬意。


这组照片见报后,许多合作伙伴和媒体同行表示了惊讶和敬意,“看来你们的未来生活节是玩真的。”


到奥斯汀的第三天晚上,我们应邀参加了成都到奥斯汀的推介会,主要目的是和“西南偏南”的内容主管Forrest见面。10年前,正是他带着团队将科技元素带到了“西南偏南”,实现了从小众音乐会到科技嘉年华的飞跃。


等见到Forrest时已经是晚上八九点钟。这位壮汉陷在矮小的沙发里,看上去很疲惫,时不时跟坐在一旁的妻子撒娇,提出要走的请求,让在场的媒体都有些尴尬。好在送走其他媒体,我们请他留步时,他给予了足够的耐心。当他得知,在中国有很多“西南偏南”的追随者时,显得很高兴。我们告诉他,未来生活节去年3天里接待了10万人,他不禁发出了WOW的惊叹声,后面还主动和我们交换了名片并合影。


他说,“西南偏南”能够走到今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10年前,在最低迷的时候,“西南偏南”才吸引了1400多人,他也因为前景的不确定性短暂退出。后来经历了一轮自我调整重新回归,帮“西南偏南”抓住了互联网带来的机遇。


自我2010年进入快报以来,单经济部就举办过各种论坛和展会,但往往只有首届或者第二届,后来就由于各种原因不了了之。媒体给自己的颇多限制是一个重要因素。


未来生活节的实践证明,在一个存量市场取得优势的关键,是敢于打破边界,拥抱变化,寻求更大的蛋糕。作为主要执行方,我们手头没有文化方面的资源,最开始也是通过蚂蚁金服一步步牵线搭桥,获得了FIRST电影节的认可。到了第三届,开心麻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加入,给予了较高评价。


这个过程充分说明记者打破自我的思维和资源边界,敢于出圈和入圈的重要性。再举一个例子:数月前,经济部报道了一年一度的“稻米节”。这原本是《盗墓笔记》粉丝参与的一个聚会,最后因为粉丝到处求一张都市快报,成了我们的事件营销。


这件事从开始到结束都超出了各方的预期。我没有预期到90后粉丝有那么强的凝聚力,稻米节的主办方没有预期到快报的影响力,粉丝们也没有想到平面媒体会做这样的报道。


我想,这充分说明了即便媒体处于一个不太好的境况,但依然可以做很多超出预期的事,获得超预期的效果。前提是,无论是记者还是媒体本身,不要被过往的经验所束缚,把视野放得更大更开阔一些,先大胆想象,再小心求证,总有机会在拐角遇到惊喜。


从未来生活节看,相比历经30年坎坷的“西南偏南”,我们才进入第3个年头,开始尝试加入更多元素。所谓3岁看大,也许真正的挑战才刚开始。




来源:传媒评论



热文回顾

打造出一个又一个短视频“爆款”,这家地级市党报抖音号粉丝缘何突破166万,

总点赞数6617万

80人的评论“特战队”由总编辑挂帅,这家省级党报出手不凡!

从媒介融合视角看《纽约时报》的新媒体策略

换个地方下铲,多走多问多看,你就有机会独占“新闻富矿”

新闻如何提“鲜”变“活”,浙江卫视记者的这些“细节”令人动容

一连7天刷屏!融媒体互动爆款产品《古城夺宝》

用什么抓住网民的心?

“站不住jio”火爆一时,阅读量达3.9亿,

迎风而行是记者的担当

新闻现场,先救人还是先报道?面对新闻伦理和记者操守,

你该如何选择

逆流而上成为纸媒记者,她说,我的纸里包着你的火

科学报道,一项种豆得瓜的事业




传媒评论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聚焦传媒大行业的创新变革

研究全媒体、全产业链的融合创新

打造媒体人交流经验、探讨新知的平台



订阅《传媒评论》杂志其实很方便哦~


您可以在邮局订阅

邮局代号:32-229

全年定价96元

每册定价8元


您也可以通过编辑部直接订阅

订阅方法:发送“我要订阅”至公号后台

或电话 85310377 85310379


欢迎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