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桥补路平地待佛的持地菩萨
持地菩萨,以“地”悟得治平心地之道,获地大圆通。此菩萨之本修因,为先平外在之“地”,后依佛教向内平心,达于心、地皆平之境,而开明心地。菩萨荷负众生,如同土地能持万物,故名持地菩萨。
经载,持地菩萨作为能入首楞严三昧的十地菩萨,具足大智精进善巧,辩才无碍不违真俗,具诸解脱永离盖缠,于真俗门洞达无碍,深明实际不住其中,常游三昧不舍大悲,怜愍众生如视一子,虽现受身永出三界,而行诸有勉济众生(《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除众菩萨共有的行德之外,持地菩萨尤能以大地般的平等心荷负众生、利乐有情,如同土地能持万物。又《自在王菩萨经》云“障碍魔子者,持地菩萨是”。
心地当平世界平,相应地大获圆通
持地菩萨过去世中历值诸佛具修福业,别值毗舍浮佛亲承开示,最终以“地大”为修行方便证得圆通。
根据《楞严经》卷五载,楞严会上二十五位菩萨讲述自己最初成道方便,如何修习真实圆通。持地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我念往昔普光如来出现于世,我为比丘,常于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险隘,有不如法妨损车马,我皆平填。或作桥梁、或负沙土,如是勤苦,经无量佛出现于世。或有众生于阛阓处,要人擎物我先为擎,至其所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
“毗舍浮佛现在世时,世多饥荒,我为负人,无问远近唯取一钱。或有车牛被于陷溺,我有神力为其推轮,拔其苦恼。时国大王筵佛设斋,我于尔时平地待佛,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
“我即心开,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微尘自性不相触摩,乃至刀兵亦无所触。我于法性悟无生忍成阿罗汉,回心今入菩萨位中。闻诸如来宣妙莲华佛知见地,我先证明而为上首。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界二尘等无差别,本如来藏虚妄发尘,尘销智圆,成无上道,斯为第一。”
持地菩萨于过去普光如来世作比丘时,经常在所有要路津口、田地险隘之处,以及任何妨碍行车走马的高低起伏、沟壑坎坷等处,负担沙土、修桥补路、不惮勤苦、悉皆平填,如此修治,经久之时,常行不退。此是平地之行。
待过去庄严劫一切自在如来(毗舍浮佛)世时,因众生共业所感,世多饥荒,菩萨便作荷负之人,凡看到街市上行人走路困难,便助人负物担薪、肩扛手提,并救拔陷溺的车马,无论亲疏贵贱,悉皆平等布施身力,只取一钱以或身命,更不多贪。此是效力之行。
其时适逢国王设斋供佛,持地菩萨平治路地,待佛经过。佛为菩萨摩顶开示云:“当平心地,则世界一切皆平”。所谓地由心造,心境不二,心平则一切地平。若能以平等性观与此相应,则一切法无不平等、自在无碍。持地菩萨闻听此言,顿时心开,谛观身界二尘等无差别,只因虚妄分别而现,如空花翳故妄见,实相唯如来藏。了本虚妄,即悟无生。如僧肇大师云“将头临白刃,犹若斩春风”。
心、地本平何待平?不平之平始谓平
持地菩萨得“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之教授而成无上佛道,自古皆言“平心之教”,《楞严经》亦言“若以地性观,坚碍非通达。有为非圣性,云何获圆通”,何以说菩萨由“地大”而证圆通?
平心之教,非教菩萨舍地而从心。若舍地从心,当言由心而获圆通,非由地大而获圆通,且“平心之教”亦成“有为之平”。由“地大”而入,不仅指持地菩萨过去世修桥补路平地,以“平地”之行而感得佛陀亲授“平心之教”的悟入因缘,更是直指大地本来坦坦,何须更平?
