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通胀交易”热潮下的冷思考——资产配置海外双周报2021年第7期(总第31期)
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及配套指引,本资料仅面向华创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不是华创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资料中的信息。
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Something that everyone knows isn't worth anything.—Bernard M. Baruch
一、投资摘要
1. 需求端预期上修、供给端释放缓慢以及美元流动性充裕是再通胀交易的核心驱动因素。
2. 美国5年5年通胀互换升至2.5%,失业率持续下降产生的通胀上行压力,已经得到比较充分的定价。
3. 伦敦期铜与黄金的价格比升破2017年高点,投资者对于通胀上行的定价,超过了近五年全球经济增长最快时期。
4. 5月份大宗商品价格和美债利率再度走高,美股整体承压回落,VIX指数飙升,反映的是需求端受到冲击。
5. 美联储可能提高隔夜逆回购利率,或者直接出售短期美债(T-bills),进一步收紧美元流动性,压制大宗商品升势。
二、风险提示
变异病毒扩散至美国、原油供给中断
报告正文
一季度在原油价格的引领下,大宗商品价格蹿升;进入二季度在伦铜价格的引领下,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又一轮蹿升。如果说一季度商品市场受到疫苗接种加速、需求预期不断上修的刺激;那么二季度迄今为止,大宗商品市场受到供给预期下修、美元贬值预期的支撑。3月美联储重启逆回购工具,加大从货币市场基金被动抽水力度,一度让大宗商品价格承压。不过部分大宗商品出口国疫苗防控不力,供给不足预期和充裕美元流动性给大宗商品提供了新的上涨窗口。
去年下半年,疫情防控差异主要体现在产出不足上。中国外需受益于产出替代,制造业高景气度转化成补库存需求。今年一季度疫苗接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大宗商品供需不平衡上。疫苗接种速度加快,刺激了美国需求端预期上修,并且叠加到中国补库存需求上;与此同时,部分大宗商品出口国的新冠疫情依然严峻,层出不穷的变异病毒严重限制了大宗商品输出;最后还有美联储扩表营造了宽松的美元流动性环境。这些因素促成了大宗商品价格飙升,也是金融市场再通胀交易的三大核心驱动因素。
一个关键问题是:再通胀交易多大程度上计入了上述三大因素? 从经济内生增长的角度看,通胀互换的定价好于通胀保值证券,原因是后者存量的1/4被美联储持有。截止5月10日,美国5年5年通胀互换升至2.5%,回到2018年三季度的水平之上。当前通胀预期对应美国产出缺口/GDP之比大于零的水平,现在实际的美国产出缺口/GDP之比则是小于零。失业率持续下降产生的通胀上行压力,已经得到比较充分的定价。
如果把供给端干扰和美元流动性考虑在内,铜金价格比是最佳的计量指标。截止5月10日,伦敦期铜与黄金的价格比升至5.7。如果以2017年12月的高点5.6为基准,那么当前再通胀定价超过100%。投资者对于通胀上行的定价,超过了近五年全球经济增长的峰值。如果以2013年12月的高点6.2为基准,那么当前再通胀定价达到90%,投资者对通胀上行的定价,相当于中国经济增长位于7%-8%,原油价格位于100美元的水平。如果以2011年2月的高点7.5为基准,那么当前再通胀定价达到76%,投资者对通胀上行的定价,距离上一轮全球经济再通胀高峰还有距离。
2. 再通胀交易面临的挑战
需求端预期上修、供给端释放缓慢以及美元流动性充裕是再通胀交易的核心驱动因素;一旦这些因素的方向转变,也就成了再通胀交易的主要挑战。具体而言,潜在冲击甚至终结再通胀交易的路径有两个:一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冲击需求端;二是美联储通过逆回购工具收紧美元流动性;这些路径背后是名义价格上升和经济复苏进度脱节,供给冲击向需求冲击转化。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是反映需求端超预期还是需求端受到冲击? 一季度大宗商品价格和美债利率双双走高、美股风格转向周期,VIX指数下行,反映的是需求端超预期;进入5月份,大宗商品价格和美债利率再度走高,美股整体承压回落,VIX指数飙升,反映的是需求端受到冲击;需求端冲击的来源主要是美国家庭消费受到能源价格走高的抑制——一方面是国际油价站上60美元,油价上涨对美国家庭消费的负面冲击凸显;另一方面是美国全国汽油均价突破3美元,触及7年来最高水平。金融市场对于需求端受冲击的担忧,通过VIX指数走高体现出来。
