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照 | 人生在世 佛经不可不读

灵隐寺 2024-03-19

莲池大师:佛经不可不读

白话文:

我在少年的时候,见有前辈的人妄议佛教,以先入之见为主,跟着作小人的短见,自己还不知错。后来,偶然在某戒坛的佛经流通处中请得数卷经阅读,始大吃一惊。心中暗道:“假如不是读这些佛经,几乎将虚度这一生啊!”


可叹现在有许多人,从少年到壮年到老年一直到死,从来不曾看过佛经,或以为佛经不屑一读,这些人可说是面对宝山而不想进入取宝。


又有一类人,虽也读过佛经,但只是为了采摘佛经中的优美辞句,来充实自己谈论的资料,或用于写作,助长文章的笔势,这些人自少年到壮年到老年一直到死,从来没有认真地去探究佛经的义理,可说是进入宝山而不知取宝。


又有一类人,虽然也对佛经的义理进行讨论,或对人讲演,但只是凭肤浅的认识对着佛经释字销文,或妄自标新立异,以显高明,这些人自少年到壮年到老年一直到死,从来不曾依着经教去真修实践,可说是把取到的宝物当作玩品鉴赏,有时抱在怀中,有时拿在手里,然后又把宝物丢弃了。


这些人读过佛经虽没得到实益。可是,只要一入阿赖耶识田中,终能成为得道种子,所以说佛经不可不读。


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

焚香掷戟浑若梦,魔佛空争是与非。

——莲池大师


《竹窗随笔》原典


予少时见前贤辟佛,主先入之言,作矮人之视,罔觉也。偶于戒坛经肆,请数卷经读之,始大惊曰:不读如是书,几虚度一生矣。今人乃有自少而壮而老而死,不一过目者,可谓面宝山而不入者也。


又一类,虽读之,不过采其辞致以资谈柄助笔势,自少而壮而老而死,不一究其理者,可谓入宝山而不取者也。


又一类,虽讨论,虽讲演,亦不过训字销文,争新竞高,自少而壮而老而死,不一真修而实践者,可谓取其宝把玩之,赏之,鉴之,怀之,袖之,而复弃之者也。虽然,一染识田,终成道种,是故佛经不可不读。

——莲池大师



人生在世 为什么佛经不可不读?


人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今中外的智者把所有的思考,经验写于书中,供后人翻看。而后人也在一本本书中明礼,明智。而诵读佛经,面对的是清净的境界,熏习的是诸佛菩萨的慈悲与智慧,若用心去诵读,无形中就在内心中播下了福慧的种子,无量功德就从这里生出。佛经之中,往往几字,却寓意颇深。所以,佛经不可不读,几字箴言,足以指导一生。诵读佛经的好处,圣严法师总结了六点。


一、读经可明心

读佛经可以明心智,时时读佛经可以让人安静下来,就像如明镜照心一般,看清我们心里的真实想法,不被凡事迷惑,烦恼也就可以消散退去。


《金刚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些都是指心空,换而言之,就是内心明朗,敞亮。


人行走一生,周遭烦恼,功名利禄纷纷扰扰,我们的心境会被凡尘琐事迷了心智,像是起了迷雾,看不清事物的本质。


读佛经,最根本的就在于修心,心成了佛,你便成了佛。所以说“悟心契佛心,离心无佛身”。离开这个心,就没有佛的三身五智,也没有佛的本体。所以,明心便是读佛经最关键的修身之道。


二、读经可解意

书,是无声的老师,它的答疑解惑往往润物无声。我们常会因为一道题不懂,因为一个词不解去翻阅书籍,解出答案。


佛经也是如此。不过佛经是为你的人生之题解答的。人生的路该何去何从,与他人的牵绊是放下还是抓紧,问一问佛经,便都了然于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真真假假,人生多少的执念实在难放下?读读佛经,原来人本一直心心念念的菩提树,明镜台也不过是个虚幻。困惑无助时,不妨静心看看佛经,道理自现。


三、读经可修定

读经可以修定。读经时要都摄六根,口里专意念诵,耳朵仔细倾听念出来的声音。


独自自修的时候,因为别无选择,只好自念自听。但是人多的时候,最好是听别人念出来的声音;不论是听群体合念的声音,或是某一个特定对象比较稳定顺畅的声音都好。听自己的声音很不容易得定,所以,众人一起更容易修炼自己。


