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阅读 | 《格言联璧》⑤——佛子的脚跟立定处

灵隐寺 2024-03-19


我们已经选读了《格言联璧》的第二部分“存养类”的格言。这几则格言无非是告诉我们应当“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下面学习《格言联璧》的第三部分内容:持躬类。



格言联璧——持躬类


“躬”是形声兼会意字,由“身”和“弓”(像弯曲的身体)两部分组成。“躬”的本意指身体,多指自身,还有亲自弯下身体的意思。


“持躬”,即对待自己。曾国藩有“敬以持躬,恕以待人”之语,意思是说应以严格谨慎要求自身,用宽恕包容对待别人。



大着肚皮容物,

立定脚跟做人。

 ——《格言联璧》


佛教寺院的天王殿中弥勒佛座旁,通常都有这样一副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无论为人为佛,都讲求一个“容”字,能容人、容事,是每一个成功者必备的品格和胸怀。



大着肚皮容物

这是说为人处世要豁达大度,宽厚包容。走进寺院,我们常会看到大腹便便、开怀大笑的弥勒菩萨塑像。弥勒菩萨笑容常开,这是在警醒世人,做人要有大肚量,要用宽广的胸怀和乐观的心态,面对一切、看待一切、包容一切。


学佛人要拓展我们的心量,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心量越大,烦恼越轻;心量越小,烦恼越重。唯有拓宽自己的心量,才能装下更多的人生不如意,同时也能装下更多的幸福和快乐。


一位信众请教禅师:同样一颗心,为什么心量有大小的不同呢?


禅师并未直接作答,而是对信众说:请你将眼晴闭起来,造一座城。


于是,信众闭目冥思,心中构建了一座城。


信众:城已经建造完毕。


禅师:请你再闭眼默造一根毫毛。


信众又依教在心中造了一根毫毛。


禅师:当你造城时,是用你全部的心去造,还是用一部分心去造呢?


信众:用全部的心去造。


禅师:当你造毫毛时,是用你全部的心去造,还是只用了一部分的心去造?


信众:是用全部的心去造的。


禅师对信众开示道:你造一座大的城,只用一个心;造一根小的毫毛,还是用一个心。可见你的心是能大能小啊!


这位禅师用方便善巧告诉了我们这颗心的奥妙。这颗心让它大能很大,让它小能很小,让它好能好,让它坏能坏。帮助别人心就大,单剩下自己心就小。心大的时候,可以和虚空一样大;心小的时候,连根针也插不进去。心好的时候,众善奉行;心坏的时候,放纵作恶。既然,这颗心能大、能小、能好、能坏,我们就要善用这颗心,做最有意义的自利利他的事情!



立定脚跟做人

 这句是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坚持正确的立场,站稳脚跟,才能有所成就。人生在世,应当清楚地知道,自身要成就怎样的道德人品,为家人带来怎样的利益,为社会和国家做出何等的贡献。让这念心不断地得到净化,立定脚跟做人,才是我们最重要的事。


蕅益大师教诲说:“虚其心,实其志,扩其眼界,牢其脚跟,尽在我修持。”意思是,谦下自己的心,夯实自己的志向,扩大自己的眼界,站稳自己的脚跟,一切都在自己的修持中。


由此可见,为人处世唯有脚踏实地,立场坚定,心行端正,才能有所成就。如果漫无目的,随波逐流,立足点尚不明确,又何谈成功?



李鸿章在晚清中国政治舞台上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位居极品,又深受慈禧的宠爱,可以算得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尽管他位极人臣,批评甚至咒骂他的声音常常是不绝于耳,为此,他写了一副自嘲的楹联悬挂在书房里:


受得天下百官气,养就心中一段春。


李鸿章说要将天下百官的热嘲冷讽、嘻笑怒骂、怨气、怒气等等闲气,化着心中一段风和日丽的春天,是显摆自己有一个政治家大肚能容的气量。


李鸿章晚年想在长期追随他的门生中,选拔一名得力助手,以期日后能成为他的接班人,实现他的愿望。


李鸿章给曾国藩当幕僚时,对曾国藩的相面术非常推崇,此番选人也悄悄请来了一位相面术士。这位相面术士是徽州人,到了李鸿章府上,暗中观察那些与李鸿章亲近的门生,从每个人的容貌长相,到言谈举止,足足看了半年。


然后,他让李鸿章给每人送了双新鞋,让他们整天穿着,半个月后,他把每个人穿的鞋收上来一看,最后确定了盛宣怀,李鸿章对他的做法迷惑不解,术士便向他解释说:“我们徽州人讲究看人要看后半截,干我们这一行则不但要相面,还要相脚后跟,如果那人走路脚后跟都不沾地,肯定就不是踏踏实实的人。”


这虽是一则笑谈,但脚踏实地确实是做人必备的一种道德品质。



佛弟子的脚跟立定处在哪里呢?


圣贤教诲,是脚跟立定处;

知因识果,是脚跟立定处;

以戒为师,是脚跟立定处;

发菩提心,是脚跟立定处;

践行菩萨道,是脚跟立定处。


唯有站稳脚跟,我们才能常随佛学,直至成就佛道,利益群生!


