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家讲座】丁奇:北京街道景观设计导则的探索

点击上方“风景园林网”关注并置顶

第一时间了解前沿案例



9月10日下午,在河北衡水举行的湿地园林与滨水城市高端学术交流上,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丁奇教授发表题为《北京西城街道景观设计导则的探索》的演讲,介绍了北京老城区的发展历程,分享了其团队编制的北京市区级设计导则相关成果。


以下为演讲实录: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丁奇演讲

感谢组委会的邀请。无论是滨水城市还是其他城市的发展,我们中国在城镇化率达到将近60%的时候,整个城市发展进入到了一个转型时期,即从增量发展进入存量发展的时期。过去的发展喜欢新建,包括很多公园、很多公共空间都是在城市的扩展过程不断地建设。而现在城市建成区很多公共空间需要对旧城进行改造和更新来实现。街道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公共空间,它甚至比公园还要重要。为什么?你进入到一个城市,首先接触到的是他们的街道,街道是城市的脸面。在这样一个背景下,2016年,上海率先编制了他们的街道设计导则,北京2017年也开始进行自己的街道更新、街道建设,也需要一个设计导则来指引。街道在更新改造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所有这些行为实际上是因为缺乏一个整体的控制,城市也要有一个控制指引。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我和我的团队编制了全国第一个城市街区一级的设计导则,难度也大,因为北京进行街道的更新情况相对比较复杂。

▲中国古代城市街道 唐长安城图(左)宋 清明上河图(右)

▲北京的现代街道

我们做的第一个街区在西城区,按照新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来讲,属于核心区范畴。作为建成区的街道更新,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包括规划的,建设的,管理的,甚至很多社会学的内容。我们的团队里面有建筑的,规划的,风景园林的,还有社会学(出身)的,大家组成这样一个团队,才有可能解决在旧城更新背景下的街道问题。


本来北京西城街道设计导则要在全国进行巡讲,9月下旬从北京市开始,到上海、广东、成都、西安、重庆等等这些城市进行导则的巡讲,今天应该是这个导则的预热。时间关系,简单将这个导则跟大家做一个交流,这个北京区级层面的街道设计导则,已经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北京西城街区整理城市设计导则

首先要谈一谈什么是街道?进入新时代,城市发展和乡村发展也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在新的时代里面,街道也有了更多的涵义。街道是城市道路和两侧建筑所构成,为人的活动或者车辆通行提供的公共设施,是一个U型界面围合的空间,这个空间里面容纳了人的活动和车的活动。

▲街道空间构成要素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历史非常悠久。我们对北京老城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北京城市街道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这个时期逐渐形成了现在看到的北京的活动肌理,但是北京是一个政治化的空间,很多设计不带时宜,有时候我们讲宜居宜居,一定要和城市功能相结合,它在古代不是那么宜居,因为它的纵横骨架都是出于政治的需要。可以追溯到秦统一中国的时候,在咸阳,中国的城市从最早的时期是网格状?中国为什么会形成网格状?很多时候是为了管理,真正有人性化的是北京的胡同里面。

▲1943年北京城与西城区范围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学习苏联的城市建设模式,苏联莫斯科的放射环路结构对北京也产生很大的影响。延续传统棋盘式街道系统——道路系统的布置继承了旧北京城南北正交的棋盘式网格体系,使城市新区和旧城在街道空间肌理上保持统一,但是新的街道系统的整体尺度明显比原来有所放大。街道空间尺度由小变大,加强城市东西向的交通联系,旧城地区新道路和新功能的引入使得原有“胡同-四合院”的模式改变,开始出现“大街区、宽马路”的城市格局。这一时期,北京街道的秩序逐渐形成,几条重要的大街均划分了人行空间、车行空间以及过街通行空间。在人行街道两侧,种植有统一的行道树、间隔布置电线杆、灯杆等市政设施,在重要的道路节点处设有栏杆保证人行安全有序。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后。改革开放是北京城市建设发展的历史转折(摘自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张敬淦)。1978 年以后尤其是80年代中期以后,北京的城市建设有了迅猛的发展,出现了诸多高速公路,北京进入了城市空间和机动车道路系统的快速拓展。同时,街道胡同的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环路的出现加速了北京旧城的街巷胡同的变迁。新的居住、办公、商业等不同功能地区随着城市发展而进一步发展。有些地区城市空间随着地区功能的演变发展逐渐体现出多元化的状况,在原有旧城特色街道(如烟袋斜街、大栅栏商业街、琉璃厂文化街等)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定数量的新特色街道(如后海酒吧街、西单商业街等)。

