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会教育观察:聚焦常难题,迎接新挑战 | 一周精读



2020年全国两会已经结束。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的教育建议成为热搜关键词,引发广泛讨论。哪些是社会持续关注的常难题?疫情之下教育面临怎样的新挑战?哪些建议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5月29日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教育内容有多处补充修改,又传递出什么信号?


本周精读,带来两会教育观察。



关于教育新基建


  • 加快教育专网建设步伐

来源 | 中国教育网络 

后疫情时代,在线教育深入发展和大规模应用是必然趋势。目前我国教育专网的短板,一是接入网络缺乏统一规范和管理。二是优质教育资源汇聚和共享不足。三是网络和数字资源安全管控薄弱。四是网络时延和稳定性影响线上教学质量。


16位政协委员建议加大中央资金支持力度,将相关建设经费列入中央资金支持的教育领域重大建设事项,后期国家主干网运维经费由中央资金支持,省市教育网运维经费由各省份财政承担;完善相关财政支持政策,向西部地区倾斜,包括教学点接入、省市教育网运维经费补贴等,以支持偏远贫困地区的教育专网建设。


  • 实行公益性学习资源和在线学习免流

来源 | 光明社教育家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建议,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学习者可获得减免网络流量费的资格,政府可以给教育资源提供商以免税、减税的政策支持,从而帮助薄弱地区弱势人群学习,能够为他们提供积极的支持,鼓励更多的人进行学习,让网络成为学习的社区。


学校还要加强学生隐私保护的制度建设和技术储备,并应开设相应课程,教会学习者一些隐私数据保护的基本技能。同时,朱永新还建议建立网络游戏分级制度,从网络游戏类别、认证、时长、充值方面建立网络游戏分级制度,包括建立第三方网络游戏分级监督及评价机构。


  • 让在线教育长期性、常态化、正规化教学

来源 | 中国网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网易公司首席执行官丁磊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在线教育精品课程的供给,择优纳入全国数字教育资源免费平台;搭建智能化中台,提供个性化教学智能解决方案;有序实现在线学习、线下教学在质量和成果上实质等效、学分互认;鼓励研发符合在线教学需求的智能硬件产品;更注重发展贫困地区的数字化教育。


相关建议:

俞敏洪委员:利用5G优势进一步推进我国城乡教育均衡

吴碧霞委员:建议推出中小学线上教育黑白名单





关于教育生态


  • 整治“超级中学”

来源丨中国教师报


“‘超级中学’现象屡禁不止,问题在学校,根子在政府。一些地方政府教育政绩观的偏失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高中跨地市招生的默许与不作为,是‘超级中学’野蛮生长的根本原因。”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呼吁,要从源头上根治“超级中学”。


“超级中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中名校,具有3条突出特征:一是以跨地市“掐尖”招生为主要手段,聚集优质生源;二是以“清、北”升学人数为主要标志,打造学校品牌;三是以强化应试为教育模式,在复制中扩大办学规模。“超级中学”强化了“分数至上”的评价导向与舆论氛围,也加剧了上好学预期与优质资源稀缺之间的矛盾。


  • 破解“择校难”基本路径:优秀教师资源均衡分布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全国政协委员钱学明认为,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是出现“择校难”“学区房”问题和现象的根源。优秀的教师没有充实到薄弱学校去,优秀的校长没有用在薄弱学校的管理提升上。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破解“择校难”,基本路径应是让优秀教师资源均衡分布到各个学校。对校长而言,好学校相对管理难度小,较差学校管理难度大,应让优秀校长在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的过程中体现价值,而不是在条件优越的好学校“做官”,让学生被迫择校。


  • 普惠性学前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刘焱建议,应该把普惠性学前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借此强化政府促进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和供给的责任,为普惠性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制度和财政保障。“这不仅可以统筹协调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一体化发展,而且可以将财政拨款制度与幼儿园教职工编制脱钩松绑,解决同工不同酬问题,对于稳定幼儿园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校园管理


