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同济大学何品晶:热话题与冷思考 垃圾分类影响下的固废大格局

刘影 E20水网固废网 2021-04-27


12月20日,在2019(第十三届)固废产业战略论坛上,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研究所所长何品晶以“垃圾分类影响下的固废大格局—热话题与冷思考”为主题进行了分享。


来源:中国固废网    整理:刘影



12月20日,在2019(第十三届)固废产业战略论坛上,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研究所所长何品晶以“垃圾分类影响下的固废大格局—热话题与冷思考”为主题进行了分享。               

  

何品晶


垃圾分类大背景


2016年12月21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提出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2019年10月1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国家标准《生活垃圾分类标志》(GB/T 19095-2019),标准已于12月1日开始实施;10月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再次明确提出要普遍实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制度;12月11日,依托于国务院客户端开发的“全国垃圾分类”小程序上线;12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上将审议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的修订草案,推行生活垃圾分类、产生者付费原则,建立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等作为重要内容被写进草案。


何品晶表示,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已不仅仅是环保行业的事,而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多个地方都已实施或将要实施相关的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和管理办法。其中,浙江省走在前列,2019年8月21日,出台浙江省地方标准《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标准》(DB 33/T 1166-2019),标准做到了城乡一体化分类全覆盖。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可能是最坏的时代。”何品晶引用狄更斯在《双城记》当中的这句名言。他表示,对行业来说,首先,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固废行业走过三四十年,从来没有如此被重视,就像现在会场的聚光灯一样,照在现场每一个人的身上;但可能这也是最坏的时代,从业者是否已经准备好去承担这样一个重要的责任和期待?这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近日,教育部盘点了2019年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垃圾分类位列其中;《奔跑吧》、《快乐大本营》、《极限挑战》、《我家小两口》等热门综艺节目里都出现了“垃圾分类”的宣传。毋庸置疑,垃圾分类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词。



垃圾分类“热”背景下的“冷”思考


话题越热,越应该客观认清其本质。何品晶以易腐垃圾、废塑料以及微塑料为代表进行了一些“冷思考”。


易腐垃圾的厌氧处理技术:何品晶表示,理想的厌氧消化技术运行模式可分为两部分:易腐垃圾经过厌氧消化,产生的沼气直接用来发电;厌氧消化后的残余物经过脱水,制成沼液肥和沼渣肥,用于土地利用。


易腐垃圾的处理应该遵循“三化”原则,即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且“三化”应是有层次的。何品晶认为,减量化应优先考虑,废物处理不能越做越多,而应该越做越少。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遗憾的是,目前无论是干式厌氧消化还是湿式厌氧消化,处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残余物量仍旧很大。


他表示,易腐垃圾经过厌氧消化后残余的沼液水质远高于国家《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同样,脱水后的沼渣出路在哪里也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何品晶注意到国内已建成或在建的多个厨余垃圾厌氧消化厂都是将沼渣进行焚烧,但他认为沼渣的出路不应该仅是焚烧或填埋,也可以有农用、林地用、园林绿化和饲料等多种用途选择。特别是在大城市,需要探索更多的沼渣利用途径以及适用性。


20多年的研究积累,何品晶发现,许多厌氧消化工艺虽然经过了调试运行,但是,因易腐垃圾有机负荷高,为避免酸、氨抑制,通常需要大比例接种,这样就会造成停留时间短、发酵产物不理想等问题,影响其生物稳定性和脱水性。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何品晶团队做了我国与国外的生活垃圾物理组成对比研究,研究指标分为快速降解组分、慢速降解组分和不可降解组分,可降解成分由快速降解组分和慢速降解组分构成。结果发现,我国垃圾的组成特点为可降解成分主要由快速降解成分构成,与发达国家完全不同。



那么国外的厌氧技术工艺是否适用于我国?何品晶做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把干式厌氧消化反应器比喻成人的消化系统,中国人和外国人吃进去的东西不一样,在消化系统上的反应行为由此产生差别。相比于中国人,外国人(厌氧消化反应器)的饮食偏向于膳食纤维,所以肠道也更加健康。他建议,国内厌氧消化研究工作者、工程设计者和运行管理者可以以此为基础,通过中外饮食习惯差异,对厌氧消化技术工艺进行完善和调试。


废塑料的处理需求:何品晶表示,以上海为例,2016年至今,随着消费模式的变化以及电商的普及,上海生活垃圾中的塑料成分逐年攀升。塑料会产生诸多环境问题,我国禁运洋垃圾,垃圾总量减少的同时,也面临着废塑料处理难题。2019年版的上海市可回收物回收指导目录中,一般可回收物、低价值可回收物和不宜列入可回收物的物料中都有废塑料的身影。不只是上海,全世界都在面临废塑料处理的问题。英国斥资2亿英镑整改塑料问题,并且废塑料问题已经作为其工业现代化战略的一部分。首先,通过限制消费来进行源头减量;第二,塑料进入处理体系,无论是填埋还是焚烧都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因此,英国一直在寻找替代材料。何品晶认为,可回收物有了出路和市场依托,才能实现资源化。


