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看展|信号PHOTO小组的“时间之间“
时间之间
——“中国影响力”影像叙事探索
主办:中国摄影家协会
承办: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
策展人:何伊宁
策展助理:蔡昕媛
展览时间:
2018/12/15—12/28
展览地点:
北京798艺术区Tabula Rasa Gallery
参展摄影师及项目
阿帆 《城市表情》
李木子 《生活在纽约的中国艺术家》
李亚楠 《大陆桥》
刘辰 《空间几何的独白》
刘禹扬《新的边疆》
潘超越《武都高山戏》
孙一冰《小世界》
“时间之间“是信号PHOTO小组成员参与中国文联青年文艺创作扶持计划的汇报展览,共展出该小组共7位摄影师于近期持续创作的作品,尝试以图像的视角审视这片开放又神秘、充满活力又底蕴丰厚的国度,展示他们对于行进中的中国社会以及日常生活观察和经验。
艺术是深藏于我们内心的幽灵。我们知道它确实存在,是因为我们已经看到了它在我们眼角中的映像,但却又看不见它本身。
画家们穷尽毕生精力在寻找它,却迷失在黑暗的内心深处。哲学家们已经抓住了他们思维边缘的悬崖,并试图牢牢地将其抓住。但艺术的概念是如此博大精深,以至无法使人完全领悟。数学家们曾试图将其量化,但他们得到的答案又过于简单,让人不可能真正理解。
我们到处在寻求和探索艺术,但它最有可能植根于我们的心灵深处。因为在那,艺术不需要隐藏在第六感中,或是美术教师及数学家那里。
在那里,我们看到了艺术的真谛,并领悟到:
艺术是对智慧的亲吻。
大自然是一首写在DNA上的诗歌。是被人卷起并封存在细胞中,又被冲刷到地面上的信息。是关于生命的诠释与注解。但大自然又不仅仅是一场文字游戏和童谣。它是带有象征主义的诗歌,是具有更深层意义的DNA。
大自然是艺术的涂鸦。照片是被撕裂的时间,是蒙住记忆的眼罩上的一道裂缝。透过这毫秒间的缝隙,我们可以窥见当下情景的早期样貌,窥探到我们自己的青春,调整我们的记忆。
本书是穿越时间洞穴的诱饵,进入我们的大脑。
本书是对心灵深处幽灵的追寻,是对艺术本质的探索。
摄影师介绍
阿帆,摄影师,科技公司影像从业者。曾以摄影记者的身份在柏林生活了三年。相信最好的照片,是最好的运气与最好的控制力的矛盾结合体,并因此无法停止脚步。
林延出生于中国北京,外祖父庞薰琹和外祖母丘堤为大陆现代艺术的先驱人物,父母林岗、庞壔分别为大陆第一代留学俄罗斯及高等美术教育出身的艺术家。身为艺术家庭的第三代,林延耳濡目染亲人的艺术精神,而发展出自身独立的艺术语言。1984年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林延前往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绘画材料研究室进修,后于宾州布鲁斯堡大学视觉艺术系取得硕士学位,1993年后主要生活和工作在纽约。
1994年她回到北京,有感于急剧的现代化进程对城市古建筑的破坏,她开始用纸翻铸老城墙的砖、瓦,将北京城的传统建筑、东方文化融合呈现在现代语言之中,也充满了对古建筑破坏,城市拆迁造成的无可挽回的文化损失深深的伤痛。同时,她在中央美院举办“泣、弃、契、弃?气”装置绘画展览,以大型极简黑色装置对中国经历的变迁作出反应,随即开启长达十年的黑色时期创作。从2005年开始,她开始创造性地将宣纸转化为创作媒介。采用中国历代用于书法绘画的传统手工纸,她以最简单的黑白两色以及材料,创造出具有建筑特征的装置和绘画雕塑。宣纸不再只能是平面绘画的载体,而能被塑造为极富重量感和层次感的形态。黑与白、刚与柔的并置如同虚实相容的太极,呼应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阴阳平衡。以空间为起点、与建筑形式相结合、赋予极简主义以东方美学的纬度。从2013年开始,林延开始在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可替代艺术空间创作大型装置,与特定的建筑形态和空间特性相呼应。2013年她在纽约地标建筑熨斗大厦Prow艺术空间创作了“知止”素描、宣纸装置,光线通过层层叠叠的宣纸落在用炭笔和墨勾勒的雪豹身上,创作出一个与外界匆忙生活截然不同的宁静空间。2013年底,她在北京元典美术馆创作“天”水墨、宣纸装置,探讨中国改革开放后大规模商业化和工业化对环境造成的破坏。2014年在天理文化中心的个展“空-气”延续了对环境的思考,绘有木炭素描飞鸟的层层黑色宣纸覆盖了整个天花板,仿佛在纽约感受到在北京的雾霾下挣扎,而背后的光又似乎孕育着生机。林延后又在否画廊(纽约)、季凤轩画廊(香港)、诚品画廊(台北)和白兔美术馆(悉尼)等不同空间重新创造了“天”,展现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忧思,呼吁人们正视现实的痛苦,并继续满怀希望。