  • 加强中小学校应急管理

来源 | 人民教育


随着全国各地陆续复学,校园疫情防控压力剧增,对中小学应急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韩平建议,学校应当按照应急体系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学校的应急处置能力。


并且,要建立全国统一的校园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估体系,采用科学方法来确定指标的内容和权重。并根据评估的要求使用不同的数学方法处理数据;健全突发事件应急运行机制,加强中小学校风险隐患普查和监控,开展教育应急管理培训和演练,普及公共安全应急防护知识,建立值班制度和信息报告制度等。


  • 建设校园常态化流行病防管控机制

来源 | 人民教育


无论是新冠病毒还是其他流行病,都受到广泛关注。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刘若鹏建议构建常态化的流行性传染病防控基础设施,运用智能穿戴与大数据技术建设校园流行病防管控的移动感知网络,形成流行病防管控的常态化机制。


比如,通过智能穿戴技术,采用高效率巡检体温设备,大幅度提高校园测温巡检频次;通过可穿戴设备自带的人工智能人脸识别算法,准确高效识别学生身份,对温度异常的学生自动匹配信息,生成异常记录,做到实时监测,为防疫管理提供预警。


  • 校园安保需出台统一标准

来源 | 人民教育


近年来,中小学校园伤害案件时有发生,中小学、幼儿园学生年龄小,防范意识和能力弱。更重要的是学校缺乏专业的安全保卫人员,安全监管不到位。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蚌埠市第一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总校校长崔建梅呼吁国家层面制定《中小学安全专职保卫人员配备标准》,并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学校配备专职安保人员。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为公办中小学和公办幼儿园配备专职保安员。民办中小学和民办幼儿园举办者应当参照公办中小学和公办幼儿园的标准,配备专职保安人员,确保校园保安配备率100%。学校聘用的保安人员可以按照“双重身份,双重管理”的原则,由公安部门制定配备标准,进行安全培训。


  • 建立中小学校医专业化管理体系

来源 | 人民教育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原本默默无闻的校医,成为了学校防疫工作的主力。不过,也暴露出目前中小学校医配备不足、专业化程度偏低等问题。唐江澎委员建议,将中小学校医配备与管理,纳入新一轮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行整体规划。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史家小学校长王欢提交了“中小学应配备专职校医”相关提案。她建议学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应该成为每所学校的标配,并且应在现有国家规定“按学生人数的600:1比例配置专职卫生技术人员”的基础上,再增加人员配置。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校长李静建议,学校医务室建设、校医配备刻不容缓。应当加大校医编制配备力度,学校可以考虑利用社会力量,以兼职的方式填补学校校医的空白;也可以充分利用社区、乡镇医院或医疗机构的优厚资源,弥补部分学校校医的空白。




关于教师


  • 建立符合教师现实需求的职称制度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建议职称评审制度应该向乡村学校实质性倾斜,拓展乡村教师岗位晋升空间。建立乡村学校教师中高级职称名额专设比例,实行专轨专用制度,保障乡村教师中高级职称晋升机会。乡村学校领导的高级职称评审单独划分名额,单独评审,与乡村一线教师的职称评审平行开展,以避免挤占教师名额。


  • 将中小学教师编制核定的周期缩短至一年

来源 | 第一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建议,将中小学教师编制核定的周期缩短至一年,动态适应学龄人口的增减变化。结合各类学校实际情况完善编制标准。科学评估各级各类教师队伍需求总量,统筹考虑教师定期参加培训、休产假、寄宿制学校、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等因素,核增编制数。在保证准入条件统一的前提下,保障编制内外教师同工同酬。逐步推动事业单位聘任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并轨,逐步缩小非在编教师与在编教师在职和退休待遇的差距。


  • “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公务员”,今年底以前必须完成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5月19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相关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教育部就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公务员这个事情连发两通知,要求今年底以前必须完成这项任务。作为一项硬任务,要求各地开展自查,下半年九、十月份的时候,教育部将组织实地督查。


  • 为教师“减负”要落到实处

来源 | 中国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昆明市五华区海源小学校长邓国谊建议,进一步推动中小学教育深化改革,确实为中小学教师减负,把时间和精力还给教师。减负不等于没有负担,教师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承担的职责,是正常、合理和必要的负担。需要“减掉”的,是中小学教师不应承担、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