四、读经可弘法

弘法利生,不仅对自身有益,同时也普泽他人,特别是诵读,是弘法的最直接,简单的方法。


六祖惠能大师因为听到人家读诵《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便于言下豁然开悟。所以,诵经自己开悟自然是很好,但旁人若能因你诵经开悟也是不可多得。


五、读经可护法

在大乘经典里面,多方提及,佛灭度之后,凡是有人受持读诵佛经,就等于佛住于世,此人居处即得十方诸佛及护法龙天护持。


护持佛法仅是将佛经摆着是不够的,应当进一步受持读诵。真正的护佛法,将佛经之意渗透在生活,心中,还是要去诵经,读经,参透其中的大意。不仅限于形式,才为真正的护法。


六、读经可超度 祈福

《梵网经》提到,如果父母、兄弟、和尚、阿阇梨灭亡之日,及三七日、乃至七七日,亦应读诵、解说大乘经律。


不论大、小乘的佛教徒都相信临命终时,亲友为亡者以做佛事来超度的功德。而这个超度的形式,最常见的就是诵经。


运用佛力,为已逝者诵经,让其听经闻法,进而得以解脱。如若亡者已往生他界或已转生,也无妨。因为在我们诵经时,自己便在修行,即有功德。


诵经既能嘉惠生者,又可资益亡人,可说是冥阳两利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诵读佛经,于人于己,益处多多,

愿君多诵佛经,修身明智获益。




线上随喜

盖闻欲种福田,无过斋供最胜;希登觉岸,莫如布施为先。是故贫婆以一饭而为忉利天王,昔人施七钱得报金轮皇帝。苟能具严精洁,奉万德之慈尊,心起虔诚,延六和之上士,必定功无虚弃,德有攸归,多臻福慧于今时,早脱尘劳于异日!

长按左侧二维码,线上供佛斋僧,同植胜因!

原夫人畜攸分,贪生之心理一致;形骸虽异,本觉之佛性无殊。讵可以我强而欺彼弱,将他肉以养自身?屠门痛夜半之声,罪渊无底;浩劫感空前之苦,业海靡涯。深望改往以修来,断恶而行善,护生如己,普劝共种福田;爱物成仁,自卜同跻寿域!

杭州灵隐寺农历每月十五举行放生祈福法会,长按左侧二维码,随喜放生,广结善缘!




往期回顾




云林藏识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泉水生暖意  放笑脸相迎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眼前佛面即如来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鹫峰从天竺飞来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毗卢楼阁在南中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悟道一念自开怀

藏识 | 药师殿  楹柱联——琉璃世界放光明

藏识 | 药师殿  楹柱联——慈云法雨济群生

藏识 | 药师殿  楹柱联——广大行愿利有情


☀云林学处

学处 | 世出世间  以孝为先

学处 | 学佛三要诀——怖生死、奋刚勇、开正见

学处 | 弘一大师总结《地藏经》的三个要点

学处 | 蕅益大师《圣学说》导读

学处 | 佛经中的四种月喻:圆明朗彻,普照众生

学处 | 《地藏赞》释——地藏誓愿 永无尽期(梵呗唱诵)

学处 | 一灯能破千年暗——燃灯古佛圣诞谈供灯功德

学处 | 乐见照明金刚三昧:佛陀专为盲人说的一种法门


☀云林观照

观照 | 五种因缘  求财不得

观照 | 随信行  随法行

观照 | 转烦恼为菩提

观照 | 成住坏空  思维无常

观照 | 心与佛相应  方获大加持

观照 | 十种礼佛方式,你属于哪种

观照 | 钱财应向何处求

观照 | 但念无常 慎勿放逸


☀云林常识

常识 | 佛教中什么样的典籍可称为“经”

常识 | 《华严经》妙觉法门的三大菩萨

常识 | 吃素与吃斋的区别

常识 | 出家与在家的区别

常识 | 观世音菩萨的十四种无畏功德

常识 | 为什么要做佛事?

常识 | 佛门礼仪——如何在寺院过堂?

常识 | 佛教为什么重视中秋


☀云林分享

分享 | 此中有真味  此中有真情

分享 | 灵山莫远求  心明即灵山

分享 | 感受与感恩

分享 | 若无闲事挂心头

分享 | 广结善缘  生欢喜心

分享 | 学习慈悲善巧  感悟多彩人生

分享 | 心系云林  服务大众

分享 | 找寻回家之路



编辑 | 妙莲

责编 | 海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