故“地大得圆通”一段公案,古今释多,今特有藕益大师“唯心虽妙,犹待于麤;唯地之妙,始称绝待……因该果彻,唯是一乘。傥离地谈心,心复乌有”,一语道破。《灵峰宗论》云:
“持地菩萨平地待佛,佛摩顶谓之曰‘善男子,当平心地,则世界自平’。此为事度人,示唯心法门,令因事入理也。唯兹事理二涂,混不类,分不开。以平地之法平心,一切唯心。以平心之法平地,一切唯地。唯心虽妙,犹待于麤。唯地之妙,始称绝待……一条大路,本来坦坦,何须更平?”
大地本来平坦,不待平治,故言由“地大”契入圆通。说“当平心地则世界平”,此言心平则地平;说以地大为契机,此言地平则心平。心、地本来无二,本皆平坦,心不须平,地又何待?
故佛说“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不说“先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前者意谓大地本来平坦,地平心自然平,此是实相;地不平因心不平,心、地不平,此是妄相。而佛陀“平心之教”,是针对凡夫执地而着重谈心平,并非平心先于平地、舍地从心。藕益大师指出,这是以无为而行平治之功,以泯凡夫分别高下之见。《灵峰宗论》云:
“然高下之见未忘,斯平治之功可效。功虽有作,行实无为。行积于无量劫波,心开于一言摩顶。因该果彻,唯是一乘。傥离地谈心,心复乌有。画空作绘,非圆顿乘。是役也,一砖一砾,同证究竟寂光。一两一铢,悉入首楞三昧。”
若依此解,则历来注释持地菩萨悟入圆通因缘多重“平心”之教,自然明了。如交光法师《楞严经正脉疏》云:“夫平地之行,志在普利,效力之行,不检亲疏,其心亦久平矣,何至此而方蒙平心之教乎?盖前属事相平心,未能悟理,今令悟知,内心外地,本惟一体,故惟平心,不分情、器,则境随心转,安有不平,较前岂不天渊乎?”
此言持地菩萨于往昔久远劫中,勤苦劳作,无私奉献,但生生世世所修,都以世间福业为主。直待因缘成熟,毗舍浮佛教导菩萨向内推求,熏修心地,故知于尘境界上造作世间福业,终究有漏、并非究竟。欲求无上道,还须返求自身、反观内照。
平心之教,自观心始,由对治凡夫实执,指出一切相乃心相之呈现,由此清理对外境的执着,此曰平心。平心,即知心与外境始终相依、互相观待,心有则境有,心无则境无,心生则一切法生,心灭则一切法灭。山陵者,高阜之处;溪涧等,洼下之区,此皆心地不平所感,等心济物则报土无此。
故如《维摩诘所说经》中,舍利弗尊者因心有高下,而见娑婆世界土地高下,丘陵坎坷毒刺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持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佛言:“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更言:“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仰山慧寂禅师借“水”而说心平则地平之理,有“高处高处平,低处低处平”的典故:
沩山一日指田问师:“这丘田,那头高,这头低。”师云:“却是这头高,那头低。”沩山云:“尔若不信,向中间立,看两头。”师云:“不必中间立,亦莫住两头。”沩山云:“若如是,着水看,水能平物。”师云:“水亦无定,但高处高平、低处低平。”沩山便休。(《袁州仰山慧寂禅师语录》)
故心平如地,泯灭心中分别对立执着,自然了知外境世界本来清净无染,并无高低坎坷之分别。但能平心,则情器之别顿消,大地必平,何待以平地之劳而使地平?终又回归“不待平而平”之“不平之平”。