▲金融街片区肌理图 乾隆京师图中的地区肌理(上)和现状地区肌理(下)

街道也是一个容器,不仅容纳了车辆的活动,还有行人的活动,还有各种各样的生活,各种各样的文化都融合在街道里面。街道同时也是一个符号,代表了某一个城市的特定特征。有的时候到一个城市里面看它的街道,就知道是哪个城市。到北京的话,只能到胡同里面才能感受到老北京的传统文化。街道传导了建筑的风采和人文风景,是延展着城市空间,也反映城市文化和城市自己的故事。


作为北京来讲,它的街道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承担了全国人民的愿望。北京中心城的街道设计导则首先要传承北京的文化,另外要回归宜居的城市。我们看到过一个统计,北京街道80%多的街道空间是由不到20%车里的人占据的,而剩下不到20%的空间容纳了80%的街道上的人。所以北京要想建设和谐宜居之都,要建设世界的宜居城市,一定要以机动车优先转到以慢行优先的状态。同时北京的街道是最先要向全国和全世界来展示首都形象甚至是展示中国形象的窗口,因此非常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编制一个对于街道层面的导则,无论从建筑还是街道上的各类设施进行一个设计的指引,让它满足文化传承,满足老百姓有更多的活动空间,让行人有更舒适的空间来活动,这是导则的重要意义。作为首都的导则,还有一个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意义。


在做这个导则的时候,我们还把很多关于街道设计的理论做了梳理,同时也借鉴了世界各地的街道设计导则,如华盛顿、堪培拉、巴黎、伦敦、京都等,华盛顿和堪培拉的城市设计导则包括街道设计导则把城市安全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对于一个首都来讲,安全有序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伦敦的导则强调管理,非常细致,甚至到垃圾筒的管理。


作为首都北京的导则,意义不同于其他城市,中国的城市发展已经到了存量建设的时代,习总书记强调要建设人民城市,这里面涉及到一个街道设计价值观的转向,从过去的物质空间转向感性的以人们感受为主的空间,从着重工程设计开始转向文化,从强调交通属性开始强调历史文脉,从道路红线的管控开始强调街道的空间引导,从过去强调实用功能到现在注意美学,从经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到注重文化和艺术内容等。


整个导则分成总则和分则两类,总则是所有街道都要遵循的,分则是根据不同的类型分别要遵循的,包括建筑的,规划的,风景园林的,甚至海绵城市在旧城改造中如何实现,包括照明等等。很多街道在导则的指引下有了很大的提升,尤其是对基本的街道上的设施如何人性化的要求,以前做街道只是做两张皮,现在对于水平的各种设施,比如共享单车是不是会影响公共空间,北京很多共享单车影响了活动空间,共享单车应该怎么做,导则里都有相应的说明。

▲旧城传统空间格局保护示意图

要想对一个地区的街道更新建设进行引导,一定要分类,导则分类对于进一步引导实施非常关键。同时导则又是一个动态、开放的,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增加新的内容。作为北京来讲,安全第一位,有序、生态、人文、舒适是它的要求。


根据街道风貌特征、街道性质、管理要求进行分类:根据风貌特征,分为一般建成区和传统风貌区,西城的一般建成区面积约为38.9平方公里。传统风貌区总面积约为11.8平方公里,其中历史文化街区约10.2平方公里,风貌协调区约1.6平方公里。

▲西城区历史文化保护区示意图

一般建成区街道现状空间类型:根据建筑,公共空间,绿化,隔断,人行道,行道树、出入口之间的关系,我们把现状类型主要概括为9大类,导则指引为7大类。例如以西城区新康路为例。

▲德胜街道新康路北侧引导前现状

▲德胜街道新康路北侧引导后效果

对于传统风貌去的胡同分类,按照胡同的等级,按照各类古典建筑的分类。这是第一次,过去在古典建筑里面都有一个类型的分类,这一次把现状的所有建筑进行划分,按照现状所有存在的建筑进行分类,这样就比较容易操作。

▲胡同宽度分类示意图

▲胡同沿街界面分类示意图

▲大栅栏街道石头社区石头胡同引导前现状

▲大栅栏街道石头社区石头胡同引导后效果

这个导则是在中国城市里的一种探索,很多西方的方法并不能直接用,必须要和中国现实的情况和体制机制相结合,与老百姓对于公共空间的现实需求相结合,才能形式一个真正城市能用、老百姓能用的设计导则。因为时间关系,没办法深入来说,今年还有导则解读会,有机会再和大家进行交流,谢谢大家!