  • 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

来源 | 中国教育新闻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民委原副部长级专职委员管培俊提交了一份有关修改《教师法》的提案,建议通过修改《教师法》完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确立教师具体的法律地位,强化教师工资保障机制,从而真正推动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为建设一支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


  • 加强对教师的人身安全保护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自贡市轻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副院长符宇航建议,应进一步加强对医生和教师的人身安全保护,使这两个职业成为令全社会尊崇的职业。尊敬老师,是全社会都要提倡和树立的一种风气,教师受到尊重意味着人们重视教育。




关于学生


  • 减负:为中小学生松绑减负,要抓体育这个“牛鼻子”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福建省委会主委吴志明领衔,崔玉英、邢善萍、雷春美、陈义兴、湛如、曹晖等108名全国政协委员共同联名提案为中小学生减负。


提案建议重新疏理制定国家教育评价体系,把体育列入中高考必考科目,并给予语文、数学等主科一样的考分权重,激发学校、家长、学生的内生动力,真正实现为中小学生松绑减负。吴志明等委员提出,加强社会宣传和对家长的引导,将孩子的身心健康排第一位,尊重教育的规律和孩子成长的自由。


全国政协委员、海南师范大学副校长过建春建议,以刚性规定保证幼儿园、中小学校体育教学时间,规定青少年每天运动时长不少于2小时,保证每天每人接触2至3项体育项目,健全加强青少年体育教学的激励机制和监督评价机制,加大体育成绩在各级升学成绩中的比例。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建议,借鉴中考体育的模式与经验,适时推出高考体育政策,可先将体育增列为选考科目,融入目前的3+X模式,待到发展成熟后,再将体育增列为必考科目。高考体育成绩测试可采用平时体育学业质量标准。


  • 将寒暑假改为春夏秋冬四个假期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的一条建议“将寒暑假改为春夏秋冬四个假期”引起关注。她建议每学年设置4个假期,原则上一个季度结束安排一个假期;每个假期从10天到30天不等,4个假期的总量不超过90天。


如果将寒暑假改为春夏秋冬四个假期,一是可以减轻家长因长时间监管孩子而带来的家庭负担;二是可以缓解因假期过长家长普遍把孩子送到补习班而带来的对素质教育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三是可以避免因学生在家学习生活与学校学习生活长时间脱节而带来的新学期返校后的不适应;四是假期分散后家长有更多机会陪伴孩子旅行等,而增进亲子感情;五是可以利用假期部分时间开展集中的职业体验、劳动实践、社会参与、生存体验等,加强孩子的社会实践,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


  • 考试:试卷字号不低于小四号,太小影响考生发挥

来源 | 中国教育新闻网


全国政协委员、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表示,我国中高考一直存在于印制格式不规范问题,尤其是考卷字号特别小,影响考生视力健康和发挥水平。他建议将试卷印刷格式纳入考试制度中一同管理,比如字号不低于小四号字(现多为五号字)、行间距不低于1.5倍(现多为单倍)等。


  • 健康:呵护好孩子们的眼睛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拥有良好的视力,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很重要。保护视力,要从娃娃抓起。”重庆市谢家湾小学将各班学生视力监测结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还定期评选“护眼榜样班级”“护眼榜样学生”等,激励学生养成爱眼护眼好习惯。刘希娅代表建议,学校多开展体育课等户外活动,让学生们放松眼睛,有效预防和控制近视;适当安排休息时间,避免学生长时间紧张用眼,缓解视觉疲劳;通过完善教师考核机制,让教师们更加重视学生的视力健康。


农工党中央在提案中建议,尽快出台《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制定防控目标,明确防控责任,落实防控措施。教育部门应将近视发生率列入各学校考核指标,对各学校进行严格考核。制定学生近视防控的具体措施,如强制性开展课间眼保健操和户外活动等。




关于课程


  • 中小学新增“生命健康”“劳动”两门课程

来源 | 中国青年报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建议,正在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增加“生命健康”“劳动”两门课程。