心如大地持一切,平等含育诸有情
持地菩萨心如大地,荷负一切众生,如同土地能持万物,而不索求任何回报。《宝云经》云,菩萨有十法乃名“持地三昧”,如世间地。一广大、二众生依、三无好恶、四受大雨、五生草木、六种子所依、七出生众宝、八生众药、九风不能动、十师子吼亦不能惊。菩萨亦尔。
如持地菩萨,其一心地清净本然,周边法界,故云广大;其二为一切众生之所皈依,故云众生依;其三菩萨证入心地法门,无喜恶心,净秽俱纳,不生憎爱,赞之不喜,毁之不嗔,故云无好恶;其四菩萨能受诸佛大法雨,领受诸佛妙法,故云受大雨;其五菩萨能示众生法药,能持佛法大厦,如药草治病良木盖屋,故云生草木;其六菩萨能令众生播下金刚道种,故云为种子依;其七菩萨能生正法财,普济群生,故云生众宝;其八菩萨能以无量法门疗愈生死病、救拔轮回海,故云生众药;其九菩萨离一切毁誉称讥、八风不动,故云风不动;其十菩萨于佛所说法得无所畏,不像天魔外道皆生恐怖,故云狮子吼不惊。
今持地菩萨由平世界大地,进而平自心地,证阿罗汉,入菩萨位,当然亦具此十德。持地菩萨因持地行德,而能具足大地承载一切之功德。因而当世尊欲上三十三天为母说法时,持地菩萨入首楞严定,为世尊开路造作三道宝阶,由娑婆世界的大地直通三十三天,世尊由是入宫。《观佛三昧海经》云:“父王白佛,佛母摩耶生忉利天,佛今光相神通具足,云何当往为母说法?佛告大王:如来当如转轮圣王足行之法,从阎浮提上忉利天,问讯檀越,为说妙法。尔时会中有菩萨摩诃萨,名曰持地,即从座起,入首楞严三昧。三昧力故,从金刚际,金刚为轮,金刚为根,金刚为花,花花相次,出阎浮提。时四龙王,难陀、跋难陀、阿耨达多、娑伽罗龙王等,各持七宝诣持地所,奉上七宝,为佛世尊作三道宝阶。左白银,右颇梨,中黄金,从阎浮提际上忉利宫。”
持地菩萨还是地藏菩萨的大眷属。《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经》云:“北方地藏尊…无量诸眷属…并持地菩萨…除一切忧冥,秘密内为缚。”持地菩萨真言曰:“驮啰抳驮啰髯。”此菩萨居于密宗胎藏界地藏院中央,与宝处、宝掌、持地、宝印、坚固意等菩萨合称为六地藏。《胎藏金刚教法名号》云:“背面第四重从西第一除盖障菩萨、第二坚固心菩萨、第三持地菩萨(内修金刚,亦名显相金刚)。”因福德具财为地藏菩萨性德之一,因此持诵持地菩萨名号,亦能与众生大财,令富饶丰足。
《地藏经》云:“我观是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脱获善利,多退出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是等辈人,如履泥涂,负于重石,渐困渐重,足步深邃。若得遇善知识,替与减负,或全与负。是知识有大力故,复相扶持,劝令牢脚。若达平地,须省恶路,无再经历。”持地菩萨亦如地藏菩萨一样,为诸业障深重的众生以大神力为与减轻负担,乃至完全接过重担,利乐有情众生。
菩萨曾云:“譬如仁者地之所载,一切众果百谷药木因地而生。地无所置亦不求报,群庶品类皆仰地活。地不辞厌不以为劳,开士大士亦当如是。发心如地心无所著,不以喜怒劝诸黎元。使趣佛慧而不想报,则应大乘诸通慧矣。”(《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