 

丁奇: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建设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城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主持编制北京西城街区整理城市设计导则、北京延庆区街道设计导则、北京丰台区街巷设计导则,合作主编基于文化基因传承的北京中心区街道设计导则,参与北京市街道设计导则。


——END——


相关链接:

【名家讲座】梁达民:红黄蓝绿-环境设计

【名家讲座】博吾·博泽:基于虚拟现实的水景城市设计——感知与体验

【名家讲座】Yossapon Boonsom:混合型公园城市

【名家讲座】Brad Coombs:库布帕卡保护区湿地公园

【名家讲座】奥斯曼·塔希尔:将智慧景观与智慧城市相结合

【名家讲座】赵泰东:韩国江陵市镜浦湿地修复计划和现状

【名家讲座】邓国辉:分层思维——想象、关联、整合

【名家讲座】Jose Antonio P.Bimbao:走近日落——马尼拉的动态海滨区域

【名家讲座】日本造园协会副会长Kiyohito Tamotsu:水追随边界

【名家讲座】沈守云:湿地资源的自然禀赋

卢耀如院士:公园城市应该如何建设? 

李雄:新时代中国绿色城市发展梦想  

强健:新时代园林文化创作要正本清源

枡野俊明:追寻“心灵自由”的景观空间

园冶杯获奖设计师对话日本禅僧大师枡野俊明

帕斯卡•奧夫斯坦:北京-巴黎 景观-建筑   

Nathalie Junod Ponsard:光之现象

哈佛大学教授Niall Kirkwood:“第五次工业革命”的景观理论和实践

赵泰东:治愈花园中香草的理解

塔瓦才专访:把人从电脑前拉到大自然环境中  

Michael Horne:整合生态城市主义及人性场所的创造 

Yossapon Boonsom:为可持续的未来创造空间    

Wybe Kuitert:《园冶》的挑战  

梁达民: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许大为:协同机制下的城市滨水景观规划  

朱建宁:美丽中国背景下的国土风貌整治  

朱玲:乡建抉择——态度+温度+适度

王力红:从宏观微观两层面入手 助力城市品质提升 

李楠:抓住九大原则 实现街道活化与社区振兴  

李敏:风景园林遗产价值评估标准解析

王达:从庭院到风景,重回中国造园的原点  

清控人居王欣:有生命的景观,一个活的生命体 

北京花乡花木集团总经理林巧玲:传承花卉文化,打造创新型绿化企业

郑晓笛:可持续城市建设的有效途径  

杨念东:武昌鱼的回家之路——湖北鄂州樊口公园概念规划策略  

孙宵茗:设计始于热爱,源于文化,归于心境,终于自然  

潘莹芝:生命之河——将吉隆坡改造为宜居城市  

姚元伟:老城区街道景观改造的唯一性——杭州市莫干山路综合改造  

笛东副总裁司洪顺:“艺术当代”是设计理念创新,更是情怀坚守  

专访由杨:独特的管理体系助力优地联合高效运营

陕西意景园林董事长韩宏采访实录

刘庭风:颐和园风水格局分析   

徐金福:巴厘岛风格——别墅区景观设计及建筑   

廖秋林:湖南资兴城市湿地资源保护规划研究  

郭琼莹:宜居城市的战略规划——都市保护区系统之建置


园冶杯专业奖平台优势


1.风景园林网对报奖项目展开网展;

2.风景园林网联合知名媒体对报奖项目进行推广;

3.获奖作品在园冶杯年度颁奖盛典展览展示;

4.获奖设计师有机会在国际论坛发表演讲、与世界级大师同台对话;

5.获得大奖、金奖项目由评审委员会推荐到国际协会参评国际奖;

6.申报项目进入“园冶查”大数据平台。

2017年度园冶杯大奖作品:

上海慧园 青州偕园 固安中央公园 中航设计院新科研楼 广东罗浮山入口公园及纪念广场一期 济西国家湿地公园 杭州莫干山路综合整治工程 绥阳县洛安江流域生态文明区项目 郑州焦作园 北京梵悦万国府公寓 力合阳光城云谷 万科翡翠公园品牌馆 阳光城檀悦 





↓↓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园冶杯专业奖申报平台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