不再单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是通过大量开设学科专题活动等方式,实现课程活动化,增强每一门学科的实践性、活动性、趣味性、生活性,推行体验式、探究式、合作式学习。不再单列“信息技术”课程,而是将信息技术融进各学科,在各学科里明确列出信息技术相关目标、内容、方法。


  • 把抗疫精神教育纳入中小学专题教育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建议,把抗疫精神教育纳入中小学专题教育课程,在广大中小学生中系统开展抗疫精神教育。中小学生抗疫价值观教育也可融入到现有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充分利用思政课、主题班团队活动、研学、学生社团活动等途径开展教育活动。


  • 加强中小学生灾难教育、生命教育

来源 | 微言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雷鸣强认为,灾难教育应成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他建议,制定好中小学灾难教育的指导纲要,明确灾难教育的内容、策略、途径、任务等;将灾难教育有机融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建立中小学灾难教育的专业队伍。


全国人大代表、张家口市第一中学特级教师尤立增认为,强化生命教育,教学生学会保护防护自己至关重要,应该把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


  • 将博物馆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

来源 | 中国网教育频道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史家教育集团校长王欢建议,将博物馆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教育体系,提高全社会对博物馆教育的认知和重视。加强数字博物馆资源在教学改革、课程改革、课堂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 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程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教育厅总督学韩爱丽建议,教师研究教学方法,讲好爱国故事,做好爱国表率,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程,同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 把挫折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来源 | 中国新闻网


全国政协委员、新余市副市长陈文华提交了“关于高度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提案”。建议要重视挫折教育,提升逆商指数,加强心灵滋养,提升安全指数。挫折教育离不开安全保障,只有与心灵滋养相辅相成,在具备安全感的环境上,才敢于尝试挑战,更易经得起挫折和失败。


相关建议:

凌锋委员:建议将儿童防性侵纳入义务教育课程

李有毅委员:打造“家-校-社”协同联动的青少年体育发展模式




关于家校共育


  • 推进学校家庭教育一体化

来源 | 现代教育报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史家教育集团校长王欢建议,开展学校、家庭教育一体化示范项目,将学校、家庭、学生构建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并通过系统措施和手段帮助教育对象形成共识,共同成长。学校组织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家庭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组织老师、学生开展家庭教育公益活动;“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相结合,线上开通家长课堂、家长咨询热线,线下举办班级家长交流会、心理辅导帮扶站、家庭教育特殊案例分析会等活动;创办特色家长学校,鼓励家长定期进校参加学习。


相关建议:

范小青委员:建议减少家长陪作业任务



教育相关法律法规


  • 家庭教育尽快立法,让父母“持证上岗”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第二中学校长庹庆明建议,家庭教育尽快立法,提升家庭教育地位、明确家庭教育核心内容、扩大公共服务供给、规范家庭教育行为,从制度层面推进解决家庭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促进家庭教育工作持续发展。


在家庭教育相关法律立法时,应强调地方政府在促进家庭教育健康发展中的责任;强调家长的职责,父母需持证上岗;对家庭教育的运作及保障机制做出法律规定并明确家庭教育的公共性与个人隐私的界限。


  • 专项治理校园暴力

来源 | 人民教育


在关于大力防治校园霸凌及学生欺凌的提案中,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信义集团董事局主席李贤义建议:第一,应加强立法建设,建立专项治理校园暴力的司法制度。第二,加强校园外围管控。第三,要从国家层面建立完整的青少年保护体系。第四,学校等相关部门采取各种积极有效措施。第五,提高家庭监护及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责任。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龙电律师事务所主任李亚兰建议对校园霸凌行为进行单独立法,如《反校园霸凌法》或《惩治校园霸凌法》。首先,对校园霸凌行为作出明确界定,为惩处校园霸凌行为提供法律依据;其次,对责任年龄作出重新划定;最后,校园霸凌专项法律法规应当根据校园霸凌造成的后果严重程度,明确由司法机关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惩处,还是由学校等教育机构进行纪律惩戒、又或者由家长进行协商处理。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邵志豪也表示,应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校园欺凌防范的长效机制,保障校园安全健康有序。