又云:“譬如大地能生树木诸药草等,敷荣结实悉能成就,乃至万物皆因地而有。而彼大地不作是念:我生草木而成熟之,及于万物依止而住。一切众生依法界地而得生长,不作是念能生众生。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起平等心犹如大地,长时利乐一切众生,不作是念我能利乐一切众生。离其分别,即能趣证佛一切智。”(《未曾有正法经》)
《华手经》中,已曾有佛为持地菩萨授记。经云从阿竭流香剎至娑婆世界的中间,有世界名众归,佛号云鼓音。此云鼓音佛位持地菩萨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道记。彼时持地菩萨见大光明、闻大音声,从云鼓音佛处了知释迦牟尼佛今现在说法,便发心欲往诣娑婆世界,顶礼供养释迦佛,及见彼土具足庄严大菩萨众。以此因缘,持地菩萨方由众归世界来至娑婆世界。
释迦牟尼佛亦曾为持地菩萨授记。根据《宝星陀罗尼经》载,持地菩萨于释迦佛法会上发愿,以女人形象度化众生,如地持物,悕念授记。世尊便为持地菩萨授记,当来成佛,名智自在如来,世界名胜摄功德满。并说偈云:“汝如大地持一切,今当速得所希念。刹名胜摄功德满,作佛名曰智自在。”
持地菩萨古风存,人间修路有知音
古有持地菩萨修桥补路、平地待佛,由地大悟入圆通;今有禅修老法师,感持地菩萨行,发心独自修葺山路,十载苦修,八十无休。虚云老和尚慕名而寻,相见如逢知己,后学因此得于《虚云和尚自述年谱》中一睹妙缘。
清光绪三十年,虚云老和尚在云南修复钵盂庵期间,遇到这位修路僧人。《年谱》记云:
“有一外省僧人,自发心苦行修路,不募捐,任来往者助火食,数十年来,不曾退变。此路得该僧修理,十九通行。蒲漂人甚德之,欲修孔雀明王寺居之,他不愿,祇顾修路。予闻而异之,循道前进,将暮,遇于途。见其荷锄携畚将归也,上前问讯。彼瞠目不语,予亦不顾。随伊到寺,见其放下锄具,上蒲团坐,予参礼,他亦不视,不语。予亦向伊对坐。次早,伊作饭,予为烧火。饭熟,亦不招呼。予取钵盛食,食毕,伊荷锄,予负箕,共同搬石挖泥铺沙。共同起止,如是十余日,未造一语,彼此安之。
“一夕明月如昼,予在寺外大石上趺坐,夜涯未归。伊轻步至予后背,大喝曰:‘在此做甚么?!’予微启目缓声应曰:‘看月。’伊曰:‘月在何处?’予曰:‘大好霞光。’伊曰:‘徒多鱼目真难辨,休认虹霓是彩霞。’予曰:‘光含万象无今古,不属阴阳绝障遮。’伊执予手大笑曰:‘深夜请回休息。’次日。欢然叙话。自言‘是湘潭人,名禅修,少出家,二十四岁在金山禅堂,得个休歇处。后朝山到藏,由缅回国,见此路崎岖,人马可怜,因感持地菩萨往行,独修此路。在此数十年,现八十三岁矣。不曾遇知己,今幸有缘,始一倾吐。’予亦告以出家因缘。次日早饭后,予告辞,彼此大笑而别。”
禅修法师,宛如持地菩萨化身,一心为人修路铺地,默自独守,不事名利,韬光内蕴,映照古今。幸甚持地菩萨古风存,人间修路有知音!
回小向大护法华,身平大地愿平心
楞严会上,持地菩萨云:“我于法性悟无生忍成阿罗汉,回心今入菩萨位中。闻诸如来宣妙莲华佛知见地,我先证明而为上首。”关于持地菩萨“回小向大”,《楞严经集注》云:
“补遗云:经从回心入大去,叙菩提所证,前叙小证耳。虽有无生忍言,乃小教真谛耳。我有神力者,未证四果之前得五通也。常平心地等,小乘亦谈诸法由心,则心平时世界亦平也。我即心开,真空发也。见身微尘与世微尘等无差别者,若正若依积尘以成本无自体,空理平等。盖由持地所叙,先为比丘,乃至成阿罗汉。初叙小证也,回心今入去方是大乘,故无可疑矣。所谓今者,非指释迦一化之中,盖言后时耳。
“长水云:此人开悟大乘而证小果者,以随彼意乐要入即入。如西域诸菩萨等皆悟大道,嫌弃小乘犹如咳唾。多因王请即证小果,由人意乐,岂不然乎?”
