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先生,童年哪有那么多苦难啊?!
微信ID:ibookreview
『阅读需要主张』
这个叫细米的男孩是小说的主人公,一次,他因为用刻刀划花了村中的四根廊柱而被父亲责罚。如果追问造成父亲发怒的起因,我们发现,只是因为细米损坏的廊柱承载了父亲莫名的情愫。父亲不是学美术的,不是学建筑的,仅是对廊柱充满了没有原因的喜欢。不光是细米的父亲,稻香渡中学的老师们也喜欢在廊柱下聊天、喝茶。小说中对四根廊柱的描写仅止于此,读者看不到更深厚的情感关联或道德意义的铺垫,有的只是成人的自我设想。可书中的细米却因此遭受了巨大的惨痛。
廊柱
为了突出细米的遭遇,小说花了很多笔墨渲染那天夜里的恶劣环境,金蓝色的闪电撕裂天空,雷声在黑暗里闷声哼唧,水边芦苇剧烈地摇晃倒伏,细米就这样站在暴雨中。这场闹剧中的成人对孩子拥有绝对的话语权,甚至能以连自己也说不清楚的对廊柱的感情为由来惩罚一个孩子,以当下的价值观与审美观来看,实在难称适当,更难称“现代”。在这样扭曲的情感关系和莫名的叙事逻辑下,环境描写只能显得突兀,推进不到作者所期望的力度。
其次,就整个故事来看,造成小说结尾理想失落之感的苦闷也并不真诚,主要原因是孩子在成人视角的控制下不曾拥有自己真正的生活与体验。在《细米》的结尾,细米的雕塑作品得到了刘馆长的认可,有了展出的机会,却因为工作人员的忽视而未能成功。可以看出,作者在故事的最后尝试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试图制造理想落空的戏剧冲突。最后细米只能黯然无语地看向船外,以自然景色安慰心灵。
如果回想事件的起末,孩子人生的“价值性”首先值得怀疑。小说在描写细米对雕塑的热爱时,梅纹这一教导者角色的判断大量介入文本,使孩子的声音退居到读者看不见的地方。教导者将自己的儿时经验投射到孩子身上,试图以自己的经验照见孩子的世界,从而相信孩子对雕塑有异常的天分。小说这样描写梅纹对细米的判断,“当年,爸爸妈妈就是用这种方式,将她从重复的、无休止的玩耍中拉拢到他们的世界里去的。细米需要由她来细说——细说天地。”因此她看到细米,就有一股强烈的欲望,要带他一同前行,执意地相信自己,也相信细米。这样的启蒙者形象显然无法真正向孩子打开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
《爱弥儿》
[法] 卢梭 著
版本: 商务印书馆,1978年6月
据此,细米对雕塑的选择不是孩子寻找自身的过程,而是成人世界的一意孤行。小说中的细米不仅处于失语的地位,其作为孩子的形象也是永远的懵懂无知,他先是“显得有点呆傻、木讷”,然后,这个一向听课心不在焉、魂不守舍的细米却忽然在梅纹细软、清纯的声音里沉浮。哪怕唯一的一次,小说表现出了孩子对成人世界的诘问,也以孩子不由分说地被重新召回小屋而告终,像一条野惯了的牛被牵回。
这样看来,《细米》中成人与儿童权力关系的失衡不仅无法体现当下的价值观,也离开了五四以来追寻儿童本位的初衷,因此作者所指的“现在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令人疑惑。如作者自己所说,他为儿童的写作实是“个人经验的写作”。这使我们反思,既然“过去”是作者经验化的书写,当代的儿童读者能否在作者个人化的经验叙事中找到认同的对象——如果没有,那我们在这些小说中谈论的苦难以及美的感受到底是怎么回事?
试图让读者在作者个人经验的叙述中寻求认同是一件困难的事,且不说作家的个人记忆是否可靠,上文对《细米》的分析也试图说明作者并未真正走入当代童年生命的核心,造成了读者与书中角色的距离。在读者的认同不能产生、儿童主体性地位丢失的情况下,谈论曹文轩小说中的美感很容易变成一种单向的武断,因为有一件事必须首先明确,即美感的形成必须以我们主观的情感体验为依据。
曹文轩曾在文集中说,“人们很少将美与感化的力量联系起来,而把美仅仅看成是一种用于精神享受的奢侈品”,而我们也能在曹文轩的小说中看到这一理念的实践,其逻辑大致是将美作为感化的目的,引起读者对苦难的怜悯。由此,苦难将其自身在历史意义上的存在交付给当代读者的同情心,既不遵循外部世界的自然法则,也不诉诸美与情感的艺术逻辑。在这样的前提下,以不幸来主导读者的同情与怜悯是一件危险的事。因为被工具化的苦难容易在读者的伤感心灵中轻易确立起新的权威,它绕过读者自己的分辨力与思考力,要求孩子相信生命中有不容置疑的苦难存在,而我们人生的全部价值是同这种从未被深刻体验的虚无作战。
这不是说我们应该忘记苦难的历史意义,也不是说要将苦难的书写设为树上的禁果,而是寻求更好的方式对待它,避免将苦难权威化以满足成人心中的欲望,再慢慢将这些曾经荒唐的年月讲述给孩子听。工具化苦难首先是对苦难自己的不公。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在《爱与黑暗的故事》里为我们讲述一个巨大的家族缓慢走向衰亡的过程,其间充满不幸、分离、死亡。可作家很骄傲地宣称,不要妄想从我的书中寻找衰朽的答案,也不要尝试为我的苦难童年刻碑。
点击图片直接浏览
我想,这可能是公平对待苦难的方式之一,不先行预设弱者的无助,也不乞求读者的怜悯,而以悖论的方式告诉读者,我的童年是悲剧性的——但一点也不悲惨。至于为什么,那你得自己来读我的书,因为我把故人请到书中做客,喝咖啡吗?吃蛋糕吗?我们必须交谈。在我的童年里,有巴尔干战争,耶路撒冷的冷峻形势,也有荷马和莎士比亚、马克思和叔本华,以及坏了的门把手,毛巾和洗衣机。
是的,我愿意重申一遍:我的童年是悲剧性的——但一点也不悲惨。这才是描写苦难的儿童文学应有的样子,也是置身于苦难之中的人类应有的样子。
《细米》
曹文轩 著
版本: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年6月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脱欧 | 大鱼海棠 | 帕慕克 | 龙榆生 | 逃离北上广 | 精英教育 | 未来图书馆 | 一流大学 | 冰与火之歌 | 奥兹 | 《S.》 | 狗肉节 | 奥威尔 | 文艺青年 | 欢乐颂 | 黄永玉 | 阿列克谢耶维奇 | 米有故事 | 杨绛 | 网络直播 | 高考 | 国学 | 大嘴川普 | 民国试卷 | 2015年度好书 | 颜值 | 史铁生 | 冯唐 | 老炮儿 |《斯通纳》| 资中筠 |《海瑞罢官》| 性解放 | 《我的奋斗》| 钱穆 | 孔飞力 | 奇葩翻译 | 剩女 | 弟子规 | 小王子 | 《红楼梦》|钱理群 | 中国式好人 | 阿加莎·克里斯蒂 | 大凉山
点击图片
购买新京报书评周刊特别定制版《阿城文集》~
或者点击“阅读原文”去我们的微店看看呀~
- E N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