心怀大志,站稳脚跟。

坚持不懈,定能成功。



此生不学一可惜,

此日闲过二可惜,

此身一败三可惜。

 ——《格言联璧》


这则格言告诉我们:人生在世,有三件事值得惋惜:一生不爱学习,是第一件可惜的事;一天无所事事,是第二件可惜的事;一辈子一事无成,是第三件可惜的事。



此生不学一可惜

学习不但是我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是不断充实自我,深入思考,思想境界得到升华的一个过程。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学习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东晋高僧法显大师(334-420)是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出家人。他从长安出发时已经六十岁了,在途经三十余国,历经了千辛万苦的十五年后,终于到达了印度。他将大批梵文经典请回中国,并把一路见闻写成了文字,题名《佛国记》。


从法显大师的事迹就可以看出,年少时要珍惜读书的机会,即使老了也不能放弃学习。正如世间所说:活到老,学到老。


坚持学习是为了不断提升、充实自己,开阔眼界,与时俱进。唯有坚持学习,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活出人生的精彩!佛教讲因果,如果“为利有情愿成佛”是我们的终极奋斗目标,那么学习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保障,是生生世世都需要的。


发心读完大觉书,立愿行尽佛子事。

分分秒秒惜光阴,好的开始不为迟。



此日闲过二可惜

俗语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以此形容时间的可贵。毛泽东主席有“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诗句,意在告诉我们:做事情不仅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从现在做起,分秒必争!


在《四十二章经》中,佛陀问弟子:“你认为一个人的生命,有多长的时间呢?”


弟子回答:“人的生命有数天的时间。”佛陀说:“你对无常的道理,并没有真正地了解。


佛陀又问另一位弟子,回答:“人的生命并不长,只有一餐饭的时间。”佛陀对这个答案仍不满意。


佛陀又问,一位弟子回答:“在呼吸间。”佛陀对这个回答非常满意,赞许道:“善哉,你才真正明白了生命无常的道理。”


明白了生命无常的道理,是让我们懂得珍惜生命、利用生命,创造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只有珍惜了当下的每一时每一刻,不使一日虚度,才算是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真正珍惜了自己啊!


珍惜光阴效先贤,相信因果要向前。

日日精进不虚度,把握当下是本钱。



此身一败三可惜

我们应该珍惜这难得的人身,不能碌碌无为、得过且过,浑浑噩噩地过一辈子。


为什么不能有得过且过的思想呢?因为,人不是仅此一生。佛教讲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三世指前世、今世和来世,六道轮回包括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牲道、饿鬼道和地狱道。众生造作的业不同,感得的果报也不同,身口意不停地造作善恶业,生生世世就会在六道里轮转不休。


佛说法度众生,根据不同的根性施设不同的教法。受持三皈五戒,可生人道;修十善业,可生天界;修苦集灭道四谛法,能出离三界证阿罗汉果;修十二缘起法,可证得辟支佛;行六度法,可成就无上佛果。这就是常说的五乘佛法。


我们今生有因缘福报听闻到佛法,唯有如理思惟、法随法行,才不负得人身一回!


了知因果常觉醒,精进修行惜光阴。

堂堂一条觉悟路,早得成佛利有情。




线上随喜

盖闻欲种福田,无过斋供最胜;希登觉岸,莫如布施为先。是故贫婆以一饭而为忉利天王,昔人施七钱得报金轮皇帝。苟能具严精洁,奉万德之慈尊,心起虔诚,延六和之上士,必定功无虚弃,德有攸归,多臻福慧于今时,早脱尘劳于异日!

长按左侧二维码,线上供佛斋僧,同植胜因!

原夫人畜攸分,贪生之心理一致;形骸虽异,本觉之佛性无殊。讵可以我强而欺彼弱,将他肉以养自身?屠门痛夜半之声,罪渊无底;浩劫感空前之苦,业海靡涯。深望改往以修来,断恶而行善,护生如己,普劝共种福田;爱物成仁,自卜同跻寿域!

杭州灵隐寺农历每月十五举行放生祈福法会,长按左侧二维码,随喜放生,广结善缘!




往期回顾




云林藏识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泉水生暖意  放笑脸相迎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眼前佛面即如来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鹫峰从天竺飞来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毗卢楼阁在南中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悟道一念自开怀

藏识 | 药师殿  楹柱联——琉璃世界放光明

藏识 | 药师殿  楹柱联——慈云法雨济群生

藏识 | 药师殿  楹柱联——广大行愿利有情


☀云林学处

学处 | 世出世间  以孝为先

学处 | 学佛三要诀——怖生死、奋刚勇、开正见

学处 | 弘一大师总结《地藏经》的三个要点

学处 | 蕅益大师《圣学说》导读

学处 | 发菩提心的十种因缘

学处 | 佛经中的四种月喻:圆明朗彻,普照众生

学处 | 《地藏赞》释——地藏誓愿 永无尽期(梵呗唱诵)

学处 | 一灯能破千年暗——燃灯古佛圣诞谈供灯功德


☀云林观照

观照 | 五种因缘  求财不得

观照 | 随信行  随法行

观照 | 不忘初心

观照 | 转烦恼为菩提

观照 | 成住坏空  思维无常

观照 | 心与佛相应  方获大加持

观照 | 十种礼佛方式,你属于哪种

观照 | 钱财应向何处求


☀云林常识

常识 | 佛教中什么样的典籍可称为“经”

常识 | 《华严经》妙觉法门的三大菩萨

常识 | 吃素与吃斋的区别

常识 | 出家与在家的区别

常识 | 观世音菩萨的十四种无畏功德

常识 | 为什么要做佛事?

常识 | 佛门礼仪——如何在寺院过堂?

常识 | 佛教为什么重视中秋


☀云林分享

分享 | 此中有真味  此中有真情

分享 | 灵山莫远求  心明即灵山

分享 | 感受与感恩

分享 | 我与慈孝文化

分享 | 若无闲事挂心头

分享 | 广结善缘  生欢喜心

分享 | 学习慈悲善巧  感悟多彩人生

分享 | 心系云林  服务大众



编辑 | 妙莲
责编 | 妙莲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