《楞严经圆通疏》:“小乘解拙,不悟空平等理,故但成小果。若持地菩萨,蒙佛开示‘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乘此心开,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则情与无情同归一理,依报正报均为一性。”又言:“悟无生忍而止证阿罗汉者,正以身为比丘当声闻像,虽能利物而自了心多。故虽惑破无明而但果成罗汉,亦闻常取果之流也。先出三界自利竟,然后入界以利人,故曰回心今入菩萨位中。闻诸如来宣妙莲华佛知见地我先证明而为上首者,文见普门品末。”
可知持地菩萨还是释尊法华会之上首菩萨。佛陀宣说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后,持地菩萨起身总叹并证言观世音菩萨功德。《妙法莲华经》云:“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因持地菩萨曾于庄严劫值遇毗舍浮佛,教令平持心地,则一切皆平。是故获证地大圆通,能内平自心,而使外患自平、不能为害。《楞严经圆通疏》云:“盖法华为一大事因缘,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以证诸法实相。今持地所悟,当诸法实相之一法,一即一切。自既证已,方知佛说不虚,故为法华会众而作实相证明也。”
以平心地而平世界的持地菩萨,听闻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即从座起、深赞其功,不仅因观世音菩萨能以大地心任持众生、出生功德,更意在显示普门品之修行法门,实为心地法门。
闻持普门品之人,若能以此平持心地,则外患自平、不能为害,于诸恐怖中能施无畏。由此自在之业,普门之行,便为己有。事实上,观世音菩萨救七难而显示自性本具,揭示在生命过程中出现种种灾难,是因为众生的自性中原本具足这样的功能,灾难亦由自性发出,是同一意义。故云若有闻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当本性的灾难发生时,观音菩萨的救度会使众生心向三宝而脱离苦海,让被接引的众生从贪嗔痴的烦恼境地回归真如本性的常乐我净。因此,灾难只是表象,当灾难发生时,善心和信心往往也就开始萌发。承受灾难的过程,逐渐转变成为信仰建立、助人为善并进而远离烦恼的过程。因此,七难实际上显示的是众生的本性。自性具足灾难,也具足救度,在灾难与救度发生的过程中逐渐回归到真如本性中去。
因此,即使没有于当下产生信仰,即使无心关注常乐我净的真如本性,也能使人从生活的自然事件中具备回归的可能性,这是持地菩萨于此地所显发的观音菩萨的又一个特别功德。
观世音菩萨,或名观自在菩萨,其行或曰普门,或曰圆通。依慈悲应物之德,故号观世音;依真观净观照心之功,故号观自在;自一心出,应无不遍,故谓普门;自万物反,照无不融,故谓圆通,其实所指非异,如楞严无作妙力是也。但诸法之行,无不是示使平持心地。因此,普门品末尾特以持平心教而获地大圆通的持地菩萨,赞显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殊胜功德,以明圆通无尽之意,不离一切众生常住心地。
又《法华经知音》云,持地菩萨“以阿罗汉为菩萨者作证,良非无故也……初诸声闻人闻发菩提心,皆云非我佣力得物之处。以发心者,必欲度脱十二类生故。故四大弟子说喻,我本无罪,而被囚执,此必定死,转更惶怖。今闻菩萨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之业,皆知发菩提心者,如月随水现,镜逐像明,终日度生皆神通示现,毫无留滞。故先云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之力,末云,皆发无等等阿耨菩提之心。是知六品流通,为教声闻学菩萨法。佛子所应得者,万二千受记阿罗汉,皆已得之矣。”
地平如掌,本彰实相,然五浊恶世,众生正报有缺,依报亦然。持地菩萨由地大契入圆通,证得心平世界平,是以身力而平大地;回小向大,证法华实相,更以一乘大愿来平众生心地。藕益大师颂云:
圆融绝待妙莲华,
须是还他古作家。
马后驴前无数客,
等闲同驾白牛车。
【相关阅读】
长按二维码 以支持禅林
禅林网
公众平台声明
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如有缺漏,敬请联系本平台及时增补。重编录用者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犯著作权及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