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献身心”(二)
——蔡文浩与萃英中学
蔡文浩牧师在自己求学的经历中,写道:“1922年1月至1925年7月,苏州萃英小学读书。1925年8月至1931年7月,苏州萃英中学读书。1931年8月至12月,杭州之江大学读书。”我们目前没有关于萃英小学的资料,但稍微有一些萃英中学的资料,从1929年出版的《萃英》第2期在校学生名单和通讯录中得知,蔡文浩为“辛未级”学生,将于1931年毕业。与蔡牧师自己的记录吻合。
萃英中学最初名为萃英书院,是由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所创。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美国传教士海依士博士在苏州葑门十全街赁屋办学,与他同工的只有华人张葆初牧师,全校师生仅6人。1894年(光绪二十年),书院迁至带城桥阔街头巷李氏房屋,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海氏在美国募得资金后,将葑门木杏桥的教师住宅改为校舍,但开学后不久因义和团运动而校务停顿。第二年重新恢复校务,学生日见增多。
(思海楼)
1904年(光绪三十年),学校因受差会调查的影响,并入阊门外的中西学堂,后又因经费问题,改办为小学。直到1911年(宣统三年),在原校长海依士和校友的强烈要求下复校,改名为萃英中学。1921年,美国传教士白本立继任校长。1924年(民国十三年),萃英中学顺应教育改革之势,改行新学制为两级中学,分文理两科。蔡文浩正是在该校教育改革之后的学生,于1925年入学,直到1931年。
(萃英楼)
1926年(民国十五年),得各地校友的热忱捐资,建成思海堂,以纪念创办人海依士的贡献。1927年(民国十六年),由校人教师蒋文达继任校长。1930年(民国十九年),学校经江苏教育厅批准准予立案。萃英中学学生成绩除报吴县教育局,并获由国民政府统一颁发的毕业证书外,毕业生可优先升学于同属美北长老会系统的杭州之江大学。在《苏州私立萃英中学规章》(民国二十二年度)中介绍:“选品学兼优绝无嗜好之一人,介绍于之江文理学院,应试合理则免费在该学院肄业一年,以资鼓励。”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在蔡牧师自己记载的就学经历中,为什么会有“1931年8月至12月,杭州之江大学读书”一项,显然是因他就是学校所要求“品学兼优绝无嗜好”的学生。
(第二任校长白本立的宿舍)
蔡文浩为萃英中学自1911年复校以来的第19届学生,于1930年7月毕业。在《萃英》第21929年该校的教职员有29位,蒋文达担任校长,前任校长白本立及夫人亦继续在校服务。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校务停顿。1938年,萃英中学迁至上海,加入华东基督教联合中学,蒋文达辞职,由校董会聘请葛洪均继任校长。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萃英中学内迁,原校舍被占,设立伪建国中学,后改名为伪江苏省立第四中学。抗战胜利后,葛洪均于1945年10月回苏州主持复校工作,于11月正式复校。1951年,私立圣光中学迁入萃英中学内,次年并入萃英中学。同时,萃英、圣光两中学由苏州市教育局接管,改为苏州市第五中学。
(注:1.所有脚注从略。2.图片均取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