韦佳少年时代学习中国传统绘画,诗词及书法,198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87年于美国布鲁姆斯堡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视觉艺术系取得艺术硕士学位。他目前生活和创作于纽约与北京两地。他的创作游历于两种文化之间。他在布鲁姆斯堡期间开始创作一些抽象国画,寻求中国抽象和美国抽象因素之间的关系。韦佳的创作灵感主要来源于中国传统书法和绘画,在美国现当代艺术的影响下,努力以新的角度和方式继承传统。他用中国手工纸做拼贴,因为纸上承载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保留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他在宣纸上书写和泼墨,再将形象撕毁,重新拼贴,反复的撕与贴之后画面变成抽象的色块,无论是东方的笔法用墨还是西方的油墨重彩都成为断章。韦佳说:“与现当代西方绘画不同,我更喜欢近看的绘画,让视觉游历于画面上,去感受画面的丰富的层次变化,像中国山水画那样,纸的拼贴使我达到我的追求。我的日常生活都会进入到我的作品里,春秋的色彩,树丛中的层次,花草交织的形状,美术馆与画廊作品的启发,读古诗的感受,打非洲手鼓的节奏等等。它们在我的画中暗示着我的生活状态。”撕与贴的反复,充满东方和西方艺术表达方式的碰撞,正是韦佳追求的必然与偶然的冒险。
Max Lee(李木子),通讯社摄影记者,2011年至2013年常驻埃及开罗,在中东地区进行摄影报道,2015年至今常驻美国纽约。2016年被纽约国际摄影中心新媒体叙事专业录取,2017年6月毕业。作品曾获得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新闻人物与肖像类单幅金奖,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赛区人物类二等奖。
亚欧铁路大陆桥一直是链接亚欧的铁路大动脉,在这条大动脉上散落着不同的咽喉,就是一个个卡在两国边境的口岸。远在新疆的两个铁路大动脉口岸,分别是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每天迎接和送走无数往来于亚欧之间的货物。一组这片来展示铁路咽喉每日重复的工作室如何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的。
摄影师介绍
李亚楠,信号小组成员,自由摄影师。作品曾获得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哈姆丹全球摄影大赛等奖项,多次入围玛格南基金。
摄影师介绍
Cocu (刘辰), 生于北京,手机摄影师,产品设计师,现居美国旧金山。曾获2014年第7届iPPAwards季节类第1名、2015年 CBRE 年度都市手机摄影师,2015年延时摄影视频入选苹果全球作品廊,制作成商业广告片在全球播出。2017年为苹果 ‘Shot on iPhone 7’ 广告摄影师。
《新的边疆》
刘禹扬“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克罗齐
摄影师介绍
刘禹扬,自由摄影师,1991年出生于四川,现居上海和成都。
《武都高山戏》
潘超越武都高山戏起源于鱼龙一带的传统戏种,当地海拔约2000米,“高山”之名由此得来。武都区鱼龙镇下辖的村庄地处偏远,导致当地经济相对落后,另一面却因此保存了自古传下的文化遗产。在西方洋节越来越盛行的今天,他们用传统的戏剧庆祝着刚过去的中国农历新年。
摄影师介绍
潘超越,科技公司影像从业者、前新华社记者,2013年9月至2016年1月常驻埃及,负责驻在国以及中东地区其他国家如叙利亚、突尼斯、土耳其等国的摄影报道。多次进入冲突和战乱地区报道,擅长拍摄专题故事,喜欢手机拍照。摄影作品曾在尼康国际摄影大赛、“国展”、“金镜头”等国内外摄影比赛中获奖;手机摄影作品获第五届手机摄影大赛MPA(Mobile Photography Awards)专题类一等奖;多媒体作品获25届“国展”多媒体类评委推荐奖。
《小世界》
孙一冰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如一匹宽银幕,在眼前缓缓展开。中国对世界的渴望非常强烈,以至于中国各地都成立了各种各样的“世界性”主题公园,这种具有中国独有的现象一直延续至今。今天,出国已不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梦想,在每一个国人都可以轻松走出国门旅游时,90年代建造的这批世界公园面临着严峻的转型。我想通过这一现状侧面表现国人游览世界公园的状态,以及表现一个既是现实的却又是超现实的梦境世界。有些场景似假乱真,有些场景趣味横生,也许只有建筑奇怪的比例与建筑本身的细节才能展现出那种奇妙的抽离感。
摄影师介绍
孙一冰,信号Photo摄影小组创办人之一,玛格南工作坊Jonas学员之一,常居北京。近些年经常去往中东、东欧、北欧一带,擅长拍摄街头纪实类摄影。目前为富士影像签约摄影师、OnePlus手机官方样片摄影师。摄影作品及文字作品刊登于《Lens》、《中国国家地理》、《孤独星球》等多家摄影旅行类媒体。《乌托有个帮2》、《上帝之眼II》、《东京美食散步》等书籍作者之一。
展览福利
来观展的朋友
还有机会得到信号
送出的限量T恤
本文图片仅供交流使用
不以盈利为目的
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涉及版权,请联系我们
▶ 更多阅读◀
▶ 更多活动◀
▶ 更多本周值得◀
▶ 更多周末看展◀
▶ 第12届中国摄影艺术节◀
▶ 影像见证40年大展◀
▶ 更多荐书◀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