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照 | 假期来山参访,十种礼佛方式,你属于哪种?
国庆假期,很多善信、游客前来灵隐礼佛,不少人心中都有这样一个疑问:都说“念佛一声,福增无量;礼佛一拜,罪灭河沙”,既然有这么大的功德,为何我的生活还是有那么多的困扰和不顺呢?
事实上,同是礼佛,发心却有种种不同,所得利益自然也就因发心而异。如憨山大师《费闲歌》中所说:
拜佛容易敬心难,意不虔诚总是闲。
五体虚悬空费力,骷髅磕破也徒然。
根据《法苑珠林》的记载,南北朝时有来自天竺的勒那三藏法师,因见华夏人民对礼佛的方式不甚熟谙,所以介绍了七种不同的礼佛之法,分别为:我慢礼、求名礼、身心礼、遍入法界礼、正观修诚礼、实相平等礼。而后清凉国师制《华严疏钞》,对这七种礼佛方式的名称稍作调整,并于其后更增三种:大悲礼、总摄礼、无尽礼。如此便有十种礼佛方式,从粗至细,自浅而深,义理周全,观法齐备。
那么这十种礼佛方式究竟是怎样的呢?
一、我慢礼
有的人身虽礼佛,心无恭敬,怀揣着我慢贡高,拜佛时就只是像舂米那样一上一下,并无真正虔诚之心。
《六祖坛经》里之法达便是一例,他七岁出家,诵《法华经》三千多部,前往曹溪拜谒六祖惠能大师,礼拜之时头不着地,那便是我慢心了。六祖知道他心中必有一物,便不留情面地呵斥他,而后法达经六祖教化后才悟道,所以说“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我们礼佛,本来是折服我慢。如果怀有我慢之心,没有恭敬,头不点地,那么依此我慢礼佛,反而成为罪过。
二、唱和礼
有种人不明白什么是佛,对佛一点恭敬心也没有,见人家磕头他亦磕头。礼拜时高声喧杂,词句混乱,随别人礼念,自己也礼念,但身不端正、意不虔诚。
这种叫唱和礼,纯粹就是“走过场”,没有什么恭敬心,甚至还存了一个求名闻利养的心,通过拜佛故意显露引起他人的注意。因此,唱和礼有时也称为求名礼。
三、恭敬礼
五体投地,心存殷重感恩,观想佛在目前,以自己最尊的头部顶礼诸佛双足,很专一地虔诚礼拜。这里内心殷重是指意业恭敬,发愿、称名、赞叹是指语业恭敬,身体五体投地是身业恭敬,三业恭敬,礼佛才有功德。如此礼佛,才能名为恭敬礼。
四、无相礼
以般若智观想诸法缘起性空之理,了达能礼的我相与所礼的佛相悉皆空寂,了不可得,如此能所双亡,远离对于相的执着,则内外清净,虚通无碍,称无相礼。
五、起用礼
虽然能礼之人、所礼的佛,能所双亡得悟诸法性空之理,但也不执着于空,而能真空不空,普遍一切,达到妙有境界。从此无相实相之体,更起真空不碍妙有的殊胜之用,名起用礼。如云:
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
我此道场如帝珠,释迦如来影现中。
我身影现释迦前,头面接足皈命礼。
六、内观礼
回光返照,观想自性本具自性清净法身,亦即解悟自心是佛,正所谓: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自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这种不向外求,反观于内的礼佛叫做内观礼。
七、实相礼
前面的数种方法虽好,但仍然有礼拜的行为,仍有观想的心念,乃至仍有外在之佛身与内在之自性的内外之别。而第七种方法就是把这些执着也统统放下,若内若外,同一实相,不复住着于任何法,自然冥合法界。
八、大悲礼
一一礼敬,都不仅仅为了自己,而是普代一切众生礼拜。具此同体大悲之心,则能人我无二。我在礼佛,即一切众生在礼佛;我离骄慢,即一切众生离骄慢,这种礼佛叫做大悲礼。
九、总摄礼
就是排除不如法的我慢礼和唱和礼,把前六门(第三恭敬礼至第八大悲礼)总摄在礼拜之中。总摄礼是指我们的礼敬,需要同时注意:
五体投地,接足殷重,恭敬而礼(恭敬礼);
深入法性,远离能礼、所礼之相,无相而礼(无相礼);
虽离能所,不妨普运身心,礼不可礼,起用而礼(起用礼);
但礼内佛,不向外求,内观而礼(内观礼);
若内若外,同一实相,实相而礼(实相礼);
一一礼拜,普代众生,大悲而礼(大悲礼)。
如此总摄诸门,就叫总摄礼。
十、无尽礼
因为诸佛法身体本融通,所以礼佛一拜,遍通法界。礼一佛时,即是礼一切诸佛;礼一切诸佛,即是礼一佛。能礼之身无尽,所礼之佛无尽,无尽之身礼无尽之佛,重重无尽,称无尽礼。
可见,虽然同名礼佛,但有十种用心不同。其中我慢礼、唱和礼是错误的方法,存在很大的过失,学佛者应当远离;自第三种恭敬礼以后的八种是我们提倡的礼敬方法。
作为游客,基于最起码的尊重,来山礼佛至少应存有一定的恭敬之心,以免过愆。而作为修行之人,更应当逐渐修证后面八种礼佛方法,即便慧解和观照之力暂时无法达到,也应将之作为修学礼敬的目标去努力。
线上随喜
往期回顾
☀云林藏识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眼前佛面即如来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鹫峰从天竺飞来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毗卢楼阁在南中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法门不二 大腹能容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悟道一念自开怀
藏识 | 药师殿 楹柱联——慈云法雨济群生
☀云林学处
☀云林观照
☀云林常识
☀云林分享
编辑 | 妙声
责编 | 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