尽管存在基数效应,但是4月非农数据和CPI数据显示: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不利于经济内生增长修复。4月零售销售数据不及预期,进一步证明名义价格上行损害家庭消费。3月美联储提高逆回购交易额度,没有抑制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以缓解需求端的压力。后续最可能的应对政策是提高隔夜逆回购利率,或者直接出售所持有的短期美债(T-bills),从量和价两个维度收紧美元流动性,压制大宗商品升势,以稳定消费支出增长。
3. 再通胀交易的未来
疫苗接种差异导致大宗商品供需不平衡,并不是再通胀交易的完整逻辑,缺失的部分是美联储为了稳定家庭消费支出,是否收缩美元流动性。因为美联储收紧短期美元流动性,把名义价格和名义利率的上行压力转换成新兴市场国家、大宗商品出口国的汇率下行压力。大宗商品供给不足,被美国以外的经济体的需求萎缩抵消。如果大宗商品和美债利率紧紧跟随美国经济复苏,没有形成供给冲击,那么家庭实际支出将更快的增长,届时美联储接近货币正常化甚至开启加息周期。
在美国经济触底回升、财政刺激与货币宽松落地以后,长端美债利率上行反映通胀预期抬升;随之而来的是长债利差推升美元和大宗商品价格回落。所以未来再通胀交易还会延续,但是逐步从全球范围收缩到美国。美国国内投资者继续从美债转投美股,美国以外投资者的投资组合流向,也从新兴市场转向美国。在此过程中资本流出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将先后对新兴市场需求形成压力,最终迫使本地央行放松货币政策,长端利率的回落意味着股市上涨逻辑也从盈利增长切换到估值重估。
简而言之,新冠疫情制约供给释放的逻辑,比较充分的反映到再通胀交易中;由此产生的需求冲击也得到经济数据验证,未来美联储的政策应对才是需要特别关注的。投资者不宜采用货币中性框架,对于暂时性供给因素做出过高的再通胀押注。
大类资产配置双周报系列
美债利率曲线范式转换及其影响——资产配置海外双周报2021年第6期(总第30期)
凸性对冲如何放大长端美债利率波动——资产配置海外双周报2021年第5期(总第29期)
美债利率上行对大类资产配置的影响——资产配置海外双周报2021年第4期(总第28期)
Top Charts of 2020: 年度大类资产配置图表精选——资产配置海外双周报2021年第3期(总第27期)
美联储纪要重提“Taper”意欲何为——资产配置海外双周报2021年第2期(总第26期)
“Blue Sweep”交易的未来前景如何——资产配置海外双周报2021年第1期(总第25期)
通胀预期兑现能否改变全球股市风格——资产配置海外双周报2020年第14期(总第24期)货币政策或重新主导通胀预期——资产配置海外双周报2020年第13期(总第23期)
做空美元&美债交易或将退潮——资产配置海外双周报2020年第12期(总第22期)
创纪录的美元&美债空头持仓意味着什么——资产配置海外双周报2020年第11期(总第21期)
哪些关键因素在推动美元反弹——资产配置海外双周报2020年第10期(总第20期)短期美股的三大“逆风”因素——资产配置海外双周报2020年第9期(总第19期)美联储新政策框架对大类资产配置的影响——资产配置海外双周报2020年第8期(总第18期)
跨资产波动率反弹,美元或重拾升势——资产配置海外双周报2020年第7期(总第17期)
负利率 or 利率曲线控制: 哪些因素在推动黄金上涨——资产配置海外双周报2020年第6期(总第16期)
分母端抬升与股票上涨可以兼容吗?——资产配置海外双周报2020年第5期(总第15期)离岸美元市场碎片化: Libor-OIS利差的视角——资产配置海外双周报2020年第4期(总第14期)Let The Dice Fly High: “黑色星期一”之后跨资产风险将如何传导——资产配置海外双周报2020年第3期(总第13期)There's No Accounting For Taste: 全球股市风格为什么持续分化——资产配置海外双周报2020年第2期(总第12期)
The Past Was A Lie: 当前疫情如何影响大类资产配置——资产配置海外双周报2020年第1期(总第11期)
更多投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