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博士爸爸用技术分析:为什么嗑瓜子可以随便嗑半小时,学习却不能?
在童书妈妈年度精华分享大会上,“别人家的爸爸”——来自重庆读书会的魏奇科,与大家分享的是“到底天赋更重要还是汗水更重要”?
他通过勇敢的自我剖析、自我调整,让我们看到:“别人家的爸爸”其实是个坚毅的反面典型。
作为土木工程博士的他,还将用技术帮大家分析:什么是坚毅能量?为什么嗑瓜子可以随便嗑半小时,学习却不能?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0557m6yncp&width=500&height=375&auto=0
▲ 童书妈妈年度精华分享大会精彩视频,由一刻talks拍摄并剪辑
别人家的爸爸
我的不坚毅
童书妈妈重庆读书会在去年刚刚成立,与其它很多城市一样,读书会每个月一次,参加过几次后我发现来参加的爸爸们并不多,上台分享的爸爸就更是屈指可数。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就成为了重庆读书会第一个上台分享的男性书友,成为了“别人家的爸爸”,也因此有幸来到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不坚毅”。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仔细审视我自己以后,我觉得我就是坚毅的反面典型。
赖床迟到。幼儿园老师都熟悉我了,因为每次送孩子迟到,她总要说:铭铭爸爸,怎么又晚了啊?
工作拖沓。比如这次演讲准备期间,每次提交题目、大纲、PPT、视频什么的都是临到头才完成。
锻炼没坚持。我去年暑假办了个健身卡,就在我们楼下,很方便,想争取减到140斤以内,结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现在体重一点也没减,反倒还长了2斤。
旅行总落空。每到周末都想出去玩一玩,每年都在讨论旅行计划,但是每次都说的热闹,最后总是没有成行。
以上就是我不坚毅,其实,想到的还有其他很多很多……
那么再来看看我坚毅的表现。熬夜?是打游戏吗?晒太阳?这也能算坚毅?
首先说熬夜,虽然每次工作汇报,总是事临到头才准备,但是熬通宵的时候,我总是坚持战斗到最后,比如最近这一两个星期投标,我每次都是最后一个下班的。
而晒太阳这件事,重庆夏天烈日暴晒、50度的桑拿天,我也能和同事坚持在工作现场坚持晒一整天。
能想到的坚毅的事情,真的比不坚毅的事情少得多,其实大家在心里也可以试着列举自己的坚毅和不坚毅的行为,看看是坚毅的多还是不坚毅的多。
如果你默默地列举了,会不会也发现了:需要长期坚持的事儿表现差,需要短期坚持的事儿可能表现要好一点?
我想可能就好比跑步,50米的短跑,大概6秒,速度虽然很快,但是几乎人人都能完成,1000米的中长跑,大概6分钟,虽然速度较快,但是大多数人咬咬牙,坚持坚持也能完成,10公里的长跑,大概2小时,虽然速度要求不高,但是能完成的人就大幅减少了,100公里的徒步,大概要2天,速度要求很低,但是能完成的人却很少很少。
为什么呢?我认为和坚毅的强度有关。
为什么嗑瓜子可以嗑半小时
工作学习却不可以?
如果我们把坚毅短时的激发用兴趣来归类,中期的激发由目标来归类,长期的激发由精神来归类,那么就可以画出下面坚毅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 土木工程博士总结出的坚毅曲线
代表兴趣激发的坚毅曲线,比如打麻将、打游戏、看小说什么的,强度大,时间短,相互独立,往往以小时和天为单位。
代表目标激发的坚毅曲线,比如健身、看书等,强度低一点,但是时间要长一点,多个事物相互重叠,往往从几天到几个月不等。
代表精神激发的坚毅曲线,比如为了完善自己、为了改变世界等等,强度要弱得多,但是可以一直持续几年甚至终生,并且可以持续缓慢上升。
我的老师喜欢把人生的曲线和土木工程的函数曲线进行类比,他说:人生和土木工程很相似,要追求高度、宽度,还要追求长度。
如果把前面三个维度的坚毅曲线按时间积分后,就得到了我们的坚毅能量,反映出来的就是一个人在全生命周期下的生命质量。
▲ 坚毅强度乘以时间就代表了坚毅能量,也就是曲线下面阴影面积的大小
可以看到:兴趣激发的坚毅,虽然强度大,但能量面积很小;目标激发的坚毅,能量面积要大得多;而精神激发的坚毅,能量面积看起来好像不大。
但是如果把时间轴拉长10倍,精神曲线的高度缓慢增长,而兴趣和目标曲线高度不变,宽度缩小10倍,现在看起来:是不是精神激发的坚毅能量面积就比目标激发的大多了呢。
因此,从一个人全生命周期来看,精神激发的坚毅能量最大,目标激发的坚毅能量次之,兴趣激发的坚毅能量最小。
这同时也告诉我们,坚毅能量的激发是随着时间循序渐进的,就像跑步,要跑马拉松得从跑1000米开始,磨练坚毅的品质,也要先从阶段性的小目标开始。
目标是驱动力
目标坚定能催生毅力
我想大家可能都有体会,一个阶段性的、明确的、坚定的小目标,往往实现起来好像没有那么难。我们记忆犹新的,往往正是那些艰难并成功的经历。
前一阵时间,网友们都在晒自己的18岁,我一下就想起了我高中毕业18岁时,和好友相约去爬峨眉山的经历。
由于是临时说起,说走就走,钱和时间有限,从山脚报国寺一直步行到金顶,只能“一天上山、半天下山”。到了半山腰,我们手脚并用,腰到伸不直了,到山顶后四目无神,就快崩溃了。但是第二天起来看日出,一下就满血复活、扬眉吐气了。
▲注意照片中蹲着的是我,我受到了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上山全程60公里山路,看似不可能完成的目标,最终我们实现了,最主要还是目标坚定、没有别的选择。所以,目标是驱动力,目标越坚定,坚毅的强度就越强!
