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作者写作的三原则
【吴宾专栏】
教育作者写作的三原则
文|吴宾(山东威海三中物理教师,校长传媒专栏作者)
有这样一群老师,他们用笔记录教育案例,用笔评价教育实践,用笔为其他老师答疑解惑,用笔书写自己的教育理想,用笔试图唤醒万千人民,用笔为国家的教育事业献言献策。他们写文章不以发表为目的,他们只想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他们也不以赚稿费为目的,他们写一年的稿费其实不如做一天的家教。这些老师笔耕不错,坚持多年,有的成为教育大家,有的虽仍是普通老师,但也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庞大的读者群。
不管你承认与否,这些老师的思想、观点其实正在左右着很多老师的思想,他们的一些教育理论和方法也逐渐被官方采纳,并且被推广开来。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为老师们追捧的对象,老师们相信他们的文章内容,老师们用他们的文章中的内容作为自己工作的指导。
这类老师,我们给他们起个名字,叫做教育作者。教育作者的文章或发表在知名杂志,或推介于各大微信平台,或自行发布于博客空间。在言论自由且媒体发达的今天,他们的文章被迅速地呈现在广大老师面前。只要老师想阅读他们的文章,总会有便捷的途经。
教育作者本身多是一线教师,他们的文章更加贴近老师的真实生活,老师们读起来会感同身受。老师们更喜欢阅读教育作者的文章,而不是那些大学教授高屋建瓴的文章。很多一线老师在内心追求的激励下,坚持写作,想成为一名教育作者。那么,教育作者的写作,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呢?笔者觉得,教育作者的写作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写作必须实事求是,不可以杜撰故事
进行教育写作不是写小说,必须实事求是,所陈述的案例必须是真实的。但有很多教育作者难以做到这一点,他们凭自己主观的想象杜撰故事,或者根据简单的事实凭空想象,任意发挥。脱离实际的教育案例很难给广大老师带来益处,很多读者老师会把教育作者瞎编乱造的教育案例当成真实的案例加以引用,再去误导别人,结果害了更多的人。
所以,我们要从源头上杜绝虚假的教育案例,请教育作者遵循最起码的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去瞎编乱造放空炮。的确,有很多写作功底深厚的教育作者,他们所杜撰的教育案例能达到以假乱真的水平,他们甚至还懂得一点儿心理学,能迎合读者的口味,所杜撰的故事符合大众心理,让读者读了之后不但信以为真,还拍案叫好。
可杜撰的故事并不是真实的故事,哪怕情节再感人,哪怕再雄辩有理,其实都是纸上谈兵,既没有实际意义,也没有参考价值。而真实的故事,有时候看似粗陋不堪,难登大雅之堂,可都是真实发生的故事,对老师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我举一个真实的例子。
这是一个公交车上给老师让座的例子。在公交车上,老师上车后没座位,而恰好有好几个学生都有座位。那么,学生会不会给老师让座呢?这种情景我经历过多次,大多数时候,学生是不会给老师让座的。一开始,我并不知道其中的缘故,后来才逐渐了解其中的原因。很多学生觉得公交车是社会,社会不属于学校,学生在学校对老师毕恭毕敬,见了老师会喊老师好,但在大街上,很多学生与老师形同陌路,更不用提给老师让座了。还有的学生会觉得,又不止我一个学生,大家都不给老师让座,如果自己让座,显得自己是在巴结老师,弄得自己在同学面前很没面子,所以不会给老师主动让座。
我有时与同事等聊起这个话题,他们与我的经历相同,只有那些平时与老师特别好的学生才会主动让座,那些与老师不熟的学生,或者是都是同一个学校的学生,但是这个老师没有教过他,他认出是自己学校的老师,也不会让座。
而那些杜撰故事的教育作者,遇到此类情景,会写学生们热情地给老师让座。他们觉得学生让座才符合常理,只有学生给老师让座,才能显示出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如果学生都不给老师让座,说明老师不是个好老师。而实际上,学生给不给老师让座,与老师是不是好老师关系不大,而与学生本身关系很大。
有一次,我作为班主任带队去市里参加学业水平考试。我们学校包了10辆公交车,每个班一辆,学生先上车,班主任最后上车。我上车后没座位,车上都是我自己班的学生,学生没有一个给我让座,我站了1个小时。下车后,我问了问那九位班主任,他们和我一样,也一直站了一路,包括带队的领导,也都是一直站着,没有学生给老师让座。
可能有的地方老师,每次坐公交车都有学生让座。但是,也有像我遇到的这种情况,只有极少情况下学生才给自己让座。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不是老师师德问题。而那些不负责任的教育作者,遇到此类情况后非但自己不说实话,还去诋毁说实话的老师,讽刺他们没有师德,讥笑他们不会教育学生,批评他们对学生不好。