微塑料:何品晶介绍,微塑料的研究在2017年以后得到快速发展,目前也是一个热点词汇。相关报道曾显示,成年人每天会摄入100颗微塑料,海鲜、蜂蜜、调味品中都有微塑料。曾有实验表明,微塑料会影响老鼠的发育,对植物也会产生生长影响,那么对人体健康会有怎样的影响?2019年年初,何品晶团队发表了关于填埋场微塑料的文章,这也是全世界第一篇关于填埋场微塑料的期刊文章。



针对该文章,何品晶进行了简要介绍。一般情况下,废物经过堆肥、焚烧或填埋后,我们就会认为废物已经进行了回收利用或安全处置,对环境的影响也得到了控制。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以卫生填埋为例,填埋是为了把废物和周边环境隔开,但在填埋体内,pH在4.5-9间波动,含盐量非常高,温度也能高至70℃;填埋体内的废物承受着极高的物理压力,同时密闭的填埋空间内存在着非常丰富的厌氧微生物体系;在这些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塑料类废物就有可能逐渐从大变小,再变成微塑料。


而且事实上,填埋场跟周围环境并不是完全隔离的,填埋过程中会导出填埋气和渗滤液。何品晶团队围绕上海及周边的垃圾填埋场取了12个样品,所有样品当中都发现了微塑料。其中,两个样品中的微塑料含量非常高,并且微塑料形状各异。从形状和尺度的范围分布,何品晶明确判定这些微塑料是废塑料由于各种原因所形成的二次微塑料,成分组成主要为PE和PP,与当前人们消费量最大的塑料种类一致。何品晶认为,填埋场因此并不是微塑料的最终归宿,而是微塑料的产生源,需要被重视。



现在的衣物很多都是合成纤维(广义的塑料范畴)制造。例如,年轻人喜欢穿的牛仔裤,在洗涤和穿着过程中都会产生微塑料。因此,怎样回收利用才能做到环保?这是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何品晶指出,随着垃圾分类的兴起,有害垃圾应该怎样重新分类、怎样规划处理值得思考;另外,原来设计的焚烧厂和填埋场都是针对混合收集的生活垃圾,垃圾分类后,其他垃圾或干垃圾的成分相应改变,对已建焚烧厂和填埋场的影响也亟待解决。


相关链接
 2019•固废年终大秀  第十三届固废战略论坛在京隆重开幕!【年度大榜】2019固废&环卫十大影响力企业榜单出炉【榜单】2019固废&环卫细分领域获奖企业榜单出炉温宗国:“无废城市”建设的关键路径及国家试点展望傅涛:两山视角下的固废产业未来
徐海云:垃圾分类大潮下,垃圾焚烧市场会萎缩吗?王凯军:厨余垃圾分类盛宴后的处理问题陈家珑:建筑垃圾资源化的路径怎么走?魏民乐:助力“无废城市”建设 贡献“中国环保方案”
绿色动力乔德卫:新形势下垃圾焚烧发电企业的应对策略
康恒环境龙吉生:垃圾焚烧的三大机遇和四大挑战金铎:固废下一个十年的瀚蓝视界
美欣达芮勇:让废弃物去到该去的地方
光大国际吴凯:“无废城市”建设下的新思考陈德珍:热解气化技术在生活垃圾领域的难点与破解思路
中国节能郑朝晖:创建世界一流企业 塑造国家环保品牌
深能环保李倬舸:打造治废硬核,加强体系化管理
上海环境邱江:生态文明建设下,固废行业的三大挑战和三大机遇
张新建:启迪环境构建固废全产业链的实践和发展中环洁陈黎媛:城乡环卫一体化“黄山模式”的探索实践
侨银环保周丹华:合作共生 协同共达
首创环境戴小东:打通“产学研”落地通道 用科技创新推动企业升级
嘉园环保高延明:无废城市建设下,垃圾渗滤液行业痛点在哪?
中持绿色李彩斌:解决方案+关键技术,有机废弃物“中持之法”
维尔利李月中:打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通道,未来必将前景光明
洁绿环境赵凤秋:厨余垃圾处理技术装备及系统解决之道
朗坤环境廖润之:用项目塑造“硬实力” 高效解决垃圾分类末端难题通源环境何光亚:深耕污泥处置技术 开拓有机固废协同处置合续环境李文生:改变乡镇生活垃圾的收集处理模式,是政府期待的更好选择


近期热文    







生态环境部:垃圾焚烧厂烟气等污染物浓度明年起公开

启迪环境+三峡集团,大水务平台建设进度加快

重磅!我国首部流域法律来了!长江保护法草案首次提请审议

瀚蓝环境:以“大固废”布局,赋能无废城市建设

深能环保拟收购锦江生态51%股权

美欣达:“7+1+N”产业布局稳步前行 掘金固废市场


“E20水网固废网”公号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若转载,请联系授权。违者视为侵权,本公号将保留对侵权者追究版权责任的权利。申请授权可联系刘女士:17610899796(微信同号)


编辑 |郭香莲、李艳茹

统筹 | 谷林





2019年,E20研究院重磅发布——年度报告、细分领域及总裁专属报告,明确政策趋势和产业形式,为把握市场机会提供有力支撑,具体报告名称如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