对于年纪还比较小的小朋友来说,我认为兴趣要鼓励、要培养,但是早期的兴趣脆弱且模糊,更需要既保持坚毅强度,又尽量拉伸坚毅曲线的时间宽度,因此也需要制订目标。
科学练习,刻意的、有力的、经年的培育和研磨,才能不断积累成功的经历,改变孩子个人的体验,增加信心。
记得我小女儿第一次尝试站立,她不断尝试,我们也放手鼓励,她终于成功了,自己高兴坏了。“这很难,但这很棒!”不是吗?这种愉悦不断重复、良性循环,我们坚毅的脉冲就会变成波浪,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我们需要目标引导的
刻意练习
刚才我讲,需要长期坚持的事一般表现差一些,而需要短期坚持的事可能表现要好一些?在此,有一个问题:人一辈子到底能走多远?
据统计,人一辈子大概要走80500公里,地球绕赤道一圈是40076千米,正好可以绕地球2圈。那我们来算一算是不是这么多?假设人的平均寿命70年,一年365天,70年共有25550天。实际上,只要我们每天平均步行3.15公里就能达到了。显然,几乎每个人都能完成。
我再问大家一个问题:20公里半程马拉松,你有信心完成或完成过吗?
那么,为什么8万公里那么遥远的路程,我们每人都能长期“坚持”下来,而马拉松坚持下来的人屈指可数呢?
我想主要就是因为方向。因为人一辈子的8万公里,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方向、原地画圈的发热而已,而马拉松却是朝着一个方向在持续做功,这个方向代表的就是精神追求。
试问我们的工作是营生所迫,是职业需求,还是使命召唤?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工作效果,影响着我们是否能攻坚克难。
比如,在我家里,我的妈妈勤劳、坚毅、为他人着想。我的两个小孩都是我妈妈一人带大,既要带孩子,还要洗衣做饭、收拾家务。我想请个阿姨,我妈却说:“你妈还能行,坚持坚持,孩子就长大了。”
而我的父亲特别乐观、豁达、乐于助人!最困难的时候,我们家是爸爸单位的困难户,但他总是骄傲地说“我和妹妹就是他最大的财富”。
所以我和妹妹一直深信踏实工作,乐观生活,积极助人,幸运将不期而至!
比如,我们公司的核心价值观: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和工作中的尽善尽美是我们最大的快乐和享受!我特别认同,也深受影响,它指引着我的行为。
“穷则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精神追求也是分年龄、分阶段的。乔布斯说: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但是他自己年轻时,也曾经茫然过,也曾经仅仅是为了追求完美。
对于我来说,研发出行业领先的技术为公司树立品牌,研发出爆款的产品为公司创造效益,获得同事、家人、朋友和同行的肯定,这就是我现阶段的精神追求。那么,现阶段,你的精神追求又是什么呢?
最后,我想与大家分享一句话:坚毅——让你走得更远,而不是原地打转!
作者简介:魏奇科,土木工程专业博士,国有施工企业负责信息系统开发、集成与工程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工作。童书妈妈重庆读书会成员。
___END___
童书妈妈三川玲
会员文章精选
2018年会分享《选择力:如何培养有选择力的孩子》
2018年会分享《发现优势,发现幸福》
清华妈妈的技术贴:发现天赋培养优势不能只靠follow your heart!
2018年会分享《被低估的亲子朗读》
2018年会分享《反脆弱》
斜杠青年的育儿经:脆弱的反义词不是坚强,而是反脆弱
2018年会分享《如何通过吵架让彼此成长》
2018年会分享《荷兰育儿法》
阅读《罗恩老师教育奇迹》
阅读《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
阅读《爱的教育》
阅读《孩子:挑战》
阅读《教养的迷思》
阅读《夏山学校》
你是选择让孩子出人头地做精英阶层,还是幸福而平凡地生活?这就是夏山和伊顿的区别
阅读《自然法则》
阅读《富兰克林传》
阅读《芬兰教育全球第一大秘密》
阅读《亲密关系》
阅读《为未来而学,为未知而教》
阅读《朗读手册》
阅读《坚毅》
阅读《大学之路》
会员专栏
女神王晓琳心理学专栏 王美女的名言是:我提倡的每个做法,都是有科学依据的!
父母不要做让自己后悔的事,你敢让孩子填这份童年负面经历问卷吗?
艾米园长阅读专栏 艾米园长创办了一个热爱阅读的幼儿园:每个孩子每天要听五个以上的故事,孩子们入学的礼物是书,得到的奖励是书,家长会的纪念品也是书。艾米园长发现,有一些绘本,总是以“破书”的形象出现,那是因为小朋友太喜欢太喜欢太喜欢,翻了太多次太多次的缘故。艾米园长把这些小朋友百看不厌的“破书”收集起来,一本一本写给大家。订阅童书妈妈,每周看艾米园长的翻破专栏。
不是每个打着缓解入园焦虑的绘本,都能帮助孩子,有效方法看这里
大米老师青少年成长专栏 文学硕士,曾为杂志撰稿人及摄影师;初三男生的妈妈,也是应试教育观察者,深切经历过从心灵封闭到开放的过程;长期关注心理学与教育学,多年来一直探索青少年结伴成长的模式。
▼ 点击阅读原文,可进入童书妈妈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