教育作者杜撰美好的故事,并不是弘扬真善美,而是假高尚,真虚伪,会把教育的蓝天变得浑浊不堪。希望教育作者没有真实案例的时候就少写点文章吧,杜撰故事还不如缄口不安对老师帮助更大。
二、写作本身不能和作者个人利益相联系
教育写作本身并没有太多的功利的东西。教育作者只需要把自己的真实的想法、感受、评价等写出来,只需要把案例如实的记录下来,并加上自己的观点,就可以了。但很多教育作者把教育写作本身附带上了很多自己的目的。
有的老师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发表,觉得发表了才是好文章。当然,发表的的确是好文章,但那些没有发表的文章,可能也是好文章。绝大多数期刊、报纸只发表“中庸”的文章,所谓的“中庸”指的是合适的意思。一些教育作者的文章内容具有前瞻性,他们文章中的思想可能10年后才会成为主流思想,那么,他们的文章很难在当下的期刊、报纸上发表。
有很多好文章,我们的阅读渠道是微信平台、博客等渠道,文中的观点在以后的几年中逐渐得到验证,这类文章就是好文章,对老师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可是,我们在期刊、报纸上却很看看到。以发表为目的的教育作者,他们为了发表而削足适履,文章看似团花簇锦,实则没有灵魂。所以,写文章能发表当然是好事,但不能为了发表而失去自我。
有一次,我看到两位教育作者就某团体的一项教育活动争论起来。甲老师对那项活动提出了很多质疑,觉得那项活动对老师们帮助不大,而且会让老师们花很多钱。而乙老师发了疯似的支持那项活动,乙老师还对甲老师进行了人身攻击。我当时很纳闷,意见不合是常有的事,但得就事论事,而乙老师为什么对甲老师进行人身攻击呢?当我打开乙老师的博客时,才恍然大悟。原来乙老师收了那个团体的“恩惠”,他的博客头像就是作为代表在那个团体组织的活动中发言的照片。四十几岁的人了,为了一点小恩小惠,脸都不要了,还谈何为人师表,更何谈教育写作。所以,教育写作一旦和教师的利益相联系,老师所写的内容不但失真,还会失贞,让很多老师连节操都没有了。
怀揣着各种目的进行教育写作,不但写不出流芳百世的文章,还会让自己陷入功利的泥淖,让自己在各种利益的漩涡中迷失。所以,教育写作决不能带有任何个人利益,哪怕因为写作本身给自己带来很多东西。但写作就是写作,在写作的过程中,教育作者的心必须是一潭没有任何污染的净水。
三、教育写作要“将心比心”,不可“以己度人”
“将心比心”与“以己度人”看似相似,但有本质的区别。“将心比心”是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而“以己度人”是拿自己的心思是衡量、揣度甚至是约束别人。教育写作要“将心比心”,不可“以己度人”。
我们有千千万万的老师工作在教学一线,他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工作数十年如一日。他们虽然在工作中不遗余力,各方面能力都很强,师德很高尚,但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一辈子只能是一名普通的老师。
如果教育作者有“将心比心”的心态,他们会安慰这些老师,鼓励这些老师要有螺丝钉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而“以己度人”的教育作者,会批评这些老师,因为这些老师没有名师的光环。他们会拿自己的心思去推测这些老师,觉得这些老师工作不够认真,对学生不够贴心,他们甚至觉得这些老师不务正业。
其实,我们有那么多优秀的老师,那么努力的工作,到头来只能是平凡的老师,本身就有点“委屈”。他们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评价,本身就是不公平的。这时候,非但没有人来安慰、劝解,防止他们走向职业倦怠的深渊,反而被“以己度人”的教育作者劈头盖脸的批评了一通。这些老师在百口莫辩中选择沉默,对自己的前途和处境更加心灰意冷。教育作者应该“将心比心”,做一名“明”师,点亮万千老师心中的明灯;绝不可以“以己度人”,如跳梁小丑般的去充当别人的人生导师。
教育作者没有门槛,但在这路上能走多长、走多远,不在于你读了多少书,写了多少字,而在于你是否遵循其中的原则。没有人会约束教育作者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但究竟该写什么,怎么写,写到什么深度,需要教育作者自己来把握。只有把握得正确,才是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若把握错误,最终会害人害己。
(本文为吴宾老师原创投稿,首发吴宾老师的博客)
作者简介:
吴宾,山东省威海三中物理教师,校长传媒专栏作者。在《中国教师报》《班主任之友》《班主任》《中小学德育》《福建教育》《青年教师》《当代教育家》《教师月刊》《今日教育》《山东教育》《教师博览》《中学物理》等发表文章60余篇,著有《师经》等著作。山东省威海市直单位教学能手,威海市教科研先进个人,山东省优秀电教员,威海市名课程团队骨干成员。
延伸阅读: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