  • 尽快制定学前教育法

来源 | 中国教育报学前周刊


基于近年来“入园难”“入园贵”,学前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质量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快学前教育法立法进程。考虑到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与立法的一般要求,建议《学前教育法》至少包括总则、立法指导思想、管理部门的职责、幼儿园的职责、法律责任、附则等内容。




其他


  • 有性侵记录者不得从事未成年人工作

来源 | 中国教育新闻网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建议,要建立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预防和发现机制,防患于未然。她建议,建立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信息资料库并实现全国联网、公开,与未成年人相关的工作岗位不得录用有性侵犯罪记录者,加强未成年人预防性侵教育,普及防性侵的相关法律知识。


  • 教师性犯罪可实行一票否决制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建议,对教师性犯罪实行一票否决制,并从严从重来处理。加强教师的基本师德规范、道德准则,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防范意识、生命教育价值观。


  • 加强网络游戏监管,未成年人远离网络沉迷

来源 | 微言教育


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建议,对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建立网络游戏产品分级制度,实行未成年人登入网游时段、时长监管分级,实行游戏充值限额分级等。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建议国家尽快立项,集中攻关,利用产品和服务规范帮助学生远离网络沉迷。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张雪建议,加强防沉迷技术研究与应用,利用大数据对未成年人网络游戏使用严格限控,并督促行业自律。并建立对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矫正和帮扶的社会机构。建立网络保护教育综合平台,面向全社会进行网络保护教育。




《政府工作报告》修改信息

透露教育治理新方向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最新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涉及教育内容又补充修改多处,其中“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部分补充修改11处——


这些补充修改,体现了哪些教育治理新信号?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对本次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教育内容的修改做了比较、分析。


  • 两处增补,凸显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功能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科技部分和公共卫生部分增补了教育相关内容,体现出对教育社会功能的强调,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在“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部分,政府工作报告增加了“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一句。产学研融通创新,强调的是产、学、研“三界”的跨界融合、协同创新,体现了教育更宏大的发展格局和更重大的社会责任。


在“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部分,政府工作报告在“强化基层卫生防疫”之后,增加了“加快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要靠教育、靠培训,靠学校来培养。面对各类突发事件和日益复杂的国家治理,教育重任在肩。


  • 增加“立德树人”,强调教育根本任务


政府工作报告教育部分“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之后,紧接着增加了“坚持立德树人”一句。增补内容发出了强烈信号,意味着新时代的教育要更加强调以德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增补体现教育公平与质量兼顾发展导向


“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部分的大部分增补,体现了公平与质量兼顾的理念和政策导向,与义务教育阶段相关的增补如下:


(1)“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和县城学校建设”一句中,增加了“乡村小规模学校”,改为“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县城学校建设”。

(2)紧接此句之后,增加了“完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

(3)在“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之后,增加了“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

(4)增加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5)增加了“推进教育信息化”。

(6)在“优化投入结构”之后,增补了“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


  • 增加“发展职业教育”,意义重大


政府工作报告“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部分,在“扩大高校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招生规模”之后,加入了“发展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当前教育发展的重点领域,关系到就业问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就业部分提出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又在教育部分增加“发展职业教育”。


  • 增加“稳定教育投入”,凸显教育优先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把“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部分“要优化投入结构”一句,增补为“要稳定教育投入,优化投入结构”。


“我理解,加‘稳定教育投入’这句话的意思是,受疫情影响,无论国家财政多么困难,教育都要优先发展,都会努力按照原有的比例保障教育投入。”周洪宇说,“优先发展首先就要稳定教育投入,不能因为疫情等特殊情况,无法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4%的要求。”



责编 | 三石、刘婷

2594889720@qq.com

• 儿童节快到了,不能聚集,活动怎么办?(附学校创意活动日历)

• 薄弱学校的“内生式”改进,需要清晰的战略管理来唤醒

• 警惕!那些我们以为正确的学习方式,也许源于错误的认知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